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矢志发展 强企报国等

矢志发展 强企报国等

时间:2022-10-28 15:20:06 来源:网友投稿

矢志发展强企报国

——记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吴嘉政

2004年9月28日,中秋。这一天,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二期环境治理、节能技术改造工程”主体生产线——300KA特大型预焙电解生产线全线通电投产。在中国铝工业蓬勃发展的前进大潮中,云铝人用责任、拼搏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谱写了一曲地方国有企业“依靠科技求发展”的壮丽诗篇。

30余年来,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国有小厂一步步发展壮大,尤其是“九五”、“十五”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云铝奇迹般地顺利完成的两期大规模“国债贴息重点建设项目”,正是依靠科技进步、定位世界一流的发展思想结出的硕果。

30余年前,为填补云南没有铝工业的空白,云铝于1970年正式投资兴建。改革开放以后,云铝通过内引外联筹集资金,采用当时在国内较为先进的60KA自焙电解生产技术,取代了落后的20KA自焙电解生产技术,到1992年前后,形成了电解铝4万吨的生产规模,成为当时最大的地方铝厂。

“九五”期间,云铝决定投资15亿元在国内率先采用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186KA大型预焙电解技术和阳极生产技术,对原有60KA自焙电解生产线进行彻底改造,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标。“九五”末期,当云铝“九五”技改工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深深体会“停步就是后退,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云铝人,以“创新无止境、发展无止境”自励,提出了规模更大的二期技改建设的宏伟蓝图。在技术方案的确定过程中,云铝以既要代表世界最先进技术水平、又要确保万无一失为要求,经过科学的分析、广泛的考察和充分的论证,最终决定采用当前国际一流的300KA特大型预焙电解工艺技术,在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设施的基础上对第二电解厂60KA自焙槽进行技术改造,建设电解铝规模为20万吨的生产系统和配套12万吨预焙阳极生产系统,同时,对公辅配套设施进行填平补齐改造。300KA特大型预焙电解技术,是当前国际先进的电解铝生产技术,其技术关键性、先进性体现在科技含量高、容量大、环保效果好、能耗低、计算机模糊控制、自动打壳加工技术、氧化铝超浓相输送及干法净化技术、电解多功能自动化操作设备及技术等方面。

云铝二期技改工程总投资21.65亿元,是云南省“十五”重点建设项目,工程由原国家经贸委批准立项,先后被列入国家第二批“双高一优”项目导向计划和第九批国债专向资金项目,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国务院批准。该工程遵循“环保、节能、高效”的原则,是一个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环保节能型项目,选用的技术装备先进、工艺成熟、自动化程度高,代表了当今世界铝工业发展的最新水平,体现了企业发展与改善环境相协调,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工程建设费用的控制和降低上,云铝既尊重科学、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关键设备、关键技术的引进上一掷千金,却又在普通设备的购买中立足国内、货比三家;舍得投入重金培养人才,却舍不得更换已用了几十年的办公楼。在工程建设上,云铝和广大承建单位发扬“既然上了马,就要敢于一马当先”的精神,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分段实施,在建设工期上一赶再赶,充分体现了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经过云铝及广大建设单位的共同努力,云铝二期技改工程于2004年初具备通电投产条件,4月28日提前5个月实现了第一段电解槽正式通电投产,并于9

月28日顺利完成了全部248台电解槽顺利通电投产的目标。创造了248台300KA特大型电解槽93天安全、高效、平稳、顺利投产的奇迹。

云铝二期技改工程符合近年来国际国内铝工业发展的方向,符合国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扶优扶强的总体发展要求,符合云南省把有色矿产工业建设成为支柱产业的发展要求,有助于将云南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随着二期技改工程的全线竣工投产,云铝拥有了年产电解铝30万吨,铝加工8万吨,炭素制品18万吨的生产规模,综合生产能力一举突破50万吨,跻身世界大型铝厂之列。实现了低能耗、清洁高效生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与此同时,云铝自1998年改制上市以来,严格按照《公司法》规范运作,以优良的业绩和诚信及良好的口碑在全国上市公司中做出了榜样。几年间,云铝先后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ISO14001国际环保标准、OHSAS18001国际职业安全卫生标准、ISO10012国际计量标准和QS—9000汽车行业准入质量标准认证,并依照标准要求进一步优化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成为全行业唯一的五标通行的现代化铝业生产基地。

