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绩效审计论文(七篇)(完整)

绩效审计论文(七篇)(完整)

时间:2023-05-30 12:1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绩效审计论文(七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绩效审计论文(七篇)(完整)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绩效审计论文篇一

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在认真学习国家相关审计法规及国际上先进审计理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仃细研究,借鉴成功的思路,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内部审计相关制度,如《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办法》、《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实施细则》、《内部审计人员管理办法》等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并在今后的审计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要做到内审基木制度有刚性,执行力强;
内审细则性制度程序化,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为深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是内部审计目标实现的根木保障。

1.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标准评价评价体系,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向标准化和程序化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是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项目的重中之重,审计结果的真实有效以及审计结果的运用直接影响审计文化在组织内部的渗透;
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是所有审计项目里审计范围最广的审计,涵盖了经营成果真实性审计、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项目的方法和内容,所以建立一套适合电力企业基木建设管理与生产运营特点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保障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顺利开展的前提。以资产负债真实性核实为重点,以建设资金来源及占用情况为主线,根据国家对基木建设管理要求,结合企业基木建设的特点以及对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标准,把基木建设过程管理中所采取的管理方法及取得的成果作为审计评价的重要内容,并逐步形成以遵守财经纪律和个人廉洁自律、内部控制健全有效、质量安全管理、建设期管理、工程造价管理以及与签定的年度目标责任状为主的评价体系,并制定了和该评价体系配套的考核指标。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逐步完善,促进电力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向标准化和程序化发展。

2.构建部分内部审计业务外部化的审计模式,建立社会审计机构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常态化管理模式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实际和审计人员不足的现状,探索利用社会中介审计力量强化内部审计的审计模式,以达到降低审计成木,多办事,精干内审队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目前,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外包业务,仅限于对经济活动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项目,如工程结算审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业务等。在企业实施审计业务的中介泪l构同时履行“监督与服务”的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双重职责,并在审计业务合同中明确约定。与中介泪l构签定的咨询合同要明确约定其咨询成果文件为以反映审计发现问题和整改建议为主的“审计意见单”、“整改建议书”,和根据审计进度出具的“概算执行分析报告”、“工程结算审核报告”、“竣工决算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等,逐步形成“审计实施、分期报告、迅速反馈、及时纠正”的内部审计常态化管理模式。

内部审计必须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内部审计工作者是企业的“保健良医”,内部审计工作重在“预防”。在口常工作中,强化服务意识,将“用尊重与理解对待他人,用敬业与原则要求自己,用监督与服务引导工作,用质量和廉洁塑造形象”做为开展审计工作的座右铭,促使企业内部审计从传统的“查和纠”向“控和防”改变。审计人员将在审计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与各被审单位的财务及其他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分析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并督促其在审计实施的过程中进行整改;
对于一些普遍存在并可能使企业的管理及发展存在潜在风险的问题,在审计报告中以审计建议的形式提出,并以审计专项汇报的形式提交企业最高决策层,真正做到寓监督于服务之中。通过内部审计工作成果优质高效的运用,使审计就是服务、就是监督、就是爱护的内部审计理念深入人心,从而使听取审计的意见和建议成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程序,内部审计文化使企业内部更具凝聚力。

构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文化体系,不仅让内部审计起到了企业的“保健良医”的作用,更成为企业的“管理顾问”。通过为企业价值增值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全面提升企业社会价值、信用价值、资产价值、人木价值,企业可持续发展及行业竞争能力。

绩效审计论文篇二

(一)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事业发展

随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因此如果想给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强化内审质量控制,提高内审质量控制的质量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同时,它还起着提高审计部门地位的作用,为进行审计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更加利于审计团队素质的培养,通过对审计工程中的审前阶段、审中阶段和审后阶段等各环节的深化,审计中的工作人员对素质要求有了全新的认识,在社会压力、自身动力的双重影响下,审计团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将会有明显地提升,目的是更好的顺应当代发展对内部审计的需要。

