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小学语文古诗热门13篇

2023年小学语文古诗热门13篇

时间:2023-06-26 15:45:04 来源:网友投稿

小学语文古诗第1篇01预习课文要精细学生应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要求及时到位。对课文内容进行充分的预习,便于更好地掌握知识,在课堂学习中有质效地领略知识的重要性。预习要求具体如下:1、认真初读课文,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古诗热门13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古诗热门13篇

小学语文古诗 第1篇

01

预习课文要精细

学生应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要求及时到位。对课文内容进行充分的预习,便于更好地掌握知识,在课堂学习中有质效地领略知识的重要性。

预习要求具体如下:

1、认真初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查词典批注词义或联系上下文弄懂词语的意思。并摘抄(必须落实在预习本上)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并概括课文大意,初步学会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文章重点语句,或是读后的初步感想和不懂的问题。(标在书上或者课文旁边)

4、搜集课文相关的资料。

02

课堂听讲要专注

有了课前充分的预习,加上课内的认真听讲,全情投入在于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学习要精神专一,听讲要全神贯注,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中,勤于动脑、勤于表达、勤于笔记。(学会先听老师讲读分析,随即快速作笔记,加强理解感悟)

03

课堂笔记要精确

课堂有效地进行听讲学习,充分做好随堂笔记,做到速度快捷、有条不紊,为课后的温故知新做好准备,为阶段或终期复习做好准备,还便于摘抄好词佳句,便于长久积累。

04

作业完成要质效

小学语文的作业类型无非就是预习,做练习,写小作文这几个方面。同学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应该注意:预习时应该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同时认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作业,平时多看书,将一些好的作文素材或者是名言佳句摘抄下来,能够帮助写作水平的提高!再有一方面就是要注意平时写字的工整,多练字,对于考试时书写版面工整是非常有帮助的。

05

诵读课文要熟练

要求背诵的课文重点片段或篇目,必须按时按质完成,并能灵活运用写作中。鼓励学生主动背诵。本学期重点课文出现全篇或多个片段背诵,学生一定要扎实、熟练背诵,家长从旁督促。

06

阶段复习要自觉

每按一个单元进行词语盘点回顾,课文内容写作方法的引导与复习,还有单元的检测,学生要养成积极主动进行阶段巩固复习,学会分清主次内容进行自我复习。

07

诵读经典诗词

及时总结所学的经典诗词、诗歌篇章,积累文学知识,熏陶个人文学涵养。

语文的学习主要是依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如果平时的积累工作都做到位了,相信在小学的语文考试中,你就能够有如神助,思绪泉涌不断了!


小学语文古诗 第2篇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字:咏、妆、惜、荷、蜻、蜓;会

写6个字:惜、柳、丝、照、泉、柔,以及“泉眼”一词。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4、通过学习,初步体会汉语丰富的表现力,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采用朗读感悟法,情景教学法。

预习作业:

朗读古诗;或资料先了解古诗大意。

教具准备:

课文课件、图片、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借助拼音读古诗,把诗句读流利。

2、识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汉字。

3、读古诗,想:

a两首古诗分别写的什么季节?

b结合插图,分别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赞美。

c细读古诗,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同桌交流,或请教老师,或查工具书。

d想象小池的美景,进一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e想象诗句的意思,试背诵。

二、质疑定向(小组长检查)

三、自主合作探究《咏柳》

小学语文古诗 第3篇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两首经典的爱国诗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得以彻底平复。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之中,以一气贯注、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名作。《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二、学情分析

读课文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言语,注意读准字音:读课文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或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检查字词自学情况,互解疑难:指名试读课文,回答析题时的问题:按自然段读课文,给课文分段,说说各段的大意。

三、教学要求:

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理解诗句,了解内容。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本诗。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五、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

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二、初读,了解大意

1、正确朗读诗

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

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①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师生讨论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板书:喜欲狂

三、细读,品诗

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6、指名读

7、背诵(师引背齐背)

四、联系生活,激情练笔

五、学一带一

六、指导课外阅读教学后记:

课堂上抓住一位学生质疑的契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讨论,在解疑的同时,深化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本诗。

3、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历代的许多诗歌作品中,有一首诗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这首诗就是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留给儿子的遗言。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示儿》。

二、质疑

(一)、轻声的读这首诗,想想你有什么问题要你要提的吗?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

1、这首诗的作者陆游是怎样一个人?2、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得?

