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浅议社火及社火脸谱的渊源

浅议社火及社火脸谱的渊源

时间:2022-10-29 17:40: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社火及社火脸谱作为一种民族文化遗产,是人类生存艺术的反应,现在成为体现人们审美观点的艺术形式。社火及社火脸谱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渊源,与原始宗教、巫术、心理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关键词:原始宗教;巫术;傩仪;傩祭面具;社火;社火脸谱

[中图分类号]:J52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7-0116-01

社火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今天已成为迎春祈福的民间节日。社火脸谱是举行社火时佩戴的面具,后逐渐发展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社火和社火脸谱的发展有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与原始宗教、巫术和中国本原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社”、“火”的产生和发展与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远古先民们认为土地是有神灵的,因为土生万物,有土便有了一切,故人们信奉土地神,在《孝经纬》中有“土地阔而不可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的说法,社即为土地神,因此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封土立社,以便祈福报功。到了周代,祭祀社神的礼仪不但隆重,而且等级严格,当时祭祀的社分为三类,即王立的大社,诸侯立的国社,以及大夫以下包括庶民居住满百家的置社。后来,王侯贵族不单祭祀社神,也将稷神(谷神)合并祭祀,因此,在当时立社稷神,以社稷视为天下。

“火”是古人祭祀活动的工具。古人认为火是祭祀天神地神的信物,因而人们在高山上点燃柴草,用火来祭祀神灵,也叫火祭。随着社会的发展,风俗的变迁,大约在宋代,火香开始在祭祀活动中的大量应用,点燃柴草的火祭风俗逐步消失。

因此“社”“火”是一种祭祀神灵的活动,由于古人对自然认识的局限,这种祭祀活动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普遍性。“社”与“火”这种祭祀神灵的宗教内涵是“社火”产生的根源。

二、傩仪对社火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社火脸谱是灵魂崇拜的遗存与演变

1、社火的形成和发展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原始人的世界观是一种“万物有灵”的观点,原始人认为一切生物都是有灵魂的,肉体的死亡并不是意味着灵魂的消失,在这方面古埃及的木乃伊文化和佛教的轮回思想等,都是很好的例证,它们的核心理念都是希望人死亡后,灵魂不死能得到永生。傩仪对社火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傩仪就是行傩的仪式,什么是傩呢?“傩是一种古老的宗教文化。……傩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戴假面歌舞。今人称之为‘傩戏面具’,古人称之为‘蒙倛’;‘倛’古与‘祗’相通,‘蒙倛’,即装扮神祗之意”。

傩祭是我国远古先民们图腾崇拜的一种反映,其存在的历史可追溯到炎皇时代,傩祭传至商代,逐步演变为一种宫廷驱逐疫鬼的傩祭仪式,具有一定规模与模式,形成了傩仪。

到了周代,傩仪的规模更大,地位更加重要,成为周王朝三大祭祀礼仪之一,在“雩祭”、 “蜡祭”、“傩祭”中,傩祭影响最大。据考证在西周时,在周礼中已形成典制,一年要集中搞三次傩祭活动,即三月、八月和十二月各类举行一次。在行傩时,主持巫事活动的男巫见和能歌善舞的女巫,头戴面具,口作“傩傩”之声,手舞足蹈,巫师们代表神灵说话,也代表人们向神灵祈求,以借神威驱逐疫鬼。对此《礼记》中有“傩人所以逐厉鬼也”的记载,在周朝傩祭已有专门官员负责,当时驱傩在民间活动也很普遍,场面也很热闹。《论语· 乡党》有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酢”的描述,说的是孔子身穿朝服立在旁边观看民间驱傩活动,可见傩仪在当时人心目中是神圣的。

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在漫长的发展中傩仪逐渐演变成多种不同的形式,在西藏形成了以跳神鬼为目的的“羌姆”,作为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傩仪在三秦尤为隆重,特别是西秦。《吕氏春秋·季冬纪》中有“国人傩,九门磔禳(音暂让),以毕春气”的记载,也就是每到腊月,为了除尽阴气,引来吉祥,全国上下行傩,到处击鼓呼喊,以驱除瘟疫、不祥和灾害。这种驱傩迎春的傩仪也就是陕西现在民间驱疫迎春、祈福的社火的雏形,发展到今天已逐步摆脱了其原始宗教性质,成为祈福纳祥,欢快热闹的民间迎春节日。

2、社火脸谱的形成和发展

傩祭面具作为傩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表现出很强的地域性,如在贵州形成独特的贵州木制面具,在西藏形成了跳神面具,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有关于贵州面具的描写为“政和(北宋)中大傩,下桂府进面具,比进到,称一副,初讶其少,乃八百枚一副,老少妍陋,无一相似者,乃大惊”。同样,傩祭面具在陕西也逐步形成了陕西社火脸谱,在漫长的发展中傩面具随着傩仪的变化,同时又受面具戏乐和大面以及社火杂戏发展的影响,逐步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今天的社火脸谱。

战国时戴面具不仅用作驱傩,同时在民间还用来作角抵戏表演,于是产生了面具戏乐,秦时叫“角抵”,在隋代到唐代,逐渐演变为大面舞,即人们戴着面具跳舞,这种舞蹈的时兴,是社火脸谱产生的前奏曲。随着戏曲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宋元杂剧和明传奇的高度发展,推动了社火杂戏的发展。在社火杂戏的表演中,僵硬的面具已不能满足面部神态的丰富诉求,从宋代开始,面具逐渐向脸谱化过渡,到明清时社火脸谱已完全形成,并具备了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 而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和宋元杂剧和明传奇的人物分工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戏中的生、丑、净、未、旦和外等七种角色表现出的完整的人物分工,为后来社火脸谱正、反面人物角色的脸谱图案与颜色的固定模式形成,为突出脸谱中的人物性格,使社火脸谱走向成熟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社火和社火脸谱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傩仪文化对其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它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人类生存文化和生活文化,它是先民们应用巫术来实现与超自然力的沟通,以望得到冥冥之力的保护和恩赐的产物,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体现生活审美观点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社火和社火脸谱,作为这种民间艺术的一个优秀组成部分,承担了历史性的生命形式和生活的赋予, 浓缩了历史文化的优秀精髓,在时光流转之后,仍在闪耀着生命的震撼与感动。

参考文献:

[1]、《古傩行踪》林河 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

[2]、《中国原始艺术精神》张晓凌重庆人民出版社1992年

[3]、《傩与艺术宗教》 郑光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93年

[5]、《三秦社火》胥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6]、《生命之树》 靳之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推荐访问: 社火 脸谱 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