(二)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制定提供实践基础

可以从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实践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找出规律,同时吸收国外发达国家对我国有实质性帮助的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模式,竭力创造适合我国基本国情有我国自身特色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为我国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颁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是我国审计事业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内部审计事业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一)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认识不到位

领导不重视,审计形同虚设。调查发现,人事组织部门在安排内审人员时,大多不考虑相关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工作胜任能力。一般情况是根据领导意愿,为财务、预算等部门“遗弃”人员找一个安生之地,可概括为审计部门是“老弱病差休”职员的“栖息场所”。特别是在某些基层单位,审计沦为可有可无的尴尬境界。此外,我国的许多企业,管理层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作用,他们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是有限的,这大大影响内部审计质量,制约了内部审计的发展。

(二)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的权责落实不到位

当前有些企业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独立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及相应的工作团队设置也不完善,有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因为日常内部审计工作量比较大,人事部门的工作做的不到位,几乎很少安排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即使安排了,内部审计人员也大都无暇顾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另有一些企业尽管安排了人员从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但质量控制主体不够明确,忽略了内部审计工作中和管理中的责、权、利相统一的法则,没有有效地激励制度和责任制度辅助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多数监督检查工作草草了事,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不健全

现在使用的内部审计制度体制建设侧重于内部审计法律、内部审计标准和规则的建设,忽略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建设,导致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确定、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缺乏系统性,各单位内部审计控制标准无章可循,质量参差不齐。

(一)加强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认识

全面提升企业领导层和内部各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改变传统看法上的偏差,重新认识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内部审计人员也应积极通过自己的工作,让企业了解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创造积极的审计环境。

(二)落实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权责

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的设置,对规模、审计业务量较少的企业,可设立兼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岗位或由内审部门负责人直接负责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对规模、审计业务量较大的企业,可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部门,明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权责,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三)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应根据内部审计准则为基础,根据审计工作阶段进行细致划分,明确内部审计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结论阶段等各阶段的质量标准,同时要不断地根据日后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对标准进行修改,生成最终的内部审计质量标准方案,提高作业标准化,减少审计中的随意性,保证审计质量。

绩效审计论文篇三

1、管理层素质参差不齐,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中,大部分是实行家族式管理的家族企业,一方面由于中小民营企业受家族文化的影响深远,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中小民营企业领导人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决策管理习惯凭经验办事。虽然有些企业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实行了总经理负责制,但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制约机制,由于管理层素质参差不齐,对于内部审计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的企业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却形同虚设,并没有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中小民营企业由于受家族制管理模式的影响,往往依靠“人治”而非“法治”来管理企业,再加上国家对于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没有相关的规定,从而导致其管理制度往往会屈从于人情法则,所以中小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往往会呈现出“人治”的特点,而忽视了制度的建立,从而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随意性较强,造成审计工作没有计划性、没有一个系统的审计流程和规范引导工作,在处理审计事项时也难以把握,导致内部审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并发挥其监督效能。

3、内部审计手段落后。在我国,虽然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速度惊人,但中小民营企业审计工作大多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通过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审核,核实货币资金、财产物资、审查各项财务收支及债权债务,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判断,其工作仅仅停留在查错、防弊上,不能利用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针对企业管理现状做出分析、评价,给管理者提出合理化建议。

4、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由于社会上对中小民营企业尚存在种种误解和偏见,一些优秀人才不愿意到中小民营企业就业,从而导致中小民营企业人才匮乏,相当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没有专职的审计人员,大多由会计部门人员兼职。这些人员大都没有通过系统化的审计知识培训,对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深刻的认知。再者高层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缺乏重视,致使内部审计人员岗位培训工作落实不到位,因而造成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相对较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1、提高企业高层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中小民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切实做到内部审计机构由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并赋予内部审计机构一定的地位和广泛的权利,使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权威性。大力推广“审计无禁区”的思想,保障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在企业营造“尊重审计、支持审计、自觉接受审计”的工作环境。