3、对这首诗中的理解上的一些问题。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网站导航

1、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不少,今天我们通过网络来学习这篇课文,大家有没有信心来学好一课?我们先来看一下今天的网络课件里有些什么内容?

2、你准备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呢?你能告诉大家你准备先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

3、教师归纳

第一步:把这首诗读正确。

第二步、能过重点的词语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步、体会诗句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四、学生自主学习

五、学生交流学习的结果

1、指名诗本诗,读后评价有无读错的地方。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话?

(1)说说诗的意思。(2)你还想说些什么?(3)你能把它读好吗?

六、反复品读,感情诗歌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当时北宋被金兵占领,南宋小朝廷无意北进收复故土,北宋人民处于国破家亡、水深火热的空难中,日日盼宋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在临死前也不忘收复中原,同学们谈的体会真好,能不能把你的体会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教师配上音乐。

1、自由读

2、小组内相互读,然后选一个读的最好的同学代表本组来进行表演。

3、小组代表读,读后评议

4、全班读

5、指名背诵

6、全班背诵

七、作品发表

同学们,此时此刻陆游的儿子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陆游的儿子,请把你要说的话发表在作品栏里。

小学语文古诗 第4篇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认会写8个生字,特别要注意学习“碧、村、童、剪”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柳树的勃勃生机和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会认会写8个生字,特别要注意学习“碧、村、童、剪”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柳树的勃勃生机和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几句诗句:(出示课件)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池上》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这些诗句都是描写儿童生活的。小朋友们的童年生活有趣而快乐,多姿多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2.老师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清代的一名诗人所写,他的名字叫高鼎。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出示图片)进行简介: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他写的《村居》。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3.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你们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去放风筝的呢?(播放音乐:放风筝)(出示课件图片)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首诗,字数不多,平仄对仗,句式工整,耐人寻味。

2.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4.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音韵美。

三、生字认读。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生字指读。

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莺、拂、堤、柳、醉

(1)认知“堤”,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由两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旧字,直接合成。容易识记。“堤”是什么呢?出示一个图片,帮助学生们识记生字。

(2)“莺”字强调部首“艹”,上中下结构,书写时注意“秃宝盖”这一部分,不要写成宝盖。在田字格里书写时要注意上下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

(3)“拂”也比较熟悉,左右结构,书写时候注意要占格均匀,把字写好看。读音是“fú”,不是“fó”。

5.猜谜语。

草帽下面一只鸟——莺

就是土——堤

6.开火车读准字音,并试着给每一个新字口头组词。

四、古诗赏读,感受情感

(一)导学:把诗读通顺。(出示课件)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老师范读古诗。

2.请同学们把诗句读通顺,做到不丢字,不多字。

3.开火车把诗句读通顺。

(二)导学: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先试着读一读,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2.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拂堤:(杨柳)像是在抚摸堤岸。

3.这两句写了什么意思?(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

4.你怎样理解“醉”呢?(预设:音乐令人如痴如醉;
花香醉人,酒香醉人,美景令人享受。)

5.春光无限好,“草长莺飞”就是描写春景的词语,你还知道其它描写春景的词语吗?(预设:万紫千红花红柳绿莺歌燕舞)

6.赏析:“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
写活了杨柳的柔态;
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三)导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诗人从描写景物直接到写孩子们的生活。

2.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散学:放学。

东风:春风。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yuān):老鹰。

3.这两句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播放儿童歌曲:村居)

4.为什么归来早?(预设:忙趁东风放纸鸢。)你有没有放学后着急回家的时候啊?说一说,好吗?

5.试着用诗句的形式来说一说你放学后做些什么?(预设: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飞雪乐翻天。儿童散学归来急,忙约伙伴跳皮筋。)

五、班级展示

比赛规则: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歌的韵味!评选出诵读冠军。(预设:小组成员推荐优秀作品展示,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进来,达到预设目标。)

六、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真美,让老师都感觉到了春天的美丽,草长莺飞,拂堤杨柳,还有孩子们在快乐地放风筝。

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出示生字:诗、村、童。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

3.打开“优教学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习“诗、童”的注意要点。预设:“诗”注意偏旁占格在左边的位置少一些;
“童”注意上下结构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学生临习生字。

七、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二首》”,一起来闯关吧!

