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山西,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山西,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时间:2022-10-23 11:15:03 来源:网友投稿

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闻名全国的重点文物省份

山西简称“晋”,源于西周春秋时期的晋国。公元前403年,即晋烈公十三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又别称“三晋”。古之华夏,据传是由渭河流域华山之下的华族部落和汾河流域古河东(今运城市)的夏人,因地理与文化特征趋同所融合形成华夏族,他们都是炎黄嫡裔,创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

山西地处晋、陕、豫三省接邻地区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区和以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文化区,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文化和北方地区的草原文化,经过长期碰撞、交流、融合,形成了山西别具特色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现象。

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先秦的传说时代,就有许多民间传说、神话传说和历史传说发生在山西。先秦以后,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华夏第一都”的禹王城遗址尚存。春秋时晋文公称霸中原;后赵石勒、北魏拓跋氏、北齐高欢及其子高洋,都曾依托山西争夺天下;李渊、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灭隋兴唐;五代时期的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也都以山西为基地兴邦定国;宋灭北汉,统一中原,营建太原;元、明、清山西为京畿地区、战略要冲。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山西积淀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全国的一个文物重点省份。据调查统计,山西现存不可移动文物37000余处,为全国现存3万处以上不可移动文物的两个省之一。其中有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近万处,石窟寺300多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1400多处,石刻及其他6850多处,寺庙彩塑24408尊,寺观壁画23052平方米。到2007年6月底,山西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5处,市、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085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2处(平遥古城、云冈石窟);全国历史文化名城5座(大同、平遥、代县、祁县、新绛)、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座(太原、浑源);全国历史文化名镇4座(三批)、名村8座(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1座(2批)、名村45座(2批)。

山西历史文化遗产有许多在全国可以称得上第一的,其中属于综合性方面的,主要有:

——山西是“中国”之名和“华夏”民族最早的发源地;

——山西是中国农耕文明和社(土神)稷(谷神)文化最早的发祥地;

——山西现存的不可移动文物位居全国第一;

——山西现存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其数量和早、中、晚自成序列,位于全国榜首。距今180万年的西侯度遗址,是全国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其中人类用火遗迹的发现,比“北京人”用火的历史早100多万年;

——山西现存的18118处古建筑,是全国最多的省份,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

——山西现存辽金以前的木构建筑,占全国同期同类建筑的70%以上。其中唐建五台南禅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

——山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居全国首位;

——山西战国至清代的长城,是全国建造朝代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省份;

——山西现存金代戏台1座(佚存3座)、元代戏台10座(佚存21座),是全国仅有的;

——山西现存的3座元代州、县衙门大堂,也是全国仅有的:

——山西现存寺观壁画,是全国同类艺术品中最多的;

——山西现存寺庙彩塑,居全国同类艺术品的首位。

山西大量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发现与发掘,

为探索华夏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佐证

山西地下埋藏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极为丰富,其中旧石器时代文化、商周方国文化、晋文化和三晋文化、北魏平城文化等,在全国或世界上都较有影响。

1.旧石器文化全国领先

有300余处(地点),且早、中、晚期遗存都很丰富,自成序列。其中早期地点有157个,占全国的78.5%。正式发掘的约30处,最早是1954年对丁村遗址的发掘。早期遗址的代表是芮城西侯度遗址和匼河遗址。其中西侯度遗址获得了大批古脊椎动物化石和32件石制品。古地磁测定为距今约180万年,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的代表主要有丁村遗址和许家窑遗址。其中襄汾县丁村遗址发现旧石器地点11处,动物化石地点3处,出土有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丁村人3枚牙齿,以三棱大尖状器为特征的石制品2000多件,被命名为“丁村人”和“丁村文化”。旧石器时代晚期以峙峪遗址和下川遗址为代表。其中朔城区峙峪村遗址以细小石器为主要特征,石制品发现2万余件。沁水县下川的细石器代表了中国旧石器时代石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2.新石器文化序列齐全

1980~1987年普查登记是1061处,1995~1996年补查和复查中又新发现数千处,大大丰富了山西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资料。山西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前仰韶时期、仰韶时期、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龙山时期等不同文化类型。

