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黄山市山区石蛙的人工繁育技术

黄山市山区石蛙的人工繁育技术

时间:2022-10-31 19:4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石蛙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本文从石蛙的生物学特性、种蛙的选择、种蛙的培育、配种和产卵以及人工孵化技术等方面总结出了石蛙的人工繁育技术,并分析了成效,以期为山区农民发展特色农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 石蛙;养殖;繁育技术;安徽黄山;山区

中图分类号 S966.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6-0217-02

石蛙学名为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又名石鸡、棘蛙、石鳞等,是中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属水栖型中流水生活型蛙类,喜穴居生活,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等省份。石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安徽省一级保护动物。相关研究显示,石蛙富含氨基酸,氨基酸种类多达17种,其中8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据《中国药用动物志》记载,石蛙具有滋补壮体的功效,尤其对小儿疮疾、病后虚弱等症状功的治疗效尤佳。自古以来,石蛙不仅是一种良好的药材,也是一种上好的食材,曾是皇家宫廷的名贵山珍,享有很高的声誉。

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加之人类的过度捕捉,石蛙的数量逐年锐减。为了保护石蛙的野生资源,各地开始发展石蛙生态养殖和人工繁殖研究,已有石蛙的无公害养殖、疾病防治等相关报道。2011—2018年,黄山龙王潭生态园有限公司开展石蛙养殖繁殖,在科技部门、安徽农业大学及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获得了成功,形成了养殖环境建设、幼蛙培育、饲料生产、成蛙养殖、疫病防治,产品研发加工、市场线上线下销售等一整套规范标准,获得2项石鸡养殖技术国家专利,饲养成蛙规模达到100万只;并开展了“千万元扶贫养殖计划”,已有8家农村或贫困村的养殖合作社加盟养殖石蛙行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了保护石蛙的野生资源,黄山龙王潭生态园有限公司探索了生态封沟养殖新技术,在石蛙养殖、繁育技术等方面取得成功,为山区农民发展特色农业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现将相关技术总结如下。

1 蛙场建设与养殖方法

1.1 蛙场、蛙池建设

1.1.1 蛙场环境选择。在蛙场的选择方面,宜优选水质清新、森林茂密、无污染的天然沟溪流,要保证溪流上流有源源不断的水源流入,且上游有大面积水源林分布,地下水资源丰富,即使在枯水期,仍然能够保证不断流[1-2]。此外,溪沟内的草地面积也是蛙场选择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草地资源通常包括森林和林下植被2个部分,前者以阔叶和混交林较为合适,林下植被则以生长茂密、保湿度好的植物为宜。在场地朝向选择方面,以东西向、东南向为佳,避免选取南北向、西北向场地,其目的在于抵抗寒流侵害。

1.1.2 蛙場围栏建设。封沟养蛙是指利用山区天然的地形优势,通过利用网衣或塑料薄膜将山涧沟谷周围围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半封闭的天然养蛙场。通常情况下,为了防止石蛙逃逸,需要在谷口用网片封拦,对于谷尾及两边则无需封拦,因为石蛙只会向谷口方向逃逸,基本不会向谷尾及两侧逃逸,即使由于觅食原因向谷尾、两侧迁移,只要缺少积水环境,石蛙便会返回到谷底山涧处。为了使石蛙能够顺利越冬,采用塑料薄膜围至半山腰即可。

1.1.3 蛙池建设。蛙场建设主要包括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越冬池和建围栏的建设[3]。

(1)产卵池。产卵池宜选择建造在阳光充足、地势平坦的地方,产卵池的规格以长5.0 m、宽2.0 m、深0.6~0.8 m为宜,池内水深控制在30.0~50.0 cm之间即可。

(2)孵化池。孵化池的规格以长6.0 m、宽4.0 m为宜,池底应保持一定倾斜度,水深处在40.0 cm左右、水浅处在10.0 cm左右,保持进排水口在一侧,排水口处设置拦网,防止蝌蚪逃逸。

(3)饲养池。经过人工改造的谷地山沟是石蛙天然的饲养池。要求流水常年不断,水深达30.0~40.0 cm,适合石蛙生活栖息。在谷口应用塑料网衣做围栏,防止石蛙外逃,但谷口和围网外的水道要贯通,这样可使山涧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沟内。同时,为了扩大养殖面积,还可在封沟范围内的平缓地带挖掘人工水潭,并在溪涧旁和水潭边用砖石和水泥板搭建人工洞穴,供石蛙隐避栖伏。