回顾云铝的发展,无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创27年不亏损的奇迹,还是“九五”、“十五”期间的跨越式发展,都得益于观念的更新、技术的创新。是善于学习和吸收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造就了云铝的成功发展;是不甘落后、发展企业、报效国家的责任意识成就了云铝发展;是始终坚持和实践“依靠科技进步、定位世界一流”的发展思想和不懈追求为云铝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我们相信,在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道路上,矢志发展、强企报国的云铝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云南冶金集团总公司是集采矿、选矿、冶炼、加工、科研、设计、施工及内外贸为一体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集团拥有全资、控股、参股、中外合资及直属企事业单位37个,其中,全资企业7个、控股企业12个(包括两个A股上市公司)、参股企业15个,直属事业单位3个,总资产95亿元,在职职工1.9万人,其中科技人员6000多人。集团现有铝、铅、锌、锗等有色金属采矿119万吨、选矿85万吨、有色金属冶炼50万吨、深加工6.25万吨、锗产品10吨、炭素制品18万吨的生产能力以及硫酸、黄金、白银、黑色金属产品和副产品。

云南冶金集团1993年被云南省政府授予国有资产经营权,1995年被省政府列为全省第一批重点培育的大型企业集团,1999年被列为国家520户重点企业之一,连续3年入围国家统计局中国行业500强企业,连续两年在云南省40户重点骨干企业效绩评价中排名第一位。

近年来,集团为实现企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坚持技术创新,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累计投入40多亿元,先后完成了云南铝业公司“环境治理、节能技改”工程等一大批技术改造项目,较大地提高了集团技术和装备水平。

一、加强领导,健全集团科技创新体系

集团按照国家加强科技进步实施意见和省科技大会精神,成立了集团科技进步委员会,建立和完善了科技进步运行机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组建了总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院士对集团的重大技术问题提供咨询意见和集团技术发展的建议,并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集中力量搞好科研开发,采取了以集团统一领导和管理进行科研开发的体制,科研工作由集团科技部统一归口管理。集团科技部及技术中心重点进行中长期科学研究,短期的开发性研究由下属企业的技术中心完成。

二、实施技术改造和科技攻关

为保证科技创新项目的科学有效性,以保证创新项目的顺利实施,集团制定了科学的可行性论证程序,并通过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近10年来集团就科研成果产业化迈出了重大步伐,取得了一大批可喜成果,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提高。云铝公司采用186KA大型预焙电解技术取代60KA自焙电解技术组织生产实现了增产、减污、节能、创效的目的,使吨铝电耗降低了1000—1500千瓦时,年节电达1.3千瓦时,年降成本达4000多万元。其“检流式浓相输送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和“锂电解含氟废气干法净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吨铝氟化物排放量由17.8公斤降至0.53公斤,吨铝粉尘排放量由40公斤降至1.19公斤。云铝公司二期技改又采用当前国际领先的300KA特大型预焙阳极电解工艺,该项目的完成,使云铝公司的技术装备水平和能耗、环保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外,会泽铅锌矿通过与高校、研究单位挂钩,产学研联合攻关,确定隐伏矿勘探靶区,实施深部探矿取得突破,新探获铅锌储量300万吨,有效地延长了矿山寿命。驰宏锌锗股份公司对电锌一级品率技术攻关、锗残渣处理技术攻关、云铝公司铸造铝母线技术攻关、新立公司铅阳极泥富氧底吹焙炼技术攻关,使银的直收率提高97%。通过科学程序组织的一系列技术和攻关,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为集团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加强应用型研究,建立自主知识产权

为使集团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市场,集团加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型应用项目的研究攻关,组织两极技术中心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先后进行了“兰坪矿5000吨/年电锌分段联关浸出工艺工业性试验”,“硫化锌精矿焙砂、氧化锌串联浸出工艺流程试验”、“矿浆电解新工艺处理多金属复杂金精矿试验”以及“从硫化锌溶液中萃取锗”的半工业试验,“ISA—YMG粗铅冶炼新工艺”、“高铁硫化锌精矿高压酸浸湿法炼锌技术”等技术攻关均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上述应用型科研成果有相当部分申请了国家专利,到目前为止,集团已累计申请专利109件,授权专利73件,在所有科研成果中,有相当部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近10年来,集团科技成果中共评出科技进步奖63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1项。这些成果中达到国际水平的5项,处于国内领先的7项,达国内先进的6项。

