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浅谈笔法之美

浅谈笔法之美

时间:2022-10-27 11:05: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书法属于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其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历程息息相关。本文主要从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笔法特点来探究笔法的审美感,再结合优秀作品加以分析它们的内在神韵。

关键词:笔法;书体;法则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41-01

书法中的“笔法”是指以手指握着毛笔作有规律的来回运动,每指之间相互配合,并留下有纵横起伏的笔画。笔法之中,讲究选笔、执笔、运笔等等,鉴赏一副作品往往也需要鉴赏该作品的笔法,欣赏该作品的笔法美,才能读出书法的真正内涵。下面就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书写最突出的特征来论述书法中的笔法之美,再加以代表作品进行分析。

一、隶书

隶书最突出的笔画就是波磔横,波磔横呈现的是一种蚕头燕尾之态,逆锋起笔,尾端呈雁尾状,一波三折,先按后扬。此书体的特点是有折无转,并有波涛,方笔和圆笔兼用,力求稳实,给人一种含蓄,不飘滑之美,字体端正,字字大小统一,虽是正体,但不失活泼、灵动之感,神采奕奕而又不显得呆滞。

隶书讲究笔画丰满而不笨拙,厚重而不失飘逸,其中汉隶的《乙瑛碑》就是其代表,虽个性风格不如《张迁碑》、《曹全碑》来得强烈,但却饱含着规整的章法和端庄的结体,方朔评价《乙瑛碑》“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统看《乙瑛碑》,字字大小统一,笔画浑厚有力,有粗细对比,轻重变化,颇多妙趣,较长的笔画多呈弯弧状,藏锋起笔,回锋收笔。

二、楷书

楷书虽与隶书相同,但笔画不能过肥或过瘦,没有了蚕头燕尾,较多的露锋

起笔,逆锋收笔,横细竖粗,横平竖直,齐整而不拘紧,起止三折笔,运笔在中锋。没有了行书中的流畅、爽利的特征,笔势起承转合,点划钩捺之间虽笔笔断连,但笔笔呼应,节奏快慢得当,丢弃了隶书中的浮滑和飘滑之美,追求笔画姿态妍美,力求笔画的圆实立体感,字体端正不扭曲,是使之称为正书的原因。古人说,“楷法欲如快马入阵”,“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要的是严整飘扬、犀利飞动。

楷书在这里举“颜体”为例,颜体结构端正,字形饱满,字形内部匀称,骨奇而神秀。尤其是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最具典型,此碑工整字正,笔画一丝不苟,运笔丰厚,骨力遒劲,粗细有变,每一个字严格遵守横细竖粗的规律。

三、行书

行书,顾名思义,宛如行走般的书体。行书是从楷书中转换过来的,行书中的运笔以流畅,爽利为主,讲究纵放得势、四面辐射之感。不如楷书的沉稳舒缓、节奏分明,也不像草书般放纵飞动,随意而发,但有明显的线条粗细变化,如人在行走中闲庭信步,又像行云流水,跌宕起伏,线条的起伏感,运笔的节奏感明显加强。

行书追求行云流水之态,笔断意连,它没有楷书、隶书的端正,也比草书来得严谨。如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此帖为苏轼被贬于黄州时期而作,通篇包含着苏东坡热血澎湃的激情。帖的前半部分,字形拘谨,是作者压抑自我心情的表现。后半部分,作者书写越发放纵,性情即起,字体时大时小,字与字之间翘首呼应加强,连断得当,笔画厚实,字态棱角分明,时而藏锋时而露锋,是感情之所至,洋洋洒洒,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行书的笔法之美。

四、草书

草书既区别于楷、隶、行,又兼有它们其中的一些笔法特点。草书下笔迅速,运笔先取势,它放弃了楷书中四平八稳的特点,也舍去了行书的欲放不能,行笔过程中精熟干练,游刃有余,不受格式、框架的束缚,行笔流畅且不乏雄强。运笔中有快有慢,才会出现了明显的节奏感,出现了旋律,从中体现出创作者的心思所想,给人美的感受。

草书虽由性而作,但并非无法度可循。狂草的代表者——怀素爱喝酒,好胡闹,有“颠张狂素”之称,但他的草书法度森严,如《自叙帖》,上半部分恪守草书的法则,笔画之间和字之间的联系也是一丝不苟的,既连贯而又有停顿,但后半部分就开始随性而起,狂草也随之而来,字体时而大时而小,每行不停顿,多用枯笔,与张旭的草书产生了巨大的区别,张旭的草书没有节制,怀素的草书时有停顿,注重法则,使整幅作品看上去是一副有连接的狂草。

书法里面,字由笔画构成,书法由笔法构成,笔法不仅是对书写字的技术起了规范性作用,而且给大众审美的时候也起到了共通的效应,告诉了我们大量的时代信息。对笔法美的捕捉是对书法美感的追求。书法是艺术的门类,艺术就是让人发现美,记录美和产生美,书法亦如此,用简单的线条创作出生动逼真,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

参考文献:

[1]王岳川.书法文化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2008.

[2]黄剑.名作的中国书法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推荐访问: 笔法 浅谈 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