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创新与实践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创新与实践

时间:2022-10-28 11:1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虽然位于广东西部欠发达地区,但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环境工程系充分发挥与地方产业结合紧密的优势,经过不断探索和认真分析,创新性地提出了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模式,即“七个一”工程:培养一个博士、带领一个专业、打造一个团队、对接一个人才工程、联系一个政府部门、联合一个龙头企业、服务一个特色产业。经过几年的实践检验,该模式效果显著,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了社会服务水平。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9-0008-05

高等职业教育同时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属性,在履行培养人才使命的同时,高职院校应该整合与发掘各种软硬件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增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其社会服务水平,既是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要求,又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能力和水平、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粤西欠发达地区——阳江市唯一一所全日制高等学校,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条件不足的前提下,按照“立足地方,以区域发展需要的专业为主体;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实操型人才;建设为区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积极为阳江的产业升级需要提供技术服务,培养高技能人才。与很多欠发达地区一样,阳江的工业基础薄弱,以海洋、食品、水果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是其特色优势产业,对接特色产业需求,学院食品与环境工程系开设了食品营养与检测技术、食品生物技术、水产养殖技术、园林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等特色鲜明、地方需要的专业。食品与环境工程系充分发挥专业与产业紧密结合的优势,经过不断探索和认真分析,创新性地提出了“七个一”工程的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模式(见下图),即:培养一个博士、带领一个专业、打造一个团队、对接一个人才工程、联系一个政府部门、联合一个龙头企业、服务一个特色产业。

“七个一”工程

经过几年的实践检验,该模式效益突出,效果显著。食品与环境工程系以“博士团队”为引领,联合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等,以围绕产业链打造专业与技术服务链、提升优势产业高技术含量等为目标,构建契合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服务团队,搭建阳江农业职教集团、农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阳江市海洋科技创新联盟等平台,建立本市农业成果研发和转化平台,努力提高农业及相关产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带动本市农业科技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基本形成了“立足海洋、各有特色、统一推进、分步实施”的社会服务工作局面。近几年团队主持各级各类项目近30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8项,地市级及横向项目多项,实际到账经费1100多万元;引进博士1人,培养博士4人,其中三人继续从事含博士后研究工作,培养硕士11人;6人晋升高级职称;发表论文和编写专著50余篇(本);申请和授权专利6项;完成培训2000多人次。社会服务效果良好,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团队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市级奖项多个;多人次先后获得南粤优秀教师、市拔尖人才、市劳动模范、市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等荣誉,团队被阳江日报誉为“阳江职院梦之队”,2015年被授予“阳江市工人先锋号”。

一、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一)培养博士专业带头人,组建“博士团”社会服务团队

食品与环境工程系现有5名有潜力、肯吃苦、乐于奉献的年轻博士,年龄都在40岁左右,其中包括已出站博士后1人,在站博士后2人;5名博士中,只有1名是直接引进的,其余4名是学院培养的专业带头人。这也正与学院的人才培养思路相吻合,即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但由于处于粤西不发达地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措施有限,故重在着力培养高端人才,引进潜质人才。通过多年培养成型的跨专业复合型“博士团”是食品与环境工程系社会服务团队的领头羊。

(二)搭建技术研发平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食品与环境工程系成立伊始,虽然条件有限,各专业还是结合本身特色适当超前地成立了校级研发与服务平台。园林技术专业成立了园林研究所、植物组织培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食品专业成立了食品低温加工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水产专业成立了海洋渔业资源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环境专业成立了生物技术与生态环境研究所等。经过几年的建设,具有特色的研发服务平台得到进一步提升,水产养殖专业成立了“阳江市海洋人才培养与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园林技术专业的植物组织培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被认定为“阳江市植物组织培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在各专业平台基础上,食品与环境工程系利用学科交叉优势,整合资源成立了阳江农业职业教育集团、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实现了科研平台、设备及人才等资源共享。由于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方面成绩突出,食品与环境工程系被广东省农业厅授予“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阳江职业技术学院藉此成为“阳江市首批人才工作示范点”“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广东省环境教育促进会”发起单位、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单位等,为阳江市相关特色优势产业升级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

