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最新浅谈卫星定位系统在工程测量中应用研究(五篇)

最新浅谈卫星定位系统在工程测量中应用研究(五篇)

时间:2023-06-01 12:5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浅谈卫星定位系统在工程测量中应用研究(五篇),供大家参考。

最新浅谈卫星定位系统在工程测量中应用研究(五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浅谈卫星定位系统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篇一

摘要:近年来,gps卫星地位系统在许多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效率。其在消防工作中的应用也大大提高了消防工作效率,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的安全性。

关键词:gps卫星定位系统,消防,监控,指挥,定位

gps卫星定位系统原本是美国军方研制开发的一种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逐渐推广到民用领域,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领域众多部门的技术发展和服务水平。作为先进的服务技术,gps卫星定位系统也逐渐在消防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为消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一、gps卫星定位系统概述

gps卫星定位系统是由空间部分、地面部分和用户装置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由现代高新技术支持的中距离圆型轨道卫星导航系统。它由美国国防部研制和维护,近年来服务范围由原来的军方扩展至国民经济的多个领域,包括科研、测绘、通信、交通运输等,甚至还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的空间部分包括24颗gps卫星,地面部分主要包括主控站、数据注入站和监测站,用户装置主要指用户端的接收机。作为现代的应用型高新技术,gps卫星定位系统具有许多优点,可以不受天气干扰提供24小时无间断的服务;
全球的覆盖率广,已达到98%以上;
功能多,使用范围广,涉及到军事、经济、生活等多个领域并仍在不断的扩展;
方便快捷,能迅速实现通信和数据的传输;
智能化水平高,应用难度小,对用户的应用技术要求不高;
精确度高,自克林顿政府取消对民用讯号的干扰后,精确度可以到达十米左右。

二、gps系统在消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gps卫星定位系统在消防工作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消防工作的监控、数据录入以及实时调动指挥,为消防部门对消防设施的及时监控检查,有效预防和处理消防事故,提高消防工作的效率,为建设科学合理的消防指挥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还为消防工作的全面展开提供了便利条件。gps卫星定位系统在消防系统中具有指挥功能、报警功能、信息采集传输功能以及车辆管理功能,具体来说其应用主要包括在指挥系统、监控系统以及车辆定位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1、gps指挥系统

通过gps指挥系统,接警中心可以迅速定位准确的报警地点,并自动设计好消防预案、最佳的出警路线,同时提供实时的警力资料,还可以针对监控系统查询事发地点的消防设施等基本信息。gps系统还可以快速实现事故现场、指挥中心以及出警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指挥中心下达命令后,可以在消防车出救途中告知指挥员火灾现场的基本情况,便于指挥员在到达现场后迅速开始扑救工作。同时还可以根据现场消防人员反馈的情况在指挥中心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制定有效的消防应对方案。gps卫星定位指挥系统的投入使用,必将大大提升消防指挥调度的能力,提高消防工作的效率,减少火灾中造成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损失。

2、监控系统

监控中心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和通信技术将从gps终端机获取的数据信息收集整理储存管理,掌握消防工作全面的基本情况。其中信息主要包括消防设备栓、以及当地的水源状况和周边环境情况。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收集管理,建立起信息数据库,为消防工作的全面展开提供依据。同时还会对消防车的实时状态进行追踪监控,并反馈给监控中心的信息显示系统,通过电子地图直观显示。通过监控系统,消防工作可以及时全面的收集有用信息,建立全起面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大规模的数据库,从而为消防指挥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消防工作方案。

3、车辆定位管理系统

消防车作为消防工作展开的主要载体,在消防工作中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因此车辆定位管理系统是gps卫星定位系统在消防工作应用中十分重要的部分。首先,该系统可以准确确定火灾位置,并根据地图判断是否按照指挥中心指示的路线行进,对车辆展开静态或者动态的定位,确保消防车尽快达到火灾现场开展施救。其次,系统还能提供直接的相关信息,如车辆基本信息,联系方式以及监控中心热线等,同时还会对车载设备状态进行自动检查,并及时汇报,在紧急情况上还能发出警告。第三,系统通过与指挥中心的联系和数据库的协调,可以获取有关资料,并通过电子地图综合直观掌握现场情况,以便指挥员作出准确的判断,制定出合理的工作方案。同时还可以通过车载通讯设备将现场的信息迅速反馈给指挥中心,当车辆遇到紧急情况时还可以向指挥中心报警。信息的及时传输可以将相关的信息数据留存管理,为现场及以后的消防工作做好信息准备。

综上所述,gps卫星定位系统通过指挥系统、监控系统以及车辆定位管理系统提供及时、准确、客观的信息,迅速的反映决策,让工作人员作出准确全面的判断,开展有效的预防和扑救工作,其应用大大提高了消防工作的效率。因此,在已经取得的应用成绩基础上,应该更进一步推动gps卫星定位系统在消防工作中的应用普及,让消防部门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新科,gps系统在消防工作中的应用,安防科技,2009年02期;

【2】马国,钟志农,gps在消防指挥系统中的应用,兵工自动化,2006年11期;

【3】郑向阳,gps车辆管理系统在消防工作中的具体应用,科技信息,2009年19期;

【4】胡兴军,子荫,gps智能消防系统及其运作,2004年03期。

浅谈卫星定位系统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篇二

卫星多普勒定位系统

名:张 永 奇 学

号:0826010 指导教师:刘 万 林

副教授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二章 卫星多普勒定位系统..........................................3

2.1 发展简史..........................................................................................................3

2.2 空间部分..........................................................................................................4 2.3 地面跟踪网......................................................................................................6 2.4 用户接收设备..................................................................................................7 第三章 卫星多普勒测量原理.........................................10

3.1 多普勒效应....................................................................................................10 3.2 多普勒积分法................................................................................................11 3.3卫星多普勒定位原理.....................................................................................11 3.4 卫星多普勒导航计算模型............................................................................12 3.5 卫星多普勒定位方法....................................................................................12 3.6 卫星多普勒网的建立....................................................................................12 第四章 卫星多普勒定位的数据采集与处理.............................14

4.1 卫星的基本信息............................................................................................14 4.2导航卫星预报.................................................................................................15 4.3 卫星多普勒数据的预处理............................................................................15 第五章 卫星多普勒观测的误差分析...................................17

5.1 概述................................................................................................................17 5.2 轨道误差........................................................................................................18 5.3 折射误差........................................................................................................20 5.4.接收误差.........................................................................................................21 第六章 卫星多普勒定位的应用.......................................22 第七章 卫星多普勒定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23 参考文献..........................................................2

5卫星多普勒定位系统

第一章 绪论

卫星多普勒定位技术是现代大地测量采用得较为广泛较有成效的新技术之一。近几年来,在我国的生产、科研和教育部门,均引用了此项新技术,且有更为普及的趋势。

自从1958年人造地球卫星(以下简称卫星)发射成功以后,经典大地测量学与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相互渗透,产生了大地测量学的新分支—卫星大地测量。自六十年代以来,卫星大地测量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在空间技术和地球科学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卫星大地测量的实质,就是利用人造卫星的观测资料来实现大地测量的目的。因此,卫星大地测量的任务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1.精确测定地球的大小和形状、地球外部引力场、地极运动、大陆板块间的相对位移和研究大地水准面的形状。这不仅是大地测量学的主要任务,而且对其它科学技术也有重要意义;

2.精确测定地面点相对于地球质心的坐标(地心坐标)。这样,就能够把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地面大地网精确地联系起来,建立统—的世界大地测量坐标系,为研究地心坐标系运动提供可靠资料;

3.加强国家天文大地网,并提高其精度。现有的大地测量成果具有几何和物理的两重性,即平面位置是在某个参考椭球面上,用几何方法(三角或导线测量)推算测定,而高程则由某地的平均海水面,用物理方法(水准测量)传递测定。利用卫星大地测量的方法可以对大面积的天文大地网进行加强或控制,以及不断提高其精度;

4.困难地区布设测图拉制。根据目前美国海军导航卫星系统所达到的精度,很多国家已直接用卫星多普定位法,在困难地区布测控制网。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外业造标工作,降低作业成本;

5.海岛联测,包括海上定位等。卫星大地测量可以对远离大陆的岛屿,以及沿海的石油钻台进行大地联测。这不但速度快,精度好,而且是常规大地测量无法进行联测的唯一有效手段。

除此,卫星大地测量,特别是卫星多普勒测量在海上导航、石油助探、监测冰川运动、地壳运功和军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卫星大地测量,就其观测手段通常可分为光学摄影法、激光测距法相无线电技术法三种。光学摄影法,包括目视光学观测,电影经纬仪观测。目视光学观测能很快地获得卫星的近似位置,所以在人造地球卫星观测的最初阶段使用得较广泛。由于观测精度较低(方向精度为5“~20”记时精度为0.01“),所以被后来发展的光学电影法所替代。这种摄影法,是以恒星天空为背景,用大口径光学望远镜对恒星进行摄影。通过底片上恒星与卫星轨迹的量测,可以确定卫星在空间相对于恒星的位置。第二章 卫星多普勒定位系统