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一要科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明确内部审计机构与各职能机构分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开展。二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和工作标准,明确审计内容和工作流程,规范操作程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三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一步探索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审计和评价的工作方法,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创建内部审计的最佳运行模式,促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随着中小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管理要求日趋现代化,内部审计也面临着转型,其根本目标是要实现六个方面的转变,即在审计理念上,对内部审计本质的认识由检查系统向控制机制的认识转变,由注重结果、重在治标向注重过程、重在治本转变;
在审计的职能上,由单纯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
在审计的目标上,从查错纠弊向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转变;
在审计内容上,由财务控制向业务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转变;
在审计的方式上,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全过程监督转变;
在审计的手段上,由手工操作为主向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转变。

绩效审计论文篇四

试谈电子商务审计的挑战与对策

进入21世纪已15年有余,在这15年里,互联网取得了令人惊叹的发展及应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1月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另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5年网络购物市场继续快速向前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金额达到15.8万亿元,同比增长30.4%。其中,b2b交易额达11.4万亿元,同比增长14%。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3.8万亿元,同比增长35.7%。通过这些基础数据不难看出全球电子商务得到迅速发展,甚至已逐步取代传统商务模式。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数据化、自动化、无纸化、全球化的电子商务以及高度信息化的网络财务管理系统下,审计需要的不仅仅是个别地方的缝缝补补,我们应重新审视我们认为已日臻完美的审计理念、审计方法和审计流程。

一、电子商务概述

电子商务指的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买卖)的全球化、电子化、数字化、无纸化、便捷化、一体化和网络化。电子商务在最近几年来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全球拓展,为企业、个人和每个团体带来了诸多便利,从营销到整理会计账目都与以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已延伸到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每一件事。尤其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电子商务提供了极为便捷的经营管理方式,例如,企业的交易记录和交易数据都摆脱了纸质的交易记录模式,而采用了全新的电子记录的方式,以电子化信息和数据的形式存在;
同时,这些电子化的信息和数据都是在网络间以实时在线的方式进行转移以及处理,信息和数据的传送呈现动态性、一体性和实时性。企业的营销、会计核算、税收计算等几乎所有经营活动已发生全面的变化。因此,我们的审计工作也应相应做出改变。

二、电子商务审计的特点

(一)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方法

电子商务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环境下进行的,其商务交易数据信息完全实现电子化和无纸化。审计工作人员要进行审计工作,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否则对电子化的数据库审计及许多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是无法实施的。

(二)对无纸化的电子数据信息进行审计

随着电子商务日新月异的发展,企业的各项经济管理事务及其相关数据均可由计算机辅助系统自动化数据处理传递形成数据库。这种情况下,审计面临着全新的鉴别经济管理事务及其相关数据是否真实可靠的挑战。因此,必须对传统的审计理论、审计方法进行变革,研发电子商务审计专用软件,以适应电子商务审计工作的需要。

(三)内部控制极为重要

计算机信息系统与互联网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用传统纸张来记录经济管理相关事务已逐渐消失,因此内部控制极为重要。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与商务交易数据信息完全实现电子化和无纸化,所以审计人员必须通过测试内控来评估电子商务经济管理信息(包括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及会计处理的恰当性和适当性,并且对内控的有效性做出全面系统评价。

(四)审计报告内容变化更新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电子商务审计准则做出相关规定,电子商务审计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审计的业务范围――如某期间内电子商务和会计信息的披露及其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和电子数据信息安全保护的情况。二是描述审计人员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了解内部控制系统的措施;
按照有关要求所执行的控制测试、业务测试;
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实施其他必要的程序。这些相关工作为我们出具审计意见提供合理的基础。三是侧重于对以下几个方面发表审计意见:业务和信息的保密和遵循的信息披露要求;
电子商务的订单履行和支付结算模式安全保障等。

