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奋飞的天鹅

奋飞的天鹅

时间:2022-10-28 16:30:04 来源:网友投稿

黑龙江省像 一只振翅的天鹅翱翔在祖国版图的东北。这里不仅有辽阔的地域、浩瀚的林海、肥沃的土地、密集的江河,而且还有丰富的石油、煤炭、草原和湿地等资源,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地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的历史进程中,黑龙江人民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谱写了壮丽辉煌的诗篇。

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各族人民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黑龙江地区(时为松江、黑龙江两省)的农业生产得到较快恢复和发展,煤炭、电力、机械、有色金属等重工业及纺织、造纸、油脂、制材、日用化工等轻工业产量大幅度增加,人民政权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松江省、黑龙江省共有9000多名新兵入朝作战,涌现出李玉安、井玉琢等许多英雄人物。同期,根据中央部署,黑龙江省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党、整风、“三反”、“五反”运动,为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创造了有利条件。1954年8月,松江省、黑龙江省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

“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加强在黑龙江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在黑龙江实施的就有22项,黑龙江开始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黑龙江省还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年年完成或超额完成征购任务。国营商业的发展保证了物价的稳定和人民生产、生活资料的充分供应。黑龙江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开端的,其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试办、发展、巩固提高、大发展4个阶段。同时,也顺利完成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开始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过“一五”期间的努力,黑龙江已成为一个机电工业、森林工业和煤炭工业发达的地区,农业成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全国十大牧区之一,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铁路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商业形成了以国营商业为主、集体商业为辅、个体商业为补充的社会主义商业市场,财政状况较好,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大跃进”时期,黑龙江的生产秩序被打乱,经济出现停滞。加之连续的自然灾害,黑龙江的国民经济面临着严重困难。就是在如此艰难条件下,黑龙江人民奋发图强,攻坚克难,坚持不懈。在茫茫荒原北大荒进行开发建设,北大荒人民经过30年的艰苦开垦,建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国有农场群,把昔日被人们称为“北大荒”的沼泽荒原,变成碧波万顷、良田连片的“北大仓”,成为我国最大的垦区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垦荒史上的奇迹,同时确立了北大荒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中,战斗在石油战线的广大职工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满腔热忱和冲天干劲,成功地拿下了大油田,摘掉了“贫油国”帽子,各项建设所需要的石油实现了自给自足,大庆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大小兴安岭,林业工人树雄心、立壮志,突破高寒禁区,在崇山峻岭中开路,在雪岭冰河中架桥,开辟出一个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林区。

“文化大革命”爆发,黑龙江和全国一样都陷入动荡之中,各条战线遭到严重冲击。1968年12月,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至1975年底,全省共有103.3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同时还接受了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地知识青年36.4万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根据中共中央部署,黑龙江首先进行了揭发、批判、清查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工作,平反了冤假错案。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全国掀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在大讨论过程中,黑龙江省委冲破思想束缚,勇于坚持真理,拨乱反正,在全国省份中较早为“文革”前的省委平反,肯定前省委是红的不是黑的,得到了群众的热烈拥护。

黑龙江作为东北工业基地的重点省份,在新中国成立的30年中,累计为共和国提供了占全国总产量1/2以上的原油、铁路货车,1/3以上的木材、电站成套设备,1/7的商品粮,1/10的煤炭,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在为共和国的建设及发展所进行的三大开发建设过程中,培育形成了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大兴安岭精神等黑龙江优秀精神。这些精神成为黑龙江人民和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黑龙江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1979年1月,中共黑龙江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决定把全省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1980年,全省试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五年不变”的财政管理体制,打破了过去“统收统支”、“吃大锅饭”的局面,扩大了地方财政自主权。全省工业进行结构调整,把工作重点由单纯为重工业服务,转到为轻工业、为农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服务的轨道上来。农村推行了以“统一经营,专业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打破了农业集体经济中的平均主义。

党的十二大以后,全省农村普遍实行了各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为突破口的国营农场改革全面展开,到1985年底,全省国营农场系统共建立家庭农场13.64万个,乡镇企业已达26.1万户。在农村改革的带动下,以国营企业改革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扩大,黑龙江的财政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党政机关机构改革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外开放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黑龙江省委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加快在全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全省人民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健全和完善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推动对外开放战略升级,加快推进科技教育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党的十五大后,省委作出了“搞好二次创业、实现富民强省”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在大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同时,狠抓企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改造。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扩大外贸出口,实现由一般贸易向经济技术全面合作升级,由主要面向亚洲向面向整个国际市场扩展。继续促进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形成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多元发展、优势互补的新格局。黑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老工业基地振兴成果显著,“三农”工作扎实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以“爱国敬业、开拓进取、实事求是、艰苦创业、顾全大局、多作贡献”为内容的黑龙江精神,继续成为激励全省人民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省委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紧紧依靠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紧围绕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这一目标,开创了科学发展的崭新局面。全省人民同心协力,奋发图强,努力奋斗,使黑龙江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龙江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013年,全省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农业战胜严重灾害再夺丰收,产业项目建设保持良好势头,对外经贸稳步发展,基本民生持续改善,全省公共文化场所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国资监管、安全生产、公安、司法、行政监察、市场监管、旅游、金融、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国防动员、新闻出版、妇女儿童、老龄事业、统计监测等各项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绩。

新中国成立65年来,黑龙江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黑龙江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以实施“五大规划”为切入点的各项深化改革全面展开。全省人民万众一心,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谱新篇章,再创新辉煌,朝着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道路奋勇向前。

推荐访问: 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