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优秀成果评选(精选文档)

优秀成果评选(精选文档)

时间:2022-08-12 14:4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成果评选(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优秀成果评选(精选文档)

 

 优秀成果评选

  刘备“哭”的学问

  九年二班 冯己垒

  纵观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在哭的能力上最强的人,只有玄德公一人了。刘备大事大哭,小事小哭。别人是“流血流汗不流泪”,而我们敬爱的刘将军是“流泪流汗不流血”,且哭的效率极高,每哭必有所获。与曹操的笑不同,刘备好哭,我没有详细计算刘备在一部《三国演义》中哭的次数,但每到关键时刻,他便涕泪涟涟,泪湿衣襟,且往往是泪下事成。

  刘备在自己的事业的初级阶段,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兜里没有一分钱,但这并不妨碍他有当帝王的大志向和欲望。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必须有得力的人来辅佐自己。引进高级人才是需要重大投资的,刘备没钱,不能像自己的对手老曹和小孙那样给得到的人才加官进爵、赏赐金银珠宝。但刘备深谙 Maslow(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给予非物质财富即精神层面满足才是最有吸引力的。这个精神层面的满足,就是培养深厚的情感。刘备用哭的方法成功引进的人才很多。

  一般认为哭声一种软弱的表现,但刘备的哭却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赵云,仅用了两次握手加数滴眼泪,便将身价正处于上升期的常胜将军赵子龙纳入自己的麾下。后来的事实证明,刘备这个感情投资是相当成功的,赵云不仅为他打下了大片的地盘,救过他好多次命,还从敌人的重重包围当中救出了他的有弱智嫌疑的儿子阿斗。最最关键的一次,赵云作为保镖陪同刘备出国,不但保卫了刘备的安全,完璧归赵,还帮他骗回来一个出身高贵、能文能武的漂亮小媳妇。

  又如刘备送别徐庶的哭,那是声泪俱下的哭,使徐庶感到刘备不是至高无上的皇叔,只是留恋自己,患难与共的兄弟:不是居高临下板着面孔的的主公,而是心心相印,地位平等的朋友,这种哭声使徐庶发誓“终生不予操设一谋”,继而刘备又哭来了诸葛亮的个人简历、职称职务、专业特长、家庭地址和联系方式等资料,然后不惜亲自跑了三趟,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卧龙”。诸葛亮还算厚道,作为对刘备远道而来聘请自己的回报,他为刘备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个人事业发展远景规划,即著名的《隆中对》。但,刘备是个有更大欲望的人,想要的不是一堆金子,而是那根能把石头变成金子的手指。于是,听完诸葛亮的精彩讲演后,刘备死活不肯走,边哭边说,鼻涕一把泪一把,也不用手帕擦(可能那个年代还不兴手帕),弄得满衣服都是,终于把诸葛亮忽悠下了山,成为自己成就大业最根本的支柱。

  到了中期和后期,刘备把哭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更具有表演性和感染力。哭,是刘备活命的杀手锏。如在东吴相亲和度蜜月期间,为了保命,他不失时机地趴在自己的丈母娘吴国太和自己的老婆孙尚香脚边哭,赢得同情和支持之后,顺利地虎口脱险,毫发无损。哭,是刘备重要的外交手段。面对东吴的使者鲁肃,他捂着脸哭了一痛。鲁肃感动了,战略要地荆州便暂时不用还了;张松走的时候,他哭了。张松感动了,不要任何报酬,西川重要军事地图拱手奉上。

 刘备的最后一哭,是留给诸葛亮的。当时刘备已病入膏肓,在生命的最后终点,尽管接班人不在身边,他依然用哭泣的方式完成了政权的顺利交接。刘备在哭的掩护下,采用欲擒故纵的策略让诸葛亮彻底消除产生谋反之心的可能,紧接着趁热打铁,让自己的儿子们认诸葛亮为干爹。这样做,相当于给诸葛亮加了一个最高荣誉和最美丽的光环做成的紧箍咒罢了。刘备死后,诸葛亮拼了自己的老命辅佐后主刘禅,力保蜀国江山向后苟延残喘了数十年。

  所以我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这种以哭来保住江山的所谓“大英雄”手段,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评语:小作者平时就捧着一部《三国演义》,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课上课下讨论的话题也离不开“三国”,这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更令他如鱼得水。行文笔锋犀利,旁征博引,文学功底深厚。能够对名著进行深刻的研读、思考。所以才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师相信你的文章会日趋成熟,更加耐读。

 (指导教师 杨素玉)我和《论语》有约

  九年二班 李月玲

  文学家孔子,受万民敬仰,成立儒家思想,得意门生弟子填其室。自然理论乎,名言乎,不少矣。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说过,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我曾经粗略地读过《论语》,但总是懵懵懂懂,不解其意。当我聆听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于丹教授讲授的《论语》心得,心情如一眼清泉流入心间。正好学校也开展了“经典伴我行”的活动。于是我又拿起了认为枯燥无味的《论语》,细细品读,书中朴实的语言、独到的看法、平凡而深刻的理论高度,使我眼界豁然开朗,心中对孔子陈旧古老的认知顿然改变,使我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以前刚读《论语》的时候,最喜欢最后一句,前面其他的几句都忽略掉了。后来渐渐的发现,其实算算看,从“志于学”,到“而立”,到“不惑”,在真实修养上,都非常不容易的事。当然,最喜欢的,还是最后这句,“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我们不可不读。