仰韶时期的遗址分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阶段主要有:芮城东庄村遗址、侯马褚村遗址、太谷上土河遗址、娄烦县童子崖遗址等;中期阶段遗址主要有芮城县西王村遗址、翼城北橄村遗址、大同市马家小村遗址等;晚期阶段的遗址主要有襄汾县陈郭遗址、太谷白燕遗址等。

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是由仰韶到龙山的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遗存。这时期代表性的遗址有万荣荆村遗址,民国20年(1931年)发掘,出土一件釜形斝(当时称鬲),是山西最早发现的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也是该类遗存在中国较早的考古发现。

龙山时期的主要遗址有芮城南礼教遗址。夏县东下冯、垣曲东关和龙王崖及丰村、襄汾陶寺、太谷白燕、忻州游邀等遗址中的龙山文化遗存也很丰富。陶寺遗址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山西在探索华夏文明起源中最重大的发现。遗址位于襄汾县陶寺村,发现城邑、文字(陶文)、祭祀遗址、观象台、大量礼乐器等,已具备了国家的要素,出现了国家的雏形。

3.探索夏文化拉开帷幕

1974年,夏县东下冯遗址的发掘,揭开了山西境内探索夏文化的帷幕。对太谷白燕、忻州游邀遗址的发掘使探索夏文化突破了晋南“夏墟”的范围,加之20世纪50至70年代在太原、晋中、吕梁、晋东南的大量考古调查,使夏时期文化的分布范围扩大到北至滹沱河流域,东到长冶一带,西抵吕梁山一线。

东下冯遗址发现半地穴式、窑洞式和地面建筑房屋三种,共30余座,以窑洞式居多;陶窑3座,灰坑100多座。遗址中还发现内外两重壕沟,除北部被破坏外,其他部分平面呈凹形。青铜镞、凿和石范的出土,表明当时已进入青铜时代。出土的石磬是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石磬之一(带有较多原始性)。生活用具以蛋形三足瓮最具特色。东下冯遗址经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1900~前1500年左右,在夏纪年之内。

4.商代方国文化各具特色

其文化遗存遍布全省。垣曲古城南关、侯马上北平望、汾阳

杏花村、柳林高红、灵石旌介等商代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以及石楼——保德铜器群的不断发现,为研究山西商文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在垣曲古城南关遗址东南,1984年发现了一座二里冈时期夯土城址,是山西迄今发现最早的商代古城遗址。根据发掘所获资料,系商人在征服夏人之后在这里修筑的城垣、宫殿遗址。

旌介遗址出土文物138件,以青铜器为主。青铜礼器的组合为爵10、觚4,以及罍、鼎、卣、簋等。如此丰厚的随葬品,推测可能为商代方国“鬲”的首领或贵族墓葬。

石楼——保德铜器群,是商代晚期方国青铜器遗存,分布范围包括石楼、永和、柳林、保德和陕西北部的绥德、清涧等县,而以石楼发现得最多、最重要。石楼又以桃花庄、二郎坡、后兰家沟、义牒所出最为重要。蛇首铜匕、铃首剑、三銎刀、弓形器及各种金饰如珥饰等,这类带有草原青铜文化特点的器物,显示出方国文化的特色。

5.两周文化大放异彩

山西两周时期遗址、墓葬的调查和发掘,主要围绕晋文化的研究展开。这时期重要的遗址和墓葬有洪洞坊堆与永凝堡遗址、闻喜上郭古城址及邱家庄墓地、侯马晋国遗址与天马—曲村遗址、襄汾赵康古城、闻喜大马古城、芮城古魏城、洪洞古城、太原晋阳古城和赵卿墓、翼城古翼绛城、临汾高粱古城、平陆虞国城、万荣汾阴古城、长子古城、新绛柳泉大墓、侯马上马墓地、万荣庙前春秋墓、潞城市潞河古城及墓地、临猗程村东周墓地、长治分水岭墓地等。其中洪洞坊堆遗址发掘中出土带有刻辞的卜骨1片,这是中国首次发现西周甲骨文。永凝堡遗址出土铜、陶、玉、骨、蚌等器1484件,并有2件青铜簋带有铭文。

