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自主创新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

自主创新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

时间:2022-10-26 10:00:08 来源:网友投稿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工业的重要基础,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机床业被称作是“装备工业中的装备工业”,是“万机之母”,在整个制造业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发展程度如何,直接制约了一国制造业水平的高低。因此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将其列为超越经济价值的战略物资,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限制进口。“十一五”时期,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时期。2006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机床行业着力发展大型、精密、高效数控装备和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等重大技术设备,改变大型、高精度数控机床大部分依赖进口的现状。为了不受制于人,我国必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把机床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作为全国机床工具行业的排头兵企业,沈阳机床集团肩负着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和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重任。我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以期为提高国有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探索出一条可资借鉴的途径。

一、沈阳机床集团自主创新取得重大成就

1995年,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成为中国最大的机床制造商。沈阳机床集团曾在技术和产品方面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几十个第一。如,沈阳第一机床厂开创了中国机床制造业的先河。第一台普通车床,开辟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新里程(机床一厂1949年研制)。第一台摇臂钻床诞生(中捷友谊厂1953年研制)。第一台卧式镗床成功验收(中捷友谊厂1956年研制)。第一台自动机床填补了国内空白(机床三厂1958年研制)。第一台数控车床成功问世(机床一厂1975年研制)。目前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资产总额52亿元,包括四家子公司: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沈阳机床云机有限公司、沈阳机床德国希斯公司和沈阳机床银丰铸造有限公司。

作为辽宁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沈阳机床集团依靠产品技术、管理机制、科研体系的创新,产量和销售额连续8年全国排名第一,在世界机床行业排位由2002年的第35名提升到去年的第10名,2007年将冲击世界机床5强。产品已经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2006年,该集团通过将现沈阳第一机床厂、中捷机床有限公司和沈阳数控机床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而为一的方法,实施搬迁改造重组,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企业的技术和工艺大大提高。2006年的年产值达到80亿元。

加强自主创新,自主研发能力显著提升。“十五”期间,沈阳机床集团坚持改革、创新、突破的工作主旋律,始终围绕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依靠不断深化的机制创新,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以内涵式增长为主要方式的企业创新发展道路。集团将技术创新的重点逐步转向了自主创新和自主产权,以“改革为动力、市场为导向、创新为手段、质量为生命”,坚持“引进消化、合作开发、自主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研发水平,开发出市场需求的产品,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自主开发中高档数控机床产品210余种,其中50%以上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并且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机床集团数控产品已占国内市场的20%,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完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863”计划项目,取得25项关键共性技术成果,实现12项技术创新,并延伸开发了5种新产品。五年累计获国家技术专利36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4项)。目前产品开发平台可100%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并掌握高速立/卧加工、五轴联动加工、车铣复合加工、车削、大/重型数控机床等数控机床设计制造核心技术。

二、沈阳机床集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经验

1.前瞻性的战略思维——树立大力发展、提升机床制造业的信心

集团领导者深刻认识到装备制造业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而机床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中的重中之重;认识到传统产业装备落后、工业落后,决定了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必须以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认识到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走创新型工业化道路,机床制造业任重道远。只有机床制造业自主创新搞上去了,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才能支撑、引领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认识到汽车、航空、造船、发电等主要市场需求越来越集中指向高端产品,非数控的普通机床需求量将会大幅下降;清醒认识到自己还未形成国内绝对领先,还未拥有一流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创新研发体系;认识到要想改变大型机床依赖进口的历史,也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机床制造业。

现实也给沈阳机床两个重大课题:一是要承担起国家任务,在急需提升的重点装备领域完成核心的、系列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强点突破;二是要完成国际化企业的战略转型,以高端产品争取国际话语权、标准制定权。

沈阳机床集团把发展压力转化为创新动力,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制造业中心转移,通过对技术、机制的自主创新,确立以市场为先导的发展战略,寻求一条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务实的谋略——决定机床集团自主创新的方向

机床集团从实际情况出发,将技术创新的重点逐步转向了自主创新和自主产权。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和车床研究所、钻镗床研究所、自动机床研究所三个子行业研究所。沈阳机床集团每走一步都是脚踏实地的走。董事长陈惠仁说,我们的每一步都是真做而不是假做。他们向全社会公开召回20年前生产的机床产品而实现零投诉。

3.培育自主创新的精神——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陈惠仁说,“在世界机床市场上,根本就不存在可以重复的空间。只有依靠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铸造核心竞争力,必须增强企业员工的创新创业意识,重视员工创新精神的培养,提升创新能力,坚定他们对创新本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的认知。企业员工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培育、开发,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要有冒险精神,敢于挑战市场风险;第二,要有改革开放意识,不墨守成规;第三,要有竞争意识,在竞争中逐步培育创新精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第四,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本本、常规,坚持创新就必须先在观念上实现突破。

4.争创自主品牌谋略——提升行业地位及品牌影响力

过去,汽车、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石油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所用的机床90%是“洋品牌”,如今,沈阳机床集团生产的大多数数控机床已成批量地打入这些领域。沈阳机床的品牌影响力日益凸显,市场的聚焦效应逐步显现,沈阳机床的迅猛发展已经引起了全世界同行的普遍关注。世界机床制造业的前几名巨头,都把沈阳机床列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潜在对手。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陈惠仁说,“过去,我们害怕与国外的产品同台竞技,因为创新能力不足。现在,我们再也不害怕了。过去我们买德国机床,现在德国买我们的机床。”机床集团在奇瑞公司举行的汽车发动机缸体和缸盖两条加工生产线的招标中,力克德、美、日等10多个国外知名公司,成功中标,独家夺得6000多万元标的,结束了国外制造商在这一制造领域的垄断局面,这是机床集团拿到的最大一项单笔订单,为中国装备制造业赢得了尊严和荣誉。

