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人均创造价值与人均消费水平平衡关系【精选推荐】

人均创造价值与人均消费水平平衡关系【精选推荐】

时间:2022-08-10 17:0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均创造价值与人均消费水平平衡关系【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人均创造价值与人均消费水平平衡关系【精选推荐】

 

 人均创造价值与人均消费水平的平衡关系 影响人均创造价值与人均消费水平的动态平衡因素分析 社会消费结构影响人均创造价值与人均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从根本上说,社会分工是为了 促进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 为社会生产服务。

 社会价值管理分配应该围绕社会劳动产品的客观价值积累和社会消费可能, 开展平衡管理。

 客观分析社会消费结构, 科学制定群体政策、 待遇, 才能很好地预测人均创造价值与人均消费发展趋势, 促进社会进步发展。

 (一) 社会劳动者消费与非劳动者消费的动态平衡分析 1. 有生产能力的消费大于无生产能力消费所占比例(如下式所示) 是社会消费健康的重要标志。

 2. 无生产能力消费结构中“暂时” 无生产能力与其他无生产能力的比例适当平衡问题, 即: 未成年(儿童) 与老人、 残疾人等的比例问题。

 如“暂时” 无生产能力———儿童消费大于老龄人或残疾等人的比例(如下式所示) , 则预示着社会未来的生机。

 从联合国人口基金《2011 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 看, 目 前世界人口达 70 亿。

 60 岁以上老人数量达 8. 93 亿,占 12. 76%, 25 岁以下人口占 43%, 两项相加达 55. 76%; 若再剔除 18-25岁等人群, 全世界有生产能力人大约 50%, 即: 有生产能力人数≈无生产能力人数。

 也就是说有生产能力人其在工作期的价值创造, 用于自身消费的约占 1/2。

 3. 个体消费结余与过剩问题(1) 人劳动多少年才能退休, 要从人的平均寿命多长来考虑, 考虑退休后养老生活消费水平, 应该进行个体模拟测算并制定调整方案。

 平衡式是: 人一生创造价值=劳动期间消费价值+退休后养老消费价值+人均对社会应贡献价值。

 (2) 劳动期间消费控制和价值积累: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制度、 医疗保险基金制度、 住房公积金制度

 以及税收制度都对有生产能力的劳动者劳动期间消费进行调节, 对个人创造价值积累进行强制转移, 以供本人其他消费使用。

 从国家角度看, 正常个体消费不但要达到自我创造价值需求平衡, 还需要有一定贡献, 以对无劳动能力者提供适当创造价值援助。

 (3) 自然资源富足、 人口稀少的国家,社会人均消费不受其人均创造生产价值限制。

 如中东石油高储量国家沙特阿拉伯、 伊朗、 伊拉克、 科威特、 阿联酋等, 石油储量约占全球 65%, 人口约占世界 7%, 其人均消费靠出口原油或原油产品价值, 并且消费水平还大大超过世界中等国家人民消费水平。

 地广人稀的俄罗斯水力资源、 矿产资源(如森林、 天然气、 煤、 铝、 铁、 锰等) 储量丰富, 名列世界前茅, 而人口只占世界的 2%, 该国家人均消费可以承受超人均创造价值这一问题。但从社会创造价值、 社会消费平衡来观察, 这些国家的这些年消费都属于资源掠夺性消费, 是当代享乐主义, 是不可持续的。

 (4) 科学创造、 技术发明密集型的国家, 生产能力、 生产水平会大幅提升, 人均物化劳动也会大幅下降, 产品成本大幅减少, 再加上市场垄断、 价格垄断, 以至少数人、少数企业创造的少数产品价值就能给一个国家收入带来大幅提升, 国家通过财政、 税收手段对其超额利润进行社会产品价值分配和再分配, 有能力倾斜照顾一部分科学技术含量中低下的一般社会劳动者, 这些一般劳动者也形成社会人均消费不公平占有群体。

 另一方面, 如果这个社会上的人从事了 这些劳动, 但取得的报酬还不如不参加这类劳动取得的社会福利救助, 那么大家还不如不去参加劳动。

 有生产能力人不参加社会劳动, 形成社会负担的现象, 在美国、 日本、 法国、 德国等发达国家经常可见, 成为社会一大病根, 这种病根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危险不小。

 (二) 衣食住行等生存基本消费与其他消费的动态平衡分析现代社会人均消费中存在着不同的个体需求, 它们之间产生冲突是难以避免的。

 这就要协调好这些不同的个体需求, 形成动态平衡关系, 从而促进人均创造价值的提升。

 衣食住行等生存基本消费是现代社会人均消费个体需求结构的主体。“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民以食为天” 反映了 在古代农耕社会衣食住行等生存基本消费的重要性, 也体现了 其在现代社会人均消费个体需求结构中的主体性。

 只有始终把百姓的衣食住行等生存基本消费放在第一位, 大力发展, 保证人民基本生活需求, 才能更好促进其他消费的实现和发展。

 只有加快推进健康保障消费、 社会进步消费、 改善性消费和安全保障消费, 才能促进人均消费个体需求有机协调发展, 形成动态平衡关系。

 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才能更好地保障衣食住行等生存基本消费, 提升人均创造价值水平, 构建和谐、 幸福的现代社会人均消费个体需求结构。