侯马上马墓地,1963~1986年先后发掘墓葬1390座,属于西周时期墓葬中最有代表性的器物是陶鬲,其中折沿扁方体联裆鬲的数量最多,且延续时间长。1992~1994年对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的5次发掘,是山西省西周考古的重大新发展。发掘的晋侯及夫人墓葬17座,车马坑一座(一号墓陪葬),是迄今中国发现的商周时期埋葬车辆最多(50~60辆)、规模最大(殉马105匹)的车马坑。还有国内罕见的“装甲车”。该墓地随葬品极丰,不少青铜器上刻有铭文,可据以探讨晋国君主的世系。所出大量玉饰有的未经扰动,还保存着原来的组合关系,可据以探讨久已失传的周代佩玉制度的真实面貌。

太原赵卿(即赵简子)墓,位于太原市南郊区(现晋源区)金胜村太原一电厂内,为一座大型木椁墓,随葬品达3100余件。出土青铜器最多,计1690余件,礼器是其核心,有110余件。鼎共8种27件,镬鼎1件,高近1米,口径1.04米,是迄今所见春秋最大的铜鼎。出土的青铜虎形灶、鸟尊、编镈(19件)、石磬(13件)等均为罕见的稀世珍宝。赵卿墓是迄今所见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资料最完整的晋国高级贵族墓葬。

6.秦汉文化遍及全省

重要的有侯马乔村墓地(秦)、榆次王湖岭墓地(秦)、夏县禹王城(春秋战国一秦汉)、平朔汉墓群及山西北部地区的十大汉墓群和孝义及闻喜汉代空心砖墓、吕梁东汉画像石墓、平陆和夏县东汉壁画墓、右玉匈奴墓地等。

平朔汉墓群的发掘,是建国以来山西汉代考古最大、最重要的项目。1982年以来配合建设工程共发掘秦汉墓葬1800座,出土各类文物2万余件。出土文物中,雁鱼灯、成山宫灯(五凤二年制)、铜染炉、“宋子”三孔布和各种铜镜及王、秦等姓印章,均为珍贵文物。

吕梁地区的离石、柳林、中阳三县(市)是山西唯一出土东汉画像石的区域,至1997年已发掘和零星出土160余块(含建国前被盗扣留的11块),是一批十分珍贵而又有显著特色的汉代文物资料。平陆、夏县东汉壁画墓的发掘,是山西汉代考古的又一重要成果。绘于平陆壁画墓西壁、北壁上的牛耕、耧播图是中国最早表现农业生产活动的绘画作品。

7.北朝文化独树一帜

北朝遗址墓葬集中在太原以北地区,重要的有大同平城遗址、方山永固陵、司马金龙墓和元淑墓、大同电焊器材厂北魏墓地、云冈石窟前遗址、寿阳北齐厍狄回洛墓、太原北齐娄叡墓、徐显秀墓、祁县白圭韩裔墓、太原圹坡张肃墓和贺娄悦墓等。

娄叡墓位于太原市南郊区(现晋源区)王郭村,1979~1981年发掘,出土随葬品870余件,其中陶俑600多件。墓壁及墓道全部绘有壁画,大部分保存完好,约200平方米,是南北朝时期绘画的代表作,填补了中国美术史的空白。

8.隋唐文化恢弘无比

山西有明确纪年的隋代墓不多见。唐墓主要分布在太原和长治。

隋代墓已发现重要的有太原斛律彻墓和汾阳梅渊墓,皆为砖砌单室墓。

太原唐墓分布在晋源区金胜村到董茹村一带,这些唐墓的时代为唐代早、中期,均为砖室壁画墓。壁画常见的内容有挽结的花幔、日月星辰和四神。金胜村6号唐墓墓顶绘有“句芒”(东方之神)与“蓐收”(西方之神)。墓室绘有壁画是太原唐墓的最大特点。

长治唐墓,有确切纪年和墓主人的已发现和发掘近百座,另还有一些零星发现。长治地区唐墓以砖室墓为主,土洞墓较少,且都有墓志出土,仅武则天时期的墓志就有100余方。随葬品均很丰富。

隋唐时代的遗址,重要的有绛守居园池和蒲津渡遗址。绛守居园池位于新绛县城内,是隋代绛州太守的花园,为国内现存最早的园林建筑遗址。蒲津渡遗址,位于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为古代黄河三大渡口之一。1991年3~6月进行了正式发掘出土的4尊铁牛是迄今中国已知时代最早、数量最多、体重最大、铸造艺术最高的铁质文物。

