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探析素质教育下的教学质量问题

探析素质教育下的教学质量问题

时间:2022-10-21 10:30:07 来源:网友投稿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注重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注重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只是教育界的责任,它不仅影响到青少年的个体利益,更重要的是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可是,近年来我们的素质教育实施得并不理想,应试教育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反而有变本加厉之势。

一、从宏观上讲,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改变全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

素质教育问题,绝不仅仅是教育部门、学校、学生、家长单方面就能解决的问题!其关键性问题是整个社会的“用人观”以及对“人才”观念的转变。如果“用人观”的问题不解决,教育部门、学校、学生、家长再着急也是徒劳。这就是素质教育为何总是停留在“作秀”阶段,而不能真正运用到实际教育当中的重要原因。我认为其根源是现阶段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手段、考试方式、录取方式与素质教育不配套,无法真正地体现素质教育。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在对人才的评价和选拔上,存在严重的“唯学历论”倾向。许多用人单位只靠文凭选择人才,在人才市场上甚至都挂起了“专科免谈”的牌子,公务员招考、企业招聘动辄要求参考人员要有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学历,低学历的学生毕业后所受的待遇往往“低人一等”,无法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

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在“以分数论英雄”“唯学历论”的社会氛围中,学生和家长只有千军万马去挤独木桥,加入“分数大战”“文凭大战”的行列。“非重点不上,非本科不要”,求高、求大、求名的成才观,普遍根植在社会各个层面。考不上一所好大学,就很难找到一份好工作,上一所好大学成了学生职前必须接受的教育。激烈的竞争也使家长和学校对孩子的学习不敢掉以轻心,更不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去实施素质教育,将“以分数为标准”的教育理念转换为“以提高全方面素质为标准”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改革首先遇到的就是社会选人、用人制度的阻力。一些政府部门在用人制度上的种种误区也给这种畸形的人才观提供着客观依据。另外,对于学校来说,社会对它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些评价往往是以升学率为硬性标准的,哪一个学校升学率高,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数量多,哪个学校就是人们心中的好学校。所以,学校在应试教育方面从来不敢放松。尽管每个学校都在谈论素质教育,领导在说,老师也在说,但一到自己身上就不一样了,素质教育就成为了空谈。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因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毫无疑问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当谈到“学生的发展与变化”的时候,应该强调:学生的成长是学校成功的标志,而不是学生的成绩。学校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学校要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最适宜的环境,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然而,遗憾的是,很多学校只关注学生的学业,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升学率。校长和老师关注升学率,背后的实质是关注自己的政绩或业绩。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最惯用的手段,就是在教学中对学生集中进行灌、练、训、测等。在一些农村中学,封闭式的管理正好为这些手段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为了提高升学率,更准确地说是为了增加升入重点学校的人数,学校常常不惜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把学生变为学习、考试的“机器”。

二、从微观上讲,提高教学质量要从管理制度、教育理念、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完善

教学质量远不能用分数、升学率来衡量,更不能以学生“真听话”“真乖巧”来衡量。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学质量不仅仅是学业质量,还包括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要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善于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能沿用老思维、老方法,进行“关门教学”。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

1.学校应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积极性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育管理者是不是常常因为教师们忽视教学质量而束手无策呢?但是出现这种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管理者没有给予教师足够的重视,对于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成绩、进步、创新等置之不理,甚至在“唯分数论”观念的影响下,采取压制的手段去阻止。例如一位教师对后进生转化工作做得很突出,你让他体验到成就感了吗?一位教师勇于创新,他在班里把文化阅读搞得有声有色,你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了吗?一位教师在素质教育大潮中显现奇能,让他的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你让他得到满足感了吗?由此可见,只有制定一套相关的制度,让教学质量与评优挂钩,与奖金挂钩,以此来激励广大教师的热情,给教师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把素质教育真正地发展起来,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2. 教师要用知识的魅力感染学生

一次,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给大家上了一节公开课,很多领导和教师都来听课,课讲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和领导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做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做记录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这位老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吸引住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在认真地听课。

课后,听课的一位老师对那位历史老师说:“您的每一句话都感染着学生,您花费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话给在场的老师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学习,每天不间断地学习,和学习结下终身的友谊,让知识的潺潺小溪,每天不断地注入我们的思想大河。学习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个观点大家都知道,可是为什么这样说呢?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的学生知道的东西多10倍、20倍。那样一来,他在上课时的言语才能运用自如,才会让学生感知这些信息时不太费力,这时,处于课堂中心的就不是教师的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教师从学生的眼光里就能看出他们懂了还是没懂。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会让教师很好地驾驭课堂,随机改变教学方式。为什么名师们的课那么灵活自如,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呢?是因为他们脑子里有东西,足以应付一切状况!那我们还犹豫什么呢?抓紧时间进行学习吧,我们的学校应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阅读,让教师在阅读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从而在课堂上用知识的魅力去感染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3. 素质教育中,对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因材施教”

几乎所有学校的领导每天都在大张旗鼓地喊“因材施教”,那么请问,你们对自己的教师因材施教了吗?你认为教师用不着因材施教吗?那我来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某学校的一位校长,他的管理魅力在于“以人为本,因才分工”。他手下的每位教师在他的眼里都是一块宝,因为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位教师音乐优秀,他成了学校音乐骨干;一位教师有文学天赋,他成了文学骨干;一位教师虽然没有什么特长,却心地善良,勤劳能干,他便成了大家共同学习的榜样。这位校长把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教师们每天都高高高兴地上班,兢兢业业地工作,从没有抱怨。因为他们都是我们学校的骨干,他们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大家都在为此感动着、忙碌着。

教师享受着因材施教的硕果,当然想把这感动的果实分享给自己的学生。我们不妨打一个比方:让所有刚刚入学的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10桶,如果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提10桶,那么一定会损害他的身体,到明天他就什么也干不了,说不定还躺在医院里。而学生进行脑力劳动,也是和这种体力劳动类似,就自身而言,学习和个人的能力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也许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优秀是其成功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合格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不要强迫学生做他不能做到的事,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同一起点出发,达到同一水平,那是不可能的。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在于,要让每一个学生的潜力都尽可能地发挥出来,使每一个人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多一把尺子,每位教师都是好教师;多一把尺子,每位学生都是好学生。“好”教师教“好”学生,教学质量岂能不提高?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让教学质量真正得到提高,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从“人才观”到教育理念,再到教学手段都要尽快转变过来。只有这样,才能将素质教育真正地贯彻下去,让学生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推荐访问: 探析 质量问题 素质教育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