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建成环境中汉字元素的意义研究

建成环境中汉字元素的意义研究

时间:2022-10-31 14:5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汉字是中国或东方的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建成环境中汉字元素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建成环境中汉字元素更加明确的影响或者引导了人们心态、心境、行为及其变化。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通过人的心理与行为也可以揭示环境中的各种元素的关系,而中国建筑中的汉字元素恰好形成了建成环境与人心理、行为之间理解的纽带与桥梁。

关键词:建成环境;汉字元素;环境意义

1 引言

随着建筑的发展,现代建筑运动百般强调的“功能”这个概念已远远超出单纯的设计手段或“明显的功能”,环境意义的重要性增加了。建筑、环境更具有历史的、人文的意义。文章所阐述的建成环境中汉字书法元素的作用更加深了人们对于环境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使环境更好的增强环境氛围,继而引导人的行为。文章将从符号性、象征性、与人的行为关系和半固定特征性分析建成环境中汉字元素所具有的意义。

2 符号性

认知经验和文化习惯会引起建筑形式的视觉联想反应。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极大的不同是建筑上的汉字,这种元素在漫长的文化累积过程中,成为具备精神层面的归纳与认同,引发情感上或“崇高”或“端庄”或“优美”或“永恒”的心理活动的文化符号[1]。

汉景帝刘启的阳陵中发现诸多“瓦当”。“瓦当”不仅具有防止瓦片滑落的结构用途,模刻在上面的汉字文化符号“千秋万岁”也影响到华夏数千年的生命价值。瓦当上看到的“千秋万岁”是人民心中美好生活的愿望,从一同出土的仓库、猪、羊等陶器可以看出,人民心中的“千秋万岁”就是五谷丰登,猪羊繁盛。汉朝人在圆形的瓦当上刻上了心中“千秋万岁”的愿景。

3 象征性

建成环境中的汉字元素具有象征性特征:它具有确切的言语解释,这种解释具有群体内所有成员或大多数成员都能理解的明确意义,并且被有意地用于表达信息。

3.1 理解与共通

人与环境的交流可概括为一个编码和译码的过程。而建筑上的汉字元素准确的概括了建筑以及周围环境的关系,成为一种让设计者与使用者可清晰交流的形式。拉卜普特说“重要的是使用者的意义,而不是设计者和评论家的意义”。中国古代建筑的汉字牌匾就是一种可让使用者清晰理解建筑的用途与性质并与设计者达到意识上的共通的文化代码。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的题匾情节。大观园为元妃省亲所建,潇湘馆是园内首处行幸之所,宝玉将众清客所拟“淇水遗风”和“睢园雅迹”改为颂圣语“有凤来仪”。从而得到元妃的肯定与赞许,宝玉从使用者的角度题写了双方共通的代码,让使用者清晰理解建筑并与设计者达到意识上的共通。

3.2 知觉与联想

建筑及其周围环境须适应不同人群的生活习惯与美学观念。而中国古代建筑上的汉字引起知觉上的联想,从而产生出一个易于把握与熟悉的环境,在心理上脉络清晰、结构明确的环境, 使人产生控制感、方向感、安全感和归属感。

3.2.1 视觉与聯想

中国古代建筑与汉字的视觉感受都承载着复杂的生活经验,心理与情感活动。汉代建筑上的反宇、起翘和隶书上的波折共同发展形成了一致的视觉感受,汉代出土的汉简字体扁平,有波磔,狭长窄木条上辽阔雄健的水平线犹如中国建筑,它具有飞张而昂扬的气度与均衡稳重的结构,从而形成端正的方与曲动的圆的综合。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说:“瓦的代用到东周春秋才逐渐普遍,屋顶坡度由草屋顶的一比三,降至瓦屋顶的一比四” [2]。屋顶坡度由陡直转为平张,加上出檐的效果,在视觉上(人大多由下仰视屋角)一定会造成横向飞张的印象。把汉代前后的视觉因素加以分析,在那种稳定的水平两端加以微微的上扬,不仅是出于“上反宇以盖戴,激日景而纳光”(班固《西都赋》)这样实用的目的,也包容了汉民族独特的审美意愿。