卫星多普勒大地测量主要是利用美国海军研制的导航卫星系统。该系统最初称为子午卫星,以后改用海军导航卫星系统,最后又称为导航卫星(navsat)。

2.1 发展简史

美国为了对装有北极星导弹的潜艇的惯性导航系统进行有效的检核,由美国海军武器实验室(nwl)(现改名为海面武器实验宝nswl),委托美国霍布金斯大学的应用物理实验室(jhu-apl)研制卫星导航系统。apl于1958年12月开始研制,1964年投入军用,除为北极星潜艇导航外,还为其它军舰和海洋考察船导航之用。1967年7月经美国政府批准解密,可供商用。因此,开始用于各种远洋船舶导航及海上定位。1964年以后,也开始研究利用该系统来解决大地测量的任务,随着该系统的精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广泛地用来解决大地测量和地球动力学方面的一系列问题。由于该系统具有全天候、全自动、全球覆盖和具有较高精度等特点,因而在世界上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

导航卫星系统的设计思想,最初是由霍布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几名研究人员提出来的。在使用无线电跟踪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时,维芬巴赫(george c.weiffe-nbach)和吉尔(william )发现可以利用多普勒频移来测定卫星的轨道。不久,当时任应用物理实验室研究中心主席麦克卢尔(frank t.mccmlure)提出,利用预测的轨道使用多普勒测量的方法来测定地面接收站位置的设想。经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技术准备以后,在以下四个方面正式开展了研制工作:

(1)研制transit卫星系列;

(2)建立地面跟踪网,以提供预测的轨道参数;
(3)研制地面接收设备;

(4)开展卫星轨道理论,地球引力场和地球形状的研究。

建立导航卫星系统以后,根据美国本土四个跟踪站36小时的观测数据,再外推16小时的卫星轨道参数。由注入站将此预测的卫星轨道参数定期注入卫星,卫星将此轨道参数,经相位调制后播发出去,通常称它为广播星历。此外,还有分布在全球各地约19个观测台站组成的全球子午卫星跟踪网(tranet)。这些台站大多为各国的天文台或卫星观站。按全球跟踪网的观测资抖,汇总并计算子午卫星的精密星历。起初由应用物理实验室计算并提供,目前由美国国防部测图局地形测量中心(dmatc)计算和提供。通常只计算二颗子午卫星的精密星历。该精密星历只提供与美国政府有协议的天文台、卫星观测站和有关单位。

为了提高广播星历的精度,导航卫星系统于1974年1月顾及了极移改正,即归算到cio平极。还于1975年12月起作了一些重大改进,首先将原来的地球引力场模型afl4.5改为wgs-72系统。然后在全球卫星跟踪网共同平差基础上,对美国本土四个跟踪站的地心坐标进行了改进,以使它们与全球卫星跟踪网有更好的内部符合。除此.还采用了一个改进的光压模型,改善了日—月效应摄动的计算,以及消除了计算进动(章动)中出现的微小摄动。这一切都使子午卫星轨道的外推误差减小了,从而提高了广播星历的精度。

导航卫星系统由美国海军宇航组负责,共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穆古角。美国海军天文台参加时间校核。导航卫星系统由空间部分-卫星,地面跟踪网和用户接收设备组成。

2.2 空间部分

第一颗子午卫星”transit-ia”于1959年9月17日,用雷神—艾布尔火箭发射,因为火箭的第三级未点燃,故未能进入轨道。虽然如此,它却初步地解决了子午卫星本身的一系列问题,为整个子午卫星系统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第二颗子午卫星”transit-1b”于1960年4月13日发射成功。整个卫星呈圆球形,天线在每个半球表面呈螺旋状,太阳能电池安置在圆球的中央,呈一环带。为减少卫星与运载火箭脱离后仍存在的高速旋转,有一个附加重量的钢索,在为星入轨后,将自动向外抛去。它象一条旋转的臂,使惯性矩增加,以减少旋转速度。卫星稳定后,它就随其重量抛出。卫星的姿态仍采用磁力控制,使卫星与地磁场的方向一致。

transit-2a和transit-3a分别于1960年6月22日和11月30日发射。后者由于火箭故障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transit-3b于1961年2月21日发射。由于火箭故障形成扁率很大的椭圆轨道。卫星经过近地点时,受到大气阻力造成的轨道递降,于几星期后烧毁。但却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卫星注入和存贮系统的试验。

transit-4a于1961年6月29日发射成功。

transit-4b子1961年11月25日与另一颗特雷克卫星同时发射。特雷克卫星是用于试验重力定向的,其目的是使以后的子午卫星的天线指向地心。这次试验虽不完全成功,但证实了采用重力定向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这种定向方法成功地为现在的子午卫星所采用。

子午卫星的试验阶段至此基本结束。第—颗实用子午卫星于1963年12月发射成功,并开始为北极星潜艇和其它潜艇导航。它是一个约30cm *46cm的六面体,并具有四个太刚能电池的网状翼,重量约50.4kg.在卫星进入轨道后,四个翼自动展开,翼上嵌装着太阳能电池,以保证电源的供应。

第一批实用卫星寿命较短,大约一年后就不能工作。主要原因是太阳能电池的热量循环导致电路连接部分的破裂。这个问题解决后,卫星的使用寿命使大大提高了。所有的试验卫星和第一批实用卫星均由apl研制。它于1967年4月至9月发射了三颗子午卫星,一直运行到现在。这种卫星称为oscar卫星。以后的子午卫星由美国无线电公司(bca)制造,于1968年后又发射了三颗,目前还有十三颗oscar卫星存放在bca的仓库里,留作备用。另有九个侦察兵火箭备用。

子午卫星由火箭送入轨道后,仍在高速旋转,此时四翼自动展开,使卫星旋转速度大幅度地减弱。然后利用四翼上的地磁阻尼棒来消除平衡过程中产生的摆动。约一天内可使卫星消除旋转,稳定下来。最后,一根长30m的重力稳定杆伸了出来,杆端有一个1.3kg重荷,使卫星天线的端面在重力作用下平稳地对着地心。重力梯度稳定杆有点象钟摆,当它的纵轴一旦偏离铅垂线,卫星就慢慢地来回摆动,而不是立即停下来。此时还要靠翼上的磁阻尼棒来吸收摆动的能量,使振幅逐渐降到10以内。

卫星内有一套复杂的电子系统。它包括:一套接收装置,一个5mhz高稳定度的振荡器,两个1.5w发射机一个相应调制的编码装置,—套含有35k的磁芯存贮系统,—个定向天线以及控制线路等。除存贮系统外,约行6200个电子元件,共46000个焊点。

卫星振荡器的频率为5mhz,经过倍频、分频后,通过定向天线,同时连续播发400 mhz和150mhz两种稳定的相干频率。卫星的接收装置用来接收地面注入站发来的时间和轨道参数以及指令并将这些数据存入存贮器。根据预定的程序和指令,通过相位调制编码装置,调制在载波上播发出去。

在卫星通过期间,频率稳定度为10-11。卫星振荡器经分频后,控制存贮照相调相编码器,使卫星轨道参数编码后,按世界时(utc)偶分数调相到载波上发射出去。所以播发的信号不仅提供了稳定的载波频率和卫星轨道参数,也提供了定时信号。卫星的接收机从地面注入站周期性地获得修正过的卫星轨道参数和时间改正数,此改正数也存在存贮器中,并且每隔9.6s进行一次调整。

一直到1977年有六颗子午卫星在轨道上运行。其中30180号卫星由于稳定杆断裂,定向不正确,1978年就停止了使用。1977年12月22日发射了一颗新型的子午卫星,编号为30110,它在试验阶段被称为了tips卫星,现在称为noya卫星。nova卫星发射的信号与oscar卫星完全一样但是接收到的信号电平要增加3-4db,并且在两个频道上天线将都是左手极化的。除此,noia卫星还有一些重要的改进,主要是带有干扰补偿系统(discos),用于消除大气阻尼的影响;
还有时间(频率)控制的改进,以及星载可编程序计算机等。

nova卫星除用于导航定位目的外,尚有其他军事用途。目前准备生产三颗,全部将为五颗。据1979年1月第二次国际卫星多普勒大地测量讨论会上霍斯金斯代表美国海军战略系统设计局(sspo)报告称,美国海军将于1990年前维持四颗卫星的导航系统,即包含两颗oscar卫星和两颗nova卫星,直到有新的导航卫星系统替代为止。

由于卫星轨道在空中的进动,使得每颗卫星的轨道平面在赤经方向上的分布出现了不均匀的现象。它使得相邻两颗卫星通过某地的时间间隔很不均匀,有时可长达3-5h,有时则出现先后或同时有两颗卫星通过的现象。应该指出,子午卫星系统作为导航系统的最主要缺点就是它的不连续性。

2.3 地面跟踪网

为了维持子午卫星的正常工作,海军宇航组负责组织实施地面跟踪网,它包括四个跟踪站,一个控制与计算中心,以及两个注入站。美国海军天文台只参加对时间进行校正工作。四个跟踪站: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穆古角,缅因州的普罗斯佩克特港,明尼苏达州的罗斯芒和夏威夷群岛的哈西瓦。它们对每颗子午卫星的两个频道信号进行跟踪和多普勒测量,并将观测的多普勒数据传输给计算中心。控制与计算中心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跟踪站一起。它将四个跟踪站传输来的观测数据,首先按卫星分别汇集成组,然后近行轨道认算。根据36h内对卫星的观测资料,考虑到地球引力场的不规则、大气阻尼、太阳辐射和日月引力等各种摄动因素,计算出每颗卫星的精确轨道。然后用外推法计算未来16h的卫星平均轨道,以及每两分钟或四分钟对平均轨道的改正量。最后将外推的轨道参数传输给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穆古角的注入站或位于明尼苏达州的罗斯芒特的注入站。它们的作用是接收和整理由计算中心传递来的数据信息。并且将整理好的卫星电文数据,用快速数传的方法向卫星注入。注入后要进行检核,发现错误,立即进行重新注入,直到正确为止。约每12h对每颗卫星进行一次注入。注入时把卫星上原来存贮的数据冲掉,代之以新的轨道数据。