(三)对接阳江市人才工程项目,政校行企联动培养人才

根据《阳江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方案,阳江市正在实施阳江市海洋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阳江市农村实用人才“十百千”培养工程、阳江市海洋食品人才培养工程、阳江市农业龙头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工程等六大“人才工程”。其中有四个工程是由食品与环境工程系相关专业在博士团队带领下,紧密配合一个政府部门联合一个以上龙头企业或行业负责实施,服务于一个产业,即:水产养殖专业配合阳江市海洋渔业局联合阳江市海纳水产有限公司等负责实施“阳江市海洋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服务于水产养殖产业;园林技术专业配合阳江市农业局联合阳西县西荔王果蔬专业合作社等负责实施“阳江市农村实用人才‘十百千’培养工程”,服务于果蔬等农业种植产业;食品专业配合阳江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阳江市大开水产有限公司等负责实施“阳江市海洋食品人才培养工程”,服务于食品与农(水)产品加工产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配合阳江市农业局联合广东省丰多采农业有限公司等负责实施“阳江市农业龙头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工程”,服务于农产品流通行业。这些人才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阳江地区农业领域的政校行企联动,以多种形式培养产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提升了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

(四)推行校企合作、项目驱动,探索“订单培养”“校中厂”等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食品专业,学院与广东喜之郎集团公司阳东生产基地合作成立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喜之郎食品学院”。主要合作内容有三个:(1)双方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产品研发、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合作等;(2)为公司培训基层干部并颁发结业证书,该证书是广东喜之郎集团内部基层干部交流和提拔的有效条件;(3)实施“订单班”人才培养。专业根据公司生产规律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入学时根据意愿选择并签订协议入读“喜之郎班”,公司将提供奖助学金、生产实习锻炼机会、企业文化教育等。在“订单培养”基础上,双方进一步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水产专业,学院与阳江海纳水产有限公司共建海洋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开展人才培养、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合作,培养现代海洋特色产业急需人才。企业方挂“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合作基地”牌匾,学院组建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海纳海洋学院”,组织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培训专项计划,每年“订单”培养水产养殖专业学生50人,食品专业(水产品加工方向)100人。

园林专业依托阳江市植物组织培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探索“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研发中心与阳江市农科所、阳西县西荔王果蔬专业合作社等企事业单位开展科研、技术推广等项目合作,将项目融入课程教学。校企合作根据实际生产流程开发设计植物组织培养等课程教学内容,实施工学结合、项目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效果显著。园林技术专业学生连续3届获得“广东省高职高专技能大赛植物组织培养赛项三等奖”以上,学生团队以植物组织培养为内容连续3届获得“‘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以上。

专业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让专业获得了更多的项目和校企合作机会,促进了专业发展,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了社会服务的能力和影响力。

(五)与企业共建技术研究院,进一步组建阳江农业职业教育集团

依托食品与环境工程系,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山大学、阳江市农作物技术推广站、阳东绿康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共建“绿康春蔬菜安全生产技术研究院”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中山大学等单位将主要负责蔬菜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化学肥料残留、重金属污染的监控,以及抗污染、无残留的绿色蔬菜种植技术研发;阳江职业技术学院负责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与冷链贮运技术开发、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等;阳东绿康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阳江市农作物技术推广站则负责进行技术应用示范与推广。绿康春蔬菜安全生产技术研究院的成立将对阳东绿康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乃至阳江市蔬菜产业科技水平的提升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提升我院服务地方的能力和影响力。

