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最新文学常识100条(十3篇)(2023年)

2023年度最新文学常识100条(十3篇)(2023年)

时间:2023-05-29 12:0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最新文学常识100条(十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最新文学常识100条(十3篇)(2023年)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文学常识100条篇一

一、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

所谓重点,就近几年高考题来看,涉及到的知识点应该都与初高中语文教材或读本所选文章有关。如20xx和20xx年湖北卷上考查的雨果、《祝福》、《边城》、《围城》,裴多菲、孙犁等,都能在课本或读本里找到依据。在复习中应立足教材,突出重点,高度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其作品被初、高中教材或读本选用作课文的重要作家及其重要作品;
②课文中注释介绍的相关文学知识;
③课本附录的相关专题知识介绍;
④课文行文中提及的一些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其次,重点也指“中外重要作家”,比如就中国现代文学而言,常说的“巴老曹,郭鲁茅”,即,巴金、老舍、曹禺、郭沫若、鲁迅、茅盾等,就是重中之重,显然应该重点识记。

即使在考题中出现自己没接触过的知识点,也不要慌张,因为往往这些陌生点相对较偏或难,命题者一般不会把它设置为错误点。

二、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

文学常识向来被大家看成是最零散的考点,既多且乱,如果大家只知道埋头苦记,那只能记一个个类似芝麻般的小点,而且很容易遗漏或丢失。如果能建立起文学常识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在记忆时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而言,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构建知识体系。

从文体角度,最简单的体系为:先秦诗歌、历史和诸子散文——两汉史书、乐府诗和赋——魏晋南北朝的诗歌、骈文、文论和小说——唐诗、散文——宋词——元曲——明拟话本、戏曲和小说——清小说——现代戏剧、诗歌和散文小说。?

从文学风格角度,可分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可建立这样一条线:古代神话——屈原的《楚辞》、《离骚》——东晋陶渊明——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盛唐时期的李白等——宋朝苏轼等的豪放派——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吴承恩的《西游记》——现代文学的创造社。现实主义的一条线是:先秦《诗经》、历史或语录体散文——汉赋——汉乐府诗——唐朝的杜甫、白居易、唐代散文等——宋话本——明清小说——现代文学的文学研究会。?

就中国小说而言,线索也非常清楚:上古的神话——先秦的寓言——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的“话本”——明初的“拟话本”——明清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以上几条线多线并进纵横交错,既相得益彰、互相补充,又能相互检验。当然以上只是一根根树干,大家还需要由这些树干进行适当的延伸,使树干上生出丰富的枝和叶,那整个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的一棵知识大树就被你建立起来。在这棵大树上,只要你能遵循规律,分阶段去慢慢消化,相信一定会让你原本一团乱麻般的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变得既不会有所遗漏,也清晰而有条理起来,这样的识记效果肯定要好很多。

三、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中国古现代流派和并称很多,可以认真整理,加强归类,各个击破。

如,主要流派或并称有:四书五经,六艺,六义,中国古代史书的分类,“前四史”,乐府双璧,“三曹”,“建安七子”,“初唐四杰”,唐代的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郊寒岛瘦”,“元白”,“南唐二主”,“三苏”,“唐宋八大家”,杜甫的三吏三别,“史学双璧”,宋代的豪放派、婉约派,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悲剧、四大爱情剧,明朝的唐宋派、公安派,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清朝桐城派,“四大名著”,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三言二拍,文学研究会,“左联”,创造社,新月派,荷花淀派,山药蛋派,东北作家群,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茅盾的《蚀》三部曲和农村三部曲等。

也有很多运动,如,唐代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新文化运动等。

历史上文化领域有很多的第一,如,《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离骚》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陶渊明第一位田园诗人;
《文心雕龙》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
《世说新语》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
《梦溪笔谈》,我国第一部科学作品;
柳永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
苏轼开豪放一派;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儒林外史》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聊斋志异》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
《女神》第一部新诗集等等。

以上二三两点结合起来,正好可以做到点面、点线结合,查漏补缺。

四、寻找规律,讲究方法。

虽然文学常识的知识点是死的,但死知识也需要用活办法来记,死记既耗时也低效,做任何事情,都

要开动脑筋,寻找规律,讲究方法。

1.以少记多,以易记难。比如,先秦诸子,结合课本可能高考会考查的诸子百家,春秋的诸子相对要少很多,我们只要知道孔子、老子、孙子,其他都可以确定为战国;
鲁迅的小说,在中学阶段录入课文的,只有《祝福》选自《彷徨》,其他都可以确定为选自《呐喊》。

2.理清线索,思路清晰。国内作家可能会考查他所处的时代,国外作家可能会考查国别,因此,可以在知识树的前提下,国内作家强化按照时代线索去记忆,而国外作家则可以按照国别顺序去记忆。

3.找出差异,比较记忆。对于一些易混的作家作品,必须要加强比较,准确区分。如中国文学中的四大名著的作品及对应的作家(《西游记》是唐僧师徒去西天承如来的恩德,故作者是吴承恩;
《三国演义》三者居中,故作者是罗贯中),刘鹗和高鹗,易安(李清照)和幼安(辛弃疾),茅盾和巴金的三部曲等;
外国文学中的大仲马和小仲马,列夫托尔斯泰和阿托尔斯泰,伏契克(捷克)和伏尼契(爱尔兰),等等。

4.避免机械重复,注重知识“再现”,强化训练,滚动提高。这是解决复习中“一看就会,一做就错”这一普遍毛病的最好方法。文学常识的每一个点都很小,有时哪怕只瞄一眼这个点中的一个字,就能想起全部,感觉好像自己掌握了,其实这只是个假象。要真正地掌握,切忌机械的重复。可以采取“再现”的方法,即,对认为已会的那个点,我不再去看,而是只在头脑里回忆再现,如果能准确无误的完全再现出来,或者通过练习能回答出来,那才是真正地掌握。

文学常识100条篇二

一.两汉文学

1.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2.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班固的《汉书》,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都名传史册。

4.乐府民歌和赋

乐,民乐;府,官府.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赋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

1.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散文

①“三曹”.“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蒿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②“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③“竹林七贤”。阮籍、稽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阮咸

④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归园田居》、《饮酒》是传世之作。

⑤此外, 诸葛亮《出师表》、范晔(yè)《后汉书》、陈寿《三国志》、王羲之《兰亭集序》、刘勰《文心雕龙》、郦道元《水经注》都名垂史册。

2.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①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干将莫邪》。

②轶事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周处》。

文学常识100条篇三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

文学常识100条篇四

1、民间文学的概念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面有他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通常便称作民间文学的特征,而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这就构成了它的集体性特征;
民间文学同时是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进行创作和传播的,它是存在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又被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因而口头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
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便直接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它的变异性特征;
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故事的主干、创作的手法和格式等,世时代代传承下来,使民间文学延绵不断,这就是它的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诸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
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口头性的重要意义。这四个特征联系起来就成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创作、传播方面的区别,同时也成为辨别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3、为什么说民间文学是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有共同的规律,即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形象化反映的产物,同时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活,发挥社会作用。但是民间文学又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整个人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打夯,就不会有打夯歌;
没有礼俗,就不会有礼俗歌;
没有农耕生产,就不会有农谚;
没有农民革命,也不会有农民起义的歌谣、传说、故事。民间文学所表现的生活面极为广阔,它的内容是劳动人民最熟知和最关切的事物,与劳动人民的思想、观点、道德、习俗、宗教信仰和生产劳动等息息相关、血肉相连。民间文学始终陪伴着人民的全部生活,拉法格说,它是人民灵魂的忠实、率真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己朋友,人民向他倾吐悲欢苦乐的情怀;
也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的备忘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说民间文学是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4、怎样认识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多重功能

民间文学是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因而它具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等多重功能。

