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13篇

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13篇

时间:2022-11-09 20:30:06 来源:网友投稿

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13篇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  解读“碳中和”和“碳达峰”  “碳中和”火了最近一段时间,“碳达峰”、“碳中和”占据了主流媒体的C位话题,  实际上,还在2020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13篇,供大家参考。

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13篇

篇一: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

  解读“碳中和”和“碳达峰”

  “碳中和”火了最近一段时间,“碳达峰”、“碳中和”占据了主流媒体的C位话题,

  实际上,还在2020年9月,我国就提出碳中和目标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何谓“碳达峰”“碳中和”?为什么突然就“火了”?

  碳中和、碳达峰两个概念中的“碳”,指二氧化碳,特别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世界资源研究所指出,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后,先进入平台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然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碳排放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达峰目标包括达峰时间和峰值。

  碳中和则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抵消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

  国际能源署数据也显示,在过去的近30年时间里,中国碳排放总量不断攀升,到2018年碳排放总量达到94.97亿吨,其中电力与热力部门碳排放占比最高,达52%,其次为工业部分,为28%、交运部门占比10%。

  能源革命之下,新旧产业都在被市场冠以“有可为”的新预期。这一预期的逻辑在于,在一个更长的维度、以严格的环保标准逼迫高耗能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出清,利好中上游周期制造板块相关行业的龙头公司;能够直接或间接起到节能减排作用的方向,也将迎来“弯道超车”式的发展机遇。这也是近期A股市场以钢铁为代表的传统板块表现活跃的重要诱因。“碳中和”时间表的确定,由于市场预期现有排放总量基础上不能太多,将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带来一定挑战,但同时也是巨大机遇。有机构测算,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的投资额约130多万亿元,用来产业转型、发展新能源等,这一投资额大概占我国每年GDP的2.5%,这将成为新的增长点。从目前机构所揭示的“碳中和”影响来看,依然主要集中在能源一线。包括电力能源将迎来深度脱碳,风光发电将成为主要能源;非电力部门更加清洁化+电力化,带来新能车和装配式建筑等行业也存在

  着持续发展机会;碳排放端深度绿化,以生物降解塑料为代表环保产业会得到显着的发展等方面。

  除了给能源、钢铁等产业带来深刻影响之外,与“新基建”和科技产业的双向互动也不容忽视。

  我们的观点认为,“碳中和”涉及的行业并非局限于传统产业,与科技企业也密切相关。最直接的原因是,互联网本身对电力的消耗不低,一些公司为了降低能源成本甚至会将服务器安装在山间隧道内或海洋里。

  从目前来看,科技企业一方面在力求降低自身排放与能耗,另一方面也在助力高耗能的“新基建”减排迭代。

  而从产业逻辑来看,科技企业要想在“碳中和”大潮下持续发挥作用,至少可以从三方面着力。

  首先,制定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和碳中和路线图,通过绿色技术创新等途径逐步推进;

  第二、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推动行业企业绿色数据核查与评价;第三、加强源头治理,带动供应链低碳绿色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基建”的减排降耗,作为“碳中和”的B面,或将大有可为。

  碳中和对经济影响在“碳中和”日益成为全球新的政治认同和国际政治经济利益博弈手段的情况下,我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将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带来深刻的变化。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碳中和主题边际变化足够大:

  国内关于落实碳中和目标的政策陆续出台,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拜登政府的绿色新政以及欧盟的战略规划对于碳中和主题都是足够的刺激。

  碳中和的持续时间足够长:从2020年到2060年为实现1.5°C目标场景,需要足够长的减排和改革期间。对于气温控制的追求并不止于碳中和,未来走向“负碳”经济。碳中和的影响空间足够大:新能源分布的地域差异或导致未来产业的区域分布格局的变化。从供给端看,碳中和需要能源领域的电气化和新能源转型,电力转型更加紧迫;从需求端看,从碳中和目标倒推钢铁、化工、建材、交通、建筑等行业的减排空间也值得期待,预计将在2050年其碳排放量降至目前的10%-12%左右。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和工业碳捕集是值得关注的发展方式。从市场端看,借鉴国外碳交易的经验,国内碳市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将进一步发展碳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实现碳中和的三个路径第一,发电端的减碳:包括光伏、风电、水电、核电以及特高压等环节。要减少碳排放、增加非化能源消费占比,最直接的就是强化电力生产端的减碳,包括鼓励光伏、风电、水电、核电、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我国光伏、风电、水电装机量均以占到全球总装机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均是全球第一。

  同时,由于我国能源供需上的地域错配,东南部消费多、生产少,而西北部消费少、生产多,所以需要通过特高压来输送新能源电力。

  第二,消费端的减碳:包括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推动储能发展,推动可降解塑料的

  使用、绿色建筑等环节。其中在新能源汽车发展领域,国务院11月正式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相当于给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制定了新一轮中长期规划。其中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今年是5%左右)。

  第三,配套措施:包括碳捕捉、碳交易所等环节。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测算,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人民币。这样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资金弥补。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

篇二: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

  碳达峰碳中和专题评论文章汇编(5篇)

  目录

  1.碳中和进程要防激进......................................................22.碳中和时代ESG投资必将由“小众”走向“大众”.....53.先立后破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74.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115.有序推进碳中和防范运动式“减碳”..........................14

  碳中和进程要防激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JeremyRifkin表示,“一个国家的活力取决于人民是否愿意牺牲部分收入和财富以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安全,从而提高人民的生产力、健康水平和福利。”这句话用以批判现今国际社会上碳中和进程呈现出的激进态势,显得恰如其分。如果一种经济发展是以不尊重人民社会生活幸福度、损害健康和生命权益的,那必将引发一定的社会震荡与矛盾。

  欧盟的承诺是,要在2030年完成自1990年基础上减排至少55%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欧盟各成员国不断在绿色发展上提速,但过于激进同样是欧盟面临的一大问题。

  虽然欧盟的碳减排目标提出较早,碳交易市场相对完善,但欧盟目前缺乏碳减排的统一政策或法规。决策者们往往杀鸡取卵,不考虑民众实际生活,对人民健康与利益不做考量,为了迎合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与指数,往往激进地去对煤炭发电厂一关了之,这不仅使发电厂与投资商的利益受到损害,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民众的抗议情绪,使得碳中和进程反而阻力重重,使决策者离预期越来越远。

  碳中和进程激进会引发两大后果。一是国际化争端。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荷兰与德国的争端:2018年,荷兰政府为遵守《巴黎协定》提出将要在2030年前实现全国零煤炭

  的能源供给。为尽快完成此目标,荷兰政府自2018年起强制关停了大量煤电项目及设计煤炭发电的工厂,这样的做法引起利益相关方的强烈不满。2020年初,荷兰政府要求鹿特丹周边的Maasvlakte3煤电厂必须在2030年前关闭。Maasvlakte3由德国能源公司Uniper投资运营,2016年正式启动,服役年限40年,然而荷兰政府强制要求它在2030年关闭也就意味着这座煤电厂的实际运行年限仅有15年,这无疑对Uniper的投资回报造成了影响。因此,Uniper根据《能源宪章》的条令起诉荷兰政府,并要求10亿欧元的赔偿。但事与愿违,荷兰政府驳回了Uniper的请求,并表态关闭前的十年过渡期已经是很好的补偿。近期德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商莱茵集团同样以违反《能源宪章》为由起诉了荷兰政府,因为荷兰政府同样强制要求荷兰境内于2015年完工的莱茵集团发电厂在2030年前关闭。