美国海军天文台负责提供标准的出界时(utc),并对卫星时标进行校淮,校准的误差不大于50s。

四个地面跟踪站,二个注入站,一个计算中心以及海军天文台都由海军宇航组通过控制中心进行协调和指挥。

除了上述的地面跟踪网外,利用全球分布的天文台或卫星站,根据政府间的协作,参加子午卫星的跟踪。这样就构成了15-20个台站的全球子午卫星跟踪网,称为tranet。将该网中各台站的观测数据都汇集起来,对子午卫星进行精确定轨。并且只对一或二颗卫星编制了精密星历表,事后提供给协作单位和有关部门进行精确定位计算之用。精密星历提起初由海军武器实验室计算并提供。目前出美国国防部测图局地形测量中心进行计算,并提供使用。

2.4 用户接收设备

用户接收设备是用来跟踪,接收子午卫星信息,并将观测数据记录在穿孔纸带或盒式磁带上。按用途接收机设备可分为导航型和大地型两大类。他们的主要区别是,导航型要求定位精度较低,但必须对每次卫星通过进行实时的计算,以及连接其他导航设备进行航位推算。而大地型则要求定位精度尽可能高,又要便于野外携带,并且要求观测数据记录完整,便于事后采用各种平差方法进行处理等。

(1)导航型接收设备

通常可分为单频和双频两种。美国美乐华公司与1968年生产第一台单频接收设备mx-702ca,它包括天线(含前置放大器),接收机,计算机和打印设备。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飞发展,以后配用微处理机。与1975年生产了第一台配有微处理机的mx-902b,于1976年生产了mx-1102,这类接收机的特点是,采用了微处理机技术,使接收机计算机和显示器做出一个整体。加拿大马可尼(cmc)公司生产的单频接收设备cma-750.它包括天线(含前置放大器),接收机,小型计算机,显示器和打印机。法国电气设备与信号设备公司(csee)和电信有限公司(sat)生产的单频接收机为sylosat-c型。它包括天线,前置放大器,接收的电子装置和显示器传输装置,日本太阳交易株式会社生产的单频接收机为fsn-11a型。日本无线电有限公司生产的单频接收机为jle-3100型。

双频导航接收机设备与单频导航型的区别在于接收卫星两个频道的信号,可进行电离层折射改正,以提高导航定位的精度。除军用外,双频导航接收机多用于远洋商轮,海洋考察船,沿海石油勘探等。

(2)大地型接收设备

大地型接收设备皆为双频接收机。第一代大地型接收机是美国mx公司于1965年为军用而生产的,型号为an/prr,又称大地接收机。mx公司于1975年生产了第二代大地接收机,型号是mx-702a-3d,又称geo-ⅱ.这类接收机主要分为野外部分和内业处理部分。野外部分包括接收机,天线和纸带穿孔机。内业计算部分包括hp-2100小型计算机,电传打印机,以及光电输入机。随着微处理机技术的飞速发展,1976年后出现了第三代大地型接收机。其中有mx公司生产的mx-1502大地接收机。美国jmr公司和英国decca公司生产的jmr-1和jmr-1mp大地型接收机。还有加拿大马可尼公司最近研制的cma-751大地型接收机。第三代大地型接收机采用微处理机技术,不但使重量减轻,自动化程度也有提高,而且还可以进行实时的二维和三维定位计算。他们的实时定位精度相当与第二代大地型接收机的内业处理精度。为了进行精确的定位计算,第三代大地型接收机还可以配备专用的计算中心,进行事后处理。通常在这种专用的计算中心上,配有单点定位程序和多点联测定位程序,他们可以提高定位的相对精度。用户接收设备的定位精度,不但取决于接收设备的精确度,还取决于卫星定轨精度和处理方法。第三章 卫星多普勒测量原理

3.1 多普勒效应

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约翰克里斯琴·多普勒(1803-1853)通过实验找出,火车经过时,其汽笛声调发生变化的原因,实验是用一个运动的铃作为声源,用一个固定的音叉作为参考频率来比较接收的声频。如果铃的频率为fs,声音传播速度为c,而且在实验区域内声音是沿直线传瓶则铃的固定额串可用速度c和波长s表示,即

fscs

(3.1)

当铃静止不动时,则在任何方向都可测定其频率fs。但是当铃以速度vs运动时,则声音传播速度就会发生较大变化,在铃的运动方向上为cvs而在相反方向上为cvs,只有在垂直于速度vs的方向上,才是原来的速度c。如果速度vs的方向与铃至观测站p的方向间夹角为p,则声音传播速度的一般表达式为:cpcvscosp

(3.2)由于铃相对于固定观测站p的运动,引起了铃声传播速度的变化,因而在测站p测定铃的频率也有所改变,有上式可得在测站p测定铃声的频率f为fcpcvscospssvscospcsvscospsfsf

(3.3)f式中sfscvscosp

(3.4)信号源运动引起的相对于信号频率fs的频移称为多普勒频移,也成为多普勒效应。(3.3)和(3.4)式是频率与速度的关系式。如果我们要利用多普勒效应进行跟踪,就必须求得vs,而vs的求的是以已知的f,p,s为前提的,由此可知,多普勒测量基本也就是速度测量。

在多普勒的实验之后,还发现多普勒效应在无线电波和光波等连续辐射波的传播中同样存在着。当卫星上用固定频率fs发射连续的无线电波,因为卫星作绕地运动,它和地面接收站间有一个相对速度,所以地面站接收到的卫星信号,就有频率的变化,即变化的接收频率f。这种频率变化的现象,就称为多普勒效应。

3.2 多普勒积分法

为了精确地测量多普勒频率f通常在地面接收机内增加一个固定的频率,即本振fk。将接收到的频率与本振比较,即混频,得出差拍频率,最后用积分的方法导出多普勒频率或者直接进行定位计算。

卫星沿其运行轨道,在相等时间段内的位置。卫星在这些时刻ti,即在位置si时播发的信号,地面测站

m则要在titi时才能收到。由卫星信号的传播延迟可知,在相邻两时刻卫星信号之间,地面接收站累计下本振和接收机频率间差频的差拍周期数ni,它通常称为多普勒计数。卫星观测量是多普勒计数n,常数量是波长k和积分间隔,未知数是频偏fks和距离差si1si,而距离差又是测站坐标和卫星坐标的函数。由于要求的未知数不同,采用的时标和测量多普勒计数的方法不同,估算的误差模型不同,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定位方法。所以接收机实测到得多普勒计数,必须先进行电离层折射改正和对流层折射改正。

3.3卫星多普勒定位原理

多普勒积分法给出了地面点到卫星两个位置的距离差,也就是说当卫星位置为已知时,地面点就位于以两个卫星位置为焦点的一个旋转曲面上,该双曲面与地球面相交得出一个曲线h12.如果在卫星位置之间再进行多普勒积分测量,就可以得出第二个距离差公式,以及相应的曲线h23,此时,地面点m应位于h12,h23两个相交点中的一个交点上。如此再有第三条曲线h34就可以确定地面点m位置。由此可见,多普勒定位的方法,就是一系列双曲面的定位方法。他们的交点就是相应于时间t1,t2,的卫星位置s1,s2,。观测量就是多普勒计数或其相应的卫地距离差。

3.4 卫星多普勒导航计算模型

卫星多普勒定位计算的模型很多。但是二维定位计算模型是个基本的模型。所以这里首先叙述导航定位的计算模型。它的特点是:

(1)定位精度较低,计算模型较简单,收敛性较好;

(2)进行二维定位,即解算的未知量为三个;
天线(船位)的纬度、经度和频偏;

(3)天线(船位)是运动的。

3.5 卫星多普勒定位方法

卫星多普勒定体有三种方法:(1)单点定位法;
(2)联测定位法;
(3)短弧法。(1)单点定位法是一种简单和广泛用于作业的方法。它是在卫星星历无误差的假定条件下,按单点独立解算法求定测站位置。当取得精密星历和只有一台仪器时,以采用此法为宜。当只有广播星历时,此法受星历误差影响较大,如果适当延长观测时间,增加卫星观测的通过次数,则可有限度地削弱其误差影响。

(2)联测定位法是在不同测站上同步跟踪同一卫星通过,以测定两站间的相对位置。由于星历误差和折射误差在同步跟踪同一卫星通过的两站间是相关的,故在只能使用广播星历和有两台以上仪器时,采用此法能得到较高的精度。(3)短弧法是在不同测站上共同跟踪同一卫星通过,以测定两站间的相对位置。所谓共同跟踪同一卫星通过,就是在大约30min(约为子午卫星周期l06min的28%)内,可以有先有后地接收同—卫星的多普勒频移,即在约占28%的一段较短轨道弧上观测同一卫星。当然,短弧法的本质在于它不把广播星历认为无误差,而是在数据处理中求出每次卫星通过的轨道根数改正数。