三、电子商务审计面临的挑战

(一)电子商务审计人才的缺失

学生本科教育中的计算机教育把大量时间精力浪费在基础计算机操作教育上,这使大学对真正的计算机技术教育时间被挤占,使大学教育的资源被浪费。而大多数现在工作在基层的审计人员工作时一般接受的多是简单的计算机培训,已经跟不上计算机审计发展的速度。另外研发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稳定性较强的审计系统软件所必须的高层次技术人才也很匮乏,人才的缺失严重制约着我国计算机电子商务审计的发展。

(二)对审计工作人员的学习及不断继续教育要求提高

传统审计工作中的账证核对、账表核对、账账核对等相对比较重要的审计工作,需要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审计人员来进行,而在电子商务审计中,要想进行审计,审计工作人员首先必须充分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工作方式,在此基础上,才能顺利开展相关工作。目前,许多审计工作人员虽不能说对网络却很陌生,却也尚未真正充分掌握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工作流程及关键点,无法充分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在日常工作中,难以对大量复杂的网络会计系统进行审计。

(三)电子商务审计的发展跟不上电子商务的发展

在利润的驱动下,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日千里,各种商业电子商务人才也层出不穷,他们反过来也推动电子商务市场的飞速发展。而反观电子商务审计,并不存在像电子商务中巨大的利润驱动,所以电子商务审计作为一个整体无法跟上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在各项会计业务做出变化的时候,审计工作仅仅在对应方面作出修改,而没有从整体上建立配套的审计理论、审计流程、审计方法。

(四)电子商务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传统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已相当完善,而对于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仍未充分完善,给电子商务审计带来一些无法回避的风险和困难。例如,对电子数据的安全保护不够,对个人企业隐私的保护不够,大量的数据信息被外泄,电子数据的安全可靠性无法获得充分保证;
电子支付及余额宝等理财产品也没有相关具体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
与电子商务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更新太慢等等。尽管电子商务已有一段时间的发展,电子商务审计也有几十年经验,但与电子商务审计有关的法律依据仍明显不足,电子商务审计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

(五)获取电子商务审计证据的难度加大

由于电子数据的无形性、易修改性、易消失性和易破坏性,储存在计算机与网络中的电子数据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更难以获得保证,操作人员操作不当、计算机故障、网络故障、计算机病毒都有可能对电子数据产生影响。还有例如购买虚拟物品,由于商品的载体并不存在,真实销售数量很难获得,造成获取审计证据的困难加大。另外,传统的纸质凭证账表等会计资料如果修改很难不留下痕迹,而对于电子化的数据,只要进入相关系统,任何一个人可以在几秒内不留痕迹的对数据进行修改,修改过的痕迹难以看出。

(六)审计风险加大

与传统商务模式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相比,电子商务模式企业的内部控制在很多地方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子商务模式下,因为电子数据处理的集中性、一体性、实时性,使相当一部分控制制度失去了作用,甚至有些传统的会计岗位职责已与过去不同;
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运行和控制的有效性和复杂性,导致内控的范围扩大,这些技术性风险很可能使审计风险中的固有风险以及控制风险加大。

四、对电子商务审计面临挑战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系统体系培养审计人才

为培养足以应对新时代电子商务审计需要的审计人才,我国应建立系统的审计人才培养体系。考虑到电子商务已然成为当今商务业务的主体,因而审计人员应进一步加强计算机互联网知识的培训与学习,优化完善人才知识结构。为了大学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授专业计算机财务应用和审计应用,本文认为应进一步强化对中小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建立起从小学开始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教育体系,使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已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软件及相关应用,这样在本科期间就能集中全部精力教授更专业更具实用性的审计知识。

(二)加强审计人员的系统学习及继续教育

审计人员的自身的工作能力十分重要,因此加强审计人员的系统学习及继续教育,是我国电子商务审计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在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中增加财务软件应用、审计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知识等与电子商务审计相关的内容。

