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8-07 12:0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供大家参考。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马桂宏

  (吉林省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 松原 138000)

 摘要:面向二十一世纪,学校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开拓型人才,以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根据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对学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作重新思考,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新理念,把握体育教学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积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心理健康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解释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由此可见,作为增进健康重要手段的学校体育教学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传统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范畴,怎样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笔者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心理学家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主体在这种状况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⑴ 国内学者代表性的观点:心理健康指个体的一般适应能力、自我满足能力、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智慧能力、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创造性、自主性、成熟性、对自己有利的态度、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等方面达到正常或良好水平。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其中以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障碍等表现较常见,有的还有抑郁、焦虑、厌学、自杀等现象。据有关文献报道,大约 32%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

  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同时,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胸无大志、思想消极、行为落后是他们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从我院对 500 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来看,我院学生 18%有心理障碍,69.8%有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在学生中进行正面教育,将会给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造成极坏的影响,这也是对培养新世纪合

 格人才的一个主要冲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二、体育教学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学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许多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1、体育学科特点所决定

 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体育课又是在不断活动中进行,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就能极其充分地表现出来。学生因体育基础不同而出现的学习效果的即时反应,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不同者的不同表现都是绝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机。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这是体育课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一大特点。

  2、体育教学内容所决定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教授体育的目的、任务时激发学生努力锻炼身体,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在教基本技术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法规、法则,做文明的、守公德的好学生。体育教材中有许多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内容,教师要结合体育教材和目前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具体要求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优化体育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教育 体育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它能把人们团结在一起,它能使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它能促使个性、独特气质的形成。所以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是强体魄、长知识、增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得到培养和发展。在体育教学中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有的放矢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于体育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个体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充分地了解学生,尊重他们;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科学地确定教育的层次。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德育要为被教育者提供精神动力提升德育对象的精神状态,调动被教育者的积极性,提高预期行为的出现频率,完成品德构建的过程。”⑵ 体育课堂教学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要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入手,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笔者在教学中注重了培养学生开朗热情、诚实正直、乐于助人等情感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如:跳箱技术的教学,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即一个人做动作,由两个人来保护帮助他完成,教师再及时引导:很多事情你可以自己去做,但如果有了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就会增加你做成这件事的勇气和信心;而支持帮助别人做好某件事,我们也会感到特别充实和快乐。这样,既传授了知识技能,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日趋成熟。创设好的教学情境还需要教师以身作

 则,如果教育学生做人要诚实正直,在教学中自身就要以诚实正直的人格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才能创造出和谐、民主、坦诚的氛围影响学生。在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如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 鼓励、肯定、赞赏,也可以发出提醒、警告、停止的信号,或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及优美的示范动作唤起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育学生自信心的肥沃土地。如果学生做错事,我们能耐心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则显得极为重要。这些都有利于正直品质的形成。

 2、培养个性心理品质和提高情感智商 素质是心理现象的本质和主体,而心理则是素质的机能和运动形式。心理素质教育,即培养人的心理品质,包括培养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的品质。心理品质直接控制着人体自然力的发动,调节着活动能量的释放,增进人的生理机能。发展人的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说,主要是指发展和发挥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上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对学生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其个性的目的。

 情绪、情感是情感智商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面对现实的思考和乐观地去做。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趋向,当满足这种内在需要时,人会产生愉快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学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怎么办等,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和学得会、学得懂、学得愉快。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如:课前给同学们交待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自编自导地准备徒手操、专门性准备活动和结束部分的整理运动。在每节课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可让学生轮流领做,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通过多次的锻炼,克服思想上的紧张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如:集体跳长绳游戏比赛,接力跑等集体游戏活动。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让学生在比赛中体验到胜利的喜悦。经验告诉我们: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克服困难和促进身心健康,有助于勇敢坚毅品质的形成。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情绪,培养他们乐观的态度。对学生的活动要进行积极的评价,使学生情绪积极饱满,同时也要引导他们认知他人的情绪,进而提高他们的情感智商。

 3、引导学生注意调控、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教育学生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教师要抓住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的孩子多受家庭溺爱,任性、自我控制力差,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技术或参赛失利以及遇到不顺心之事时,情绪很容易发生波动,甚至会引起过激行为。要使学生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人格,善于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很重要。如:迎面接力跑比赛气氛活跃、竞争激烈,失败一方学生往往不能正视失败,或垂头丧气,或不从自己这组找原因,反说胜的一方违反规则。如都采取强制措施,情况虽暂时能得到改变,但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在以后的活动中又会再犯。教师应在指导时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识别自我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如冷静思考法:当遇到困难或挫折

 时,首先要学会沉着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通过反复思考,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间隔沟通法:当与同学发生矛盾及争执时,可先把问题放在那里,间隔一段时间后,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再进行沟通,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转移自慰法:当碰到不顺心之事时,调整一下聚焦内容,多想想让自已高兴、愉快的事等等,不断增强自我调节力。有了这些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基础,教师就要用心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友态度和能力,不断修正自己的心态。例如,多组织集体参与的游戏内容,在师生共同活动中,及时鼓励学生擅于用幽默的语言与同学交往和多交朋友,帮助他们确定择友标准并引导学生学会争取集体的接受,要让学生在交友过程中重视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继而提高自身的人格质量。

 4、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球类、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单杠、双杠、跳马等)等项目;对急燥、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下棋、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以及游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项目;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技巧、长跑、跳高、跨栏等项目。

  多样性是需要通过多选择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这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教学中,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追求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健身的动机;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教学“引趣”法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养成体育习惯,产生良性心理定势。

 体育运动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因此,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断研究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去开辟素质教育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⑴ 转引自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⑵ 房海静.精神激励与德育目标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05,(7).

 作者简介:马桂宏(1969——),女,吉林松原人。吉林省松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和体育研究工作

推荐访问: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进行 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