近几年来,这三种方法已取得较多的实测成果,可供使用、分析和参考。更为广泛深入的试验尚在进行之中。

3.6 卫星多普勒网的建立

采用卫星多普勒定位法建立国家和国际大地网已成为主要方法之一,它具有全球性、全天候、速度快、精度高、投资少、重量轻等优点,并能迅速提供地心坐标和相对坐标。采用卫星多普勒定位法有可能把所有大地网与地心坐标系统以1-2m的精度联系起来。而且,在卫星多普勒测站上已经应用其它测量技术,把局部测量数据确定在以cio极和bih零子午线的多普勒坐标系统和地心坐标系统上。此外,在多普勒站上的甚长基线于涉测量(vlbi)、激光测月(llr)、卫星激光测距(slr)等,可使长度精度至1:5000 000以上。当然,卫星多普勒定位也用于加强大地网,以提高地面测量数据的精度。

卫星多普勒网的观测与计算方案,取决于接收机的质量和数量,要求的测站间隔,是优先使精度达到最高水平,还是只达到一个既定精度,从而使测量费用和作业时间减到最少,以及绝对与相对定位精度的各自优先性。第四章 卫星多普勒定位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4.1 卫星的基本信息

地面注入站传送给卫星的轨道数据,是存放在卫星存贮系统内的,然后按照控制程序用相位调制在卫星工作频率上播发出去。这种方法不影响精确的多普勒测量。卫星发射三种信息:

(1)供多普勒测量用的两种相干的稳定频率,即399.968mhz=400mhz-32khz和149.988mhz=150mhz-12khz,标称400mhz和150mhz;

(2)卫星的轨道参数;

(3)每两分钟的时标。卫星轨道参数和时标常统称为时轨参数。卫星将时轨参数用相位调制的方法调制在工作频率上,并采用编码形式。

子午卫星每两分钟播发一帧含有157个字的电文。电文最末一个字仅由19比特组成,其余156字均由39个比特组成。因此两分钟电文共包含156*39+19=6103比特。每个比特的周期为120/6103=19.662ms,标称20ms。

卫星电文的格式,卫星存贮系统内的轨道参数,根据预定的程序,每隔2分钟,被检测一次,同时播发一帧电文。这帧电文由每字含39比特的156字和含19比特的终止字组成。因此一帧电文共含6103个比特,在120 s内发出,每个比特的长度为19.662ms。卫星电文中除第l,2和3字用作识别、同步和结出时标外,其余154个字分为a,b,c三组。a组用于导航定位,b,c组仍用于军事目的。卫星电文译码,卫星电文a组中每个字都含有39个比特。它们的编码情况如下:前三个比特不用,后面36个比特每4个比特表示一个十进制数字。故每个字含有9个十进制数字。应该指出,子午卫星播发的轨道参数采用二进制余三代码(xs3bcd)。通常的子午卫星接收机中装有译码器,将二进制余三代码转换成普通二进制码或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ascⅱ)。这种码常用于电传打字机和大部分电子计算机。

固定参数的译码,卫星电文a组中的固定参数表示卫星的平均轨道,它在两次注入时间(12-16h)内保持不变。所以在该时间段内每两分钟电文都是重复播发的。

可变参数的译码卫星每两分钟播发一帧电文,其中8个字是卫星轨道的可变参数。它们表示卫星运动的实际轨道,也是对平均轨道(固定参数)的修正。每一个可变参数字也由9位十进制数字组成。

4.2导航卫星预报

在卫星多普勒大地测量工作中,为安排观测,删除不符合条件的卫星通过,需要进行导航卫星顶报计算。此项计算工作,可以结合所使用仪器的特点和功能,编制成专用程序,它一般由仪器制造商提供,如mx-1502接收机等,也可以使用通用计算机,按自编程序,编制成工作星历,如cma-722b接收机。由于导航卫星的轨道周期较稳,并且播发广播星历,提供卫星的时轨参数。所以预报计算是根据广播星历来进行,通常使用三个月内的广播星历,以保证预报的时刻误差不大于一分钟。预报计算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试探法。试探法就是根据某时段接收到的广播星历,计算出需要观测日期开始时刻的卫星坐标,再将此卫星坐标与测站概略坐标计算出此时刻的卫星高度角,判别它是否在地平面上。然后用增加时间的办法试探被预报的卫星是否再次出现地平面上。如此试探下去,直到需要观测日期的结束时刻为止。如果确定卫星出现在地平面上时,则再用增加时间的方法计算此次卫星通过时的过顶时刻

(最大高度角时刻)和下落时刻,以及通过的方向和方位。这种试探法虽然费时,但比较简单并可借用导航程序的某些子程序。这里叙述的卫星预报计算方法,是以高度角条件和升赤经条件作为初选,对某一颗被预报的卫星来说,只要简单的运算就可确定该圈卫星是否能被某测站观测到。然后可以用试探法或者采用多项式拟合求根值和极值的方法,来确定该次卫星通过时上升,下落以及过顶的时刻,还要确定卫星通过的方向和方位。

起始数据中导航卫星每两分钟播发一帧电文,它包含可变参数8个字和固定参数17个字两部分。表示瞬时卫星轨道的可变参数,每两分钟改变一次。而表示卫星平均轨道的固定参数,在两次注入期约12小时内是不变的。导航卫星的预报仅利用固定参数中前12个字作为起始数据输入。

子午卫星的预报计算首先要根据起始数据进行初选。初选的目的就是确定在某测站上卫星可见段的开始时刻,即确定卫星由测站地平面上升的时刻。为此,首先提出高度角条件。

4.3 卫星多普勒数据的预处理

预处理就是对卫星多普勒数据进行解码、计算和检验,共主要内容有:卫星多普勒数据记录格式,多普勒计数的归算,卫星轨道的拟合,卫星坐标的计算,测站点地心坐标近似值的计算,卫地距离和卫星高度角以及对流层折射改正的计算,本机时标与卫星时标的换算等。在计算过程中应进行各种数据检验,并拟定各种检验标准,凡符合标准的数据予以保留,不符合标准的数据一般均剔除。

数据预处理的程序,因计算机型号和记录设备不同而异。对接收机所提供的观测数据进行预处理的程序称为多数判决,它一般由设备制造商提供,该程序用于数据简单检验并使数据压缩。在这所述的预处理是经过多数判决后的预处理。卫星多普勒数据记录格式,因接收机和记录设备不同而异。第五章 卫星多普勒观测的误差分析

5.1 概述

子午卫星导航系统的坐标是以地球质心为原点(它与地心相差约为1m,即x0.5m,y-1.3m,z0.7m),短轴与地球自转轴相重合的空间三维直角坐标系,简称地心坐标系,同时也采用”1972年世界大地测量坐标系”(wgs-72)的地球模型,该系统是利用了近代的卫星、天文大地和重力资料,在wgs—66基础上改进的,其主要地球参数为

a6378135(5)mba(1f)6356750.52mf1/298.26(0.610372)

gm398600.5km/s(0.4)以上确定地球模型、坐标系以及地球位函数的球谐系数,统称为定场。

子午卫星导航系统是由近似圆形极轨道的六颗卫星组成(其中有一颗卫星已不能正常工作),平均高度为1100km,角速度为3.4/min,地平以上可观测的持续时间为18分钟,卫星视区范围的直径为6700km,如顾及卫星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每圈视带向西移动约26,相当于平均距离为2500km,同一颗卫星两次经过的视带重叠范围可达60%,在中纬度地区大约每60分钟可接收到任一颗子午卫星在赤道上大约每120分钟可接收到任一颗子午卫星,因此,子午卫星视带基本上覆盖全球。

子午卫星提供了精确的时标和轨道信息。在每颗卫星里,备有一台5mhz高稳定度的标准振荡器(稳定为31011/天),经过倍频器(x80,x30),发射出399.68mhz和149.988mhz的两个相干载频。标准振荡器的输出信号经分频器后,用来控制存储器系统,调相到150 mhz和400 mhz信号上读出和编码。由于导航电文被控制在每个偶分钟的开始和结束的瞬间发出,所以电文不仅提供固定的标频和导航电文,还提供定时信号。在导航电文中,包括了已解密的a组轨道参数,即平滑处理的开普勒密切椭圆的固定参数及对此所作修正的可变参数,统称为广播星历。在可使用的五颗卫星中,卫星序号为nnss 30190和30140两颗卫星,编算了精密星历。利用多普勒接收机可以确定轨道参数,简称定轨。

根据导航电文(或精密星历),可以得到以时间为函数的卫星位置。为了测定测站坐标,可以利用各种类型接收机来测量多普勒频移,从而求得测站与卫星间距离差。定站计算是根据卫星轨道参数和近似的测站坐标计算出距离差,利用各种数学模型,将计算值最佳地拟合到多普勒观测值上,即可定出测站坐标改正值,这种方法简称定站。

定场、定轨、定站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互为因果的。在卫星大地测量和天体测量中已知卫星位置(或恒星坐标),可以测定测站坐标,或者已知测站位置,可以测定卫星轨道参数(或恒星星表等),其数据处理互为逆运算。

目前在国际上进行卫星多普勒定位,一般采用两类方法,即 1.轨道参数不参加平差,如:(1)单点定位法,(2)联测定位法。2.轨道参数参加平差,如(1)短弧法,(2)半短弧法。