  第二个更值得警醒的后果来自于民生。碳中和的激进会极大干扰和影响民众的实际生活。《京都议定书》与《巴黎协定》的制定初衷本为团结世界各国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作出贡献,但随着近年来很多国家相继制定碳中和目标后,碳减排在某种程度上演化为一种脱离客观现实的盲目攀比趋势,如果各国间的绿色合作进一步演化为绿色竞争,将对民众利益与整体碳中和目标造成负面影响,也离国际经济碳中和的初心越来越远。一个国家或地区碳中和进程的顺利与成果,不能只看减排数据,更要从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幸福度中寻求答案。政府应在碳减排行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正确

  的发展理念将对减排规划起到积极作用。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相关产业正在快速转型升级,而

  政策与法规也应跟上产业转型的脚步,特别是要在保护居民基本需求的情况下逐步发展绿色产业。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态势以及情况不尽相同,尽管碳中和是国际经济大势,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应该扎实稳健,以维护和尊重经济稳定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路径,切不可盲目与他国做国际“数据”竞争。

  碳中和时代ESG投资必将由“小众”走向“大

  众”

  近年来,ESG投资逐步脱离“小众”,走进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视野。

  当前全球最受关注的几大长期风险均与气候和环境有关,为此国际社会积极开展相关行动,我国也已承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而ESG投资起源于可持续的社会责任投资,主要涵盖环境、社会责任以及公司治理三个层面。其中“环境”包含低碳、气候变化等目标,涉及碳与温室气体排放等评价因素,与我国的绿色金融理念高度契合。在此背景下,我国也正在加码布局ESG投资支持绿色转型。

  投资者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投资机会。近年来,中国机构投资者愈发重视ESG投资策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机构投资者中接近九成对ESG投资策略有所关注,其中十分关注并且进行实践的占比接近20%。

  但我国目前可供投资者选择的ESG产品还比较“小众”。近年来,ESG产品布局明显提速,但存在明显的短板。比如公募基金方面,国内泛ESG基金布局主要围绕主题投资展开,真正ESG产品较少;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发力布局ESG主题

  理财产品,以固收产品为主,覆盖节能环保、生态保护、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权益类产品有待创新。而券商资管旗下的ESG主题产品只有寥寥几只,同样以固定收益类为主,投资方式及产品数量均有待扩充。

  与产品发展进度相“匹配”的是,我国ESG投资同样处起步阶段,投资者入场节奏落后于海外发达市场。这一方面与当前A股市场的ESG评级体系发展仍不完善、ESG可投资性有待验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ESG投资理念尚未普及有关。笔者认为,目前ESG投资有几个大的方面亟待完善。比如建立标准化的投资体系、包括投资工具、评价体系、信息披露的标准化等;ESG评级方面,应结合自身国情对差异化指标进行针对性更新,探索本土化ESG评级等等。

篇三: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

  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碳排放的基本特征,并基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发现我国碳中和进程中主要现状有四方面。基于我国的国情以及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面临的现状,通过查阅分析提出了有利于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进程的五条对策。

  关键词:碳排放;碳达峰;碳中和

  一、我国碳中和现状

  碳中和指的是国家或者企业通过使用节能减排、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树造林等形式,以抵消自身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当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必然会给能源基础设施和环境带来更大压力。为了克服这些挑战,中国制定了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2060实现碳中和的目标。[1](p52)到2030年我国国内生产单位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减少65%;非化石能源约占一次能源消费的25%,比2005年森林蓄积量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时。为了实现“碳峰值”和“碳中和”的目标,我国需要应对庞大且仍在增长的二氧化碳排放基数带来的挑战。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以节能提效为抓手,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快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动能源转型升级,是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举措。[2](p165)

  事实上,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许多缓解碳排放的政策。2007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并推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了降低能源强度和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的目标。紧随其后的是在NAMA基金会和中国住建部的支持下,“中国城市生活垃圾领域国家适当减缓行动项目”,以及2015年中国的国家自主贡献计划(INDCs),后者的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碳强度降低60-65%(与2005年水平相比),并在2030年左右达到排放峰值。

  基于这些举措分析评估我国碳排放的现状和减排计划的进展,为未来的减碳工作提供基础。

  二、当前我国碳排放主要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的碳排放随之相应增加。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小于9亿吨,人均排放量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二氧化碳排放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快速攀升。数据表明,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10%,8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5%,9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3%,200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9%,201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3%。与此同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有所增加,2000-2013年快速增长,之后趋于稳定。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归因于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能源构成和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煤炭作为一种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能源,[3]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75%。

  从产业结构来看,发电和制造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分别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44%和38%。相比之下,交通行业、住宅行业和其他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占我国总排放量的8%、5%和6%。随着技术、能源和经济结构的区域差异,这种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业分布不均,也影响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省际分布不均。如位于产业集群内的省份,如山东和河北,制造业,尤其是在非金属和金属的生产和冶炼中,二氧化碳排放比例更高。化石资源丰富的内陆省份也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然而区域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具有很强的耦合性。如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分别占2016年全国GDP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和4%。但同年他们的碳强度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和73%。相比之下,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更高。如宁夏2017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6吨。这些不发达地区的高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首先,东部沿海省份通过消耗其提供的电力和工业原料,将二氧化碳排放外包给中西部地区。如内蒙古大约一半的GDP来自出口产品,而超过30%的发电量出口到其他省份。[4]因此,由于出口产品所包含的碳排放,中西部地区已经成为净碳出口省份。研究表明,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到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增长了30多倍,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年均增长10%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量有了显著的提高。自2011年以来,由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因此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速度同时放缓,特别是在2013年至2016年期间,排放量暂时下降。现下我国经济进入了创新驱动发展、经济结构优化、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出口成为我国碳排放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在2002年至2005年的年度排放增长中占了近一半的比重。2001年,24%的国家生产二氧化碳排放归因于出口,并在2008年达到峰值。由于我国在2009年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以及相应的国际消费,所以贸易引起的排放仍占全国总量的相当大的比例。在我国的贸易排放在2008年左右达到顶峰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也在迅速增加,特别是在劳动力和能源密集型行业。我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扮演着制成品需求“管道”的角色,特别是在不断增长的南南贸易(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中。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常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材料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主要出口机械等制成品。此外,贸易冲突可能导致西方国家在全球高技术产业链上的封锁,这也可能会增加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难度。

  虽然在21世纪初贸易主导了排放,但此后工业、房地产等投资成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固定资产的资本投资(包括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经济)增长迅速,工业材料(钢铁和水泥)和化石能源(来自煤炭和火电)的消耗也相应增加。[5](p2)2005-2007年和2007-2010年,从全球来看,投资对排放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1%和71%。这种增长和变化可以部分归因于政府的刺激计划和干预措施。以我国为例,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推出了4万亿元的刺激计划,以鼓励全国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2009年粗钢产量、水泥产量和能源消耗分别增长了14%、15%和5%,而2008年分别增长了3%、5%和3%。因此,200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8.5%,大大高于2008年的3.3%。

  三、我国碳中和现状面临的问题

  我国碳中和面临的挑战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一、从我国工业国情来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我国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之间只有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不仅任务紧迫,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从人均用电量来看,