八、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完成配套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准备:柳树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每年春天,柳树是最先发芽、变绿的。柳芽的嫩绿,是初春时节最美的颜色,它象征着生命和活力。(出示图片)

2.课前准备: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出示图片)

3.老师导入:听着好听的歌曲,欣赏着这美丽的柳树,(出示图片)我们一起走进《咏柳》。(出示图片),

4.(播放音乐:柳树姑娘)(出示课件图片)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首诗,字数不多,平仄对仗,句式工整,耐人寻味。

2.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诗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4.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韵律美。

三、生字认读。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生字指读。

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咏、妆、丝、绦、裁、剪。

(1)认知“咏”,这个字是左右结构,形声字。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通常有下面几种情况:上形下声;
上声下形,左声右形,左形右声。

(2)“丝绦”两个字强调读音“sītāo”,不能读成“sītiāo”,书写时注意偏旁部首。在田字格里书写时要注意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

(3)“剪”也比较熟悉,上下结构,由“前”和“刀”组合而成,书写时候注意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

5.通过图片来了解“妆”和“绦”(出示课件图片)。

6.猜谜语。

前面是刀——剪

一张嘴收到头——咏

7.形近字区分。

咏()妆()绦()裁()

永()装()条()栽()

8.开火车读准字音,并试着给每一个新字口头组词。

四、古诗赏读,感受情感

(一)导学:把诗读通顺。(出示课件)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老师范读古诗。

2.请同学们把诗句读通顺,做到不丢字、不多字。

3.开火车把诗句读通顺。

(二)导学: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先试着读一读,说一说你读到了什么?

2.一树:满树。

3.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4.妆:装饰,打扮。

5.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6.这两句写了什么意思?(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7.赏析:把眼前的柳树和古代质朴美丽的少女联系起来,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三)导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这两句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设问、比喻)

2.裁:裁剪。

3.似:如同,好像。

4.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五、课堂展示

为古诗配画。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为诗文配画,可以为整首诗配画,也可以为一句诗配画。看谁画的符合诗的意境。

六、学写生字

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出示生字:碧、妆、绿、丝、剪。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

3.打开“优教学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习“碧、剪”的注意要点。预设:“碧”注意偏旁“石”,出示猜谜语识记生字:王大娘白大娘一起坐在石头上;
“剪”注意上下结构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学生临习生字。

七、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二首》”,一起来闯关吧!

八、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完成配套练习册。

小学语文古诗 第5篇

这次远程教育,我认真学习了必修和选修的各门课程,受益匪浅。特别是观赏了胡慧玲和李丽老师的《套中人》“同课异构”示范课,很受启发,认识到要使课堂有效高效,同组的语文老师就要多上这样的课,使我们语文课更精彩,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同课异构”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真“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赏析两位老师的示范课后,我不仅能认真去听、去想、去感悟,还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置身于课堂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她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她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她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她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课堂上老师们都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

两位老师的课突出优点是:

1.课堂问题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难易适度,既不太简单让孩子觉得没意思不愿意作答,也不过于复杂,使孩子们够也够不着。

2.在讲授离学生时代较远的内容时,利用视频使教学效果提升通过直观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切实感受。胡慧玲老师利用多媒体参与教学就比较直观。

3.课堂上老师眼里有每一位学生,把每一个孩子都放到重要的位子上,避免讲课好像只是给部分学生讲,达到面向全体,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比如两位老师让学生讨论时就关注到每个学生。

4.课堂教学不拘于形式,不让教学流程封锁自己的思路,对于随时出现的状况完全灵活变通,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为实现某一个教学目的而设置。不把时间局限的太死,遇到比较难懂的问题或者是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深使学生学的更多的环节,就多用一些时间;
而对于一些通俗易懂的问题就可以一带而过。比如李丽老师“拓展的内容”就很深入,让学生对“套中人”有更深入地认识。

两位老师凭借深厚语文功底把《套中人》这一“难上”的课上得如此精彩,给人很多思考。课堂内容丰富而有条不紊,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过我更喜欢李丽老师没用多媒体上的课,“四读”就把课堂要讲的问题概括进去,课堂内容多而学生探讨的问题深入,可见李老师驾驭课堂功底更了得!

