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植树牧羊人》读后感【10篇】

《植树牧羊人》读后感【10篇】

时间:2022-12-30 16:55:04 来源:网友投稿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  作者第一次见牧羊人,是在1913年,那年牧羊人55岁。作者在荒无人烟的阿尔卑斯山地发现了他,环境险恶,四周全是荒地,光秃秃的,曾经的村庄、教堂、钟楼早已成立废墟。只有牧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植树牧羊人》读后感【10篇】,供大家参考。

《植树牧羊人》读后感【10篇】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

  作者第一次见牧羊人,是在1913年,那年牧羊人55岁。作者在荒无人烟的阿尔卑斯山地发现了他,环境险恶,四周全是荒地,光秃秃的,曾经的村庄、教堂、钟楼早已成立废墟。只有牧羊人一人坚守在这片土地上,自给自足,放羊种树。

  六年后,作者再次去见牧羊人,那时他为了不让羊吃树苗,改养蜜蜂,依然坚持种树,此时,1910年种的"树已经比作者都高,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有了溪水。

  1945年6月,作者最后一次见到牧羊人,那时牧羊人已经成了87岁的老人。因为35年的植树生涯,让曾经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高原变成了如今的模样:生机勃勃,干燥的风变成了飘香的微风,废墟上建成了农舍,枫树林里淌着泉水,浇灌着薄荷,一万多人健康快乐的生活。

  牧羊人的成功源于他自身。一丝不苟、*和善良、信念坚定、不求回报、默默奉献、慷慨无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品质。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2

  一个人几十年来做着一样的事情而没有质疑没有抱怨,犹如神一样的存在,没有奢求没有私欲,那种*凡而不*凡的一步一脚印走出来的是巨大的震撼。估计也只能有这样无私的心灵心无旁骛才能接近这样的理想~!我不说他很伟大,因为他只是追随自己的所思所想,犹如苦行僧一样内心只有自己膜拜的信仰而别无他物。

  有一种幸福的境界叫做单纯。

  这种幸福看似*凡却又难以到达。

  人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操守。为追求心中的光明耐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爱是一种德行。崇高的爱。不但能体验美。还能创造美。爱是种子。谁播种爱。谁就能收获美丽。点评:孤独。寂寞是人生的阴影。爱是迎接光明的使者。是人生充满温暖。充满力量的源泉。文章从一本书中的一个故事入手。用牧羊人的故事。证实了爱让生活多份阳光的道理。牵带引出当今社会一部分人的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造成心灵世界的干涸。提出社会应该关注。思考的问题。然后引用兰德暮年的一首诗。告诉人们人生应有的态度就是淡泊宁静。让生活充满爱。充满阳光!文章语言富有哲理。引用故事精当。名言的引用则如画龙点睛。作者的`思想在字里行间闪光。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3

  一个人无论是保持宁静的心态,还是坚持自信的行动,都源于智慧的头脑为他设定的人生方向。牧羊人便是把握了智慧的方向。

  人们有追求幸福生活的天性。只是,有人只顾自己的幸福,有意无意间破坏了环境、资源,也便破坏了所有人的幸福,到头来,自己渴望的幸福生活也难以得到。

  牧羊人刚来到被称为“普洛斯旺”的地方的时候,这里的原住民都勤恳地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但是,这里人们主要从事的制碳业,将所有树木消耗殆尽,这里逐渐风沙漫天、水源枯竭。随着环境的恶化,人们开始争吵、抱怨、烦躁、苦闷,甚至,自杀和精神失常的极端现象越来越频繁。所有的人都在挣扎、祈祷和等待命运的改变,却没有人思考过苦难的根源,即便有人想到了,也被疲惫摧残得无心行动。人们的躁动和忙碌,使他们越来越盲目,他们努力劳作、坚持维护个人的利益,却找不到幸福的方向。因为,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生存努力是徒劳的,甚至,越努力越加剧了恶性循环。

  牧羊人把握了幸福的方向。

  牧羊人也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但是,他思考的是这里灾难的根源——没有树木的不毛之地导致灾难;他思考的是获得幸福的根本——一个适合所有人生存的环境需要树木。他选择的努力之路——种树,是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

  牧羊人也把握了行动的方向。

  他胸怀大志,立足小事,从我做起。他的心中早已绘制出一个森林茂密、人们在清新的环境中幸福生活的蓝图。为了实现这个志向,他认真对待小事和细节。他精心维护小家,规律地生活,保持健康的心态和体魄,为实现理想打好基础;他从精选种子开始,认真对待每一棵小树,森林正是由一棵棵健壮的树木组成的"。他没有号召所有人一起种树,没有宣讲这个行动的意义,他只是自己独立完成,使他的行动没有受到干扰,最终,在人们体会到幸福的时候,也自然地享受了这个行动的益处。

  反复咀嚼短篇中的句句箴言,我渐渐领悟了道出核心的一句话——护林官对作者说:“牧羊人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什么是幸福呢?

  牧羊人的故事告诉我: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的幸福是很难维持的,想获得长久的幸福,要为更多的人考虑。要爱护环境、珍惜我们的资源。

  一个人类共有的和谐空间,是我们每个人幸福的保障。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4

  晚上牧羊人拿出袋子挑好橡树籽,第二天带我爬上海拔200米的高地放羊,他用代替手杖的铁棒掘洞,种完了一百颗种子。我了解到原来三年前,他就在种树,虽然已种下十万颗,但存活下来的只有两万棵,其中一半已被动物破坏了,剩下约一万棵。牧羊人五十五岁,名字叫艾尔哲艾勒。普菲尔,以前是经营一个农场,后来儿子和妻子去世。他就决定一个人在这片高地上,以羊和狗为朋友,把这片土地改造一下。

  第二天我和他告别了。第二年,也就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之后的五年,我都随军战斗,战争结束后,我又来到此地。牧羊人还活着,他只养了4只羊,养了一百个巢的蜜蜂。他一点都不关心战争,悠闲的种着树,1910年种下的橡树,现在已有10年的树龄了。整个森林绵延不断,像海洋一样,以前干涸的河床,现在流着潺潺的流水。

  从1920年开始,我每年都必定会拜访艾尔哲艾勒。菲普尔一次,他的身体渐渐地变得虚弱,但他从未因此而露出迷茫的神情。

  1933年,森林保护员慌慌张张地去找他,规定了绝对不能在森林里用火,他也只是第一次看到那座由人手造出来的森林。1935年,*派了正式的代表团,来这座森林做调查,他们高谈阔论,除了禁止在森林里烧炭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事被规定下来,但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被这座森林的魅力吸引住了。我的一个朋友成了这座森林的管理者之一,我向他透漏了牧羊人的事迹,友人分别时说:"那个老人已经找到了幸福生活的真谛"。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因为此处地处深山,砍伐对国家没有好处,于是采伐计划就搁浅了。牧羊老人对世间所发生的事一无所闻,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他都不知道,只是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战争使我和老人又分离了八年。

  1945年6月,我再次来到这儿,1913年的废墟里,现在建起了无数的农家,以前住在这里的人们和新近搬进来的人们,总计大约有一万人,他们所享受的幸福,全都是靠艾尔哲艾勒。菲普尔得来的。1947年,在巴朗的养老院里,老人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5

  一个人无论是保持宁静的心态,还是坚持自信的行动,都源于智慧的头脑为他设定的人生方向。牧羊人便是把握了智慧的方向。

  人们有追求幸福生活的天性。只是,有人只顾自己的幸福,有意无意间破坏了环境、资源,也便破坏了所有人的幸福,到头来,自己渴望的幸福生活也难以得到。

  牧羊人刚来到被称为“普洛斯旺”的地方的时候,这里的原住民都勤恳地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但是,这里人们主要从事的制碳业,将所有树木消耗殆尽,这里逐渐风沙漫天、水源枯竭。随着环境的恶化,人们开始争吵、抱怨、烦躁、苦闷,甚至,自杀和精神失常的极端现象越来越频繁。所有的人都在挣扎、祈祷和等待命运的改变,却没有人思考过苦难的根源,即便有人想到了,也被疲惫摧残得无心行动。人们的躁动和忙碌,使他们越来越盲目,他们努力劳作、坚持维护个人的利益,却找不到幸福的方向。因为,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生存努力是徒劳的,甚至,越努力越加剧了恶性循环。

  牧羊人把握了幸福的方向。

  牧羊人也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但是,他思考的是这里灾难的根源——没有树木的不毛之地导致灾难;他思考的是获得幸福的根本——一个适合所有人生存的环境需要树木。他选择的努力之路——种树,是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

  牧羊人也把握了行动的方向。

  他胸怀大志,立足小事,从我做起。他的心中早已绘制出一个森林茂密、人们在清新的环境中幸福生活的蓝图。为了实现这个志向,他认真对待小事和细节。他精心维护小家,规律地生活,保持健康的心态和体魄,为实现理想打好基础;他从精选种子开始,认真对待每一棵小树,森林正是由一棵棵健壮的树木组成的。他没有号召所有人一起种树,没有宣讲这个行动的意义,他只是自己独立完成,使他的行动没有受到干扰,最终,在人们体会到幸福的时候,也自然地享受了这个行动的益处。

  反复咀嚼短篇中的句句箴言,我渐渐领悟了道出核心的一句话——护林官对作者说:“牧羊人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什么是幸福呢?

  牧羊人的故事告诉我: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的幸福是很难维持的,想获得长久的幸福,要为更多的人考虑。要爱护环境、珍惜我们的资源。

  一个人类共有的和谐空间,是我们每个人幸福的保障。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6

  一个人几十年来做着一样的事情而没有质疑没有抱怨,犹如神一样的存在,没有奢求没有私欲,那种*凡而不*凡的一步一脚印走出来的是巨大的震撼。估计也只能有这样无私的心灵心无旁骛才能接近这样的理想~!我不说他很伟大,因为他只是追随自己的所思所想,犹如苦行僧一样内心只有自己膜拜的信仰而别无他物。

  有一种幸福的境界叫做单纯。这种幸福看似*凡却又难以到达。

  人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操守。为追求心中的光明耐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爱是一种德行。崇高的爱。不但能体验美。还能创造美。爱是种子。谁播种爱。谁就能收获美丽。点评:孤独。寂寞是人生的阴影。爱是迎接光明的使者。是人生充满温暖。充满力量的源泉。文章从一本书中的一个故事入手。用牧羊人的故事。证实了爱让生活多份阳光的道理。牵带引出当今社会一部分人的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造成心灵世界的干涸。提出社会应该关注。思考的问题。然后引用兰德暮年的一首诗。告诉人们人生应有的态度就是淡泊宁静。让生活充满爱。充满阳光!文章语言富有哲理。引用故事精当。名言的引用则如画龙点睛。作者的思想在字里行间闪光。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7

  在植树的牧羊人一文中,牧羊老人在一片凄凉的荒地,(这里也曾经繁荣)用自己的双手,种出了大片的树林。他把一颗颗橡子小心地种下,好像在种下一个个希望。终于,经过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的辛苦劳作,作者目睹了这位老人的奇迹,老人用植树的形式,让这里恢复了曾经的繁荣。

  从这篇文章中,我感受到了牧羊人坚持不懈,一丝不苟,忠厚老实的高尚品格。他一直在坚持自己的信念,作者说:“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老人就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荒地成林的奇迹。

  牧羊人的故事让我想到了八步沙六老汉的种种作为,都与牧羊人及其类似。他们为治理家乡的恶劣环境,坚持不放弃,死了一片林就再种一片,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使沙漠变成了绿洲。

  这些人们的付出和坚持,都迎来了收获和众人的赞扬,甚至名字也将百世流芳。而他们身上这些高尚的精神,也是我应该积累着学习的啊!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8

  作者第一次见牧羊人,是在1913年,那年牧羊人55岁。作者在荒无人烟的阿尔卑斯山地发现了他,环境险恶,四周全是荒地,光秃秃的.,曾经的村庄、教堂、钟楼早已成立废墟。只有牧羊人一人坚守在这片土地上,自给自足,放羊种树。

  六年后,作者再次去见牧羊人,那时他为了不让羊吃树苗,改养蜜蜂,依然坚持种树,此时,1910年种的树已经比作者都高,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有了溪水。

  1945年6月,作者最后一次见到牧羊人,那时牧羊人已经成了87岁的老人。因为35年的植树生涯,让曾经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高原变成了如今的模样:生机勃勃,干燥的风变成了飘香的微风,废墟上建成了农舍,枫树林里淌着泉水,浇灌着薄荷,一万多人健康快乐的生活。

  牧羊人的成功源于他自身。一丝不苟、*和善良、信念坚定、不求回报、默默奉献、慷慨无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品质。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9

  “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战争。也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他天天和树打交道。和树相依为命。他用心灵的语言和树谈心。默默地交流。过的是“淡泊生活。他通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爱让生活多份阳光。

  这位牧羊人几十年置身于荒无人烟的地域。他每种下一棵树。就感到在人世间就又多了一个亲人。他的事业是“堪与上帝比美的事业。由于充满了改造现实世界的强烈愿望和对树的极度热爱。这位牧羊人在实践中逐渐发现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他深深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他人。为后人造福。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人生充满忙碌。但人们依然可以选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繁琐而艰辛。但宁静的心灵和满腔热忱会弹奏出精彩的乐章!

