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6篇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6篇

时间:2022-11-09 17:0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6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篇一:中国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看了《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书让我感触颇多。  这是一本以中国“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6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6篇

篇一: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篇一:中国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看了《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书让我感触颇多。

  这是一本以中国“鸦片战争”为起点到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末端的中国近代发展历史。清代末期的腐朽统治,“鸦片战争”让中国进入了“双半”社会。由于“小农”的阶级性并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的“农民运动”,最终都已失败告终。洋务派的本阶级利益,维新派的自身弱点与局限性根本不可能拯救中国。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的旧民主主义也随之结束。以“新文化运动”作为铺垫,“五四”运动成为了开启新民主主义的一把金钥匙,让“双半”的社会看到了一丝光明,“反帝反封”成为了社会的主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撒了革命的种子。第一二次国共合作的成功与失败、十年内战,是由于国民党的贪婪与野心作祟、浪费国家人力、物力、财力而发生的不必要的战争。民族资产阶级的摇摆不定让我们看到了要以共产党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来夺取国家的领土与主权的独立自主。“八七会议”纠正了“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到土地革命兴起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动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土地革命的序幕,开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着名论断,鼓舞了气势。由于博古、王明等人犯了“左倾”错误,采取“直面攻击”“机会主义”错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遵义会议”解决了在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并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开展了“万里红军长征”,挽救了党的实力。

  接下来的毛泽东领导时期让我折服,抗日战争全过程、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土地革命,无时无刻让我看到了他犀利的眼光、审时度势、先见性与战略性。他能够在危机关头作出决定性的正确判断,能够在让士气低落的战士看到胜利的曙光,能够顾及人民的利益,注重民生,他可以不顾个人安危、()挺身情愿走进蒋介石的圈套里,他可以“熊掌与鱼兼得”、看清国民党本质、制定周密计划,他可以看清国际国内环境、看出世界发展主流、抓住机遇。建国后,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同时并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大跃进”“文革十年”,毛泽东尽管有错误,但是“人无完人”,“熟能无过”?年纪的上升也会使决定产生错误思想。每个人都有思想,作为领导更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他是为国家而急、为国家经济发展而急、为社会进步而急、为深陷贫困的广大人民群众而急。他有被中国人民称颂的资格与权利!

  邓小平的第二代的领导提出了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与“一国两制”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为第三代的领导提出了“三个代表”,以胡锦涛为第四代的领导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这样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二:中国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上了半学期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感觉受益颇深。吴原元老师为我们精心准备上课内容,向我们展示了许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电影与《凤凰大视野》的节目视频,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般地目睹了那一段段历史的血汗与眼泪,那一股股为国的热情以及遭拒与失败的无奈。我

  通过其知道了许多以前中学历史课上没有提及的历史内情,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之间的牵连与瓜葛,真正认识了那一位位在历史中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铮铮硬汉,还有那些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能人异士,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笔笔点睛之处。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老师最初放给我们看的《圆明园》史诗电影。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从没有听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华彩的那段乐章,没有见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宏丽的画卷,更不可能亲身游历那座精妙绝伦的“万园之园”。原来,圆明园的历史并不是从1860年开始的。“圆明园”这个名字已然不仅仅是一座皇家园林的名字了,它代表着一部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也是让国人最具民族自豪感的“园中之最”,更是让其后千千代代的国人为之神往、抱憾和缅怀的绝代佳作。

  《圆明园》真实地再现了大清帝王家族隐秘的生活,创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它既不同于故事片,也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是一部独树一帜的史诗电影。尤其是清晰而又不卑不亢的旁白描述,此起彼伏的视觉冲击,不快不慢的拍摄节奏,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不仅是中国屈辱历史的爱国教材,更是中华璀璨文化的爱国教育蓝本。

  在圆明园宏伟壮观的建筑背后,我看到了雍正的艺术情操和治国的雄心壮志,乾隆的狂妄自大和西方艺术科学的不屑一顾。也许任凭我们的大脑如何联想与描绘,都难在那满目苍夷、断壁残垣中,寻找到其300年前的模样,而这部史诗帮我们再现了这场举世瑰造的绚烂多姿,历史也在这滔滔的洪流中更加的惊艳与迷人。

  圆明园因清王朝的繁盛而横空出世,颇有一种俯瞰世界的姿态,却也随着清朝的腐败趋向消亡。这种消逝好像秋天的落叶,灿烂了一个夏天,终究还是随着夏天一起走了,走得那样义无反顾。我觉得它的毁灭应该是一种必然。它确实不属于我们,它只属于那个逝去了的大清王朝。它注定和阿房宫一样不属于后世的我们。它留给我们一个美丽的倩影,任凭我们猜测臆想,让圆明园的“一生”多了一丝凄美,让人心生怜爱。圆明园这个华丽的梦,蒙蔽了很多人的眼睛,这其中就包括雍正和乾隆。当梦醒时,也许只有那个时候的咸丰和那个时代的人才真正明白自己身处的世界,直到这个梦变得支离破碎,才看清这个世界。但是即便如此,即便这个梦已经醒了,结束了,还是有人不愿从中醒来,期望着梦的延续。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列强不断入侵与吞占中国的时候,大清皇帝还是从努尔哈赤一直走到了溥仪,这才真正从本质与形式上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圆明园在清朝灭亡前被毁,也许预示着什么,但是遗憾的是,清朝的皇帝也好,官员也罢都没能做出改变,也无法改变什么,预示终于变成了现实,船到江心,悔之晚矣。

  在欣赏复原后的圆明园何其雄伟壮观、幽静深邃的同时,我的心中不止一次地发出叹息。这个当年大清王朝为自己筑的梦,一个令今人不止幻想过一次的梦被毁,谁之过失?难道真如维克多·雨果所说那样,这座只有在《一千零一夜》中才会出现的仙境是毁于格兰特将军及其士兵之手?如果引燃炸药的是这些面目可憎的侵略者,那么我想,埋藏导火线的必定是是中华大地上最后一个帝国。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始终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哪怕是内火战乱、外敌入侵,就算是在最为孱弱的宋朝,中国的国力依然排名第一。

  到底是什么让一个曾经极度繁荣的帝国在最后倒在了西方的火器之下?我的回答是:落后的科技、僵化的思想。正因为这样,我们拿着弓箭与大刀的士兵们才会在列强的大炮与火枪面前宛如手无缚鸡之力。我仿佛可以听到可恶的老外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

  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中国在“天朝大国”的美号中迷失了自己,封闭了自己,也断送了自己的未来,终将一代圆明园断送在敌人的炮灰之中。“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先人给予我们的血的教训。

  法国着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因此,我才不支持重建圆明园,俗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痛”,这一块代表着中国那段屈辱历史的疤痕,就屹立在我们的首都北京,这么的触目惊心,只有这样,才能时不时地提醒与督促着当今中国,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一国不进则退,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教训,国家要全心全意为人民,同人民一起一心一意谋发展,谨记这为了忘却的纪念——圆明园。

  篇三:中国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这两周的周末都泡在图书馆准备要考试的“中国近代史纲要”,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很顺利,从鸦片战争,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前看不懂,只知道死记硬背,现在看起来有点像小说,可以理解书里讲的场景,比如说学生运动,就可以理解当时的学生是穿什么样的衣服,举什么样的牌子,可能是因为这么多年来,电视电影的潜移默化,不自觉地了解了很多历史。而初中高中的时候,是完全不可能理解的。那个时候么有那么多历史剧给你看,也没有那么多空看。而现在儿子都知道“我早就知道现在是好日本人了!”。看来多看电视也是有好处的。

  但是到了最后的第十章,从粉碎四人帮到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阶段,看了一遍感觉完全没有记住任何东西,只感觉到几十个大大小小的会,还有一些领导的各种发言,关键是编写的时候好像一反前面九章编写的方式,时间顺序很混乱。总之很难记住。感觉有点失败,从我出生那年的1976年到现在的历史确是我最不了解的。于是,花了很大的功夫,把每个会议都按时间顺序列了出来,明确了主要内容,只能背个大概了。

  从通篇来看,不管是否需要考试,对于我个人来说,确实需要学习的,加深了我对历史,对伟大人物的理解,似乎对现在的局势和政党也有了更多的具体的了解。比如毛泽东,邓小平确实是很伟大的,很能搞清局势,以及对将来的畅想和问题点都是相当有水准的。只是邓小平提出的“两手都要硬”的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之一就是要消灭贫富差距,从现在来看,要实现还是有相当难度的。

  祝自己考试顺利通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读《重说中国近代史》有感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圆明园)观后感读白杨有感200字

  篇一:读《白杨》有感今天,我学习了《白杨》这一课,使我非常激动。课文讲了一位爸爸带两个孩子去新疆,爸爸去新疆工作,两个孩子去新疆上学,长大在那里住。当时正是西部大开发,有许许多多的人民、企业家……都加入了西部大开发的行列里,包括爸爸,但新疆的环境十分恶略,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但这些人依旧放弃好的环境,在那里工作,因为那里需要他们。在路上他们看见了许许多多的白杨树,白杨很高、很笔直,白杨树像伞。开始爸爸给孩子们介绍白杨,后来,爸爸向孩子表白自己的内心,最后,爸爸希望孩子们能像白杨一样高大挺秀,坚韧不拔,正直不屈,没有私心,努力生存,适应能力很强,挺拔,朴质,坚强,

  力求上进,不软弱,不动摇,将来也在新疆住下来,学习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的奉献精神。篇二:读《白杨》有感今天,我学了《白杨》一课,让我有了很深的体会。它主要讲了:”我”与爸爸去新疆的路上,爸爸向我们介绍白杨树的一件事。从中,我感

  觉到了白杨那不挑剔生长环境,适应力强,不怕各种自然灾害,生命力顽强,并且还高大挺秀的特点。

  学完了课文,使我不禁想起了那守卫边疆的战士。虽然,他们所处的环境艰苦,经济、文化落后,但他们却依然,代代扎根,贡献青春,他们就像白杨一样,不选择环境,不讲究条件,而是哪里需要他们,哪里就会出现他们的身影。不逃跑,不妥协,直到奉献出自己的青春。

  他们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敬仰。啊!我爱白杨树,更爱那些具有白杨树品格的人,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做一个像白杨树的人。篇三:读《白杨》有感戈壁,大家都并不陌生,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一排排保卫戈壁的白杨。一列火车正飞驰而去,列车上的一位旅客对认为白杨树是大伞的女儿说:”那是白杨树,不是伞”.哥哥问道:”白杨树为什么那么直,长得那么大?”爸爸严肃地对儿子说:”白杨树从来就那么直,那么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原来旅客是接他的儿女去新疆上学,在去新疆的路上,看见了许许多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白杨树,它们就在这里生根了。这篇文章让我感悟到了很多:白杨树扎根边疆,还长得那么高大挺秀,白杨树不仅如此,它还坚强不屈,适应性强,白杨树无论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长得还是那么高大,难道白杨树的品质,不值得我们去敬佩,去学习吗?我喜欢白杨树,我更喜欢白杨树那种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品质。篇四:读《白杨》有感学完《白杨》这篇课文我的收获有很多。初读课文时只感觉白杨树很坚强。但是仔细读过后才知道是在借物喻人。这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着大戈壁的白杨歌颂了边疆建设者们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特别是文章的12自然段,爸爸说的话。我不禁为白杨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所震撼,它不畏困难,刚强的性格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就像做数学题,不要遇见不会的题就等到老师讲了在写,而是要自己开动脑筋。所以我们要持之以恒,不知难而退,要知难而进。篇五:读《白杨》有感今天,我们在学校里,学习了《白杨》一课。学完了课文,我的内心感触无比深刻。课文主要讲了:在一列通往新疆的列车上,爸爸和两个孩子看见了车窗外的白杨树,展开了讨论。爸爸希望两个孩子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我从中体会到了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精神。爸爸也借着白杨树,赞扬了那些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人。在这里,我想起了为祖国奉献的那些人,我想对他们说:哪儿需要你们,你们就在那里帮助我们。不管遇到严寒还是酷暑,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你们总是那么坚强,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从不动摇。篇六:读《白杨》有感

  今天,我们在学校里,学习了《白杨》一课。学完了课文,我的内心感触无比深刻。课文主要讲了:在一列通往新疆的列车上,爸爸和两个孩子看见了车窗外的白杨树,展开了讨论。并让两个孩子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我从中体会到了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精神。爸爸也借着白杨树,赞扬了那些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人。

  在这里,我想对祖国的保卫者说:”我们哪儿需要你们,你们就在哪儿帮助我们。不管烈日炎炎,不管冰天雪地,你们总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篇七:读《白杨》有感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白杨》,课文是说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回新疆的火车上,向自己的孩子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借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他们就在哪儿生根、发芽、成长。读完这篇课文,我感到这位边疆建设者有着博大的胸怀,非常伟大。那些边疆建设者们也同这位父亲一样,有着远大的志向,相信通过自己的子子孙孙开发边疆,可以让新疆变成美丽的地方,自己默默的奉献着,我们也要学这些边疆建设者们。《呐喊》读后感1000字(一)要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书,《呐喊》当居首位,真的,一点也不夸张。不论是《孔乙己》中的主角;《药》中的华老栓;《明天》中的单四嫂子;还是《阿Q正传》中的阿Q,都能跃然纸上。《呐喊》是鲁迅先生经典小说集,更是中国的名著。鲁迅先生是中华民族的坚强精神脊柱,他在《呐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这八字深深包含着对中国人民的怜惜和悲伤。曾记得,那个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上流阶级生活的孔乙己。他在酒店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以偷为职业。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竟被打断了腿。孔乙己的死,不正象征着中国教育的堕落吗?我还看到了读书人的悲哀。他们可供炫耀的惟有学问而已,可学问在世人眼中又算什么呢?鲁迅先生在刻画人物方面仅寥寥几笔,但细腻地刻画出了一个落魄书生的形象,不知感染了几代人。曾记得,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那个“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地上,带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作者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点头哈腰的。将当时人民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展露无遗。《药》则体现出了一个民主的愚昧和无知。其中的环境描写似乎就是当时世道的黑暗程度与动荡不安。让人们深深地对自身的无知而感到可悲。如果要问我最喜欢《呐喊》中的哪部小说的话,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择《阿Q正传》。《阿Q正传》是《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是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阿Q性格极其复杂: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他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阿Q由于受剥削受压迫而要求革命,又因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后,最后还是被迫害致死。阿Q其实只是旧中国的一个贫苦农民。在未庄,阿Q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他专做短工,穷得只有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他是弱者,受了他人欺负却又要欺负比他更弱小的小D;他挨了打,常用“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胜利,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他还常为生计发愁……野蛮的压迫剥削使他贫穷;深重的愚弄毒害更使他愈发麻木愚昧。他的“革命行动”竟是去静修庵里胡闹。所以说,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了。这也是就中国人民的最大弊病。在我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之后,鲁迅先生的《呐喊》却仍让我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

  怀。在鲁迅的作品里,尽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尽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言语犀利,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啊!中国,快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呐喊》读后感1000字(二)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条条灵魂;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下掩盖的是吃人的本质。狂人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在那样的吃人社会里,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当一个吃人者,在哪里还有纯白的灵魂?那是发自内心的狂呼。任一个被压迫,被礼教呀得喘不过气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发出这样的呐喊。可是,最为可悲的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下,人们却没有勇气发出这样的呐喊!狂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礼教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有权利拥有纯净的灵魂,希望这社会都是疯子!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了多少有识之士,磨去多少个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无数条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为了那四书五经竭尽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杰为了功名尽折腰。《孔乙己》是继《狂入日记》后第二篇评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因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阿Q正传》是《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鲁迅《俄文译本序》),即表现国民性的弱点。阿Q性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表现出某种自发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严重影响。但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通称“阿Q精神”),即在接连不断的失效中随时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没有华丽的语言,故事也并不引入入胜,在鲁迅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通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被压迫的人们,都来呐喊吧!都来反抗吧!《呐喊》读后感1000字(三)《呐喊》是鲁迅先生写的一本小说集。他为了唤醒愚昧无知的中国人,便弃医从文,写了许多著名小说,并收集在《呐喊》里。《狂人日记》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小说,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所谓日记,就是一个人,得了“迫害狂”之类的狂病,在得病期间写的日记。自然,日记中语无伦次,狂人的所见所闻都被他认为是吃人。鲁迅先生想借狂人的口吻,来反映封建社会这所谓“吃人”的本质。鲁迅先生文笔精妙,因而文中有许多地方值得回味。“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名义上是提倡孔子的“仁义道德”一大套真理,可实际呢,自然是封建社会残暴统治、压迫、剥削老百姓,使百姓的思想深受其毒害。封建社会,无论是谁,都被这

  无形的思想所禁锢,以至于改朝换代,仍然逃不出封建这圈子,而始终改不了2000多年这“吃人”的本性。

  在第九篇中,“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窥。”这句话表面说的有理,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勾心斗角,自相残杀现象,尤其是当官的,这种现象极为严重。随便翻翻历史就知道了,奸臣暗害忠臣的事例极多,比如秦桧害死岳飞,等等。也有些是两个奸臣在暗地里争斗,也有的。我消灭你,又有人又把我消灭了,这难道不正符合了上面这句话吗?