在阳江市大力实施“蓝色崛起”战略之际,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农业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合作办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原则,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在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单位基础上,以食品与环境工程系为依托,积极整合阳江市政校行企资源,牵头组建阳江市相关企业、职业(技工)院校、科研单位参加的,具有显著行业性、区域性、鲜明农业特色的阳江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打造协同育人平台。职教集团将以资源为纽带,通过校企联动,校校联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新机制,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步提升,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打造适合阳江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品牌,为阳江市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六)利用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平台,形成“农村科技特派员”机制,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在阳江市科技局等部门的支持下,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环境工程系被认定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一批专业教师被广东省科技厅聘请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组织一支以本系师资力量为主,外来专家为辅的农业技术专家队伍,结合专家的业务专长,采取定人定点(企)的方式,通过向重点以及龙头企业派驻特约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合作申请广东省科技项目农村科技特派员专项等形式,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技术支撑,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效果

崛起的年轻博士团队,不仅挑起了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大梁,更为一大批年轻教师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他们向高职称、高学历的方向发展,正是发挥了这些高层次人才的优势,才得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博士团队及其成员多次得到阳江市电视台、阳江日报等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被阳江日报称之为“阳江职院梦之队”,还被评选为“阳江市工人先锋队”,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也藉此成为阳江市首批人才工作示范点单位。

(一)开展项目合作与技术服务,为行业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1.依托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平台,食品与环境工程系与阳西县西荔王果蔬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紧紧围绕阳江地区优势果品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提供技术支持,服务阳江市园艺园林产业,效益显著。在特派员工作站的大力支持下、在特派员的精心指导下,合作社先后申报和承担了“广东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广东省妃子笑标准化示范区”“广东省绿色火龙果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阳江市阳西县600亩火龙果种植基地新建项目、中央“菜篮子”产品生产扶持项目、广东省荔枝绿色食品标准化示范园建设、阳江市双肩玉荷包荔枝高接换种技术的研制与推广项目等。以合作社为用人单位,2014年成功引进广东省“扬帆计划”之“国家荔枝龙眼产业体系技术创新科研团队”。通过申报和实施上述项目,合作社发展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合作社目前是阳江市社会工作委员会重点培育的社会组织、国家荔枝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示范基地、中央菜篮子基地、广东省省级菜篮子基地、广东省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广东省级妃子笑标准化示范区、广东省省级火龙果标准化示范区等。同时,合作社也是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及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所的教学实践基地。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与阳西县西荔王果蔬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的项目-阳江地区妃子笑荔枝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示范通过阳江市科技局鉴定,结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食品专业教师主持或参与的多个项目成果被鉴定为国际、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已推广应用科技成果4项,1个项目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个项目成果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专业教师开展了“建立阳江市食品低温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测土配方施肥”等10多项结合阳江地区急需的科技攻关项目,其中“马水桔储藏保鲜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多个项目在本地相关行业上得到了推广应用。该专业还与广东喜之郎集团公司阳东生产基地、阳江市大开水产有限公司等多个企业开展果冻生产、海产品加工等技术研发合作。由于成果显著,食品专业实训基地被广东省教育厅立项为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

(二)紧扣阳江市“蓝色崛起”战略,助力阳江海洋经济发展

1.开展阳江市海洋人才培养工作。以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为实施主体,以水产专业团队为技术支撑,协助阳江市委组织部成功申报了2012年广东省“扬帆计划”市级项目—阳江市海洋人才培养计划(简称阳海计划)。阳江市成立了“阳海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建立联系人制度,加强沟通和协调,广泛开展海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调研工作,推动实施阳江市海洋人才培养计划,努力形成阳江市海洋产业人才教育培训和技术管理工作统筹发展、条块结合、分级负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阳海计划”办公室设在食品与环境工程系,聘任水产养殖专业带头人为办公室主任,主要工作是协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制定出台培养工程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推进工作开展。

2.引进海洋产业创新团队。2013年,以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为用人单位,以食品与环境工程系科研团队为技术支撑,充分利用现有工作基础,再次借助“扬帆计划”支持,为阳江市顺利引进由南方水产养殖两大科研力量——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和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的核心骨干组成的“海水鱼类种业与健康养殖创新科研团队”。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将与该团队联合开展技术研发、示范和人才培养合作,实施“人才+项目+团队”的模式,借助创新团队的力量,依托阳江职院海洋科研服务团队,构建海洋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和人才培养体系,整合优化阳江市海洋科技和人才资源,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有效发挥科研院所对高端人才的聚集作用,重点培养海洋科技研发领军人才、研究骨干人才,加强培养基层技术推广人才和生产实用人才。创新团队的引进将全面提高阳江市海洋人才队伍素质及学院食品与环境工程系科技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助力阳江海洋经济的发展。