9.宋金文化砖雕精湛

山西宋代墓葬在太原较为集中,主要发现于小井峪、南坪头、南寨沟等地,20世纪50年代仅小井峪、南坪头就清理发掘68座。辽墓在大同发现一批,墓主均为辽代晚期汉人中级官吏和地主。特别是应县木塔辽代秘藏的出土,是山西辽代考古的重大发现。金代墓葬发现较多,几乎遍布全省,已发掘的约有100余座。元代墓葬已发表资料的有20座,多为元代早、中期墓葬。

山西金墓基本上都是仿木结构的砖室墓。平面呈圆形的墓出现在雁北地区,六角或八角的墓在雁北、晋中、晋东南地区普遍流行,晋南地区则基本上是方形或长方形墓。在墓的装饰手法上,雁北、晋中多为砖雕彩绘,晋东南以壁画为主,砖雕为辅,而晋南壁画彩绘则少见,多以细腻的素砖雕刻为其特点。在墓的装饰内容上,各地皆以表现墓主人的庭院家居生活情况为主要内容。北宋中期在中原地区形成定制的墓主人夫妇“开芳宴”“妇女半掩门”等图形被普遍继承下来并有所发展。但晋南地区以杂剧表演、戏剧舞台、民间乐舞、八仙人物、戏曲故事、体育活动为其装饰,把五代开始兴起的仿木结构砖雕墓推向了顶峰,到目前为止,在临汾、运城两市共发现金代砖雕戏台20余座、元代2座;金元戏俑118个。

山西元代墓葬形制多种多样,墓室皆为砖券,分为单室、多室两类,以单室为多。平面以方形为主,其次为八角和六角形。墓

顶多叠涩攒尖顶。墓室内以壁画或砖雕装饰者居多。

山西古建筑以数量多、时代早、种类全、价值

高享誉全国,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

山西现存的18000多处古建筑,从北朝到清代,代代有珍品。在类别上,宫廷府第建筑(衙署、殿堂、宅第等)、防御守卫建筑(城墙、村堡、长城、关隘、烽火台等)、纪念性和点缀性建筑(市楼、钟鼓楼、牌坊、影壁等)、园囿建筑(花园、别墅等)、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佛、道、儒、回教、袄教等)、民居建筑、桥梁及水利建筑、祭祀性建筑(文庙、武庙、祠宇等)、娱乐性建筑(戏台、乐楼、舞楼)等十大类建筑都有丰富的遗存,可谓数量众多,时代连续,门类齐全。山西古建筑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木构建筑精品迭出

山西18000多处古建筑中,有一半左右是木构建筑。尤其全国辽金以前的木构建筑有70%以上在山西。这些早期建筑在分布区域上,以上党地区(长治、晋城两市)居多,占62%左右;规模之大,其中以雁北地区(大同、朔州两市)为冠。唐代建筑4座,其中有我国现存最早的建于唐代建中三年(782年)的五台南禅寺大殿;有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殿堂式佛殿的代表作、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的五台佛光寺东大殿。

五代建筑3座,有十国时期唯一在北方建都的北汉仅存的一座佛殿平遥镇国寺大佛殿;有我国现存唯一的五代时期悬山式配殿平顺龙门寺西配殿;有我国著名的平顺大云院中殿。

宋代建筑55座,有我国现存最大的祭祀性建筑太原晋祠及其国内现存《营造法式》“副阶周匝”最早的实例圣母殿和我国现存最早的十字桥梁——渔沼飞梁;有我国宋代木构建筑的代表作高平崇明寺中殿;有山西早期地方建筑手法纯熟之作长子法兴寺圆觉殿;有我国最著名的唐宋时期的寺院泽州青莲寺等。

辽金建筑88座,其中辽代建筑大都在山西北部,规模宏大,有唐代遗风。山西辽金建筑,重要的有我国现存最大的辽金寺院大同华严寺;有我国现存布局最完整的辽金佛寺大同善化寺;有规模宏大的朔州崇福寺;有现存最大的金代五台佛光寺文殊殿;有金代小木作佳作的应县净土寺等。