  爱是人生之源。一个人的心中倘若没有爱的泉水。那也就不会有人生的绿荫。有了爱。纵然是满眼阴云。遍地荆棘。你都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无限的迷恋和神往。爱造就人成为独一无二的动物。物质的贫缺只会导致人生的艰难。而爱的匮缺则会使人生空虚和灵魂孤独。令人心痛的是。在这个越来越崇拜物质的年代。一些人变得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物质左右着他们的心灵。其心灵世界犹如干涸的沙漠。心不乏则身不累。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0

  “我”在1913年,人迹罕至的阿尔卑斯山地上,遇到一位沉默又自信的神秘牧羊人。牧羊人一直一个人种着树。1919年,”我”重返荒原,那儿已有了一片树林。在1945年,荒原俨然成了生机盎然的热闹村庄。

  这是一个关于奇迹的故事。让人读着读着,不觉莞尔。但文中一句话,引发人深深思索: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那时,“我”正处于一个极端困迫的处境,已走了五个小时却滴水未沾,牧羊人为“我”带来了惊喜,“我”内心重燃希望之火。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的希望之水。牧羊人在战争期间仍坚持种着树,这片曾只有干涸泉眼的土地上,出现了泉水——而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那仿佛是我无法到达的一段路程,而这11公里是树林!要多少棵树才能达到遮天蔽日的11公里?而它却为一双手所造就,那么,这双手一定是毅力、坚持、执着的化身。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上的执着之水。在这不懈的努力下,昔日的荒地成了沃土,一万多口人过着幸福生活。这绘本中的原图,我也见识过了,从1913年的素描,到1945年大块大块的蓝色、绿色,是一种创造的力量!没有创造,何来幸福?何来生命?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上的创造之水!有了希望,才能执着;有了执着,才能创造;有了创造,才能出现生命。这是我想到的第一个感受。其次,这个故事也至关人与自然。这泉水般的牧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将自然打造得更加*凡而至美。

  我想起《青山不老》。里面一个住所简陋的瘦小老头,带着一群老汉在晋西北无比恶劣的环境下治理山沟。15年,绿化了八条沟,造了3700亩林网。他不愿享清福,只要一辈子种树,实现自己的价值。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他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

  环境需要人类去守护,去努力。而这两位老人以生命化为青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从人民的勇气、幸福而出发。于是,在不懈努力下,牧羊人创造了沃土和人民的舒适生活;老人攒钱买了电视机给乡亲,也用树林挡住了狂风,守住了珍贵的黄土。他们这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他们做到了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0篇扩展阅读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0篇(扩展1)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0篇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

  作者第一次见牧羊人,是在1913年,那年牧羊人55岁。作者在荒无人烟的阿尔卑斯山地发现了他,环境险恶,四周全是荒地,光秃秃的,曾经的村庄、教堂、钟楼早已成立废墟。只有牧羊人一人坚守在这片土地上,自给自足,放羊种树。

  六年后,作者再次去见牧羊人,那时他为了不让羊吃树苗,改养蜜蜂,依然坚持种树,此时,1910年种的"树已经比作者都高,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有了溪水。

  1945年6月,作者最后一次见到牧羊人,那时牧羊人已经成了87岁的老人。因为35年的植树生涯,让曾经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高原变成了如今的模样:生机勃勃,干燥的风变成了飘香的微风,废墟上建成了农舍,枫树林里淌着泉水,浇灌着薄荷,一万多人健康快乐的生活。

  牧羊人的成功源于他自身。一丝不苟、*和善良、信念坚定、不求回报、默默奉献、慷慨无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品质。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2

  一个人无论是保持宁静的心态,还是坚持自信的行动,都源于智慧的头脑为他设定的人生方向。牧羊人便是把握了智慧的方向。

  人们有追求幸福生活的天性。只是,有人只顾自己的幸福,有意无意间破坏了环境、资源,也便破坏了所有人的幸福,到头来,自己渴望的幸福生活也难以得到。

  牧羊人刚来到被称为普洛斯旺的地方的时候,这里的原住民都勤恳地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但是,这里人们主要从事的制碳业,将所有树木消耗殆尽,这里逐渐风沙漫天、水源枯竭。随着环境的恶化,人们开始争吵、抱怨、烦躁、苦闷,甚至,自杀和精神失常的极端现象越来越频繁。所有的人都在挣扎、祈祷和等待命运的改变,却没有人思考过苦难的根源,即便有人想到了,也被疲惫摧残得无心行动。人们的躁动和忙碌,使他们越来越盲目,他们努力劳作、坚持维护个人的利益,却找不到幸福的方向。因为,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生存努力是徒劳的,甚至,越努力越加剧了恶性循环。

  牧羊人也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但是,他思考的是这里灾难的根源没有树木的不毛之地导致灾难;他思考的是获得幸福的根本一个适合所有人生存的环境需要树木。他选择的努力之路种树,是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

  他胸怀大志,立足小事,从我做起。他的心中早已绘制出一个森林茂密、人们在清新的环境中幸福生活的蓝图。为了实现这个志向,他认真对待小事和细节。他精心维护小家,规律地生活,保持健康的心态和体魄,为实现理想打好基础;他从精选种子开始,认真对待每一棵小树,森林正是由一棵棵健壮的树木组成的。他没有号召所有人一起种树,没有宣讲这个行动的意义,他只是自己独立完成,使他的行动没有受到干扰,最终,在人们体会到幸福的时候,也自然地享受了这个行动的益处。

  牧羊人的宁静、自信和智慧,是他的幸福的源泉,并使他周围的人享受到和谐、长久的幸福。

  反复咀嚼短篇中的句句箴言,我渐渐领悟了道出核心的一句话护林官对作者说:牧羊人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的幸福是很难维持的,想获得长久的幸福,要为更多的人考虑。要爱护环境、珍惜我们的资源。

  一个人类共有的和谐空间,是我们每个人幸福的保障。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3

  《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讲述了牧羊人用双手将阿卑斯山的荒地变*们舒适的乐园的故事。这篇文章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和高原上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赞美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精神。

  从这篇文章中,我感受到牧羊人的简朴、慷慨、一丝不苟和果断。他是一个普通人,从山下的农场毅然搬到荒凉的高原,独自一颗颗选取橡子,一丝不苟、认真仔细;询问地归属时,不知道且不关心,一心种树,毫无私心......在文章中,作者将理想赋予在牧羊人身上,只要心存美好,长期坚持不解,就能改变环境,造福于人类。

  从牧羊人的精神中,我联想到了塞罕坝人的.治沙精神。从“高远冷”的塞罕坝蜕变成“绿美香”的华北绿宝石,在这五十多年来,在那曾经荒凉的土地上,如何铺开绿色的山岗?正因为建设者们听从了党的指挥和召唤,在荒漠沙地上坚苦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年吃过的苦,都化作了今天的甜。

  牧羊人和塞罕坝人的精神,感动了许多许多的人,谁是最可爱的人?是的,就是这些无私奉献的人,他们是为国家做出贡献中,最可爱的人们!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4

  大人们总说一句话,也就是大家最反感的一句话要有毅力要坚持。

  没有人记得他的名字,但记得那片给人们带来生机的树林。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林。他的名字叫做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先是失去独自后继失去妻子,他并没有悲痛欲绝,而是选择一个人生活着。

  三年来,他已经种下十万颗橡子,他总是精心挑选着橡子,总是选择饱满、充实的橡子一个个种下去,三年来,他依旧如故、一如既往,如今牧羊人已经78岁,而他将荒地变成了一片绿洲。

  然而我却因为补习班太多,压力太大就曾想放弃,事到如今我读了植树的牧羊人懂得了毅力的关键和重要。毅力是人生马拉松赛道的一种动力,是超越自我超越别人的一种信念。

  虽然人生有许许多多的坎坷,坎坷是人生道路上不可避免的,但需要我们去跨过坎坷,用毅力去克服、跨越,不惧畏惧、不退缩,勇于拼搏,超越自我、超越一个不一样的自我。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5

  晚上牧羊人拿出袋子挑好橡树籽,第二天带我爬上海拔200米的高地放羊,他用代替手杖的铁棒掘洞,种完了一百颗种子。我了解到原来三年前,他就在种树,虽然已种下十万颗,但存活下来的只有两万棵,其中一半已被动物破坏了,剩下约一万棵。牧羊人五十五岁,名字叫艾尔哲艾勒。普菲尔,以前是经营一个农场,后来儿子和妻子去世。他就决定一个人在这片高地上,以羊和狗为朋友,把这片土地改造一下。

  第二天我和他告别了。第二年,也就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之后的五年,我都随军战斗,战争结束后,我又来到此地。牧羊人还活着,他只养了4只羊,养了一百个巢的蜜蜂。他一点都不关心战争,悠闲的种着树,1910年种下的橡树,现在已有10年的树龄了。整个森林绵延不断,像海洋一样,以前干涸的河床,现在流着潺潺的流水。

  从1920年开始,我每年都必定会拜访艾尔哲艾勒。菲普尔一次,他的身体渐渐地变得虚弱,但他从未因此而露出迷茫的神情。

  1933年,森林保护员慌慌张张地去找他,规定了绝对不能在森林里用火,他也只是第一次看到那座由人手造出来的森林。1935年,*派了正式的代表团,来这座森林做调查,他们高谈阔论,除了禁止在森林里烧炭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事被规定下来,但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被这座森林的魅力吸引住了。我的一个朋友成了这座森林的管理者之一,我向他透漏了牧羊人的事迹,友人分别时说:"那个老人已经找到了幸福生活的真谛"。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因为此处地处深山,砍伐对国家没有好处,于是采伐计划就搁浅了。牧羊老人对世间所发生的事一无所闻,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他都不知道,只是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战争使我和老人又分离了八年。

  1945年6月,我再次来到这儿,1913年的废墟里,现在建起了无数的农家,以前住在这里的人们和新近搬进来的人们,总计大约有一万人,他们所享受的幸福,全都是靠艾尔哲艾勒。菲普尔得来的。1947年,在巴朗的养老院里,老人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6

  法国作家让季奥诺写过一篇著名的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这位牧羊人。不知道192019年的战争。也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他天天和树打交道。和树相依为命。他用心灵的语言和树谈心。默默地交流。过的是“淡泊生活。他通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爱让生活多份阳光。

  这位牧羊人几十年置身于荒无人烟的地域。他每种下一棵树。就感到在人世间就又多了一个亲人。他的事业是“堪与上帝比美的事业。由于充满了改造现实世界的强烈愿望和对树的极度热爱。这位牧羊人在实践中逐渐发现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他深深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他人。为后人造福。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人生充满忙碌。但人们依然可以选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繁琐而艰辛。但宁静的心灵和满腔热忱会弹奏出精彩的乐章!