5.积极构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系

沈阳机床集团的技术创新之所以呈现快步赶超的态势,它走的是一条集成创新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沈阳机床通过树立全球视野,在不断扩大开放中盘活并高效整合一切可利用的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学习了国际、国内先进科技成就,分享了国内外研究开发资源、先进管理经验和优秀科学技术成果,并加快形成了一套全球化研发体系。通过跨国并购,海外研发,抢占国际国内市场。海外并购,其好处有三点:一是解决高端大型机床的技术来源;二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三是打通对外销售网络。海外研发,高起点建设数控机床技术研究中心,专门从事数控机床基础技术共性研究、柔性生产线共性技术研究以及航空和模具领域机床的研究与开发。机床集团在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德国开设技术分中心,在柏林工业大学建立研发分中心。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自主原创技术研究,与东软公司、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意大利菲迪亚公司等三方合作,积极研发数控系统。目前一个遍布国内外的沈阳机床集团研发网络正在形成。这也是沈阳机床用3-5年缩短与世界机床先进水平10-15年差距的底气所在。沈阳机床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联盟方式,合作开发新产品45种,占新产品开发总数的21.4%;合作实现技术创新23项;创销售额11.2亿元。2006年11月29日,沈阳机床集团在上海举行推介会,向海内外投资者转让49%的股份,股权转让主要目的就是吸引战略合作伙伴,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企业从单纯的产品经营向“产品经营+品牌经营+资本经营”的更高层次升级。

6.招贤纳士的人才强企战略——培养创新型团队,打造人才高地

人才是兴业之本。实现持续的自主创新,只有一批人,一代人是不够的,它需要形成创新梯队和团队,更要培养一种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集团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不断吸引高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来机床集团创业;培养自己的创新团队,提高全厂职工的整体素质。鼓励创新、包容失败。沈阳机床领导层认为,企业魅力不在销售额和利润多少,在于人才是否源源涌入。使人才涌入的前提条件,一是物质待遇,二是精神薪酬,包括事业发展前景、个人荣誉等,三是企业追加个人智力资源投资,蓄积员工能力资本。多年来,沈阳机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方式,先后多次派出近300名科技人员前往德国、意大利、日本等机床制造业发达国家进行系统研修。通过与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办学的模式,为技术人才的再深造奠定了基础。目前,沈阳机床集团一大批科技骨干已经成为“863”课题、“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的负责人,部分人已经走进集团公司核心层。与此同时,企业还花重金聘请世界机床制造专家,拨出专款,在企业内部成立了外国专家工作室等多个项目组,在国外专家的指导下,企业独立研制的TAM大型立式加工中心等多种产品已经在市场上结出累累硕果。

三、培育创新型企业,提升辽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建设创新型辽宁,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辽宁“十一五”规划目标都具有巨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根据辽宁一些主要企业的调查分析,目前影响辽宁企业自主创新主要有七大因素:一是企业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不突出;二是激励制约机制不完善、高素质技术人才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这是阻碍企业进行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内因;三是技术市场不健全,同时缺乏创新的社会氛围,这是阻碍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外因;四是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相关的政策环境不完善;五是企业遭遇知识产权纠纷;六是产学研缺乏沟通;七是技术创新中介机构少,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有限。针对辽宁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重点作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构建和完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包括(下转第9页)(上接第47页)三个子系统,就是投入要素子系统、环境要素子系统、拉动要素(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子系统。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只有各个子系统要素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才能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真正提高。为此要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产学研合作互动平台,实施产学研技术战略联盟,增强科技研发实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主体、科技投入主体、成果转化主体、知识产权创造的主体。在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自主创新的大背景下,企业更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提升创新能力。

2.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切实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牵动和主导作用,需要政府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环境。政府作为管理者和服务者,要加强科技宏观管理,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对重点领域的创新适当介入和给予支持。政府在这方面的作用不能缺位,而且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要纠正市场失灵和弥补系统失灵,在创新环境建设方面应着重在战略政策研究、公共平台建设、市场机制完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营造和规范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完善政策环境,构建创新服务体系。通过实行支持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支持引资政策、政府采购、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奖励等政策,以及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的紧密配合,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研发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激发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富有创新活力的积极力量。通过对中小企业实行创新基金、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它们创业和开展创新活动。

其次,完善法律环境,保障企业自主创新中的合法权益。加快修订《科技进步法》,确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法律地位,明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在法律中充实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措施。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和做法,研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企业提供法律保障。要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强技术标准立法,技术标准是对重复性的技术事项在一定范围内的统一规定。

再次,完善市场环境,规范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交易转让秩序。市场竞争是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动力,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是实现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价值的重要条件。为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因此,应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废除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加大打击各种损害市场竞争的垄断行为的力度。

(作者单位:中共辽宁省委党校、中共抚顺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杜福洲

推荐访问: 自主创新 装备制造业 关键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