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双棔珍弆溉学林

双棔珍弆溉学林

时间:2022-10-29 17:35:05 来源:网友投稿

回顾百余年来的中国戏剧史,除吴梅的昆曲音律和齐如山京剧舞台表演方面的研究与王国维并称近代戏剧理论界的“三大家”之外,诸多戏剧史研究名家纷起竞兴,如郑振铎、孙楷第、任中敏、钱南扬、冯沅君、卢冀野、周贻白、赵景深、傅惜华、王起……堪称云灿星辉。吴晓铃也名列其中。其人不仅饱富学殖,著述丰赡,且是蜚声中外的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难能可贵的是,1995年吴氏驾归道山,家属遵循其遗愿,将其“双楷书屋”藏书完璧奉公,嘉惠学林,留馨后世。

吴晓铃(1914-1995),著名戏曲小说研究专家。满族人,祖籍辽宁省绥中县。其父吴辉山是教会学校校长,基督教牧师。吴晓铃出生于河北省迁安县,后随父迁居北京。1933年入燕京大学医学系。1935年转入北京大学语言文学系,弃医学文,先后师从郑振铎、胡适、罗常培、魏建功等名师,沐受教泽,为登堂入室弟子,饫承诸师学绪,得其真传,在戏曲小说文献、版本目录学、音韵、训诂、校雠、考据之学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综文史、深造有得,被培壅成桢楠之才。此外,他还师从德籍犹太教授李华德博士修习古印度梵文,穷力攻治,对梵文和印度文学有深湛造诣。他于1937年大学毕业,留北京大学任教。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京、津大学纷纷南迁。1938年11月,收到罗常培师发自昆明“旧店重张,盼速来”的明信片,得知北京大学已在昆明复校,吴氏将辛苦收庋的图书拆散斥卖,凑做路费,间关赴滇,到西南联大任教。1942年,应邀赴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执教,客居异邦,授课之余,研习印度古典戏剧。1947年至1950年,仆仆万里,供职于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中心,任通检组编纂主任,编纂“通检丛刊”八种,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中央戏剧学院教授。1957年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专事古代文学研究。他还多次应邀前往印度、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访问和讲学,所到之处,有“吴旋风”之说,并被法国巴黎大学和印度国际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称号。2006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吴晓铃集》五卷本,是其一生著述的精华结集,有同校雅谊的学长张中行为全书作序,恰如他所言:吴氏“所能太多,而且造诣都远远超过一般……俗文学的研究和聚书,都成为超级大户。俗文学,包括戏曲、小说、曲艺等,他都不是浅尝,而是深入旧文献,或考证,或发微,著为专论,总不少于百万言吧,为士林所重”。

王国维在近世戏曲研究中导夫先路,其重文献、重考据的研究路向影响深远,望尘追随者甚众。吴晓铃以研究戏曲享名学界,对戏曲文献的校勘整理贡献良多。由他校注的《西厢记》与王起校注的《西厢记》均功力精深,但各具特色。《西厢记》问世后,代有镂印,版本滋多,明、清两代版本就多达百余种。吴本以十二种各具代表性的版本参校,如流传较广的凌潆初本、金圣叹本,时代最早的北京岳氏弘治本,比较稀见的郑国轩本、朱璐本,援据众本、校勘异同,并参考《雍熙乐曲》所收曲文择善而从。注释通达辞意,对剧中口语能从北京方言的角度加以解说,适宜一般读者阅读欣赏。王本则是在其《(西厢)五剧注》、《集评校记(西厢记)》旧作上的修订,以暖红室复刻凌漾初本为底本,以王骥德本、汲古阁本、毛西河本等参校,又据明弘治本、张深之本、刘龙田本等进行校补,参校版本少于吴本。两书一北一南,颇负时誉。由吴晓铃牵头编校的《关汉卿戏曲集》共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十八种,以《元刊杂剧三十种》本、《脉望馆抄校古今杂剧》本、《古名家杂剧》本、《息机子元人杂剧》本、《顾曲斋元人杂剧选》本、《元曲选》本、《新镌古今名剧合选》本、近人卢冀野《元人杂剧全集》本、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本等九种版本进行校勘,斟订同异,重视元刊本和明抄本,曲文断句依据宫谱定格,宾白则根据元代语法规律和语言习惯断句。校订严谨、科学,每剧后均附校勘记,博采各版本异文,统一全书体例,具有典范意义。书后附有《关汉卿杂剧辑佚》三种关作杂剧佚文;《关汉卿散曲辑存》,收关作套曲及小令共五十七首并附录五首;《关汉卿杂剧全目》,收录关作杂剧名目六十七种。