 可喜的是这些都已摆上党和国家议事日程, 并写入了党的十八大报告。

 (三) 超社会劳动的消费必将打破人均创造价值与人均消费水平的平衡关系, 造成社会停滞或倒退进入文明社会, 管理者一方面有能力按照客观情况对社会创造价值———物质财富进行合理分配决定或控制人均消费; 另一方面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文化、 民主、 政治制度等因素影响, 使他们很难做出符合客观需求的决策, 导致放纵人均消费欲望增长, 破坏社会物质(总价值) 总供求平衡。

 当人均消费需求大大超过人均创造价值时, 社会经济运行的机制将遭到破坏, 运行出现停滞, 引起社会、 经济、 政治问题的频频激烈爆发, 甚至引发上层建筑变革, 即领导者变更。

 如当前的希腊、

 爱尔兰、 葡萄牙、 西班牙、 意大利等。

 从上述简要分析情况看, 人均消费占 GDP50%就直接意味着不平衡和超消费(下表 1) 。

 (四) 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了 人均创造价值与人均消费平衡关系在自 给自足或小规模商品流通中, 人们容易认知并掌握人均消费。

 在这种社会状态下, 消费水平不可能突破客观供给, 人均消费需求是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源和劳动产品。

 在这一社会阶段, 不劳动者或无劳动力者是难以生存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资源被发现和利用, 社会增加了 许多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产品, 为人类消费提供的物质不断增加。

 社会劳动者不但能使自身生活水平相应得到改善和提高, 也逐渐有能力承担部分社会无劳动能力者所需的生活消费品, 一定的物质基础为体现人类关爱和社会文明提供了 客观条件。

 以下以中美人均创造价值与人均消费水平对比为例来说明: 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 2011 年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值(GDP) 排行榜看, 第一名: 美国 15. 658 万亿美元, 占世界的 21. 51%; 第二名: 中国 6. 988 万亿美元, 占世界的 9. 98%。

 从联合国人口基金《2011 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 看, 第一名: 中国 13. 476 亿人, 占世界总人口的 19. 25%; 第三名:美国 3. 131 亿人, 占世界总人口的 4. 47%。

 计算得出: 2011 年美国人均GDP 为 48115. 03 美元; 2011 年中国人均 GDP 为 5185. 86 美元。

 2010 年,美国、 中国分列世界消费市场第一名和第四名: 100264 亿美元、 18352. 8亿美元; 人均分别为: 32022. 995 美元/人、 1361. 888 美元/人。

 人类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人均创造价值不断增加, 引发人均消费量或消费水平不断增加和提升, 在一定时期内, 社会产品存量价值与社会消费存在着不平衡。

 在一般正常的情况下, 社会产品存量总价值要大于或等于社会消费总

 价值。

 出现过度消费与超前消费, 两种消费行为都冲击了 平衡底线, 长期看是不可持续的。

 主要原因是: 消费透支的价值来源是债务, 一个国家的债务偿还从经济学角度上讲是要靠下一时间段社会劳动者的超额劳动来反哺, 如果每一阶段的劳动价值创造都不能自求平衡, 债务不是减少, 反而增加, 必将会导致社会发展的停滞或倒退。

 人均创造价值与人均消费水平动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改革分配制度、 优化政府消费, 促进人均创造价值与人均消费水平动态平衡的提升 1. 要切实扭转“国进民退” 现象,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根据国家统计局 2000—2010年资金流量表数据,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由 53. 3%下降到 47. 8%,在国民收入中, 政府收入占比由 14. 5%提高到 18. 0%, 企业收入占比由17. 9%提高到 21. 6%, 居民收入占比由 67. 6%下降到 60. 4%。

 2.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兼顾公平。

 生产能力的增长速度快于消费能力的增长速度并最终造成人均创造价值与人均消费水平之间失去动态平衡, 这就要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增加广大劳动者收入,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

 另一方面, 要缩小贫富差距, 兼顾公平, 让广大劳动者共同富裕起来, 以真正活跃消费市场, 促进市场繁荣, 实现人均创造价值与人均消费水平的动态平衡。

 此外, 政府收入在分配中占了过大的比例, 扭曲了消费平衡关系。

 因此, 应建立健全公共资源和国有资本收益主要用于公共支出的机制, 重点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生产和消费协调发展。

 (二) 强化土地和房产资源管理, 发挥其对经济平衡的杠杆作用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 这决定了 每一块土地的价值都具有特殊性, 即不重复性。

 所以,价值具有一定的不可比性。

 土地房产的价值资源如被国家掌握, 就可发挥意想不到的经济运行效益。

 也就是说, 土地房产有时可发挥货币或金融的作用。

 在国家经济开始起飞, 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落后阶段, 如人均居住面积还比较小、 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 土地开发运作可以弥补资本金不足缺陷, 可促进经济发展的空间比较大。

 综上所述, 保持人均创造价值与人均消费水平动态平衡关系, 要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和社会生产力, 尤其是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把科学技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增强发展的平衡性、 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 要引入会计核算原则, 量化经济事项, 促进人均创造价值与人均消费水平的均衡发展。

 国家管理充分引入或都有会计核算的稳健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和财政经济平衡等理念, 尤其是银行、金融领域的内控机制要引入朴实的两个会计原则及其理念, 正视社会创造价值与货币流通的客观关系, 管好行业行为, 为国家人均创造价值与人均消费寻找到平衡点, 防止超消费、 防止出现通货膨胀, 防止经济衰退。

 作者:

 陈 津 单位:

 福州市房屋登记中心

推荐访问: 人均创造价值与人均消费水平平衡关系 消费水平 创造价值 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