萍乡火力发电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敖翔

江西赣能萍乡发电厂,属燃煤火力发电机组。40多年来,为萍乡经济发展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已经成为促进萍乡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环境保护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作为江西赣能萍乡发电厂的经营者,面对萍乡火力发电产业现状,许多思考流于笔端。

思考一:萍乡火力发电产业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如何使电力工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用什么样的机制去实现?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萍乡电力发展必须先以最小的成本支撑萍乡对电力的需求,后用最小的能源消耗来满足萍乡国民经济对电力增长的需要。目前,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正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结构也已初步形成。现在的情况与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无论是发展的规模、发展的水平,还是市场化程度、电力市场化改革发展趋势,都较过去有很大差别。正确认识这些变化,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萍乡火力发电产业可持续发展。

思考二:江西赣能萍乡发电厂作为萍乡地区主要火力发电厂,江西电网西部末端的电源点,扩建2×300MW燃煤火力发电机组是否必要,回答是肯定的。

从萍乡的地方煤炭资源利用来看,萍乡素有“江南煤都”之称,煤炭开采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已探明的无烟煤保有地质储量18086万吨,其中可采储量9000万吨。由于无烟煤煤质的特性,限制了其利用范围,使丰富的无烟煤资源无法得到大批量的开采和销售。然而无烟煤的煤质完全可以满足电厂的需要。如果江西赣能萍乡发电厂扩建2台300MW燃煤火力发电机组后,年需用煤约160—180万吨,按保有可采储量9000万吨,按年产300万吨开采也可开采30年。可见,江西赣能萍乡发电厂燃料来源不仅有保障,还能为萍乡的无烟煤提供一条充分利用的途径,极大地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从而提高萍乡地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尽早在萍乡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从江西电网结构来看,在电网电压结构上,江西赣能萍乡电厂是江西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位于江西电网西部末端,无功补偿容量不足,加上目前萍乡地区电网存在220KV变电容量偏紧、110KV变电容量不足的问题,从而危及整个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保持江西赣能萍乡发电厂这个电源点,是稳定江西电网运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支撑点。

在电网装机容量结构上,江西电网目前主力机组除九江2台200MW机组以及新建的2台350MW机组、新余电厂2台200MW机组和新建的丰城电厂4台300MW、华能井冈山2台300MW外,其他仍为125MW机组。125MW机组到2010年前后将基本达到和接近退役年限。也就是说,2010年以后,占目前江西电网总容量31.73%的125MW机组可能全部退役,江西将会出现更为严重的缺电现象。

从国家政策来看,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加快了电力基本建设速度,各集团公司高参数大容量机组的建成投产,125MW机组原有的优势在逐步丧失。按国家有关部门的安排,预计在2010年以后,125MW机组将被逐渐淘汰和关停,江西赣能萍乡发电厂扩建300MW燃煤火力发电机组符合国家“以大代小,节约能源”和“坑口电厂”的政策。可见,江西赣能萍乡发电厂扩建2×300MW机组是完全必要的。

思考三:江西赣能萍乡发电厂是否具备扩建2×300MW机组的条件,回答也是肯定的。

从萍乡的地质、水资源上来看,完全能满足萍乡发电厂2台300MW机组冷却塔循环供水需要。在地质地貌上,扩建工程地点地势平坦,地岩层分布清晰,地质可行。

从萍乡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来看,江西赣能萍乡发电厂地处浙赣铁路西端,西与湖南株洲相邻,与京广线相接,320、319国道和已经开通的昌(南昌)—金(金鱼石)高速公路横贯而过。萍乡煤炭生产企业均有矿区公路与铁路、国道相连,矿区到电厂的运输距离均在100公里以内,无论是铁路运输还是汽车运输都十分方便且占用国家干线短、运输方案简单易行。

从建设单位的条件来看,在地理环境上,江西赣能萍乡发电厂位居赣西负荷中心,也是坑口电厂,电力负荷输送距离短,线损小,有利于系统的电力负荷调配。在技术力量上,江西赣能萍乡发电厂是江西电力行业的老企业,有一支过硬的职工队伍,技术力量雄厚,管理、生产经验丰富。在建设管理能力上,江西赣能萍乡发电厂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建设的2台125MW机组工程中,曾经创造了1年双机运行的国内最快速度。在交通运输、公用设施上,江西赣能萍乡发电厂基础设施完备,铁路专用线预留空间大,有可充分利用的配套设备和公用设施,可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达到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好的目的。另外,江西赣能萍乡发电厂隶属江西电力企业中惟一的上市企业——江西赣能股份有限公司,有能力搞好扩建、治好企业。可见,江西赣能萍乡发电厂扩建2×300MW机组条件已经成熟。