  我国人均用电量仍处于较低水平。2019年,我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约为经合组织国家的一半,人均用电量约为经合组织国家的60%。二、从我国能源国情来看,我国能源特征为多煤、贫油和少气,发电结构以火电为主,而火力发电中尤以燃烧煤炭的比重突出。根据中国电力发展协会的数据,2019年,火电占中国发电量的72%,电力行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30%以上。三、清洁能源发展相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依然不足以弥补常规能源。随着煤电等化石能源的逐步退出,水电在确保电网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主要的水电资源已经开发了一半以上,只有雅鲁藏布江流域还有更多的资源有待开发。2010年以来,我国的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大幅增长,超过2亿千瓦,占全球的30%以上。然而,我国能源系统中风能和光伏的补贴份额逐渐降低,至2019年分别为2.9%和5.4%。由此导致补贴资金缺口和“弃风弃光”率高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四、我国低碳脱碳技术发展迅猛,但商业化不足。荷兰大型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Elsevier)表示,在与脱碳技术相关的论文数量方面,我国处于该领域的领先地位。而在和新能源相关的学科数中,我国在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风力发电、水力发电、氨燃料、二氧化碳回收和封存、纯电动汽车、节能半导体等16个学科中排名第一。但是,脱碳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依然举步维艰。

  四、基于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现状的五点对策

  为了改善国内的碳排放现状,实现减排目标,我国承诺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或个人等组织形式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CO2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CO2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6](p16-17)达到相对“零排放”。要达成碳中和一般有三种做法:一是透过碳补偿机制,使产生的碳排放量与在其它地方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如植树造林、购买再生能源凭证。二是使用低碳或零碳排的技术(参见低碳经济)。例如使用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以避免因燃烧化石燃料而排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最终目标是仅使用低碳能源,而非化石燃料,使碳的释放与吸收回地球的量达到平衡而不增加。三是透过碳交易付钱给其他国家或地区以换取其二氧化碳排放权,这可以在减排目标不变的情况下节省碳减排的成本。

  基于我国的国情以及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现状,提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五点对策:一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重点提高产业部门低碳减排意识和产业清洁技术,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为碳中和提供技术保障;从能源供给结构上,要向更绿色、更低碳方向转型,从能源使用方式上,向更节约、更高效方向转型;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不仅是向纵深推进能源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践行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承诺的主导力量。努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有效支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7]三是不断优化碳排放核算体系,完善碳会计方法,充分利用经济政策和金融工具促进我国碳中和相关产业发展,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系统,为碳中和提供金融支撑,并不断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四是创新管理方法,在治理客体上从资源治理向“资源-环境”复合型治理转变,在治理方法上从“行业切割”式转变为“跨界整合”式。[8]五是加强国际碳交流与合作,加强能源外交的顶层设计,协调大国间碳中和相关的竞合博弈。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是“隐含碳”的净出口国,承担了大量的转移排放,而同时作为负责人的大国,我国应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等战略机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构建全球产业生态系统,致力于成为全球能源治理和低碳减排的引领者,推动构建更具包容性、普惠性、低碳性、环境友好型的国际能源新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中国人民银行锡林郭勒盟中心支行联合课题组,白莹,尹雪娜.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下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碳汇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路径研究[J].北方金融,2022,(03):50-57.

  [2]刘军会,张鸿雁,付涵,等.碳达峰碳中和下河南省节能提效路径研究与建议[A].刘军会.河南能源发展报告(2020)[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161-174.

  [3]张凡,王树众,李艳辉,杨健乔,孙圣翰.中国制造业碳排放问题分析与减排对策建议[J].化工进展,2022,41(03):1645-1653.

  [4]孟凡杰,修长百,安旭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变迁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来自内蒙古的经验证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6(05):136-145.

  [5]安国俊.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金融创新路径探讨[J].南方金融,2021,(02):3-12.

  [6]赵志耘,曾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科技情报服务问题解析[J].中国软科学,2022,(1):1-6.

  [7]张锐.碳中和背景下的全球能源治理:范式转换、议题革新与合作阻碍[J].学术论坛,2022,(2):16-27.

  [8]赵荣钦.黄贤金.郧文聚.吴克宁.陈银蓉.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关键问题[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5):1123-1136.

  作者简介:张潇文(1994-),男,河北沧州人,韩国延世大学政经大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1

篇四: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

  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碳排放的基本特征,并基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发现我国碳中和进程中主要现状有四方面。基于我国的国情以及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面临的现状,通过查阅分析提出了有利于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进程的五条对策。

  关键词:碳排放;碳达峰;碳中和一、我国碳中和现状

  碳中和指的是国家或者企业通过使用节能减排、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树造林等形式,以抵消自身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当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必然会给能源基础设施和环境带来更大压力。为了克服这些挑战,中国制定了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2060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到[1](p52)2030年我国国内生产单位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减少65%;非化石能源约占一次能源消费的25%,比2005年森林蓄积量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时。为了实现“碳峰值”和“碳中和”的目标,我国需要应对庞大且仍在增长的二氧化碳排放基数带来的挑战。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以节能提效为抓手,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快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动能源转型升级,是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举措。[2](p165)

  事实上,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许多缓解碳排放的政策。2007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并推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了降低能源强度和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的目标。紧随其后的是在NAMA基金会和中国住建部的支持下,“中国城市生活垃圾领域国家适当减缓行动项目”,以及2015年中国的国家自主贡

  献计划(INDCs),后者的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碳强度降低60-65%(与2005年水平相比),并在2030年左右达到排放峰值。基于这些举措分析评估我国碳排放的现状和减排计划的进展,为未来的减碳工作提供基础。

  二、当前我国碳排放主要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的碳排放随之相应增加。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小于9亿吨,人均排放量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二氧化碳排放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快速攀升。数据表明,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10%,8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5%,9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3%,200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9%,201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3%。与此同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有所增加,2000-2013年快速增长,之后趋于稳定。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归因于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能源构成和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煤炭作为一种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能源,[3]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75%。从产业结构来看,发电和制造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分别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44%和38%。相比之下,交通行业、住宅行业和其他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占我国总排放量的8%、5%和6%。随着技术、能源和经济结构的区域差异,这种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业分布不均,也影响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省际分布不均。如位于产业集群内的省份,如山东和河北,制造业,尤其是在非金属和金属的生产和冶炼中,二氧化碳排放比例更高。化石资源丰富的内陆省份也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然而区域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具有很强的耦合性。如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分别占2016年全国GDP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和4%。但同年他们的碳强度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和73%。相比之下,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更高。如宁夏

  2017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6吨。这些不发达地区的高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首先,东部沿海省份通过消耗其提供的电力和工业原料,将二氧化碳排放外包给中西部地区。如内蒙古大约一半的GDP来自出口产品,而超过30%的发电量出口到其他省份。[4]因此,由于出口产品所包含的碳排放,中西部地区已经成为净碳出口省份。研究表明,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到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0多倍,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年均增长10%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量有了显著的提高。自2011年以来,由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因此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速度同时放缓,特别是在2013年至2016年期间,排放量暂时下降。现下我国经济进入了创新驱动发展、经济结构优化、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出口成为我国碳排放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在2002年至2005年的年度排放增长中占了近一半的比重。2001年,24%的国家生产二氧化碳排放归因于出口,并在2008年达到峰值。由于我国在2009年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以及相应的国际消费,所以贸易引起的排放仍占全国总量的相当大的比例。在我国的贸易排放在2008年左右达到顶峰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也在迅速增加,特别是在劳动力和能源密集型行业。我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扮演着制成品需求“管道”的角色,特别是在不断增长的南南贸易(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中。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常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材料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主要出口机械等制成品。此外,贸易冲突可能导致西方国家在全球高技术产业链上的封锁,这也可能会增加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难度。