3.2.2 听觉与联想

对建筑整体的体验不仅是视觉的,而且包括听觉器官能够辨认出微妙和美妙的诗韵,声音在空间中的反射和吸收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给定的空间和体积的心理反应,建筑上点景的牌匾能够使人感知声音在建筑空间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网师园的听雨轩,牌匾只有“听雨”二字。池中的建筑,三面开窗,曲廊环抱,周围遍植芭蕉。雨打芭蕉的声音构成诗意的建筑空间,楹联牌匾上的汉字、建筑周围的环境形成浑然一体的经验与记忆。

4 与人行为之间的联系

建成环境对于人行为的影响 ,实际指文化对人行为的影响,而意义的本质就是文化。在此汉字更加明确了建成环境的文化内涵。正如拉卜普特所说:“正是社会组织和文化提供了一套固定线索,用以解释情景从而帮助人们举止适度”。人先感知建成环境的意义而后对环境作出反应。就环境对行为的影响而言,“环境不只起约束与促进作用,而且具有催化作用” [5]。环境中的汉字不仅作出提醒,而且作出预言和指示。汉字元素明确了环境的意义,这样环境就能更好的产生与引导反应。

台南孔庙正门“全台首学” 端正大气,四字匾额既显现了文化的自信与尊严,又体现出庄严肃穆的空间意义。其正门两侧各有一象征性的“门”,分别题写为“礼门”与“义路”。“礼门”与“义路”通过汉字对生活行为进行提醒,形成可以遵循的的品德教育。在类似孔庙、明堂这些类型建筑的正殿,上方都悬挂历来统治者赐赠的匾,统治者深知汉字在教化百姓上扮演的重要性,也利用这种汉字的文化传统增加在人民心中的影响力。

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出自苏轼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建筑上的汉字点出设计的含义不在于小而在于体会孤独,要在轩中独处去欣赏清风明月的美好自然景象。

5 半固定特征性

霍尔曾经提出建筑当中的固定特征因素、半固定特征因素和非固定特征因素。半固定特征因素包括家具、窗帘及其他陈设的布置和类型、花木、古董架、屏帷及服装,直至沿街设备、广告牌示、商店橱窗陈列、花园布局和草坪装饰以及一些其它因素,这些都能够而且的确能够相当迅速而容易地加以改变。在建成环境中,这些因素对环境意义特别重要,它们往往能比固定特征因素表达更多的意义。建成环境中其固定因素很少改变,而且还受到规范、法令等制约。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牌匾是建成环境中的半固定性因素,这种半固定性因素拓展了人在建筑中的空间体验,形成了习惯性的空间动线。古代建筑讲究中轴线,讲究对称,常常是借用汉字的布局来规范人的行为动线。从宋朝开始对联的使用逐渐普遍,一般人习惯站在庙宇前阅读柱子和门两侧的对联诗句。上联在右手边,下联在左手边,阅读的人先看上联,再看下联,不知不觉就走在建筑物的中轴线。中国建筑中的楹联,将空间的三维体验,拓展到时间等四维领域,明代高僧开创的“黄檗山万福寺”,每一处殿宇都有匾额与对联,这些汉字在联系宗教经典的同时将空间的体验拓展到多维。

6 结语

当代中国建筑师不应局限在沙里宁的“形式追随功能”和文丘里的“内部空间形态由功能决定,而外部形式则由所处的外部环境所决定”等现代建筑理论,关注到建成环境中的汉字元素,可以使设计更加尊重使用者的需求,使设计回归至人的本性,从而改善大众生活的环境和质量,让设计者和使用者在汉字元素这种文化符号的引领下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发展趋势论[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0(3):1~14.

[2] 梅雪芹.环境史:一种新的历史叙述[J].历史教学问题,2007(3):38~44.

推荐访问: 汉字 建成 元素 意义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