  在第十篇中,“他们岂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预备下一个疯子的名目罩上我。将来吃了,不但会太平无事,怕还会有人见情。佃户说大家吃了一个恶人,正是这方法。这是他们的老谱!”这几句我认为是妙到极点了。按这狂人的话说,就相当于找个合理的借口吃了他。而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又无偿不是这样。一些人为了推翻残暴的统治,而发动正义的战争,但统治者不会这么束手就擒,统治者称之为“造反”.一旦起义失败,往往这些英雄会留下千古骂名,英雄就便为狗熊了。一个好人的头上被顶了个恶人的罪名,那些真正的恶人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杀了这好人。

  狂人其实是一个也觉醒的反封建分子的形象。所谓的疯言疯语恰恰是最清醒、最真实的。而持续2000多年的封建传统也使许多人的思想受到侵害和禁锢,能真正醒悟的人,反而被视为疯子。作者写这篇时,当时正是封建统治刚刚被推倒的没几年,仍然有人想“光宗耀祖”,复立封建社会。人们也没有逃脱思想的牢笼,许多知识分子投入到救国救民,开启民智的行列中。从最后那声“救救孩子”那悲切的呼唤,表示了狂人对此的无奈,也用来启发人们的最后一声呼唤。

  呐喊中其他文章,比如《孔乙己》、《药》、《阿Q正传》都是值得人去品味的,鲁迅先生借笔来唤醒当时的人们,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一笔精神财富,为中国文学打下了基础。

  现代社会,早已不是那残酷、专制的封建社会了,但仍存在一些类似于“吃人”的不平事。比如一些非法犯罪分子在网上发布的一些针对某人的人身攻击;官场上暗地里的争斗;一些杀人、贿赂事件等等。在身边的情况下,我听说一些工厂单位不给刚来的职工发工资或少发工资,这其实也是一种吃人现象吧。不过有些已经被法律解决了。

  也许,我们也许也要向鲁迅先生那样呐喊,我们现代社会也仍然存在许多愚昧无知的人,仍然会有一些不平事。呐喊吧,为了祖国,为人民,为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散文《春》读后感

  双语学校四(9)班李昊哲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因为在这个季节我看到的都是绿意盎然、朝气蓬勃的景象,这种美妙的景象让我一直很难用笔把它描述出来,于是周六,妈妈带我走进图书馆,在她的推荐下,我津津有味地读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

  虽然是坐在室内读这篇文章,但我的心,已随着作者那栩栩如生的描述置身于鸟语花香的景象中,我感受到了春风温柔的轻轻抚摸我的小脸蛋,我闻到了清新空气中那泥土和花儿的芳香。我看到了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呼朋唤友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我的身体也随着鸟儿的乐曲不由自主的摆动起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让我的眼前浮现出了火红火红的花,像一团团熊熊的烈火,;粉粉的花像天空中的朝霞染红了天空;那洁白梨花的像冬天的雪花,在风的轻抚下,散发出阵阵香味。蝴蝶围着花儿翩翩起舞;蜜蜂提着小桶穿梭在花丛中,忙着采花蜜。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大家都以欢笑和努力,满心欢喜地迎接着春天。瞧!农田里,农民伯伯犁田耕种;广场上,顽皮的小孩拿着姿态各异的风筝在你追着我、我追着你放风筝。路边那些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在“春雨贵如油”的滋润下,边害羞的望着过往的人们边不停地吐露新芽。

  读完了《春》,让我更加喜爱春天。我看到了一个希望的季节,我爱春天的喧闹;爱春天的绿意盎然;特别是春的朝气蓬勃,让我的精神瞬间激扬!在这里我看到的是花草对生命的不屈;春雨春风给予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篇二: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我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我每一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明白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我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状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不过就是在这一页页的纸张上填满沧桑罢了。我们在扉页上写下序言序言里爬满一条条的荒凉,然后我们写下尾语纪念我们失去的青春最后找一副与青春无关的图画做了封面草草了事一段时光然后留着给自己怀念那段无所事事的年华。后来我也不知道,我是在怀念那段无所事事的荒唐年华,还是在怀念那段荒唐年华的无所事事。努在说后是为了更好的遇见,遇见另一个自己我不争将立并为。而他人,年和子哭,明还子向并觉军别没说的作继续。如果不努在说后上的点什么,只要我能见到明日朝阳,我还是会微笑的。能在们必为昨过是的泪,走多认并自湿今过是的阳光。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一):

  近现代史学习心得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此刻来到了大学,怎样还要学啊?而且资料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剩余。

  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此刻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必须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样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此刻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好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必须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此刻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

  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之后,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明白让

  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要花去200年。虽然我们此刻和

  美国、英国等国还有一些差距,但要思考到两国不一样的历史背景。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期望。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国、日本,我们就应崇拜我们中国人自我。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

  。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在那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我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我每一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明白,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我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一天,自我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状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

  从1934年秋开始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以前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我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

  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我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它们给我带来的是如何的感受了。知史能够明得失。

  我们此刻应对的问题大多能够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十分有好处的。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二):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下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超多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00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

  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这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三):

  高中的时候我们就在不但的学习历史,历史书上有很多和近代史纲要上面的资料是雷同的,在大学里面我很想不通,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又来重新学习这些东西,温故而知新,透过这些学习,我才更加了解一些历史的真相!

  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此刻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必须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样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此刻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好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必须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此刻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

  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之后,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明白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要花去200年。虽然我们此刻和

  美国、英国等国还有一些差距,但要思考到两国不一样的历史背景。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期望。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国、日本,我们就应崇拜我们中国人自我。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

  。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在那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我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我每一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明白,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我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一天,自我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状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

  从1934年秋开始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

  我们未以前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我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我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它们给我带来的是如何的感受了。知史能够明得失。

  我们此刻应对的问题大多能够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十分有好处的。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四):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3000字

  1840年,成为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我们学好这段历史,务必把握三条主线。一、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古老的、落后的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战败了,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1856年,英法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和英法俄又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中国丧

  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尤其是沙俄掠夺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330011。COM外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1885年,法国又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清政府又签订了《中法新约》,列强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1894年中国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赔款到达两亿两白银,帝国主义强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然而帝国主义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进一步控制中国,1900年八国联军又共同反动了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本息超过10亿两白银,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构成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二、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

  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

  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才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下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超多的反洋教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赋予了新的时代好处,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在中外矛盾加剧的19世纪末,最后引爆了中国人民的义和团运动,他们打击的对象是外国势力,到1900年发展到顶点,成千上万的义和团团众以血肉之躯和八国联军进行了英勇搏斗,尽管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下失败了,但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英勇斗争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政府性。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三、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在近代

  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在中央以弈欣为首,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督抚为首,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必须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在洋务运动中,还出现了冯桂芬、郑观应、王韬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知识分子,为以后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创造

  了一些条件。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派透过办报刊、建学会、和顽固派论战,传播了维新思想,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尽管不足百日,以失败告终,但在中国人民救国图强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洪仁?提出了《资政新篇》,最早在中国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最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最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在21世纪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五):

  在读完李侃版的《中国近代史》后,我便将自我的所思所想写了下来。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本很值得思考的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

  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下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超多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xx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xx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这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必须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最后在19xx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

  性质没有改变,19xx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最后在19xx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篇三: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中国近代史》笔记读完这本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

  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00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这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篇二:《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感悟颇多,对这段历史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在读之前,我先给自己设置了两个疑问: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社会之前,任何一个人或是组织能否改变旧中国的命运?若不能,为什么呢?若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失败,抑或者根本未曾出现,是否必然还会有另一个组织来完成相同的伟业?简而言之,呼啸的历史巨轮滚动之方向,究竟是早已设定好,还是碰巧转向既定的方向?带着疑惑,我翻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扉页。蒋先生其实早已看的明白:日本、俄罗斯、土耳其无一不是通过改革而国力强大,不至受到外国凌辱。而中国于人于地,均不在他国之下,“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我们是落伍了!”因此“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中国人能近代化吗?”数言之间,总论已为全书、为中国近代史定下了基调,中国近代史根本只是无数尝试近代化的先知与更多被触动的既得利益者之间的战争史。这场战争始于鸦片战争,这一战打开了中国紧闭了百年的国门,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就鸦片战争而言,对于英国,工业革命成功之后走向扩张之路,她的发展必得经由向外输出货物换取金银以充国力之路。因此,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迟早是要打开的。而18世纪末期英国在印度半岛取得统治性地位之后,对于她而言这一战的客观条件也已成熟。对于清政府,于外交、海关、法权的处置都不甚合理,同时鸦片这样一种商品是她所万万不能接受的,而禁言行为种种总欠考虑。于是战端骤起,于是签下了《南京条约》。依我看来,鸦片战争之必然远大于偶然。其时中国早已落后于西方诸强之后,仍不自知;而西方诸强纷纷完成了近代化进程,由于资本主义产业内部的自身要求,必然是想要走向同

  英国一般向欠发达地区输出产品以换取硬通货扩大再生产之路。即使战事不以鸦片起也难保其他缘故。贪婪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禁烟未错,单看禁烟之手段和方法又是否错了?似乎也没错。那为何结果却差之千里呢?旧时代已发展到极致的中国不堪近代世界洪流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改变是唯一的出路,屈辱的历史是历史的契机,历史巨轮开始缓缓转动。

  而此中的林则徐注定是一个悲剧,后人永远只记住他是勇敢禁烟,英勇剿夷的民族英雄,在琦善这类抚夷派小人的衬托下身影无比高大。真实的林则徐绝不希望如此。觉悟后的他突破了传统,在思想上也转为积极的形态,为魏源、为后人毕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材料。然这积极性终被他自己的士大夫情结所埋没,可惜!可叹!就剿夷和抚夷而言,剿夷难道“夷”能剿尽吗?抚夷难道“夷”的要求有能力一直抚下去吗?既然不能,那剿夷作甚?抚夷作甚?是为了给民族的发展和振兴的时间与空间啊!殊途同归,奈何走错了方向,错过的时间再也追不回了,非痛不知醒,人又有谁能免俗呢?

  随后粉墨登场的代表人物当属洪秀全与曾国藩。洪秀全本是一介布衣,屡试不第,最终选择打着耶稣教的幌子建立反政府武装。农民起义按蒋先生的说法已是旧社会的“老圈套”了,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的最大特点即是借助了上帝神化了自己。此举看似新颖,其实西方的上帝只是一个幌子,与陈胜吴广时期的“大胜王”别无二致。所谓“天人合一”,其实却是为了利用底层民众的无知,无知则无畏,无畏则大事可期也。除了宗教这个利器之外,洪秀全还抓牢了种族这个武器,看来现在所倡之中华民族观念当时并未确立,汉族自命,排满者前赴后继,洪也不过借助这一方法团结大多数底层的民众而已。但其实作为他的追随者,与之前的“圈套”无二,真正向往的是他“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施政纲领”。而他的最终失败缘于改革的失败,他未能将所描绘的愿景转化为现实,太平天国的分崩离析也只是早晚之事。然而他究竟是不愿,还是不能?我们无从猜测,只是以我所见,他可能觉得实现这个理想的效益远低于宗教革命、种族革命,但却没想到因此从可能的正统掉落至流寇。

  与洪秀全对应的自然是曾国藩。他从埋首的古籍中走出,践行着其所学所想,不失为一位大

  家。曾国藩读书,却不读死书,他跳出了困住传统知识分子的思维泥沼。他明白,在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之下,谁能更好地利用、挖掘出别人所没有利用到的潜力,势必能高人一头。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孔孟之道、家族观念、以身作则,全成了他的湘军的兵刃。其实洪、曾二人是相当相似的,他们都懂得建军之本为人心,也懂得如何利用人心。然而曾国藩始终高洪秀全一筹,他在精神层面给与众将士感召之余,更从客观实际出发,务虚不忘务实,才是其制胜的关键。救中国于内忧之中后,他亦欲救华夏于外患之外。利用平内乱所取得的资本,他开始了其革新与守旧并举的尝试。但他始终是有局限性的,恪守儒道,因而无法开拓,能胜洪之天平天国,却未必能胜西方之坚船利炮。那么革新与守旧矛盾乎?看似是不矛盾的,但是想做好却是相当不容易的。依我看来,矫枉必先过正。决不存在一步登天的改良,新理念的诞生必然要伴随着旧观点的破除,至于恢复传统之良性则需留待之后进行,否则结果只有四个字:积弊难除。

  之后的中国又一次迎来了变革,恭亲王、文祥、左宗棠、胡林翼这些名字推动了又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最终的风暴中心,无疑落在了李鸿章的肩膀之上。这次变革与以往之最大不同即是终于认清了一点:强大国力,不但需要改革军务器械,也需要依托科学的思维方式。确定了目标,于是步步向前进,近代化学校、机构纷纷应运而生。一切似乎就要走向成功,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这一轮的变革,以甲午之战中国完败日本而告终。这一战成为了又一重大的分水岭,一败涂地之后,清政府难逃被列强瓜分的命运。

  那么这一战为什么会败呢?为什么蒸蒸日上的国家会败得如此惨呢?蒋先生的观点很明朗:“政治领袖原想一面避战,一面竭力以图自强。不幸,时人不许他们,对自强事业则多方

  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我认为这确实是一个方面,虽然改革领袖们最终意识到了改革才是硬道理,但是他们的改革终究是不彻底的。他们能作为领袖引领改革,因为他们很好地结合了传统与近代,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也为之束缚,虽然比之曾国藩又进一步,但仍然做不到彻底的改革。而这也正是为何李鸿章如先知般地看清中日时局,却最终难逃甲午完败的原因。与其把这场失败归结为是天灾人祸的叠加,不如说是历史的必然。即使没有士大夫的妄动,没有慈禧太后的飞扬跋扈,也未必能扭转这段历史悲剧。历史的巨轮只是无情地碾过那些先驱,清政府运行的轨迹却只改变了分毫。之后是被列强瓜分,李鸿章毕竟还只是个人,对于国际局势的判断终究出现了致命的错误,《中俄密约》铸成了他终身的打错。但试想,倘若换一个识局势而动的人,结果又会怎样呢?结局未必真会改变,因为评判标准由后人而定,只以成败论英雄,而失败却早已注定。

  随后康有为、西太后、义和团又写下了各自的篇章。康有为的变法比之前诸人,更进一步。他抓住了时机,抓住了思想的中心——孔子,抓住了政治的中心——光绪,戊戌变法一时间声势浩大。遗憾的是维新最终被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瓦解,只留下了谭嗣同的碧血。有趣的是,顽固派之后也进行了改革,只是这个改革只见倒退不见前进,失败亦在所难免。终于1911年,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终于打倒了清政府,这也是革命唯一的成绩,之后革命的成果迅速被窃取??

  蒋先生的著作到此戛然而止,但是我想我的疑惑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近代化,如何近代化?做了尝试的人数不胜数,虽均未成功,但毕竟留下了个人的印记。虽然先行者的探索走了许多弯路,但是我们决不能否认先行者做出过的探索,没有探索哪有成功?每一次探索都有它的重要意义,至少它为下一次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做了林则徐想而未做之事,康有为完成了李鸿章愿而不能的梦想,凡此种种,不正印证了这个道理吗?虽无法螳臂当车,毕竟稍许改变了呼啸的历史巨轮前进的方向。只要有人在,有爱国之心,方向终究能得以修正。只要依然有人高喊着,中国不能亡,中国必将继续前进。

  合上《中国近代史》,历史巨轮仍在呼啸,中国的今天,明日前进之方向,正由我辈续写。今天的探索终将换取未来的希望。篇三:《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众所周知,写历史是非常难的,需要很多很多资料,而且更要从中辨明真假。写个一部气势宏伟的通史巨著更是绝非微观历史,小历史可比。读完了,应该说是走马观花看完了这本书后,对我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对徐中约先生在当时费正清的绝对权威之下写出这样一部思想不合主流的通史的勇气很是敬佩。对于历史的认知,人们的观念也要随时代而转变,同时也要改变心态,历史不是一家之言!历史也总是大浪淘沙,留下的总是弥足珍贵的。这本《中国近代史》已经成为美国本科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必读教科书,成为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力作。对于我们来说,这本书分析中国的百年近代史角度独特,思维独特却又不走极端,内容可以说是非常丰富。让我们正确认识历史,转变或者说是形成一种真正的历史观,世界观是很有帮助的,让自己获益匪浅。此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此书以清朝入关为始而不是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起点,这样的做法虽然是略显冗长,但是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史更为深刻,更能知道前因后果。对西方冲击的研究必须要先对这个冲击承担者清朝机构制度进行研究。中国是如何被入侵的,如何一步一步衰弱的,如何因外力进逼不得不然的转型变化。最主要的是与世界史从1500年开始可以接轨,以此能有个比较。拥有四千多年的中国一直处在世界的东方,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变动对他都丝毫没有任何影响,一方面是源于中国人古往今来所传承的独立之人格,一方面是由于地理的限制,外部进不来我们出不去。近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教士,探险家等前往中国,打开了悠久的孤立局面,开启了东西方之间的直接接触。因此,变化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实际统治者在变,制度在变,思想在变,敌人在变等等。

  但是读完此书之后最令我感到担忧的是,中国当代的青年学子们该怎么变?在读徐书中关于80年代的数次学生运动潮流,我的眼睛几乎要湿润了,我为那个年代热血的青年感到振奋和鼓舞。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年轻人应有爱国热情、责任感和勇气,而与此对照鲜明的,则是当下年轻学生普遍的冷漠和堕落,是学生素质的问题,能力的问题嘛?还是这个社会的问题?每到一个时代,如果社会开始腐败,正义无法伸张,那么首先站出来的便是学生。19年是这样,86年是这样,89年也是这样。学生天然地成为社会的清流,平时专注研究,到关键时候则自发反抗社会堕落。他们的每一时刻都为社会的进步做最大的努力,当社会平静有序,他们专注科学、艺术、哲学,提升社会觉悟,发展科研力量;当社会腐败横行,他们就会反对当下的统治,立志要把社会拉进正确的轨道。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人,不拿俸禄,不是职业革命家,但每时刻都保持对社会的清醒,奉献自己的力量,发出正义的呐喊。如今,学生普遍堕落了,对政治漠不关心,大学生的心态也日渐浮躁了,这个时代好像就是个浮躁浮华的时代。在大学里,学生团体被严密的学生组织渗透,包括学生会,团支部,以及很多在校团委领导下只会吟风诵月的社团。学校通过入党、奖学金、保研、志愿者名额、免费电影票、大领导大人物来了接待资格、各种有利信息等等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贿赂收买学生干部,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挤破头想去做干部,当小官,为得是一些切实的利益。学生的理想在上了大学后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没人瞧一眼,学生的干部也只会组织吃饭唱歌旅游,没有人在谈论政治了,没有人在谈论社会的前途和身上的责任了。拼爹时代拼碎了一代人奋斗的意义和努力的信心。大学生学术不端、道德败坏社会有目共睹,没有人再迷信大学生。大学生早已经不是当年的金子招牌了,也只能骗骗你们的父母,你的孩子是个大学生。

篇四: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古老的落后的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战败了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不过就是在这一页页的纸张上填满沧桑罢了。我们在扉页上写下序言序言里爬满一条条的荒凉,然后我们写下尾语纪念我们失去的青春最后找一副与青春无关的图画做了封面草草了事一段时光然后留着给自己怀念那段无所事事的年华。后来我也不知道,我是在怀念那段无所事事的荒唐年华,还是在怀念那段荒唐年华的无所事事。努在说后是为了更好的遇见,遇见另一个自己我不争将立并为。而他人,年和子哭,明还子向并觉军别没说的作继续。如果不努在说后上的点什么,只要我能见到明日朝阳,我还是会微笑的。能在们必为昨过是的泪,走多认并自湿今过是的阳光。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一):

  近现代史学习心得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此刻来到了大学,怎样还要学啊?而且资料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剩余。

  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此刻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必须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样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此刻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好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必须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此刻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

  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之后,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明白让

  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要花去200年。虽然我们此刻和

  美国、英国等国还有一些差距,但要思考到两国不一样的历史背景。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期望。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国、日本,我们就应崇拜我们中国人自我。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

  。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在那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我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我每一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明白,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我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一天,自我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状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

  从1934年秋开始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以前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我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

  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我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它们给我带来的是如何的感受了。知史能够明得失。

  我们此刻应对的问题大多能够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十分有好处的。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二):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下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超多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00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

  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这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三):

  高中的时候我们就在不但的学习历史,历史书上有很多和近代史纲要上面的资料是雷同的,在大学里面我很想不通,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又来重新学习这些东西,温故而知新,透过这些学习,我才更加了解一些历史的真相!