民族核电的崛起

秦山核电二期工程(秦山第二核电厂)位于浙江省海盐县,地处华东电网负荷中心,电力输送较为方便。秦山核电二期工程是经国务院批准,“九五”期间第一个开工建设的核电站项目,装机容量2×65万千瓦,总投资148亿元人民币,单台机组建设周期为72个月。电站主体工程建设于1996年6月2日开工,2002年4月15日和2004年5月3日一号机组和二号机组相继建成投产,每年向华东电网输送80多亿千瓦时的电力,这大大缓解了我国华东电网的持续用电压力。

秦山核电二期工程是贯彻国家“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方针,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管理、运营的第一座商用核电站。电站的主要参数、重要设备的技术规格都由我国自主设计,在参考国外电站设计和引进部分设计软件的基础上,秦山核电二期工程的自主设计程度达到了90%以上;电站的建造、管理和运营实现了100%的自主化;设备国产化率达到55%。

秦山二期工程按照中央控股、地方参股共同办核电的精神,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股比50%)、中国华东电力集团公司(股比6%)、浙江电力开发公司(股比20%)、申能(集团)有限公司(股比12%)、江苏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股比10%)、安徽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股比2%)共同出资建设。秦山核电二期工程经历了长达10年之久的前期筹备工作。工程的前期筹备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有七个方面:

1.厂址的选择和确定

秦山核电二期工程厂址选择有十分特殊的要求,要充分考虑电力输出输入是否方便、冷却水源是否充分,运输条件是否便利,厂址周边的自然条件、人为环境条件是否优越等。经过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反复的综合论证和技术经济分析后,最终选择了杨柳山作为秦山二期的厂址。

2.主要文件的编制和申报

核电技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利益。核电建设的每一个重大节点都需要经过严格的申报和审批程序。前期筹备工作需要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很多基础文件,为了使文件申报审评工作顺利进行,还及早与有关业务部门和审批部门联系,邀请其参与到相关文件的编制工作中,指导和建议这些工作的开展,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3.设计和科研工作

秦山核电二期工程是按照国务院确定的“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方针来建造的。在设计和科研工作中,也始终遵循了这一方针。核电站前期筹备工作包括与外商就技术转让、设备引进、设计合作等方面的谈判。我们在引进部分设计软件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科研攻关和设计咨询,自主完成了秦山核电二期工程的设计任务。

4.现场前期准备工作

现场准备工作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主体工程建设能否顺利开工。1996年6月2日主体工程开工前,现场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即已圆满结束。

5.重大设备的定点和定货

核电设备要求复杂、技术规格较高,特别是关键设备的制造周期一般比较长。电站需用的核电设备必须提前做好定点和定货工作,才能保证工程安装的需要。前期的筹备工作包括与设备制造商谈判、确定设备制造商、设计院和制造商之间的技术资料互提接口等。

6.资金筹措

秦山核电二期工程在国家基建项目银根紧缩的大环境下,采取了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兴建核电站的投资模式。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国家电力公司华东公司、申能(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省共同出资组建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成立董事会,对秦山核电二期工程进行投资和管理。

7.项目管理模式的确定

秦山二期的组织机构采用三个层次的管理,即决策层、管理层、合同执行层。董事会为决策层,决定公司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及电站建设期中的重大问题;总经理部为管理层,在董事会的直接领导下,负责秦山二期的建设和运营,总经理部主持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合同执行层为各合同承包单位,依据合同规定,分别承担秦山二期的设计、设备制造、建安和监理。秦山二期实行“业主(企业法人)负责制、招(议)标制和监理制”的新型管理模式。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为业主,对项目的资金筹措、建设实施及债务偿还实行全过程负责;核工业二院为设计总包院,核工业一院分包一回路系统的设计,华东电力设计院分包常规岛的设计;通过议标,中原核电建设公司为建安总包单位,承担核岛、常规岛和BOP部分的土建和设备安装;四达建设监理公司为监理单位,全面负责秦山二期建筑和安装施工的监督和管理。“三制”的形成,吸收了国内外施工组织和管理的先进经验,为提高现代化施工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秦山核电二期工程是国家重点工程,在很多领域都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2003年4月,公司荣获了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3年12月9日在北京召开的国防科技工业科学技术大会上,秦山核电二期工程共获得40多个奖项,其中《秦山600Mwe核电站设计和建造》、《秦山核电二期工程反应堆结构总体及堆内构件设计》、《秦山核电二期工程反应堆及反应堆冷却剂系统设计与研究》等获得国防科技奖一等奖的殊荣。