(三)加大投入力度增快电子商务审计发展

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从整体上系统地重新审视当前的审计基础理论和方法,例如审计计划、审计目标、审计程序甚至审计流程、审计制度,站在较高的角度充分考虑当今及未来可能的各方面因素。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加大对计算机网络建设和信息系统的投资,建立起现代化的审计系统,加快计算机审计、审计机关内部资料库的建设,使审计工作进入新时代。

(四)加快电子商务审计法律法规的完善

制定我国电子商务审计的各种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文件,包括审计制度、审计准则、审计计划、审计目标、审计流程以及各类财务软件输出数据的标准格式、数据库的规范等。对电子数据、电子报告、电子账簿、电子凭证、电子记录、电子合同和数字签名签章的传送保管方式和法律效力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系统完善。还有,应制定严格地法律大力保护电子数据的安全,打击泄露数据信息的行为,对相关违法犯罪严厉惩治。

(五)完善软硬件设施以获得可靠审计证据

首先应完善相关软件的设计,对相关软件的开发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查管理,建立统一的各种电子信息数据标准;
完善系统强制备份功能,对不正常的修改、跨期操作等强制备份。同时应对各硬件设备进行改良,增强数据存储器的安全性能和稳定性能。

(六)采取相关措施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由于电子数据处理的集中性、一体性、实时性,应全面观察考虑被审计单位各机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适合企业的商务模式;
对被审计单位实用的会计软件的合法性与合规性进行测试,会计软件是否安全可靠没有被篡改。甚至,在不久的将来,软件开发人员可以开发配套的会计软件和审计软件,通过在被审单位的会计软件中嵌入执行特定审计功能的程序段,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与被审计单位的互联,这样即可实现远程实时监控审计,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五、结论

电子商务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导致审计的对象及内容、目标、地理范围、时效、法律法规环境、技术环境等发生变化,同时加大了审计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因此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审计知识,而且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通讯、电子商务知识与技能,只有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才能满足电子商务审计工作的需要。同时,电子商务审计工作也需立法加以明确。

总之,企业采用电子商务技术引起的管理和业务流程变革,必然需要产生一种新的监督机制来维护和保障市场在新的环境下的正常公平运作,这种发展趋势必使电子商务审计应运而生,成为现代审计发展的方向,审计机构需要建立起适应新经济环境的网络审计模式,从而更有效的服务于企业社会经济。

绩效审计论文篇五

试谈我国外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审计概述

(一)外部审计的内涵

外部审计区别于内部审计,它是指独立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外的国家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以及独立执行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进行的审计。基于受托责任观,在较高的公允性水平下,外部审计更能够做出真实、完整、公正、可靠的评价与鉴证。外部审计包括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

(二)外部审计的特点

独立性。外部审计的灵魂是独立性。由于内审人员大多数来自于企业内部,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有可能受到管理层的干扰,提供给外界的财务信息不够真实、准确。而外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强,遵照审计准则开展审计工作,使得外部审计更具有独立性。

客观性。外部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没有内在的利益纠葛,通常不会受到所有者或经营管理者的干扰。在审计准则的要求下,保持较高的独立性进行的外部审计工作,能使对外提供的信息更加具有客观性。

审计主体专业性。通常,外部审计人员经过参与一定量的审计业务,具备了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成为公司经营活动进行外部监督、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能力;
同时,由于本身对外部审计人员的个人素养要求更加严格,外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更为强烈。因此,他们的专业综合素质更强。

(三)外部审计的作用

外部审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是委托方优化内部审计、改进财务状况、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参考依据。外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专业的审计技术水平,查找出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使得发表的审计报告更加客观、公允,可靠性更强;
内部审计可以通过阅读分析外部审计成果,大大提高内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我国外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审计存在独立性不足的问题