民间文学的内容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思想密切相关,形式又为他们所喜闻乐见,有很广阔的群众基础,它是人民自我教育最方便、最普及的口头教科书;
民间文学真实而确切地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因而有多方面的认识作用;
民间文学在人们的生产劳动、婚姻恋爱、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日常生活中也被广泛地运用;
民间文学体现了劳动人民进步的美学观和审美理想,蕴藏着对大自然、对人生社会的审美评价,可以帮助人们发展和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和艺术趣味;
民间文学还是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娱乐工具,人们可以用它来自我娱乐、消除疲劳、恢复精神。

5、采风的含义

采风是一个专用名词。古代称民歌民谣为风,《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歌民谣,采集民歌民谣谓之采风。采风制度古已有之,《汉书·艺文志》云: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后人因而称采诗为采风,近人又将民间文学的搜集工作称为采风。现在我们也把文艺工作者下基层体验生活引申为采风。

6、神话

神话是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样式,它是远古时期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长期以来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宗教等各方面的研究者对神话作出过各种解释,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自然学派认为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对自然的理论和想象的探求,历史学派认为神话是对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录,社会学派认为神话与当时的社会风俗、宗教仪式有密切关系,人类学派则认为神话是原始信仰的残留物。这些学派不同程度地触及神话的一些现象和特点,但都未能对神话作出全面的、本质的、准确的概括。马克思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一著名论断揭示了神话的本质。神话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话,二是反映人们生产斗争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如《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神话,三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如《黄帝蚩尤之战》、《刑天舞干戚》神话等。神话随着人类童年的消逝而不再产生,但历史已证明、神话具有不朽的魅力和无穷的生命力。

7、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传说的主人公大都有名有姓,而且不少还是历史上的有名人物;
他们的活动遗迹,常常被联系到地方上某些自然物、人工物及社会风俗上面,成为这些事物来历的说明。因此,传说具有历史性和地方性特点,它的流传往往有一个中心点。传说可分为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和地方风物传说三个大类。

8、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这里所说的民间故事是狭义的,指神话、传说以外的口头创作故事。民间故事包括幻想故事(也称童话)、生活故事(也称世俗故事)、民间寓言(包括一部分动物故事)、民间笑话(包括机智人物故事)几个大类。其中生活故事中的长工和地主故事、工匠故事、巧媳妇和呆女婿故事等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事类型。

9、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它具有特殊的节奏、音韵、章句和曲调,并以短小的篇幅和抒情的性质与史诗、民间叙事诗、民间说唱等其他民间韵文样式像区别。民间歌谣包括民歌和民谣两个部分。《诗经》里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的说法;
《毛诗故训传》里解释说,曲和乐曰歌,徒歌曰谣,这是我国关于歌谣的最早定义。一般来说,民间歌谣可分为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儿歌六个大类。

10、史诗和民间叙事诗

史诗和民间叙事诗都是民间诗歌中的叙事体长诗,它们是劳动人民(包括他们之中的专业艺人)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韵文故事,所以也有将它们称作故事诗或故事歌的。史诗和民间叙事诗一般都有较长的篇幅、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由于篇幅较长,情节结构比较复杂,史诗和民间叙事诗通常是由一些杰出的民间歌手保存、整理和传唱。

史诗产生于各民族形成的童年期,用以记叙各民族有关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的传说,以及关于民族迁徙、民族战争和民族英雄的光辉业绩等重大事件,因而史诗主要分为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两大类。一部民族史诗,往往就是该民族在特定时期的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民间叙事诗主要产生于阶级社会,带有较强的社会性,主要有爱情婚姻叙事诗和反映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叙事诗。像《孔雀东南飞》、《阿诗玛》、《嘎达梅林》等都是各民族著名的叙事诗。

11、民间谚语

谚语是劳动人民用精炼的语句,总结各种社会经验的语言艺术结晶,它是一种有教育意义、有认识作用或含有哲理的民间传言。谚语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那些富有教育意义的传言,广义的既包括寓意深刻、形式完整的谚语,又包括一些有特殊形式的歇后语、俗语等。

12、民间说唱

民间说唱现在一般称曲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浓厚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四川成都天回镇出土的说书俑表明,早在汉代我国就有了说书艺人的活动。说话一词,远在隋唐之间就已经为群众所习用。唐代还出现了俗讲和变文(俗讲是宣传佛经的一种讲唱形式,变文即是其韵散相间的一种文体,后来也用它演唱民间传说或故事)。到了宋代,市民阶层扩大,城市经济发展,勾栏、瓦肆林立,百戏中就有各种说唱活动。如说的有说三分、说浑话,唱的有诸宫调、唱耍令、小唱,学的有学乡谈(摹拟地方乡音)、叫果子(模仿市声)等。

民间说唱是一种叙述体,它和代言体的戏剧的表现方式不同,是以说书人身份与观众直接交流的。这种方式密切了说唱者和听众间的情感联系,因而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民间说唱中的多数曲种是有说有唱的,文学、表演、音乐三位一体,带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剧不完全统计,现在流行的曲种约有三百种左右。

13、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

我国著名的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祝故事》、《白蛇传》合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因广义的故事可包括神话、传说,故又称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这四个传说故事,经过长期在民间口头流传、集体加工,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优美大型传说故事,甚至流传到海外,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文学常识100条篇五

1、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下列不属于“六艺”的是(d )。

a、射 b、御 c、礼 d、武

2、经魏晋多名士,有著名的竹林七贤,《与山巨源绝交书》是竹林七贤中的谁写给山涛的(b )。

a、阮籍 b、嵇康 c、刘伶 d、向秀

3、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 c )。

a、“大元” b、“解元” c、“进士” d、“榜眼”

4、“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哪位诗人的作品?( d )

a、李白 b、杜甫 c、李商隐 d、 李清照

5、“豆蔻”是指( a )岁。

a、十三 b、十五 c、十八 d、二十

6、中国的书院制度自唐代始,有官方和私人设置的两类,下列各书院属于官方创办的是( c )

a、岳麓书院 b、嵩阳书院 c、集贤书院 d、白鹿洞书院

7、友谊的深浅,由下列那一个成语可以看出情义最为深重?(c )

a、莫逆之交 b、金兰之交 c、刎颈之交 d、点头之交

8、一提到书法中的草书,人们便会想到“颠张醉素”,请问下列属于颠张的作品的是( b )

a、自叙帖 b、自言帖 c、中秋帖 d、黄州寒食帖

9、鲁迅先生称( a )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史记 b、汉书 c、三国志 d、资治通鉴

10、郑谷有诗曰:“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钟在李先生。高吟大醉三千百,留着人间伴月明。”诗中的李先生指的是( c )

a、李商隐 b、李贺 c、李白 d、李煜

11、“四羊方尊”是哪个朝代的文物:( c )

a、周 b、元 c、商 d、夏

12、张渭《别韦郎中》一诗中有“不知郎中桑落酒,教人无奈别离何”一句,句中所提到的“桑落酒”原产地在( a )

a、永济 b、桑落 c、汾阳 d、绵竹

13、“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百家中那位思想家的观点(c )

a、孟子 b、韩非子 c、荀子 d、老子

14、爵是一种典礼时用的酒器,那么爵有几只脚?( a )

a、三只脚 b、两只脚 c、四只脚 d、五只脚

15、魏晋时期,建安七子是当时文学的代表人物,下列属于建安七子的是(d )。

a、嵇康 b、曹植 c、山涛 d、阮瑀

16、南宋时期出现了中兴四大诗人,其中陆游声名最著,下列各诗句不是陆游所作的是( c )。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折腰曾愧五斗米,负郭元无三顷田。

d、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17、下列哪一个名称的由来与伍子胥有关?( b )

a、月老 b、千金小姐 c、新郎 d、岳父

18、下列不属于中医别称的的是( c )

a、杏林 b、悬壶 c、黄芪 d、歧黄

19、“茕茕子立,形影相吊”出自( c )

a、《出师表》 b、《答司马谏议书》 c、《陈情表》 d、《报刘一丈书》

20、下列不属于“十三经”的是(c )

a、周易 b、尚书 c、史记 d、尔雅

21、“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由谁提出的(a)

a、范缜 b、柳宗元 c、周敦颐 d、刘禹锡

22、( b )时期,国家设立五经博士。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汉高祖 d、光武帝