  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此刻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必须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样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此刻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好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必须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此刻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

  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之后,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明白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要花去200年。虽然我们此刻和

  美国、英国等国还有一些差距,但要思考到两国不一样的历史背景。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期望。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国、日本,我们就应崇拜我们中国人自我。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

  。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在那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我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我每一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明白,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我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一天,自我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状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

  从1934年秋开始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

  我们未以前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我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我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它们给我带来的是如何的感受了。知史能够明得失。

  我们此刻应对的问题大多能够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十分有好处的。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四):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3000字

  1840年,成为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我们学好这段历史,务必把握三条主线。一、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古老的、落后的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战败了,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1856年,英法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和英法俄又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中国丧

  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尤其是沙俄掠夺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330011。COM外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1885年,法国又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清政府又签订了《中法新约》,列强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1894年中国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赔款到达两亿两白银,帝国主义强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然而帝国主义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进一步控制中国,1900年八国联军又共同反动了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本息超过10亿两白银,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构成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二、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

  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

  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才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下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超多的反洋教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赋予了新的时代好处,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在中外矛盾加剧的19世纪末,最后引爆了中国人民的义和团运动,他们打击的对象是外国势力,到1900年发展到顶点,成千上万的义和团团众以血肉之躯和八国联军进行了英勇搏斗,尽管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下失败了,但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英勇斗争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政府性。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三、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在近代

  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在中央以弈欣为首,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督抚为首,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必须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在洋务运动中,还出现了冯桂芬、郑观应、王韬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知识分子,为以后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创造

  了一些条件。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派透过办报刊、建学会、和顽固派论战,传播了维新思想,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尽管不足百日,以失败告终,但在中国人民救国图强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洪仁?提出了《资政新篇》,最早在中国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最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最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在21世纪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五):

  在读完李侃版的《中国近代史》后,我便将自我的所思所想写了下来。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本很值得思考的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

  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下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超多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xx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xx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这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必须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最后在19xx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

  性质没有改变,19xx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最后在19xx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篇五: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读《中国近代史》有感近日,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年之际,偶得少有之清闲,便重温此书,感触颇深。

  19.20世纪见证了中华民族史无前例的巨变。由曾经雄踞东方的巨龙沦为饱受列强欺辱的三流弱国,古老的中国仅仅用了百年。历史大流变幻莫测,惊涛拍案叫人心寒。故中华民族终猛然觉醒愤而寻找民族复兴的重主之路。

  回顾明清之际,自郑和下西洋始,西风东渐,引起中西方文化正面冲突。试看此后之中西|:中华文明,虽经历了明之巅峰及康乾盛世之繁荣,但终因闭关之国策未曾改变,故虽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仍逐渐落后于西方文明。反观西方,历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逐渐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纪,气焰万丈,其文化,哲学,科技,思想,经济,军备皆有空前的发展。自此,西欧诸国以雷霆万钧之势东来,以武力强行打开了闭关自守的清帝国的大门。

  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细看中国近代史,前期由三条线索组成:侵略史,抗争史,探索史。回望近代中国那段侵略史,血泪交融。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云云。每一场战争的失败,以及失败后被迫与洋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使国人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那时

  起,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尊严而为之奋斗,书写了不朽的抗争史。

  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最早的“师夷长技”的口号。后至1911年止,洋务运动,同治中兴,戊戌变法等救国运动给急剧衰败的清王朝一丝喘息之机。但是正如

  题目所谈,一切违背历史潮流的“逆流”终将被历史大潮所吞没。故清政府的倒行逆施导致了人民极大地失望及逐渐升温的反清情绪,并开始同情革命派的事业。终于,孙中山的革命团体将清王朝扫进了历史的废墟。

  辛亥革命使中国终于成长起来。但是,民国的建立却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饿哦统一。相反,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军阀割据等,很明显,新的政治体制仍不足以彻底革新国家,还需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一阵新风从遥远的俄国吹来。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他所带来的影响是一场强烈的思想革命被称为新文化运动。随后,中国历史的进程又来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从1928年到1937年中日战争的爆发,**国民政府一直受到内部纷争和外来入侵的困扰几乎没有一天享受到安宁。自成立之始,国民政府就发现受国民党内不同党派的政客和桀骜不驯的“新军阀们”的挑战。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威胁与这种混乱交织在一起,共产党在东南部地区的不断壮大和日本在东北华

  北上海的日益加剧侵略,这十年可谓内忧外患。大部分原因是政府在这种势不可挡的环境下未能开展急需的社会经济改革,缓解农民的苦难——这一疏忽将在十年后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历了十年的国共内战,终于,1936年西安事变的爆发,给抗日战争带来了转机。西安事变可以说是一不幸中之大幸的事。既帮助统一了国家,也停止了内战。蒋中正不再被看做抗击日军的绊脚石,而是具有新使命的民族英雄,领导中国统一战线以抗击外来侵略者。

  历史就是这样匆匆忙忙地走过,当

  来转移的,一个国家的命运和一个国家的人民的命运,其实也会在瞬间出现违背人们意志的变化。近代中国饱经战争的洗礼,现在战争也并不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消失。因此我们才会特意纪念历史,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旧的创伤毕竟存在,关键在于我们对待。制造战争和造成他人创伤的国家,毫无疑问应当遏制霸心,压制欲望,承认错误,重塑仁慈,摈弃恶劣。而对于饱受战争之苦和身带旧伤的国家及其人民来说,更应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和平是我们永远的追求。牢记历史的教训,防止悲剧重演,才是我们不能动摇的信仰。本文来自:

篇六: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投过蒋廷黻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林则徐有虎门销烟的侥幸成功而他更多的是对世界格局敌我力量对比世界法律和外交法则的无知和对传统民心的过分依赖而琦善则在知己和知彼上下了更多的功夫对于英国的利益诉求双方的军事对比英国的军事军备的调查研究战争方案的成败比较等等可以说琦善比林则徐更加科学先进理性和平等自由可惜从传统的中国为大和士大夫的清白的标准来看造就了林则徐更加光辉伟大的形象

  中国近代史(中国大历史)读后感1500字

  蒋廷黻著的《中国近代史》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中国近代史(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听说蒋廷黻是因为阅读岳南的《南渡北归》,才知道在中国近代上还有这样一位与梁启超、胡适之、罗家伦齐名的史学大师,不仅是南开大学史学系的创建者,还曾担任国民党政府担任苏联大使、美国大使和联合国大使,并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建设开发银行的筹建工作。蒋廷黻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近代史》,简单质朴的语言叙述这中国从19世纪四十年代到20世纪初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历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曾国藩与洪秀全、林则徐与琦善、剿夷与抚夷、孙总理与三民主义、军阀割据与国家统一,百年间中国从一个中古的农业社会进入到近代的科学技术的机械社会,当时的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经历着这“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从明朝的“一通无外万邦来庭”到清末葡荷英法“船坚炮利打开国门”,这其中经历着一个一个的历史事件和一个又一个的人物选择,历史的是非成败在蒋廷黻的眼中有着不同的特色。作为中国近代的文化大师,他拒绝“治史书而不治历史”,为中国的史学界建立了研究和写作中国历史的新标准,在写作形式与内容上要求与国际史学研究接轨。印象最深刻的是对林则徐和琦善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历史评述,作为剿夷和抚夷两种政治观念的各自代表人物,剥离民族主义和士大夫传统文化,我个人头脑中的两个人的历史角色发生了巨大转折。投过蒋廷黻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林则徐有虎门销烟的侥幸成功,而他更多的是对世界格局、敌我力量对比、世界法律和外交法则的无知和对传统“民心”的

  过分依赖,而琦善则在“知己”和“知彼”上下了更多的功夫,对于英国的利益诉求、双方的军事对比、英国的军事军备的调查研究、战争方案的成败比较等等,可以说琦善比林则徐更加科学、先进、理性和平等自由,可惜从传统的中国为大和士大夫的清白的标准来看,造就了林则徐更加光辉伟大的形象;而琦善的所作所为却被当做叛国受贿,为历史所恶和国人不齿。单就这一历史案例,蒋廷黻学贯中西,中外互补,用中外史料互为补充,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站在民族利益的角度,为林则徐和琦善两位历史名人做了重新定位,也为众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重新做了定性。蒋廷黻的历史是口述史,言辞简单质朴,通俗易懂,却是字字珠玑金玉良言,尊重历史又不为传统所固。蒋廷黻作为历史学家又是外交家和政治家的个人特色,在《中国近代史》中也是得到反映。正如开篇总论中他写到“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这种自问自答,恰恰反映了他治历史就是为了救治近代中国,反映了他终身的治学、治国和治家的特色。从我们不熟悉的一代大师眼中看百年前的近代中国,《中国近代史》值得研读!是为记。20XX年1月20日星期日晚于北京

篇七: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我接触到的第一部历史类书籍,是中国中央党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读完以后,我感触很深,心中思潮涌动,久久没有平静!读完这本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

  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历

  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篇八: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而在世界上而在世界上而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不能不能不能者必惨败者必惨败者必惨败毫无例外毫无例外毫无例外并举俄国并举俄国并举俄国日本等的例子为证日本等的例子为证日本等的例子为证所以所以所以在研究中在研究中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国近代史时国近代史时蒋廷黻评判人蒋廷黻评判人蒋廷黻评判人事的善恶事的善恶事的善恶好坏好坏好坏以及他眼里所谓的以及他眼里所谓的以及他眼里所谓的好人和坏人人和坏人人和坏人全以是否学习西方科技文化政治为标准全以是否学习西方科技文化政治为标准全以是否学习西方科技文化政治为标准

  蒋廷黼《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真的很幸运能找到蒋廷黼的这本《中国近代史》。

  本书始终围绕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以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

  御国自救两条线索展开.作者写作的宗旨,希望藉以研究每一个时期的抵抗方案,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程度和原因,找出近代史的教训,来对抗战建国作出贡献.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时,蒋廷黻所持立场很坚决,并且在分析每套方案时也经常提到,那就是“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不可”.因为,在蒋廷黻看来,“人与人的竞争,民族与民族间的竞争,最足以决定胜负的,莫过于知识的高低”.这里的知识指的是科学知识.当西方科学基础已经打好了,我们还在作八股文,行阴阳五行.而“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不能者必惨败,毫无例外”,并举俄国、日本等的例子为证.所以,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蒋廷黻评判人、事的善恶、好坏,以及他眼里所谓的“好人”和“坏人”,全以是否学习西方科技、文化、政治为标准.按他这种立场和逻辑生发出来,便有了他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独特看法.其中对以下几人的评价就与我们所接受的传统教育观不同:

  林则徐:林则徐以他虎门硝烟的大气魄和师夷长技的大手笔,百年来被誉为近代中华民族第一位民族英雄、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纵使林则徐有如此的丰功伟绩,也并没博得蒋廷黻的好感.蒋廷黻认为林则徐虽觉悟得早、行动得早,但他仅仅在广州一地买外国炮船、翻译外国刊物,由于害怕清庭的不满以及把自己的名誉看得比国事重,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与时人奋斗.林则

  徐如千百万知识分子一样,缺乏独立的人格和大无畏精神.所以,蒋廷黻对林则徐,否定大于肯定.

  奕忻:在蒋廷黻看来,奕忻“是个有血性的人,且真心为国图谋.他是清朝后百年宗室之贤者”.道光年间,一般士大夫不明天下大势,不解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在战败后仍妄自尊大,不思进取,战前跟战后均未图振作.在经历第二次战败后,才有先知先觉的少数人认识到时代的不同而思改革.奕忻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把握政权,天下大势为之一变.他认为中国应该接受西洋文化之军事部分,于是“下了很大决心推行他们的新政”,在北京成了洋务运动的中心.

  蒋廷黻深谙中国近代历史,此书的写作深入浅出、思路清晰。对于事件原因的剖析以及人物的分析,蒋廷黻无疑运用了他高超的移情理解,使得推理及解释严密且又合情合理。这本书很薄,不过短短的几万字,但是涵括的内容却很多。作者使用了比较通俗的语言讲述了几乎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内容,结构简单但清晰,让读者能够很明了地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很有逻辑性,总结的一些结论不仅简练还相当的鞭辟入里,例如“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之前,我们不肯给外国人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从以上的文字里面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中国近代史是十分的有研究,分析得相当的透彻。文章短,自己的评论多,就并不代表它没有引用性的材料,像其它史书一样它引用了一些书籍的文史资料,在这一点上,我想这是有与一般史书相同的地方。

  不过呢,在这个大同下面又有一些小异,那就是它引用的资料都有很

  详细的记录,使我们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真实感,而不是那种通过别人的加工然后说出来的东西,是第一手的原始资料。

  这本书不仅奠定了蒋廷黼在近代史领域中的学术地位,而且因其折射出他那一代受过西方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人,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的普遍心态而受世人瞩目。由此,也引发了我的深深思索:为什么中国近代化趋势总成泡影?蒋廷黼也提到过,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问题只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的话我们的民族的前途就是光明的;不能的话,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答案是:能。但这是很笼统的说法,要知道,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我们走得又是多么的艰难而坎坷,中国的近代化并不容易,这是被打出来的近代化,是迟来的近代化。多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我们还是没有发现问题所在,或是难以解决(暂且不说)。从表面上来说,还是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引进先进武器的,但在具体的实际当中不仅表现在装备落后,更表现在思想的愚昧。

  个人感觉蒋先生的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看待中国近代史的全新视角,对我们增强独立思考能力和提高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大有益处,强烈推荐大家有时间读一读这本短小精悍的历史书籍。

  1.近代历史写作的主旨。

  现在我们要研究我们的近代史,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我们尤其要分

  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我们如果能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

  这是蒋廷黻先生在总论末尾的一段话。我很欣赏的原因是他强调对“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的分析,这是一个做到容易做好很难的要求。从书中蒋对外国列强、中国顽固派、剿夷派、抚夷派、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维新、革命等等分析中,我能够感受到由客观和深刻带来的感动,具体可见下文的展开。

  2.新异的人物评价

  蒋对近代历史上“粉墨登场”的种种人物进行了评价,对诸如顽固派、义和团、太平天国虽然不乏正面的描述:认为"他们(顽固派)也是爱国份子",但重点揭示了他们的愚昧和无知。诸如

  以民心抵抗洋枪洋炮;义和团兴起的原因居然还有:"说教士来中国的目的,不外挖取中国人的心眼以炼丹药;又一说教士窃取婴孩脑髓,室女红九"。还"拿着他们的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及其他法宝,与洋人作战"。

  对林则徐、琦善、丁汝昌和刘步蟾进行了颠覆性的评价。对了林则徐和琦善,我们心目中的他们形象正如当时士大夫和咸丰:一个百战百胜、忠君爱国,一个是奸臣,收受洋人贿赂。而蒋认为林则徐:"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因为他当时觉悟到中国

  较之与西洋的落后而不敢公开提倡"。而琦善:"把中外强弱的悬殊看清楚了公开的宣传了,但是士大夫阶级不信他们。而且他们无自信心,对民族亦无信心,只听其自然,不固振作,不图改革。我们不责备他们,因为他们是不足责的"。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丁汝昌和刘步蟾,我们一直将他们作为这次

  海战中的英勇烈士来看待。蒋用大量的篇幅对这次战争的前因后

  果进行了分析。"我方原定舰队排'人'字阵势,由定远、镇远两铁

  甲船居先,称战斗之主力。

  刘下令把'人'字阵完全倒置,定

  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后,两翼的弱小船只反居先。刘实胆怯,倒

  置的原故想图自全。这样一来阵线乱了,小船的人员都心慌了,

  而且日本得乘机先攻我们的弱点了"。当时的"定远船上丁不懂英

  文,泰乐尔不懂中文,两人只好比手势交谈。不久炮手即开火,

  而第一炮就误中自己的望台,丁受重伤,全战不再指挥,泰乐

  尔亦受轻伤"。看来很多的以前所谓的史实并没有想象那么简单。

  3.理性叙说历史的方式

  该书作为一历史研究著作在历史叙述上,充分闪烁着理性和智慧的光芒。正如蒋廷黻先生自己认为的,历史不是材料的堆砌和

  史实的客观描述,而是要努力探求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而他的具体叙说历史的方式做法也值得称道。比如在叙述鸦片战争之后,蒋提出一个分析性很强的问题: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起始维新呢?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中国的近代

  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是蒋那时甚至我们现在的人眼中极渴望发生的状态。所以蒋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他就分析出一点一点的原因来,非常具有说服力。这种自问自答的方式在书中很多可以看见,对很复杂的事情娓娓道来。此外,蒋先生分析事件和人物常能旁征博引,比如将曾国藩的军队建设与军阀割据相联系。因为曾国藩起头的中国私有武力是以后军阀割据的起源。

篇九: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古老的落后的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战败了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

  关于《中国近代史》精选5篇读后感800字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的「近代」始于1600年的清始,至今有400多年,令我觉得「惊奇」:四百年的历史也称为「近代」。这也好,刚好承接黄仁宇的《万曆十五年》。下面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00字1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

  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00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这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00字2

  为什么说中国的过去是一段不堪回首回忆,因为我们中国有一段不愿提起的心酸历史。中国近代史纲要里面所展现的,足以让我们怒发冲冠,在此,我想写下自己的感谢。

  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立(1949)为止。它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另外中国近代史还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短短一百年的历史竟包含如此丰富的内容,难怪网络上关于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的*如此之多。

  通过编者观看发现几乎所有中国近代史读后感都会涉及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主题——反侵略和求民主。反侵略,是中华民族(包括共产党、国民党、农民、封建统治者等)和外来侵略者(包括帝国主义、部分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等)的民族矛盾,这构成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社会”。求民主,是中国人民(包括农民、工人、手工业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的革命阶级)和封建主义或势力(包括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等)的阶级矛盾,这构成了中国近代的“半封建社会”。反侵略和求民主构成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主题。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中国近代的主要矛盾,通过斗争,将民族矛盾化为民族独立,将阶级矛盾化为人民当家做主。由此形成了新中国。

  在众多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之中,关于五四运动的内容最为深刻。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广场前举行

  示威游行。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推动作用。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7月15日,汪精卫为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而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从此内战代替了团结,独裁代替了民主。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国民革命的失败,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发动叛变,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在国民革命的后期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革命的领导权,以致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有效地组织人民反抗。

