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岭南民俗舞蹈在广东城镇化建设中的影响及意义

岭南民俗舞蹈在广东城镇化建设中的影响及意义

时间:2022-10-29 11:0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岭南民俗舞蹈已有上千年历史,作为一种可贵的文化资源,巧用善用于广东转型城镇化建设,服务于民众,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岭南民俗文化 岭南民俗舞蹈 城镇化建设

多轮驱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不仅仅是工业,文化资源也应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广东历史悠久,经济繁荣,十八届三中全会后,面对深化改革和新型城镇化这两大契机,广东应紧紧抓牢,继续身当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巧用岭南民俗舞蹈推动广东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就地城镇化的重要途径,这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岭南民俗文化

岭南文化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三大主要来源,也是现在岭南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固有的本土文化,二是南迁的中原文化,三是舶来的域外文化。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又可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

岭南民俗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一部分,是在南越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岭南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俗艺术奇葩。

二、岭南民俗舞蹈

岭南文化历史悠久,岭南舞蹈历史同样辉煌。人类创造的以人体运动构成的艺术——舞蹈,可说是各种民俗艺术品种中最平民化的艺术之一。它与生活息息相关,它简单的举手投足、一举一动就将人类的社会生存状态和感情积累毫无保留的映射出来,这不仅反映出了人类社会的文化深度与广度,更体现了拥有这一特殊功能的民俗舞蹈是多么地重要。

岭南民俗舞蹈文化是岭南各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共同积累、共同创造出来的可贵精神财富,是岭南各民族对生活现状及未来憧憬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深入了解岭南民俗文化传统的“百科全书”,它树大根深、枝繁叶茂,是中国乃至世界舞蹈艺术中的一颗参天大树。

岭南民俗舞蹈最初来源于舞蹈者对生活情绪的抒发及表达,其根植于岭南文化,表现的内容与形式具有浓郁的岭南地域风情、人文色彩和生活气息,很多岭南民俗舞蹈最初都源于个体情感的抒发,然后逐步演绎成为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舞蹈表现方式也由原来古朴单一的劳动讴歌发展成为一种自娱自乐的形式,并在娱乐中接受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陶冶,从而演变而成了现在的这种艺术表现形式。

岭南民俗舞蹈文化与其民俗文化的内涵和表征是分不开的。它是岭南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体现了岭南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精神文化和心理特点的民间风俗与习惯,还概括地反映了岭南民间舞蹈植根于劳动生活,并在岭南文化不断前进中发展、积累、美化与形成的历程。同时,概述了岭南人民求生存、求发展的生活目标,以及他们的理想追求,充分表达出惩恶扬善、振奋鼓舞、团结族群的感情,以及传授生产知识和强身健体的功利目的。

当今社会,随着各类舞蹈艺术竞争的日益强烈,岭南民俗舞蹈也在面对激烈的竞争下,开始自我发展,自我创新。在保留岭南风土人情的同时,结合现代流行元素,在表演内容、表演形式、表演渠道等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使岭南民俗舞蹈有机会成为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力因素之一。

三、城镇化建设——中国未来最大发展潜力

现当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命题。新型城镇化已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被冠以“中国未来最大发展潜力”的称号。

城镇化建设在一定意义上是指一个城乡融合的过程。这种融合不单指空间的、地理的融合,或是经济的、社会的融合,而是城乡各种资源汇聚、资源融合、资源创新的过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四、岭南民俗舞蹈对广东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及意义

多轮驱动的新型城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了一种趋势,除了工业建设,文化资源也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善用文化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向文化经济转型,是其重要途径。

广东历史悠久,经济繁荣,文化独特,是地灵人杰、人才辈出的地方。自秦汉以来,素有“饭稻羹鱼”、“通海夷道”之美誉。广东隶属岭南,历史悠久,依山傍海,珠江流域,河汊纵横,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经济总量已经连续二十多年领先于其他省份。但近年来,由于一些省份大力发展,与广东的差距不断缩小,使广东第一经济大省的地位不断受到挑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广东应紧紧抓住深化改革和新型城镇化两大契机,继续做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新型城镇化的试验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形成新的增长优势,改变全省依靠珠三角单级驱动的局面,形成“一轴两极”的发展新格局,才能实现二次崛起。