2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b )

a、慧思 b、慧能 c、神秀 d、玄奘

24、宋朝著名的女词人除了大家所熟悉的李清照外,还有一位朱淑真。前者的词集叫做《漱玉词》,请问后者词集是 ( d )

a、《饮水词》 b、《花外集》 c、《梦窗词》 d、《断肠词》

25、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主要强调什么相结合( b )

a道、术、势 b法、术、势 c道、法、势 d 道、法、师

26、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美术形式,我国存世最早最完整的国画作品是下列的哪件作品?( a )

a、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b、 张僧繇的《梁武帝像》

c、周昉的《簪花仕女图》 d、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

27、下列名句出处对应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方今天下,舍我其谁。

②朝闻道,夕死可矣。

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④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a、孔子 孟子 老子 庄子 b、孟子 孔子 老子 庄子

c、孟子 孔子 庄子 老子 d、孔子 孟子 庄子 老子

28、鲜卑族俗称其主为( c )

a、天子 b、陛下 c、可汗 d、大王

29、西汉哪位皇帝在位是昭君出塞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a )

a、汉元帝 b、汉武帝 c、汉高祖 d、汉明帝

30、“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位于现在哪个省( b )

a、新疆 b、甘肃 c、宁夏 d、陕西

31、我国第一所创办国学研究机构的大学是( a )

a、北京大学 b、清华大学 c、厦门大学 d、东南大学

32、“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由谁提出的( a )

a、白居易 b、柳宗元 c、周敦颐 d、刘禹锡

33、“甲骨学”在近代语言文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甲骨学史上,有四位学者做出过重大贡献,被钱玄同誉为“甲骨四堂”。四位之中,号“雪堂”的是下列哪位学者( a )

a、罗振玉 b、王国维 c、董作宾 d、郭沫若

34、十三经是历史上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总称,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粱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经由汉代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最终形成于什么时期?( c )

a、唐朝 b、五代 c、南宋 d、明朝

35、下面有关佛教故事的画卷是( d )

a.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b. 张僧繇的“梁武帝像”

c.周昉的“簪花仕女图” d. 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

36、中书令是唐代的重要的中央官员,由于唐太宗在即位前曾任这个职务,因此在唐朝此后的时期,这个官职轻易不授。安史之乱后,下列哪位曾经担任过中书令( a )

a.郭子仪 b.杨炎 c.牛僧孺 d.李德裕

37、“金声玉振”这个成语是说哪位才德兼备的名人( b )

a.孟子 b.孔子 c.庄子 d.老子

38、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中的“止于至善”出自( c ) a《论语》 b《诗经》 c《礼记》 d《太平经》

39、民间有个习俗:过年时,把“福”字倒贴在门上;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也时有倒写“福”字的舞台背景。虽然我们都知道这是借“福倒了”的谐音“福到了”以图吉利,但从何时起倒贴“福”字?( b )

a.宋 b.明 c.清 d.民国

40、曾在厦大任教的史学家顾颉刚,不但是“疑古派”的代表,在其它方面也多有建树。他曾于30年代创立了( b )

a.史地学报 b禹贡学会 c.史料学派 d.甲骨学派

41、北宋是我国古代纂书、修书的繁盛时期,最能代表这一时期书籍事业成果的是四大类书。下列哪部书不是四大类书之一?( d )

a.册府元龟 b.太平御览 c.太平广记 d.佩文韵府

42、下面哪个不是《易传》的内容:( b )

a. 彖传 b穀梁传 c象传 d文言传

43、下面哪个不是卦的构成要素:( b )

a. 卦形 b卦名 c卦辞 d卦爻

44、下面哪个选项是”四书”的构成( b )

a大学.中庸.论语.尔雅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大学.孝经.论语.尔雅 d大学.孝经.论语.孟子

45、将《孟子》由子部入经部的人物是谁?( d )

a孙复 b韩愈 c王安石 d朱熹

46、《春秋繁露》里,提倡的“张三世”不指下列哪个选项( a )

a传闻 b所闻 c所见 d所识

47、下面哪句是道家语( b )

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b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c然则旋岁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何复怪哉?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48、唐代著作《五经正义》出自( c )

a韩愈 b孙复 c孔颖达 d程颐

49、濠梁之辩的主人公是( a )

a庄子与慧施 b庄子与公孙龙 c公孙龙与慧施 d孔子与颜回

50、“桑之未落,其叶若沃。”出自 ( d )

a、《王风? 黍离》 b、《小雅 ?鹿鸣》 c、《小雅?采薇》 d、《卫风 ?氓》

文学常识100条篇六

春季

阳春:我国南方人民给春天以“阳春”和“阳春三月”的美称。如李白诗云:“阳春召我以烟景”,正是对春天绝妙的写照。

三春:昔日农历以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孟郊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

九春:古时的“三春”3个月共90天,10天为一春,故有“九春”之名。阮籍的笔下就有“悦怪若九春,馨折似秋霜”的名句。

青春:春天万物复苏,草木繁茂,生机盎然,一片青绿,因之呼春天为“青春”。杜甫的绝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指此。

芳春:春天百草萌发,万紫千红,欣欣向荣,故有“芳春”之名。如陆机诗曰:“烈火厉劲草,丽服鲜芳春。”

青阳:春天阳光明媚,暖意洋洋,故有“青阳”之美称。如陈子昂就有“白日美不归,青阳时暮矣”的诗句。

艳阳:春天阳光灿烂,和风丽日,故称“艳阳”。如清代华广生辑俗曲集《白雪遗音·艳阳天》中说:“艳阳天,和风荡漾,杨柳依依”;
再如鲍照的诗句:“艳阳桃季节,皎洁下成妍。”

我国实行夏历时间很长,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等又分别将正月称早春,二月称酣春,三月称晚春、暮春或末春。此外,春天还有“阳节”、“昭节”、“淑节”、“韵节”及“苍灵”等雅称。

另外,春天各月还有下列别称:一月又叫陬月、孟陬,二月又叫令月、杏月,三月又叫蚕月、桃月。

夏季

朱明:古代称夏为“朱明”。《尔雅·释天》:“夏为朱明”,注:“气赤而光明。”《汉书·礼乐志》:“朱明盛长,敷与万物。”

朱夏:据《尔雅·释天》曰:“夏为朱明”,后因称夏季为“朱夏”。三国魏曹植《槐赋》曰:“在季春以初茂,践朱夏而乃繁。”杜甫有诗云:“我有阴江竹,能令朱夏寒。”

长嬴:《尔雅·释天》:“春为发生,夏为长嬴,”也作“长赢”。赢,通盈。谓使草木长盈者为夏,故称夏为长赢。

长夏:《素问六节藏论》:“春胜长夏,长夏胜冬。”注:“长夏者六月也。”也泛指夏季。杜甫有诗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昊天:《尔雅·释天》:“夏为昊天。”郭璞注:“言气皓旰。”

槐序槐树夏季开花,故称夏为槐序。明杨慎《艺林伐山·槐序》:“槐序,指夏日也。”

炎节:唐钱起诗曰:“单车动夙夜,越境正炎节。”

三夏:夏季三个月,简称“三夏”。《乐府诗集·子夜四时歌·夏歌》曰:“情知三夏熟,今日偏独甚。”

九夏:夏季共90天,简称“九夏”。陶潜《荣木》诗序有“日月推迁,已复九夏”之句。范椁诗曰:“情知已是秋风后,留作明年九夏寒。”

农历四、五、六月为夏季,古时分别称为孟夏、仲夏、季夏。孟夏又称为“初夏”、“首夏”、“槐夏”,均是四月的别称。仲夏是五月,“仲”是一季中的第二个月,又称为“超夏”。季夏是六月,即末夏。

秋季

三秋:古时七、八、九月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简称三秋。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有:“时为九月,序属三秋”之句。

九秋:秋季共90天,简称九秋。张协《七命》诗:“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飚。”