公司治理结构会制约外部审计的独立性。上市公司大股东为了将公司的资金偷渡出去转为己有,可能跟自己名下的另一个公司发生交易。大股东可能为了掩盖自己转移公司资金的行为,影响审计人员,诱使外部审计人员降低审计独立性,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一些公司关于独立董事的选聘以及考核制度并未明确,这会影响独立董事制度独立性的发挥。公司设立的监事会和董事会在实际运营中不能对管理者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测评。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致使经营管理权掌握在管理层手中。而管理层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以拒绝合作要挟审计机构出具不真实的审计报告。外部审计机构可能屈从于经营管理者的压力,丧失审计的独立性,致使审计质量大打折扣。

(二)外部审计存在审计人员素质不足与审计技术方法局限性等问题

1、外部审计人员素质不足。

优秀的审计人员应是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等都出色的。外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足会增加审计风险。在民间审计方面,会计师事务所设立存在不规范性。而在实际中,事务所控制人有可能出于降低成本的原因,聘用非注册会计师做业务。非专业人员综合素质并非都符合审计实务的需求,可能会出具低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严重影响了外部审计的质量。外部审计所面临的客户来自各行各业,如果外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具体业务不了解,对该行业执行的会计准则模糊不清,那么在实际审查工作中可能存在发现不了问题或漏掉重要问题的可能。一些注册会计师工作经验积累的不够,判断能力不足,面对可疑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对问题的分析不够透彻,低业务水平会造成外部审计质量失去保障。此外,审计人员可能迫于压力或出于被审计单位的权益诱惑,丧失独立性的工作原则。由此产生的审计检查风险会降低外部审计的质量。

2、外部审计技术与方法存在局限性。

审计技术与方法方面导致外部审计存在审计风险。目前,审计系统在审计技术与方法的探索、研究、推广、应用方面的发展步伐落后于我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跟不上审计工作的发展要求。如在审计技术方面,抽样审计采取的程度、采取方法的科学性与适用性会使审计结论产生偏差;
而由于审计技术方面的原因,有时审计工作不能涵盖所有的审计内容,存在问题查审不完整的审计风险。

(三)外部审计存在受外部审计市场环境影响的问题

国内的审计机构不断扩大,但审计机构提供的服务基本相似。很多公司对高质量的外部审计需求并不高。一些公司为了获得政府监管机构的认可顺利上市,保障自身利益,不会聘用那些独立性较高的审计机构进行外部审计。在这样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审计机构为了自身生存,必须招揽业务。一些外部审计机构为了吸引客户,采取比行业收费水平低的“价格优势”来争取客户。在压价竞争环境下,为了尽量降低审计成本、弥补亏损,审计人员被迫减少审计程序,这样可能导致部分审计项目被遗漏,审计充分性失去保证。双重因素作用下,导致审计市场总体质量水平低下。

(四)外部审计存在受内部审计质量影响的问题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如果外部审计可以利用内部审计的结果,则可以削减外部审计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但一些单位没有内部控制制度,即使有内部控制☆☆制度,也存在设计不合理或运行不到位的缺点。如单位经济活动的执行与记录是不同性质的业务,单位可能让同一个人负责签发与记录工作,目的是为了为了简化工作或节约成本。这样做会诱发内部人员进行财务舞弊,导致内部审计报告真实性丧失。如果外部审计人员参考或使用了该审计结果,会在错误信息的误导下出具不真实的审计报告,使外部审计质量大打折扣。

(五)外部审计在执行新准则方面存在问题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随后,新审计准则也进行了修订。审计和会计是密切相关的。会计上,在绝大多数企业仍在执行行业会计制度,虽然准则也对中小企业进行了特殊考虑并制定了相应规定,但和实际需要相差太远,造成外部审计人员在执行中小企业审计业务时无准则可参考。如果要求外部审计人员按新的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业务实施起来难度很大,所耗费的人力、时间、财力也偏多,会导致审计机构入不敷出。如果不按照新的审计准则执业,则会受到处罚,丧失执业资格。执行新准则方面的矛盾性选择,可能会诱使外部审计质量出现问题。

