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树起华夏丰碑 实现千年夙愿

树起华夏丰碑 实现千年夙愿

时间:2022-10-28 17:00:09 来源:网友投稿

2003年11月27日,我们一行5人来到位于首都西北部的北京航天城。透过雨加雪的浓雾,仍然依稀可辨以灰蓝色为基调的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在不超过三层高的八九幢楼的宏伟建筑群中,以功能各异造就了楼与楼不同的外形,其间又以绿色隔离带相间。办公楼、试验楼、选训医学楼、超重训练楼、体能训练楼、模拟飞行楼、野外救生场、食品加工厂、航天服试验楼、航天员逃逸训练塔,以及二层建筑的航天员公寓——“红楼”,大约绵延几公里,蔚为壮观。

这座世界排名第三大的航天员训练中心,与俄罗斯的加加林宇航中心、美国休斯顿宇航中心一般,设施完备而先进。就是在这里培育出了中国第一位航天英雄——杨利伟。就此,我们“零距离”地采访了这位中国的“加加林”。

通过对杨利伟的采访,我们初步了解了他平凡的家庭,不平凡的成长历程和对祖国航天事业作出的伟大贡献,并请他为《航空知识》读者题词。这位航天英雄满怀对祖国的未来——青少年们写下了这样一段令人深省的肺腑之言:

“人类的航天事业是在航空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本人作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也是在从事多年歼击机和强击机飞行员训练之后,才被选拔参加航天员训练的。因此希望热爱航空航天事业的青少年朋友,要努力掌握先进的航空科学知识,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贡献聪明才智。”

沉稳自信 踏实做人

杨利伟个头不高,1米68,体重65公斤,非常精干。理了一个“航天员”式的平顶发型,肤色白净。那天,他虽然没有穿着非常“酷”的约重10公斤的航天服,身着一身绿色上校军装,但显得另有一番英姿帅气。沉稳与自信是杨利伟展示给大家的共同印象。这大概是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吧。

杨利伟1965年6月21日出生在辽宁葫芦岛市绥中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杨德元是20世纪60年代初毕业的大学生,从事教师工作。母亲魏桂兰是一位中学教师。他上有一姐,下有一弟。父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既严格又适中。“踏踏实实办事,老老实实做人”是杨利伟父母从小对他的教育。杨利伟非常聪明,小学毕业就以优异成绩考入县重点中学的尖子班。1983年夏,18岁的杨利伟考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飞行学院。在航校的4年中,他的学习和训练一直都很优秀。1987年他成为一名强击机飞行员,尔后又成为一名优秀的改进型歼击机飞行员。1996年夏,他有幸参加了航天员的初检。经过对人体生理大大小小器官的检查,以及苛刻的航天生理功能检查,他从1500名歼击机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最后作为中国航天员的一员,于1998年1月来到了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此时,他已经是一级飞行员了,有1350小时安全飞行的经历。1992年、1994年他曾两次荣立三等功。

超常素质 奋争第一

从普通战斗机飞行员成长为尖子飞行员到航天员的非凡经历造就了他,使他具备了“当第一”的超常素质。用杨利伟的话说:“在航校时,我每飞一个飞行科目都是第一个放单飞。”“选拔航天员时,我到北京来参加体检,报到也争了个第一。”“航天员的训练开始后,我第一次考试就争了个第一。”这次在航天员的训练中,他又以出类拔萃的表现、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精细严谨的良好作风,赢得了首飞上天的机会,他又一次争取到了第一。

在航天员训练期间,杨利伟除了在他的航天员宿舍的墙上到处贴满了飞船内的各种电门和仪表的标识,而且还用摄像机把这些五颜六色的电门、仪表都拍了下来,输入电脑,编辑成直观的模拟舱,便于随时熟悉和默记。正是在他不懈的努力下,他才得以对一共30多道指令,50多个动作,做得分毫不差。后来杨利伟谈到:“只要我一闭上眼睛,眼前马上就会出现一幅清晰的舱内景象,什么按钮在什么位置、什么状态、什么颜色,都记得很清楚。甚至连哪个按钮被手指磨出的发亮痕迹也都印在了我的脑子里,闭着眼睛也能操作。”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胡世祥说:“在最后的五位航天员中优中选优,最后一个月进入飞船模拟器考试,飞船模拟器就一个,操作也是他们训练了多少遍的,很难拉开档次,只有设定一些陷阱。航天员选拔训练研究室主任黄伟芬接着说:“按照正常程序,进舱后有一个对初始状态的检查,我们故意把状态设计错,就看你能不能发现,发现后怎么办。虽然大家的训练都一样,但面对这个表现还是不同。杨利伟每次都能达到99分,始终排在第一位。”