  爱是人生之源。一个人的心中倘若没有爱的泉水。那也就不会有人生的绿荫。有了爱。纵然是满眼阴云。遍地荆棘。你都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无限的迷恋和神往。爱造就人成为独一无二的动物。物质的贫缺只会导致人生的艰难。而爱的匮缺则会使人生空虚和灵魂孤独。令人心痛的是。在这个越来越崇拜物质的年代。一些人变得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物质左右着他们的心灵。其心灵世界犹如干涸的沙漠。心不乏则身不累。

  有人说。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这样的人。其生命一定是阳光般灿烂炫美。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

  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爱能使人懂得忧伤与痛苦。同时也能使人摆脱忧伤与痛苦。令*凡的生活充满情趣与意义。英国著名诗人兰德暮年时在一首诗中写道:“我不和谁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热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兰德的这首小诗表现了一个走进暮色的老人通达从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宁静淡泊。铅华洗尽的人生境界。爱让生活多份阳光。种树的牧羊人不也正是如此吗?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7

  一个人无论是保持宁静的心态,还是坚持自信的行动,都源于智慧的头脑为他设定的人生方向。牧羊人便是把握了智慧的方向。

  人们有追求幸福生活的天性。只是,有人只顾自己的幸福,有意无意间破坏了环境、资源,也便破坏了所有人的幸福,到头来,自己渴望的幸福生活也难以得到。

  牧羊人刚来到被称为“普洛斯旺”的地方的时候,这里的原住民都勤恳地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但是,这里人们主要从事的制碳业,将所有树木消耗殆尽,这里逐渐风沙漫天、水源枯竭。随着环境的恶化,人们开始争吵、抱怨、烦躁、苦闷,甚至,自杀和精神失常的极端现象越来越频繁。所有的人都在挣扎、祈祷和等待命运的改变,却没有人思考过苦难的根源,即便有人想到了,也被疲惫摧残得无心行动。人们的躁动和忙碌,使他们越来越盲目,他们努力劳作、坚持维护个人的利益,却找不到幸福的方向。因为,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生存努力是徒劳的,甚至,越努力越加剧了恶性循环。

  牧羊人把握了幸福的方向。

  牧羊人也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但是,他思考的是这里灾难的根源——没有树木的不毛之地导致灾难;他思考的是获得幸福的根本——一个适合所有人生存的环境需要树木。他选择的努力之路——种树,是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

  牧羊人也把握了行动的方向。

  他胸怀大志,立足小事,从我做起。他的心中早已绘制出一个森林茂密、人们在清新的环境中幸福生活的蓝图。为了实现这个志向,他认真对待小事和细节。他精心维护小家,规律地生活,保持健康的心态和体魄,为实现理想打好基础;他从精选种子开始,认真对待每一棵小树,森林正是由一棵棵健壮的树木组成的。他没有号召所有人一起种树,没有宣讲这个行动的意义,他只是自己独立完成,使他的行动没有受到干扰,最终,在人们体会到幸福的时候,也自然地享受了这个行动的益处。

  反复咀嚼短篇中的句句箴言,我渐渐领悟了道出核心的一句话——护林官对作者说:“牧羊人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什么是幸福呢?

  牧羊人的故事告诉我: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的幸福是很难维持的,想获得长久的幸福,要为更多的人考虑。要爱护环境、珍惜我们的资源。

  一个人类共有的和谐空间,是我们每个人幸福的保障。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8

  作者第一次见牧羊人,是在1913年,那年牧羊人55岁。作者在荒无人烟的阿尔卑斯山地发现了他,环境险恶,四周全是荒地,光秃秃的.,曾经的村庄、教堂、钟楼早已成立废墟。只有牧羊人一人坚守在这片土地上,自给自足,放羊种树。

  六年后,作者再次去见牧羊人,那时他为了不让羊吃树苗,改养蜜蜂,依然坚持种树,此时,1910年种的树已经比作者都高,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有了溪水。

  1945年6月,作者最后一次见到牧羊人,那时牧羊人已经成了87岁的老人。因为35年的植树生涯,让曾经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高原变成了如今的模样:生机勃勃,干燥的风变成了飘香的微风,废墟上建成了农舍,枫树林里淌着泉水,浇灌着薄荷,一万多人健康快乐的生活。

  牧羊人的成功源于他自身。一丝不苟、*和善良、信念坚定、不求回报、默默奉献、慷慨无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品质。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9

  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是不是品行出众,你得花数年的时间,还要有好的运气和机会去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的行为没有私心,动机无比慷慨,心中没有存着求回报的念头,而且他还在大地上留下了明显的印记,那么由此认定他是一个品行出众的人,基本错不了。

  1913年的一天,我长途跋涉,来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高原,那是一个位于法国东南部阿尔卑斯山附近被称为普罗旺斯的地方。当我走过这座毫无生机的高原的时候,看见的除了野薰衣草外,就是一片荒山与黄土了。

  我当时正要穿越高原最宽广的地带,3天后,才发现那是一处荒芜的地域。我来到一个破落村庄的废墟附近,搭起帐篷过夜。我的水两天前就用完了,现在得补充一点。想必村落内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道泉水。我真的找到一处泉水的遗迹,不过早已干涸了。

  虽然是骄阳高照的6月,但是我站在这处没有绿荫的高地上,高空的风猛烈地吹下来,没有人能顶得住。风吹袭着这些破旧的房屋,仿佛狮子吃东西时受到干扰而发出的吼叫,我只好另寻他处。

  我走了5个小时,还是找不到水源,看来是没有指望了。高地上到处都很干燥,还有很多杂草。我看到远处有一个耸立的黑色影子,像一株孤立的树干。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我走向那个黑影子,那是一个站立着的牧羊人。在被太阳烤干的地上,还躺着30只绵羊。那个牧羊人递给我一个水壶,我喝了一口。过了一会儿,他领我去山坳中他住的地方,然后从一个天然井中汲出水,水质清澈可口。在这个井口上方,他安装了一个简陋的辘轳。

  牧羊人话很少,这原是独居人都有的特点,但我感觉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在这荒凉的高地,这还真是一番奇遇。这不是一间简陋的木屋,而是一间完全用石块砌成的房子,到处有他自建的痕迹,有他抵达这高原后修复废墟的血汗。屋顶很牢,而且中规中矩,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佛海浪冲击岸边的声音。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0

  晚上牧羊人拿出袋子挑好橡树籽,第二天带我爬上海拔200米的高地放羊,他用代替手杖的铁棒掘洞,种完了一百颗种子。我了解到原来三年前,他就在种树,虽然已种下十万颗,但存活下来的只有两万棵,其中一半已被动物破坏了,剩下约一万棵。牧羊人五十五岁,名字叫艾尔哲艾勒。普菲尔,以前是经营一个农场,后来儿子和妻子去世。他就决定一个人在这片高地上,以羊和狗为朋友,把这片土地改造一下。

  第二天我和他告别了。第二年,也就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之后的五年,我都随军战斗,战争结束后,我又来到此地。牧羊人还活着,他只养了4只羊,养了一百个巢的蜜蜂。他一点都不关心战争,悠闲的种着树,1910年种下的.橡树,现在已有10年的树龄了。整个森林绵延不断,像海洋一样,以前干涸的河床,现在流着潺潺的流水。

  从1920年开始,我每年都必定会拜访艾尔哲艾勒。菲普尔一次,他的身体渐渐地变得虚弱,但他从未因此而露出迷茫的神情。

  1933年,森林保护员慌慌张张地去找他,规定了绝对不能在森林里用火,他也只是第一次看到那座由人手造出来的森林。1935年,*派了正式的代表团,来这座森林做调查,他们高谈阔论,除了禁止在森林里烧炭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事被规定下来,但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被这座森林的魅力吸引住了。我的一个朋友成了这座森林的管理者之一,我向他透漏了牧羊人的事迹,友人分别时说:"那个老人已经找到了幸福生活的真谛"。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因为此处地处深山,砍伐对国家没有好处,于是采伐计划就搁浅了。牧羊老人对世间所发生的事一无所闻,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他都不知道,只是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战争使我和老人又分离了八年。

  1945年6月,我再次来到这儿,1913年的废墟里,现在建起了无数的农家,以前住在这里的人们和新近搬进来的人们,总计大约有一万人,他们所享受的幸福,全都是靠艾尔哲艾勒。菲普尔得来的。1947年,在巴朗的养老院里,老人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0篇(扩展2)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0篇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

  人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操守.为追求心中的光明耐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爱是一种德行.崇高的爱.不但能体验美.还能创造美.爱是种子.谁播种爱.谁就能收获美丽.点评:孤独.寂寞是人生的阴影.爱是迎接光明的使者.是人生充满温暖.充满力量的源泉.文章从一本书中的一个故事入手.用牧羊人的故事.证实了“爱让生活多份阳光的道理.牵带引出当今社会一部分人的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造成心灵世界的干涸.提出社会应该关注.思考的问题.然后引用兰德暮年的一首诗.告诉人们人生应有的态度就是淡泊宁静.让生活充满爱.充满阳光!文章语言富有哲理.引用故事精当.名言的引用则如画龙点睛.作者的思想在字里行间闪光.

  一个人几十年来做着一样的事情而没有质疑没有抱怨,犹如神一样的存在,没有奢求没有私欲,那种*凡而不*凡的一步一脚印走出来的是巨大的震撼。估计也只能有这样无私的心灵心无旁骛才能接近这样的理想~!我不说他很伟大,因为他只是追随自己的所思所想,犹如苦行僧一样内心只有自己膜拜的信仰而别无他物。

  反复咀嚼短篇中的句句箴言,我渐渐领悟了道出核心的一句话护林官对作者说:“牧羊人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的幸福是很难维持的,想获得长久的幸福,要为更多的人考虑。要爱护环境、珍惜我们的资源。一个人类共有的和谐空间,是我们每个人幸福的保障。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2

  牧羊人有一颗宁静安详的心。他在孤独中生活。作者描述,由于一个人孤单地生活,他“甚至失去了语言的本能”。他一直坚持种树,直到生命的最后。

  他的宁静之心不曾被任何外力干扰。恶劣的环境干扰不了他,干土扬尘、风沙漫天,他孤独的身影用铁杆剁地,放籽填坑儿;战争的恐怖惊扰不了他,一战时期,天上战机轰鸣、硝烟弥漫,他的身影和他的森林坚强挺立;外界不知道他,甚至对他很冷漠,这却孤立不了他,*为这片神奇的“自然森林”特意派驻的护林员,严厉地命令牧羊人不要引火,他不作解释,安然处之;短片中也曾描述,为战争需要,人们大肆砍伐树木,牧羊人对此熟视无睹、顾自种树。

  他不怕环境恶劣,是因为,他的本心正是为改变环境而努力;他不被战争和别人对树木的破坏行径干扰,是因为,他是一个建立幸福的人,他坚持走自己的路,面对其他人类的破坏行为,他视为不是同路人,而无暇顾及;他不在乎别人的冷漠,是因为,他追求内心的喜悦、*和,没有别人的赞赏,他依然可以自信。

  影片是法文的旁白,加上中文字幕。在字幕中,曾经两次出现“心无旁骛”这个词。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描写牧羊人坐在灯下挑选橡树种子的时候。他每天精心选取最好的种子,他的选择步骤分明,极其精细,对于有裂缝和个头小的种子,他都筛除掉。这个词第二次出现,是作者感叹,牧羊人的“创造有如连锁反应,尽管他心无旁骛地种树,单纯地执行自己的计划,却给干涸的河床带来了充沛的水分。”牧羊人坚持最单纯的计划,却带来了更多积极的环境变化。

  的确,牧羊人执着地坚持种树,他所有的行动都为这个目标服务。他不仅精挑细选种子,为获得更高的成活率,而且他所有的行动都不离开种树这个目标:他不再放羊,因为羊会啃食树苗;他改养蜜蜂,因为它们会传粉;他每天的行动都是那么宁静和低调,使人们没有注意他、没有阻挠他,没有跟他争夺土地的所有权。也正由于他这样的态度,保护着他的计划顺利地实施。

  牧羊人自信地做着他力所能及、最本份的事情。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3

  法国作家让季奥诺写过一篇著名的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战争。也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他天天和树打交道。和树相依为命。他用心灵的`语言和树谈心。默默地交流。过的是“淡泊生活。他通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爱让生活多份阳光。

  这位牧羊人几十年置身于荒无人烟的地域。他每种下一棵树。就感到在人世间就又多了一个亲人。他的事业是“堪与上帝比美的事业。由于充满了改造现实世界的强烈愿望和对树的极度热爱。这位牧羊人在实践中逐渐发现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他深深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他人。为后人造福。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人生充满忙碌。但人们依然可以选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繁琐而艰辛。但宁静的心灵和满腔热忱会弹奏出精彩的乐章!

