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41年间:她被植入21台心脏起搏器

41年间:她被植入21台心脏起搏器

时间:2022-10-23 18:30:04 来源:网友投稿

首开先河

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堪称中国起搏器临床治疗之开先河者。1962年10月,医院为一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30岁男性实施了我国首例起搏器安装手术。在麻醉开胸的情形下,将一根阴极导线缝合在患者心外膜上,医生将另一根阳性导线缝合在其胸壁上,再将两根导线经皮与体外的继电器连接。这一台由申城医、工联合研制的第一代心脏起搏器,大似一张八仙桌。

反复昏厥的小伙子因心脏“电路”恢复而得以死里逃生,并伴随不断改进、体积如半导体收音机或者更小的新一代起搏器,“多活”了5年。他获救的那一年,距离世界第一台心脏起搏器植入人体有4年时间。

当业内人士纪念中国起搏器治疗走过50周年之际,其中一名受益者表示“有故事要说”。

她叫胡根娣,上海人。同样的疾病,同样的机缘,同样的医疗团队,却让她拥有更多的幸运。

1971年5月,还是年轻妈妈的她“无奈”接受了安置国产感应式起搏器治疗的建议。从最初“拖”在体外,到后来“埋”入体内,30多次手术,前后更换过21台起搏器。整整42年过去,生活自如的她,有时甚至都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病人。

命悬一线

胡根娣退休前是一名会计,有一天,正在整理账目的她突然一头倒在地上,过了好一会儿才醒过来。一张心电图,立马确诊她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阿-斯综合征反复发作”。

医生解释说,就是心脏里传导电的一条线路坏了,心脏跳得慢了,脑子一时供血不足了……一头雾水的胡根娣,唯一听进去的,就是关于这种毛病的治疗方案:一是在身上装个机器,帮助心脏跳起来;二是一直住院使用肾上腺素静脉点滴维持,当然很多患者最终因并发恶性心律失常而猝死了。

咬咬牙,上!

同霍銮锵、颜和昌、方作平、巫协宁等一道参与为胡根娣进行起搏治疗的刘忠豫教授事后曾回忆道,40多年前起搏器治疗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各方面技术也不是很成熟。曾有一名30岁患者因“文革”失去有效的随访监测、起搏器出现问题导致死亡。

1971年5月10日,是胡根娣心脏起搏治疗的第一次。这是一台照相机大小的感应式起搏器,需打开胸腔把次级线圈缝合在心外膜,另一个初级线圈与之并行埋藏于胸壁。起搏器发放的电脉冲输送到初级线圈,再感应次级线圈刺激心脏跳动。由于体外初级线圈感应线圈极不稳定,给胡根娣安装起搏器的手术先后尝试了两次,但分别都只“工作”了一周和一个月。

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胡根娣长住监护病房,每天靠异丙肾上腺素维持心律。经过多方努力,1972年6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获得一台瑞士进口固定频率起搏器,协商后决定用于胡根娣治疗。

用上国产

就在胡根娣完全恢复正常工作、生活两年的时间里,国产锌汞供电的埋藏式起搏器研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上海起搏器5人研究小组的刘忠豫和复旦大学的方祖祥等也研究出锌汞埋藏式起搏器和心内膜起搏电极。

1974年底,胡根娣再次发生胸闷、乏力,心率降到42次/分,诊断为起搏器电池耗竭。考虑到国产起搏器获取容易,来源不成问题,1974年11月13日,医生为胡根娣安装使用复旦大学研制的国产起搏器。至1981年2月止,因起搏器大小故障或电池耗完的种种原因,7年间胡根娣反复就医,反复手术,更换的起搏器总共有11台。

2012年底,上海市第一医院心内科按惯例给胡根娣发出年度起搏器常规测试的通知。神清气爽的胡根娣如约前来。这一次的起搏器测试提示,胡根娣体内的起搏器工作良好。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刘少稳表示,国外曾经报道一例植入埋藏式起搏器患者在更换20多台起搏器后,存活了42年。胡根娣开始起搏器治疗至今已超过41年,而且目前的一般生活状况良好,“她有望成为起搏器术后存活最长的患者。”

推荐访问: 起搏器 植入 年间 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