  虽然在21世纪初贸易主导了排放,但此后工业、房地产等投资成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固定资产的资本投资(包括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经济)增长迅速,工业材料(钢铁和水泥)和化石能源(来自煤炭和火电)的消耗也相应增加。[5](p2)2005-2007年和2007-2010

  年,从全球来看,投资对排放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1%和71%。这种增长和变化可以部分归因于政府的刺激计划和干预措施。以我国为例,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推出了4万亿元的刺激计划,以鼓励全国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2009年粗钢产量、水泥产量和能源消耗分别增长了14%、15%和5%,而2008年分别增长了3%、5%和3%。因此,200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8.5%,大大高于2008年的3.3%。

  三、我国碳中和现状面临的问题我国碳中和面临的挑战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一、从我国工业国情来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我国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之间只有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不仅任务紧迫,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从人均用电量来看,我国人均用电量仍处于较低水平。2019年,我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约为经合组织国家的一半,人均用电量约为经合组织国家的60%。二、从我国能源国情来看,我国能源特征为多煤、贫油和少气,发电结构以火电为主,而火力发电中尤以燃烧煤炭的比重突出。根据中国电力发展协会的数据,2019年,火电占中国发电量的72%,电力行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30%以上。三、清洁能源发展相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依然不足以弥补常规能源。随着煤电等化石能源的逐步退出,水电在确保电网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主要的水电资源已经开发了一半以上,只有雅鲁藏布江流域还有更多的资源有待开发。2010年以来,我国的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大幅增长,超过2亿千瓦,占全球的30%以上。然而,我国能源系统中风能和光伏的补贴份额逐渐降低,至2019年分别为2.9%和5.4%。由此导致补贴资金缺口和“弃风弃光”率高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四、我国低碳脱碳技术发展迅猛,但商业化不足。荷兰大型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Elsevier)表示,在与脱碳技术相关的论文数量方面,我国处于该领域的领先地位。而在和新能源相关的学科数中,我国在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风力发电、水力发电、氨燃料、二氧化碳回收和封存、纯

  电动汽车、节能半导体等16个学科中排名第一。但是,脱碳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依然举步维艰。

  四、基于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现状的五点对策为了改善国内的碳排放现状,实现减排目标,我国承诺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或个人等组织形式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CO2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CO2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6](p16-17)达到相对“零排放”。要达成碳中和一般有三种做法:一是透过碳补偿机制,使产生的碳排放量与在其它地方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如植树造林、购买再生能源凭证。二是使用低碳或零碳排的技术(参见低碳经济)。例如使用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以避免因燃烧化石燃料而排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最终目标是仅使用低碳能源,而非化石燃料,使碳的释放与吸收回地球的量达到平衡而不增加。三是透过碳交易付钱给其他国家或地区以换取其二氧化碳排放权,这可以在减排目标不变的情况下节省碳减排的成本。基于我国的国情以及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现状,提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五点对策:一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重点提高产业部门低碳减排意识和产业清洁技术,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为碳中和提供技术保障;从能源供给结构上,要向更绿色、更低碳方向转型,从能源使用方式上,向更节约、更高效方向转型;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不仅是向纵深推进能源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践行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承诺的主导力量。努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有效支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7]三是不断优化碳排放核算体系,完善碳会计方法,充分利用经济政策和金融工具促进我国碳中和相关产业发展,建立健全碳排放交

  易系统,为碳中和提供金融支撑,并不断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四是创新管理方法,在治理客体上从资源治理向“资源-环境”复合型治理转变,在治理方法上从“行业切割”式转变为“跨界整合”式。[8]五是加强国际碳交流与合作,加强能源外交的顶层设计,协调大国间碳中和相关的竞合博弈。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是“隐含碳”的净出口国,承担了大量的转移排放,而同时作为负责人的大国,我国应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等战略机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构建全球产业生态系统,致力于成为全球能源治理和低碳减排的引领者,推动构建更具包容性、普惠性、低碳性、环境友好型的国际能源新体系。

篇五: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

  碳达峰、碳中和解析

  “碳达峰、碳中和”观点被提出后,引发了公众的普遍关注。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碳达峰”、“碳中和”那些事。那么碳达峰、碳中和是什么呢?一、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在碳中和实现的过程中,二氧化碳(C02)的排放量在2030年达到峰值,之后不再增长并逐步回落。

  2021

  2030

  “碳中和”是指通过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碳捕捉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CO2排放量,排放多少就吸收多少,实现CO2“净零排放”。

  碳中和

  二、为什么要提出“碳达峰”、“碳中和”?

  据研究,当温度升高2。。海平面将上升0.46m,脊椎动物将消亡16%,昆虫将消亡18%,粮食产量将减少7%..…这些将对我们人类健康、生计、粮食安全、水供应等方面非常大的影响。《巴黎协定》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

  时期前上升幅度控制在2°C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3以内,202*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工业革命前升温超过了1.2°Co我们正在经历干旱、洪水、台风、森林火灾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灾害性天气事件——气候问题已迫在眉睫。

  气候变化不仅将严重破坏生态系统、更会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我国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三、什么是“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水蒸气、甲烷、氧化亚氮、臭氧、一氧化碳以及氯氟燃、氟化物、澳化物、氯化物、醛类和各种氮氧化物等,其中排放量最大的是CO2,C02排放量是监测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指标之一。温室气体能吸收长波辐射,带来气候变暖。

  根据荷兰环境评估署(PB1.)202*年发布的数据:自202*年以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平均每年增长1.4%,202*年不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排放总量达到524亿吨CO2,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6.8吨CO2当量。202*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140亿吨CO2当量,人均约为9.7吨CO2当量,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7%,增长约为2.3%,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四、如何实现“碳中和”目标?

  国际能源署今年发布《全球能源回顾:202*年二氧化碳排放》报告说,过去一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与能源相关的CO2排放量下降5.8%,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大年度降幅。但发展是世界永恒的主题。以202*年为例,全球化石燃料CO2排放总量高达367亿吨,化石燃料燃烧的CO?排放数据显示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的碳排放分别占43.8%、34.6%和21.6%,主要分布在电力和供热、交通运输、工业等领域。

  世界能源已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四分天下的格局,新能源成为了“碳中和”的主导,中国能源生产石油、天然气、煤炭、新能源分别占7%、6%、69%和18%。化石能源到新能源的过渡中,积极发展风电、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立低碳、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能源体系,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进行大规模CO?减排。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作为减碳固碳技术,是各个国家“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

  CCSU技术是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CO2进行提纯,继而投入到采油等新的生产过程中,实现CO2的循环再利用或封存。

  通过产品固碳和地质利用后封存,既直接减少了排放,又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正在运行的大型ecus示范项目有26个,每年可捕集封存CO2约4000万吨。

  五、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我们能做啥?