元代建筑300多处,有布局完整的元代建筑群洪洞广胜寺;全国罕见的金元建筑群柳林香严寺;有中国现存最大的元代道观芮城永乐宫等。

明清建筑遍布全省,其中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首的五台山、我国现存最大的悬空建筑浑源悬空寺等闻名中外。

2.名城名镇座座精彩

平遥古城是迄今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前山西省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5座(平遥、大同、祁县、新绛、代县)、名镇4座(灵石静升、临县碛口、襄汾县汾城镇、平定县娘子关镇)、名村8座(临县西湾、阳城皇城、介休张壁、沁水西文兴、平遥梁村、高平良户村、阳城郭峪村、阳泉郊区小河村)。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座(太原、浑源)、名镇21座、名村45座。另外榆次后沟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唯一的古村落农耕文化遗产采集地公布保护。

3.民居建筑独具特色

山西现存最早的民居是高平市元代姬氏民居。明清民居突出的有晋西南地区明清民居的典范襄汾丁村民居;有清代北方典型民居建筑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有“华夏第一民宅”灵石王家大院;有“天下第一儒商”榆次常家庄园,以及平遥、祁县、太谷等城内现存比较完好的大量封闭式的一进、二进、三进等四合院。山西是我国唯一的一个全部面积坐落在黄土高坡上的省份,居住在这块黄土地上的祖祖辈辈的先民们,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建筑了各式各样的窑洞式的民居。汾西县师家沟民居就是这类民居的代表。

4.楼阁建筑冠居全国

最突出的有我国现存最早的方形阁大同善化寺普贤阁;有钟鼓楼的孤例天镇慈云寺元代圆形钟鼓楼;有“雁门第一楼”和我国仅存的“排叉”实例代县边靖楼;有中国楼阁式建筑的典范万荣飞云楼和中国最早的万荣后土庙(汉代为汾阴后土祠)中的秋风楼,因汉武帝五次来这里祭后土而用汉赋写作的《秋风辞》而得名,至今楼内仍保存着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董若冲刻石的《秋风辞》碑;有中国最大的解州关帝庙刀楼、印楼;有中国仅有的三楼对峙的新绛县(原绛州)钟楼、鼓楼、乐楼;有山西现存唯一的一座袄教建筑介休袄神楼;有山西保存完整的平遥市楼等。

5.各式古塔别具一格

山西现存砖、木、石、铜等结构的古塔480余座,其中重要的有:

砖塔:突出的有我国最早的覄钵式塔五台佛光寺志远和尚塔和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北魏祖师塔;有中国唐塔的代表作平顺明惠大师塔;有我国最早雕饰莲花座的方塔五台佛光寺解脱禅师塔;有我国现存最早的圆形亭阁式塔永济栖岩寺大禅师塔;有山西仅存的一处唐塔向宋塔过渡的实例太原开化寺连理塔;有我国最早的装饰有铁人的塔潞城原起寺大圣宝塔;有山西辽塔的代表作灵丘觉山寺舍利塔;有我国现存最早的风标塔浑源圆觉寺金代砖塔;有山西现存最早最大的阿育王塔代县元代阿育王塔;有我国现存最高的砖塔太原明代永祚寺宣文塔;有中国现存唯一基座高于塔身的砖塔原平金代林泉寺塔;有中国装饰艺术最华丽的琉璃塔洪洞广胜寺明代飞虹塔等。广胜寺所在的临汾市,古称“平阳”,金代时为我国的印刷中心之一,称“平水版”。

木塔: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是突出代表。该塔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结构楼阁式佛塔,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中国古建筑功能、技术和造型完美统一的典范。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年),距今已有950年的历史。塔通高67.31米,平面八边形,外观五层六檐,二至五层均建有暗层和平座,实为五明四暗,总共九级。经科学测量和计算,塔自重5433.58吨,含台基重为18076吨;用材2697.63立方米(另两个数据分别为2971.12立方米、2570立方米)。构件共计36种,其中主要构件柱、梁、额枋等19种3838根;非主要构件约1万多件(另一数据,木塔构件总数为25716件)。总建筑面积3910平方米。应县木塔外观设计美观大方,庄重威严,内部叠架式结构奇特,斗拱达54种之多,是我国古建筑斗拱集大成者,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石塔:有我国罕见的云冈石窟中的石雕塔;有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燃灯石塔太原童子寺燃灯塔;有我国现存唯一的殿式石塔长子法兴寺舍利塔;有“中国式”佛塔的典范朔州北魏曹天度九层石塔等(塔身存朔州崇福寺,塔顶在台湾)。