不论采用那种方法,都必须研究卫星多普勒观测的误差因素。根据有关文献指出,卫星多普勒观测的误差源可分为三类,即轨道误差,折射误差和接收误差。本章将讨论上述误差的成因,误差的量级,以及削弱或测定误差的方法,并为拟定卫星多普勒观测网的实施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5.2 轨道误差

子午卫星的轨道误差主要取决于卫星摄动方程的模型,折射影响的清除程度,卫星跟踪站的坐标精度,卫星装置和地面接收机的工作性能起算数据的精度及其计算轨道的程序等。1974年1月27日广播星历由于消除极移误差(约10 m)而得到改进,1976年12月12日起采用wgs-72地球模型作为卫星星历的计算基础,使轨道误差大为减小。目前,就单点定位解算成果而言,假如使用精密星历解算,在多次卫星通过后,可望达到0.5m,而使用广播星历解算的精度并不包括多普勒定位系统本身与外部各种标准的差异。放在估算卫星多普勒定位成果的外精度时,必须根据由卫星多普勒定位系统求得的坐标、距离、方位角等与其它系统,其它方法所求得的坐标、距离、方位角等进行比较后才能做出估计。而在这些比较和估计中,子午卫星的星历误差通常被视为是卫星多普勒系统与外部坐标有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首先将精密星历与广播星历及其相互关系概述如下。多普勒定位成果与外部各种标准的比较研究已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些外部标准包括特级导线、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月球激光测距、卫星激光测距和深空间网。这些互相比较的结果可归纳为:

(1)精密星历坐标系统的原点;
(2)精密星历坐标系统的经度零点;
(3)精密星历坐标的z轴指向;
(4)精密星历姿标系统的尺度.应用广播星历进行卫星多普勒定位,显然有很多优点。在某些情况下,广播星历可以说比精密星历更为重要。例如:(a)在绝对定位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

(b)必须要求实时定位,如导航的条件下;
(c)在那些没有精密星历的国家。所以,了解广播星历及共与精密星历的差别是很有必要的。

(1)预报误差;

(2)时间改正误差;
(3)极移引起的误差;
(4)程序常数;
(5)限踪站坐标;

(6)南北不平衡的影响.关于单点定位广播星历解算中削弱偶然误差的问题,可以概括以下三点:

(1)由于大气阻力摄动所引起的卫星切向误差,致使广播星历(预报星历)定位解算的内精度决不可能象精密星历(事后测定的星历)那么好。然而,对于一个含有足够卫星通过次数的对称通过组,在它的单点定位络果中,切向误差对测站经度的影响可以减弱,对测站纬度影响可以基本消除。

(2)对称通过组准确的解释是:南行卫星和北行卫星的通过次数必须相等,通过的时间应力求对称。在满足这个要求前提下,也要尽可能使得卫星在测站的东向和西向通过次数大致相等,这一要求对改善定位结果中经度的精度有重要意义。

(3)对称通过组还应要求各个不同多普勒卫星的通过次数在该通过组中不要相差太悬殊。对新发射的nova卫星(卫星号在440以后)的定位结果结较大的权。

在采取以上措施以后,广播星历单点定位解算成果中的偶然误差可望减小得多。

由于计算广播星历所采用的坐标系统、重力场模型和程序设计与精密星历的相应数值比较,存在着一些系统性的差别。因此。在卫星多普勒单点定位中应用广播星历解算时,所解得的测站空间直角坐标与精密星历的解算结果比较,也存在着系统误差。此外,在卫星多普勒单点定位中,既使应用精密星历解算,其定位结果与真正的地心坐标也还有一些系统误差。但是,这些都可以用坐标转换的方法来消除。

(1)单点定位中,广播星历解算和精密星历解算之间系统误差的削弱途径(2)将精密星历或伪精密星历解算结果转换到地心坐标系

5.3 折射误差

子午卫星的射频信号在空间介质里传播,必然经过电离层和对流层而产生折射。根据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规定:卫星通信频率的最佳范围是1000至10000mhz,这个范围的电波可看作自由空间传播。子午卫星发射的双频在穿过各层大气时,受各层不同介质所扩射,这种折射效应反映为电磁波穿过各目时传播边度的变化以及射线传播路径偏离几何直线路径,因而严录地影响到多普勒计数的失真。

魏芬巴奇和霍普菲尔德提出了卫星发射两个相干频率可以得到电离层折射的一阶改正值,并推导了对流层大气垂直剖面的最佳模型,利用地面气象数据和卫星仰角就可推算对流层折射改正。威尔曼和库巴等也先后提出对流层折射改正模型。

太阳辐射包括短波能量,足以在地球高层大气中引起显著的光致电离现象,这样所形成的电离区称为电离层。在所讨论的折射误差中,影响最为严重的是电离层(特别是f层,离地面距离250km)折射。当卫星发射双频信号穿过电离层时。由于它与自由电子和离子的互相作用,电磁波的波长被拉长,这种现象表现出信号相速大于光速这一色散介质的特征。可以证明,波长的伸长与发射频率的平方成反比(限于一次近似)。由于卫星运动改变了穿过电离层的路径长度和波长伸长的变化率,使地面站所接收的多普勒频移中包含了电离层折射影响。

非电离层由平流层和对流层组成,离地面高度为60km以下,大气折射的80%是由于对流层折射引起。对流层折射系数大于1,它是大气状态和卫星仰角的函数,而与卫星发射的频率无关。当卫星发射的信号穿过对流层时,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减慢从而压缩信号的波长影响到总的多普勒频移。这种折射影响不像电离层折射改正那样,可以利用接收双频信号检测出来,而只能根据地面气象数据(气压、干温、湿温等)和卫星仰角,按照大气垂直剖面的最佳模型,求得折射改正理论值,或者在观测工作中,避免或舍去卫星低仰角通过的多普勒数据,因为卫星处于地平附近即仰角为零,其折射最大;
在测站天顶附近即仰角为90,则折射误差最小。因此,在观测纲要中应规定,卫星通过的仰角应大子10.由于对流折射改正是地面大气状态和卫星仰角的函数,在低仰角0~10经过折射改正后,数据不呈随机变化,而是系统地分布于水平线的一侧,这表明折射改正对低仰角而论剩余影响甚大,因此在观测纲要中,不能使用10以下的多普勒计数。另外,上述各模型都是建立在正常高空大气状态的基础上,当反常气候如冷、热气象锋面在观测期间经过测站上空时,将严重干扰多普勒观测结果,为此必须向气象部门索取当天气象资料,以便在分析数据时,剔除这部分成果,保证观测成果的可靠性。

5.4.接收误差

接收误差涉及接收机本身,本机振荡器以及天线等全部影响。斯坦塞尔从多普勒接收机的设计参数出发,研究了木机振荡器的稳定性、接收机延时、多普勒计数精度、时间恢复的抖动以及本机的分辨力等,并推估了这些参数对测量精度的影响。研究接收误差的目的是为了在计算程序中引入待定系数,建立合理的误差模型,并在观测纲要中,采取必要措施以便削弱这类误差的影响。我们进行合适的时标的选择,以及增加震荡器的稳定性,减小接收机的噪声源,以及注意,天线相位中心的问题,等等都可以减小接收机的误差的影响.第六章 卫星多普勒定位的应用

从1967年子午卫星系统部分电文解密供民用后,起初仅用于远洋船舶的导航和某些海上目标的定位。后来,美国首先试验用来进行大地测量。1972年,他们公布了多普勒网的定位成果。由于这种测量具有全球性、全天候、速度快、精度高、装备简单、作业方便等优点,特别是在交通不便的地区更有特殊作用,因此很快被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广泛运用于大地测量、地球物理探测、地质和石油勘探等领域。民用多普勒接收机的销售量大幅度上升,1982年(45555台)比1974年(860台)增长了53倍。我国从7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对这类仪器装各和理论的研究,不久就引进国外技术进行实际作业。在1978年春,我国测绘工作者对西沙群岛进行了多普勒定位测量,将西沙群岛的主坐标联入北京坐标系。从1978年开始,我国建立了全国陆地海洋卫星定位网,对我国广大地域进行了大规模的作业,进行了整体平差,使我国的卫星多普勒定位技术飞速地向世界水平迈进。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完成的”卫星网与地面网的联合平差以及在西北卫星定位网中的应用 “项目,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来,对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的坐标也是用卫星多普勒定位技术测量的。如对南极长城站,共观测了210次子午卫星通过,精确测定长城站的地理位置为:南纬6212‘59.811”0.015“,西径585752.665"”0.119",高程43.580.67m,至北京的距离为17501949。51m。

子午卫星系统的主要民用应用为:

1.测定地面点的地心坐标,建立全球统一的以地球质心为原点的大地坐标系和全球性大地控制网,以提高和扩展现有人工天文大地网的精度。

2.对远洋船舶进行导航,对远海岛屿、海上钻井平台进行联测和定位。3.在地面特别是某些困难、隐蔽、荒漠地区建立卫星控制网,供地形测量、工程勘测、地质调查和找矿、石油勘探以及测图控制方面使用。

4.利用定位手段测定和追索接触带、断层、节理地质特征,利用测量参数和状态变化来研究地质现象,测定大陆板块运动和断裂应力的方向与大小,进而预报可能发生的地质自然灾害。