3.组建院士工作站。2013年,阳江职业技术学院联合阳江海纳水产公司成功引进广东唯一海洋水产领域院士——林浩然院士团队,组建“广东省海纳海洋经济动物良种繁育与健康养殖技术体系院士工作站”,建设期为三年。院士工作站将有针对性地对接海洋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技术,将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与重大工程项目有机结合,以高技能人才为基础强化和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实施质量与效益,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4.成立“阳江市海洋人才培养与科技协同创新联盟”。联盟由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市海洋与渔业局、市科工信局、市人社局等单位共同组成,聘请院士担任“名誉理事长”,在阳江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办公室设在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阳江市海洋科技力量与人才资源,利用以创新团队为代表的中山大学、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等单位的技术优势,整合优化阳江市海洋相关教育培训资源,探索教育、科技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工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搭建海洋人才培养培训交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海洋产业人才效能,推进海洋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海洋事业跨越式发展、建设海洋强市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三)加强培训与宣传,推进社会服务工作

1.确定“立足海洋、各有特色,统一推进、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对接阳江市特色优势产业升级需求,通过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聘请行业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技术人士为兼职教师等方式,通过几年的建设,食品与环境工程系打造了一支由60余人组成的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服务团队,探索了一条以教、学、研、产为主线的人才培养途径,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博士或副高职称等高层次人才带领下,形成了基于农业产业链的四个社会服务方向,打造专业服务链。即园林专业、水产专业服务于种植与养殖第一产业链,食品专业服务于加工第二产业链及流通第三产业链,环境专业则是上述专业的有力补充,有效地整合了师资、设备、场地等资源,促进了专业交叉与融合发展,形成了集约型的专业组群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以农业为核心的专业组(群),统筹推进农业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全方位满足社会或者行业对农业特色产业人才及技术的需求。

2.配合市委市政府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和“人才惠民工程”。结合阳江市农业行业特色,食品与环境工程系整合人力和财力,积极与相关职能部门、地方各县区开展合作,选择产业基础较好的行政村、行业企业等开展培训工作,开展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培训更新。一是请进来接受培训,即实行“知识更新工程”;二是走出去送教上门,即实行“人才惠民工程”等。截至目前,成功地举办了十期培训班,培训人员达2000多人,学员普遍认为培训是为民办实事的惠民工程,受益匪浅,增强了技能,夯实了创业内功,希望今后多举办“惠民工程”培训班。

3.加强农业科普宣传教育,形成关注农业的社会氛围。一是把农业科技文化融入大学文化体系,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二是举行“蓝色崛起 阳江起航”等宣传系列活动;三是结合各类现场会、展示会、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等活动,近距离向农业劳动者宣传党和国家有关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农业高技能人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四是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作用,开展农业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农业技术的推广活动,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农业意识,宣传实施农业科技人才工程的重要意义等。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团队的社会服务工作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中国组织人事报》《南方日报》《海洋与渔业》杂志等分别报道阳江市海洋等农业人才培养先进做法,《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等众多主流媒体进行转载。

(四)瞄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促进师资和专业发展

1.由于专业团队瞄准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团队成员成长快,培养了4名博士,11名硕士,3人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4人从事国内访问学者工作;近3年有5名教师晋升高级职称,4名教师拿到技师、技术能手等,形成了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技术水平高的团队。团队大部分成员毕业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植物园、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省内外名牌高校、研究机构。高层次人才(高级职称、博士)科研工作和管理经验丰富,在团队中的专业分布比较合理,为社会服务平台提供了技术和管理保证。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得到了政府、学校、企业等各方面的肯定和支持,多人次先后获南粤优秀教师、阳江市劳动模范、阳江市拔尖人才、阳江市优秀教师等荣誉;团队成员多次在广东省高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广东省“省长杯”技能大赛等获奖,先后获广东省技术能手、广东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能手等光荣称号。