(一)岭南民俗舞蹈对广东城镇化建设的影响

推动城镇化转型发展就是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走好这条路,就必须坚持文化传承,同时在文化传承中,发展个别有历史沉淀、文化记忆、地域风貌、民族风情的美丽城镇,彰显出城市的个性和特色。巧用岭南民俗舞蹈的栖息地,加以岭南民俗文化的渲染,推动广东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就地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1.城镇化与文化资源的双向互动、相得益彰

在当下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文化资源与城镇化的良性双向互动,应当是一种相得益彰的双赢局面。善用文化资源来辅佐城镇化建设,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如北京宋庄镇小堡行政村、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新华行政村就是两个成功案例。

先看北京宋庄小堡村。宋庄小堡村的特点是利用艺术家资源,实现农业经济向艺术经济转型,实现就地城镇化。从1994年第一批艺术家落户到现在,近20年间,宋庄已发展成为国际上最著名的艺术园区之一。2011年大公报评选中国在海外最有影响力的乡镇,宋庄得票最高。宋庄辖46个行政村、人口12万,其中聚集艺术家最多的是小堡村。

艺术家入住从根本上改变了小堡村的环境, 带来当地产业的转型和农民职业转换。一是艺术业带来了现金流、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二是艺术业促进农业经济向艺术经济转型。目前,宋庄特别是小堡村已形成以艺术家为核心、美术馆和画廊为艺术活动场所,以艺术展演、艺术活动、艺术品交易、艺术品经济等为主要形式,涵盖艺术教育、观光、餐饮、物流等在内的完整的艺术产业链。三是艺术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农民职业转换。四是艺术业提升了农民精神生活。受艺术家和艺术业的熏陶,农民办画廊、画画很普遍,很多人因此成为画家。

再看云南大理新华村。不仅经济发达地区能够利用文化资源实现就地城镇化,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样能做到这一点。新华村是通过银器加工工艺和旅游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向艺术经济转型,实现就地城镇化。依托手工艺品和旅游资源实现农民职业和产业的转换是新华村的鲜明特点。以前新华村匠人一直是走村串户,是流动经营,没有形成合力。20世纪末,新华村大力吸引本村手工艺匠人回村创业。同时,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新华村以手工艺加工和旅游业为两大动力,兴建国内首家银器博物馆,努力打造全国银器加工基地,致力于建设特色旅游商品集散地。已经逐步形成了以银器加工、旅游、特色商品集散中心为核心,涵盖宾馆业、娱乐业、餐饮业等新型产业链。目前,新华村村民收入的80%以上来源于服务业,完成了产业转型和职业转换。

文化资源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引领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特别是在特色城镇建设和就地城镇化方面,发挥着无可取代的引导和助推作用。这两个案例的成功都是因为善用了文化资源融入城市体系,才最终实现了就地城镇化。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如广西阳朔的《印象刘三姐》、杭州的《印象西湖》、云南丽江的《印象丽江》等等,均是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利用当地浓郁的地域特色与当地的民俗舞蹈相结合,从而打造出的成功典范。

又如陆川近年来努力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及西部经济强县,坚持城镇规划旅游化、旅游规划城镇化,始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利用广西客家大县的优势,陆川县从语言、风俗、建筑、艺术、饮食等各方面展示纯浓的客家风格,开展“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节”活动,建造客家会馆、举办客商大会,把特色客家文化有机融入旅游产品开发、宣传、经营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加快推进世客城项目建设,集中展示客家文化精髓,树立陆川客家民俗文化大品牌;进行九洲江两岸客家特色风貌改造,打造成客家特色风情观光带;挖掘民间客家文化内涵,打造一批高品质的客家民俗文化演艺产品。以上这些案例都是坚持城镇规划旅游化、旅游规划城镇化的成功典型。

2. 岭南民俗舞蹈对广东城镇化建设的影响

隶属岭南境地的广东充满了南国水乡的浪漫情调,拥有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民俗风情多彩多姿、缤纷夺目:赛龙夺锦,源远流长的饮茶文化,中原文化的古风遗韵——客家围屋与山歌,粤北梅岭古道、珠玑新巷,更有看不尽的瑶山风情,听不完的歌堂新曲。