金天:按“五行”推演,秋属金,故称金天或金秋。唐代陈子昂诗曰:“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金素:谢灵运诗:“述职期阑署,理棹变金素。”李善注:“金素,秋也。秋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

素节:又叫素秋,有时专指重阳节,有时则泛指秋天。欧阳修诗云:“我来夏云初,素节今已届。”王绩《九月九日赠崖使君善为》诗也有:“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素商:按古代“五行”说法,秋天色尚白,又属“五音”之中“商”的音阶,故有此称。元代马祖常《秋夜》诗云:“素商凄清扬微风,草根之秋有鸣蛩。”

白商:萧统编撰的《昭明文选》:“若乃白商素节,月既授衣。”李善注:“《周礼》:‘西方白。’《礼记》:‘孟秋之月,其音商。’”

白藏:《尔雅·释天》:“秋为白藏。”郭璞注:“气白而收藏。”

西陆:晋朝司马彪《读汉书》云:“日行西陆之秋。”“西陆”即二十八宿中的昂宿之别名。唐代骆宾王《在狱咏蝉》云:“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等又分别将七月称为首秋、初秋、早秋、上秋、新秋、兰秋、肇秋;
八月称为中秋、佳秋、仲秋、正秋;
九月称为深秋、凉秋、穷秋、暮秋、耖秋。秋天还有“高商”、“商节”、“白茂”、“凌辰”等雅称。

冬季

玄英:《尔雅·释天》:“冬为玄英。”

隆冬:《晋书·王献之传赞》:“观其字势,如隆冬枯柯。”

三冬:古代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冬月为仲冬,腊月为季冬,简称为“三冬”。唐杜荀鹤《溪居》诗:“不说风霜苦,三冬一草衣。”

九冬:冬季共90天,故云。南朝梁沈约《夕行夜间鹤》诗云:“九冬霜雪苦,六翮飞不住。”

严冬:南朝梁简文帝集《大同冬月庚戌》诗:“是节严冬景,寒云掩落晖。”

冬节:有时专对冬至而言,《南齐书·武陵昭王晔传》:“冬节间讯,诸王皆书,晔独后来。”有时泛指冬天,《后汉书·马融传》:“方涉冬节,农事闲隙。”曹操《却东西门行》:“冬节食南稻,春归复北翔。”

文学常识100条篇七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是《 》

2."四书五经","四书"|指《 》 《 》 《 》 《 》, "五经"指《 》 《 》 《 》 《 》 《 》

3.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 ),他的代表作《 》为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4.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这些神话故事中解释自然现象的有( ) 、( )、 ( );
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有( )、( )、( );
反映社会斗争的有( )。

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孔子是( )学派的代表人物,名( ),字( ),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 )家。

6.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西汉著名史学家( )撰写的《 》,被( )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司马光的《 》并称"史学双壁"

7. 汉赋四大家:( )、扬雄、( )、张衡

8、我国第一部断代体通史是《 》,作者是东汉的( )

9、西汉文章两司马指的是( )、( )

魏晋南北朝时期

10.我国第一位女诗人是( )。

11.乐府双壁指的是《 》、《 》加上《 》为乐府三绝。

12.建安"三曹"指的是( )、( )、( ),"七步之才"这个成语就是由( )的《 》诗得来的。其实建安曹家人才辈出,你还记得那个称象的男孩吗?他叫什么名字? 13. 魏晋南北朝诗人,被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是 ( ),你能写出一个他的作品的名字么?

14.初唐四杰指( )、( )、( )、( )

15."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这里的"李杜"指的是( )和( )。他们分别被尊称为( )和( )。

16.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宋( )八大家。他们分别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和( )以及宋代的欧阳修、( )、( )、( )、王安石、( )。

17.中国文学史上的"大李杜"是指李白和杜甫,你知道"小李杜"指哪两位么?

18.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三瘦词人"的是宋代的( )。

19.唐代诗人雅号:例如李白--诗仙 杜甫--诗圣

王维--( ) 刘禹锡--( )

李贺--( ) 白居易--( )

20."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你知道这"三词客""四大家"指的是谁么?

21.宋词主要分为( )派和( )派。前者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后者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

22.苏子瞻云:"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对( )的诗、( )的文、( )的书法皆有较高的评价。

文学常识100条篇八

(一)填写题

【例题1】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这首小诗的作者是。小诗把对的歌颂、对童真的呼唤、对

的咏叹完全地融为一体,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启迪。

【答案】冰心(谢婉莹)母爱自然

——此题型有时单独为一小题考查,一至三空,每空一分。这类填充题,根据作家生平、作品所涉及到的文化常识等考点进行设题,要求考生能根据提示语准确填写出相关的作者名、国别、文化常识、重要的历史事件等。解答这类题目,只要能将教材上所涉及到的文学及文化常识记牢,了解作品内容,那就能正确解答出题目。

【例题2】他虽嫉恶如仇,却从无武松鸳鸯楼连杀十五人的血腥,也没有李逵两把板斧排头砍倒一片百姓的凶残;他对人间苦难有深切的体悟,如在桃花村痛打小霸王周通后,劝周通放弃亲事,为的是让刘太公能够老有所养,不要“教老人家失所”;梁山上见着林冲便动问“阿嫂信息”……

文中的“他”是,请你简要地写出原著中有关他的另一件事情:。

【答案】鲁达(鲁智深、鲁提辖、花和尚)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火烧瓦罐寺、倒拔垂杨柳等。

——这类填充题有多个填空,一空一分,主要是根据文学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等考点进行设题,要求考生根据提示语填写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以及作品的主要情节等。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要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进行积累,譬如阅读《水浒传》这部小说,那你就要将小说主题读透,将小说里面的精彩情节,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绰号,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记牢,并对小说的写作特色进行品析,这样,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就能得心应手。

(二)选择题

【例题】下列选项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童年》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描写了童年阿廖沙性格的形成过程,再现了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悲苦的生活状况。

b.《威尼斯商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社会讽刺性的喜剧

c.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文笔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作品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孔乙己》都是其中的作品。

d.林冲是《水浒》中的人物,绰号“豹子头”。他武艺高强,安分守己,但懦弱隐忍,逆来顺受,因被高俅陷害,被一步步逼上梁山。

【答案】c

——此类题由四个选项组成,选“正确”或“错误”,赋值二分。选择题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类的选择题,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的选择题,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类选择题。一题中一般涉及多个作者或多部作品。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地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三)推介题

【例题】文学名著导读 (4分)

①在课本选编或推荐的中外名著中,你阅读过哪些作品?请你推荐。(2分)

②在阅读中,哪个人物形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简要介绍其特点。(2分)

【答案】略

——此类题一般提问的形式出现,一问2分,要求从作家、作品及推荐理由三个方面向同学推荐一部文学名著,或是在指定的文学名著中选一部用备选词语写一段话进行介绍,从文学名著名称、内容、理由三个方面给同学推荐一部文学名著。如本题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作品解答,要求介绍人物形象的特点(性格、精神品质)。

(四)阅读解答题

【例题】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随同去。”

(1)这段文字选自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作者是谁?(2分)

(2)“三顾茅庐”的故事在史书《三国志》中只用五个字作了记录:“凡三往,乃见。”《三国演义》中,作者却洋洋洒洒写了数千字。请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2分)

(3)选段在写法上有哪些显著特色?(2分)

【答案】(1)罗贯中(2)《三国演义》是小说,旨在刻画人物,作者正是通过细节的刻画来表现刘备的礼贤下士;《三国志》是史书,着眼于叙述历史事件。(3)对话描写生动传神,很能表现人物性格;于对比中再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景物描写既富有诗情画意,又突出了天气严寒,烘托了人物形象。

——此类题一般由阅读段(出自名著作品)和几个问题组成,一问二分。如本题文学名著导读题共三个小题,皆为简答题(有的是填空题)。试题文段来自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第一小题是常识题,较简单,第二小题要求考生就“三顾茅庐”这一历史事件从史书和小说两个文体角度指出叙述方式的不同;第三小题要求考生分析选文片段的写作特色。解答这几道题,要求清楚的了解作品的常识和作品的内容。