毛晋是明末清初藏书家、出版家,家资丰饶,建汲古阁贮书。一生以“刊书为急务”,遍刻经、史、子、集,刻印“十三经”、“十七史”、《津逮秘书》等鸿篇巨帙,《六十种曲》为其中之一。此书又名《汲古阁六十种曲》,在近千种明人传奇作品中遴选辑印出六十种成集,除王实甫《西厢记》为元杂剧外,其余均为明代传奇,包括号称元末明初“四大传奇”的“荆、刘、拜、杀”和《琵琶记》、《浣纱记》、《玉茗堂四梦》、《鸣凤记》等,是中国古代篇幅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部戏曲选集,与明代臧晋叔所编《元曲选》齐名。全书分套刻成,初名汲古阁《绣刻演剧十种》,先后分六次刊行。清初重刻,一次成书,始有《六十种曲》之称。1935年,开明出版社出版胡墨林断句,叶圣陶、徐调孚校订本。1955年,经吴晓铃重加校点整理重印。他利用六十种近二百部汲古阁初印本作为校勘底本,其中绝大部分是其穷二十多年苦心孤诣搜集所得。此外,还借用了北京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以及郑振铎、傅惜华和马彦祥等人的藏书,雠定是非,增补旧版阙文,厘订鱼豕,匡正臆改和排错的词句,调整排列次序,恢复了毛氏原刻面貌,为功匪浅。“古代戏曲丛刊”是迄今为止篇幅最大的中国古典戏曲总集,由郑振铎倡议与主持编纂。郑氏首先把全书设想告知他深为爱重的弟子吴晓铃,并聘请吴氏出任编委。从1954年至1964年,先后出版了《初集》、《二集》、《三集》、《四集》和《九集》,辑印了各种古典戏曲的珍本、善本、抄本和稀见刻本,前四集收录宋、元戏文和明、清传奇二百九十四种,元、明杂剧三百八十三种(部)。《九集》收录清代宫廷连台本大戏十种。

吴晓铃对恩师执礼甚恭,篤于恩谊,“有事弟子服其劳”,黾勉以赴。如明末清初傅山撰作《红罗镜》杂剧,写郡主之子陆龙和妓女弱娟相爱结缘的故事。剧中大量运用山西方言和风俗描述,堪称明末晋地浮世绘。但此剧未曾镌刻,仅以抄本形式与其创作的《齐人乞食》、《八仙庆寿》合辑一册,在傅氏后人中秘传。延至1930年代,傅氏同乡张赤帜偶然购致此剧抄本,出资刊行,作为亲友间贶赠,外界罕睹庐山真面。1940年代末,吴晓铃获致此剧本,辑入《古本戏曲丛集》第三集中,以广其传。《九集》收录的《劝善金科》即据吴氏所藏清乾隆间内府五色套印本用单色影印。《昭代箫韶》据吴氏与北京图书馆所藏嘉庆十八年(1813)内府朱墨刊本单色影印。1958年,郑振铎出国访问,因公殉职,“古本戏曲丛刊”工作搁置。1983年,在“古本戏曲小说丛刊”出版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李一氓提出,《五集》出版的质量应超过前人,并举出毛晋汲古阁《绣刻传奇》,询问谁贮有初印本,吴晓铃语惊四座:“我有。”李一氓歆羡之至,他自己多年搜求才凑到两本。与会者无不对吴氏“双楷书屋”的藏书由衷赞叹。因“丛刊”编委会的专家先后作古,主编《五集》的重任非吴晓铃莫属。他对恩师郑振铎的未竞夙愿耿念于怀,不负众望,率领同道倾心竭力,出色地完成了《五集》的编辑,收录八十五种剧作,内容极为精彩:有成都李氏珍藏的清乾隆间抄本、明初云南杨林隐君兰茂的《性天风月通玄记》传奇,杨慎的《宴清都洞天玄记》杂剧即据此改编;传为明代李开先撰的《断发记》传奇,系日本神田喜一博士特许复印的海内外孤本。梅兰芳祖父梅巧玲所藏明代顾大典撰《葛衣记》传奇,为未见传世之作。香港大学罗忼烈教授所藏明代韩上桂撰《凌云记》传奇,为近年挖掘出的久晦复显的剧作。还收入十二种明、清之交“苏州派”曲家如李玉、朱媾等名家的剧作,综合国内诸家和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的藏品,称得上蔚为壮观,足见吴氏学术上的眼力与功力。

推荐访问: 双棔珍弆溉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