下塘中学盛丽萍

小学语文古诗 第6篇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小学语文古诗 第7篇

师:孩子们提了不少好的问题,在学习诗歌时还会发现新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生齐:自己解决!

师:行!老师有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现在推荐给大家。

出示“学习建议”:自由组合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限时八分钟。

1、朗读法: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读出重音、节奏;

2、绘画法:选择自己有理解的诗句作画(注意不与插图雷同),并作解说;

3、领悟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诗句做深入研究,结合所查资料仔细玩味,写出体会。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巡视、参与)

设计思路: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画画、说说、写写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师:刚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生:还是我们朗读组的先来吧!然后较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又一生自告奋勇读。师: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他?

生:我是绘画组的,但我认为读不该是朗读组的专利,大家请看这幅画——他边指图边解释道:李白乘船要离开的时候,听到汪伦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他满脸惊喜地转过身来,所以第二句诗该读出“惊喜”的语气。(范读)

师由衷赞叹:你不仅画得好,说得好,还读得棒极了!(热烈的掌声)

生:他的理解与我们领悟组的不谋而合,我们认为,可能头一天汪伦说今天有事不会来送行了,李白才独自一个人乘船离开,他的心里也许有一点忧郁,“忽闻”一词形象地表达出了他看到汪伦出现时惊喜万分的心情。

(师来不及鼓励)一生:我有个问题,李白本是汪伦请去的,可为何李白走时汪伦却不去送别呢?

师暗暗佩服:是啊!老师也想不明白。

生:我猜想汪伦不愿意面对离别的伤感,于是约定不去送行,但最终还是来了。

生:我认为这又是汪伦的刻意安排,就象当初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骗”李白去一样,(众笑)这种特别的送行方式具有更加感人至深的魅力,以此给李白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忽闻”体现的正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师作出肯定,并顺势指导读出由忧而喜的情感变化。)

师:(播放前两句诗的情节动画)假如你是李白,在一‘忧’一‘喜’之下,会想些什么呢?

生:我想到这一段时间以来汪伦对我的种.种好处,不由得心潮起伏。

生:我想到:汪伦是个多么淳朴善良、热情友好的人啊!……

师:愿意以什么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感受?(生自发品读,书声朗朗。)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师:作为一代文豪的李白,因此脱口而出——

生齐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我认为这首诗后两句该这样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应该读重音,才能表示汪伦对“我”的情意深。(指名反复试读)

师:千尺是多深?(学生刚在数学中学过度量,沉默片刻后)生一板一眼算出:1米=3尺,1千尺米……。

一生接过话头:我们上次量过了,我们教室的高是4米,1千尺相当于84层教室那么高的楼房。

师:桃花潭真有那么深吗?

生迫不及待:我知道桃花潭并没有那么深,这是‘夸张’的写法。

师:真聪明!那为什么说‘千尺桃花水’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略一思忖,说:这里又用了‘比喻’,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比作桃花潭的水深。

生:“不及”就是“比不上”,先突出这桃花潭水的深,再说明比不上汪伦的情意深,以此表现情意的深厚。看看图中二人抱拳相向,就可体会他们依依惜别的深情了。

生:那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深千尺”也应读重音。(师肯定其说法,师生练读。)

生: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第一行诗写的是“李白”,而第四行诗却变成了“我”,这是为什么呢?

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的孩子!这个问题该怎么解答,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李白”是别人对他的称呼,这里是采用三人称手法来自称。

生:我认为后两句诗用“我”便于直接抒发感情,更显出感情的真挚。

师:大家分析的很正确,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抒情,叙事时李白将自己冷静地置于三人称,而汪伦的突然出现和特殊的送别方式使李白的心受到强烈震撼,感情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转换成“我”是感动之余情到深处的结果。

生:所以我认为“桃花/潭水/深千尺”语调该稍高,“不及/汪伦/送我情”该略降,才能体现出李白和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同时给人语意完整的感觉。(范读)

师:大家都知道怎么读这首诗了,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地朗读吧?