铜塔:五台山显通寺我国现存最大的双铜塔最为引人入胜。

6.金元戏台独领风骚

据万荣、沁县、平顺等县碑文记载,山西在宋代已建舞亭、乐楼(戏台)。现存最早的戏台是近年来在高平市北10公里寺庄镇王报村二郎庙新发现的建于金代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的“舞亭”。舞亭倒座,平面近正方形。石砌台基宽7.53米,深7米,高1.05米。在台基正面束腰部分偏西嵌石碣一方,镌刻“告大定

二十三年岁次癸卯仲秋十有五日。石匠赵显、赵志刊”。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戏台。

元代戏台现存10座,佚存21座,是我国仅有的。时代最早的是尧都区魏村牛王庙戏台,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建,至治元年(1321年)重修。面积最大的是翼城县武池村乔泽庙戏台。

7.壁画彩塑异彩纷呈

壁画有我国现存最早的寺观壁画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壁画。以后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均有遗存。最引人注目的是繁峙岩山寺金代壁画和芮城永乐宫元代壁画,一南一北,一佛一道,被誉为山西寺观壁画的“双璧”。

彩塑有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寺彩塑南禅寺、佛光寺、古青莲寺唐塑;有国内仅存的镇国寺大佛殿五代时期的彩塑;有闻名中外的太原晋祠、长子法兴寺宋塑、大同下华严寺辽塑、泽州玉皇庙元代二十八宿彩塑、平遥双林寺、隰县小西天、长治观音堂的明代悬塑等。还有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木雕卧佛(绛县太阴寺)、山西现存最大的土雕大佛(稷山大佛寺),都各具特色。

8.石窟艺术闻名遐迩

中国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的云冈石窟,享誉海内外,2001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除云冈石窟外,还有北朝向隋唐过渡的代表性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和全国仅存的道教石窟龙山石窟;有山西早期石窟艺术的珍品高平市羊头山石窟,这里传说曾是炎帝播种五谷的地方;还有山西地方中心石窟的代表作昔阳石马寺石窟,最晚的明代平顺金灯寺石窟等。

9.历代长城绵延千里

山西从战国时期的赵国开始修筑长城,历西汉、东汉、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2个朝代,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共修筑长城3500余公里,现存墙体和遗迹的有2500余公里,分布在全省9个市的40多个县(市、区),是我国修筑长城跨越朝代最多、时间延续最长的省份。

10.碑碣墓志代有精品

自西汉开始以石代金,出现刻铭的记事碑和功德碑以来,山西一直是全国历代碑刻分布的重点省份之一,现存还有2万通左右。自汉至明清,代有艺术名碑存世。清光绪版《山西通志。金石记》收录山西汉碑15通、魏晋碑18通,但这些珍贵的名碑基本都毁于北周武帝于文邕二次灭法中,有个别幸存者到明代也被盗毁。山西现存最早的碑刻是1976年临猗县翟村东汉丞相翟方进墓出土的建宁元年(168年)一块残石,以及运城市东汉的几处摩崖题记。北朝以后,代有名碑存世,主要有:北朝的霍扬碑、齐太公庙碑、曹恪碑、程哲碑、文成帝南巡碑、裴鸿碑;隋代的陈茂碑、栖严寺舍利道场碑;唐代的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裴镜民碑、裴光庭碑敕、碧落碑。碧落碑,书法奇古,行笔精绝,以古籀文(大篆)著名全国,为中国名碑之一。

墓志铭自南北朝定型(方形)以来,精品迭出。如北魏的司马,金龙、封和宠、辛祥、宋绍祖、姬辰墓志;北齐的张肃、裴良、厍狄回洛、娄睿、韩裔、徐显秀墓志;东魏的刘懿墓志;唐代晋王、薛儆墓志,以及长治市出土的大量唐代墓志,仅武则天时期就有100余方。这些墓志不仅为地方史志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实物资料,而且件件都是珍贵的书法艺术品。

责编 水 清

推荐访问: 华夏 发祥地 山西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