  爱是人生之源。

  一个人的心中倘若没有爱的泉水。那也就不会有人生的绿荫。有了爱。纵然是满眼阴云。遍地荆棘。你都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无限的迷恋和神往。爱造就人成为独一无二的动物。物质的贫缺只会导致人生的艰难。而爱的匮缺则会使人生空虚和灵魂孤独。令人心痛的是。在这个越来越崇拜物质的年代。一些人变得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物质左右着他们的心灵。其心灵世界犹如干涸的沙漠。心不乏则身不累。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4

  今天是3月12日,传统的植树节。老师让我们今晚回家看一部获得奥斯卡奖的动画短片《植树的牧羊人》。

  作者通过描写他生命中一段跨越四十年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男人普菲尔,一个牧羊人凭着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时间,在荒漠中种出了大片树林,把土丘变成了绿洲。他是一个*凡普通的人,他将失去妻儿的痛苦深深的埋在心里,埋在这块泥土中。苦恼与绝望成了他创造生命的动力,这就是他生命的本真,用坚韧乐观征服大自然,也征服了每个人。

  整部动画片充满了诗意,用素描的画面画出了丰富的意境。看吧,我真的好想走出去,感受种树的快乐。多种树有利环境保护,可以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净化空气,我们只有不懈的努力去美化我们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以丰富的回馈。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5

  一个人几十年来做着一样的事情而没有质疑没有抱怨,犹如神一样的存在,没有奢求没有私欲,那种*凡而不*凡的一步一脚印走出来的是巨大的震撼。估计也只能有这样无私的心灵心无旁骛才能接近这样的理想~!我不说他很伟大,因为他只是追随自己的所思所想,犹如苦行僧一样内心只有自己膜拜的信仰而别无他物。

  有一种幸福的境界叫做单纯。这种幸福看似*凡却又难以到达。

  人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操守。为追求心中的光明耐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爱是一种德行。崇高的爱。不但能体验美。还能创造美。爱是种子。谁播种爱。谁就能收获美丽。点评:孤独。寂寞是人生的阴影。爱是迎接光明的使者。是人生充满温暖。充满力量的源泉。文章从一本书中的一个故事入手。用牧羊人的故事。证实了爱让生活多份阳光的道理。牵带引出当今社会一部分人的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造成心灵世界的干涸。提出社会应该关注。思考的问题。然后引用兰德暮年的一首诗。告诉人们人生应有的态度就是淡泊宁静。让生活充满爱。充满阳光!文章语言富有哲理。引用故事精当。名言的引用则如画龙点睛。作者的思想在字里行间闪光。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6

  法国作家让季奥诺写过一篇著名的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战争.也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他天天和树打交道.和树相依为命.他用心灵的语言和树谈心.默默地交流.过的是“淡泊生活.他通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爱让生活多份阳光.

  这位牧羊人几十年置身于荒无人烟的地域.他每种下一棵树.就感到在人世间就又多了一个亲人.

  他的事业是“堪与上帝比美的事业.由于充满了改造现实世界的强烈愿望和对树的极度热爱.这位牧羊人在实践中逐渐发现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他深深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他人.为后人造福.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人生充满忙碌.但人们依然可以选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繁琐而艰辛.但宁静的心灵和满腔热忱会弹奏出精彩的乐章!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7

  今天是3月12日,传统的植树节。老师让我们今晚回家看一部获得奥斯卡奖的动画短片《植树的牧羊人》。

  作者通过描写他生命中一段跨越四十年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男人普菲尔,一个牧羊人凭着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时间,在荒漠中种出了大片树林,把土丘变成了绿洲。他是一个*凡普通的人,他将失去妻儿的痛苦深深的埋在心里,埋在这块泥土中。苦恼与绝望成了他创造生命的动力,这就是他生命的本真,用坚韧乐观征服大自然,也征服了每个人。

  整部动画片充满了诗意,用素描的画面画出了丰富的意境。看吧,我真的好想走出去,感受种树的快乐。多种树有利环境保护,可以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净化空气,我们只有不懈的努力去美化我们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以丰富的回馈。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8

  “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战争。也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他天天和树打交道。和树相依为命。他用心灵的语言和树谈心。默默地交流。过的是“淡泊生活。他通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爱让生活多份阳光。

  这位牧羊人几十年置身于荒无人烟的地域。他每种下一棵树。就感到在人世间就又多了一个亲人。他的事业是“堪与上帝比美的事业。由于充满了改造现实世界的强烈愿望和对树的极度热爱。这位牧羊人在实践中逐渐发现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他深深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他人。为后人造福。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人生充满忙碌。但人们依然可以选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繁琐而艰辛。但宁静的心灵和满腔热忱会弹奏出精彩的乐章!

  爱是人生之源。一个人的心中倘若没有爱的泉水。那也就不会有人生的绿荫。有了爱。纵然是满眼阴云。遍地荆棘。你都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无限的迷恋和神往。爱造就人成为独一无二的动物。物质的贫缺只会导致人生的艰难。而爱的匮缺则会使人生空虚和灵魂孤独。令人心痛的是。在这个越来越崇拜物质的年代。一些人变得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物质左右着他们的心灵。其心灵世界犹如干涸的沙漠。心不乏则身不累。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9

  牧羊人有一颗宁静安详的心。他在孤独中生活。作者描述,由于一个人孤单地生活,他“甚至失去了语言的本能”。他一直坚持种树,直到生命的最后。

  他的宁静之心不曾被任何外力干扰。恶劣的环境干扰不了他,干土扬尘、风沙漫天,他孤独的身影用铁杆剁地,放籽填坑儿;战争的恐怖惊扰不了他,一战时期,天上战机轰鸣、硝烟弥漫,他的身影和他的森林坚强挺立;外界不知道他,甚至对他很冷漠,这却孤立不了他,*为这片神奇的“自然森林”特意派驻的护林员,严厉地命令牧羊人不要引火,他不作解释,安然处之;短片中也曾描述,为战争需要,人们大肆砍伐树木,牧羊人对此熟视无睹、顾自种树。

  他不怕环境恶劣,是因为,他的本心正是为改变环境而努力;他不被战争和别人对树木的破坏行径干扰,是因为,他是一个建立幸福的人,他坚持走自己的路,面对其他人类的破坏行为,他视为不是同路人,而无暇顾及;他不在乎别人的冷漠,是因为,他追求内心的喜悦、*和,没有别人的赞赏,他依然可以自信。

  影片是法文的旁白,加上中文字幕。在字幕中,曾经两次出现“心无旁骛”这个词。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描写牧羊人坐在灯下挑选橡树种子的时候。他每天精心选取最好的种子,他的选择步骤分明,极其精细,对于有裂缝和个头小的种子,他都筛除掉。这个词第二次出现,是作者感叹,牧羊人的“创造有如连锁反应,尽管他心无旁骛地种树,单纯地执行自己的计划,却给干涸的河床带来了充沛的水分。”牧羊人坚持最单纯的计划,却带来了更多积极的环境变化。

  的确,牧羊人执着地坚持种树,他所有的行动都为这个目标服务。他不仅精挑细选种子,为获得更高的成活率,而且他所有的行动都不离开种树这个目标:他不再放羊,因为羊会啃食树苗;他改养蜜蜂,因为它们会传粉;他每天的行动都是那么宁静和低调,使人们没有注意他、没有阻挠他,没有跟他争夺土地的所有权。也正由于他这样的态度,保护着他的计划顺利地实施。

  牧羊人自信地做着他力所能及、最本份的事情。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0

  “我”在1913年,人迹罕至的阿尔卑斯山地上,遇到一位沉默又自信的神秘牧羊人。牧羊人一直一个人种着树。1919年,”我”重返荒原,那儿已有了一片树林。在1945年,荒原俨然成了生机盎然的热闹村庄。

  这是一个关于奇迹的故事。让人读着读着,不觉莞尔。但文中一句话,引发人深深思索: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那时,“我”正处于一个极端困迫的处境,已走了五个小时却滴水未沾,牧羊人为“我”带来了惊喜,“我”内心重燃希望之火。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的希望之水。牧羊人在战争期间仍坚持种着树,这片曾只有干涸泉眼的土地上,出现了泉水——而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那仿佛是我无法到达的一段路程,而这11公里是树林!要多少棵树才能达到遮天蔽日的11公里?而它却为一双手所造就,那么,这双手一定是毅力、坚持、执着的化身。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上的执着之水。在这不懈的努力下,昔日的荒地成了沃土,一万多口人过着幸福生活。这绘本中的原图,我也见识过了,从1913年的素描,到1945年大块大块的蓝色、绿色,是一种创造的力量!没有创造,何来幸福?何来生命?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上的创造之水!有了希望,才能执着;有了执着,才能创造;有了创造,才能出现生命。这是我想到的第一个感受。其次,这个故事也至关人与自然。这泉水般的牧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将自然打造得更加*凡而至美。

  我想起《青山不老》。里面一个住所简陋的瘦小老头,带着一群老汉在晋西北无比恶劣的环境下治理山沟。15年,绿化了八条沟,造了3700亩林网。他不愿享清福,只要一辈子种树,实现自己的价值。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他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

  环境需要人类去守护,去努力。而这两位老人以生命化为青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从人民的勇气、幸福而出发。于是,在不懈努力下,牧羊人创造了沃土和人民的舒适生活;老人攒钱买了电视机给乡亲,也用树林挡住了狂风,守住了珍贵的黄土。他们这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他们做到了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0篇(扩展3)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0篇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

  今天是3月12日,传统的植树节。老师让我们今晚回家看一部获得奥斯卡奖的动画短片《植树的牧羊人》。

  作者通过描写他生命中一段跨越四十年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男人——普菲尔,一个牧羊人凭着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时间,在荒漠中种出了大片树林,把土丘变成了绿洲。他是一个*凡普通的人,他将失去妻儿的痛苦深深的埋在心里,埋在这块泥土中。苦恼与绝望成了他创造生命的动力,这就是他生命的本真,用坚韧乐观征服大自然,也征服了每个人。

  整部动画片充满了诗意,用素描的画面画出了丰富的意境。看吧,我真的好想走出去,感受种树的快乐。多种树有利环境保护,可以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净化空气,我们只有不懈的努力去美化我们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以丰富的回馈。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2

  在这部作品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伟大,也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渺小。

  仅仅凭这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森林,可是也只能把这一片地方变成森林。如果来一群人砍伐,这片森林照样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但如果每个人都去种树,那这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再想想看,其实只要一万个人中能有一个这样的人,就已经足够好了。

  森林逐年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草原沙漠化,全球变暖等等,这些问题是不是真的这么难治理呢?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是再来看看这位仁兄的故事,似乎一个人就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人们除了每年植树节去种树作秀之外,也许可以下决心做一些更多的事情来改变现状。

  我很想把这部作品推荐给朋友们和每一个认识的人去看,这部短片告诉我们只要每个人减少一点污染环境的.行为,合起来就可以为环保事业做出无法想象的贡献!

  再来看看现在某些人的“恶劣行径”,现在大家都在呼吁要环保,有些人喊得更响亮,但实际行为却和嘴里说的大相径庭。要让他去种几棵树,觉得太渺小;手里要有个空塑料瓶之类的,就随手一丢了事。还是那句老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3

  在这部作品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伟大,也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渺小。

  仅仅凭这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森林,可是也只能把这一片地方变成森林。如果来一群人砍伐,这片森林照样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但如果每个人都去种树,那这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再想想看,其实只要一万个人中能有一个这样的人,就已经足够好了。

  森林逐年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草原沙漠化,全球变暖等等,这些问题是不是真的这么难治理呢?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是再来看看这位仁兄的故事,似乎一个人就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人们除了每年植树节去种树作秀之外,也许可以下决心做一些更多的事情来改变现状。

  我很想把这部作品推荐给朋友们和每一个认识的人去看,这部短片告诉我们只要每个人减少一点污染环境的行为,合起来就可以为环保事业做出无法想象的贡献!