(师播放录音带《送别》,抽生朗读、背诵全诗。)

设计思路:子曰:“不悱不启”,教师应做好学生求知路上的引导者,适时启发、适势启发,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抓住关键词语‘深千尺’‘不及’深入理解,进而领悟全诗情感,结尾孩子的顿悟便如水到渠成,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小学语文古诗 第8篇

12月12日上午,第一协作区的全体六年级语文教师参加了我校组织的“同课异构”议课活动。那一节节精彩的课堂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授课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崭新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令人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地思考,从中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也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我的收获:

一、别具一格的导入

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次听课,几位老师的导入都各具特色。如两位老师不约而同的使用了《高山流水》古筝曲,利用音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挖掘教材,精心备课

听完几位老师的说课后,我认识到他们在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比如搜集大量的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阅读有关的知识、课堂问题预设,课后的拓展。对教材的把握有其独到之处能抓住题眼,一步一步地的深入文本。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体会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

三、注重学生朗读训练。教学中,通过教师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优美的文言文中,去感受伯牙乐曲的高妙和文言文特有的韵律美。在舒缓的音乐中,学生朗读课文,想象伯牙技艺的高超。通过听觉、感觉、视觉的贯通,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特有的韵律美。此时,教师又把学生引入到文章中,找出四个“善”。在理解了伯牙和子期之间深厚的情谊后,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子期不在了,伯牙会怎样?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再要求学生读课题,根据学生的读把句号换成了感叹号。

四、培养学生的习惯,教给学生的方法。

在学习课文时,几位老师紧扣“善”这个字,引导学生想象,在此基础上出示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入情入境。在品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更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读,在品读中悟情。教师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用心触摸,透过文字背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以及之后的角色体验,深入读书,都在尽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场面情境。此时,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只是黑体方块字,更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画面、情境了。

五、亲切的评价

几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到位,如有的老师用了“你真棒!”、“你会更努力的!”、等来鼓励学生,这些朴实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让我的学生也会感受到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六、崭新的教学理念

所有的授课老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真正体现语文教学“以人为本”,听、说、读、写训练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

通过参加此次的活动,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深深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吃透教材,吃透学生,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机会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努力成为一名学生爱戴、家长放心、领导满意的教师。

小学语文古诗 第9篇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诗意,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

(一)板题导入

1、揭示并解释题目《登鹳雀楼》激发兴趣。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用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二、小组讨论,组内纠错。

大声读两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做到不错读,不漏读。

(一)个人自学

1、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视指导。)

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后生字词和整首诗文。

(二)小组纠错

和小组内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轮流读生字词,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三)班内质疑

(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

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

(2)课件出示:多音字

三、质疑拓展,讨论总结

(一)自学自测

学生自学,认真朗读诗文,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纠错

小组轮流朗读诗文,互说诗句的意思,互相纠正错误。

(三)质疑拓展

1、指名学生朗读诗文,师生共同纠错。

2、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诗句,进行朗读指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指导:

(1)理解诗句学习一、二两行。

指名读一、二两行。

①出示课文插图。

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消失”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太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沉、消失,黄河水朝着大海滔滔奔流。

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背后渐渐西沉;
黄河水自远方奔腾而来,又波涛滚滚的向大海奔去。

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2)学习三、四两行。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指名读三、四两行。

理解:

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思考拓展:这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古诗;

2、根据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画。

小学语文古诗 第10篇

【教材简说】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杜甫的《绝句》,则别有一番景象,另有一种情怀。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鸣叫的黄鹂、飞翔的白鹭、高山的积雪、待发的船只,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黄、翠、白、青”描绘出明丽的色彩,“千秋雪”表现出时间的永恒,而“万里船”又让人联想起广阔的空间。这首小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同时,诗人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

【教学目标】

1、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生字,学写生字

2、通过学生反复吟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人情感,体会诗中意境

3、初步了解李白杜甫两位唐代大诗人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意境。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李白杜甫的资料、庐山图片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交流收集李白的资料。

3、解诗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示图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小组交流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

(生)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四、巩固练习

1、赏读全诗,闭眼想象画面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象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泄,真让人认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3、指导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这首诗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背诵《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理解诗意

1、自读古诗,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自读古诗,说说你弄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注意诗的停顿和重音。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画出描写颜色的词,“┈┈”画出表示动作的词?“━━”画出表示数量的词?