文学常识100条篇九

1.先秦作家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墨子,名翟(d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着有《墨子》一书,今存53篇。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着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着作。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着有《孟子》一书。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现存《庄子》一书,33篇,又名《南华经》。代表作是《逍遥游》。

荀子,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着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韩非,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现存《韩非子》55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无为。着有《列子》8篇。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即遭遇忧愁,“离”通“罹”),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2.汉代作家作品

贾谊,世称贾生,或贾长沙、贾太傅,洛阳(河南)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有“疏”7篇,《新书》10卷58篇;
代表作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明朝人辑有《贾长沙集》,是以他曾做过长沙王太傅命名的。

刘安,沛郡(江苏)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孙,袭父爵封为淮南王。集体编着《淮南鸿烈》,也叫《淮南子》。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艰辛撰成《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撰有《说苑》、《新序》,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

班固,字孟坚,扶风(陕西)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二十余年修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辞赋方面以《两都赋》最着名。

3.魏晋南北朝作家作品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官到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汉建魏,追尊曹操为魏武帝。有抒情诗《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乐府歌辞。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代政治家、军事家。官至蜀汉丞相,诗歌以《梁父吟》最着名,《出师表》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曹丕,字子恒,曹操次子,魏文帝。三国文学家,代表作《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着。

陈寿,字承祚(zuò),西晋史学家。着有国别体史书《三国志》。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干宝,字令升。东晋史学家、文学家,撰写出我国第一部神话(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文学常识100条篇十

《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多用“赋”“比”“兴”的手法。

《关雎》(关关雎鸠) 是《诗经》首篇,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优美动人、影响深远情歌,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选自《诗经·周南》。

《君子于役》 选自《诗经·王风》,睹物怀人、情景交融,妻子思念丈夫的深情。

《蒹葭》(蒹葭苍苍) 爱情诗,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欲见而不得的惆怅,选自《诗经·秦风》。

《陌上桑》(日出东南隅) 选自《乐府诗集》,此诗为汉乐府中的民歌。

《观沧海》(东临碣石)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大海宏伟壮丽的景象、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龟虽寿》(神龟虽寿) 曹操,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东晋诗人,此诗是田园诗的上品,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选自《陶渊明集》。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陶渊明,写作者隐居归田后的劳动生活。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 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南北朝时北方民歌,木兰纯朴、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爱国精神。

《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 王勃,字子安,唐朝初年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旷达爽朗、共勉互励的惜别情怀,积极乐观的态度、宽阔的襟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选自《王子安集》。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颈联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与王维并称王、孟,选自《孟襄阳集》。山村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情趣,老友间朴素深厚的情谊。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 孟浩然,前四句描绘洞庭景色,气势磅礴;
后四句表明心迹,含蓄得体,第二联可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相媲美。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岑参,唐代边塞派代表诗人,奇异的塞外雪景,诗人将送别与咏雪巧妙结合,通过特殊环境的描写,衬托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 崔颢,唐代诗人,从神话传说写到现实感受,语言流丽自然。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忠而获罪的愤慨,颈联既念家人,又伤怀国事,联想到前路艰危,因而徘徊不前 表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唐代诗人,以乐府旧题写当代战事。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 李白,描绘荆门山外的壮丽景象,抒发对故乡的依恋、惜别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诗人将月亮拟人化,以寄托自己的感情,想象奇特,令人回味无穷。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 李白,诗人复杂的内心活动,选自《李太白全集》。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诗的最后两句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是鼓舞人心的名句。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王湾,唐代诗人,颈联将景物拟人化而充满新意。

《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 常建,唐代诗人,此诗以善写静景为人称道,尤其中间四句。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唐代诗人,一反前人悲秋俗套,赞美秋天特有的景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 刘禹锡,诗中抒写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内心的不平,但诗人并未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第三联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春望》(国破山河在)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后世尊其为“诗圣”,感时忧国、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选自《杜工部集》。

《望岳》(岱宗夫如何) 杜甫,青年时代,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诗人热情赞美泰山高大神秀的气象,表现出他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 杜甫,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 杜甫,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选自《杜工部集》。

《观刈麦》(田家少闲月)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叙事诗,描写了农民在夏日割麦的辛苦和贫妇在田中拾穗的辛酸,表达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选自《白氏长庆集》。

《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白居易,揭露统治者残酷剥削人民的罪恶。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 白居易,写早春游西湖风景,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杜牧,唐代著名文学家,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怀古伤时,借古讽今,满怀忧国忧民之情,选自《樊川文集》,杜牧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唐代诗人,思念远方的亲友。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一般认为是伤感离别的爱情诗,第二联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现在多引用来赞颂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温庭筠,唐代诗人,描写少妇盼望丈夫归来时的心态。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上阕以凄清的环境烘托寂寞的心情,下阕以形象的比喻反映心头无可解脱的离愁。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北宋初期词人,伤春怀旧的思想感情,选自《珠玉词》。

《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的最后两句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的气魄,道出“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 王安石,后两句用拟人手法写江南田园风光,为名句。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反映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上阕描绘荒凉的秋景,以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重;
下阕是作者自抒怀抱,慨叹功业未立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开豪放派词之先声。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热爱生活、旷达乐观,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选自《东坡乐府》,古代出猎的壮观场景,立志报国的英雄气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咏月怀人,全词的基调是表达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心理。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佳节怀人。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选自《漱玉词》。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现实与梦境的巧妙结合,渴望收复失地、看到祖国统一、渴望为国战斗,选自《陆游集》。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陆游,此诗是一首山村记游诗,颔联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又现的境界,意新语工,最富理趣,给人启迪,是传诵千古的警句名言。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以农村为题材的佳作,夏夜独行乡间的真切感受。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这是一首抒写雄心壮志的词,前九句表达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结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南宋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光耀史册的生死观,末两句为千古传诵的名言,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游子漂泊,深切思念故乡的情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幅秋郊夕照图,令人哀愁的情调。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元代散曲家。山坡羊,曲牌名。此曲描写潼关险要地势,感慨历代王朝兴亡,对人民在**中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

《别云间》(三年羁旅客) 夏完淳,明末抗清英雄,永别故乡的悲苦之情,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清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诗中作者以落花自喻,表达自己辞官后志在培育一代新人的愿望。

《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 赵翼,清代学者,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

附录1:与文学常识相关封建朝代更替简要说明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北宋→南宋)→元→明→清

附录2:相关的文化常识

1.古人的名、字、号:古人幼年取名,成年取字。名和字均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表示礼貌或尊敬。号又叫别号,由自己取定,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2.公、侯、伯、子、男:古代的五等爵位。

3.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为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4.郡: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周代时郡小县大,战国时逐渐变为郡大于县。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郡县制,以郡统县。汉代沿袭这一制度。到隋、唐时代,有的称州,有的称郡。到宋代以后,不再称“郡”,而称“州”“府”。

5.传,传记,指记载个人或群体事迹的文字,如《五柳先生传》。也指以演述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如《水浒传》。

6.封建时代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叫“避讳”。如《捕蛇者说》“观人风者”中的“人风”即“民风”,改“民”为“人”是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
又如“秀才”改为“茂才”是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之讳。

7.古代官职任免专称:拜:授给官职。除:免去旧职而任新职。授:授予官职。擢:选拔,提拔。迁:调职、调动,一般指升官;
左迁则为降低官职调动。罢:罢免,停职。免:免除官职。黜:废黜,贬退,也用于剥夺王位或太子的继承权。谪:降职并远调。

8.古代诗文集常见命名方式:

(1)以籍贯地命名,如《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人。

(2)以书室名命名,如《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室名。

(3)以表字命名,如《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

(4)以别号命名,如《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5)以谥号命名,如《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谥“文忠”。

(6)以官职命名,如《杜工部集》,作者杜甫,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

(7)以年号命名,如《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此集编辑于唐穆宗长庆年间。

9.“席”是铺在地上的坐垫。“床”最初是坐具。“几”类似今天北方的炕桌。因为古人坐时两膝跪在席或床上,臀部坐在脚跟上,所以几是长方形,不高。此外还有“案”,“案”相当于今天的托盘。如成语中的“举案齐眉”。