  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和俭朴的生活方式,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举手投足之间也可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衣: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减少资源浪费。我国每年大约生产570亿件衣服,其中约73%的衣服最终命运被填埋,纺织品生产每年排放约12亿吨温室气体。

  2、食:尽量自带餐具,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每生产1吨PET(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产生超过1吨CO2排放;从国外空运1吨芒果或梨,里程10000公里,CO2排放量3.2吨,人类饮食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29%o

  3、行:绿色出行,减少不必要出行;短距离出行,尽量选择步行或自行车;每行驶1公里,1辆汽油型汽车碳排放量是243.8克/人,摩托车119.6克/人,火车碳排放量是28.6

  克/人。如果1%的个人汽车出行转乘公共交通,全国每年节省燃油0.8亿吨,减少排放0.44亿吨C02o

  4、住:合理使用居家用品,对生活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使用煤油作为燃料的供暖每年CO2排放量2.4吨,天然气的CO2排放量是1.9吨,而电加热是0.6吨;根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202*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最高达2.42亿吨,1公斤沼渣中将产生3.6-3.7公斤的碳排放。

  “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负相抵。

  “碳中和“其实是一个正在努力实现的方向,是指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在一年之内,生活、工作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

  一、“碳中和“为什么总是和“碳达峰“一同出现?

  “碳中和“和“碳达峰“确实总是一同出现。

  “达峰“和“中和“有什么区别呢?

  当每年碳排放量不再增加、达到峰值,由增转降的拐点开始出现,就叫碳达峰。

  但是人类总是要排放碳,实在减不掉的就吸收掉,当吸收量二排放量,即实现排放=没排放,就是碳中和。

  上述所说的"中和“是指二氧化碳达到相对零排放。这么说,应该是先“达峰“后"中和“。

  我们国家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十四五“期间最重要的就是实现碳达峰。因为只有碳先达峰了,碳中和才有基础和前提。这里可能有一个误解,到2030才达峰,现在可以无限制排放。不是的,二氧化碳是一个长寿命的气体,它的寿命是百年量级的,如果你现在还不刹车,到2030年踩一脚刹车,肯定要再延续10年才能达峰。所以“十四五“期间很重要的就是抓紧让能源结构转型。

篇六: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

  “碳达峰”和“碳中和”,我们该怎么

  做?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碳中和”意味着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发展时代开始结束,一个新的浪漫时代开始了,一个向非化石能源过渡的时代来临,全球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一个共同的价值观——碳中和。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所谓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而碳中和,则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减排、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国内外“碳达峰”和“碳中和”进程

  2020年7月,在欧盟宣布碳中和计划之前,已有30多个国家宣布碳中和目标,包括墨西哥、马尔代夫等,此后中国、日本、韩国接连提出碳中和目标。全球重要的经济体,也就是占全球GDP75%、占全球碳排放量65%的国家开始碳中和。

  我国关于碳中和的提法,是在2020年9月22日首次对外宣示,但实际上,我国对这一问题也早有谋划。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提出,到2014年“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再到2018年提出“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增加清洁能源使用”,2019年10月明确指出“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而且,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我国多次强调将全面履行《巴黎协定》,100%兑现自己的承诺……这些都为碳中和的提法做好了铺垫。

  “碳达峰”和“碳中和”对我国的影响

  不论是碳排放达峰目标还是碳中和愿景,对中国的发展转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质上是一场国家之间发展转型的竞赛。

  从挑战看,首先是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缓冲时间短。与欧洲相比,欧洲大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实现碳达峰,这是一个自然过程,达峰之后经历漫长平台期开始缓慢下降,然后即将走向快速下降,走向碳中和。欧盟承诺的碳中和时间与达峰时间的距离是65~70年。我国则是人为设定了达峰时间表,现在二氧化碳排放仍在攀升。但我国承诺的碳中和时间与达峰时间的距离是30年,意味着达峰之后平台期缓冲时间很短,就要稳中有降,以致快速下降,这是我们的最大挑战。

  其次是单位GDP能源强度、碳排放强度水平较高。数据显示,中国的单位GDP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欧盟的4倍多,中国单位GDP碳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欧盟的6倍多。这很大程度要依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来降低能耗、碳排放水平。

  从机遇看,首先我国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且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将激发更多创新活力,从根本上支撑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实现。

  二是可借鉴国际诸多先进减排经验。过去近30年,国际上积累了有关大气污染物减排、二氧化碳减排、能源低碳发展的诸多经验,包括政策工具、市场设计、技术积累、管理经验甚至前车之鉴等,我国可以充分借鉴,利于缩短实现碳中和的进程。比如,英国伦敦和德国鲁尔治理大气污染治理都用了20多年时间,东德和东欧的大气污染治理因为有了样本参照和技术进步,大概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即时间可缩短一半。

  三是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不断进步。这是文明与技术进步的趋势。以光伏发电成本为例,1990年每千瓦时光伏发电成本约100美元,2000年降低到10美元,2010年降低到1美元,现在的平均水平是5美分,可实现平价

  上网甚至低价上网。从中远期看,低碳技术的成本将会有较大幅度下降,助力我们降低碳排放。

  “碳达峰”、“碳中和”我们该怎么做?

  一是大力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发展,稳步推进水电发展,安全发展核电,加快光伏和风电发展,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善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推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同时,推动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加快提升能源产业链智能化水平。

  二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存量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推动钢铁、石化、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三是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健全用能预算等管理制度,推动能源资源高效配置、高效利用。继续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着力提升新基建能效水平。

  四是加速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更大力度推进节能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加快推进规模化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发展,推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节能、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融合。

  五是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推动合同能源管理、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托管等服务模式创新发展。

  六是努力增加生态碳汇。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增强草原、绿地、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意味着我国更加坚定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产业转型和升级,走上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也将引领全球实现绿色、低碳复苏,引领全球经济技术变革的方向,对保护地球生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行动,具有非常现实和重要的意义。

篇七: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

  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文

  谈到“环保创新”,我最先想到的就是习爷爷在2020年9月提出的“碳中和,碳达峰”了。据统计,中国是目前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占世界的30.7%,这个数字时刻提醒着我们应该减少碳用量,实现“碳中和,碳达峰”。不过,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一场硬仗。最近,我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看到许多关于低碳生活的文章,回到家后,我想更深入地了解“低碳”,于是,我打开电脑搜索有关“低碳”的知识。所谓的低碳生活,就是在生活中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采取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它是一种经济、健康、幸福的生活方式。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当你在夏天的一个夜晚舒服地吹着空调时,是否想过要节约用电?当你在洗完手后,看见还在“涓涓细流”的水龙头,你是否想过要节约用水……同学们,以前夏天的时候,我们一放学回家就把空调打开,当我们洗完手时总是习惯性的不关水龙头……可是,自从我真正了解了低碳生活以后,我就决心开始改掉了这些坏习惯。现在,当我感到酷暑难耐的时候就用电风扇代替空调;当我洗完手时,就会随手关掉水龙头,水龙头被我关的紧紧的,生怕有一滴水从里面漏出来……为了让小河清澈见底,为了让空气更加清鲜,全国14亿人都在为“双碳”而努力:节水,节电,节气,节油……关于低碳还不只这些。比如: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筷子,纸盒,塑料袋等;出门可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步行,省油又锻炼身体……绿色环境是健康自然的一种象

  征,绿色能带给我们生机,带给我们活力。郁郁葱葱的树木,鲜艳夺目的花卉,漫步在优美的环境下,会为我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无限的乐趣。“明月松涧照,清泉石上流”,让我们感受到清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们感受到壮丽;“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让我们聆听大自然的情趣;“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让我们享受悠闲的时光……我们生活的家园只有一个,我们应该保护人类的母亲——地球。如果我们滥用资源、随意砍伐树木、浪费水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大量缺失,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会接踵而来,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们应该节约使用各类资源,不浪费一滴水,不多用一度电,不挥霍一张纸……同学们,现在的环境越来越糟糕,周围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难道你们甘心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吗?所以,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点滴小事做起,倡导低碳生活,呵护绿色家园吧!