表示颜色的词:黄、翠、白、青。表示动作的词:鸣、上、泊、含。

表示数量的词:两行、一行、千秋、万里。描写景物的有:黄鹂、翠柳、白鹭、西岭、青天、雪、船。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里自由飞翔)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指名读、范读、齐读)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师点拨: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全诗都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翠柳、白鹭、西岭、千秋雪、万里船,构成了一副完美的画面。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

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参照画出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绝句》。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五、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窗”、“柳”、“柳”、“含”的写法

六、总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全诗描写了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表达了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

小学语文古诗 第11篇

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小学语文古诗 第12篇

教师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生字词,理解诗句意思。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两首古诗的异同。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记忆,营造氛围。

谈话: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你瞧,微风轻拂,万树摇绿,百花绽放,到处生机盎然,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理想,新的希望!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春天充满深情,歌颂赞美它!今天就让我们尽情地享受春天、赞美春天,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吧!

1、齐背《春日》。

2、“万紫千红”主要指的是什么?(花)我们今天再来学和花有关的两首古诗。首先学习《游园不值》这一首。板书题目。解释“值”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诗意,质疑解疑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并且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4、在小组内交流。

(1)、在小组内说一说古诗的大体意思。

(2)、交流不理解的字词。(注意“屐”“印”的意思)

5、全班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三、入境品读,体味诗情。

1、学生再次走进古诗,读古诗,谈自己的感受。

2、抓住重点诗句领会诗情。

(1)谈对“小扣柴扉久不开”的理解。如果没有联系到上句,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前两句。

(2)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

(3)指导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4)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得慢一些。

(5)就在作者失望扫兴的时候,事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出后两句。学生齐读后两句。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6)由作者高兴的心情引出“满园春色”。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把满园春色拍成电视片段,每一个同学都会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展示老师的版本:

牡丹高贵地昂着头,/ 玉兰花谦虚地含着笑。/ 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黄鹂在枝头上歌唱。

(7)学生准备版本,然后指名说。

(8)指导朗读,把作者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3、赏读全诗,诵读全诗。

(1)范读古诗。把作者由扫兴变为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四、学习第二首古诗。

导语:刚才很多同学都写出了属于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我国唐朝大诗人杜甫也早已写出了杜甫版的“满园春色”,想看吗?现在来看《江畔独步寻花》。

1、总结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读――借助工具书了解大体意思――小组交流――感悟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自主、合作学习这首古诗。

3、师生互动。学生大体说说古诗的意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

4、感情诵读全诗。

五、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默读两首古诗,想想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3、在全班交流。教师着重指导学生领悟语言表达方面的直白与含蓄。

六、自学本课生字。

七、课堂小练笔。

同学们,属于你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是什么样子?能写一写吗?

扩大阅读范围,布置作业。

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小学语文古诗 第13篇

一、遵循“乐”的精神,让诵读活起来

古诗词作为一种和乐之文字,节奏之美、韵律之美与生俱来,最适合诵读。但如果只是单调重复、被动无奈的诵读,也会悄然消减儿童学习古诗词的兴致。从儿童本位出发,让古诗词学习充满乐的精神,诵读活起来,是改进古诗文诵读策略的必由之径。

诵出韵律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出色诗文,要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我们从教材所选用的诗词来看,诗以五言、七言为主,词也简约直白、节奏明快。我们应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节奏韵律特点。

例如,五言诗的节奏为“二二一”或“二一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七言诗为“四三”或“二二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诗词的重音规律则是五言的三字要重,七言诗的第五字要响。掌握了节奏、轻重的特点,诵读时再放慢语速,有时还可以摇头晃脑,辅以一定的动作和体态语言,这样的诵读活泼而生动,诗词也变得朗朗上口、充满韵味,自然让孩子们喜爱。