(4)越冬池。越冬池又叫冬眠池,供石蛙冬眠所用,规格以长40.0 m、宽20.0 m、深1.5 m为宜。通常情况下,可利用天然的山涧作为越冬池,冬天结冰后,冰下水池约1.0 m,池底铺少量阔叶,发挥一定的保暖作用,有助于石蛙越冬。

(5)围栏。围栏的作用一方面是防止石蛙大量外逃,另一方面是用于阻碍外来偷捕行为。围栏的建设方法包括围墙法、挖沟法以及塑料薄膜围栏法,通常情况下,多采用塑料薄膜围栏法,高度以1.5 m为宜,不仅成本低,而且效果好。

1.2 种蛙选择与放养

1.2.1 种蛙的选择。种蛙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人工繁殖的成果,通常情况下,5—6月是石蛙的产卵高峰期。因此,需要在石蛙冬眠复苏后,做好选种、配种、产卵以及孵化等工作。石蛙冬眠之后,在春季繁殖之前需要进行种蛙的选择,应当选择身体健壮、个体较大、发育良好、无残疾,且成熟度较好的成蛙留作种用。一般情况下,一龄雄蛙体重在250 g以上便可做种,雌蛙体重在200 g以上便已成熟。石蛙第1次产卵量通常较少,产卵1~2次后,卵量较大,且质量较佳[4]。老龄蛙虽然产卵量较大,但质量不高,且受精率较低,因此,不建议用老龄蛙做种。

1.2.2 放养。

(1)封沟放养。不同的生态环境,其放养密度各异,对于水量充沛,生物资源较为丰富的环境放养密度可适当加大;而水量较少,生物资源相对贫乏的环境则应减小。通常情况下,环境较好的放养密度以5~10只/m2为宜。为了防止出现大食小的问题,放养规格需保持一致。

(2)种蛙放养。种蛙雌雄比例按照1∶1放养,每池雌、雄蛙各20~30只,并且需要在冬眠前做好放养准备。

1.3 饲养管理

1.3.1 封沟养蛙管理。因封沟养蛙具有养殖范围广、面积大、蛙群分散等特点,属于相对粗放的养殖方式。因此,在管理方面较为困难,需要不断加强管理,最大程度地防止各类敌害的侵害以及蛙群逃逸。为此,一方面在放养之前,需要将放养池围栏中的各类敌害清除,如鼠类、蛇类、蚂蟥以及肉食性鱼类等[5];另一方面,在放养之后加强巡逻管理,及时修补围栏的破损处,以免造成石蛙大量外逃,并且发现敌害时应及时捕捉。

潮湿、阴凉的环境更加适合石蛙的生长发育。因此,在夏季温度较高的时候,通过搭建遮阳棚或种植速生常绿蔓藤作物,有效降低环境温度,创造清凉的环境。

当冬天到来后,为了防止水温发生突变,通常通过加深水位的方式来实现,当水深超过1 m后,水温将不易发生改变。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开挖洞穴、覆盖杂草、搭建塑料棚、草垛等方式进行御寒,以帮助石蛙安全越冬。

1.3.2 饵料投喂。因封沟养殖石蛙数量较多,天然的饵料无法满足石蛙正常生长发育所需,需要定时投放饵料,应注意石蛙不吃死饵的特性。因此,投放死饵不仅不能补给石蛙所需,还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通常情况下,每5~6 d投喂1次活饵。

1.4 繁殖

1.4.1 种蛙培育。种蛙的培育环境应当关注光照、水温、水质、饲料等多个环境因素,这对种蛙的繁殖影响较大,对后期的产卵率、产卵质量以及孵化率等均有直接关系。因为石蛙喜欢潮湿、阴凉的环境,所以种蛙池应建造在弱光处,池底铺垫卵石,形成石穴,并播散一些水草,有利于石蛙产卵。水池深度以15~20 cm为宜,且尽量保持池水容量稳定,pH值保持在6~8之间,且确保池内无有害寄生虫,为了保持水质良好,在采食旺季时每天换水1次,淡季则可每2~3 d换水1次[6]。

为了使作种石蛙膘厚体壮,一方面,要保持适宜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需要在冬眠之前加强饲料补给,饵料以蚯蚓、螃蟹、蝇蛆、昆虫等动物性饲料为主,以保证其安全越冬。一般投喂量以约为石蛙体重的5%为宜,并且定时、定量投喂,不可忽多忽少。

1.4.2 石蛙的配种和产卵。石蛙进入冬眠期后,体内的卵泡不断发育,待到第2年4月时,温度开始不断升高,当温度高于20 ℃后便进入配种阶段。抱对通常在9:00以后进行,排卵则在4:00—7:00之间进行,卵块产出后,通常附着在水草或石块上,产卵后1 h内尽量不要搅动,以免对孵化率造成影响。光线暗淡、水质清新、幽静、水位稳定的环境更利于种蛙的配种产卵。因此,配种产卵期间不宜营造强光照射或嘈杂环境。