上海闸电燃气轮机发电有限公司

上海闸电燃气轮机发电厂

上海闸电燃气轮机发电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2月。注册资本人民币85760万元,分别由上海市电力公司和美国GE金融服务公司各出资75%和25%。

公司下属的上海闸电燃气轮机发电厂,一期项目总投资21.06亿元人民币,安装4台由GE公司制造的10万千瓦级MS9001E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于1997年1月1日全部建成并开始投入商业运行。公司与电厂现有员工86人,其中管理人员51人,大专学历以上57人。8年来,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4台燃气轮机已为缓解上海地区的缺电矛盾,增强电网的调峰和事故备用能力,保证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发挥了积极作用。截止2004年底,已累计发电54.4亿千瓦时,并网5916次。在技术上,全体员工发扬敬业精神,很快掌握了MARK-V控制系统的先进技术,一举攻克了燃烧#180重油的难关。正是由于全厂上下的不懈努力,企业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外商投资技术先进企业、上海市电力公司“无渗漏发电厂”、华东电力系统“一流企业”、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的2001—2002年度上海市文明单位、银行贷款资信等级AAA企业、中国电力行业企业信用等级AAA企业、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企业协会“2004年度对外贸易信用AAA级企业”。

目前,企业正在进行第二次创业,已获国家批准的二期项目联合循环工程正在建设中。该项目是一期单循环项目投入商业运行后,根据国家经贸委《关于中外合作闸北电厂技术改造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和1997年9月5日召开的“燃机联合循环技术标书编制原则的讨论会”等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所筹建的节能环保发电项目。联合循环工程项目预计投资近10亿元,计划2005年年底第一套联合循环机组投入运行,2006年3月份第二套联合循环机组投入运行。

2004年10月29日工程开始着手施工。设计单位华东电力设计院、施工单位上海电力安装第二工程公司和工程监理单位上海电力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均通过公开招标确定,施工合同和监理合同也已签订。目前,工程进展顺利。

工程投产后,电厂总装机容量可达到60万千瓦,每台燃气轮机机组调峰时负荷变动速率将从10MW/分钟提高到22.5MW/分钟,全厂负荷变动速率也将从40MW/分钟提高到45MW/分钟,机组的热效率可达47%以上,排烟温度可降到145—165℃,大大提高机组的热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而机组发电煤耗可以由原来的410克/千瓦时下降到280克/千瓦时,使电厂的综合平均含税上网电价比原上网电价有所下降,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将为有效缓解上海地区的缺电矛盾服务,更好地完成上海电网的调频调峰和紧急备用任务,进一步体现“服务电网、更快更好”的企业精神,起到电网“保险”的作用。

阔步前进中的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技术中心

洪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洪都集团)是以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洪都集团公司)为核心企业组建的,其前身为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原名国营洪都机械厂,创建于1951年5月,是国家“一五”计划156项重点工程之一。50多年来,洪都集团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认真贯彻“航空为本,大上民品,多种经营,加快发展”的方针,已经成为拥有国际国内两大市场,航空产品、民用产品、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

洪都集团技术中心成立于2000年,2002年被认定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是以洪都集团所属的两个航空产品设计研究所、两个非航空产品设计研究所及工艺研究所、技术基础部门为基础整合而成。

洪都集团技术中心(以下称技术中心)是洪都集团设立的具有较高层次和水平的研究开发机构,是洪都集团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和技术进步的主要技术依托。它以航空产品开发为主,多种非航空民品开发为辅,是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最重要的企业技术中心之一。

技术中心实行总经理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设立由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等主要领导以及科研开发、经营、人力资源、工艺、财务销售等部门领导组成的技术委员会作为技术中心高层次的决策机构;设立由聘请的集团内外有关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作为技术中心的论证、咨询、参谋机构。

技术中心下设综合管理部和飞机设计研究所、摩托车设计研究所、纺织机械设计研究所和工艺研究所等5个设计研究所,并设技术支援部和计量检测中心。

企业十分重视技术创新投入,连续6年技术开发经费支出总额都达到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10%左右。技术中心现在拥有20个航空产品试验室和10多个非航空产品试验室。仅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就从1999年的1.12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67亿元,年均增加1100万元。