  我们都读过中国近代史,也都详细学过中国近代史,不知您是否也曾写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呢?人们都说读史使人明志,所以在读中国近代史内容的同时写一篇读后感或许可以让您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另外,也可以抛砖引玉引出您更发散的思维。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00字3

  1840年随着广东珠江口的英国舰队一声炮响,中国近代的黑暗历史正式拉开帷幕。由于当时的中国闭关自守,与世界隔绝,没有先进的武器,而且清政府好大喜功,腐朽愚昧,使得英国的侵略者势如破竹,直攻入南京。最终签订了我国历史上第1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作为弱者,我们需要赔偿其2100万白银,割香港,开放数处通商口岸。英国得了便宜,美法两国居然要挟中国签订同样条约。可当时的清政府目光短浅,不重用剿夷派大臣,以致英法等国不断压榨我国收益,收割我国土地这些条件都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国不满于既得利益,发动了第2次鸦片战争,古老的落后的防御被侵略者的坚船利炮如摧枯拉朽般毁灭,并与多个国家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血的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会挨打!清政府终于肯吸收外国的科技文化成就。可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20年时光,就这样白白的浪费了!中国也因此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尤其是沙俄,掠夺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里的领土。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书中写道,中国历史还有一个循环套“每朝的开国君主及元勋,大部分起自民间自奉极薄,心中的奢侈标准是极低的,而且比较能体恤民间的疾苦,办事宜比较认真,这是内政昌明、立志

  澄清的时代。后来,慢慢的统治阶级的欲望提高,奢侈标准随之提高,因此官吏的贪污一大大的长进。”所以我认为每到了天下太平已久,人口增加很多民生痛苦的时候,官吏加多,每个官吏的贪污更加厉害,人民所受的压榨也更加严重。而清朝嘉庆年间正是到了这个循环套的最低点,此时清政府连铲除内患都不急,又何谈抵抗西方侵略势力呢,所以西方势力侵略起始的时候,正是我们抵抗力量薄弱之机,因此中华民族在近代遇到的难关是双重的。

  读完中国近代史,我的心中有自豪,有不甘,有憎恶,有无奈,慨叹于1840年起这段灾难深重而屈辱的历史,这段饱受欺凌和侵略的历史。至今,因人民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中国走向光明共创辉煌,而现在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理所当然的享受着这个国家的和平和自由。我们只有凭努力学习回馈社会,才对得起那些岁月用鲜血和生命堆砌起的今天。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00字4

  1840年,成为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一、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古老的、落后的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战败了,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和英法俄又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尤其是沙俄掠夺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外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1885年,法国又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清政府又签订了《中法新约》,列强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1894年

  中国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赔款达到两亿两白银,帝国主义强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然而帝国主义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进一步控制中国,19--年八国联军又共同反动了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本息超过10亿两白银,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00字5

  徐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本人今天终于看完了大陆的版本,相比较于繁体版本显然是删节了不少,已经有朋友指出了,本人就不多说了。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20XX年,成了一本420XX年的“近代史”。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

  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其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

  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整本中国近代史刻画了近代中国本身的一条主线,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从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之下摆脱,恢复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恢复最终结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个人的解放,显然没有过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体版本。或许这应当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现代中国”的命题,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历史类读物,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侧重于介绍一种历史的观点,而比较不注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只在那本小小的书中都说完了,那么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将宏观的历史思维和详细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

  关于《中国近代史》精选5篇读后感800字

篇十: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读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有感】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有感原创:丛之力历史是天子的游戏。普通人觉得历史无用,不过是受限于自身角度太

  低、视野太窄罢了。李世民曾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前

  事不忘,后事之师,曾经走过许多弯路,他们把这些经验教训辅以文字解释,以诫世人。

  对于我,母亲曾在《全球通史》的扉页上为我题跋“知史明志”四个字,至今已六年有余,慈祥之声仍绕耳不绝。

  现把我的所感所想一并写下,你我共勉。费正清道:“执中国近代史研究之牛耳”,这句话,就是对蒋廷黻先生所着的《中国近代史》的评价;蒋廷黻先生所着的《中国近代史》堪称是研究中国近代史中的一步“皇皇巨着”,也许书中的内容并不如其他书一般详细,可以称为简明,但是其书中透出的观点却在今天看来都十分先进。蒋廷黻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着名的历史学家与外交家,1923年带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担任南开大学史学教授,与梁启超称为南开大学的史学奠基人;1935年受蒋介石赏识担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被誉为国民党“最知外交者”;1965年溘然长逝,享年70岁。

  回到蒋廷黻这本“皇皇着作”,我们可以首先发觉本书围绕的中心是“近代化进步救国”,这也是他自身思想中心的映射;从书中,蒋廷黻先生虽为明说,但是字字句句中都透露出了“近代化”的必要性,而书中表达的“近代化”却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上的近代化,然而还有教育的近代化、治学手段与工具的近代化,从书中的历史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通过这样催化近代化历程,中国才会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中国近代史》以中英订立“邦交”为开端,从鸦片战争到国家自我复兴的尝试;蒋廷黻对那个屈辱岁月的思考也同时带动起来史学家们对于中国前途与出路的集体思考,并且也影响了相当一代中国人对于“西方现代化”的思考与尝试;并且,书中蒋廷黻先生对于中国近代的人物的介绍与评价也同时刷新了我对他们的认识。

  一.“天朝上国,无奇不有”书中的开篇,蒋廷黻先生就讲述了关于中英两国订立“建交”的历史事件。从这些历史事件中,从英国皇室派马嘎尔尼勋爵率使团前往中国企图与中国建立国际关系,一直到最后英国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强制打开中国闭塞多年的大门;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受到明朝与前清的影响所根治在心的“天朝上国”的顽固思想导致了对自己的高估与对西方各国的蔑视,并且也同时限制了中国在近代开端的工业发展。以书中1973年,英国皇室马嘎尔尼勋爵率使团前往中国希望订立邦交的事件为例。当马嘎尔尼勋爵带着贡礼见到在西方素有“模范的开明君主”乾隆皇帝并表明了自己到来的目的后,乾隆皇帝却因自己对于国家“天朝上国”的自大顽固,拒绝了英帝国送出的贡礼,并责令其出京回国。这

  就是中英建立外交关系的第一次失败。从这次建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在近代初期因闭关锁国而产生的对于

  自己的错误高估与对于西方各国的盲目蔑视最后导致了中国近代化历程遭到限制与搁置,最后才会有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从大英帝国到列强瓜分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间的这近二十年时间来,恰恰是以大英帝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蓬勃发展的时期;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欧洲国家的国家生产力、工业实力受到其催化也慢慢发展了起来,最终导致了英国等国的经济指数的快速增长;这也激发了欧洲各国开拓国外市场的欲望,而版图巨大、历史悠久的古老中国就是他们的目标之一。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并没有吸取教训,而与大英帝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只是像蚊子叮一样使大清王朝无动于衷。中国的闭塞腐败面对英国的空前强盛,就像是待宰的羔羊般任人宰割;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欧洲其他国家也意识到了中国市场与其贸易潜力的巨大,从而都起了攻打中国的念头。然而这一时期的大清王朝仍然深陷“天朝上国”的固执中无法自拔,没有意识到在中国之外的国家都陷入在工业革命进步的水深火热中。所以,我们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史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都源于我们古代清朝人的无知与腐朽,还有那深植于内心的“天朝上国”的顽固不化;我们对于外交的无知也相应导致了不可避免的古代大清王朝的覆灭与被列强瓜分的命运。

  总而言之,在读完《中国近代史》一书后,最直观的体验就是蒋廷黻所述的“近代化发展”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我愈加感觉到了身上所负的责任之重;不仅如此,我也同时在这本书中对于中国近代历史有了更佳深刻的了解,而通过这样的了解,我不仅仅知道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也开始思考我们如何才可以不重蹈古代中国的覆辙,思考我们复兴中国的方法。

篇十一: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P>  在他看来中国社会仍然是一个士大夫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士大夫在中国社会中作为社会精英阶层应该在中国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起前导作用但中国自订南京条约以来??于此50来年之中士大夫尚未彻底觉悟多恃夷夏之说严防外人从不虚心考究西方之政治制度社会情形经济状况而比较其与中国之异同之点审查其利弊以便施行改革平日讲求八股小楷茫然不知当时之务仍信中国固有之政教远非外国之能及乃为中国贫弱外交失败之一主因当斯时也士大夫之胸襟偏狭对外知识之幼稚而古今形势不同环境大异非其所能了解遇有中外交涉本于攘斥夷狄之思想从不访知我国之实力高倡战议失败屈辱之后仍不觉悟虚骄如前列强乘期战胜多所要求中国损失一次过于一次32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篇

  《中国近代史》是一本由陈恭禄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6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颠覆了我被洗脑的《中国革命史》的教育,想到被愚弄这一点,很有些恼火。对琦善的评价:琦善等人“曾表现出政治家的品格和预测前途的能力,但是他的汉人同僚既曾盲目的主战于当初,又实行交战而不妥协于最后”[][23]。陈恭禄也同样认为鸦片战争战祸之促成“自中国方面而言,殆由于官吏知识之幼稚”[][24],琦善“其见解实高于时人”[][25]。还有当时的民国的一些著作,对林则徐也做了不同程度的批判,现在《天朝的崩溃中》也对此有所反应,只是很多人都被《中国革命史》污染了脑子

  !另外不知道这位前辈还是章开沅先生的老师,孤陋寡闻的厉害!

  这本书相对其他几本近代史著作,针对近代以来士人华而不实,不思进取。口头爱国,实为误国的批评最为严重。书中对清末教案的原因归多为士绅的挑拨愚民,及对拳乱和中法中日战争中所谓的“爱国派”的批判态度和否定是最为彻底。革命史观的垄断最喜用翻案来对待不同意见者,其实革命史观自己本身就是在翻案,是在翻早期近代史学者的定论,政治渗透历史研究的表现实为可笑

  中国近代史通史著作,我翻阅过的有李剑农(中国近代政治史)、蒋廷黻、郭廷以、徐中约、费正清,陈恭禄,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史),史景迁(追寻现代中国三卷本),胡绳,近代史研究所编的十卷本中国近代通史,刘广京、陈永发等编著的从晚清到中共的近代史三部曲,剑桥晚清民国共和国,这些书都值得一看,各有所长,但最接近我史观的还是蒋廷黻和陈恭禄之作。

  当然此书为早期作品,史料上引用自有粗陋之处,例如景善日记及太平野史之运用。笔者擅长近代外交史,而对政治史军事史部分固有所不熟,然是书属近代史开山门阶段之作,其类似同比可比拟箫一山之清代通史(自然也有类似缺点,比如文字半古半今,史料运用不符现代学术规则自出引处,史料粗疏错误之处再说难免等等)

  是书引用原文史料甚多,观点有致,然文笔一般,喜欢轻松阅读的就不必购买了

  此书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主要记述自鸦片战争始,至民国二十年代终。其言半文半白,叙述颇为详尽全面,常引时人之言论及原始资料,并畅发著者之观点评论,且又不失公允态度。不过看时甚为吃力,看后对于许多繁杂内容仅有模糊印象。虽说不无指摘之处,但著者其时限于条件,因而不可谓不是一本好书。

  看过之后,自有无尽感触,然不能以一二言语以概之。总之,对于我国之近代,几无可圈可点之处。民众可谓惨痛至极,内政外交可谓糜烂之至,非所亲见不能想象!究其原因,外人虽不可谓无责,然责重在于国人,谋之不臧,祸至于此。纵观我国近代历史,几无有才能干之一流人物,徒多二三乃至末流人物被历史机缘推上前台,且唯有力量者能造就历史。我国之大患,不在其他,而在国人不能振作有为,发愤自强,乃专攻于谋权夺利、徒增内斗!哀我人斯,竟至于此!当然,诚如著者于书中所言:“吾人生于今日,指摘前人之过,殊非难事。设使吾人生于当时,绝不敢谓对外知识,高于时人。吾人之责任,则在明了当时之背景与环境,而可认识其政治社会。其造成之原因,由于胸襟狭隘、心里傲慢、成见太深,而无求真知识之心。吾人不能为之恕者,有得新知识之机会,不知利用,而仍顽固反对,阻碍中国之进步,增加民众之痛苦也。……今之论古,犹后之论今,古人给予吾人极大代价之教训,可不勉乎?”

  同时,与此书相较,我国目前的中国近代史教育常拘泥于意识形态,而于史实着力太少。教科书的编纂者多更关心向学生传达何种观念,而史实则往往沦为承载此种观念的工具。所谓“魔鬼在细节中”,即是谓:一旦深入到具体史实之细节中,我们以往所形成的观点,往往不免被撕裂得支离破碎。因为大多数的社会普遍观点,并非提炼自史实;相反,它们可能更多地来自道德,或者宗教,乃至文艺范。

  就中国近代内忧外患之状况而言,几无迅猛解决之方法,唯渐进发展改革而已。

  断断续续一年下来,终于在今日看完了。书确实不错,现在缺乏的正是这种意见诚恳,史料富集的史书。

  看了全书,感觉现今的人总体上比当时要幸运多了,这是就生活总体而言,若是谈到所用教材,至少从这本书而言,现今的历史教材还是过于政治化了。为了统一思想,而陷学生于无知而不学之境,究竟是好是坏,好像也难说。从初中到大学,学了多年近代史,而终于不太了解近代时期中国大地发生的事情,真是让人难过。

  吐槽到这里也行了,主要是想说说个人对一年来看过的几本近代史书的观感。

  本书:材料云集,意见迭出。作者给人的感觉很亲切,因为虽说有褒有贬,但总是自己的真实意见。比较佩服当时的知识分子这种硬气的劲,大概是时代的缘故,现在的所谓知识分子有么是不说话,要么说些激烈的话,总之,独立不倚,直抒己见看来并不容易。只是写到抗战前就结束了,后来也无法增补,很是遗憾。不过看到第十七章有不少删改,

  几乎有关gcd的记录全有删改,以前写了个删改记录,现在只能自己看,无可奈何,故而能理解为什么不能增补。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徐著基本上是外国人的角度,比较政治正确。时间跨度比较大,史料大多有来源说明,也算可看。就是到建国以后,感觉写得生硬而普通,越到当代越官话连篇,读起来没什么新意。叙事较为简略,作为普及历史知识的普通教材很好,不如陈恭禄先生的详细,虽说不完全没有对中国的关怀,然而看下来还是感觉比较冷漠。好在易读,没什么明显的偏见。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这本书较为全面的叙述了近代历史,写得很详细,看下来收获颇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的也没有删改,看得挺舒服。书分上下两册大约770页,个人认为是了解中国近代史最好的书。作为业余爱好者,看历史主要是想知道当时究竟发生了些什么,至于意见建议自己私下里可以慢慢想,这本书符合这个标准。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此书大概是一本史论书。读起来很过瘾,观点鲜明,那种马克思史学家的成见定论比较少。但实际上还是需要先对近代史有相当的了解之后才可看,不然恐怕还是难免看了后犯一些学生看历史教材的毛病:讲观点不讲事实。另外这书是对一些历史事件生发意见,金句颇多,看着比较容易。

  一年前突然对近代史感兴趣,断断续续读了以上几本,随便说说观感,记在这里。

  《中国近代史》是陈恭禄先生花费近十年时间完成的力作,全书共19章六十余万字,1934年3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由于资料翔实、详略得当和持论公允,数月内连销4版,并被读书竞进会选为大学丛书,成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最完善的中国近代史教材,在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下面是维基百科关于先生的简介(%E9%99%88%E6%81%AD%E7%A6%84)

  陈恭禄(1900-1966年10月8日),江蘇丹徒(今为镇江市丹徒区)高资镇人。早年受业于青州知府鲍心增。1916年,考入美国教会办的扬州美汉中学。1921年考入金陵大学,由化学而农科,后又入历史系学习,1926年毕业。曾經任金陵大学历史系讲师。1933年8月到国立武汉大学,越一年任教授。在武汉大学主讲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日本史、印度史)专史研究等课程。1936年赴金陵大学任教授。1949年后,长期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并当选为南京市第二、第三届政协委员、南京历史学会理事。九三学社社员。专长中国近代史。1966年10月8日病逝。

  据作者自序,此书是为“读者明了中国国际上之地位,政治上之嬗变,外交之趋势,社会之不安,经济上之状况,人口之问题;认识其交相影响之结果,分析其造成经过之事迹,讨论成功或失败之原因,辨别事后之得失利弊。”

  是书以“政治史为经,事件史为纬”,主要研究在西方外力冲击下,中国近代政治及社会演变的原因、过程与结果。全书起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于北伐成功之后的1930年,叙述、评议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事件。如论鸦片战争,陈恭禄认为冲突源于中英两国误会,“中外政教悬殊,夷夏之别太严”。他说太平天国攻扰半个中国,历十七年始覆灭,“除人民流离、死亡而外,别无有意识之结果”,说义和团“始于愚蠢暴民之活动……造成于顽固雪耻之大臣”、“义民不过动于情感,或唯利是图之愚民尔”。又如论辛亥革命,起因是“国事危急,而政府之腐败如故,尚无领袖指导之人才,又不肯根本着手,切实改革”,遂酿武昌首义,“革命成功之速,由于酝酿已久,清廷不能及早改革,以餍士大夫望治之心”。革命虽然推翻清廷,结束二千年帝制,但“重要问题之解决本于妥协调停免事之思想,袁世凯之赞同革命,动于权力自私之心理,其北洋军队依然存在,段祺瑞掌握军权,承奉其意,是虎而翼也,封建思想迄未铲除……民国以来,国内仍少光明正大之政治家,此纷扰尚未终止原因之一也”。再如论五四运动,也具独见,“学生乃为意气所动,其思想虽全出于爱国,而究偏于简单,轻视将来事业之预备,此固何能独责血气方刚学子?彼后鼓动学潮别有希图,诚何心哉!”尽管对五四运动评价不算高,但陈恭禄也承认其启蒙之功:“就运动本身而言,知识界对于国家之观念根本改变,认识国内之积弊,社会上问题,介绍西方之学术制度,文体趋于简易,盖有相当之成绩与影响。”

  陈恭禄对近代中国历史相当失望。在全书接近尾声时,他引用自沉的梁济的话来一浇块垒:“诸君试思今日世局因何故而败坏至于此极?正由朝三暮四,反复无常,既卖旧君,复卖良友,又卖主帅,背弃平时之要约,假托爱国之美名,受金钱买收,受私人嗾使,买刺客以坏长城,因个人而破坏大局,转移无定,面目靦然,由此推行,势将全国人不知信义为何物,无一毫拥护公理之心,则人既不成为人,国焉能成为国?”