文学常识100条篇十一

1.洪升,字防思,号稗畦。主要作品为《长生殿》(传奇)。写唐明皇、杨贵姐爱情故事。

2.孔尚任,字聘之,号东塘,又号云亭山人。主要作为《桃花扇》(传奇)。写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剧。

3.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主要作品为《聊斋志异》、《促织》、《狼》、《席方平》、《劳山道士》、《画皮》等出于此。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以谈鬼说狐方式反映现实。

4.方苞,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主要作品为《方望溪先生全钞》、《左忠毅公逸事》等出于此。桐城派创始人,以义法为宗。义即言育物;法即言有序,语言风格追求雅洁。

5.吴敬梓,字文木,敏轩。主要作品为《儒林外史》。

6.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主要作品为《小仓山房文集》、《祭妹文》、《黄生借书说》等出于此。《随园诗话》等。论诗主张抒写性清,创性灵说,不满儒家诗教说。

7.曹古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芋,芹圃,芹溪。主要作品《红楼梦》(高鹘续后40回)。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古典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

8.姚鼐,字姬传,号惜抱先生。主要作品为《惜抱轩文集》,有《登泰山记》等。桐城派奠基人之一。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结合。

9.李汝珍。字松石。主要作品为《镜花缘》以浪漫主义手法写幻想图景,如君子国、女儿国、两面国等。

10.龚自珍,字瑟人,号定庵,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先驱。主要作品为《病梅馆记》、《己亥杂诗》近代文学的开山作家。

11.吴沃尧,字趼人。别署我佛山人。主要作品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谴责小说。

12.李宝嘉,字伯元,别称南亭亭长。主要作品为《官场现形记》、《制台见洋人》一节出于此。谴责小说。

13.刘鹗,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主要作品为《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是其中一节。

14.曾朴,主要作品为《孽海花》谴责小说。

15.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称饮冰室主人。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康有为合称康梁。主要作品为《谭嗣同》、《少年中国说》等。有《饮冰室合集》。他是新文体的创造者: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僵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到不检束。被誉为中国近代最好的、最伟大的一位新闻记者。

文学常识100条篇十二

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它包括文与质两个方面。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野如野人,言鄙略也。史者文多而质少。彬彬文质相半之貌。邢□疏:文华质朴相半彬彬然然后可为君子孔子又说:文犹质也;
质犹文也。(《论语·颜渊》)原来是就一个人的内在品德及言谈举止说的。文指外在表现,质指道德品质。这是一方面的意义。后世文论沿用文、质,在许多情况下是指语言风格范畴的华美和质朴,如萧绎《内典碑铭集林序》说:夫世代亟改,论文之理不一,能使艳而不华,质而不野。又如苏轼论陶渊明诗的特点,称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再如后世的尚质、尚文之说,等等。

但文质运用到后来的文论上,也还有另一方面的意义。即文指辞采、表现,大体上相当于今人所说的作品的形式;
质则指内容。由于文学风格上的华美和质朴,最终是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紧密相联系的,所以这一点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远。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论有些作家作品时所用的文、质概念,就是从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立论的。很多著名的作家和理论家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以至黄宗羲、叶燮等,对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也都有精辟的论述。

尽管文质具有艺术风格和形式内容方面的意义,但不论从风格的华美与质朴方面看,或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方面看,很多有成就的作家和理论家,都是在强调质,即强调质朴或内容的前提下,要求华、朴相济,质、文兼备的。不过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中,也常常有偏尚质朴、偏重内容或偏美辞藻、偏于形式的倾向。

风骨

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实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以风骨评诗论文最完备最系统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风骨用来品评人物始于汉末魏晋以后曾广泛流行如《宋书·武帝纪》称刘裕风骨奇特《世说新语·赏誉门》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称王羲之风骨清举《南史·蔡撙传》称蔡撙风骨鲠正等。当时所谓风骨,一般指人的神气风度方面的特点而言。这一品评人物的概念,不久即为文论和画论所采用。

画论中谈风骨,始见于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谢赫在序中提出评画的六个标准,其一是气韵生动,其二是骨法用笔。前者重在风神,与神似相近,后者重在笔致的骨梗有力。谢赫又将画家分为六品,评一品画家曹不兴说:不兴之迹,殆莫复传,唯秘阁之内一龙而已。观其风骨,名岂虚哉!以后风骨这一概念,便被广泛运用于画论。风骨也被用于书法品评。晋卫夫人《笔阵图》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书法要录》)唐代张怀□的《书议》,始将风骨引入书法评论中。他说: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又论草书说: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

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说:用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
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如何理解刘勰风骨的确切含义,后世众说纷纭。曹学□在明天启刻、梅庆生音注《文心雕龙》的序文中说:风者化感之本原性情之符契。诗贵自然,自然者,风也;
辞达而已,达者,风也。岂非风振则本举风微则末坠乎!故《风骨》一篇归之于气气属风也。又在《风骨》篇的批语中说风骨二字虽是分重然毕竟以风为主。风可以包骨而骨必待乎风也。故此篇以风发端,而归重于气,气属风也。曹学□首先□橥了气与风骨的关系,并且明确指出风骨一词,风居于主导地位。清黄叔琳在其辑注本《文心雕龙》中有一句批语说:气是风骨之本。纪昀不同意,认为:气即风骨,更无本末,此评未是。对风骨的理解,至今仍无定论。

刘勰论风骨,先讲风的来源本于《诗经》中的《国风》: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这是从风的教化作用立论的。《毛诗序》说: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有了风才能感动人但风本身并不是教化也不是志气而是教化的本源,志气的表现。风与情的关系比较密切情不仅指感情也包括抒情述志在内。因此风也是志气的表现。风与气的关系更为密切,没有气就不生动,没有风就感动不了人。形不是气,但有气才活;
情不是风但有风才动人。有各种不同的气,刘勰要求的是骏爽之气;
形之于风,就是清峻之风。气盛则风生,风生则意豁而情显。因此,风也就是要求作品有情志,有感动人的力量,写得鲜明而有生气,写得骏快爽朗。

刘勰说: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文心雕龙·风骨》)骨与文辞关系比较密切。运用文辞首先要用骨。身体没有骨骼就立不起来,文辞没有骨也立不起来。语言端正劲直、析辞精练才算有骨;
如果思想贫乏,文辞又不精练,就无骨可言。因此,骨也就是要求有情志的作品写得文辞精练,辞义相称,有条理,挺拔有力。合而言之,有了风就生动,有了骨就劲健。以气运辞,故语言劲健挺拔,捶字坚而难移。以气负声,故音调顿挫低昂,结响凝而不滞。文章达到这种境界,才是刚健既实,辉光乃新,才能激动人。总之风骨的基本特征,在于明朗健康遒劲有力。

与上述看法相反,另一种意见认为:骨即文意,风即文辞。主要根据是《文心雕龙·体性》所说:辞为肤根,志实骨髓。《文心雕龙·附会》所说:夫才量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由此而得出结论骨指情志与事义,也就是情感与思想,这是文学创作的骨干。舍此骨干绝难构成优美的文学所以说沉吟铺辞,莫先于骨。同时,文章的骨髓,固然是情感和思想,而其表达却有赖于文章的气势所以又说缀虑裁篇,务盈守气。这文气,便是所谓风。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风骨与气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形成了作品的风格。在《文心雕龙》中,《体性》只是一般地论述文学作品有多样化的风格;《风骨》则是在多样化的风格当中选取不同的风格因素,综合成一种更高的具有刚性美的风格。所谓风骨,也就是指一种鲜明、生动、凝练、雄健有力的风格。这是刘勰对文学风格所提出的更高要求或更高标准。