诵出画面

宋诗有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把呆板的方块文字,活画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从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联想和想象的使用,不仅能让学生读懂诗句,更能读出画面,读透意境。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紫烟”“瀑布”“银河”具有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具有线条美可以让学生扣住关键词语,联系生活或影像资料想象壮美的庐山飞瀑风景画。

《长相思》中“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学生在诵读时,起初不容易想象出其中的画面,老师就可以叙述引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再想象词人的家乡是怎样的情景。军旅征程的艰辛残酷画面,家乡的温馨美好画面,在脑海中两相对比,诵读得入情入境。

诵出情趣

对于儿童的学习来说,有意思比有意义更加重要。有情趣的诵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持久兴趣。依据诗词的不同特点,可以采用表演诵读、配乐吟诵、情境诵读、比赛诵读等多种形式,增强诵读的趣味性,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感。岳飞的《满江红》,李商隐的《无题》等,配上古曲,孩子们轻声吟唱别有一番古色古香。孟郊的《游子吟》,则以故事情景表演的方式,让一个学生扮演孟郊,一个学生扮演孟郊的母亲,通过表演的方式来诵读。

这样多形式的诵读,才能让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意犹未尽”,萌发对古诗词深入学习的兴趣,方能真正成为古诗词学习的主人。

二、追求“浅”的艺术,让理解活起来

儿童眼中的古典诗词,因为语言的今非昔比、环境的千差万别,在理解上似乎有一种牛郎织女遥遥相对的感觉。教师如果只是固化的用老五步法来理解:“解释题目──读通诗句──解释字句──串讲诗意──总结思想”,孩子们始终是雾里看花、难解其意。活语文视角下的诗词理解的“浅”,是立足儿童实际,适度有效地理解,浅近不肤浅、浅白意深远:

允许不求甚解

所谓“诗无达诂”,很多诗意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如苏教版古诗词类课文练习均有这样的安排: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内容。只要学生所表述的意思不扭曲作者原意,大体意思能说明白即可,在文字、具体程度、表达方式上没有必要过分强调。

特级教师盛新凤教学《如梦令》时,形象引入了“读胖”的理念。让学生根据词语联想画面,“日暮溪亭”“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运用举象入境的方法,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画面有声有色、有人有景、有静有动,充满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每个孩子将自己所意会到的景与事讲述出来,言说的就是他自己心中的风景。而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

正如张潮所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能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

体味妙笔之处

古人作诗喜设诗眼,在诗中往往有一两处画龙点睛的字词。在教学中,可以引领学生用心发现、品味这些妙笔生花的字词,就能进入诗词意境。如《江雪》一诗的文笔极其洗炼,教学中先让学生借助插图、发挥想象感知整首诗,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钓鱼的情景。

在让学生回到诗中去寻找哪个字能让你体会到渔翁的心情。

在孩子们发现“独”字后,再层层推进:从‘独’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大部分孩子都说体会到作者不被人理解的孤独寂寞的心情。而一位男孩认为他体会到的是作者的内心很平静。的确,在这大雪之中、寂静、寒冷、人迹罕至的江面垂钓,也正是作者内心淡泊平静、宠辱不惊的一种表现。扣住妙笔之处,细细品味,诗词的内涵也变得丰厚起来。

寻找背后故事

时代背景、诗人经历遭遇决定着诗词的风格及思想感情,知人论世是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宜过全过细地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一是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遥远的历史知识会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将其转化为学生主动寻找诗词背后的故事则更加形象可操作。

在进行古诗词学习之前,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翻阅资料、询问他人等方式,了解诗人的经历及性格,走近隐于诗词背后的诗人。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以背后的故事为铺垫,就不会空洞虚化。如《清平乐 村居》词人辛弃疾怀才不遇隐居于江西上饶,一日外出游历就可以作为词故事的起点。

《长相思》中纳兰性德身为贵族子弟,随康熙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词中颇有伤感之情,三年后30岁的纳兰英年早逝。这些故事既激发了儿童学习古诗词的兴致,也促进了他们对于诗词内涵、韵味的理解,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