  但是他依然有如下的史家胸怀:“人类之普遍心理,严于责人而宽于责己,对其家庭国家无不如此,诋毁外国,国人固少反对,且有爱国之名。此种畸形褊狭之心理,徒为害于国家。著者之目的,既非为片面之宣传,又非为造成国际间之仇恨,惟愿平心静气……庶可成为认识列强责任之信史也。”

  上卷

  第一篇:鸦片战前之中国

  第二篇:中英冲突及鸦片战争

  第三篇:战后外交之形势及英法联军之役

  第四篇:太平天国及捻苗回乱

  第五篇:太平天国及捻苗回乱(续前)

  第六篇:内政外交

  第七篇:内政外交(续前)

  第八篇:中日交涉第九篇:战后中国之危机下卷第十篇:变法运动第十一篇:义和团之扰乱第十二篇:义和团之扰乱(续前)第十三篇:改革与革命附外交第十四篇:改革与革命附外交(续前)第十五篇:政治社会情状第十六篇:民国以来之内政外交第十七篇:民国以来之内政外交(续前)第十八篇:结论(国内问题之分析及建设之途径)第十九篇:史料评论

  评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地址:2009-03-0123:561997年,我去天津出差,在八里桥坐车返回山东。八里桥近南开大学,门口经常有售书小贩兜售从学校图书馆流出的淘汰书刊。因对历史有兴趣,购了几本历史书,其中就包括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上下册)。在大学的时候,虽然学过历史,但竟从未听老师讲过陈恭禄。这套书读了几遍之后,感觉到我的那些大学教历史的老师是失职的。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特征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这样的拉锯战直到1945年才完全结束。这之后的三年内战不应该算做中国近代史,而应归入中国现代史。因为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面对的已不是在外族入侵下如何争取独立的问题,而是中国的内政将走什么样的道路的问题。中国近代史是整个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许多与过去的历史根本不同的特质,最明显的是古老的中国遇到了来自己西方文明的强有力的挑战。西方列强早已不是过去常

  常在边境袭扰中国的蛮族,而是携海洋文明之威,在世界各处扩张的现代化强国。中国被强行推入了现代化的进程。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著作有许多,但精品不多。实际上,什么行业的精品都是难得。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算是中国近代史著作当中的精品。

  网上关于陈先生的介绍很少,下面是我从网上摘下来的一段:

  “陈恭禄(1900-1966年10月8日),江苏丹徒人。1926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历史系。曾经任金陵大学历史系讲师。1933年8月到武汉大学,越一年任教授。在武汉大学主讲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日本史、印度史)专史研究等课程。1936年赴金陵大学任教授。1949年后,长期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并当选为南京市第二、第三届政协委员、南京历史学会理事。九三学社社员。专长中国近代史。1966年10月8日病逝。著有《中国上古史史料之评论》、《甲午战后庚子乱前中国变法运动之研究》、《近代中国史料评论》、《曾国藩与海军》、《中国近代史》、《中国通史》、《日本全史》、《中国近百年史》、《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等。”

  陈先生在解放以后受到批判,我曾在广东省图书馆看到他解放后写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其立论早已中规中矩,毫无可观之处了。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中研院设有史语所,由傅斯年主事,所中集中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历史学者,他们代表着的当时中国历史学界的最高水准,这一宝贵的文脉于49年后在台湾被延续了下来。大陆的史学的主体是毛范(文澜)体,讲阶级斗争,唯物辩证法什么的。对历史的解说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正常的,但不管怎么说,历史学者的基本功力标准是一致的。史料是史学家的法宝,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是历史学科所遵守的不二法门。至今,台湾历史研究的整体水平要远高于大陆。这不是我说的,而是我当年的老师,现在已是博导的一位老学者说的。我也曾在图书馆看到台湾学者关于晚清回民之乱的论文,质量颇高。

  陈虽未入史语所,但其在民国浓厚的历史学风影响下,加之自己的才学,取得学术上的进步也在情理之中。陈氏《中国近代史〉于民国二十四年,即1935年5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当时的商务在王雲五的经营下,取得了巨大成功,出版了大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陈氏的这本书由商务来出,可见商务的眼光不俗。全书分上下两册,目次如下:

  上卷

  第一篇:鸦片战前之中国第二篇:中英冲突及鸦片战争第三篇:战后外交之形势及英法联军之役第四篇:太平天国及捻苗回乱第五篇:太平天国及捻苗回乱(续前)第六篇:内政外交第七篇:内政外交(续前)第八篇:中日交涉第九篇:战后中国之危机

  下卷第十篇:变法运动第十一篇:义和团之扰乱第十二篇:义和团之扰乱(续前)第十三篇:改革与革命附外交第十四篇:改革与革命附外交(续前)第十五篇:政治社会情状第十六篇:民国以来之内政外交第十七篇:民国以来之内政外交(续前)第十八篇:结论(国内问题之分析及建设之途径)第十九篇:史料评论

  全书各篇中,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中日交涉、义和团之扰乱和辛亥革命笔者论之颇详,这些论述均以大量的史料作后盾,论述很能服人

  。

  第一次鸦片战争,虽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但我们对道光、林则徐、琦善等人的举止并不十分苛责,因为英国东进意味着中国将面临“千年未遇之变局”,由于对中国文化的绝对自信,变化突然到来,让他们一下子顺应这样的变化是不现实的,更何况,英人通过正常贸易不能从中国获利,竟然运来鸦片这种有损人类健康的物品赚钱,从道义上说,英国是有负于中国的。

  但是自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在对外交涉当中的表现就让人有些费解了。他们用令人惊讶的固执处理对外纠纷,而且会将这样的固执坚持60年之久,直到八国联边打进北京,才彻底服软了。从1900年起,中国陷入了更为危险的境地,几乎国将不国了。这就是处事固执来带的严重后果。

  清政府的60年固执当中,有一个极端的例子。据陈氏在书中介绍,《中英南京签约》规定,12年之后修约。1854年,修约的时间到了,清政府告诉英人,修约事需先与两广总督商办。中国的不幸在于那时的两广总督是顽固透顶的叶名琛。你可以讨厌外国人,但是身为封疆大吏,做事总应有一些政治手腕,将危机慢慢化于无形,如不能作到这一点,也可以在缓解危机上做些事情。但叶氏极端顽固,对外人请求见面的要求一律拒绝,使修约一再延后。

  1856年,亚罗号事件起,清军捕去亚罗号上的12名船员,当时英国驻广州的总领事为巴夏礼(HarryS.Parkes),也是一个遇事不依不饶的人。坚决要求释放全部船员,政府不允,英舰炮击广州。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后来英军攻入广州,活捉了叶名琛,将他送往印度之加尔各答,他最后死在那里。其实,按官方的标准,叶名琛是一个顽强的“民族主义者”,是坚决的左派,但是由于他处事不周,致使事态扩大,对中华民族造成重大伤害,连官方史书也不好意思把他抬出来表扬一下。由于叶名琛处理不当而发生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两大难以挽回的损失:一、俄史伊格那切耶夫借口为中国出面调停,暗地里趁中国内乱,让沙俄罗斯出兵东北,通过《爱晖条约》和《北京条约》,攫取了中国东北大片土地。二、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了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直到今天,我们还看到圆明园文物流失海外,遭拍卖的新闻,读之令人心痛,叶名琛真死有余辜也!

  更为可气的事,我们在大学的历史教材中,这些事件都能看到,就看就不到叶名琛的责任何在。教材里的基调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百分之百是外国人的错,我们一点儿错没有,从陈氏的论述来看,这样的说法是站不脚的。侵略是历史上常有的事儿,问题是被侵略的国家如何有效地应对侵略,如果都像叶名琛这样处理对外危机,中国不知要亡国多少次了。

  太平天国作者也给予相当的注意,以两篇章来加以论述。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自洪氏1851年金田起兵,到1864年天京陷落,前后13年始平,这十三年中,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处在一种分裂状态。它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损

  失,据陈氏估计,非正常死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人民所受之痛苦远非常人所能想象,陈氏在书中列举了时人写的诗句,有的读之不禁让人落泪,如《娘煮草》:龙游城头枭鸟哭,飞入寻常小家屋。攫食不得将攫人,黄面妇人抱儿哭。儿勿惊,娘打鸟,儿饥欲食娘煮草,当食不食儿奈何。江皖居民食草多。儿不见门前昨日方离离,今朝无复东风吹。儿思食稻与食肉,胡不生长太平时!

  陈氏在平时,很注意搜集这方面的史料:“余乡居无事常与老者谈话,老者于无意中常言期其为太平军所掳,迫也从军之状况、、、其言未有好恶之成见,颇有参考之价值。就是说,他不仅遍阅书面资料,也注意访谈,即“口述历史”。太平天国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两大重要影响:一则进一步削弱了清政府的力量,二则军队原由国家统领改入私人之手,种下了民国年间军阀割据的远因。

  陈先生对晚清外交事务也颇为留意,关于这方面,有《中日交涉》为证,他详细描述了自1870年中日初次交涉至甲午之战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总理衙门官员的昏庸无能。从那些交涉的过程来看,中国战败实在有它的道理,当代中国再不能犯同样的错误了。

  看了《义和团之扰乱》之后,就可以知道:真正将清王朝带入坟墓的是那些满清的王大臣,1900年6月,中国对万国开战,成为了外交史上绝无仅有的笑话。开战之前,清政府开了三次御前会议,争论都很激烈,许景澄、袁昶头脑比较清楚,怎耐人微言轻,抵不住那些王爷爷的鼓动,最后还掉了脑袋。三次御前会议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记之颇详,陈氏也多有引用。义和团事件引发两个严重后果,首先,它令有识之士看清了清朝的无用,为日后的革命埋下了近因;其次,中国对西方列强完全失去了自信,中国什么东西都不如西方的调子越唱越响,直到今天,中国还没有完全恢复对西方的自信,义和团事件是这种状况的远因。

  从个人角度来讲,这本书重塑了我对中国近代史的看法,我相信这样的看法更能经得起推敲。这是因为陈氏《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诚实的书,它明白地告诉了我事实的真相,由这样的真相得到的看法是有根基的。

  二、反映学者立场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

  龚云(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本部分的许多材料来源于采访陈恭禄晚年的研究生、南京大学历史系方之光教授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的政社合一的社会结构开始松动,传统的士大夫阶级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种以知识的研究与传播为职业的社会群体——学者。大学、研究所等现代学术建制的出现,为以学术为职业的学者提供了容身之地和谋生之所。

  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史学的分科化、专业化,使得在中国社会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可以作为一种职业出现,这样就为视中国近代史研究为学术,并以此为谋生手段的学者提供了生存空间。近代中国由于西方的侵略,而出现了一批独立于中国政府之外的教会大学,为不少学者提供了活动舞台。这种有限的政治条件,使中国近代史研究者客观地书写作为一种“信史”的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环境。

  五四运动后,科学思潮在中国兴起,中国学术向科学化转向,“科学史学”在中国兴起,所谓“科学史学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对史料进行谨慎的批判,力求写出所谓的‘信史’,或成为客观的、批判的史学;二是对历史的演变作一种解释,寻求一种规律性的东西”[][1]。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政治的动荡,专制统治的盛行,使这种信史“往往只能作为学者的一种理想”。1927年6月,顾颉刚在追悼王国维的文章中,曾愤愤不平地疾呼:“国家没有专门研究学问的机关,害死了王国维!我们应该建设专门研究的机关。士大夫阶级的架子害死了王国维!我们应该打倒士大夫阶级!我们不是士大夫!我们都是民众!”[][2]。顾颉刚的愤怒,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专门的学术机关的缺乏,另外一方面反映了士大夫阶级转为学者的艰难。

  南京政权巩固后,加强了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学术自由的匮乏使史家写“信史”的外部客观条件日益丧失。现实政治的腐败,使得身上还带有传统士大夫的入世精神的学者,无法不关注现实政治,使他们徘徊在政治与学术之间,书写客观的历史的主观可能性也日趋变小。作为一个学者的陈恭禄,他自己称之为“信史”的《中国近代史》的第17篇《民国以来内政外交》,在该书出版前就被国民党政府审查人员擅自做了删改,改得面目全非,而且在出版前,也没有通知作者[][3]。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加深,素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救世精神传统的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面前,无法置身于之外,去追求纯学术。他们自觉地以学术为武器,去作为救国的工具,所以在他们的研究著作中,会下意识地将自己的政治立场、观点反映在学术观点的外衣下。相比于政治倾向明显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者来说,他们著作的学术性高于政治性。作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历史学家,是摆脱不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的,“任何史家都无法完全摆脱在他生活的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某些假设”[][4]。

  陈恭禄就是20世纪30-40年代,一位以学术为职业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者。作为大学教授,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试图超然于任何党派,站在学者的立场客观地叙述中国近代史,但是现实的中国条件和主观因素使他又对中国政治抱有一种强烈的干预态度。作为一个无党派的学者,他以他的著作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以学术来影响中国近代政治的发展。主观上他不傍依于任何党派,在客观上他的观点和立场却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

  陈恭禄(1900-1966年),江苏丹徒人。青少年时,他经历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高潮走向低落的过程,亲眼目睹了中国政治的动荡变迁,成为这一时期中国政治转型的历史见证人。作为历史参与者的所见所闻,为他后来书写中国政治演进的历史,打下了主观基础。军阀混战的现实,政党纷争的局面,在他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亲眼看见了在社会动乱之中民众的悲惨命运。这种政治局面使他后来对党派政治极度厌恶,却又抱有

  改变现实政治的愿望,养成了从政治角度观察中国历史的思维模式,将国家治乱兴衰作为历史的主干去记录历史变迁的习惯,客观地记录下政治演变的历史,就成为“吾人欲明了已往之迹、现实所出地位及将来建设之途径”[][5]。他认为“一国之现状造成,一由于地理之影响,一由于古代之遗传,一由于社会上之势力,一由于领袖的指导。四者之中,就人事而言,历史上之遗传,占主要地位,中国古代嬗变之史迹,颇足以资证明”[][6]。

  1921年,在美国教会举办的扬州中学打下良好英语基础的陈恭禄,受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考入著名的教会大学——金陵大学化学系。入学后,鉴于中国一向以农立国,农民占全国人口大多数,所以他想以科学救农民,因此又转学农科。经过一段时间后,发觉自己的真正兴趣在于历史,又转入历史学系学习。从此,献身历史学就成为他一生的职业和实现自己价值的安身立命之所。史学是他观察现实政治的窗口,也成为他报效社会的工具。作为一名具有经世倾向的学者,他继承了传统史学“资治”、“垂鉴”和修当代史的传统。在金陵大学历史系学习时,陈恭禄在历史系主任、美籍教授贝德士辅导下,研习史学,并开始搜集中外史料,准备撰述中国近代史。贝德士是一位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历史学者,在日本南京大屠杀期间,他冒着生命危险,记录了日本侵略者反人道的屠夫罪行。作为陈恭禄的老师和后来的朋友、同事,对陈恭禄一生为人和治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他的人道主义情怀和追求历史真实的学术立场,成为陈恭禄一生的做人信条和治学箴言。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初版的扉页上,就赫然写着“献给贝德士:我的先生,朋友和前同事”。

  陈恭禄在读大学时,深感国内缺乏日本史的教学参考书籍,所以撰写了《日本全史》,1927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随后,又感到国内尚没有一本比较完善的印度史教材,又写了《印度通史大纲》,由良友出版公司出版。这两本书填补了当时高等教育教学参考书的空白,因此出版后大受读者欢迎,尤其是《日本全史》更是畅销。在撰写亚洲国家的历史过程中,他深受日本和印度对西方侵略采取不同的态度而展现出不同的命运这一历史的影响。陈恭禄深感西方对亚洲国家的影响之大,认为面对西方的侵略,关键在于如何应对。近代中国面临近代实用科学大进,世界交通日趋便利导致的国际政治、商业关系大为密切的新时代,却因顽固保守,使得“政治家不能识其所处的新环境,而能断然有适当之处置”,导致民族衰败[][7]。

  1928年,金陵大学文学院聘请陈恭禄为历史系助教。陈恭禄讲授当时列为文学院学生必修的科目—中国近百年史。当时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外交史往往合二为一。他在讲授中国近百年史时,参阅了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名著—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颇多。他后来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学者著作亦关于外交者,颇有价值,摩士之《大清帝国国际关系史》颇负盛名”[][8]。陈恭禄后来在撰写《中国近代史》时受这本著作影响很大。他还讲授了中国通史课,这使他对中国历史了解很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认识透彻。从1928年开始,除了有三年在武汉大学教授中国史外,直到1949年,他一直在金陵大学任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金陵大学一部分西迁四川成都,一部分撤往皖南。陈恭禄只身先赴皖南。第二年夏天,又历尽艰险,前往金陵大学本部。面对日本侵略,民族危亡,

  陈恭禄在课堂上借讲祖国历史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抗战极其艰难时期,尽管资料缺乏,生活艰苦,他仍视学术为生命,坚持在史海里游弋,并在这一时期收获了他一生的学术丰收期。1946年夏他返回南京,仍在金陵大学任教,孜孜不倦地进行学术研究。新中国成立后,陈恭禄在政治上要求进步,加入了九三学社,曾被选为南京市第二、第三界政协委员,南京历史学会理事。1951年,他赴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刻苦攻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1952年,院系调整后,一直在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直到1966年逝世。建国后,他努力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讲授历史。他发扬了治学严谨、教学认真的学风,又注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观点新方法,深得好评。1956年他发表了《对旧著中国近代史的自我批评》一文,公开修正过去对近代史的错误观点。在1958年的所谓“史学革命”中受到公开点名批判,他的旧著《中国近代史》被作为资产阶级史学观点和客观主义的典型被批判。尽管身处逆境,他仍然献身于学术。由于政治环境的改变,他晚年的研究重点转移到史料学,1963年底撰写成《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一书,但这本书直到他逝世16年后才由中华书局出版。

  陈恭禄作为一个学者,不管时代如何巨变,一生献身于历史学,为中国史学尤其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一个以真理追求为志向的学者,他敢于坚持真理。“1964年秋天,戚本禹别有用心的借评价李秀成为名,围剿剪伯赞、罗尔纲等一批著名史学家,陈恭禄在南京大学历史系近现代史教研室举行的一次李秀成评价讨论会上,公开支持当时遭到批判的同志,对李秀成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他十分尖锐的指出,戚本禹的文章既没有资料又没有新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如果这篇文章是我的学生写的话,评分就不得及格”[][9]。这充分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学者尊重和维护史学的独立品格的铮铮铁骨!作为一名爱国知识分子,他一生始终与祖国共患难,并在维护史学的真实性前提下力争写出“信史”,为国家服务。在他一生中,学术与祖国,对他来说都是一样重要。因此,他是一个爱国的史学家,这一点在他的名著《中国近代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10]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写作成因,陈恭禄在该书的自序中交代:因为自小对历史故事感兴趣,后上中学、大学,知道中国人历史知识浅陋,“关于社会科学的理论,多应外国近世环境而生,或不切合于中国社会,运用时尝或难于辨别轻重缓急,教育之价值与效率为之减低。不幸迨今近代中国史之著作,仍在失望之中,近代史之著作,久为国内知识界的需要”,“吾人今欲明了已往之事迹,现实所处之地位及将来建设之途径,非有信实的历史,叙述近代政治外交社会经济,嬗变之经过,则不可能”[][11]。