1.4.3 人工孵化技术。石蛙的卵呈鱼眼状,直径一般为2~3 mm,产入水中后不断膨大,卵胶质膜会相互黏连形成卵块,似葡萄状附着在水草、石头、池壁上。从受精卵到蝌蚪孵化阶段,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因此,应尽量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并保持水质清新,不要随意搅动,如需人工捞取时动作须轻缓,水温保持在15~30 ℃之間,pH值以中性偏酸为宜。

2 成效

2.1 生态封沟养蛙

相关养殖实践证明,生态封沟养蛙效果良好,2017年利用封沟养殖逾2万只幼蛙,当年收获商品蛙500 kg,规格在100 g左右,产值逾100万元,销售50万元,获利10万元。

2.2 产卵孵化

石蛙卵刚产出后,植物极呈现白色,动物极呈黑色,通常情况下,每只石蛙每次产卵约200粒,且适宜温度为15~30 ℃,孵化5 d后动物极不断呈线,7 d后胚胎变为条状,8 d后形成蛾抖状,10 d后便会孵化出少许蝌蚪,约15 d会全部孵化完,孵化率在85%左右,如果水温较高时,当水温为25~29 ℃时,孵化时间只需8 d。

3 讨论

3.1 石蛙生态封沟养殖优势

通过近年来石蛙养殖情况来看,石蛙生态封沟养殖带来了诸多优势。首先,增加了山区经济收入,使得山区人民脱贫致富,2017年,龙王潭生态园有限公司利用封沟养殖逾2万只幼蛙,当年收获商品蛙约500 kg,产值逾100万元;其次,生态封沟养殖成本低,省工省料,无需大量投资;再次,充分利用现有生态资源,所培育出的石蛙肉质鲜美,是上等绿色食品;最后,利于保护生态平衡,不仅能够增加石蛙种群,还能够增加山地植被。

3.2 建设要点

3.2.1 选择好蛙场环境。考察好建场环境至关重要,在石蛙的原产地选择合适区域,山林植被茂盛,生态环境适合石蛙生存,地形适宜建设生态沟,特别注意位置宜选择东西向或东南向的谷地,利于提高温度,避开寒流,有利于石蛙生长越冬。俗语说“水深石蛙多,水少石蛙跑”,说明水是石蛙的生命线,溪流水量也是养蛙成败的关键因素。

3.2.2 建设配套的设施。生态封沟养殖是整体生态系统,需按要求建设配套的养殖池、产卵池、孵化池、越冬池、围栏设施等。鉴于石蛙喜欢阴凉、潮湿的环境,因而还需进行必要的生态环境人工构建,如用毛竹和遮阴网在山沟上搭遮阳棚,或在山沟栽种速生常绿蔓藤作物(如丝瓜、南瓜等),使水沟夏季保持清凉。

3.3 饲养技术

3.3.1 放养密度。由于生态养殖追求产品品质,放养密度不宜过大,幼蛙放养密度以5~12只/m2为宜,放养规格要求基本一致,以防止出现大蛙蚕食小蛙的现象;产卵亲蛙密度为2~3只/m2,雌雄比为1∶1。

3.3.2 管理投喂。蛙场面积大,管理工作量大,主要工作是防止蛙群逃逸和各种敌害的侵害。要求有专人日夜巡逻,发现围栏漏洞要立即修补,见到敌害要及时捕捉,以确保石蛙的安全。此外,平时观察石蛙的活动和摄食情况;在夏季洪水季节,应注意水位变动和石蛙防逃。

定时投喂活饵,不可投喂死饵,以免污染环境,引发病害。种蛙饲料以蚯蚓、螃蟹、蝇蛆、昆虫等动物性饲料为主,也可培育部分黄粉虫作补充。

4 参考文献

[1] 陈玲,彭德姣,张建芝.石蛙的养殖技术[J].蛇志,2013,25(4):463-464.

[2] 占勇军.石蛙人工繁育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3(23):50-52.

[3] 占勇军.石蛙人工繁育技术[J].科学养鱼,2013(1):10-11.

[4] 汪忠良,鲍强明.石蛙生态养殖技术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2012(11):63.

[5] 沐建刚,刘建国.峨山县石蛙养殖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2011(3):53-54.

[6] 王国成,鲁庆彬,施关水.石蛙养殖中几个关键时期的饲养管理技术[J].水产科技,2008(4):13-16.

推荐访问: 黄山市 繁育 山区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