5.与天文测量及水准测量配合,测定大地水准面的起伏、地面点的绝对垂线偏差以及研究地极移动等。第七章 卫星多普勒定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子午卫星星座的运行轨道较低,约1000km,而且卫星的数量较少,常为六颗,这样子午卫星星座作为一种导航系统有一个很大物理的缺点,就是卫星不能连续地出现在某一地面上空。地球上一点平均每隔2h才可观察到一颗卫星,通过时间约为10—18min。这样,就无法进行全球性实时导航和实时定位测量,特别是对高速运行的宇宙飞行器的发射,测控、定轨,弹道导弹制导等无法发挥作用,而且其测量精度对高精度导航也还不甚理想。1973年12月美国国防部为了满足美国陆、海、空三军的需要开始研制导航卫星定时和测距全球定位(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为gps全球定位系统。1978年2月22号成功发射了第一颗gps试验卫星,计划于1993年发射完成24颗gps工作卫星,在六个近似圆形的轨道上各运行四颗,运行周期为12h。gps卫星与子午卫星比较,运行高度高,平均为20200km,一颗卫星的地球覆盖区域约为地球表面积的38% 左右,而子午卫星约为7%。gps卫星的数量较多,且每颗卫星在地平线上运行的时间较长,不存在间断观测时间,并可同时观测到多颗卫星。对地面上某点的观测者而言,见到一颗卫星在地平线上的运行时间约为5h,位于地平线上的卫星颗数随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异,最多时达11颗,最少为四颗。只观测到四颗卫星的间隙段时间(此时,定位精度相对差一些)一般不超过lomin,故可连续地在全球,包括陆地、海洋(水面和水下)、空中和近地轨道上进行实时导航和定位。gps系统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全天候、高精度、快速实时定位的全球定位系统。从覆盖范围、信号可靠性、数据内容、准确度和多用性这五项指标来看,都大大优于子午卫星系统。gps系统主要是为美国军事用途服务的,但也可供民用。其主要军事用途为:

1.核潜艇的导航和误差修正,航空母舰、战略飞机、直升飞机的全天候飞行的航线导航,飞行器在电磁干扰情况下的导航。

2.航天飞机和卫星的发射、测控、定轨,空间会合,软着陆,弹道导弹制导等。

3.快速布设加密军控网,为地面部队或单兵提供实时定位,指明方向。4.像片测图,搜索敌方目标。5.精密时间同步等。gps系统现在已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民用上。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例如 1.在地球表面任何地区进行全天候、高精度的快速大地定位和快速布设大地网。

2.飞机和远洋船舶的定位和导航,在全球范围内为飞机提供最短航线。3.为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地球物理测量、陆地和海洋资源勘探提供高精度定位。

4.在地震频繁区布设监视网,监测地壳形变。

5.向全球发播原子时,其精度比现行播时精度提高约两个数量级。6.在地球极移、大陆板块运动、地球固体潮汐现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变化、时间传输等科学研究领域里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目前已有多种商品型gps信号接收机可供选购民用,用以跟踪gps卫星,接收并解译出卫星所发送的电文,实时地计算出定位或导航所需的数据。我国在1992年参加了国际空间年92全球gps会战,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和中国测绘工程规划设计中心组织了地矿、石油、煤炭、海洋、测绘和地震等部门的上千名测绘科技工作者参加了这一个工作。1992年7月26号北京时间八时整,均衡分布在我国国土的29个观测点位同步开机工作,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布测完成我国高精度的全国gps骨干控制网,使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卫星大地定位中国’92gps会战顺利告。测算表明,这个控制网的精度已达到千万分之一。即在相邻点位的七八百公里距离上,量算精度达到了正负10cm以内。这标志我国的gps骨干控制网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同期水平。

卫星定位技术已使传统的测量技术拓宽到地球动力学、地球物理学、天体力学、空间物理等领域,为了不断提高测量精度,人们还必须不断地研究、消除或减少各种误差对精度的影响。如狭义和广义相对论对多普勒额移的影响,时钟的精度和误差,大气不均匀的折射率,电离层的非线性散射,各种气象因素如温度、压力、湿度等,都会使卫星定位结果产生较大的系统误差。对消除或减少这些误差的模型还需不断地修正,还需要物理学、测量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科学工作者进行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随着将惯性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地面近景摄影和数字化地图等新技术同卫星定位技术相结合,人类将实现全天候、全自动定位测图,卫星定位技术也将日益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1] 宋成骅,汪鸿生等.卫星多普勒定位测量[m].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87.[2] 刘毓,田世君.一种 基于多普勒频移的gps自适应滤波算法研究[j].测绘科学, 2009, 34(1).[3] 李长真.卫星多普勒定位技术及发展.物理, 1993, 22(3).[4] 张忠平, 谭德同.精密测距测速系统地面跟踪站在上海天文台建立.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1997, 18.[5] 孟云鹤, 卫星多普勒频移偏航导引补偿效果分析.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04, 1.[6] 李秀成.采用单载波双速应答机的卫星多普勒跟踪系统.通信与测控, 2005, 3.[7] 傅文学 ,郭小方等.星载sar距离-多普勒定位算法中地球模型的修正.测绘学报, 2008 ,37(1).[8] 李华.多站差分多普勒定位技术.电子对抗技术, 1998,13(6).[9] 郝学坤,马文峰等.三阶锁相环跟踪卫星多普勒频偏的仿真研究.系统仿真学报, 2004,16(4)

浅谈卫星定位系统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篇三

gps卫星定位管理系统

座落于厦门软件园的都飞(福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注册资金500万元,拥有一体化的办公环境,一支专业的研发和服务队伍。

本着“诚信务实,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以“塑造最受客户尊敬和信赖的合作伙伴”为企业宗旨,致力于gps卫星定位、gis地理信息、rfid射频技术等专业领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运营。经过四个年头的发展,公司取得美国最大的flying gps(军工类)定位器于国内首家的福建总代理权,并且先后获得《诚信商家》称号、厦门市技术贸易机构、厦门市双软认证企业、福建省交通厅gps运营资质、厦门、三明、龙岩等运管处gps运营资质,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软件著作权,专利)等等。

都飞信息科技公司正是凭借着优质的服务和务实的作风,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在智能交通,gps卫星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为城市的交通智能化,信息完善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经营范围

一站式gps整体解决方案,移动位置应用解决方案;
gps卫星定位管理系统、erp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rfid射频技术应用、智能交通系统、安防监控系统等软件和相关硬件产品的开发与销售,并提供优质的技术咨询与服务。企业目标

客户至上,服务第一 科技领先,再创佳绩 管理理念 诚信 协作 责任 创新

发展愿景

都飞(福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不断提升公司主营的gps卫星定位、gis地理信息、rfid射频技术等专业领域的服务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秉承“客户至上,服务一流,品质第一”的理念,以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产品价值,成为城市的智能交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强有力的后盾。

浅谈卫星定位系统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篇四

浅谈工程测量在水利枢纽工程中的应用

魏焰展(福建省漳州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邮编363000)

摘要:随着测绘技术的迅猛发展,工程测量的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和更新。结合工程测量在水利枢纽工程中的应用,本文概括了工程测量的相关理论,并阐述了工程测量在水利枢纽工程应用中的特点。关键词:工程测量;水利枢纽工程

1概述

水利工程源远流长。公元前21世纪禹奉命治理洪水,已有“左准绳,右规矩”,用以测定远近高低。20世纪50年代以后,测量工作吸收各种新兴技术,发展更加迅速,出现许多先进的测量仪器,为工程测量在水利枢纽工程中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向现代化、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流域规划阶段的测量

由于流域规划是在整个流域地区进行,因此,不仅要对河流中径流的水利资源进行规划,同时也要对该区域地下水源进行规划。流域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制定河流的梯级开发方案,合理地选择枢纽的位置和分布。在进行梯级布置时,不仅需要在地形图上确定合适的位置,而且还应确定各水库的正常高水位。为此,测量人员应提供该流域内的地形图、河流纵横断面图以及河谷地形图。可收集国家基本图或其他勘测单位的现有图提供设计使用。在收集资料时,除具体成果、成图外,还应收集下列资料:施测单位、时间、作业规范,标石耐久程度和保存情况,实测结果所达到的各项精度指标,所采用的坐标系统等。根据需要有时还要测定河流水面高程,测定局部地区河流的横断面及水下地形图。

2.1河流水面高程的测定

尽管在河流上每隔一定的间距设有水文站,但要详细了解河流水面的变化特征,仅靠水文站的观测是不够的。因此,还必须沿河流布设一定数量的水位点,以测定水面高程及其变化,水位点应尽可能位于河流水面变化的特征处。水位点的密度应根据河流的比降、落差、横断面形态变化等来确定,同时也要考虑各设计阶段的要求。为了测定水面高程,首先沿河流建立统一的高程控制,然后再设立水位点进行水位观测。建立高程控制时,通常是在河流沿线布设一定数量的高程控制点,它们应尽可能布设在靠近河岸但又不致被洪水淹没、较为稳定的地点,且最好与待测水位点位于同岸;
它们的分布尽量与水位点的位置相对应。控制点的高程一般采用等级几何水准法测定,其精度要求要视地形条件、水面比降和路线长度而定。