篇八: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

  碳中和与碳达峰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从大的层面来讲,碳达峰将影响国家整体的能源结构,从而进一步影响我国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在碳排放达到峰值后,我国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的占比会越来越小,而新型清洁能源的比重会越来越大,以此来减少碳排放。从小的层面来讲,碳中和是在激励个人和企业通过改良生产技术或植树造林等手段来降低CO2排放量。可以说碳中和是碳达峰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从个人层面对减排碳的具体体现。

  总之,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是一条漫长但却有益于全人类的道路,“碳中和”意味着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发展时代开始结束,绿色新能源的时代即将到来。

篇九: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

  碳达峰与碳中和问题分析

  《巴黎协定》提出要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摄氏度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摄氏度之内,需要尽快达到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峰值,并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源的人为排放与汇的清除之间的平衡”。同时,《巴黎协定》设立了“国家自主贡献”(NDCs)机制,即缔约方应采取国内减缓措施,实现贡献目标。

  碳中和即是2060年度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减碳或购买碳信用等措施减少的碳排放相加后的净排放量为零。碳中和的要素中包含了时间节点、以年度为碳排放量核算时间单位、全国范围、温室气体(折算到二氧化碳,简称碳)、直接排放(燃烧化石燃料排放或工业过程排放等)和间接排放(生产或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中间产品中隐含的间接碳排放)、碳吸收、低碳、零碳、负碳排放(如采用生物质能发电并捕集和封存其碳排放)、购买碳排放权等因素。因此,碳中和包括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汇两个方面。由于中国能源体系以化石能源尤其是以高碳的煤炭为支撑,减少煤炭的消费处于中国完成碳中和任务的支配地位。电力低碳转型不仅是减少化石能源使用的主要措施,而且对于改变中国能源结构、促进经

  济社会向低碳转型发挥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对于碳中和这个世纪难题,以现在全人类的智慧和中国

  的实际情况,难以对四十年之后中国碳中和情况做出百分百的肯定判断。事实上,不论世界上哪个国家提出了什么承诺,从本质上讲都是有条件的和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的。不论从主观认识上还是从历史看,中国定是竭尽全力、更愿意提前而不是推迟实现碳中和目标。再从世界范围看,全世界对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已经形成了共识,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等要求以及IPCC等机构的研究不断深入,尽快实现碳中和目标必将会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自觉行动。

  碳中和虽然是新承诺,但以新能源发展为代表的低碳电力发展实践在中华大地星火燎原。新能源发展的技术条件、产业条件和经济性是实现碳中和的最重要基础和动力。2006年到2019年,风力发电装机由207万千瓦增长到20915万千瓦,增长了101倍,发电量增长了71倍。太阳能发电装机由2011年的212万千瓦增长到20418万千瓦,增长了96倍,发电量增长了373倍。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不断提高,2019年已经达到15.3%。新能源发展的规模效应、技术创新发展,显著促进了成本下降,使得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在经济上逐步有了同台竞争的条件。从现有技术发展趋势看,新能源的经济性还有较大的挖掘空间,给中国实现

  碳中和创造了最重要的基础和条件。驱动能源低碳转型的动力不仅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还是解决能源资源短缺和保障能源安全的要求,而仅从经济驱动力来看就有强大的生命力。能源转型的驱动力已由被动的政策驱动型向主动的市场驱动型发展。此外,中国已经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制度框架,以促进新能源发展为标志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等不断发展和完善,给新能源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国煤电在低碳发展中的矛盾是由中国能源和电力特点所决定的。一是中国煤炭年消费量约40亿吨,电煤及热电联产供热用煤占比约60%,其中煤电机组中约47%的机组是热电联产机组,由于中国煤电机组能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成功地控制了大气污染物排放,煤电热电联产的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几十年来改善煤烟型污染的最大功臣。二是中国煤电机组的平均运行年龄约12年,显著低于欧美国家煤电平均运行40年的情况,大规模淘汰煤电显然为时尚早。三是过早以新能源大量替代煤电,不仅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受到严重影响,而且经济社会的运行也会受到重大影响。中国煤电在电力系统、能源系统和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特点,是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电力低碳转型中最显著的区别。四是为了促进能源电力系统的转型,国家出台了积极支持分布式能源、储能、电动汽车、需求响应、综合能源服务等政策措施,大

  量的试点示范工程也在推进,为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储备。另外,CCUS在中国已进行多个试点,对此技术有了新的认识。成熟的储能技术是改变能源低碳转型进程和形态的关键因素,是大规模采用新能源、最终替代煤电的前提和基础。

  最后,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转型的经济社会基础。碳中和不仅涉及电力低碳转型,也涵盖了经济、社会等各个层面的低碳转型,经过多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向有利于低碳发展的方向和模式过渡;新能源汽车、低碳交通、低碳工业、低碳城市、低碳产业园区、低碳建筑、低碳农业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形成了众多的经验模式;中国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高峰已过,高载(耗)能产业发展得到抑制;为了适应“双循环”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基础产业建设已开始布局和推进。同时,作为改变农业、林业、草地等生产方式和保护方式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也在积极推进,使碳中和的“增加碳汇”发挥更大作用。

篇十: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

  碳达峰、碳中和具体解读以及理念

  2021年7月15日上午,国际知名的能源专家、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做客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围绕“碳中和误区及其现实路径”做了精彩演讲,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

  以下内容根据刘科院士的演讲速记整理,经本人修订发布。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很高兴今天有机会来跟在座的各位分享碳中和相关的内容。我自己曾在海外工作过二十多年,之前在GE、UTC、埃克森-美孚等单位工作,2009年回国。回来以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参与筹建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现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并且担任副所长和首席技术官。再后来,我决定出来做一些自己的事情。当时,南方科技大学前校长陈十一院士邀请我去南方科技大学,就这样几年前我就来到了深圳。来到南科大后我担任了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和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因为我一直在研究低碳和能源的事情,所以借着这个时间,今天跟大家讲一下碳中和的一些内容。碳中和近期很热,大家都在谈,但真正对这一方面有全面理解的人不多。有一次我碰到一个朋友,他说我们现在专门在研究将来怎么去计量各个单位、各家公司的二氧化碳排放,这是一个大产业。我说他是劳民伤财。其实一方面,碳中和是一个宏观的问题;另一方面,看一个城市,比如深圳的的碳排,只要看一年耗多少万吨煤炭,耗多

  1

  少万吨天然气,耗多少万吨油,每一个乘一个系数,再加上耗电量导致的发电端的碳排放,这个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的总量就可估算出来了,这样算出来的碳排放量基本上占实际排放量的92%左右,其它如秸秆,沼气及垃圾燃烧等只占8%左右。