除刘勰外,南朝梁钟嵘也提倡风骨,不过他使用的词语是风力或骨气。他在《诗品》中曾称曹植骨气奇高;
在《诗品序》中又指出: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这里所说的建安风力实即建安风骨。刘勰、钟嵘两人都极力推崇建安风骨,把它作为对六朝形式主义文风进行批判的武器,但由于积重难返,风骨说在当时并未取得太大的成果。到了唐代,陈子昂基于改革文风的需要,高倡汉魏风骨,用风骨作武器,横扫六朝绮靡文风的余习,使唐代诗歌的革新运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文学批评史上看,风骨说是从中国优良的文学传统中概括出来的,并为后代进步文论家所继承,它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

通变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实指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主要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通变》。在当时的文坛上竞今疏古的风气盛行普遍存在着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的倾向。刘勰反对这种偏重在形式上诡诞求奇的文风,主张还宗经诰,因而提出了通变说。通变并非复古,而是主张探本知源,做到通则不乏、变则可久。清人纪昀曾对此评论说:齐、梁间风气绮靡,转相神圣,文士所作,如出一手,故彦和以通变立论。然求新于俗尚之中,则小智师心,转成纤仄。故挽其返而求之古。盖当代之新声既无非滥调则古人之旧式转属新声。复古而名以通变盖以此尔。(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引)这话深得刘勰补偏救弊的用心。不过复古和通变并不能划上等号。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才是通变精意之所在。

刘勰主张革新创造但并不过分强调革新创造和唐代古文家还有区别。《通变》中举枚乘《七发》、司马相如《上林》等五例以为夸张声貌则汉初已极,自兹厥后循环相因虽轩翥出辙,而终入笼内。意谓写景状物古今有相同之处;
前人艺术构思的结晶往往成为后来学习的典范不一定都有变化而且也不可能有很大的变化。这虽是属于表现技巧的问题,但已说明通变是有因有革,而不是尽变前人。所以,刘勰在《风骨》和《通变》里特别强调继承传统的重要性。《风骨》说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莩甲新意雕画奇辞。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新意、奇辞是可贵的,但要新而不乱,奇而不黩,那就必须昭体而晓变。只有明辨文体的人才能通古今之变虽变而不失其道。《通变》论述历代文风的变革,说(刘)宋初讹而新其所以讹就是因为近附而远疏,龌龊于偏解,矜激于一致,知新变而不知通变,能□辞而不能昭体的缘故。其结果也必然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风骨》)。

通变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就其先后传承的一面而言则为通;
就其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言,则为变。把通变连缀成一个完整的词义,是就其对立统一的关系而说的。因此,必须于通中求变,同时又要变而不失其通,把会通与运变统一起来。刘勰讲通变是兼顾这两个方面的。他在《通变》正文里强调继承,象认楚骚是矩式周人,以及象所谓矫讹翻浅,还宗经诰等,都是侧重继承的;
在赞里则强调革新,象所谓日新其业、趋时必果、望今制奇等。他认识到革新的重要,但重点是放在救弊上,所以在正文里强调继承。

通变是理解文学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清代的叶燮在《原诗》中进一步发挥了这个道理。他用大量的文学历史事实证明,文学演变总的说来,是向前一步步推进的,但其发展的过程来源,则有时因变而得盛,也有时因变而致衰。其所以衰,正是由于或泥古或追新而不知通变的缘故。刘勰的话,针对六朝而言,所以强调参古定法、继承传统的一面;
叶燮则是有感于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论而发的,所以强调革新的一面。救弊纠偏,用意各有不同,但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

声律

中国古代对诗和骈文在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根据汉字单音节的特点,三国时李登作《声类》,以宫、商、角、徵、羽分韵,首以五声配字音。西晋陆机在《文赋》中说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也提出了字音的调配问题。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中有性别宫商,识清浊的话,说明已经注意调配,能够识别五声。南齐周□作《四声切韵》,已开始分别字的平上去入四声。到梁代沈约进一步用五声来调配诗的音节他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指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即要把宫声和羽声的字、浮声和切响的字互相调配。他又提出八病说,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前四病为浮声切响(即后来的平仄)的调配不当;
后四病指双声迭韵的调配不当。后来更进一步用五声来配四声,但对五声与平、上、去、入关系的解释却存在分歧。沈约所说的低昂或浮切以及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所说的声有飞沉,都是两分法。四声怎样分为两种,在六朝时没有完全解决。八病说过于繁琐,沈约自己也不能遵守。到了唐朝,以上去入为仄,平仄相配,符合于低昂、浮切、飞沉的两分法,便逐渐形成了平仄协调的格律。

这种格律运用到五言诗七言诗,就成为律诗;
运用到四六文,就成为格律文。它的特点是把句子分为音步,有双音步和单音步,如五言律诗的仄仄平平仄,就是两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平仄互相交错;
七言律诗即在五言律诗上加一个平仄相错的音步。一联中的两句平仄相错,联和联之间的平仄相承。再加上双句用韵,首句可用可不用,中间两联对偶,这就构成律诗的格律。四六文是以两个双音步平仄交错为四字句,三个双音步平仄相承又互相交错为六字句,构成上联,再与同样字句的下联平仄交错相对,构成格律文。声律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熟练地掌握声律,有助于创作出音调和谐、悦耳动听、富有音乐美的作品来。

通感

文学理论术语,指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通感中之一是听声类形。马融《长笛赋》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象飞鸿。(《文选》)这样的通感是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闻乐来的: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杜预注:论其声。按在曲而有直体下又称曲而不屈。孔颖达正义:季札或取于人,或取于物,以形见此德。每句皆下字破上字而美其能不然也。物有曲者失于屈桡,此曲而能不屈也谓王者曲降情意,以尊接下,恒守尊严,不有屈桡。此则听《大雅》之乐声,有类于王者以尊接下之形。《礼·乐记》:止如槁木,倨中矩勾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正义:止如槁木者,言音声止静,感动人心,如似枯槁之木,止而不动也。倨中矩者,言其音声雅曲,感动人心,如中当于矩也。勾中钩者,谓大屈也,言音声大屈曲,感动人心,如中当于钩也。累累乎端如贯珠者,言音声之状,累累乎感动人心,端正其状,如贯于珠。言音声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形状如此。都是听声类形。

听声类形又如嵇康《琴赋》:状若崇山又象流波,浩兮汤汤,郁兮峨峨。琴声有时如高山峨峨,有时如水声汤汤。如山是听声类形,如水声是听声类声。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用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来比琵琶声,是以声类声。按《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说琴声如太山,是听声类形;
说琴声如流水声,是听声类声。钟子期说象太山时,心目中有太山的形象;
说汤汤乎若流水时,耳中既有流水声,眼中也有流水形,所以在以声类声时兼有以声唤起流水形的感觉。因此,在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里也会唤起各种形象,象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直到刀枪相击和裂帛的形象,即在以声类声中也会唤起以声类形,即听觉通于视觉了。再象莺语花底滑、水泉冷涩,滑和冷涩是触觉,即听觉通于触觉了。幽咽泉流水下滩幽是感觉是听觉通于感觉了。

这种以声类声又能唤起别的形象的《文心雕龙·比兴》称:王褒《洞箫(赋)》云优柔温润如慈父之畜子也。此心声比心者也;
马融《长笛(赋)》云:繁缛络绎,范(雎)蔡(泽)之说也。此以响比辩者也。这里把箫声的柔和,比慈父畜子,笛声的繁响,比辩士游说,也是以声类声,但同时又唤起慈父畜子和辩士辩论的形象。

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儿女语是以声类声,又唤起儿女谈情。勇士赴敌场,是以声类形了。浮云柳絮的飞扬,既指琴音的纵横变态,更是以声类形。从百鸟的喧啾到忽见孤凤凰,是类声和类形的结合。跻攀分寸不可上到失势一落千丈强,可以和上如抗,下如坠印证,指肌肉通于肌肉运动觉:随着声音的上下高低,身体里起一种抗坠攀落的感觉。

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这里的玉碎凤凰叫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王琦注:玉碎状其声之清脆;
凤叫,状其声之和缓。又称:蓉泣状其声之惨淡。兰笑状其声之冶丽。就是以声类形了。又注融冷光:言其声能变易气候,注动紫皇:言其声能感动天神。是听觉通于触觉与感觉了。