2.通过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实践,专业建设卓有成效。园林技术专业是学院首批五个院级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并以优秀等次通过验收。在此基础上,成功申报了广东省高职重点培育专业,并获得了“园林技术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与阳江市农林所共建广东省大学生农科教实践教学基地,拥有1个阳江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专任教师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个,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个等;食品专业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获得广东省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个,主持和参与多个与本地经济紧密度高的项目。水产养殖专业是学院的特色专业,近3年先后获得多个重大项目:广东省“扬帆计划”项目之引进创新团队项目1个、市级项目1个,并指导阳江市相关企业获得广东省“扬帆计划”项目之引进创新团队项目2个、县级项目2个,联合阳江市海纳水产有限公司共建院士工作站1个,为阳江市海洋特色产业提供技术、人才和服务。

(五)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各专业获得了较多的项目推进工学结合、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学生在国家、省、市、校等各级各类“挑战杯”大赛、技能大赛、创业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100多人次。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水产专业毕业生陈振国在校时就自主创业,毕业当年就成立了“遂溪县众帮水产有限公司”,2011年发起成立“遂溪县帮众沙虫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任社长,主要从事方格星虫(沙虫)种苗繁殖、养殖和销售。经营两年多,公司基本走上正轨,成功解决了湛江市沙虫养殖种苗难题,并大量销往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其技术成果“方格星虫土池育苗生产技术”经鉴定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并获得2010年度湛江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由于公司所从事的产业具有创新性,一度成为大学生创业典型而备受社会关注。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致富经》栏目和第二频道《理财在线》栏目,先后于2009年9月2日和2010年9月6日对他的创业之路进行专访并播出,201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陈振国“广东省就业创业优秀个人”荣誉称号。

三、总结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环境工程系创新了一条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新路径,即“七个一”工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1)不能构成合理的专业群。食品与环境工程系有5个专业,即食品营养与检测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园林技术与水产养殖技术等,专业之间跨度较大,还不能构成合理的专业群,(2)人才结构不合理团队成员比较年轻,社会服务能力仍然较弱,教授等高层次人才缺乏;(3)服务行业企业的深度和宽度还不够,项目开展和推进力度有待加强;(4)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量少,社会服务工作与人才培养紧密度结合不强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结合阳江产业发展对技术和人才需求特点,结合专业特色,食品与环境工程系对各专业的发展进行了定位,即:食品为龙头、园林做精品、水产创特色,环境求稳定。农产品和海洋产品的加工是阳江的特色产业,技术和人才需求量大,食品与环境工程系的食品专业师资和科研条件也最好,所以要将食品专业做为龙头专业,构建食品专业群;由于近几年房地产等相关行业发展下滑,园林专业也有下滑趋势,但园林专业现在是广东省重点培育专业,前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要把园林专业作成精品专业。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是我院的特色专业,广东省只有两所高职院校拥有该专业,而我院的水产养殖专业办学时间长,社会服务工作扎实有效,更是阳江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专业之一,将继续保持特色发展定位。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特色不明显,但是其他几个专业的有益补充,故需要进一步稳定发展,配合其他专业做好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工作。

另外,将进一步合理构建团队,搭建平台,提升科研和专业带头人能力,为项目主持人提供便利的条件,在项目申报、技术改造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发动教师积极申请专利,将专利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与企业行业开展深入的合作,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同时将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工作结合起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彬.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途径-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4(5):89-90.

[2]邓毛程,李静,王瑶.“协同创新”理念推动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2):22-25.

[3]许淑惠.地方高校提升社会服务功能的对策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29(11):4-6.

[4]蔡新职.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方式探索[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26(5):36-38.

[5]黄娟娟,姚寿高.阳江职院崛起年轻博士团队[N].阳江日报,2012-4-16.

推荐访问: 社会服务 欠发达地区 实践 创新 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