(六)外部审计存在法律制度不健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等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做了相关规定,但相关的法律制度并不健全。如在外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要求的政策法律法规上,理论性大于可操作性,并未能对外部审计人员形成约束。对于审计机构参与造假和提供不真实、不公允的信息方面,未形成详细的惩罚条款。在涉及诉讼方面,审计机构所需承担的民事赔偿并未作出具体说明,承担的赔偿金额与承担的民事责任并不匹配。在外部审计的法律制度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绩效审计论文篇六

(一)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

目前,中小城商行基本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在董事会层面设立了审计委员会,负责对银行经营管理活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但是实际操作中负责具体工作的人员,仍是经营层下设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审计项目的确定也往往取决于经营层,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导致内部审计的职责和权限不对等,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仍然难以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内部审计技术落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银行业务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业务都要通过计算机完成,这种变化使得银行内部控制部分环节前移向客户端,对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形成了新的挑战。目前,中小城商行的内部审计手段明显落后,仍运用传统的查凭证、翻账簿、看报表的方式,取得审计资料,工作效率低,发现问题滞后,对问题的定性主观性强,没有专门的处理审计事务的系统软件,无法与业务处理系统对接,内部审计仍停留在事后审计的阶段。

(三)内部审计力量薄弱

目前,中小城商行片面追求资产规模和市场范围的扩大,机构和网点数量不断增加,为了提高服务能力,中小城商行倾向于为工作人员设置更大的业务权限,以满足客户办理业务的需求,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人员可以接触到现金和证券,并有权限进入客户的账户,加大了内部控制的强度和难度。而中小城商行普遍存在着内部审计力量薄弱的情况,导致审计监督不连续,审计面窄和间隔时间长,不能及时发现和揭露经营中的问题和风险隐患,弱化了审计监督的作用。

(四)内部审计范围有限

中小城商行内部审计工作仍停留在检查会计凭证、报表等资料是否真实、完整,业务操作是否合规、合法的事后审计层面,缺乏对信贷资产质量、风险责任、经济效益进行事前和动态的审计和监督,更缺乏对银行内部管理结构、内部控制状况、各岗位业务规范状况等做出总体评价和建议,与银行业务的日益创新,经营范围的不断拓展形成了鲜明对比,已经无法满足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管理、严格自律、提高效益和防范风险的内在需要。

(一)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组织架构

进一步建立健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的组织架构,撤销经营层下设的内部审计部门,人员及职责均上收至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全权负责经营活动的内部审计,分支机构的内部审计工作亦由审计委员会制定专人或专职部门负责,直接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审计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在这种模式下,董事会可以通过审计委员会,直接掌握没有任何粉饰的经营活动审计结果,确保了内部审计在相对独立的职权下,有效开展审计工作,为决策层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二)扩大和充实内部审计范围

加强对创新业务的审计,例如对金融衍生品、电子银行产品等的审计,通过审计寻求防范金融风险和促进金融创新的平衡点。加强对混业经营业务的审计,将证券、保险、信托业务等逐渐纳入商业银行常规审计范围。加强对经营活动的事前和事中审计,逐渐将内部审计范围扩大到信贷资产质量、风险责任和经济效益的事前和事中监督,建立能够对内部管理结构、内部控制状况及各岗位业务规范状况等做出总体评价和建议的全流程内部审计。

(三)改进和创新审计方法

运用计算机系统对商业银行的各种数据进行精确复核,既可以对会计报表与汇总报表进行全面复核,又可以从会计流水账逐级核对至总账,还可以将业务管理数据与会计报表数据进行复核。此外,同步建立审计数据库,实施流程控制和动态跟踪,并着手建立审计监督网络,与外部审计或政府审计协同运作,实现审计信息共享。通过网络对商业银行进行实时监控和检查,真正达到防范和控制风险、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