  再来看看现在某些人的恶劣行径,现在大家都在呼吁要环保,有些人喊得更响亮,但实际行为却和嘴里说的大相径庭。要让他去种几棵树,觉得太渺小;手里要有个空塑料瓶之类的,就随手一丢了事。还是那句老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4

  牧羊人艾尔哲阿.普菲尔,曾经有自己的幸福生活,但是爱子、妻子的死,使他完美的幸福生活被打破了。他抛弃孤独、离开故土,与他的狗和羊来到新的家园。他发现这里的土地正在因为没有树木而走向死亡,而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也因为环境的恶劣而走向崩溃。牧羊人立志要为改变环境做事。

  他从52岁(1910年)开始,每天利用牧羊的闲暇,在荒凉的山地上种下近百颗橡树种子。作者认识他的时候,他55岁了。过去的三年,他种下了10万颗橡树种子,有2万颗存活,因为自然的毁坏,长出1万棵小树。作者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回来,发现牧羊人从未中断过种树,他的林场已经有十一公里长,最宽处有三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没有影响牧羊人每天种树。在这位牧羊人的.一双手中,一个森林覆盖的迦南地区出现了。

  牧羊人有一颗宁静安详的心。他在孤独中生活。作者描述,由于一个人孤单地生活,他甚至失去了语言的本能。他一直坚持种树,直到生命的最后。

  他的宁静之心不曾被任何外力干扰。恶劣的环境干扰不了他,干土扬尘、风沙漫天,他孤独的身影用铁杆剁地,放籽填坑儿;战争的恐怖惊扰不了他,一战时期,天上战机轰鸣、硝烟弥漫,他的身影和他的森林坚强挺立;外界不知道他,甚至对他很冷漠,这却孤立不了他,*为这片神奇的自然森林特意派驻的护林员,严厉地命令牧羊人不要引火,他不作解释,安然处之;短片中也曾描述,为战争需要,人们大肆砍伐树木,牧羊人对此熟视无睹、顾自种树。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5

  在这部作品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伟大,也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渺小。

  仅仅凭这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森林,可是也只能把这一片地方变成森林。如果来一群人砍伐,这片森林照样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但如果每个人都去种树,那这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再想想看,其实只要一万个人中能有一个这样的人,就已经足够好了。

  森林逐年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草原沙漠化,全球变暖等等,这些问题是不是真的这么难治理呢?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是再来看看这位仁兄的故事,似乎一个人就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人们除了每年植树节去种树作秀之外,也许可以下决心做一些更多的事情来改变现状。

  我很想把这部作品推荐给朋友们和每一个认识的人去看,这部短片告诉我们只要每个人减少一点污染环境的行为,合起来就可以为环保事业做出无法想象的`贡献!

  再来看看现在某些人的恶劣行径,现在大家都在呼吁要环保,有些人喊得更响亮,但实际行为却和嘴里说的大相径庭。要让他去种几棵树,觉得太渺小;手里要有个空塑料瓶之类的,就随手一丢了事。还是那句老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6

  述视点可分为全知性视点和限制性视点。全知视点是指叙述者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无所不在地叙述出影片中任何一个人物所知或所未知的一切。叙述者有绝对的自由,在叙事的时空中自由地行走。限制性视点指叙述者在故事中只知道部分内容,有时候叙述者所知的等同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叙述者象鬼魂附体一样附在故事中的某个人物上。限制性视点主要有第一人称视点,第三人称视点和客观视点。第一人称视点在小说中常用“我”的形式出现,在电影中,画外音经常是第一人称视点的外在形式。当画面出现一个人物时,叙述者用画外音说“我”。叙述者这时想把声音上的“我”和画面上的“我”等同起来。

  本片在叙事方面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采用局外人“我”的第一人称视点,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的*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我”在本片中仅仅只是个旅人,一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因缘际会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村庄。在影片中,“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由此,种树人的故事才显得真实可性,才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我”由于不是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因此,对种树人的生活实际上了解的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因此,种树人的生活就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

  外在造型上朴实稳重,留着小胡须。“我”初次见到时,他用自制的罐子打水。因为一直过着孤独的生活,他几乎从不说话,但一举手一投足都充满了自信。他烧饭给“我”吃,让我喝热气腾腾的汤。他不抽烟,养的狗也很安静。

  由于儿子和妻子都因为恶劣的生存环境而早逝,他从种树中缓解了痛苦和孤独,找到了幸福和满足。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两次灾难性的事情,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到牧羊人的种树热情,他坚持在荒芜的土地上不断的.种树,丝毫没有顾及战争的影响。他的身体渐渐地变得虚弱,但他从未因此而露出迷茫的神情。

  也正象他所说的那样:“如果是神让我活下去,那我就种更多的树,虽然现在只有一万棵树,这些树就象大海里的一滴水那么少,但是我还是会继续种下去”。对于老人来说,种树依然是让他乐此不疲的事情,也是他生活本真,他找到了幸福生活的真谛。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人逐渐衰弱下去,也许他把心中的痛苦与烦恼都变成了动力,用自己的热情在绝境中取得胜利,这样孤独的老人,恐怕到他死的时候连自己的语言都忘记的这样一个老人,用坚韧和乐观征服了大自然,征服每一个观众。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7

  人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操守.为追求心中的光明耐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爱是一种德行.崇高的爱.不但能体验美.还能创造美.爱是种子.谁播种爱.谁就能收获美丽.点评:孤独.寂寞是人生的阴影.爱是迎接光明的使者.是人生充满温暖.充满力量的源泉.文章从一本书中的一个故事入手.用牧羊人的故事.证实了“爱让生活多份阳光的道理.牵带引出当今社会一部分人的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造成心灵世界的干涸.提出社会应该关注.思考的问题.然后引用兰德暮年的一首诗.告诉人们人生应有的态度就是淡泊宁静.让生活充满爱.充满阳光!文章语言富有哲理.引用故事精当.名言的引用则如画龙点睛.作者的思想在字里行间闪光.

  一个人几十年来做着一样的事情而没有质疑没有抱怨,犹如神一样的存在,没有奢求没有私欲,那种*凡而不*凡的一步一脚印走出来的是巨大的震撼。估计也只能有这样无私的心灵心无旁骛才能接近这样的`理想~!我不说他很伟大,因为他只是追随自己的所思所想,犹如苦行僧一样内心只有自己膜拜的信仰而别无他物。

  反复咀嚼短篇中的句句箴言,我渐渐领悟了道出核心的一句话护林官对作者说:“牧羊人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的幸福是很难维持的,想获得长久的幸福,要为更多的人考虑。要爱护环境、珍惜我们的资源。一个人类共有的和谐空间,是我们每个人幸福的保障。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8

  牧羊人刚来到被称为普洛斯旺的地方的时候,这里的原住民都勤恳地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但是,这里人们主要从事的制碳业,将所有树木消耗殆尽,这里逐渐风沙漫天、水源枯竭。随着环境的恶化,人们开始争吵、抱怨、烦躁、苦闷,甚至,自杀和精神失常的极端现象越来越频繁。所有的人都在挣扎、祈祷和等待命运的改变,却没有人思考过苦难的根源,即便有人想到了,也被疲惫摧残得无心行动。人们的躁动和忙碌,使他们越来越盲目,他们努力劳作、坚持维护个人的利益,却找不到幸福的方向。因为,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生存努力是徒劳的,甚至,越努力越加剧了恶性循环。

  牧羊人也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但是,他思考的是这里灾难的根源——没有树木的不毛之地导致灾难;他思考的是获得幸福的根本——一个适合所有人生存的环境需要树木。他选择的努力之路——种树,是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

  他胸怀大志,立足小事,从我做起。他的心中早已绘制出一个森林茂密、人们在清新的环境中幸福生活的蓝图。为了实现这个志向,他认真对待小事和细节。他精心维护小家,规律地生活,保持健康的心态和体魄,为实现理想打好基础;他从精选种子开始,认真对待每一棵小树,森林正是由一棵棵健壮的树木组成的。他没有号召所有人一起种树,没有宣讲这个行动的意义,他只是自己独立完成,使他的行动没有受到干扰,最终,在人们体会到幸福的时候,也自然地享受了这个行动的益处。

  牧羊人的宁静、自信和智慧,是他的幸福的源泉,并使他周围的人享受到和谐、长久的幸福。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9

  今天,我们学习了《植树的牧羊人》。它给了我许多启示,这位老人的精神令我感动。这位种了35年树,名叫布菲的老人,善良单纯,勤劳而又执着。

  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当“镜头",更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文章主要讲了一位牧羊人植树的故事。他靠着顽强的意志,种下了一棵又一棵树,最后把荒漠变成绿洲。

  我们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植树人”。他们坚持努力,默默付出,为毫不知情的我们带来方便和幸福。当然,也有那些啃食树苗的“野兽”,当它们吃掉一颗又一颗树苗时,也总有树苗能长成了参天大树。无论种树的过程有多么艰难,这时种树的人们也会自豪的说,他们是幸福的。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别人带来的。别人为你种植树,给你遮阳,使你享用果实。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自己创造的。我们专心致志,毫无杂念的享受种树的快乐,享受宁可自己不能乘凉,不能享用果实,也让别人吃的津津有味。心甘情愿,加倍努力,造福他人是一种幸福;来自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更是一种幸福。

  我们需要植树人,需要那些用粗糙的手掌放下种子,轻轻盖土的人。

  我们需要植树人,需要那些把滚烫的沙漠变,变成脚下结实的黑土地的人。

  让我们享受植树的快乐,享受为别人植树的幸福。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那些不毛之地,那些荒芜沙漠上,一个又一个,勤勤恳恳,互利互乐的植树人。

  我不仅又一次想到道法课上,老师问我们:何为生命的意义?今天,我就给这个问题一份完美的答案:生命在于植树。一片荒芜的土地,一个执着的植树人,把一颗又一颗种子种下,造福更多人。与其说他们的精神不朽,不如说他们的精神,已经变作一阵春风,一股血脉,融入大众心里。让每个心灵都充满爱,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0

  牧羊人有一颗宁静安详的心。他在孤独中生活。作者描述,由于一个人孤单地生活,他“甚至失去了语言的本能”。他一直坚持种树,直到生命的最后。

  他的宁静之心不曾被任何外力干扰。恶劣的环境干扰不了他,干土扬尘、风沙漫天,他孤独的身影用铁杆剁地,放籽填坑儿;战争的恐怖惊扰不了他,一战时期,天上战机轰鸣、硝烟弥漫,他的身影和他的森林坚强挺立;外界不知道他,甚至对他很冷漠,这却孤立不了他,*为这片神奇的“自然森林”特意派驻的护林员,严厉地命令牧羊人不要引火,他不作解释,安然处之;短片中也曾描述,为战争需要,人们大肆砍伐树木,牧羊人对此熟视无睹、顾自种树。

  他不怕环境恶劣,是因为,他的本心正是为改变环境而努力;他不被战争和别人对树木的破坏行径干扰,是因为,他是一个建立幸福的人,他坚持走自己的路,面对其他人类的破坏行为,他视为不是同路人,而无暇顾及;他不在乎别人的冷漠,是因为,他追求内心的喜悦、*和,没有别人的赞赏,他依然可以自信。

  影片是法文的旁白,加上中文字幕。在字幕中,曾经两次出现“心无旁骛”这个词。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描写牧羊人坐在灯下挑选橡树种子的时候。他每天精心选取最好的种子,他的选择步骤分明,极其精细,对于有裂缝和个头小的种子,他都筛除掉。这个词第二次出现,是作者感叹,牧羊人的 “创造有如连锁反应,尽管他心无旁骛地种树,单纯地执行自己的计划,却给干涸的河床带来了充沛的水分。”牧羊人坚持最单纯的计划,却带来了更多积极的环境变化。

  的确,牧羊人执着地坚持种树,他所有的行动都为这个目标服务。他不仅精挑细选种子,为获得更高的成活率,而且他所有的行动都不离开种树这个目标:他不再放羊,因为羊会啃食树苗;他改养蜜蜂,因为它们会传粉;他每天的行动都是那么宁静和低调,使人们没有注意他、没有阻挠他,没有跟他争夺土地的所有权。也正由于他这样的态度,保护着他的计划顺利地实施。

  牧羊人自信地做着他力所能及、最本份的事情。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0篇(扩展4)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10篇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1

  课时:一课时

  课题:孤独的牧羊人

  课型: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目标:

  1、能用弹性的声音和幽默、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2、了解音乐剧和约德尔调特点。

  3、通过欣赏、演唱接触欧美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发对世界优秀文化了解的愿望和兴趣。

  4、学会小组内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2、分角色表现歌曲,尝试自己设计歌曲演唱形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告知学生今天要选出金牌团队和表现优秀的同学,请每一位同学都要努力。

  二、视频导入

  观视频《孤独的牧羊人》

  思考:作品中的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情感体验

  三、新歌教唱

  1、第一遍聆听听出歌词的演唱顺序

  2、第二遍聆听生谈谈自己对歌曲印象最深的一句

  生自由谈谈,师小结。

  找出衬词有几处?哪几处是相同的?

