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问题探索与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问题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8-21 16:3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问题探索与实践,供大家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问题探索与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建设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新时期的农民教育思想:关于农民教育的主要原则、依靠力量、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等。这些农民教育思想成为指导现阶段农民教育的重要理论武器。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D42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1)05-0122-04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初期就开始关注农民教育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解决农民问题的实践史,也是中国共产党试图通过教育来解决与农民关系的历史过程。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作为现代执政党逐步成熟和完善,其农民教育思想也在各个方面沿着不同的历史轨迹得以展开和完善。

 一、明确农村现代化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1978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动员方式,“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由此决定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思想出发点的转变。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根据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理解以及对新中国成立之后 30 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阶段经验的总结,重新认识和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要的时代命题。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农村发展,他曾说:“从 1957 年起,我们生产力的发展非常缓慢。拿农村来说,到 1966 年的十年间,农民收入没有增长多少。虽然,有一些地区的农民生活比较宽裕,但是多数地区的农民还处贫困状态。如果按照社会主义的标准来要求,这是很不够的。”[2]137-138“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连温饱都没有保障,怎么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呢?”[2]255 邓小平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从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邓小平认为农业发展与农民致富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目标,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指导农业思想的改变,也使新时期农民教育的出发点发生了重要的调整与改变。在确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后,邓小平从人口素质和中国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思考中国的现代化问题,认为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和根本保证在于对人才的开发和利用上,“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3]40 邓小平正是在现代化建设人才战略的意义上,思考和解决农民教育问题的,他明确提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 [2]138 这说明中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对农民教育有两个要求:一是要建成与国际发展水平相一致的现代化国家,需要培养具有现代化素质的农业劳动者;二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需要加强对农民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未能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要求,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科技等现代素质没有得到显著提高。据相关资料表明,截止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全国 4.9 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 13%,而初中的仍占 49%,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 38%,其中基本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 7%[4]462。较低的文化素质制约了农民在知识科技等方面接受教育的能力,因而对农民进行文化科技素质的培训是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其次,新时期仍然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向的有力保证。因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

 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3]367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在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思考和解决农民教育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历任领导人在继承邓小平农民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依据变化着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对农民教育问题进行拓展性的思考,这些思想集中反映在中共中央 2006年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与以往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思想的现实出发点不同,2006 年一号文件反映出共产党首次将农民置于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之下,从农民自身的发展要求和实际需求出发,探讨农民教育对农民自身的意义与价值。不论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教育思考的出发点一直从革命战争需要、政权巩固需要或者是现代化经济发展需要等宏观层面进行考量,带有明显的“政治动员”色彩。而 2006 年之后,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的出发点出现明显的回归,开始从农民个人全面发展视角思考农民教育问题。虽然农民教育思想出发点的这种转变还处在不断发展中,但是其中体现的农民教育态势已经颇为明显,成为当前思考农民教育问题新的出发点。

 二、中国共产党确立新时期农民教育的主要原则及依靠力量

 改革开放之后,党和政府确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农民教育的作用更加凸显,首先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农业人才。“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3]40 关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邓小平曾表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因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是安定的。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贫困的基础上。”[5]280 在 1980 年《关于农村政策问题》中还指出,“中国有 80%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 80%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2]65“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2]237 对于农村居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其次是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之后,党和政府在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为此,邓小平特别强调:“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2]144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新时期,在现代化目标的指导下对农民教育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原则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体现为:

  第一,以事实进行教育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领导并教育农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对社会主义内涵理解上的偏差,造成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建设道路。在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中,邓小平认识到要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基础上,坚持以客观事实对农民进行教育的原则。首先,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正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早在 1962 年邓小平在《怎样恢复农业生产》中提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5]323 其次,针对部分农民群众对改革开放政策还持有怀疑态度,邓小平认为应该强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使农民群众在发展中实现自身的物质利益和自主权利,从而在发展的事实中获得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

 育。对此,他提出:“既然搞的是天翻地覆的事业,是伟大的实验,是一场革命,怎么会没有人怀疑呢?即使在主张和提倡改革的人当中,保留一点怀疑的态度也有好处。处理的办法也一样,就是拿事实来说话,让改革的实际进展去说服他们。”[2]156 再次,在强调经济发展事实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2]48

推荐访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问题探索与实践 中国共产党 改革开放以来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