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预算公开流于形式

预算公开流于形式

时间:2022-08-09 12:5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预算公开流于形式,供大家参考。

预算公开流于形式

 

 预算公开流于形式 近日, 据《新京报》 报道, 2010 年中央部门预算首次实现向社会公开, 全年共有 74个中央部门亮出账本, 向社会公开了部门预算收支总表和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

 但是, 有专家指出, 我国从预算公开到迈向真正的公共财政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预算公开流于形式, 具体项目未公开

 74 个中央部门首次向社会公布财政预算

 根据权威机关透露的最新消息, 2010 年中央部门预算首次实现向社会公开, 全年共有74 个中央部门向社会公开了部门预算收支总表和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

 这是中央部门首次向社会摊开自己的"账本"。

 同时, 中央财政预算主动公开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2009 年全国两会结束后, 国务院首次向社会主动公开经全国人大批准的当年中央财政收入预算表等 4张报表。

  2010 年, 国务院将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中央财政预算 12 张表格向社会公开。

  近几年来, 与公共财政有关的重要消息还包括:

 2009 年 9 月, 审计署公布了 54 个中央部门单位 2008 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全文; 2010 年初, 广州市财政局在网上公开了 114 个政府部门的 2009 年财政预算。

  预算公开过于笼统, 具体项目支出无法监管 尽管在 2010 年 1 月, 财政部向各地财政机关发文, 要求各地"规范、 有序"地推进地方财政预算信息公开, 并对各地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内容、 方式和范围作出了统一要求, 但是,有专家指出, 目前我国政府预算草案内容不具体, 一般只编制到类, 只能看到大致的支出,

 每个项目的具体支出就不再编制。

 这种笼统的信息披露不仅外行看不懂, 就连懂财政的"两会"代表、 委员也不甚明了, 这使人大的审批失去实质意义。

  据媒体报道, 对于基本建设项目和行政经费预算、 执行情况的公开问题, 有关部门表示, "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 2011 年暂采取统计的方式, 获取基本建设支出和行政经费预算数和决算数。

 "可见, 离具体项目支出信息的公开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2009 年全国两会结束后, 国务院首次向社会主动公开经全国人大批准的当年中央财政收入预算表等 4 张报表。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 行政支出比例过高

 行政支出比例逐年上升, 三公消费达 9000 亿

 在现代社会, 所谓公共财政, 是指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公共财政主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弥补"市场失效"缺陷。

 但是, 在我国, 财政收入有相当一部分都用于行政管理费用, 特别是"三公"消费数目惊人, 与公共财政"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内涵相去甚远。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1995-2006 年, 我国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由 996. 54 亿元增加到7571. 05 亿元, 12 年间增长了 6. 6 倍; 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 1978 年仅为4. 71%, 1995 年为 14. 6%, 到 2006 年上升到 18. 73%。

 到 2007 年, 更是以 27. 6%的惊人比重位居榜首, 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6%的平均值。

 而在行政支出中, 我国的"三公消费"(公车购置和运行、 公费出国、 公务接待费用)占了相当一部分比重。

 全国人大特约研究员王锡锌 2008 年曾在央视的节目中透露, "社会上有个说法, 中国的三公消费每年高达 9000 亿元, 占行政支出三分之一"。

  公共服务支出不到三成, 离"民生财政"仍遥远 据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2010 年, 全国财政支出 89575 亿元, 比上年增加 13275亿元, 增长 17. 4%。

 其中, 教育支出 12450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9. 3%; 医疗卫生支出 4745亿元, 增长 18. 8%;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9081 亿元, 增长 19. 4%; 住房保障支出 2358 亿元,增长 30. 7%。

 据粗略估算, 其中, 教育、 医疗、 社保就业和住房保障支出仅占 2010 年全年财政支出的 32%。

  即便如此, 以教育支出为例, 财经评论家叶檀仍认为, 没有人能够了解在教育支出中有多少用于教师工资、 有多少用于校舍建设、 有多少用于学生补贴、 给予清退的民办教师多少补偿, 还有多少用于公款吃喝、 有多少用于教育官员的汽车消费, 而地方配套的资金又有多少, 这些信息公众都难以知晓。

  在发达国家, 公共财政支出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用在民生领域。

 以美国为例, 自二次大战以来, 在美国政府财政开支中, 社会保障(包括养老、 医疗等在内)

 、 教育和国防是美国政府财政开支中最大的项目, 尤其是社会保障, 目前已经超过了美国政府开支的 50%。

 例如在美国 2010 年, 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 美国联邦、 州和地方三级政府财政 6. 5 万亿美元, 其中, 社会保障及教育的开支远远超过了 60%。

  据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2010 年, 全国财政支出 89575 亿元, 比上年增加 13275 亿元, 增长 17. 4%。

  预算公开只是实现公共财政的第一步

 我国预算法修订历经三次拖延, 预算监督面临困难

 在现代社会, 政府的钱打算怎么花, 应该尽可能清晰地向民众交代清楚(预算公开)

 ,并得到民众的同意; 政府花钱的过程, 同样也应该接受民众的持续监督(预算监督)

 。

 我国《宪法》 62 条第 10 款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审议、 批准国家预算执行报告

 但是有关专家指出, 这一规定显然力度不够, 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对预算的全程的监督甚至是控制强调的非常不够。

  作为规范国家公共财政收支的一部根本大法, 我国《预算法》 的修改已经连续两届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 5 年立法规划"当中, 并规定在 2010 年内至少要进行一次审议。

 但据媒体报道, 经过 3 次推延后, 讨论再启动的时间, 被推迟到 2011 年"两会"之后。

  为什么《预算法》 的修改如此之难? 有专家指出, 因为预算制度是对财政支出的节制,是对政府权利的限制, 使其不能随意挥动手中的权杖。它更涉及对现行公共资源的重新配置,是各级政府间、 政府和部门间、 政府和人大间利益权利关系的重构。

 因此, 政府部门利益已经成为《预算法》 修改的阻力。

 我国应立法鼓励财政公益诉讼, 加强问责机制 除了预算公开和预算监督外, 现代社会的公共财政还要求对政府的钱花得是否合适,应有明确的评价, 对胡乱花钱的行为, 应该追究责任, 这就涉及到预算的审计和问责。

 在审计和问责方面, 今年 1 月 27 日, 审计署公布了 2009 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结果。

 公告称, 截至 2010 年底, 各被审计单位已追回、 归还、 拨付资金 1223亿元, 挽回或避免损失 77 亿元, 通过调整会计账目、 采取资产保全等方式整改 482 亿元,有 1103 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尽管如此, 有专家称, 鉴于政府机关自身掌握财政, 自身又消费行政费用, 政府机关和公职人员趋向于最大程度地扩大自身的利益, 最大程度增加自身的开支, 最大程度地消耗财政开支, 因此, 行政费用比其他项目的预算更应当事先得到认真审议, 更应当向社会公开,接受民众的监督。

  此外, 有专家建议, 我国还应该立法鼓励财政公益诉讼, 对于财政资金使用不合理、贪污腐败, 任何公民、 任何纳税人, 都可以到法院起诉官员或政府部门, 收回的资金一部分用于奖励起诉的公民。

 事实上, 这种财政公益诉讼的做法在国外是非普遍。

推荐访问: 预算公开流于形式 流于形式 预算 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