岭南民俗舞蹈也同样花样繁多:舞狮舞龙出飘色,粤东潮汕的英歌、锣鼓,连南瑶族耍歌堂中的大小长鼓舞,湛江的傩舞、人龙舞,肇庆的麒麟白马舞、雄鸡舞等等。

由于以上这些地区属于生态涵养区,不适合发展传统的工业经济,因此,更需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在政府部门与有关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可以通过形成跨行政区域的合力,将个别特色地区建成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等,还可以抓住这些民俗风情以及民俗舞蹈的浓郁岭南特色,将岭南民俗舞蹈与当地地域特色相融合,通过“一镇一品”的方式进行产业化利用,助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来带动就地城镇化。这些都是实现城镇化建设的理性选择,为城镇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如张艺谋的“印象”大型实景演出系列,就是依托当地的自然风貌,将这些自然形成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传统古村落与当地的传统民俗歌舞相结合而创造的经典。还有山西独树一帜的“大院文化”旅游,游人如织;贵州独特的千户苗寨旅游长盛不衰,这些既是挖掘利用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经典例证,也是对传统文化资源最好的利用和保护。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的城镇化建设。

远的暂且不说,就拿广东省内的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来说,它的建立,让民间舞走向了旅游业。锦绣中华有三大国际性的表演:《东方霓裳》、《金戈王朝》、《龙凤舞中华》,这些民间舞的变化与发展,让岭南民俗舞蹈逐步迈向了多元化发展。同时也证明了,以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推动就地城镇化,是这些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和理性的选择。

(二)岭南民俗舞蹈对广东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广东有着岛中有岛、洞中有洞、河洞相通的地下河,粤北乳源的“峡谷之母,地质之母”大峡谷,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开平碉楼,层层叠叠、依山而上的千年瑶寨等等这些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还有着流传千年的浓郁岭南地域风情、人文色彩和生活气息的岭南民俗舞蹈,将这两大特色文化资源加以挖掘整理、弹掉浮尘,从城镇发展规划包括空间布局和内容规划方面入手,以文化来引导城镇发展,在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一边“开新”、一边“创意”,使新的文化形式与当地传统资源完美结合,在突出地方特色的同时,又赋予时代新意,这样打造的精品不仅能收到内容与形式、传统与现代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效果,更能突出城镇特色,树立城镇形象,提升城镇功能,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同时,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逐渐被开发成为一种文化旅游产品,再次产生了新的存在价值。这是有限的有形旅游资源的开发暂时告一段落以后,旅游产品开发向纵深挖掘的又一“新矿”。

在当下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文化资源与城镇化的良性双向互动,已然体现出了一种相得益彰的双赢局面。在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促进各种不同文化资源的共存、共生,实现不同文化资源的共融、共荣,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巧用岭南民俗舞蹈推动广东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就地城镇化的重要途径,这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关溪莹,杨秋.论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DB/OL】.中华文化论坛,2008(3);

[2]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华舞蹈志·广东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01):P19-20;

[3]叶春生.岭南民俗文化. 【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

[4]朱岚.新型城镇化应促进不同文化资源的共生共融.“文化资源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讨会观点摘要.行政管理改革.【J】,2013(9);

[5]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五大任务.中国发展观察.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4/18/c_126406833.htm.,2014.04.18;

[6]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华舞蹈志·广东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01):P19-20;

[7]梁剑辉.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东经济的二次崛起.中国经贸导刊.【J】,2014(6)(上);

[8]祁述裕等.“文化资源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讨会观点摘要.行政管理改革.【J】,2013(9);

[9]麦一帆,谢冬梅.陆川打造岭南特色民俗文化旅游 建设六大旅游品牌.广西新闻网(南宁). http://news.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50202/newgx54cf51b0-12151214.shtml,2015.02.02;

[10]各地民俗旅游——广东篇.地方风情。http:///content/11/1204/15/2667819_169602738.shtml,2011.12.04;

[11]紫蓝.广东国际文化旅游节.广州日报.【N】,2006.11.27。

作者简介:陈文琳(1987—),女,华南师范大学保送硕士研究生,助理讲师,舞蹈学专业,曾参与多种大型舞蹈演出、晚会的排练工作,参与第四届岭南舞蹈大赛组织工作,2012年代表广东舞蹈学校赴印尼泗水教学等。现任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舞蹈系教师。

推荐访问: 岭南 广东 民俗 城镇化 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