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时间:2022-10-20 14:30:05 来源:网友投稿

在江苏省“五严规定”的外在形势与教育界“减负增效”的自我要求下,学校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教育界人士的共识,而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又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举措。

何为校长课程领导力?质言之,它是“以校長为核心的学校课程共同体,根据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领导学校课程设计、实施、评价和课程文化建设过程的能力。”缘于其重要性,它又被业界公认为是校长的核心能力。那么,从哪些方面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呢?拙文拟结合我校的尝试与探索,提出一些实践的路径,以求正于专家。

一、转化校长课程理念

“教育,在本质上讲就是一种价值追求,教育教学根本问题的解决,最终取决于价值理念。”所以校长的课程理念,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与质量,也成为了考量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首要维度。

从管理到引领。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校长从原来的“监督管理型”向“专家引领型”转变,既要从宏观上对原有教育制度和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又要在微观上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践行者。苏州第十中学柳袁照老校长曾撰文“每一个校长都是老师”,他认为校长要在课程开发与整合、新型课堂的建设等关键领域有发言权,“只有自己沉下去,像老师一样,去面对、研究与解决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才会在‘引领’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新学年刚开启,校长与各科室主任就率先在校内行政开课,吹响了新征程的号角,改变了原先只“督”不“导”的局面。除了原先的听课,校长还主动参与评课、集体备课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因为,校长们大都已认识到:“只有自己也‘下水’,方能带领整个团队一起在大江大海中游泳”。

从个体到多元。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但课程领导、建设绝不是校长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充分调动多方面的课程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而校长只是其中的引领者、支持者、协调者和组织者。如何打造一个合作、共享的课程建设共同体呢?它既需要专家、校长与教师的协作、推进,又需要社会、家长与学生的理解、支持。这其中,尤其需要充分调动家长的课程资源。为此,每学年学校都要筹建新的家长委员会吸纳家长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在学生社团活动时,也鼓励“术业有专攻”的家长来校担任辅导老师,这既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内容,也提升了家长的育人能力。在学校晚自习的管理上,我校也积极动员家长随班“陪读”,既让家长体会到了老师与学生的不易,也为课改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从“工厂”到“乐园”。有专家曾言:“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真谛。”但在骨感的现实面前,我们也曾无奈地走上了应试教育的道路。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学校曾被有些业内外人士戏称为“高考工厂”“新区一监”。为此,我校确立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在稳定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着力把学校建成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在课内,通过“美妙课堂”的打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课外,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以文体竞赛为抓手,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优化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教学过程管理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教育是科学,要有统一的要求与规范的流程;教育也是艺术,教师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与鲜明的特色。在刚柔并济中,我校的教学过程管理日趋优化。

加强集体备课。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集体的力量,我校一贯坚持集体备课活动。考虑到场所的限制,语数外学科以备课组为单位,其他的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每周由一位主备人预先备课,然后在规定的集体备课时间交由全体组员讨论,形成共案。在集备时,由相关学科的校长或各科室行政人员对活动进行全程指导。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班情进行三次备课,形成个案。如果该教案又用于公开课,那么还要在评课反馈后,再次修正。最后,教师要将自己的个案材料及时上传,形成备课组资料。这样持之以恒,集备的内容就会逐步覆盖全部教学内容,学校也就有了可共享、可持续利用的教学资源。如此,不仅保障了教学的总体质量,而且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收到了“减负增效”的效果。

实施教学督导。教学督导是监控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学校教学水平的有效抓手。为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我校长期坚持对教师进行校内督导。它主要有为某一年级“把脉开方”的定期督导与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随机督导两部分组成。定期督导一般由教务处牵头,在其他年级选派两至三位资深学科老师组成督导组对该年级的教师分学科进行进班听课、备课与学生作业等方面的检查,然后再将反馈意见稿交教务处汇总。另外,还要由教务处组织各班学生对全部科任教师进行等第打分与抽样的问卷调查,这些学生的反馈意见也由教务处统一汇总。然后,再召开教师会议对两方面的反馈进行通报,而整个班级对某位教师的等第打分则以书面的形式“单线”交给科任教师。随机督导也大体一样,只是听课的时间不预先通知。整个督导本着发现好的教学典型和总结成功经验的初衷,以鼓励和提倡为主,有助于教师查漏补缺、主动地改进教学,最终促成教学质量的提高。

打造“美妙课堂”“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什么样的课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呢?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考量,我校进行了一轮“美妙课堂”的实践与探索。整个过程“以掌握学情为基础,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有针对性的教学;以课堂活动为根本,施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促使师生的教与学特色化和系列化;以多元评价为手段,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促进学校课程建设和师生成长”。通过专家引领、课题推进、论坛研讨、公开课展示、案例剖析、经验交流等环节的推进,最终打造出“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与“自觉主动、活泼生动、师生互动”相融合的“美妙课堂”这一的品牌。

春华秋实,这一路的探索也让我校赢得了不俗的教学业绩与不凡的社会反响。2018年,我校高考本一达线率超60%,在区教育局进行的综合发展评估中也荣获一等奖。

三、强化教师专业成长

“引领教师提高课程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學创新能力,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核心。”它直接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学校有必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有效的平台。