技术中心遵循

“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的思想,一方面坚持航空为本,不断创新,大力开发高科技航空产品,5年来每年在研的航空新产品都在5个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防建设,满足了民用航空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5年来开发了10几个系列110多个品种的高科技非航空新产品,并投放市场。高强度的产品开发为集团公司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技术中心现有员工1115人,其中高级工程技术职称人数317人,专家和博士人数41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站博士后人员3人。技术中心注重人才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占全部科技人员的80%。

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强击机之父——陆孝彭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飞机设计师石屏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带头人,正带领着广大中青年科技人员,为新一代高级教练机——L15飞机早日飞上蓝天而勤奋工作。

5年来,在技术中心持续的技术创新活动中,荣获国家、国防科工委、江西省、中航第二集团及企业各级各类科技成果67项,申请国家专利29项。既出了成果,又锻炼了人才,而且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企业进步的灵魂。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正确领导和江西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的精心指导下,洪都集团技术中心高举技术创新的旗帜,阔步前行。广大科技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攻克了无数的难关,解决了大量的技术关键,填补了许多国内空白,创造了新产品开发的“十个全国第一”,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截至2003年底,研究设计开发的近20个型号的系列航空产品,已累计生产各类飞机4600多架,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当前面临的新军事变革,技术中心将以更高的境界,更宽广的视野,牢牢把握世界航空高科技的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要按照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加速创新、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勤奋工作、勇于探索,为L15高级教练机早日上天,为振兴祖国的航空事业,为国防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上海梅山矿业有限公司

上海梅山矿业有限公司是上海宝钢集团梅山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其前身是梅山铁矿,成立于1961年12月,于1995年8月转制为全国冶金矿山中第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矿业子公司。梅山矿区占地面积333.34万平方米,位于江苏省南京市西南郊,是国内距离大城市最近的大型地下矿山和重点黑色金属矿山之一,具有矿体集中、形态规整、储藏量大、品位较高、易于开采等独特的赋存条件。

上海梅山矿业有限公司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矿业企业的战略目标,建立和完善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推进管理创新,构建了以“不留缺陷,追求卓越”为理念,以效能建设和贯标工作为载体,以低成本战略运行体系、全面预算管理考核体系、领导干部业绩考核体系和供应链体系为支撑,涵盖决策无失误、安全无事故、成本无虚耗、生产无故障等10个专业管理平台的“零缺陷”管理模式。矿山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在国内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水平,部分指标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上海梅山矿业有限公司坚持矿产业内涵式发展道路和非矿产业外延式发展道路,努力延伸主产业链,形成了以矿产业、硫酸化工业、机电加工业、码头运输业、磁性材料业、矿山技术咨询服务业等为主的支撑产业。2004年,矿产业实现了400万吨年采选综合生产能力,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非矿产业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外销收入突破1亿元,接近销售总额的50%。

上海梅山矿业有限公司坚持科技兴矿,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大间距集中化无底柱采矿新工艺研究”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通过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鉴定,填补了无底柱采矿的空白,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梅山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加大结构参数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梅山铁精矿选矿降磷工艺研究及应用》研究项目荣获冶金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公司开发应用了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材料备件管理和选矿自动化等信息子系统,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上海梅山矿业有限公司推进文化创新,以“诚信、执行、业绩、创新”为支撑要素,构建了“零缺陷”文化体系。以诚信为根基,把诚信视为企业精神的第一要义和价值观的核心要素,培育员工具有超越利润之上的崇高价值追求;以执行为保障,把执行作为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执行变成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的准则,不断提高执行的效率和效果,努力追求尽善尽美的管理境界;以业绩为核心,用“争创一流的业绩”激励员工,鼓励员工始终不渝地追求业绩,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以创新为动力,坚持“资源有限,创新无限”的创新理念,走学习创新的道路,永不停顿的渴求变革,努力推进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上海梅山矿业有限公司坚持用户至上的质量管理理念,不断强化产品质量管理。2003年,铁矿开采、选矿及硫酸生产顺利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实现了质量管理与国际接轨。

上海梅山矿业有限公司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2000年被中国矿业联合会评为国企改革与发展矿山(油田)企业先进单位,2002年又荣获全国冶金矿山系统“十佳厂矿”荣誉称号。

推荐访问: 矢志 报国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