  关于本书的写作经过,陈恭禄说:“民国15年,著者萌有著作之志愿,曾以人事环境之变迁,未能积极进行,17年于金大担任教职,知其需要之殷,勉励进行”[][12]。到1934年前后,历10年之久,终于写成了一部近60万字的巨著《中国近代史》,1934年5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不久再版。全书共19篇,条理清楚,资料丰富,所以被列为大学丛书之一。

  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认为“近百年内中国国际关系根本改变,思想、学术、政治社会、社会经济莫不受外影响,其事迹迥异于前古”,“近代史范围之广大,事迹之繁迹,制度之巨变,生活情状之改异,开中国旷古以来未有之奇局”[][13]。因此作以独立

  历史时期叙述,不仅较便利,而且有重要意义。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深愿赞助读者明了中国国际上之地位,政治上之嬗变,外交之趋势,社会之不安,经济上之状况,人口之问题;认识其交相影响之结果,分析其造成经过之事迹,讨论成功或失败之原因,辨别事后之得失利弊”[][14]。显然作者的目的与传统史学一样,也是为了垂鉴后世。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方法,陈恭禄认为传统历史编著方法,既失其真,又不能让人“明了整个社会情状”,所以他提出:“今日编著历史之方法,简单言之,首先搜集原始材料,及时人之记录,辨别著作人之目的,有无作用,及其与史迹之关系,比较各种纪录之内容,考证其真伪,其有证明者,始能定位事实,证以时人之议论,辨析其利害,然后综合所有之事实,将其缜密选择,先后贯通,说明其史迹,造成之背景,促成之各种形势之经过之始末,事后之影响,时人之观察,现时之评论,而以深切美丽之文写成”[][15]。

  关于写作此书的态度是,“书中论断,著者非诋毁时人,或为之辩护,不过以公平之态度,说明其立场”,“读者之意见或同或异于结论,著者固无强人从己之意,且书非宣传品。外交上之事件,易尤引起争论,盖人类之普通心理,严以责人而宽以责己,对其家庭国家无不如此,诋毁外国人固少反对,且有爱国之名,此种畸形偏狭之心理,徒为害于国家”,“著者之目的,既非片面之宣传,又非为造成国际间的仇恨,为愿平心静气,根据事实,叙述外交上之史迹,讨论其问题,研究其经过,对侵略之罪恶,决不为之稍讳,庶可成为认识列强责任之信史也”[][16]。因此作者的态度是站在学者的立场,“客观”的叙述历史,以求揭示历史的真相。这种态度是五四运动以后科学思潮在当时中国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以学术为职业的学者的共同立场。他们认为唯此,史学才能成为科学,这样的研究才能称得上“学问”,否则,只能算宣传和政治。

  陈恭禄撰写《中国近代史》的近10年间,是中国国内阶级和民族矛盾日趋加剧之时。在内,国共两党严重对立,中间党派的知识分子既批评国民党专制,又反对共产党革命,企图在二者之外走一条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外,中国与日本因九一八事变两国民族矛盾日趋尖锐。面对这种状况,作为一个有爱国心的学者,陈恭禄表现出了对现实中国问题的强烈关注,并就中国的出路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的《中国近代史》中,有相当的篇幅是谈论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问题。他的史书一直写到作者生活时的20世纪30年代初。他对中国近代史的看法,源于他对现实的中国问题的判断和对中国走向的把握。他对现实和历史的双重思考,集中反映在他的《中国近代史》论著中。对20世纪30年代大多数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者来说,现实的政治危机使他们将中国近代史的上限定于1840年鸦片战争,下限一般写到作者成书的那一年,将中国现实与近代历史完全打通起来,将现实——即时性的历史纳入近代史的范畴,表明了他们对近代史的看法,是从现实出发的。现实的问题是从近代中国历史上演变下来的,解决现实中国政治问题的方案在于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回溯和考察。因此他们如何考察现实的视角就决定了他们以同一视角去观察近代中国历史。他们对近代中国历史的看法,也往往就是现实中国问题的看法;他们对近代中国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就往往强烈地反映了作者现实中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对他们来说,中国近代史研究只是他们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的载体而已,在他们那里,

  “政治”与“历史”是合一的。所以当时中国复杂的政治意识形态斗争就反映在不同阶级的学者对近代中国历史的不同看法上面。正是如此,当时正统学者往往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嗤之以鼻,强调纯学术性的研究者,不将中国近代史研究视为学问。

  陈恭禄对中国近代的看法不仅受制于现实政治环境,而且也受到19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对中国认识的影响。19世纪刚刚开始时,法国的数学家兼哲学家康多塞认为:在这些土地辽阔的帝国中,人类的思维能力……陷入停滞不前的可耻状态,这些帝国亘古未断的存在,一直使亚洲长期蒙受羞辱;赫尔德宣称:只有在欧洲人类生活才真正具有历史。中国、印度和美洲的土族都没有真正的历史进步,有的只是停滞不前的社会;黑格尔也声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最古老的国家,但都没有过去……这个国家今天的情况和我们所知道的古代的情况是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没有历史;历史学家兰克把中国描绘成处于“永恒停滞不前的状态”;美国学者爱默生认为:当我们居高临下对这个愚昧国家观察思考得越仔细,他就越显得令人作恶。中国帝国所享有的声誉正是木乃伊的声誉,他把世界上最丑恶的形貌一丝不变的保存了三四千年……甚至悲惨的非洲都可以说我曾经伐木、引水、推动其他国土的变化,但是中国,她那令人敬仰的单调!她那古老的呆痴!在各国群集的会议上,她所能说的最多只是——我酿制的茶叶[][17]。西方人这种偏见是因为从18世纪后期开始的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大大加速了欧洲的发展,使欧洲成为全球最发达和文明进步最快的地区,同时从物质差距上,远远拉开了与中国等封建国家的差距,使欧洲人把文化等同于高度的物质文明,将近代欧洲视为人类文明的前景,认为他们代表了世界的未来;相形之下,中国这个落后的封建大国,被视为停滞不前的前社会,是闭关自守、专制守旧等农业文明的象征。欧洲人挟裹着枪炮、商品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以自己的面貌改造中国,“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了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既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一个世界”[][18]。服务于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进程,西方的学者站在欧洲中心论的立场,将中国这类国家视为停滞不前的社会,认为只有外力才能打破这种静止状态,中国只有学西方,顺从西方,才能走上近代文明之路,所以反抗就是阻碍近代文明。

  陈恭禄接受西方学者的这种看法,认为是正确的,但不是像西方学者那样替西方侵略辩护。19世纪以来,西方对于中国的传统认识,成为西方史学家认识中国的规范性认识,马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就是这种思路的体现。陈恭禄就深受马士的影响,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所构筑的分析框架就为陈恭禄所借鉴。1956年,陈恭禄在自我批评时就承认马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是他的《中国近代史》一书的“思想渊源”[][19]。马士的分析模式不仅仅为陈恭禄所借鉴,而且在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学术界广受影响。1934年,马士去世时,有人认为马士“对于中国所发生的言论,并没有错误的地方,并且我们应当把它拿来作座右铭”[][20]。邵循正也认为马士之后,无论是西方学者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还是过去的资产阶级学者的著作,基本上都是在马士的基础上,“做了局部的补充”[][21]。陈恭禄不仅借鉴了马士的分析框架,而且还接受了马士的不

  少观点。马士认为鸦片战争“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20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关系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22];琦善等人“曾表现出政治家的品格和预测前途的能力,但是他的汉人同僚既曾盲目的主战于当初,又实行交战而不妥协于最后”[][23]。陈恭禄也同样认为鸦片战争战祸之促成“自中国方面而言,殆由于官吏知识之幼稚”[][24],琦善“其见解实高于时人”[][25]。

  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不仅受到马士的影响,也受到英国学者托尼的影响。托尼是英国经济史家,1930-1931年曾到中国进行调查,并写成了调查报告《中国之农业与工业》。在该书中他认为“一直到昨天为止,中国是在中国自己的轨道上行动,既未影响西洋,也未受西洋的影响”[][26];他还认为当时中国的问题是人口过多,现有的资源不足以资养这种人口,家族观念太重,“它使个人的生计变为家族全体的问题,使个人的收入变为家族全体的财产,因而削减了经济刺激的力量”,“残缺的交通,资本的缺乏,政治的动摇,几乎不息的内乱,没有中央一令而全国遵行的政府,农村的贫穷,依旧而迟迟不变的社会环境,通货和汇兑上的障碍,金融运输商业的关键由外国人统制。在本国有限的矿产资源中,有很大的部分由外国公司去开采,并且其出产的一部分有被运往外国去做国外工业制造的基础,等等”[][27]。陈恭禄在他的书中不仅仅采纳了托尼的观点,而且他的不少材料就直接取自于托尼的调查报告,在陈恭禄的书中的结论部分,直接引用了托尼调查报告中有关工业、土地人口、资源、教育等方面的材料。

  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以中西冲突背景下的中国政治嬗变为主线,叙述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政坛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兼及中西文化交流、学术思想演变、典章制度更易、内外战争过程、主要条约内容等方面,构筑了以“政治史为经,事件史为纬”分析框架。他研究了在外力冲击下,以内政外交为主要内容的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了自己解决20世纪30年代中国问题的出路的设想。陈恭禄受西方学者对中国认识影响很大,在叙述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时,衡量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标准是以西方为标准,所以在书中,对西方的作用多持积极的评价,对中国传统大加抨击,对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总体结果持否定态度,表明了他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失望和对当时的中国走向的强烈关心。作为一个爱国的并且富有人道主义的学者,对近代中国的命运深感痛心,对人民所受的痛苦寄予了高度同情。

  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重在叙述中国社会政治的演变,所以对传统中国阻碍这一演变的因素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他认为外力冲击之后,中国社会结构在近代依然如故,“中国政体自秦统一以来,相沿2000余年,未有剧烈的变更,历朝官制虽有损益或民政不同,而实际上并无根本重要之改革”;近代社会,“国际上关系之日密,政府办理的事业增多,先进国家为谋公共利益之际,而扩大政府职权”。这种情况下,中国社会政治虽然有所变更,由于传统影响,“其仿自外国者,概归总理衙门办理,衙门兼管海关、电报等事业,朝臣多不明了世界之趋势,不能比较列国之制度,辨别利弊,有所采用,郭嵩焘出使英国,记言途中情状,有所主张,书竟毁版,返国后废而家居。曾国藩、左宗棠等以为仿照外国之机炮轮船,训练军队,力即足以自强,慈禧太后则持中国政教远非外国所及之说。更自地方政府言,制度复杂,阶级繁多,官官相管,而亲民之官常少,效率减低,行政上徒多

  困难,其当根本改组,是无关通义”[][28]。陈恭禄对能够顺应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与西方和平相处的历史人物,多持肯定态度,着墨也较多,例如:他认为琦善能顺应大事,不顽拒排外,所以称赞他见解高于当时人,却认为林则徐“对外知识浅陋”。由于传统的阻碍,近代中国演变的结果,非常不尽人意,“综观民国20年以来之政治史,吾人莫不甚为失望,内政则天灾人祸,纷至沓来,人民于压迫之下,日度马牛生活,外交则得不偿失,中国已至最严重之时期”[][29]。“中国之现状恶劣,吾人虽不能武断其未从古所未有,要亦为历史上黑暗时代之一”[][30]。

  近代中国为什么没有能够成功的演变呢?陈恭禄认为原因有:“中国对外本于固有之思想,应付新环境之问题,徒供外人之口实,造成现实国际间之局势;内则政治上积弊深固,改革都为名辞,形式上之更改,政府反为虐民榨取之机关。民间生产事业向不发达,人民多度牛马生活,而士大夫往往运用其弱点,瘠人以自奉。要而言之,国内问题已由于生产事业之不发达,人浮于事,钻营奔走,无所不用其极。一则知识浅陋,无由认识新时代之问题,而有彻底之改革”[][31]。陈恭禄在分析近代中国社会演变不成功的原因时,多次提及士大夫的盲目排外和唱高调。在他看来,中国社会仍然是一个士大夫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士大夫在中国社会中,作为社会精英阶层,应该在中国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起前导作用,但“中国自订《南京条约》以来……于此50来年之中,士大夫尚未彻底觉悟,多恃夷夏之说,严防外人,从不虚心考究西方之政治制度、社会情形、经济状况,而比较其与中国之异同之点,审查其利弊,以便施行改革,平日讲求八股小楷,茫然不知当时之务,仍信中国固有之政教,远非外国之能及,乃为中国贫弱、外交失败之一主因”,“当斯时也士大夫之胸襟偏狭,对外知识之幼稚,而古今形势不同,环境大异,非其所能了解,遇有中外交涉,本于攘斥夷狄之思想,从不访知我国之实力,高倡战议,失败屈辱之后,仍不觉悟,虚骄如前,列强乘期战胜,多所要求,中国损失,一次过于一次”[][32]。批评士大夫唱高调,在书中多次提到:“好作大言,攻击他人,其言类多不负责任之高调,未尝亲临其境,不知当局者所处之地位,感受之困难,解决方法决定之经过,所根据之材料,常非确定之报告,以之理论,则远去事实……吾人应有之态度,则当平心静气,审查事实,辨其利害,以求有所补救。所可痛心者,士大夫猎取高名,图以意气用事,逞其私见,而反有害于国也。每于外交严重之时,不问国中军队之战斗力,不明强敌之海陆军,嚣然一辞,主持战议,乃多造成大祸”[][33]。

  陈恭禄对士大夫虚骄误国的批判,这种做法自清末就不断有人提出过。在20世纪30年代,这种批评成为主流知识分子的共鸣。胡适、蒋廷黻等人在《独立评论》杂志上多次撰文,反对在对日本问题上唱高调,主张利用国际舞台缓和中日矛盾,在国际生活中寻求出路。陈恭禄也持这种看法,他认为:“中日战斗力相较,中国实难战胜,此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功,绝非一人之事之咎”[][34]。这种观点也影响他对近代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他认为琦善与英国签定条约“其见解高于时人,且迫于形势固无奈何”;郭嵩焘在英法联军侵华时,主张议和,“其见解远出于时人之上”;甲午之战,“李鸿章之主和原为国家利益”;中日“二十一条”交涉时,袁世凯“衡其轻重利害,决定大计,终乃迫而屈辱,签定条约,何可原非?”[][35]。陈恭禄的这种态度,反映了他对中国近代走向的认识。他认为近代中国只有开放国门,向西方学习,利用一切和平时机,谋发展,才是中国富强

  之道。为此,就必须尽量避免战争,利用国际关系,去赢得和平,在国际生活中,谋求中国的出路,才能实现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的成功演变。

  陈恭禄对近代中国基本走向的把握,影响了他对近代中国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这种评价也反映了他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

  鸦片战争陈恭禄认为鸦片战争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使中国社会与以前大不相同,因此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他认为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源自于中英国两国误会:“中外政教之悬殊,夷夏之别太严”。英国要求通商与平等往来,但“北京政府不知国际关系之变迁,本于轻视外人之心理,囿于旧档成案”,视英国为藩属之国,视为蛮夷,拒绝平等往来,因此战祸之促成,自中国方面言之,殆由于官吏知识之幼稚。战争失败,“证明了清代政治上、军备上积弊,非留心外事,彻底改革实无国强之道”[][36]。对鸦片战争的后果,他认为虽然丧失了部分主权,“但五口开放之后,贸易机会之大增,外商教士来华者日多”,“交通益变,而中国之闭关政策根本上不能生存矣!”[][37]。从总体上看,他对鸦片战争的评价是正面的,从对整个事件的评价来说,他更多的强调中国自身的责任和对中国的积极影响,他认为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更多的是机会,是走向世界的良机,是实现向近代转变的契机,只是由于中国上下不觉悟,不幸“荒谬、刚愎之思想依然存在,华人不知外国情状,妄自尊大之成见,毫未出去”[][38],致使内政与战前没有什么实质改变,外交上也丧失了主动时机,给外国人留下口实,使中国的外交形势越来越险恶。

  农民运动陈恭禄具有很强的社会精英意识,虽然他也同情农民的悲惨生活,却看不起民众,在书中他多次称民众为愚民,说“愚蠢者原无判断之知识,比较之能力,而为风俗、礼教所束缚”[][39]。他称三元里人民抗英是“广东三元里之聚众,后经文人之浮夸,流传民间,使人信民力可恃”[][40]。在他眼里,农民无知无识,不可能在近代中国社会演变中扮演积极角色,因此他对近代中国的农民运动都是持否定态度。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他认为爆发的原因:一是由于清廷政治之腐败,外交之失策;二是由于人口增加,民众生计困难;三是由于会匪之不安。他称太平军初期的参加人员“多为民不畏死之无赖,铤而走险之贫民,乘势附从之会匪”。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一方面含有古代寓兵于农之意,一方面则本于孟子所言之井田”,所以,过于理想难以实现,“其难于实现之原因,则为中国耕种之地属于农民,其田多或不足20亩,大地主之田则多受之于勤俭耐劳之父祖。政府收为国有,给予代价,则时无法偿还,多而取之则非事理评,分受田地之先,对于国内田亩、人口,须有精确之统计,而时实不可得”。敬拜上帝对于中国文化“摧残破坏,不遗余力”,所以他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攻扰17省,历时17年,始行消灭,“除人民流离、死亡而外,别无有意识之结果”[][41]。对于义和团更是大加否定,他认为义和团运动“始于愚蠢暴民之活动……造成于顽固雪耻之大臣。其人不知国际上形势,缺少辨别是非利害之能力,恨恶外,而力无如之何,仇视外人之心理,蕴郁日深,其报复之心愈毒”,由于义和团“心中存有恨恶之成见,而于不知不觉之中,袒护匪徒,甚至欲借其力,以杀外人汉奸,雪国耻,才造成战端”。所以他认为“义民不过动于情感,或唯利是图之愚民尔”,所以失败是固在料中,惜“中国于兵败屈服之际,而朝廷尚未彻底觉