  唱一唱,用手画画旋律线,体会旋律的特点

  3、师生共同完成歌曲的演唱

  师演唱主体部分,生演唱衬词部分。要求生思考主体部分旋律有何共性。

  4、生完整演唱歌曲师适时纠正

  5、主体部分有几个角色?他们在做什么呢?

  四、拓展与延伸

  再次观看视频《孤独的牧羊人》

  1、看看歌曲的演唱声音有何特点?

  2、了解约德尔调的特点

  3、了解音乐剧

  五、活动与创造

  尝试自己设计演唱形式

  六、 总结

  七、评出金牌团队以及优秀表现个人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2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尝试唱歌曲中衬词部分,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理解“孤独”,知道在孤独时,可采取唱歌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

  3、学会歌唱本首歌曲。

  4、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活动准备:

  音乐视频、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引出歌曲

  组织幼儿听歌曲《叨来咪》,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吗?”

  师: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他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孤独的牧羊人》。

  二、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名称《孤独的牧羊人》,理解“孤独”的意思。

  师:哎,那你们知道“孤独”是什么意思?(寂寞、一个人、没有朋友、很忧伤、很可怜)那我们现在来听一下《孤独地牧羊人》这首歌曲,看看歌中的牧羊人是不是像小朋友说的那样。播放视频,听了这首歌后,你认为他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吗?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完整欣赏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没听出来,没关系,我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感觉自己特别孤单,就来到山顶上唱歌“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歌声嘹亮,城里的人们在远处就听到了这好听的声音,这时候城边的王子、挑扁担的农民、餐桌旁的人们、喝啤酒的人们都听到了他的歌声,这时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妈妈听到牧羊人的歌声后,也用相同的歌声回应他。

  现在咱们再来听一遍歌曲,但是是有任务的哦。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最有趣、好玩?(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低音处、唱歌中声音等好玩。)为什么?好像在做什么事?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部分,请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为下一个环节的对唱作好准备)

  三、出示相应的图片,分段欣赏歌曲,知道快乐的方法

  1、欣赏歌曲第一段。师随音乐贴牧羊人、人们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

  提问:这个牧羊人到底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快乐的)他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的?(通过歌声将所有人都吸引过来,用歌声给自己带来快乐)

  2、、欣赏歌曲第二段。师随音乐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牧羊人的歌声都把谁吸引过来了?他们都听到了什么歌声?

  3、欣赏歌曲第三段。师随音乐贴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谁用歌声回应了牧羊人?怎样唱的?

  4、小结:

  你在孤独的时候,除了唱歌还会用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呢?

  (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开玩笑、看漫画书、看电视、跳舞、找好朋友聊天、玩游戏等多种方法来排除孤独。)

  5、播放歌曲,师幼边唱边跳,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做一个快乐的牧羊人吧。

  教学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3

  活动设计: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形式下的这句话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儿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我们教师花的心思进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纲要》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为素材,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让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主动接受了音乐信息,潜移默化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如: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助于音乐活动的开展。

  教案目的: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教案准备:

  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

  教案流程:

  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习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A、高音区——小山羊

  B、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习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4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活动反思:

  上本课时,我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唤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通过和学生一道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旋律模唱、体态律动、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大家在举手投足、分工合作演奏、创造性表演中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获得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本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构思清楚,能从不同角度设计、穿插多种学习活动,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出发,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倡个性张扬。在愉悦的学习气氛中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并获得心灵感悟和情感体验。

  3、积极构建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教学的民主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美、表现美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不足的是,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5

  一、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感受乐曲诙谐、轻快、活泼、生动的情绪。

  2、通过为歌曲创设情景,表现童话般的意境,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3、体验美国乡村歌曲的唱法,了解音乐剧的知识。

  二、教学难点:

  可以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歌曲不同的情绪。

  三、教具准备:

  磁带 CD PPT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a、听《do re mi》踏步拍手进教室。

  b、练声曲:《do re mi》

  师:同学们,do re mi fa sol la si是我们的音乐小伙伴,一起来唱一唱“do re mi”,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符,一起唱起来吧!

  2、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a、导入:

  师:真棒!哪个同学知道这首歌曲是哪部电影的插曲呢?

  生:《音乐之声》。

  师:对!它是一部非常著名的美国电影,由同名音乐剧改编,曾一举荣获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音响等五项大奖!那它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家庭教师和七个孩子的故事……

  师:说的很好!这是一个发生在奥地利的真实故事,善良美丽的见习修女玛丽亚,来到退役海军军官特拉普上校家担任家庭女教师,她通过音乐及生动的教育方法,对7个调皮的孩子进行启发及熏陶,终于使七个孩子对她产生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赢得了特拉普上校的爱情。刚才同学们所听到的这首《哆来咪》就是这名女教师与那7个孩子所演唱的。

  2、初听:

  师:很好!那就一起来欣赏这首《孤独的牧羊人》,边听边想想,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诙谐,幽默,欢快。

  师:真好!那在影片中,它描写的是什么故事呢?

  生:玛利亚和孩子们一起在做木偶戏表演。

  1、复听:

  2、师:真聪明!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精彩的表演吧!

  再想想歌曲中最吸引你的是哪几句?

  观看影片中木偶戏的片断

  生: “来咿噢嘟...”一会儿高音,一会儿低音。

  师:你可以简单的模仿一下吗?

  (学生模仿真假声的交替唱)

  师:非常好!那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学生拍手唱衬词)

  师:好极了!其实这是一种叫作“蓝色约德尔”(yodel)的乡村歌曲唱法。它的特点是真声、假声不断的交替,一会儿高八度,一会儿低八度,形成了一个奇特的音响效果,让人觉得特别有趣。我提议我们一起来为这段木偶戏配音,唱一唱这几句,好不好?

  生:好!

  一边观看木偶戏,一边唱一唱最有趣的几句。

  4.学习歌词:

  师:那木偶戏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为什么叫他孤独的牧羊人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只有他一个人在唱歌。

  师:恩,那后来呢?他的心情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欢快!不孤独了,因为有许多的人都在听他唱歌了。

  师:很好!让我们再看下去。

  5.了解歌曲旋律:

  师:我们也来做一回快乐的牧羊人吧。一起来唱一唱歌曲的第一段。

  学唱歌曲的第一段。

  6.再听《孤独的牧羊人》表演全曲

  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示不同的段落,听听看全曲主歌部分一共有几段?

  三、小结,下课。

  师:同学们,我们的音乐之旅就快接近尾声了。在今天的旅途中,你们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生:了解了音乐剧……

  师:修女玛丽亚用音乐唤起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以及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如果你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那么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最快乐的人!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情绪愉快地用不同速度,不同音色表现歌曲中衬词部分,并能按不同角色的形象,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2、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协调与快乐。

  3、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4、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习歌曲。

  教学准备:

  1、电视机、影碟机、电影《音乐之声》片断。

  2、录音机、《孤独的牧羊人》音乐伴奏带。

  3、《牧羊人》图谱一张

  教学过程:

  (一)听《牧羊人》音乐,自由用各种动作跳进活动室。

  (二)看录像,了解歌曲内容,引起学唱兴趣。

  1、听了刚才的音乐,你有什么感觉?

  2、第二次听有歌词的音乐一遍。你知道她在唱什么吗?不过有一句我们可以先来学一学,它是这首歌的衬词。

  3、根据图示学唱衬词部分。

  (三)欣赏歌曲,并初步学唱衬词。

  (四)出示图片,教师教唱歌曲。引导幼儿在回答中理解歌词,根据幼儿回答,教师整理歌词,并学唱歌曲

  1、图片上的人是谁?它在什么地方?

  2、他在干什么?

  3、又有谁来了?

  (五)对不同角色的衬词部分进行处理。

  1、引导幼儿用不同音色演唱衬词

  (1)牧羊人在很高的地方唱歌,你觉得他的声音应该怎么样?

  (2)老山羊年纪一大把,它唱起歌来会怎么样?

  (3)小山羊最可爱了,它的声音我们也来学一学

  2、以游戏形式,分角色演唱衬词部分。

  (六)即兴打击乐演奏,充分感受乐曲旋律。

  今天我们又唱又跳,又看录像又打击乐器,这首好听的歌曲就叫做《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难点在角色表演中解决了,又利用图谱教学让幼儿轻松的记住了歌词和二分音符,因为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目标达到了所以幼儿能在活动中始终保持愉悦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歌唱的兴趣,透过幼儿动听的歌声,准确的节奏,我们一起享受到了音乐赋予生活的情趣,我想这就是艺术活动最大的乐趣。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7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熟悉节奏,知道乐曲分为三段,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能与同伴合作设计图谱,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不同乐段的不同节奏,并尝试用乐器为音乐伴奏。

  3.体验与同伴合作用乐器为音乐进行伴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1.活动的重点是:熟悉掌握2/4拍节奏,体验与同伴合作用乐器为音乐进行伴奏的乐趣。

  2.活动难点是:能与同伴合作设计图谱,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不同乐段的不同节奏,并尝试用乐器为音乐伴奏。

  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目标我在课前做了以下准备:

  物质准备:《孤独的牧羊人》音乐、图谱、打击乐器。知识经验准备:提前让幼儿试听歌曲,对歌曲有了初步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课件,提问:小朋友,看,我们今天来到了哪里?(羊村)是谁出来欢迎的我们?(喜羊羊、美羊羊、慢羊羊)

  2.师小结:今天青青草原要召开运动会,小羊们在准备运动会的开幕入场式,开幕式要跟着好听的音乐进行走队,也想邀请我们参加,想去吗?(想)

  (二)完整欣赏音乐,知道乐曲名称,初步感受乐曲节奏。

  1.完整欣赏音乐,提问:知道这首音乐叫什么名字吗?(《孤独的牧羊人》)

  2.师:知道什么事牧羊人吗?

  3.师小结:牧羊人就是保护小羊不受伤害,如果羊村有这样一位牧羊人就再也不用害怕大灰狼啦,入场式要跟着好听的音乐进行走队,现在我们跟着音乐试试吧。

  (三)再次欣赏音乐,将幼儿分组,用踏步的方式探索不同的节奏。

  1.教师将幼儿分成三组(喜羊羊组、美羊羊组、慢羊羊组)请幼儿跟着音乐想着自己扮演的小羊,根据小羊的特点进行踏步,探索节奏。

  2.请幼儿示范自己小羊跟着音乐走出的节奏。

  3.师小结:慢羊羊节奏是X-IX-I美羊羊节奏是XXI--I喜羊羊节奏是XXIXXI

  (四)幼儿探索设计图谱,并合作用踏步的形式演奏图谱。

  1.师:村长要求我们的图谱是第一段轮流走,第二段两队配合走,第三段再次轮流走。

  2.幼儿根据要求分组制作图谱。

  3.尝试跟着音乐和图谱分段练习。

  4.幼儿共同合作完整的按照图谱进行踏步。

  (五)运用乐器为歌曲伴奏,体验同伴合作为乐曲伴奏的乐趣。

  1.分配乐器:村长为小朋友准备了好听的乐器为音乐伴奏,我们一起分配一下吧!(喜羊羊:响板;美羊羊:铃鼓;慢羊羊:碰铃)

  2.幼儿跟着音乐运用乐器完整的为乐曲进行伴奏。

  (六)活动结束:

  师小结:在小朋友乐器的演奏下,这首《孤独的牧羊人》变得更美妙了,孤独的牧羊人再也不孤独啦,让我们拿着好听的乐器回到教室为其他小朋友演奏一下吧!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8

  活动目标:

  1、体验师幼合作、同伴合作演唱的快乐。

  2、尝试用不同的音色表现歌曲中的衬词部分。

  3、根据动作及图谱中音符的高低位置,唱准衬词节奏和旋律,并按不同角色形象用相应歌声演唱。

  活动准备:

  1、图片:牧羊人、山羊爷爷、小山羊各一张

  2、音符、旋律图谱

  活动过程:

  一、练声部分

  ——引导幼儿边看黑板上的台阶边随琴声自由想出一种好听的声音进行歌曲中衬词部分的节奏练唱。

  二、结合歌名导入,引导幼儿初步欣赏歌曲。

  1、教师根据事先出示好的图片谈话导入

  ——“有一位牧羊人喜欢在山上唱歌,他的歌声很好听很嘹亮,但是他每次都觉得很孤独,因为没有朋友和他一起唱,今天方老师请来了两个朋友和他一起演唱,我们听听是谁来和他一起唱了呢?”