2.2横断面测量

对垂直于路线中线方向的地面高低所进行的测量工作称为横断面测量。横断面的位置一般可根据设计用途由设计人员会同测量人员先在地形图上选定,然后再现场确定。横断面应尽量选在水流比较平缓且能控制河床变化的地方。为方便于水深测量,横断面应尽可能避开急流、险滩、悬崖、峭壁,断面方向应垂直于河槽。横断面的间距视河流大小和设计要求而定,一般在重要的城镇附近、支流入口,水工建筑物上、下游和河道大转弯处等都应加设横断面;
而对于河流比降变化和河槽形态变化小、人口稀少和经济价值低的地区,可适当放宽黄断面的间距。横断面的位置在实地确定后,应在断面两端设立断面基点或在一端设立一个基点并同时确定断面线的方位角。断面基点应埋设在最高洪水位以上,并与控制点联测,以确定其平面位置和高程。断面基点平面位置的测定精度不低于编制纵断面图使用的图根控制精度;
高程一般应以等外水准测定。当地形条件限制无法测定断面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时,可布设成平面基点和高程基点,分别确定其平面和高程。横断面的编号可以从某一建筑物的轴线或支流入口处由上游向下游或下游向上游的顺序统一编号,并在序号前冠以河流名称或代号,还应注出横断面的里程桩号。横断面常用的方法有:断面索法、交会法、gps(rtk)法等。

横断面测量的精度要求:横断面地形点的精度,包括地形点对中心线桩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平地、丘陵地应≤±1.5m,山地、高地应≤±2.0m;
地形点对邻近基本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应≤±0.3m。

横断面测量的测设要求:

1、中心线与河道、沟渠、道路等交*时,应测出中心线与其交角。当交角大于85°、小于95°时,可只沿中心线施测一条所交渠、路的的横断面;
当交角小于85°或大于95°时,应垂直于所交渠、路和沿中心线方向各测一条断面。2横断面通过居民地时,一侧测至居民地边缘,并注记村名,另一侧应适当延长。横断面遇到山坡时,一侧可测至山坡上1~2点,另一侧适当延长。3横断面上地形点密度,在平坦地区最大点距不得大于30m。地形变化处应增加测点,提高横断面的精度。

外业工作结束后,应对观测成果进行整理,检查和计算各测点的起点距,由观测时的工作水位和水深计算各测点的高程,然后将河道横断面图按一定的比例通过cass等软件在计算机上绘制并打印。

2.3纵断面编绘

河道纵断面是指沿着河流深泓点(即河床最低点)剖开的断面。用横坐标表示河长,纵坐标表示高程,将这些深泓点连接起来,就得到河底的纵断面形状。在河流纵断面图上应表示出河底线、水位线以及沿河主要居民地、工矿企业、铁路、公路、桥梁、水文站等的位置和高程。

河流纵断面图一般是利用已有的水下地形图、河流横断面图及有关水文资料进行编绘的,其基本步骤如下:

1、量取河道里程

2、换算同时水位,按距离成正比计算各点水位改正数的方法(由上游水位计算:△hm=△ha-(△ha-△hb)/l*l1,由下游水位计算:△hm=△hb+(△ha-△hb)/l*l2,hm= hm-△hm。式中△hm中间点的水位改正数、hm中间点处的观测水位、hm中间点处的同时水位、△ha上游水位改正数、△hb下游水位改正数、l上下游间水平距离、l1上游到中间点的水平距离、l2下游到中间点的水平距离)

3、编制河道纵断面表

4、绘制河道纵断面图

3水利枢纽工程设计阶段的测量

水利枢纽工程设计阶段的测量工作主要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测绘、水库淹没界线测量、地质勘察测量和控制测量等。

3.1控制测量

为保证工程设计阶段各项测绘工作的顺利进行,需在工程设计区域建立精度适当的控制网。控制测量的目的就是为了地形图测绘和各种工程测量提供控制基础和起算基准。控制网具有控制全局、限制测量误差累积的作用,是各项测量工作的依据。控制测量应遵循从高级到低级、由整体到局部、逐级控制、逐级加密的原则。控制测量分为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平面控制网常用三角测量、导线测量、三边测量和边角测量等方法建立,目前,由于gps技术的推广应用,利用gps建立平面控制网已成为主要方法。高程控制网主要用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建立。

3.2数字化测图

3.2.1 数字化地形测量的仪器设备硬件条件数字化地形测量的仪器设备从控制测量到成果成图输出大致需要gps接收机、全站仪、计算机、绘图仪以及与之相关的平差计算成图软件、数据传输、交换附件、通讯器材等。仪器设备配置水平较常规地形测量是一个质的飞跃。

3.2.2 数字化地形测量工作的人员素质条件数字化地形测量的技术人员应当熟练掌握测量专业技术、熟练掌握计算机及测绘软件的应用技术,这对测量人员的技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3 作业方法

在生产工序上,数字化地形测量不一定要遵守“先控制、后测图”的原则,控制测量、碎部测图可以同时进行,甚至可以是先测图后控制,只是后者需将碎部成图以控制点为基准借助成图软件进行测站(图形)纠正。在控制点点之记的制作上,数字化地形测量不一定要将其作为一个专门工作来进行,可依据最终成图编绘点之记。碎部测图在数字化地形测量中只是个数据采集的过程,成图大量的工作量从外业转移到了内业,目前,碎部成图作业方法较多,因人而异。笔者认为较为成熟的方法是简码法,特点是成图数学精度好、地物地貌要素详尽、作业效率较高。

3.2.4 简码法数字化地形测量及其作业流程

简码法是数字化地形测量过程中,观测员给每一个碎部测点赋于一个自定义编码,并依据这种自定义编

码编图成图的一种数字化地形测量方法。

简码法数字化测图作业流程为:外业数据采集(自定义编码)→内业概略编图→草图外业补充调绘→内业详细编图→外业巡回检查→最终成果成图。分述如下:

外业数据采集:该环节重点是碎部点三维坐标与自定义编码采集,强调碎部点的数学精度、采集数量和自定义编码的可自我识别程度、强调测站与棱镜之间通讯联系,而不必过分关注碎部点间的连接关系。在同一个测站上,只要能看到而视线又不是过长,宜及时采集,不必频繁搬站。自定义编码不必过于严格,只要编图时作业员自己能够识别即可,完全根据作业员的习惯和自我条件决定。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自定义编码具有一定的随便性,在增加了自我识别难度的同时,也使其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可开发性。

内业概略编图:既然是概略编图,其原则应该定为能识别多少就编多少,能编到什么程度就编到什么程度,不能识别的在外业补充调绘时处理。这一环节只需要编出有基本轮廓的平面草图,该草图只作为外业补充调绘的工作底图,绘图输出时应包括碎部点的简码信息,最好先不要绘出等高线。

草图外业补充调绘:该环节以带简码的基本平面图为工作底图,对照实地补充绘图,加上必要的量测,应理清地物、地貌要素的属性、各种线条间的连接关系等。外业补充调绘成果图在内容上已经是详细的平面图了。

内业详细编图:根据外业补充调绘成果图修编概略草图,在此基础上构高程模型三角网绘等高线生成初步地形图。绘图输出时最好将高程模型三角网和等高线一并绘出,作为外业巡回检查的工作底图。外业巡回检查:重点是高程模型三角网的检查与修编,以及植被、境界类符号补充调绘与检查、初步成果地形图外业最终检查等。

最终成果成图:根据外业巡回检查成果图再次修编初步成果地形图,以及图面整饰图帼分幅等。人员组织:数字化地形测量的一个作业组采用简码法时宜按一名技术员+一名测量工人编制,一个项目由多个作业组施测时需专设一名核心技术人员负责质量检查、成果资料汇总、电脑维护等。

3.3水库淹没界线测量

测设移民线、土地征用线、土地利用线、水库清理线等各种水库淹没、防护、利用界线的工作称为水库淹没界线测量。这些界线以设计正常蓄水位为基础,结合浸没、塌岸、风浪影响等因素综合确定,根据需要测设其中的一种、几种或全部。边界线的测设工作通常由测量人员配合水工设计人员和地方政府机关共同进行,其中测量人员的主要任务是用一系列的高程标志点将水库的设计边界线在实地标定下来,并委托当地有关部门或村民保管。界桩分为永久桩和临时桩两类。界线通过厂矿区或居民点时,在进出处各设一各永久桩,内部若干米测设一个临时桩,主要街道标出界线通过的实际位置。大片农田及经济价值较高的林区,一般每隔2~3km测设一个永久桩,再以临时桩加密到能互相通视。只有少量庄稼的山地,可只测设临时桩显示界线通过的位置。经查勘确定不予利用的永久冻土地、大片沼泽地、陡峭坡地等经济价值很低的地区,可不测设界桩。在通常情况下,一般采用几何水准法和经纬仪高程导线法进行,目前随着空间技术的迅速发展,rtk技术定位得到广泛应用。

3.4地质勘察测量

配合水利工程地质勘察所进行的测量工作称为地质勘察测量。其基本任务:

1、为坝址、厂址、引水洞、水库、堤线、料场、渠道、排灌区的地质勘察工作提供基本测量资料;

2、主要地质勘探点的放样;

3、联测地质勘探点的平面位置、高程和展绘上图。具体工作包括:钻孔测量、井峒测量、坑槽测量、地质点测量、剖面测量等。

3.5河道测量

河道测量主要内容包括:平面、高程控制测量;
河道地形测量;
河道纵、横断面测量;
测时水位和历史洪水位的联测;
某一河段瞬时水面线的测量;
沿河重要地物调查或测量。