  悟”[][42]。他对主张镇压义和团的人,例如:荣禄,称之为“于此残忍仇杀暴民专制之中,勇敢直言生死于度外者”[][43]。

  晚清改革对于晚清的内政改革,陈恭禄用了两章进行论述。总体来说,评价不高。他探讨了晚清新政收效甚低的原因,用来供后人借鉴。关于洋务运动,他认为本来在大乱之后,“正宜研究外国政治之情形,海陆军之实力,工商业之进步而可有所比较,取其所长,矫正固有之弱点。不幸朝廷上无富于经验刚毅果决之皇帝,强有力之政府,而能有所改革与建设也”,加之朝臣普遍识见浅陋,备员充位,对于军国大计,一无建树,唯求维持现状,间或有一两个有远见明了外情之臣,如李鸿章之辈,却又碍于言官之诋毁而无所作为;在外交上,由于皇帝“怀疑列强之心理,迄未改变,亲王大臣时以复仇为言,总署对于外使之要求,非万不得已,不肯让步。其已允许者,仍欲让步”。因此,对外交涉屡屡失败,所以他总结这一时期政治:“自内乱平后,藩属次第丧失,列强在华之力渐盛,朝廷初以中兴为言,后则淡视遭遇之事变,仍无改革。其所谓明知洋务之大臣,深信中国政教,远非西人之所能及。学其机械足矣。其顽固者且斥其用夷变夏。人民于离乱之后,其视政府毫无密切之关系,一如昔日。政府于祸患之先,从未事前预防,而能有所整理,人民深受痛苦之时,始乃救济,人民受其实惠者常少。朝臣且不知祸乱之主因也。国中祸乱之起,要以人口繁多,生计困难,秘密社会之横行无忌所致”[][44]。对于庚子事变后的清末新政,他认为“初与期内,政府采行改革之计划,虽或令人失望,而固视前大有进步,改革范围且太广大,绝非一二年内所能成功,惜其为时太晚,觉悟太迟”[][45]。尽管他对晚清新政评价不高,但因为它顺应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潮流,所以陈恭禄仍然给予高度重视。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的两次资产阶级政治活动,陈恭禄在书中用了三个章节的篇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关于戊戌变法,“受外患之刺激而成,酝酿已久,其倡言者多为国内之觉悟优秀分子,而欲富强中国者”;变法改革的举措,“均切中国之利弊,多为国内急切需要”,但“康梁诸人皆为文人,偏于理想,或不明了其时之政治时状,求治太急”,导致失败,但在变法失败后,“英使窦尔纳救康有为脱险,粤商发电道谢,经元善等谋救圣躬,足以代表觉悟绅商之意见”[][46]。由于清政府镇压了参加变法之士,致使变法之人或死或逃或隐居山林,“其人类多忠勇之士,竟不能服务于本国,而实政治上重大之损失”,“变法乃清季之曙光,不幸摧残夭折,此清室所以灭亡也”[][47]。关于辛亥革命,他认为革命的爆发是由于清政府政治上腐败,青年志士“以为中国于数败之后,国事危急,而政府之腐败如故,尚无领袖指导之人才,又不肯根本着手,切实改革”。所以,决定推翻清政府。1911年,在铁路风潮中,清政府独断专行“终乃造成革命成功之机会”。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又“无一定坚决之方略”,全受环境之支配,终致灭亡。“革命成功之速,由于酝酿已久,清廷不能及早改革,以餍士大夫望治之心”。但是,革命虽然以改革政治为目的,“所可惜者重要问题之解决本于妥协调停免事之思想,袁世凯之赞同革命,动于权力自私之心理,其北洋军队依然存在,段祺瑞掌握军权,承奉其意,是虎而翼也,封建思想迄未铲除,袁氏成功,出于诡谋阴计,政治道德之卑劣,影响于国家者甚巨。民国以来,国内仍少光明正大之政治家,此纷扰尚未终止原因之一也,尤有进者,革命共和本为政治上名辞,其真价值在其代表实际,以及人民所想之幸福为断”,

  “破坏原为革命过程中不可避免之事。其价值则在事后之建设,否则可谓失败”[][48]。辛亥革命之所以“尚未有著成效者,主要原因只用二。一,专制之毒太深,国人初未努力,利用事机监督政府;二,共和仿自外国,人民多不了解,不知切实运用之方法,政客军阀反而借以号召”,所以“清帝逊位而后政治上之问题益多,迄今盖试验期类也”[][49]。陈恭禄对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非常同情,但又感叹没有结果。

  五四运动陈恭禄认为五四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山东交涉失败,他认为“学生乃为意气所动,其思想虽全出于爱国,而究偏于简单,轻视将来事业之预备,此固何能独责血气方刚学子?彼后鼓动学潮别有希图,诚何心哉!执政者不为国家所设想,贪图一时之利,卖国或非本心,误国之罪,其何能辞!”[][50],“就运动本身而言,知识界对于国家之观念根本改变,认识国内之积弊,社会上问题,介绍西方之学术制度,文体趋于简易,盖有相当之成绩与影响”[][51]。因此,陈恭禄从社会近代政治演变来看,对五四运动作为政治运动评价不高,但承认它的思想启蒙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下,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是非法的组织,而且受到国民党的军事和文化围剿。作为讨论刚刚发生的历史的著作,陈恭禄不敢也不愿替共产党张目。陈恭禄的思想倾向于自由主义,对共产党的革命持否定态度,主张中国走西方国家之路,同时,他对近代中国基本走向的判断,也影响了他对共产党的评价。他书中的第十七篇《民国以来之内政外交》(续前)在出版前遭到国民党审查机构的删改,有些观点不一定是陈恭禄的,但总体来说他不赞成共产党。他认为五卅运动“外人以反英为仇外运动,由共产党主持。共产党之活动,吾人今不可讳,苏俄各地捐款接济罢工,第三国际势力谋利用事机驱逐英国势力出于中国,均属信而有征,此乃一方面而言;中国久受列强之凌辱,中外待遇之不同,屈辱已久,爱国思想之油然而生,亦其根本原因也”[][52]。他认为共产党“操纵工会农民协会,顾除破坏而外,多无工作,其人盖多不能明了中国之情状、经济之问题、工人之生活、农村之需要,而徒造成游民专制之社会”[][53]。他称蒋介石1927年四·一二事变为清党,1927年12月广州起义是“共产党于广州暴动,利用大军出战故也,联合军队、土匪2000人并得俄副领事协助,纵火劫掠广州繁华之街市,焚毁殆尽,军队奉命回援占领广州,大杀暴徒,死者约2000余人”[][54]。他称蒋介石剿共为“剿匪”,认为“剿平匪患将为时间问题”[][55]。

  通观陈恭禄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他是非常失望的,他描写1927年北伐战争以后,中国造成军人掌握政权局面,“中国政治实状,知私而不知公,用人全无一定标准,多其亲左同乡,其受委任者非由于政府之选择,乃受私人之引荐,忠于私人远过于政府,此为造成私党养成军阀之一要因”,“北伐之意革命军死者五万余名,伤残者约逾万人,合拒战方面死伤计之盖逾十数万人。所得之结果如此,能不痛苦耶?”,最后他借梁济之言:“诸君试思今日世局因何故败坏之此极?正由朝三暮四,反复无常,既卖旧君复卖良友,又卖主帅,背弃平时之要约,假托爱国之美名,受金钱买收,受私人唆使,买刺客以坏长城,因各人而破坏大局,转移无定,面目腆然,由此推行,势将全国,不知信义为何物,无一丝毫拥护公理之心,则人不成为人,国焉能成为国?”[][56]

  通过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总结,陈恭禄对于当时中国政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内政方面,“今日政治上急务,首在中央权力达于各省,统一方法,无论武力统一或独裁专制,苟势力达于各省,任何代价之下胜于武人割据,互相猜忌,拥兵自固,榨取于民也;次则开放政权,许民参政,盖民众与政治无关,虽由于历史上之遗传,而武人政客劣绅,假造民意,阻挠民治之发展,政府且无善意扶持拥护之决心,实其失败之最大原因。吾人希望倾向于逐渐改革,凡有选举权者,皆善使用,不为他人利用,庶使民众知其与政治关系,而政府力量即为民众力量”,“维持治安为政府存在之根本理由,当以全力剿平匪患”[][57];“领袖人物互相谅解,政治不以兵力为解决之途径,而能大事裁兵,减轻人民负担;政治采取商业之原理,裁去駢枝,汰减冗员,组织机构,趋于简单,人员各有所事,政费大可减省;发展生产事业,以军政费之一部分移作实业之建设经费,增加人民富力”[][58]。在外交上,“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功,非一人一事之咎”,不能“徒逞一时之意气”,遵守国际间之条约,外交问题解决,主要依托于内政解决,而政治问题解决关键在于“了解环境,认清事业,并能以诚挚之态度,光明之手段解决”,领袖人物,英杰之士、士大夫阶级应该肩负起责任来,这样中国政治才能走上常轨,中国复兴才有希望。

  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他的近代史研究,不仅将历史研究作为认识现实社会的一种手段,而且他在书中,直接对现实社会进行研究,而且通过提出他自己改造中国政治的主张。因此,他虽然主观上,想“客观”研究历史,以写“信史”为目的,但他所献身的历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的客体和主体毫无例外地与各种复杂的社会阶级关系联系在一起。这些关系构成了从各自的阶级立场上来观察社会生活过程的可能性。马列主义科学公开承认研究的主体从属于由学者的党性所表达某一阶级的利益”[][59],在阶级社会,“没有一个活着的人能够不站到这个或那个阶级方面来(既然他已经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能够不为这个或那个阶级的胜利而高兴,为其失败而悲伤,能够不对敌视这个阶级的人或散布落后观点来妨碍这个阶级发展的人表示愤怒”[][60]。所以他著作中强烈的现实性,使他鲜明地把自己的政治立场表达出来了。作为一名教会大学的学者,他受西方影响很大,他的政治理想也以欧美发达国家的政治为楷模,他看问题的态度是以中国是否能成功的演变为类似西方那样的国家为基点。他的著作以进化史观为指导,以英雄人物为核心,这种学术方法使他的对中国近代史的总体评价和对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与当时中国社会主流知识分子观点非常接近。当他从历史介入现实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又会使他在某些问题上认同于国民党政权,但在内心,对中国社会的出路,既不寄希望于国民党,也不将理想寄托于共产党,他希望走一种两党之外道路。作为一个无党无派的学院知识分子,他从自己的学术立场得出了中国社会走向的结论,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立场,但在当时,又不自觉地表征着中国社会中间势力的代表—自由派知识分子共同的政治取向,这是时代在他著作中投射的结果。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既反映了现实中的政治如何影响和支配了一个学者对历史的认识,也反映了一个历史学家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都会借自己的学术研究介入现实政治。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说过:“历史学家是属于他本人的时代的,而且由于人类生存的条件使他将不得不属于这一时代”[][61]。在一个政治为主题的时代,一个对政治关注的学者,是会有自己政治态度的。

  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以中国近代政治演变为轴心,所构筑的政治史为经,事件史为纬的分析框架,由于切合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真实,资料丰富,议论多有个性,因此在出版之后很快就引起了全国很大反响,并被列为大学丛书之一,成为当时在学术界影响较大的中国近代史著作。这部著作也成为以政治史为主要构架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在中国近代史研究兴起时的代表品,在20世纪中国近代研究的学术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谢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十二: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P>  林则徐拼死抵抗有勇有谋却被奸佞陷害不被重用曾国藩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打下了基础康有为梁启超主持百日维新向西方努力寻找真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提出三民主义当我翻开这本书一段段历史就这样在我眼前啊展开我告诉自己这不是创作的故事这是真实发生的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开始看这本书开始走进那一段沉痛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00字【第1篇】【不灭之情】精美的史书是轻盈的蝴蝶飞跃光阴的记载,轻叩我们的心扉;它流传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记载着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承载着中国日新月异的王朝更替,镌刻着中国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与胜利,铭记着中国现代辉煌建设成就……打开《中国近代史》,它是一部记载着我国由危亡走向复兴。在鸦片严重损害人们健康,犹如一条毒蛇吞噬着,这时林则徐深明大义地上述朝廷请求严禁鸦片,从而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血腥掠夺、本国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洪秀全领导太平军奋起放抗。由于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勾结起来,使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面对日本军队的突然袭击,挑起战端。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不畏生死,迎战敌舰,与日本军队同归于尽。面对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张学良,杨虎威发动西安事变,用“兵谏”的形式使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林则徐、洪秀全、邓世昌、张学良、杨虎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将自己的生命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们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敌面前,他们不畏困难,顽强拼搏。他们不顾个人生死,处处为过为民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身心之间。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冲破重重阻挠建立太平军,但是

  社会矛盾十分激化,面对如此境地,洪秀全不畏艰险,领导太平军同清政府、外国侵略者反抗。他们用行动进行反抗,用精神同他们斗争。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在国家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光和热。洪秀全就是这样一个让我敬佩不已的人。

  在抗日就往运动的推动和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抗体救过,对蒋介石实行了“兵谏”,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们不惧后果,一腔的热血随着抗日起伏。他们不希望国家再深陷于战火之中,用行动去证明。他们一刻不停地杀敌报国,心系国家安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们是出来解国家之危,用生命去维护民族生死。他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面对风云突变的局面,变幻莫测的战场,他们毅然去之。面对随时有生命的危险,他们仍知生死可以决定时,但仍义无反顾地选择为国家流血牺牲。在战场上,他们积蓄能量在巡检释放和爆发了鲜红的光亮。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枪支弹药。那些鲜活的身影在那火光四射的背影下退场了。他们有着时刻准备为国家牺牲的决心,时刻准备为国家奉献的精神。他们的身影尽管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他们的事迹,他们的品德,他们的精神永不泯灭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之上。

  他们识大体顾大局,愿为国家牺牲。他们是这样的勇敢,是维护国家脊梁的战士。他们热爱祖国,保护祖国,他们之所以被世人称颂,

  就在于他们的爱国精神是留在人们心中的丰碑。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不面强敌时不畏

  困难的决心,学习他们为国奉献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第2篇】中国能近代化吗?“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是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的愈早就愈好。”以下蒋廷黻例举了三个国家的命运作为例证,证明接受现代化者必致富强。1.日本。近代接受近代文化快,成为能在国际上作为一个头等的国家。2.俄国。彼得大帝奠定了俄国近代化的基础。3土耳其的命运表示近代化左右国家力量之大。基马尔改革。说明这三个国家接受了近代的科学、机械以及民族主义,于是复兴富强。我们研究近代史的目的是要分析帝国主义如何侵略我们以及我们每一时期的抵抗方案其成败及其原因,找出教训。我国近代化进程的探索,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过

  程,洋务运动作为近代化的第一步,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证明了我们在近代化道路上的不懈探索。

  【第3篇】一直以来,我都喜欢古代史。古代的中国格外辉煌,以王者自居。最不喜欢的是近代史,近代的中国不停地割地赔款,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近代历史给人一种感觉是近代的屈辱都是软弱的皇帝和一帮妥协的大臣造就的。读《中国近代史大纲》后,我意识到也许我所学到的历史并不全面。基于多重因素考量,历史书的编者才编出来了这样给人以指向的历史。作者蒋廷黻以超出个人的境界来再现当时历史,分析出现那些局面的原因。重点从外交的方面入手。对李鸿章、琦善等当时主和的大臣深入剖析。在他笔下主和的大臣求和事出有因,他们超越了一般的民众对事物的认识,综合利弊得出最有利中国的结论就是求和。并非他们贪生怕死,投降。相反他们外交能力突出,才在当时能够与外国拟定和签订条约。我固有的认知此时好像因此变的更加客观了一点。以后我也许会尽量避免带有任何主观偏向讲解历史事件。我要做的可能是找到尽可能多的史料,还原当时的历史,是非功过,自有人内心评说。书中还说到每当出现无法解决的事情,清政府总设法使他成为悬案。书中还详细披露了东北出现争议的根源和过程。这些都是我以前从没有思考过的问题,而从这之后我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

  这本书书名给人一种纯理论知识的错觉,其实内容却非常具有可读性,作者的个人见解无时无刻不显现期间。确实是值得一读的历史书籍。

  【第4篇】翻开这本书,思绪仿佛也随着翻动的书页飞回到了,那昏暗的日子。入眼的,满是伤痕。我听见,一声声,痛苦的呻吟,一声声,绝望的哀嚎。我不是一个很喜欢读历史类书籍的人,在我看来,历史往往太过真实,历史不是一个作家可以创作的作品,历史就是真实存在的,发生过的的事。相较于历史而言,我更喜欢其他类型的作品,在我看来,很多作家创作的作品都包含了作家自身的情感。我不喜欢悲剧,我看完一个悲伤的故事的时候我就会告诉自己,这不是一个完全真实的故事。但是历史故事是真实存在的,我没办法告诉我自己,曾经没有那么多因为战争流血流泪,因为战争流离失所的人们,也没有办法告诉我自己有些屈辱,有些残忍,有些可怕是真实存在的。其实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对于那一段惨痛的历史,我的认识是,中国封建制度落后,人民思想观念的腐朽,经济萧条,清王朝腐败,清政府昏庸无能,自高自大,皇帝的懦弱无能,慈禧奢侈无度,崇洋媚外,士大夫胆小怕事,目光短浅,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琦善崇洋媚外,买主求荣。林则徐拼死抵抗,有勇有谋,却被奸佞陷害,不被重用,曾国藩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打下了基础,康有为梁启超,主持百日维新,向西方努力寻找真理,孙中

  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提出三民主义……当我翻开这本书,一段段历史就这样在我眼前啊展开,我告诉自

  己,这不是创作的故事,这是真实发生的,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开始看这本书,开始走进那一段沉痛的历史。

  一点点读下去,我开始对那一段历史,那一段历史里的人有了不一样的,更深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或许我不应该把那一段惨痛的历史账都算在清政府和士大夫的头上,至少这不能全怪他们。我们没有办法去苛责那些从来没有了解过西方的人,让他们明白中西方的差距,让他们意识到中国急需改革,但是还是觉得他们的意识过于麻痹。他们一直在闭关锁国中坐着自己的春秋大梦,就像蒋先生在书中写到的那样:“到了十九世纪,我们只能在国际生活中找出路,但是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中国人,不分汉满,仍然试图闭关自守,要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根本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我们希望当时的他们能有更高的觉悟,有更长远的眼光,对西方世界有更深的认识,然而他们没有。

  说起近代的民族英雄,我总能第一个想到林则徐,那个主持虎门硝烟,备受赞誉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读蒋先生的书,也让我对这位民族英雄有了以往没有的认识。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因为道光皇帝的昏庸,把林则徐给撤职了,用了一帮投降派。但是,其实不然,这是历史对林则徐的成全,成全了林则徐的身后名。假使,当时林则徐没有被道光皇帝撤职,那我们的鸦片战争还是没办法打赢的。这场战争的背后有