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为了迅速打造学校优质教育的品牌,我校从建校初就面向全国择优选聘教育精英,这使学校教学质量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效。但经过近二十年的高位运行,学校的教师队伍日益老化。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梯队建设,力争为每一位教师创造发展的空间,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实现自我的舞台。

为了明确各层次教师的发展定位,学校组织教科室编制了“教师自我发展规划”书,对每位在职教师进行“诊断性”自查。该书除了全面统计自己过往的业绩外,着重要求大家对照自己的目标规划,认真思考“今后需要加强努力的方面和需要学校支持的方面”。在此基础上,学校搭建了不同层次的舞台,进一步挖掘教师的潜力,激发教师的活力。

新教师是学校的未来,是学校实现自我超越的生力军。面向他们,我校展开一系列“适应性”教学安排。一方面,在入职前,学校对新“教师”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跟岗实训”,为他们从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两方面配备指导老师,采取集中学习与课堂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他们适应教师角色。另一方面,在入职以后,继续依托学校的“青蓝工程”与师徒结对活动,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

面向青年教师,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性”规划。首先,学校在教科室的牵头下,为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制定了“专业成长考核制度”,从课题研究、论文发表等方面每学年考核一次。其次,学校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级教学基本功竞赛、评优课与“一师一优课”等比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教学潜能、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促使他们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再次,学校与区名师工作室联手,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学校的骨干教师,大都已经“功成名就”,进入了事业发展的瓶颈期,如何提高教师研究新课改的热情,也成了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他们我校提出了“六个一”的要求,即一个学期读一部理论专著,主持或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一篇较高质量的论文,指导一位青年教师,上一节高水平的公开课,制作一件多媒体课件。再组织他们赴高校进修、参与专题研讨与校际交流的基础上,我校还积极探索“引进来”的发展模式。以英语学科为例,我校邀请连云港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孟庆忠老师来校长期指导英语教学工作,为骨干教师的更高层次发展出谋划策,为“引领性”教师的发展保驾护航。

新课程要求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除了助力教师的学科成长,培养一批具有品德高尚、有情怀、有智慧、有研究、有创新的高素质班主任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校适时成立了“周恩超名班主任工作室”,全立助推学校班主任发展共同体建设。他们定期举办各种研修学习、班会研讨、课题研究共享优质资源、分享先进经验,带动了一批青年班主任的迅速成长,像工作室成员刘久娥、王晶老师先后在苏州市高新区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有教育界人士曾说:教育工作就是要“使教师能够不断地‘发展自己’,只有不断发展,才能‘燃烧’得更亮丽,才能更好地‘照亮’别人。”诚哉斯言!

四、深化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因而,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就必须以深化课程资源开发,保障课程实施效果。

在充分整合相关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学校本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平均每年编撰22本校本教材,并通过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使其成为学生在国家、地方教材之外的丰富选择。

近年来,学校依据贴近学生、贴近教学、贴近需求的原则,对校本课程建设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课程选择上,改变以往的统一强制课堂选择,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校本课程;课程内容上,对原有校本教材去粗取精,并适应学生需求增加了新的教材;课程实施上,整合碎片化时间,整体设置并充分保证校本课程实施时间;课程评价上,加强学生对校本课程的书面评价和即时评价,推进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基于进一步弘扬学校科技教育特色的考量,我校于2015年开始申报省级“新能源汽车工程课程基地”。为了配合基地建设,我校除了发动理科教师编写《汽车传动系统》《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教材外,还广泛动员文科教师参与到建设中来,《走进汽车百年》《汽车发展史》等校本教材也应势而生。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我校突破应试的窠臼,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课堂形式进行了多种尝试。微课制作、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汇报课、进行‘翻转课堂’、基于手持技术的科学探究课、基于互联网智能移动终端的在线学习等”教学模式也在课堂中实践起来。

我校校本课程建设除了课程开设门类多外,另一大优势是课程建设与校园社团相结合。在新区一中,校本课程的建构绝非是某个时段的学生活动,而是学生高中生涯最值得留念的永恒,因为学校校本课程的载体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还有由志趣相投的学生组织起来的一大批学生社团,像“象渡”文学社、“雏鹰”科创社等。正是由于众多社团的存在,校本课程成为了真正植根于校园、植根于学生心中的期盼。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我校办学模式多样化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化的重要方式。它扩展了学校课程的种类与范围,是必修课的有益补充,使学校课程更为系统全面,更具经典底蕴和时代活力。正是学校真正立足于“校本”特别是“生本”,校本课程成为学生激扬文字、活跃赛场、艺术感悟、思维开拓的代名词,在极大盘活教学资源的同时,更唤醒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引导学生“从关注碎片化学科知识技能的习得,转变到关注复杂、不确定性现实问题解决;从关注对他人知识的理解或应用,转变到关注学生综合运用和主动创生知识;从关注学生学什么,转变到关注如何学习和学会学习;从关注学生个体的自我学习,转变到关注学生能否进行团队合作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真正促进其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去探索与研究。但是,只要我们在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园地用心、用情、用功耕耘,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美好愿景就一定能实现!

(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

推荐访问: 领导力 内涵 校长 推进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