  所以,今天我先给大家谈一下一些数据和事实。据统计,2020年,我们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大约103亿吨(报道数据是102亿吨到108亿吨,我选其它文献中也用的103亿吨这个中间的数字),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排放达到95亿吨,另外一部分是各种小的,比如沼气、生物质,还有一些其他的排放。所以,约92%的CO2排放是以上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三种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衡量任何一家公司、任何一家单位、任何一个系统,把这三个算准就可以了。国家对这三个都有统计数据,不需要额外再计量CO2排放量。2020年,中国的总煤耗量大约36亿吨,折算成标准煤大约28亿吨,每吨标准煤再乘以一个系数就可以得出,煤炭一年大约排放73.5亿吨二氧化碳。2020年,中国的石油消耗7亿多吨,折成标准煤约9亿吨,排放二氧化碳15.4亿吨;天然气消耗量折成标煤是4亿吨的样子,排放二氧化碳6亿吨;三个加起来是95亿吨。103亿吨除以14亿人口,人均大概7.4吨,一个三口之家每年平均排放22吨二氧化碳,这是一个天量的数字。怎么说呢?如果把二氧化碳转化成一种产品,22吨原料就要生产22吨产品,不管什么产品,哪一个家庭一年能消耗得了22吨这么多呢?关于碳中和,最怕光讲概念不讲数字。作为一个科学家,我今天

  2

  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些数字。大家都说每天用空调、开车等等都与碳有关系,每一个人、每一小步节能,都可以为碳中和做出一点贡献,但完成碳中和这个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而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习总书记提出到2030才达峰,2060才中和,而不是现在。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信在习总书记的领导下,未来40年我们肯定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但短期内我们还缺不了化石能源。尽管风能、太阳能、CO2转化为化学品、CCS、CCUS,提高能效都会对减碳有些贡献,都值得去鼓励探索和实施,但对目前天量排放的CO2,近期内减低的比例是相当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才能在对经济影响最小的前提下,实现碳中和?碳中和的现实路径有哪些,这是我希望跟大家进一步探讨的。

  01关于碳中和的误区碳中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多种技术渠道及各种努力去减碳;每个行业对自己的减碳路线都有所强调,但对其他行业的减碳路径及各种路径对减碳贡献的量不是很清晰,大众对碳中和的挑战及认知有一定局限,存在以下几个误区,需要用数据来说明:第一个误区是认为风能和太阳能比火电都便宜了,因此太阳能和风能完全可以取代火电实现碳中和。这句话只对了1/5到1/6。因为一年有8760小时,而中国的太阳能每年发电小时数因地而异,在1100小时到2000多小时之间不等,超过2000多小时的区域不多,全国平均大约在1450-1750小时左右。也就是说太阳能大约在1/6–1/5的时

  3

  间段比火电便宜;而在其他5/6-4/5的时间段,如果要储电,其成本会远远高于火电。风能每年发电的时间比太阳能略微长一点,大约是2000小时左右,但电是需要24小时供的,不能说一个电厂一年只供一两千小时,因为我们用电不能说有太阳有风的时候用电,没太阳、没风的时候就停电。太阳能和风能是便宜了,但最大的问题是非稳定供电。

  不可否认,中国的风能和太阳能发展了将近四十年确实发展很大,取得非常大的成绩,我们给这个领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工程师必须致以崇高的敬意。但是发展了四十年到今天,尽管风能、太阳能增量巨大,可与煤电相比仍然相当有限。以2019年为例,全国的风能和太阳能加起来发电总量相当于约1.92亿吨标准煤的发电量,也就是说,上网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总量大约只能取代煤炭发电的12.5%左右。

  而且,电网靠电池储电的概念是非常危险的。据估算,目前全世界电池生产商5年多的电池产能仅能满足东京全市停电3天的电能。如果说我们有4/5的时间或者5/6的时间要靠电池储电,这是不可想象的。况且,这个世界也没有那么多的钴和锂,没法让我们造那么多的电池。在这种情况下,弃光弃风的问题非常严重,因为电网只能容纳~15%的非稳定电源。风能、太阳能发出来的电,电网没法全部承受。如果继续增加风能、太阳能的同时,大规模储能问题解决不了,只能废弃更多。

篇十一: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

P>  碳达峰、碳中和下能源政策研究

  摘要:2022年是立足“十四五”良好开局,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发展,确保“十四五”目标如期完成的攻坚年。

  关键词:转型;绿色;能源;环保

  一、能源政策

  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调整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发展风电、光电、氢能,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抓好重点行业绿色低碳改造,创建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推广大型活动碳中和做法和“绿宝碳汇”,广泛开展绿色创建行动。加快建设全国性生态产品与资源环境权益综合交易平台,推进碳汇、碳排放权、水权、用能权、绿色电力证书等交易。推动大宗固体废弃物、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再生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氢能、合同能源管理等产业。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建立覆盖重点领域的能耗统计监测体系,落实好国家鼓励可再生能源消费政策。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引导重点排放单位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有序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开展碳达峰专项行动。

  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实施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的财政政策,平稳有序落实“双碳”目标,防止“碳冲锋”和“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推动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推进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氢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发展,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电降耗减排,增强新能源消纳能力,促进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落实好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政策,坚决避免“一刀切”、运动式“减碳”。狠抓百个

  千亿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启动清洁火电、新型储能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强化能源运行调度,确保能源安全保供。

  二、能源安全、能源保障

  以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着力稳产保供,促进优化升级,推动绿色发展。有序推进煤矿产能核增,依法合规释放先进产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进煤矿智能化改造,加快5G智慧矿山建设。支持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建设,推进光伏、风电基地化发展,加快建设垣曲、浑源抽水蓄能电站,再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开发利用地热能和生物质能。投运500千伏新能源汇集站,加快能源互联网试点建设,积极拓展晋电外送市场。推动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加快管网互联互通。加大焦化、钢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力度,推广大机焦、干熄焦等先进装备技术,引导煤电材、煤焦化氢、钢焦化氢等一体化高效循环发展。

  能源保障网方面,加快建设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推进千万千瓦级核电基地建设,打造先进三代核能基地。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进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最大限度消纳清洁能源。增强天然气保供能力。切实做好能源电力保供。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调节,保证电力充足供应。抓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储备能力建设,有效提升能源供给能力和抗风险水平,全力保障居民生活和经济平稳运行。

  坚持“稳控转”调优能源工业。狠抓优煤、扩油、增气各项工作,在确保安全生产前提下,强化稳产、保供、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支撑。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加快煤电机组节煤减排改造,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大力发展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新能源基地项目建设,推进抽水蓄能电站、氢能示范项目实施,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打造清洁能源基地。用好能耗弹性空间推进技术工艺先进、产品市场广阔的重大项目建设,新建项目严格执行能耗等最新技术标准,确保严控盲目上马“两高”项目的要求精准落地。优化金融、能源、交通、公用事业等行业涉企服务。

  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

  科学论证、适度超前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加大交通、能源、水利、管道特别是城镇燃气管道,以及市政、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领域投资力度,加快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交通、物流、能源、市政等领域智慧化改造。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按照适度超前布局的要求,聚焦交通、能源、水利、防灾减灾、新基建等领域,滚动做好项目储备,加快推进在建工程。加快推进住宅小区、重要用户地下配电设施防涝迁移改造。推动受损学校、医院完成维修加固,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保证财政支出力度,优先投向重点工程,加大交通能源等领域支持力度。抓好5G基站、特高压、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7大领域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动煤电机组改造,提升煤电机组运行水平和调峰能力。聚焦能源工业,深化央地合作建设“百年油田”,推进页岩油商业性开发取得实质性突破。围绕交通、能源、水利、防灾减灾、城市更新、管网改造、生态治理、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持续做好项目谋划储备。