  巨大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悬殊。诚如蒋先生所言,真正的林则徐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是百战百胜的。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知道中国兵器不如西洋,他知道中国应该以以夷制夷,但是他不敢公开的提倡这些主张,他怕士林清议,他重视自己的名誉更甚于国事。

  每个人都有很多种不同的人格,每个都是我们自己,或许,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有一种人格,一个不愿意承认时代落后的旧时代精英,不肯公开提倡改革,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让国家日趋衰弱,让自己的名誉得以保全。但是,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是完全的没有缺点的,人之所以为人,大概就是因为每一个人的不完美性,正是这些独特的不完美性才使得世界有更多的美丽的可能。

  很多时候,再去读历史,就像是站在上帝视角去俯瞰世事。或许就是这样,我们会去感慨,会去气愤,会去惋惜。

  在我的印象里,我所知道的琦善大概是一个备受苛责的人,看过很多对他的形容,说他是旧官僚,说他胆小怕事所以主和,更有甚者说他是卖国贼。大多时候,琦善都被拿来与林则徐作对比,用来突出林则徐的爱国,忠义,有远见。

  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琦善却有了新的认识,虽然现在琦善在我心里不是英雄,但是至少,我发现他也并不是像我之前以为的那样,是个胆小怕事主和的旧官僚。就像蒋廷黻先生评价那样: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关系,在军事方面,无可称赞,亦无可责备。在外交方面,他实在是远超时人,因为他审察中外强弱的形势和权衡利害的轻重,远

  在时人之上。的确,我们就不应该把一场打不赢的战争怪在某一个人的头上,我们没法说刀枪棍打不过洋枪洋炮是因为一个大臣的过错。在蒋先生的书中,我认识了一个诚实的琦善,他知道没落的清王朝没法与兴起的近代化英国相抗衡,他认识到“化外蛮夷”的实力而不惜一切去“抚”,他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保全中国。可惜这种诚实在别人看来是失了国体,这种诚实无异于是一种怯懦。但是,在我现在看来,琦善担的起中国近代外交第一人的称号。

  或许有的时候事实也并不是我们所想的样子,但是事实就是事实。历史永远是最伟大的,最公正的裁判,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有一个公平的判断。

  【第5篇】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曲催人泪下的歌曲……让我回味无穷,百看不厌。蒋廷黼所著的《中国近代史》,贯穿了中国近代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至20世纪抗日战争爆发前的近一个世纪历史,讲述了整整一个旧民主革命阶段——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作者用着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翻开这本《中国近代史》,就仿佛掀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长卷。为何当时的中国多次被列强的铁甲钢炮给轰开了古老的大门?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人的守旧。中国人的守旧造成了他们思想的落后,思想的落后造成了科技的落后,科技的落后造成了国防的落后,国防

  的落后就造成了国家不保的危险。很可惜,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时,李鸿章勇敢地站了出来。

  李鸿章,何许人是也?世界排名第九的北洋水师的创始人与统帅,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之一,晚清四大民臣……无数的荣耀集他一身,可谓是时势造英雄。或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李鸿章认清了只有向西洋学习才能自强的道理。

  历史就是这样公正,也是这样的残酷,它不会给予弱小者任何悲悯,也不会给予强大者任何协助。当清王朝的统治者在宫殿里享着天伦之乐之时,西方的工厂里机器正在轰鸣。李鸿章向西方学习,建工厂,设学校,成立北洋海军。虽然他自强的方式很不错,但是他自强过后却也救不了国,因为他自强的不彻底,没有认清楚清王朝落后的根本原因,思想上不改变就算是他能力再强也是没有办法的。所以说,在那个时期,想要自强是有多么的困难。

  历史早已过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因为即便我们对历史有多么的不满,我们也无法将它改变。无论是什么年代,都是属于强者的。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要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如此这般,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

篇十三: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P>  对《中国近代史》读后有感

  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为止。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

  反侵略,反帝,反封建,求民主没能0020

  反侵略是中华民族和外来侵略者的民族矛盾,这构成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社会”。反帝是指统治阶级实施的政策以及对特殊情况处理的不当致使平民对统治集团(皇室、谏臣)的不满,使平民阶级与统治阶级形成对峙。反封建求民主是中国人民(包括农民、工人、手工业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的革命阶级)和封建主义或势力(包括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等)的阶级矛盾,这构成了中国近代的“半封建社会”。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中国近代的主要矛盾,通过斗争,将民族矛盾化为民族独立,将阶级矛盾化为人民当家做主。由此形成了新中国。

  此时期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止。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为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此后的近一百年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在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对象和任务性质。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为最主要矛盾。但两大主要矛盾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出错综复杂关系和起伏状态,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该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说,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实现国家近代化,改变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能够全面、深刻地揭示中国近代史的内容。社会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三个层面: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思想文化层面。任何一种社会的变迁必然不能脱离这三个层面。

  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研究中国近代史将会从各个角度、多个层面地研究社会历史生活,而不仅仅局限于阶级斗争和政治生活所涉及的内容。十五大文件指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其实,在这两大任务之间,既存在质的区别,又彼此紧密联系着。前一个任务是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条件,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必然要求和根本目的。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而斗争的历史。

  前期综述(1840—1919年),此时期又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其性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外国侵略和该国的封建统治,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为政治目的;以发展资本主义为最终目标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完全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此时期的主要史实有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资本主义的产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戊戌变法及义和团运动等。此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政治舞台及思想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社会运动态势看,既有沉沦,也有发展;在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显然居于最主要的地位,在中外暂时“和好”的形势下,清建立了总理衙门,为解决内忧外患,掀起了洋务运动,但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破灭,以失败局面而告终。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19世纪中期的全世界胜利,英法美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俄德日也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不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进程

  深化时期(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此时期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尤其在政治上变动极大。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汇于一流,集中地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支

  持下的清统治集团及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分割世界展开激烈的争夺,“一战”的爆发影响到欧洲列强侵华政策的调整,以及列强在华势力的变化,列强利用清政府及反动军阀为工具进行侵华,清统治集团完全俯首听命于列强。慈禧太后为苟延残喘,既要取悦于列强,又要消弭于社会不满,一手出卖国家主权、民族利益,一手耍弄“新政”、“预备立宪”,进行调整,但结果适得其反,直接间接地削弱了统治,促进了革命,而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资产阶级的政治积极性明显提高。随着民主思想的传播及论战、团体及政党的建立、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实践、理论的指导,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经过一周断断续续的阅读终于读完了《中国近代史》,虽然在中学历史课上

  也多多少少学习过了解过,但是囿于当时认识不够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所以一直以

  来我对中国近代史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历史画面。这次终于有机

  会认真系统完整的学习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学习近代以来民主独立复兴的曲折艰

  难历程。本书前后分为四个章节介绍我国从十九世纪前期到民国初年近百年时间中

  国历史的变迁,及我们被压迫被瓜分的历史惨状。

  打开《中国近代史》,它是一部记载着我国由危亡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悲惨史和中华儿女英勇抗敌自强不息的悲壮史。

  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起点和导火索,展开讲述了中华民族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救亡图存运动。鸦片严重损害人们健康,犹如一条毒蛇吞噬着,这时林则徐深明大义地上述朝廷请求严禁鸦片,从而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血腥掠夺、本国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洪秀全领导太平军奋起放抗。由于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勾结起来,使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面对日本军队的突然袭击,挑起战端。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不畏生死,迎战敌舰,与日本军队同归于尽。林则徐、洪秀全、邓世昌、孙中山……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将自己的生命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们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敌面前,他们不畏困难,顽强拼搏。他们不顾个人生死,处处为过为民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身心之间。

  在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贵田起义,冲破重重阻挠建立太平军,但是社会矛盾十分激化,面对如此境地,洪秀全不畏艰险,领导太平军同清政府、外国侵略者反抗。他们用行动进行反抗,用精神同他们斗争。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在国家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光和热。洪秀全就是这样一个让我敬佩不

  已的人。但是太平军的领导人洪秀全由于缺乏对政治和形势的深刻认识,导致此次运动从开始就注定失败,因为他们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迷信思想,还沉溺于封建状态。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我中华民族从此走上被帝国主义瓜剥削和欺负凌辱的开始,从那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当然我们面临列强的瓜分和欺凌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涌现出一批有先进思想和觉悟的仁人志士开始醒悟,他们深知需要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所以兴起了洋务运动,在洋务运动中,还呈现了冯桂芬、郑观应、王韬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学问分子,为以后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发明了一些条件。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呈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维新派经过办报刊、建学会、和顽固派论争,传播了维新思想,指导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人民的觉悟,虽然缺乏百日,以失败告终,但在中国人民救国图强的开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此外,需求指出的是在安定天国运动的后期,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最早在中国提出了开展资本主义。

  梁启超和康有为等先进人士提出的的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在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进道路是行不通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反动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反动斗争,终于在1911年获得了辛亥反动的成功,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权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树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遗憾的是由于没有强大的军事支撑和人名思想的固化,导致孙先生没有完成他的革命事业,而驾鹤西去,所以从本质上讲虽然孙先生已经取得了无比伟大的历史成就,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以致于孙先生的革命仍不是彻底的。

  所以总的来看,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就是由于我们自己内部的思想落后所引起的,没有积极融入世界,没有积极学习先进文化和先进知识以致于落后挨打的局面。历史就是教训,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鞭策着当下的全体中华儿女,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时不我待的历史使命,加倍努力的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整理丨尼克打开百度搜索“热搜图片网”,打开眼界,理解他人,理解自己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篇十四: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P>  我仍像刚地西实时站在码头一般望十边西要便外边西要便民一个不到说才说声月傻傻的等待许久许久自可却了家到冷冷的风雨告诉我第把不这上就的回过头来中人来不曾想过究竟得自可却了不得自可却了该是固执把十边西要便坚持抑或需心生起改一改我不知道第把的心以利十是怎种路地多怎种路地多的色彩只是觉得好委屈好委屈原本到作待一段对白第把不来对白只是独白我清楚有些和大一去外边西要便民出不就的有个男的么气国说才出心生个时候爱十边西要便外边西要便民另一个女的么气国说才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不过就是在这一页页的纸张上填满沧桑罢了。我们在扉页上写下序言序言里爬满一条条的荒凉,然后我们写下尾语纪念我们失去的青春最后找一副与青春无关的图画做了封面草草了事一段时光然后留着给自己怀念那段无所事事的年华。后来我也不知道,我是在怀念那段无所事事的荒唐年华,还是在怀念那段荒唐年华的无所事事。努在说后是为了更好的遇见,遇见另一个自己我不争将立并为。而他人,年和子哭,明还子向并觉军别没说的作继续。如果不努在说后上的点什么,只要我能见到明日朝阳,我还是会微笑的。能在们必为昨过是的泪,走多认并自湿今过是的阳光。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一):

  近现代史学习心得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此刻来到了大学,怎样还要学啊?而且资料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剩余。

  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此刻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必须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样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此刻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好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必须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此刻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

  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之后,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明白让

  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要花去200年。虽然我们此刻和

  美国、英国等国还有一些差距,但要思考到两国不一样的历史背景。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期望。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国、日本,我们就应崇拜我们中国人自我。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

  。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在那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我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我每一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明白,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我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一天,自我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状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

  从1934年秋开始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以前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我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

  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我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它们给我带来的是如何的感受了。知史能够明得失。

  我们此刻应对的问题大多能够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十分有好处的。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二):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下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超多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00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

  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这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三):

  高中的时候我们就在不但的学习历史,历史书上有很多和近代史纲要上面的资料是雷同的,在大学里面我很想不通,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又来重新学习这些东西,温故而知新,透过这些学习,我才更加了解一些历史的真相!

  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此刻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必须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样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此刻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好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必须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此刻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

  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之后,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明白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要花去200年。虽然我们此刻和

  美国、英国等国还有一些差距,但要思考到两国不一样的历史背景。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期望。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国、日本,我们就应崇拜我们中国人自我。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

  。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在那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我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我每一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明白,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我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一天,自我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状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

  从1934年秋开始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

  我们未以前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我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我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它们给我带来的是如何的感受了。知史能够明得失。

  我们此刻应对的问题大多能够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十分有好处的。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四):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3000字

  1840年,成为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我们学好这段历史,务必把握三条主线。一、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古老的、落后的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战败了,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1856年,英法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和英法俄又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中国丧

  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尤其是沙俄掠夺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330011。COM外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1885年,法国又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清政府又签订了《中法新约》,列强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1894年中国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赔款到达两亿两白银,帝国主义强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然而帝国主义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进一步控制中国,1900年八国联军又共同反动了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本息超过10亿两白银,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构成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二、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

  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

  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才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下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超多的反洋教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赋予了新的时代好处,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在中外矛盾加剧的19世纪末,最后引爆了中国人民的义和团运动,他们打击的对象是外国势力,到1900年发展到顶点,成千上万的义和团团众以血肉之躯和八国联军进行了英勇搏斗,尽管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下失败了,但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英勇斗争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政府性。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三、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在近代

  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在中央以弈欣为首,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督抚为首,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必须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在洋务运动中,还出现了冯桂芬、郑观应、王韬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知识分子,为以后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创造

  了一些条件。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派透过办报刊、建学会、和顽固派论战,传播了维新思想,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尽管不足百日,以失败告终,但在中国人民救国图强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洪仁?提出了《资政新篇》,最早在中国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最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最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在21世纪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五):

  在读完李侃版的《中国近代史》后,我便将自我的所思所想写了下来。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本很值得思考的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

  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下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超多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xx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xx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这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必须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最后在19xx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

  性质没有改变,19xx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最后在19xx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篇十五: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P>  中国近代史(中国大历史)读后感1500字

  蒋廷黻著的《中国近代史》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中国近代史(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听说蒋廷黻是因为阅读岳南的《南渡北归》,才知道在中国近代上还有这样一位与梁启超、胡适之、罗家伦齐名的史学大师,不仅是南开大学史学系的创建者,还曾担任国民党政府担任苏联大使、美国大使和联合国大使,并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建设开发银行的筹建工作。蒋廷黻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近代史》,简单质朴的语言叙述这中国从19世纪四十年代到20世纪初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历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曾国藩与洪秀全、林则徐与琦善、剿夷与抚夷、孙总理与三民主义、军阀割据与国家统一,百年间中国从一个中古的农业社会进入到近代的科学技术的机械社会,当时的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经历着这“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从明朝的“一通无外万邦来庭”到清末葡荷英法“船坚炮利打开国门”,这其中经历着一个一个的历史事件和一个又一个的人物选择,历史的是非成败在蒋廷黻的眼中有着不同的特色。作为中国近代的文化大师,他拒绝“治史书而不治历史”,为中国的史学界建立了研究和写作中国历史的新标准,在写作形式与内容上要求与国际史学研究接轨。印象最深刻的是对林则徐和琦善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历史评述,作为剿夷和抚夷两种政治观念的各自代表人物,剥离民族主义和士大夫传统文化,我个人头脑中的两个人的历史角色发生了巨大转折。投过蒋廷黻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林则徐有虎门销烟的侥幸成功,而他更多的是对世界格局、敌我力量对比、世界法律和外交法则的无知和对传统“民心”的

  过分依赖,而琦善则在“知己”和“知彼”上下了更多的功夫,对于英国的利益诉求、双方的军事对比、英国的军事军备的调查研究、战争方案的成败比较等等,可以说琦善比林则徐更加科学、先进、理性和平等自由,可惜从传统的中国为大和士大夫的清白的标准来看,造就了林则徐更加光辉伟大的形象;而琦善的所作所为却被当做叛国受贿,为历史所恶和国人不齿。单就这一历史案例,蒋廷黻学贯中西,中外互补,用中外史料互为补充,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站在民族利益的角度,为林则徐和琦善两位历史名人做了重新定位,也为众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重新做了定性。蒋廷黻的历史是口述史,言辞简单质朴,通俗易懂,却是字字珠玑金玉良言,尊重历史又不为传统所固。蒋廷黻作为历史学家又是外交家和政治家的个人特色,在《中国近代史》中也是得到反映。正如开篇总论中他写到“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这种自问自答,恰恰反映了他治历史就是为了救治近代中国,反映了他终身的治学、治国和治家的特色。从我们不熟悉的一代大师眼中看百年前的近代中国,《中国近代史》值得研读!是为记。20XX年1月20日星期日晚于北京

篇十六: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P>  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感想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但细看内容,以及老师讲解的侧重,我明白了这将是一次对以往知识的扩充以及对事物一分为二,辩证思考的过程。

  本书以中国“鸦片战争”为起点到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末端的中国近代发展历史。清代末期的腐朽统治,“鸦片战争”让中国进入了“双半”社会。由于“小农”的阶级性并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的“农民运动”,最终都已失败告终。洋务派的本阶级利益,维新派的自身弱点与局限性根本不可能拯救中国。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的旧民主主义也随之结束。以“新文化运动”作为铺垫,“五四”运动成为了开启新民主主义的一把金钥匙,让“双半”的社会看到了一丝光明,“反帝反封”成为了社会的主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撒了革命的种子。第一二次国共合作的成功与失败、十年内战,是由于国民党的贪婪与野心作祟、浪费国家人力、物力、财力而发生的不必要的战争。民族资产阶级的摇摆不定让我们看到了要以共产党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来夺取国家的领土与主权的独立自主。“八七会议”纠正了“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到土地革命兴起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动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土地革命的序幕,开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名论断,鼓舞了气势。由于博古、王明等人犯了“左倾”错误,采取“直面攻击”“机会主义”错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遵义会议”解决了在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并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开展了“万里红军长征”,挽救了党的实力。

  接下来的毛泽东领导时期让我折服,抗日战争全过程、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土地革命,无时无刻让我看到了他犀利的眼光、审时度势、先见性与战略性。他能够在危机关头作出决定性的正确判断,能够在让士气低落的战士看到胜利的曙光,能够顾及人民的利益,注重民生,他可以不顾个人安危、挺身情愿走进蒋介石的圈套里,他可以“熊掌与鱼兼得”、看清国民党本质、制定周密计划,他可以看清国际国内环境、看出世界发展主流、抓住机遇。建国后,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同时并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大跃进”“文革十年”,毛泽东尽管有错误,但是“人无完人”,“熟能无过”?年纪的上升也会使决定产生错误思想。每个人都有思想,作为领导更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他是为国家而急、为国家经济发展而急、为社会进步而急、为深陷贫困的广大人民群众而急。他有被中国人民称颂的资格与权利!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

  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意义的。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推荐访问: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