比读主题诗句

古诗词可以依表达内容、描写特点、所属诗人等进行分类。如送别诗:《赠汪伦》《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描写边塞的古诗:《从军行》《燕歌行》《关山月》等;有的都是描写儿童的古诗:《所见》《小儿垂钓》《牧童》等。教学古诗时,进行主题化整组,可以开阔学生的认知视角,起到勾连互通、举一反三的功效。

一位老师在教学《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打破了古诗教学中“逐首教学”的传统模式,将两首古诗整合到一节课中进行教学。在同一课中编排的两三首诗词,都具有共同的主题,这是教师进行整合主题教学的很好的前提。

教师在教材解读时,紧紧扣住这两首古诗的共同主题——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展开教学,先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抓住“胡尘”“泪”这两个意象让学生展开想象,从而感受“移民苦盼”之“泪”。在此感情基础上,教学《题临安邸》,让学生感受“权贵寻欢”之“醉”。两幅画面,形成鲜明对比,相辅相成,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使“忧国忧民”这一主题更加突出。

同时,还引进陆游晚年的诗作《示儿》,让学生对比参读,形成了空间上的横向对比,大大扩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厚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

笔者在教学《一蓑烟雨话苏轼》主题诗词课时,则是引领学生走进苏轼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诗词,从密州太守时期的“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的踌躇满志,到思念亲人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再到贬居黄州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前后比较、勾连阅读,将苏轼的人生经历串联丰满,学生在主题化学习中对于词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豁达淡定的性情渐渐深入了解。诗词主题教学的,不仅局限于古诗词之间,还可以是现代诗与古诗词之间。在教学《长相思》时,引入《乡愁》,深情地配乐朗诵: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悠悠的音乐声中,入情的诵读中,学生与古代诗人、现代诗人的心产生了共鸣,这样的主题构建,古今融合,学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使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多了一份洒脱和厚重,少了一份苍白和飘浮。

三、抵达“灵”的境界,让运用活起来

古诗词的学习过程,是儿童亲近经典文化、有效积累的过程,其根本是要涵咏内化、灵活运用。在吟诵积累的基础上迁移运用,可以将古诗词的灵性与儿童的天性融合起来,实现古今文化的融合。

教学中三步渐进,实现目标:

第一步,整理出自己的古诗体系。很多学校都对照课程标准要求的背诵篇目开展了古诗词背诵活动,从小学一年级背到六年级,数量不少,但学到六年级孩子们往往遗忘了前面所背诵的古诗。这就需要,在每年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重现巩固、整合梳理。

以笔者班级的诗词积累为例,每学期都会指导孩子整理出自己的积累篇目,小学六年级更是将所有自己背诵的诗词整理成一本厚厚的古诗集,并与同学开展诗词点背大赛,使得孩子们获得了诗词积累的成功感,对于诗词的运用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创设情景巧运用。带领学生随着大自然阴晴圆缺、寒来暑往的变化,吟诵诗词,组织主题诗会,孩子们会发现诗词是如此与自然融合,诗人就是兴之所至、情之所发。诗词配乐朗诵比赛、诗词剧目表演、诗词配画改写比赛等丰富的诗词艺术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浸润在诗词的芬芳中,言语能力和审美素养都会在其间同构共生。

第三步,习作表达引诗文。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在习作表达中,引导学生巧妙运用古诗文可以更好地感悟古诗、领悟文字的妙处,还能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习作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歌曲中有很多就化用了古诗词,霍尊的《卷珠帘》、许嵩的《清明雨上》、周杰伦的《菊花台》等等,教师可以搜集一些,让学生欣赏品味,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化用了哪些诗词,并谈谈其好处。

再尝试将诗文融入自己的习作表达中,如书写夏景,可以引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可以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也可以让孩子们在引用的基础上,试着创编与化用,习作表达充满诗情画意。

古典诗词是感情的种子,又是智慧的语言,更是民族文化的因子。著名学者叶嘉莹曾感叹,中国古典诗词这座宝山,现在的诗词学习往往是入宝山而空手归。从活语文的视角引导儿童活读、活解、活用,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地靠近它、走近它,让古诗词教学呈现“万紫千红”的魅力!

推荐访问: 古诗 小学语文 热门 小学语文古诗热门13篇 小学语文古诗(热门13篇) 小学语文古诗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