  正如人们所说的:流行的不一定成为经典,但经典一定会流行。

 《论语》流传 2500 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但有多少人真正读过它,知道它的典故呢?结合于丹的《论语》心得便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紧扣 21 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

 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成功地让我们普通人对《论语》都能有一种感知的认识。可以说真正的启迪了我们的灵感和智慧。

  薄薄的一本《论语》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于丹《论语》心得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例如: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告诉我们内心的从容缓和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当我们凝神静气地阅读,心领神会地颔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都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社会竞争激烈,越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在现实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我们对圣贤与经典的概念也变得逐渐模糊,如何为人处世、以何种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似乎都已变得摸棱两可。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下子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演变而出的是一种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论语》教给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作为学生,我们都应熟悉了这些,“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话,我们差不多都会说,可是我们真能做到的又有几个,那就“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吧。我希望它真正成为炎黄子孙必不可少的人生教科书。

  评语:作文如做人,从你的作文看到了孔子和于丹跨越千年的时空的对白,《论语》的“晦涩难懂”和于丹的深刻剖析相结合,带给人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小作者对原文的理解十分深刻透彻,又进行巧妙的构思,善于选点展开,使行文跌宕起伏,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今后的写作之路还很漫长,望你努力思索,不断创新,以你的个性定会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指导教师 杨素玉)带刺的玫瑰---晴雯

 九年二班 李倩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挂念。”这是晴雯的赞歌,也是晴雯的悲歌。

  你心志高洁,“把好的给他,剩下的都有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软气”。这虽是几名玩笑话,却显示了你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

 你娇俏可人,“撕扇子作千金一笑”,那笑声里,透出了你的直率与纯真。

 你惠心手巧,在力尽神疲之时,仍挣扎着补他那烧坏了雀金裘。不知以后那登上仙界的你是否知道,那位多情的怡红公子在读书时偶然看到了雀金裘:“不看则已,看了时神已痴了”。

  你美丽,你真诚,你正直。你的眼中,容光焕发不得那些虚伪与庸俗之类的东西。当你在病中得知“眼皮子浅”的坠儿偷了平儿的虾须镯时,气得“蛾眉倒蹙,凤眼圆睁”。

  在某些方面,你与“潇湘妃子”很像。在你们的思想中,都有着一些世俗所不容的“叛逆性”,可在这种“叛逆性”里,身为奴婢的你却比林黛玉多了一些东西。林黛玉作为一个贵族小姐,虽有时咄咄逼人,可仍摆脱不了身为贵族小姐所特有的矜持与软弱,在也面对封建势力的压迫时,在失去了被当精神之柱的爱人时,她只能终日以泪洗面,她只能发出“刀霜剑严相迫”的慨叹,任世俗吞噬了她的生命。可你不同,你敢爱敢恨,敢怒敢言,在你被封建家长王夫人撵出贾府时,你因受辱而气愤,你因重病而生命垂危,在死之前,你曾对他说出过这样一段话,“我已知横竖不过三五日光景,就好回去了。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一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咬定了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今日即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名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这种赤裸裸的表白,换作林黛玉是绝对说不出的。

  该怎么形容你呢?“其为质则金不中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中喻其洁,其为神则日程星月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也只有那位浪漫的红楼公子用蘸满了深厚感情的笔墨才能描绘出你的花容月貌与玉洁冰清。

 你心志高洁,你娇可人,你慧心手巧,你真诚率直,你敢爱也恨,你也怒敢骂,在你的嬉笑怒骂中,涌动着一种不含渣滓的灵性美。这种美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如灰色天空中一道划破乌云的闪电,如黑暗里一盏散发着真善美之光的明灯。晴雯是芙蓉之神,她的美在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种天资自然,蓬蓬勃勃的生命之美。比起王熙凤的珠光宝气、林黛玉的娇弱无力、薛宝钗的冷漠压抑,更有一种源自生命与自然的魅力。她的美丽再加上她的热情、任性、傲气、构成了大观园中的一道夺目的风景。晴雯的青春年华虽然是短暂的,但的确是无比灿烂的,青春原本就应该像草木那样欣欣向荣,像鲜花那样生机勃勃,而不应该被沉重的担子压得气喘吁吁、疲惫不堪。看得出曹公是十分钟爱晴雯的,不仅给了她天生丽质的容貌,而且赋予了她难能可贵的人格意识。这种人格自觉意识不仅在当时是进步的,到现在仍然有许多人都缺乏晴雯的任情与傲气。

  带刺的玫瑰---晴雯,你的美为你自己谱写了一首不朽的赞歌

  评语:虔诚的礼赞,深邃的哀鸣,字字真言,句句真情,倾诉悲欢,度量得失,小作者以诗人的语言,哲人的眼光给名著量体裁衣。整篇文章犹如一座充满艺术魅力的雕塑,博大而深厚,质朴而自然,,反映了小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厚实的心智和敏锐的灵光。精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深刻的思辨、广博的见识,无不令人赏心悦目。(指导教

 师 杨素玉)

推荐访问: 优秀成果评选 评选 精选 优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