  2、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分别出示图片并引导幼儿再次欣赏歌曲。

  ——“他们唱了什么?”

  3、尝试用手、脚动作表现每句衬词处节奏,引导幼儿重复欣赏歌曲,掌握衬词节奏及旋律。

  三、学唱歌曲部分。

  1、出示衬词图谱,引导幼儿自主理解图谱并学唱衬词。

  ——“你们想和他们一起唱吗?那这一句唱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试试吧!”(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导幼儿学唱衬词部分。)

  2、引导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解决困难。

  3、引导幼儿用不同的音色表现山羊爷爷和小山羊的声音。

  ——“如果你是山羊爷爷(小山羊),你会怎么唱这一句呢?”

  ——幼儿听琴声自由尝试表现

  ——个别表现

  ——分组自选角色演唱。

  ——完整地演唱歌曲。

  四、师幼分组分角色演唱。

  五、与所有在场老师合作演唱。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9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尝试唱歌曲中衬词部分,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理解“孤独”,知道在孤独时,可采取唱歌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

  3.随歌曲旋律唱出来。

  4.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音乐视频、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引出歌曲

  组织幼儿听歌曲《叨来咪》做律动,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吗?”

  师: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他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孤独的牧羊人》。

  (二)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名称《孤独的牧羊人》,让幼儿理解“孤独”的意思。

  师:那你们知道“孤独”是什么意思?(寂寞、一个人、没有朋友、很忧伤、很可怜)那我们现在来听一下《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看看歌中的牧羊人是不是像小朋友说的那样?播放视频,听了这首歌后,你认为他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吗?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完整欣赏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没听出来,没关系,我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感觉自己特别孤单,就来到山顶上唱歌“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歌声嘹亮,城里的人们在远处就听到了这好听的声音,这时候城边的王子、挑扁担的农民、餐桌旁的人们、喝啤酒的人们都听到了他的歌声,这时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妈妈听到牧羊人的歌声后,也用相同的歌声回应他。

  现在咱们再来听一遍歌曲,但是是有任务的哦。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最有趣、好玩?(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低音处、唱歌中声音等好玩。)为什么?好像在做什么事?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部分,请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为下一个环节的对唱作好准备)

  (三)出示相应的图片,分段欣赏歌曲,知道快乐的方法

  1.欣赏歌曲第一段。师随音乐贴牧羊人等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

  提问:这个牧羊人到底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快乐的)他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的?(通过歌声将所有人都吸引过来,用歌声给自己带来快乐)

  2.欣赏歌曲第二段。师随音乐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牧羊人的歌声都把谁吸引过来了?他们都听到了什么歌声?

  3.欣赏歌曲第三段。师随音乐贴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谁用歌声回应了牧羊人?怎样唱的?

  4.小结。

  你在孤独的时候,除了唱歌还会用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呢?

  (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开玩笑、看漫画书、看电视、跳舞、找好朋友聊天、玩游戏等多种方法来排除孤独。)

  5.播放歌曲,师幼边唱边跳,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做一个快乐的牧羊人吧?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10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旋律,能够随音乐拍出基本节奏,并能够用肢体动作表现。

  2、能够运用乐器随音乐演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4、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孤独的牧羊人》,音乐图谱,打击乐器。

  活动重难点:

  根据音乐图谱,有节奏的演奏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了解音乐

  在音乐《孤独的牧羊人》的背景下,教师带领幼儿走进教室,简单介绍音乐。

  二、利用动作,感受音乐

  1、欣赏音乐,引导幼儿用身体的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

  2、个别演示表现音乐节奏的动作。

  3、结合笑脸图谱,感受音乐的节奏。

  4、根据图谱提示,跟随音乐进行动作演奏。

  5、分声部演奏。

  三、打击乐器,表演音乐

  1、整体演奏音乐

  2、按教师指挥分声部演奏音乐。

  活动反思

  《纲要》中提出:给予孩子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

  1、熟悉音乐

  让幼儿在音乐背景下走进教室,初步感受,进而引领他们专注的倾听音乐的节奏。

  2、用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

  在熟悉音乐旋律的基础上,让幼儿用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孩子们很轻松的找到了很多很多的节奏形式:拍腿、拍手、点头、打口哨、打响指。

  3、跟随音乐的旋律,孩子们用不同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是,孩子们对音乐的表现力非常强。

  4、出示图谱环节,孩子们接受的非常快,对笑脸所代表的意义很快就理解了。所以也能够比较快的接受和跟随图谱打出节奏。

  5、打击乐环节中孩子们也是轻松的跟下来,演奏的很精彩。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0篇(扩展5)

——初一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题含答案3篇

初一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题含答案1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废墟(  )  干涸(  )  坍塌(    )

  戳(  ) 酬劳(  ) 流淌(  )

  帐篷(  ) 水渠(  )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我在倒蹋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

  (2)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了。(    )

  (3)以前那种猛烈而干躁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

  (4)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逢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

  3.请你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填写相应的成语。

  (1)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如果________(比喻追究底细),恐怕谁也解释不清。

  (2)自从开渠引水之后,从前的________(贫瘠荒凉不长庄稼的地方)就成了肥沃的良田。

  (3)他是一个________(充满正气,不吝啬)的人,总是会想尽办法帮助其他人。

  4.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B.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C.在我1913年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幸福,舒适。

  D.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100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6.请你结合本文的内容,仿照下面句式续写一句话。

  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下的智慧的花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5月26日,以“*梦——公益力量”为主题的首届宁夏大学生公益文化节在宁大新华学院启幕,来自全区12家社会公益组织、32家大学生公益社团的成员齐聚一堂,展示心书包、春行动等公益项目。

  据了解,我区大学生公益社团有50多家,大学生3万人左右。本次文化节上,除宁夏阳光志愿者协会、宁夏新青年志愿者支持中心、宁夏大学支教协会和宁夏大学仙人掌环保协会等一些在大学生心中知名度较高的公益组织,还有类似宁夏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生态文明发展公益协会”这样公益方向很明确具体的后起之秀。

  (1)为以上新闻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2)请你为此次活动拟一则主题宣传语。(不能援引材料中的内容)

  (3)如果你是公益社团中的一员,你的同学张明委托你介绍他加入社团,你如何向社团负责人说呢?

  阅读“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回答下列问题。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内容。

  9.“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0.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指的是什么。

  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

  11.说说你对“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一句话的理解。

  一个牧羊人的奇迹

  ①在x疆博格达山峰之麓,有一个叫“包家槽子”的小村,村里有一个叫吴庭德的老人,他是茫茫戈壁滩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他以放羊为生,和村里所有的老人一样,**淡淡地步入人生的暮年。

  ②吴庭德一大把年纪,生活本来就比较困难,如果说他会创造奇迹,村里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就他?不可能!”换了你也一定会如此斩钉截铁地说。是啊,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凡地过来了,怎么可能创造奇迹呢?

  ③90年代的一天,吴庭德老人赶羊到村子南边百米远的地方,看见一群陌生人在竖一块木牌。陌生人开着汽车走了,老人上前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八个大字。他微微一笑,陷入了沉思。他想,既然是中心,那一定不简单啊!那一刻,他做出了一个不简单的决定:每天守护这个中心牌。

  ④白天放羊的时候,吴庭德就守在“亚心”木牌的周围,看着它不受牲畜破坏。下雨怕它淋着,晚上怕它冻着。家里人笑他太傻,国家又不给一分钱,凭什么看宝贝一样地看着它。村里人笑他太痴,一块木牌值得那么神经兮兮吗?吴庭德把那些冷言冷语当作耳边风,执着地守望“亚心”。

  ⑤亚洲中心设立之后,许多游客从世界各地赶来。尽管只是一块孤零零的木牌,他们也看得十分高兴:毕竟与亚洲大陆的中心点零距离地接触了一番。游客们参观“亚心”,免不了和吴庭德老人聊上几句。茫茫戈壁,在这亚洲中心的位置,吴庭德成了唯一的活风景。为了让游客沾上中心的气息,吴庭德想了一个办法,每天砸一个小石头,把小石头砸成动物的模样,然后再砸出“亚洲中心”四个字。他把这些亚心石低价出售给来参观的游客。老人砸出的亚心石简单得近乎石器时代的遗物,然而照样卖得火。

  ⑥四年过去了,老人靠亚心石赚了一笔钱。就在这一年,国家投资150万元,建了一座高大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塔。四个A(“亚洲”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型柱子合在一起,直刺云霄,中间垂一个巨型圆锥,直指亚洲地心。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骤然增多,家人期待吴庭德多砸出一些亚心石来卖,肯定能赚大钱。

  ⑦然而,吴庭德老人不但没有上交卖亚心石的钱给家里,反而把家里的四十只羊全卖了,用所得的钱买了两块雕石狮的石料。从此以后,老人每天在亚心塔旁边,一斧一凿地雕刻石狮。两年过去了,他雕出了一雄一雌两座栩栩如生的石狮。他对游客说:“我怕亚心塔太孤单了,就刻了这两个石狮,一个代表成吉思汗,一个代表文成公主……”

  ⑧值得一提的是,吴庭德老人压根儿没学过雕刻!

  ⑨远方有一位游客得知吴庭德老人创下如此人间奇迹,特意为他塑了一尊铜像,表达了对他的崇高的敬意!

  ⑩如果你有机会去亚心塔参观,你一定会被吴庭德老人的石雕吸引住的。这两尊石狮以无声的方式告诉你:执着和痴情就是创造奇迹的一斧一凿,有这两样东西在,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也能创造出人间奇迹。

  12.为什么村里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吴庭德不可能创造奇迹?

  13.在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连用四个“砸”字形容吴庭德制作亚心石的情形?

  14.从文中找出能概括第④段文意的句子。

  15.为什么说吴庭德老人的所作所为堪称是一个“奇迹”?

初一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题含答案2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废墟(  )  干涸(  )  坍塌(    )

  戳(  ) 酬劳(  ) 流淌(  )

  帐篷(  ) 水渠(  )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我在倒蹋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

  (2)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了。(    )

  (3)以前那种猛烈而干躁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

  (4)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逢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

  3.请你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填写相应的成语。

  (1)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如果________(比喻追究底细),恐怕谁也解释不清。

  (2)自从开渠引水之后,从前的________(贫瘠荒凉不长庄稼的地方)就成了肥沃的良田。

  (3)他是一个________(充满正气,不吝啬)的人,总是会想尽办法帮助其他人。

  4.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B.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C.在我1913年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幸福,舒适。

  D.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100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6.请你结合本文的内容,仿照下面句式续写一句话。

  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下的智慧的花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5月26日,以“*梦——公益力量”为主题的首届宁夏大学生公益文化节在宁大新华学院启幕,来自全区12家社会公益组织、32家大学生公益社团的成员齐聚一堂,展示心书包、春行动等公益项目。

  据了解,我区大学生公益社团有50多家,大学生3万人左右。本次文化节上,除宁夏阳光志愿者协会、宁夏新青年志愿者支持中心、宁夏大学支教协会和宁夏大学仙人掌环保协会等一些在大学生心中知名度较高的公益组织,还有类似宁夏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生态文明发展公益协会”这样公益方向很明确具体的后起之秀。

  (1)为以上新闻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2)请你为此次活动拟一则主题宣传语。(不能援引材料中的内容)

  (3)如果你是公益社团中的一员,你的同学张明委托你介绍他加入社团,你如何向社团负责人说呢?

  阅读“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回答下列问题。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内容。

  9.“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0.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指的是什么。

  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

  11.说说你对“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一句话的理解。

  一个牧羊人的奇迹

  ①在x疆博格达山峰之麓,有一个叫“包家槽子”的小村,村里有一个叫吴庭德的老人,他是茫茫戈壁滩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他以放羊为生,和村里所有的老人一样,**淡淡地步入人生的暮年。

  ②吴庭德一大把年纪,生活本来就比较困难,如果说他会创造奇迹,村里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就他?不可能!”换了你也一定会如此斩钉截铁地说。是啊,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凡地过来了,怎么可能创造奇迹呢?