  稳步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推动能源、化学、建材、轻工、电力等传统产业改进工艺、提质增效,稳步发展石油石化、煤化工、硅基、有色金属等资源密集型产业。支持克拉玛依创建国家级资源富集地区转型创新试验区,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石油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石油炼化一体化发展。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抓好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推进能源建设。推动“疆电外送”第三通道、“西气东输”四线工程开工建设,提高“疆电外送”能力。建强完善750千伏主干网架,巩固提升农村电网。不断壮大兵团综合实力。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电力、通讯、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消除电网覆盖盲区。

  四、能源转型

  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氢能产业示范城市。推动新能源等新技术示范应用。推进清洁取暖通道城市应改尽改,非通道城市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努力打造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物联网、工程机械、高端新材料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程,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化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壮大绿色经济新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建设国内领先的电动船舶研发制造基地,发展新能源工程机械,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支持发展海上风电、海底储油、海洋信息、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建设国家海上风电研究与试验检测基地。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因地制宜利用地热资源。

  加快油田战略转型,形成“油、气、新能源”三足鼎立发展格局,稳步推进油气勘探开采、页岩油和天然气开发等项目建设。新能源产业加快建设国家级清洁能源生产基地,促进新能源生产、输送和消纳、高载能产业、装备制造协同发展。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设自带负荷绿电项目。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有序推进地热资源利用。加快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设备全产业链项目建设,谋划氢能制备、存储等项目。加快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推进重点企业发展新能源全产业链,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建设新能源产业集群。

  大力推进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优化升级。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聚焦“两率先”、“两超过”目标,加快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和抽水蓄能电站、新型储能设施建设,加快沙漠、戈壁地带大规模新能源开发规划布局,加快源网荷储、风光火储一体化综合应用示范,壮大风光氢储产业集群,建设安全、灵活、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积极筹建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基金,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运维服务业,集中建设千亿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氢能装备、储能设备产业基地。协同联动深化能源改革,建立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健全新能源项目管理办法,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

  五、结束语

  坚持“四水四定”要求,加快能源、产业、用水等结构调整步伐,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带动电子信息、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增长。

篇十二: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

P>  论安-安全智库

  碳中和碳达峰

  “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负相抵。“碳中和”其实是一个正在努力实现的方向,是指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在一年之内,生活、工作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一、“碳中和”为什么总是和“碳达峰”一同出现?“碳中和”和“碳达峰”确实总是一同出现。“达峰”和“中和”有什么区别呢?当每年碳排放量不再增加、达到峰值,由增转降的拐点开始出现,就叫碳达峰。但是人类总是要排放碳,实在减不掉的就吸收掉,当吸收量=排放量,即实现排放=没排放,就是碳中和。上述所说的“中和”是指二氧化碳达到相对零排放。这么说,应该是先“达峰”后“中和”。我们国家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十四五”期间最重要的就是实现碳达峰。因为只有碳先达峰了,碳中和才有基础和前提。这里可能有一个误解,到2030才达峰,现在可以无限制排放。不是的,二氧化碳是一个长寿命的气体,它的寿命是百年量级的,如果你现在还不刹车,到2030年踩一脚刹车,肯定要再延续10年才能达峰。所以“十四五”期间很重要的就是抓紧让能源结构转型。二、联合国为什么提出把全球变暖限制在1.5ºC?

  论安-安全智库

  联合国给出的碳中和的重要目标是,把全球变暖限制在1.5ºC,而非2ºC或更高的温度。因为这可以避免严重的后果,这也是我们努力争取碳中和的意义。

  这一目标如果实现不了呢?

  会全球气温上升,全球会有城市不断消失在海里;

  气温上升会间接影响大气环流运动,加剧雾霾天气,让你无法呼吸;

  天气会变得更加极端,2020年,东非多国因强降雨引发洪涝就是一场预演;

  高温多雨导致蝗虫成灾,去年极端高温侵袭美国西部和澳洲,山火多发;

  气温上升还将破坏生态系统,亚马逊雨林、北极冻土带等重要的多样生态消退,大量物种批量灭绝;

  高山冰川也会慢慢消失,带来不可预料的灾害,00后很有可能会见证“世界末日”。……所以在全球科学界的基本共识是:全球变暖2ºC或更高的温度,将使地球不适合人类居住,这是人类无论如何都要阻止的共同敌人。

  三、如何阻止全球变暖超过1.5ºC呢?导致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是二氧化碳,占比约80%。遏制全球变暖,首要的一点是减排。包括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物品生产。

  碳中和中重要的操作之一是碳捕集,也就是把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捕捉回来。

  目前的碳捕集主要有两条途径:

  论安-安全智库

  第一是植树造林,让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CO2,一公顷阔叶林一天就能捕集一吨CO2。第二是常用技术捕集,化工厂排出的废气里CO2占比高达80%,在烟囱上加装吸附装置就能把大量CO2捕集回来。当然新兴技术捕集,全球的实验室在试验直接过滤大气,捕捉其中的CO2。四、碳中和跟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呢?要实现全球的碳中和,需要世界各国作出改变,我们也可以从身边做起: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减少资源浪费;尽量自带餐具,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水用电,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短途出行可以步行或骑行。

篇十三: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

P>  碳达峰与碳中和引领能源革命

  能源转型是人类文明形态不断进步的历史必然。煤、油、气等化石能源的发现和利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使人类由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这是典型的能源革命。但200多年来,工业文明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气候和可持续性问题。现代非化石能源的进步,正在推动人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并在推动新一轮能源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的快速增长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效明显提高,能源结构也有改善,但还难言能源革命,而产业偏重、能效偏低、结构高碳的粗放增长使得环境问题日趋凸显。

  近年来,我国已将能源强度、碳强度列入政府考核指标,能源弹性系数逐步下降。但目前我国能源强度依然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如果这一数字降至1.0,就意味着同等规模的GDP可节省十几亿吨标准煤。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仅剩不到10年。因此,“十四五”期间的能源规划极为重要,它将为2030年前碳达峰做好铺垫,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明确路径。

  “十四五”期间我国需要对节能提效做出明确要求。节能提效应为我国能源战略之首,是保障国家能源供需安全和能源环境安全的第一要素。特别是在当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下,节能提效应是减排的主力。从能源生产来说,就是由黑色、高碳逐步转向绿色、低碳,从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非化石能源为主。

  通过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以及储能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技术领域和综合能源服务,以及智能电网、微网、虚拟电厂等新业态的进一步发展,预计到202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占比將达到20%,电力在终端能源中占比将超30%,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将达50%,发电量占比超40%。

  届时,可再生能源将担当大任,成为“十四五”期间能源增量主体,煤炭消耗不再增长,率先实现“煤达峰”,甚至“煤过峰”。“十五五”期间,通过非化石能源增长(包括电动汽车在内)和再电气化,中国东部地区/城市率先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这是非常清晰的目标。

  在碳达峰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碳中和,就要做到碳排放与碳汇持平。2006年以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排放国。我国提出“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意味着能源转型将迈出更加积极的步伐。

  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对我国是挑战。现在,我们正处在能源产业和时代发展的拐点上,尤其是在碳中和的目标之下,未来的能源生产、储备和消费将会发生重要变化。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推进。

推荐访问: 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 中和 论文 碳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