4水利枢纽工程的施工阶段测量

水利枢纽的技术设计批准以后,即可着手编制各项工程的施工详图。水利枢纽工程施工阶段的测量工作主要包括:施工控制测量、大坝的施工放样、水工隧洞施工测量、水电站厂房施工测量、金属结构安装测量等

4.1施工控制测量

建立施工控制网的主要目的是为建筑物的施工放样提供依据,所以必须根据施工总体布置图和有关测绘资料来布设。另外,施工控制网业可为工程的维护保养、扩建改建提供依据。施工控制测量分为:平面控制网的建立,一般按两级布设,即基本网和定线网;
高程控制网的建立,由于勘测期间建立的高程控制点在点位分布和密度方面往往不能满足施工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适当的加密,也分两级布设基本网和临时性作业水准点。

4.2大坝的施工放样

大坝施工放样的主要步骤有:坝轴线的测设、清基中的放样工作、坝体分块控制线的测设、坝体浇筑中的放样工作

4.3水工隧洞施工测量

水工隧洞按其作用可分为:引水发电洞、输水洞、支洞、泄洪洞、导流洞等,其中测量精度要求最高的是发电洞及其支洞。隧洞施工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洞外控制测量、洞内控制测量、联系测量、隧洞中心线放样、开挖断面和衬砌断面的放样等

4.4水电站施工测量

水电站厂房施工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厂房施工控制网的建立、基础开挖测量、厂房建筑放样测量等。在建立厂房控制网时,其点位精度和点位分布都应考虑机组的安装测量。

4.5金属结构安装测量

在水电工程中,闸门、压力管道、机组设备等都是金属构件,其安装测量的精度一般较高,要建立独立的控制网,须与轴线关系保持一致。

5水利枢纽工程的变形监测

变形监测的主要观测项目:水平位移观测、垂直位移观测、挠度观测、裂缝观测、应力/应变观测、分层沉降观测、倾斜观测、渗流观测、温度观测、检查观测、滑坡崩岸观测。

变形观测的精度和周期——在制定变形观测方案时,首先要确定精度要求。对于不同的监测目的所要求的观测精度不同。观测周期与工程的大小、测点所在位置的重要性、观测目的以及观测一次所需时间的长短有关。及时进行第一周期的观测有重要的意义。

观测资料的整编和分析——资料整编的主要内容包括:收集资料、审核资料、填表和绘图、编写整编成果说明。观测资料分析其目的是对水利工程系统和各项水工建筑物的工作状态做出评估、判断和预测,达到有效地监视建筑物安全运行的目的。常用的分析方法有:作图分析、统计分析、对比分析、建模分析。结语

伴随着测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水利枢纽工程测量必将朝着测量内外作业一体化、数据获取及处理自动化、测量过程控制和系统行为智能化、测量成果和产品数字化、测量信息管理可视化、信息共享和传播网络化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正禄,李广云,潘国荣等.工程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 高井祥,肖本林,付培义等.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浅谈卫星定位系统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篇五

浅谈卫星定位系统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文畅霆土木120712231198

摘 要: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与不断进步,现代的全球定位技术(gps),数字化技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技术(gis)等许多新的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得到研究和应用。本文以全球定位技术为主要内容简单介绍一些卫星定位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gps;工程测量;
应用

一、gps全球定位系统简介

美国从20 纪70年代开始研制全球定位系统(gl0balpositi0ningsystem,gps),历时2o年,耗费资金200亿美元,终于在1994年全面建成了利用导航卫星测时、测距,能够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和定位的全新的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这一技术足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和航天飞机之后的第三大航天工程。如今,gps技术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实用、应用最广泛的全球导航、指挥和调度的系统。随着我国交通和建筑事业的发展,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的gps技术在我国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正在逐步扩大。

gps空间卫星包括了21颗工作卫星和在轨备用3颗卫星。在6个轨道平面内平均分布着24颗卫星,轨道平面产生了55度的倾角,平均卫星高度是20200km。卫星通过两个l波段的无线电载波为广大用户接连不断的输送定位导航信号,其中包含的卫星位置信息,促使卫星成为一个动态化的已知点。在地球范围内的任意地点和时刻,当高度角超过15度,能够平均观测6颗卫星,最

多可达11颗。

gps尾行:主体乘圆柱形,直径为1.5m,两侧安装有4篇拼接成的太阳能电池翼板,总面积为7.2m2,设计寿命为7.5年。卫星上安设有4台高精度的原子钟(一台使用,三台备用),两台铷原子钟(频率稳定度为1*10-13),两台铯原子钟(频率稳定度为1*10-12),以减少由时间误差引起的站星(测站到卫星)距离误差。

卫星的基本功能是:接收和储存由地面监控站发来的导航信息,并翔用户发送导航与定位信息;
接收并直行监控站的控制指令,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

gps地面监控站主要由分布在全球的一个主控站、三个注入站和五个监测站组成。主控站根据各监测站对gps尾行的观测数据编制成导航电文,传送到注入站,再由注入站讲主控站发来的导航电文注入到相应卫星的存储器中。

地面设有5个卫星监测跟踪站,1个主控站,3个信息注入站。

gps用户设备由gps接收机、数据处理软件以及其终端设备(如计算机)等组成。gps接收机可捕获到按一定卫星高度截止角所选择的待测卫星的新号,跟踪卫星的运行,并对信号进行交换、放大和处理,再通过计算机和相应软件,经基线解算、网平差,求出gps接收机中心(即测站点)的三维坐标。接收机通过天线接收卫星播发的信号,并利用本机产生的伪随机码取得距离观测量和导航电文,然后依导航电文提供的卫星位置和钟差改正数,计算接收机所处的位置。

二、gps在测量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矿区控制测量一般都是在国家等级控制点的基础上,采用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导线网、线型锁、边角交会等方法进行,这就要求点位之间必须

通视。为了达到这一条件,点位必须布设在地势高,视野开阔的地方。因此传统控制测量有耗时长、费用高、精度低等的弊端。

gps定位技术具有精度高、全天候、点位无需通视的优点,因此在控制测量方面目前已基本取代传统的测量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矿区多处山区,点与点之间高差大,所以在高程控制方面要特别注意,各种实验表明,高程拟合误差随着高差的增加而增大,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可能选用分布均匀、能够控制住整个工作区的高等级控制点,并选择合适的似大地水准面进行精化,以提高gps拟合高程的精度。

要实现精确定位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要确定卫星的准确位置及准确的测定地球上我们所在地点至卫星的距离。在位置p点架设gps接收机,通过计算与一些数据处理可得知该时刻gps卫星至gps接收机的距离sap、sbp、scp,在某一时刻接收了3颗(a、b、c)以上的gps卫星所发出的导航电文,而这些卫星在该时刻空间的位置(三维坐标)同样可以通过接收卫星星历可获得。接下来p点的维坐标(xp,yp,zp)就能用距离交会的方法求得。地固坐标系统即在空间固定的坐标系统和与地球体相固联的坐标系统,在工程控制测量中常用地固坐标系统是gps测量中通常采用两类坐标系统。假定a至卫星之间的距离我们能准确测定,又已知我们所在地点而卫星的位置,那么在所测量的以卫星为中心、的距离为半径的圆球上一定能找到a点的具体位置。

测量学一直以来的难题是测站间相互通视的问题。使得选点更加灵活方便就是gps这一特点。为了让接收gps卫星信号不受干预,应用gps布设控制网时每个测站上相对应的观测时间一般在30~40 min左右,测站上空必须开阔。所以观测时间短,用快速静态定位方法可以大大缩短观测时间:如使用接收机的rtk可在5 s内获得测点坐标。

gps测量的自动化程度很高。工作人员利用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即求得测点三维坐标(将天线整平、对中,打开电源就能进行自动观测从而量取天的线高数据)。而其它观测工作如卫星的捕获,跟踪观测等均由仪器自动完成。所以gps接收机已趋操作傻瓜化和小型化。精确测量观测站的大地高程也是gps测量在精确测量观测站平面位置的一个优点。gps观测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续地进行,一般不受天气情况的影响。

三、结语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介绍可以看出,gps测量技术在地质勘查测量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随着gps技术的进步,测量学中对gps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但是,实际上当前的最高精度还是不能满足部分的测量,不过,gps接收机观测基本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大大降低了作业强度,观测时间越来越少。gps虽然有很多优势,但是它并不能完全可取代传统的测量仪器,这就要求从事地质测量的同行在充分了解两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得基础上,合理调配测绘仪器,相信一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看来,gps在测量学中的应用前景还是相当广泛的。

参考文献

[1] 李华.浅谈gps技术在公路外业测量中的应用[j].山西建

筑,2010,36(16)::10.3969/.1009-6825.2010.16.226.[2] 原宜坤,汪洋.浅谈gps 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山西建

筑,2007,33(32)::10.3969/.1009-6825.2007.32.225.[3] 测量技术及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地矿测

绘,2006,22(3)::10.3969/.1007-9394.2006.03.004.

推荐访问: 浅谈 测量 卫星定位系统 最新浅谈卫星定位系统在工程测量中应用研究(五篇) 最新浅谈卫星定位系统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五篇) 卫星定位测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