  ③90年代的一天,吴庭德老人赶羊到村子南边百米远的地方,看见一群陌生人在竖一块木牌。陌生人开着汽车走了,老人上前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八个大字。他微微一笑,陷入了沉思。他想,既然是中心,那一定不简单啊!那一刻,他做出了一个不简单的决定:每天守护这个中心牌。

  ④白天放羊的时候,吴庭德就守在“亚心”木牌的周围,看着它不受牲畜破坏。下雨怕它淋着,晚上怕它冻着。家里人笑他太傻,国家又不给一分钱,凭什么看宝贝一样地看着它。村里人笑他太痴,一块木牌值得那么神经兮兮吗?吴庭德把那些冷言冷语当作耳边风,执着地守望“亚心”。

  ⑤亚洲中心设立之后,许多游客从世界各地赶来。尽管只是一块孤零零的木牌,他们也看得十分高兴:毕竟与亚洲大陆的中心点零距离地接触了一番。游客们参观“亚心”,免不了和吴庭德老人聊上几句。茫茫戈壁,在这亚洲中心的位置,吴庭德成了唯一的活风景。为了让游客沾上中心的气息,吴庭德想了一个办法,每天砸一个小石头,把小石头砸成动物的模样,然后再砸出“亚洲中心”四个字。他把这些亚心石低价出售给来参观的游客。老人砸出的亚心石简单得近乎石器时代的遗物,然而照样卖得火。

  ⑥四年过去了,老人靠亚心石赚了一笔钱。就在这一年,国家投资150万元,建了一座高大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塔。四个A(“亚洲”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型柱子合在一起,直刺云霄,中间垂一个巨型圆锥,直指亚洲地心。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骤然增多,家人期待吴庭德多砸出一些亚心石来卖,肯定能赚大钱。

  ⑦然而,吴庭德老人不但没有上交卖亚心石的钱给家里,反而把家里的四十只羊全卖了,用所得的钱买了两块雕石狮的石料。从此以后,老人每天在亚心塔旁边,一斧一凿地雕刻石狮。两年过去了,他雕出了一雄一雌两座栩栩如生的石狮。他对游客说:“我怕亚心塔太孤单了,就刻了这两个石狮,一个代表成吉思汗,一个代表文成公主……”

  ⑧值得一提的是,吴庭德老人压根儿没学过雕刻!

  ⑨远方有一位游客得知吴庭德老人创下如此人间奇迹,特意为他塑了一尊铜像,表达了对他的崇高的敬意!

  ⑩如果你有机会去亚心塔参观,你一定会被吴庭德老人的石雕吸引住的。这两尊石狮以无声的方式告诉你:执着和痴情就是创造奇迹的一斧一凿,有这两样东西在,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也能创造出人间奇迹。

  12.为什么村里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吴庭德不可能创造奇迹?

  13.在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连用四个“砸”字形容吴庭德制作亚心石的情形?

  14.从文中找出能概括第④段文意的句子。

  15.为什么说吴庭德老人的所作所为堪称是一个“奇迹”?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0篇(扩展6)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50字 (菁选3篇)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50字1

  牧羊人的故事告诉我:

  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的幸福是很难维持的,想获得长久的幸福,要为更多的人考虑。要爱护环境、珍惜我们的资源。

  一个人类共有的和谐空间,是我们每个人幸福的保障。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50字2

  牧羊人艾尔哲阿.普菲尔,曾经有自己的幸福生活,但是爱子、妻子的死,使他完美的幸福生活被打破了。他抛弃孤独、离开故土,与他的狗和羊来到新的家园。他发现这里的`土地正在因为没有树木而走向死亡,而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也因为环境的恶劣而走向崩溃。牧羊人立志要为改变环境做事······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50字3

  仅仅凭这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森林,可是也只能把这一片地方变成森林。如果来一群人砍伐,这片森林照样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但如果每个人都去种树,那这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再想想看,其实只要一万个人中能有一个这样的人,就已经足够好了。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0篇(扩展7)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400字 (菁选2篇)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400字1

  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这个以熏衣草闻名全球的浪漫地区在当时只是一个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漠。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愤恨、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会只有两万棵树发芽,而这两万棵树中,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

  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不断的种树。因为他觉的有了树,就有了生机,就有了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牧羊人种的树已经小有规模,这个地区有了雾气,开始有水分了。牧羊人依然不停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的这个地区有了溪水,这个地区的风景越来越好,慢慢的就有人开始来这儿旅游了。

  虽然大家都认为这片森林是自然形成的",虽然没有人肯定牧羊人的付出,甚至会有人要求他搬离森林。牧羊人依然不改初衷,坚持不停的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有了水源,气候也变得越来越好,慢慢的开始有人搬到这儿住了,而原来住在这儿的人也变得友善起来,有了村庄,有了泉水,有了儿童的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400字2

  《植树的牧羊人》这部作品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伟大,也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渺小。

  仅仅凭这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森林,可是也只能把这一片地方变成森林。如果来一群人砍伐,这片森林照样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但如果每个人都去种树,那这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再想想看,其实只要一万个人中能有一个这样的人,就已经足够好了。

  森林逐年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草原沙漠化,全球变暖等等,这些问题是不是真的这么难治理呢?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是再来看看这位仁兄的故事,似乎一个人就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人们除了每年植树节去种树作秀之外,也许可以下决心做一些更多的事情来改变现状。

  我很想把这部作品推荐给朋友们和每一个认识的人去看,这部短片告诉我们只要每个人减少一点污染环境的行为,合起来就可以为环保事业做出无法想象的贡献!

  的确,牧羊人执着地坚持种树,他所有的行动都为这个目标服务。他不仅精挑细选种子,为获得更高的成活率,而且他所有的行动都不离开种树这个目标:他不再放羊,因为羊会啃食树苗;他改养蜜蜂,因为它们会传粉;他每天的行动都是那么宁静和低调,使人们没有注意他、没有阻挠他,没有跟他争夺土地的所有权。也正由于他这样的态度,保护着他的计划顺利地实施。

  牧羊人自信地做着他力所能及、最本份的事情。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0篇(扩展8)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心得体会 (菁选2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心得体会1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参加了县级部编教材同课异构研讨活动,与其他三位教师在不同的班级执教。虽然是超水*发挥,较之以前,有很大的进步。我还是觉得留下了许多的缺憾,这有待今后继续实践,不断探索。

  一、好的方面

  从课堂教学的实施情况来看,基本上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所有环节执行性强,围绕目标有序展开。

  1、重点部分的内容学得扎实、有效。让学生自选角度评析牧羊人的精神品质,由于PPT及时出示了相应的实例,搭建了学习支架,无形之间降低学习难度,学生能深入到课文中,进行重点梳理,得出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要让学生干什么,先要给他们个例子。”余老师的做法实用性很好。有了例子的指引后,学生就能照猫画虎,不至于在理解方面产生偏差,影响到教学的流畅性,确保思维能够快速运作起来。通过再次有针对性的默读,多数学生的发言表述准确、生动,有自己的理解,能深入到字里行间,深入到文本深处。有几个男孩子的表现相当不错。学生每回答一次,我都要追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给老师说一说。”陕西省学科带头人房卫华老师以前在交流中曾给我说,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多问几下,三口为品,至少要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生汇报:“我觉得牧羊人做事很认真。”我问:“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学生直接说:“我从他挑选的橡子的事情看出来。一颗一颗挑选,把坏的和好的分开,十个一堆分开,每一颗都很饱满。”看得出来,这个学生是会读书的,概括能力也强。

  2、写作手法的归纳方面,由于在第一个版块,就巧妙地引出了对比。在后面故事的真实性探究上,让学生合作思考,“这个故事是真实还是虚构的?”学生回答:“真实的。”然后,我快速展示了关于这篇文章的轶事趣闻。约稿之后,杂志社派人去调查事件,结果发现并没有文中所说的地点、人物和事件,但是,这篇稿子就被退了。不久之后,却有风靡世界。学生再次探究,我慢慢地引导,牧羊人的故事里还有一个人物是谁?学生回答:“我。”然后,我顺势告诉学生,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小说都是虚构的。继续追问,“这个我假如换成牧羊人自己的口吻,好不好?”为了说明“我”在叙事中所起的作用。我直接陈述:“假如牧羊人自己写如何种树、如何辛苦”,可信度如何?聪慧的孩子们经过点拨,立即就有人举手回答。那个孩子说:“换成牧羊人的身份不好,容易产生自我吹嘘的感觉。以别人的方式陈述出来,更加真实些。”为这个孩子点赞。

  3、主旨的多元探究和默读法训练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以开放式的状态促使学生的思维深度思考,不贴道德标签。默读训练扎实、分步骤进行。选点默读,跳跃默读。

  然而,课堂教学永远是不完美的艺术,昨天的课堂仍存在许多的问题。我自认为要出彩的地方,却卡壳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

  1、由于上大公开课的经历较少,显得略有些紧张,竟然出现了错别字,犯了低级错误。比如,坚定的“坚”字写成了“艰”,过后听其他老师说,我才得知。估计是紧张所致。

  2、教学内容的精选方面。由于我对学情预设较高,把学生的能力想得较好,导致课堂教学内容有些多。教学的流畅性和张力不足,个别的教学环节浅尝辄止,不够深入。尤其是给植树的动作添加修饰词,学生的发挥不充分。

  3、从“学”的方面来说,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还不够,“对话”节奏有点快,言语训练和思维训练时间不充分。这是我今后努力改进的方向,也引发了我的几点教学思考:

  4、导学案的编写比较粗糙,内容过多。只需要设计一页半就可以。重点应该有三方面内容:一是考查字词句,尤其是课后练习部分。二是课文内容梳理,完成课后的表格,三次见面,高原及牧羊人情况。三是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从收上来的导学案看,我过份信任学生了,把他们的主动性想得太好,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完成不错,还有三分之一只完成了字词的处理。

  三、后期的思考

  1、小说教学教什么,如何教?也是阅读教学的难点之一。尤其是初一的小说类作品,如何基于学情进行有效设计,这个难度更大。小说知识不能生硬地套般,简单地讲解,如何巧妙地渗透,必须把握好尺度和分寸。

  2、经典篇目(尤其是长文)如何教?长文短教如何借助载体来巧妙实现?也是巨大的挑战。怎样通过经典文本的"阅读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堂上如何完成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既需要理念的更新,也需要方法的尝试。

  3、在思维的培养和个性化阅读,还需要在部分的语段重磅敲打。

  部编教材的变化大,充分地体现了语文的核心素养。好教,但教好不容易。通过这次同课异构展示,我也更清晰地意识到部编教材的研发和实践道路,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从挑战中提升自我,从困惑处产生思考,在实践中探求真知。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心得体会2

  《植树的牧羊人》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十分清晰,易于学生自主梳理情节。因此我先从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入手,结合教材思考探究的问题设置,定下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先让学生默读课文,通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课文脉络。再精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形象,学会归纳人物形象的方法。最后迁移出课堂,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我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上是结合导学案的习题完成的。特别是说说牧羊人是一个______的人,给出了实例,我们就可以通过课文的例子逐步引导学生去掌握认识一个人物形象的方法。我认为一堂课的重要价值并在于将学生该学会的阅读方法和策略、知识能力传授到位。我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让学生学会认识一个人物,从会分析一个人物到会分析所有人物,再扩展到自己日常的拓展阅读中。就教学目标来说基本上是达成的,但还有更为细小的地方能进一步提高,例如学生回答出牧羊人的人物性格之后,其实还能再深入和他们一起总结出牧羊人这个人物的外在性格与内在品质,进而得出一个分析人物的方法,以后归纳人物形象都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另外,我认为我做得还不足的地方在于我仅仅是让学生去表达他们的观点,但是并不是自己得出答案。例如牧羊人的性格,大部分学生能根据文本归纳出来坚持、执着、有毅力、有信念、对生活一丝不苟等,这时我本应顺势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文章的主旨,总结人物的`魅力,我却由于时间原因,在引导集体回答之后就在投影上直接打出答案,这实际上对于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帮助并不是很大。

推荐访问: 牧羊人 读后感 植树 《植树牧羊人》读后感【10篇】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