绩效审计论文篇七

商誉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后期,英国会计学家leake在“commercial goodwill”一文中对商誉的最早记录。初期商誉指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在1901年英国的税收专员案中,法院将商誉定义为“形成习惯的吸引入的力量”、“企业的良好名声、声誉和往来关系带来的优势。”19世纪末,英国一学者将商誉定义为“一个企业由于其顾客所持的好感并可能继续光顾和支持而得到的利益和好处”,这个概念在当时很具代表性,即认为商誉是指业主与顾客之间的友好关系。在20世纪,商誉进一步演变为导致超额利润的一切因素。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商誉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在对商誉的一般定义为:商誉通常是指一个企业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或由于信誉好而获得了客户的信任,或由于组织得当、生产经营效益高,或由于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原因而形成的无形价值,是企业能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的潜在经济价值,这种无形价值具体表现在该企业的获利水平超过了一般企业的获利水平。商誉按其形成来源不同,分为自创商誉和合并商誉。自创商誉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己创立和逐渐积累起来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经济资源。合并商誉也称外购商誉,是企业合并过程中形成的并购企业支付的价款与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如果合并商誉确认时的差额为正即形成正商誉;
如果合并商誉确认时的差额为负即形成负商誉。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会计学家hendriksen(亨德里克森)在其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中,从会计的角度阐述了商誉的本质,提出了三个论点,被称为商誉的“三元理论”。即“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和“总计价账户论”。随着人们对商誉的深入了解,会计界形成了有代表性的商誉观点:

一是超额盈利观。这种观点认为商誉是超额盈利的那部分价值。“超额盈利观”源于人们对资产特性的认识。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拥有资产是获取利润的前提条件。而商誉是企业的一项资产,同样能使企业具有未来的服务潜力或使企业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商誉的价值通过所创造的超额利润表现出来,即形成了超额盈利观。但商誉具有不可辨认和不可确定性,与作为整体的企业密切相关,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可辨认的各项资产分割开来,更无法确指它是某项资产所产生的附加价值。

二是剩余价值观,又称总计价账户论。这种观点认为商誉是企业总体价值与单项可辨认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的未来现金净流量贴现值的差额。在实际工作中计量商誉的超额利润比较困难,这样商誉就很难直接确定,于是间接利用企业整体未来净现金流量现值,扣除企业单项有形资产和单项可辨认无形资产价值的差额来确认商誉,这就形成了剩余价值观。

三是无形资源观。这种观点认为既然商誉是由诸如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企业声誉、广泛的社会关系、卓越的管理队伍和优秀的员工等构成,而这些都是抽象的,且又无法入账记录其金额的,故商誉实际上是指企业上述各种未入账的无形资源。

这三种观点从不同侧面说明了商誉的本质特征,即商誉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无法具体辨认的资源。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取得盈利。资产对于企业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他们具有未来的服务潜力或盈利能力。商誉的价值通过企业整体所创造的超额盈利集中表现出来,可以把企业一个盈利总额中超过有形资产和可辨认无形资产所能带来的正常盈利水平的那部分,即超额盈利确定为是由商誉因素创造的。在现代企业环境中将商誉联系于甚至等同于超额盈利,已为越来越多的会计学者所接受。商誉的这种超额盈利观提供了从整体上理解商誉、计量商誉的直接方法。因此,超额盈利观是现阶段所普遍接受的观点。

在商誉会计理论问题中,讨论最为激烈持续时间最为长久的是商誉确认的问题。由于确认是计量、记录、报告的前提与基础,有关商誉会计处理的很多问题是由确认问题引起的。因此,商誉的确认是极其重要的。

推荐访问: 绩效 审计 论文 绩效审计论文(七篇) 绩效审计论文(七篇) 绩效审计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