通感还有曲喻的作用。曲喻是由一个比喻转到另一种感觉。韩愈《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百官樱桃诗》:香随翠笼擎初到色映银盘写未停。樱桃是红的说它香,是视觉通于嗅觉。但樱桃并不香,这个香是从它象红花,由红花唤起的香。又韩愈《南山》诗:或竦若惊□(雉鸣)或背若相恶或向若相佑,这就把眼中所看到的石头由竦立象雉由雉引出雉鸣来,即曲喻,也即视觉通于惊□的听觉。有的石头相背或相向,由相背或相向引出相恶或相佑来,是曲喻,也即视觉通于相恶相佑的感觉。石头不会发声或相恶相佑,通过通感,打通了视觉与听觉感觉的界限。

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窥词管见》七则:此语殊难着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王国维《人间词话》七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说境界全出表示写出了作者的感情即感到春意的蓬勃。钱钟书在《通感》中指出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象有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这就是通感。通感要求的是全身心地去感知生活,或审美对象,从而捕捉到完整的艺术形象。

文以明道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对文学作品中文与道关系的概括说法。文以明道的思想,早在战国时《荀子》中已露端倪。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把道看作客观事物的规律,又把儒家的圣人看作客观规律的体现者,总理天地万物的枢纽,因此要求文以明道。汉代的扬雄则在《太玄·玄莹》、《法言·吾子》等篇中,进一步提出了作者要遵循自然之道的问题,而最好体现自然之道的,他认为是儒家的圣人及其经书,所以又把明道与宗经、徵圣联系起来。这些初步的明道的思想,给了后来的刘勰以直接的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不仅设有《原道》篇,而且更加明确地论述了文以明道的问题: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原道》篇)。强调文是用来阐明道的。

唐代古文运动,为了反对六朝绮靡之风,曾把文以明道作为其理论纲领。如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柳冕就曾说过:夫君子之儒必有其道有其道必有其文。道不及文则德胜文不及道则气衰。(《答荆南裴尚书论文书》)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诗中虽有文书、传道之语,却并未在章文中正式提出文以明道的口号,他的门人李汉在《昌黎先生序》中概括文与道的关系说:文者,贯道之器也。实际上反映了韩愈的文学思想。这里说的文以贯道实即文以载道。韩愈曾多次说过: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答陈生书》)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答李秀才书》)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所尊崇的古道即尧、舜、禹、汤、周公、孔、孟之道。但韩愈又是一位文学家,他重道并不轻文。朱熹批评他平生用力精处,终不离乎文字言语之工,就说明了这一点。柳宗元也主张文以明道他曾说: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务彩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又说: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在文与道的关系上,韩、柳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两人对道的理解有所不同韩愈重在提倡古道以恢复自魏晋以后中断了的儒家道统;
柳宗元比较注重治世之道即辅时及物(《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利于人,备于事(《时令论》)的理道(《与李翰林建书》),从社会需要出发,重在经世致用,比韩愈的道较有进步意义。

宋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欧阳修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沿着韩愈的方向又向前发展了一大步。韩愈所讲的道,除了仁义外,就是《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比较抽象。欧阳修则反对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主张从日常百事着眼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与张秀才第二书》)并且主张载道要能载大即载历史上和现实中与国家、社会有关的大事件,惟其载大,才能传远。在文的方面,欧阳修明确认识到文的相对独立性,指出有德者未必有言,强调应当文与道俱,反对因重道而轻文。

到了宋代理学兴盛情况起了变化,理学家们不是重道轻文,就是将文与道对立起来。北宋的理学家周敦颐是第一个明确标榜文以载道的人,他在《通书·文辞》中强调指出:文所以载道也。但他所说的文以载道,与唐宋古文家不同。他把文当作道的运载工具载道如车载物车是车,物是物,这比起古文家文道结合的主张显然是一种倒退。周敦颐在《通书·陋》中又说: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矣。陋矣。更表现了他重道轻文的倾向。而且,理学家所说的道,也与古文家不同,他们的道杂有心性义理之学的内容,其哲学基础是唯心的。周敦颐之后,程颢、程颐将其重道轻文的主张,向更加片面的方向发展,甚至认为作文害道,完全把文和道对立起来。南宋理学家朱熹则把文看作是道的附庸和派生物,他说:道者文之根本;
文者道之枝叶。又说:这文皆是从道中流出,岂有文反能贯道之理?文是文,道是道文只如吃饭时下饭耳。若以文贯道却是把本为末。(《答吕伯恭》)他主张文统一于道反对李汉的文者贯道之器和欧阳修的文与道俱说法。朱熹认为道外无物没有离开道而存在的文,文是道的表现形式或反映。这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有其合理的内核,但也带着理学家排斥纯文学的偏见。

程、朱之后,理学成了儒家的正统,在其后的几百年中,对文道关系的种种意见,便主要表现为宣扬理学与反对理学的斗争。陈亮在《送吴允成运干序》中指出:自道德性命之说一兴,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这正是理学家的致命伤。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他们所强调的道,其片面性也表现在这里。明清时期,反理学的斗争十分激烈,李贽对于假道学的批判,在当时曾产生了重大影响。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等人,都大力反对雕虫篆刻的形式主义作品,主张明道致用。黄宗羲提出:文之美恶,视道合离。(《李杲堂墓志铭》)顾炎武认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日知录·文须有益于天下》)他们所说的道,与理学家脱离实际、空谈心性的道是不同的。

清代的章学诚,对六朝以来关于文道关系的论争作了总结他的《文史通义》有《原道》三篇专门论道。他反对舍天下事物人伦日用而守六籍以言道这是他论道的基本观点。在《原道下》中,他谈到文与道的关系;
夫道备于六经,义蕴之匿于前者,章句训诂足以发明之,事变之出于后者,六经不能言,固贵约六经之旨而随时撰述以究大道也。立言与立功相准,盖必有所需而后从而给之有所郁而后从而宣之有所弊而后从而救之,而非徒夸声音采色以为一己之名也。这里说的基本精神就是从实际出发为文章使文在社会生活中起作用。这样的文就符合道,这就是文与道的统一。韩愈只讲约六经之旨而为文,章学诚的重要发展是随时撰述以究大道。所谓随时,就是要合乎时代的实际需要,针对时弊而发。他所说的道的内涵,虽以儒家思想为主,却又突破了儒家之道。他认为故道者非圣人智力之所能为。(《原道上》)诸子之为书,其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者,必有得于道体之一端。(《诗教上》)这些,都与封建卫道者不同。章学诚也很重视文的特点与规律,他说盖文固所以载理文不备则理不明也。且文亦自有理。(《辨似》)所谓文自有理就肯定了文自有其本身的特殊规律,不是道的附庸;
因而他也不同意文贵明道,何取声情色彩以为愉悦的说法。在封建社会的文论家中,章学诚的文道统一论,被认为是古代文论中比较突出的。

文学常识100条篇十三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x、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文学的作用:

文化当然是人创造的,但不能说人所创造的一切都是文化。把人所创造的一切都称为文化,等于抹平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区别,把社会与文化看作是同一体了。文化与社会具有同一性,但不是同一体。社会是以经济为基础、政治为中介、文化为导向的有机体,但不是各种文化的复合体。实际上,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
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毛泽东语)。

正是通过这种“影响和作用”,在经济形态的基础上、政治形态的中介作用下产生的观念形态即文化,又反过来渗透于、熔铸在经济活动、政治制度和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的自然物质之中。就其实质而言,文化属于观念形态,包括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哲学思潮、风俗习惯,是人们的理论世界、价值世界、意义世界。文化就是文化,它不是经济本身,不是政治本身,更不是物质本身,但经济活动、政治制度和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的自然物质又具有文化的内涵,体现着文化的独特的社会作用。

推荐访问: 常识 最新 文学 最新文学常识100条(十3篇) 最新文学常识100条(十三篇) 文学常识100条 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