杨利伟在航校时就是尖子飞行员,毕业后他先后到过华北、西北和西南的飞行部队,他的航迹几乎飞遍了祖国的广阔蓝天,他不仅飞过强击机、歼击机,还飞过改进机型。干飞行员这行,是要冒很大风险的。杨利伟回忆说:“有一次他在新疆某飞行训练基地参加强击机的超低空科目训练,刚飞到艾丁湖上空,只听“砰”的一声爆响,飞机一抖,一台发动机突然停车。飞机侧滑着迅速向下掉高度,他与塔台联络的无线电信号也被天山隔断,只能靠空域内的其他飞机为他导航。他凭着过硬的飞行技术,沉着冷静,硬是依靠一台发动机把强击机拉起,艰难地向上爬升了500米,终于飞越了天山干沟,返回机场。事后查明,是发动机的一个叶片折断了。此次成功处置,部队为他记了三等功。

上得去 呆得住 回得来

“太空一往返,中华五千年”。中华民族是最早萌发飞天梦想的伟大民族。从嫦娥、万户到杨利伟,这中间中华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奋斗历程,凝聚了多少人的血汗。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的跨世纪工程。飞船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的核心。要研制飞船就必须破解“三大难题”。

首先航天员要上得去,其次航天员要呆得住,最后还要回得来。

上得去要求飞船必须有足够大的推力和可靠性极高的运载火箭。

呆得住要求飞船要获得空间环境对航天员影响的足够信息,了解人体能承受的极限条件,并找到防护措施,让航天员能在飞船中安全地工作、生活。

回得来指的是必须要有安全的返回技术及可靠的救生技术。航天员只有安全返回地面,才是飞船发射成功的完整标志。返回技术是世界上的一大难题,美国最早在卫星上试验返回技术时,前十几颗卫星都失控了不知去向,直到第13颗才返回地面。

中国有句俗话:上山容易下山难,对于航天员登上太空来说,上天不容易,落地更难。在这里我们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来形容飞船返回时的落点真是再形象不过了。如果飞船返回时的速度方向偏离预定方向1度,其落点就会偏差300公里。

而对于航天员来说,不仅要往返于天地之间,并且要在太空生活和工作。人上天决非易事,要克服种种艰难险阻,航天员要面对极其恶劣的空间环境考验:

1、压差 空间环境与陆地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在太空中高度真空,没有空气,人体如果暴露在这样的环境里,在体内外巨大的压差下,体液会迅速沸腾汽化。

2、温差 太空中的温差极大,白天航天器朝阳的一面温度可达128qC,而背阴一面的温度则会达到负148℃。由于飞船大约每90分钟绕地球转一圈,所以每隔45分钟太阳就要升起和落下,这样如此往复的骤冷骤热是常人难以承受的。

3、辐射 在太空中还充满了有害的宇宙辐射,人体耐受辐射的剂量上限约为100拉德,超过此限度,就会损伤眼睛、大脑和消化系统,引起呕吐甚至死亡。

4、其他因素 飞船上升、返回时巨大的加、减速度、噪音、振动、冲击以及太空的失重环境,也会使人体发生平衡功能紊乱,体内组织位移,肌肉萎缩,骨骼缺钙等病变。加之航天器内环境狭小拥挤、生活孤独单调、昼夜节律周期变化快等,都可以造成航天员在特殊而复杂的工作条件下,进行高效率的空间实验工作和维持飞船操作任务能力的降低,并给航天员带来生理和心理变化,导致工作能力的改变等。因此需要选拔和训练出科学素质极高、敢于挑战自我的人。此外,还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保障航天员的安全。

漫漫十年磨一剑

我国从载人飞船工程立项到“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飞行成功历经了11个年头。无论是我国载人飞船的设计者、制造者,还是我们的航天员都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我们的载人飞船不仅飞上了太空,呆住了,安全返回了。1988年初夏,阿姆斯特朗访问中国作报告时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人类第一个产生登月梦想的是一位美丽的中国姑娘,而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一位美国人。这位美丽的中国姑娘就是嫦娥,这个美国人就是我。”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对他说,中国嫦娥奔月的神话已经过去,杨利伟已成功遨游了太空并安全返回地面。杨利伟为中华民族树起了不朽丰碑,实现了我们的千年夙愿。2003年在记满了五千年方块字的史册上,将庄严书写我中华民族已经打开了征服太空的大门。

责任编辑:京 勉

推荐访问: 树起 华夏 夙愿 丰碑 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