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

时间:2022-10-20 08:5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立足于青海民族大学实际,分析和研究目前青海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如何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视阈下建设具有地域特色校园文化的对策。

关键词: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习近平同志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可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足见践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是培养新时期人才的重要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求高校必须通过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更多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也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共存于校园之中,有意识地将两者的工作内容相互融合、工作效果互相转化,则会使二者相互强化、共同发展,真正起到“文化育人”的功效。

青海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较为集中,全省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达到了40.63%[1],受自然、地理、历史、思想认识及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其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尽管校园文化不会像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教育报告会等形式收获的教育效果那么快速,短期内回报也并不明显,但是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作用一旦形成,就会根深蒂固,并且长远且不易改变,甚至使大学生终生受益。研究青海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其发展模式和加强路径,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立足于青海民族大学实际,来分析和研究目前青海高校在校园文化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如何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视阈下改进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具有地域特色校园文化的对策。

一、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青海民族大学大力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认真推进精神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广泛开展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格调高雅、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

第一,校园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以提升校园环境的协调性、实用性和持久性为目标,青海民族大学能够不断结合自身发展需要整体规划校园建设,由国家、省政府投资建设的综合大楼项目、藏学院建设项目和工科校区实验楼、教学楼、学生公寓综合项目顺利开工,努力建设园林式校园,建成了由土地整治、水系、喷灌、石景、花卉种植、游步道等工程组成的“润泽园”。此外,争取省财政资金实施系列维修改造工程,并建成长113米、宽10米、高4米的“文化走廊”,学校中智能、环保型的教学、科研、生活等现代化设备设施也不断健全。不但为广大师生营造了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而且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高效的平台,有效强化了环境育人功能。

第二,校园活动文化健康发展。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来校讲学,地方艺术院团来校进行专场文艺演出,活动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达到了“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目的,极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还举办具有较高水平的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开展“互联网+”大學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第一期入孵项目评审会、大学生“互联网+”金融证券投资模拟大赛、大学生物理建模及实验技能竞赛、全省大学生书画作品展、牡丹文化节、“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社团迎新文艺晚会、社团合唱比赛、国防安全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校史教育、民族书画家协会多名书画家的创作笔会、土库曼斯坦·青海大学生足球友谊赛等活动,学生踊跃参加、参观和欣赏,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也推动了民族团结的创建,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新的风貌。

第三,校园精神文化逐步加强。青海民族大学以培育大学精神作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工作的核心,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的校训引领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方向,确立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博学、善教、爱才、乐育”的教风,“立志、进取、好学、力行”的学风。学生们在课程学习、学术讲座中感受知识的魅力,在运动会、体育比赛中享受运动的乐趣,在各种校园活动中历练自我、陶冶情操,健康、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正在不断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青海民族大学主流校园文化建设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重物质、轻精神。物质、环境建设是显性工程,学校过多精力用于校园环境建设,精神文化这种“隐形”建设稍显不足。第二,重娱乐、轻学术。在“全民娱乐”新时代,大学生面对色彩斑斓的互联网世界,总是抵挡不住诱惑,更多的时间用于感官感受、消费享受,休闲、有趣型的活动“趋之若鹜”,书本阅读、学术讲座免不了“门庭冷落”。第三,重现代,轻传统。文化多元化、科技信息化使得现代、新鲜、时尚元素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当代大学生似乎对传统已经失去概念、已然毫无兴趣可言,校园中“重现代、轻传统”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其一,校园文化建设理解较为狭隘;其二,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未得到足够重视;其三,师生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其四,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尚不健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尖锐复杂,使得大学生面临者思想碰撞多、人生梦想多、社会诱惑多的“三多”困境,不仅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课题,也使得校园文化建设面临机遇与挑战。高校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在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效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深刻认识与高度重视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解决对策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青海民族大学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建设具有地方特色校园文化,以达到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目的。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提高思想认识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立德树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性质,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立德树人”,就要汲取中国独特的文化涵养。张载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代高校要培养的学生应该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不断把追求真理的事业推向前进,持续地为民族和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精神的体现,是师生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的集中呈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创造好、发展好并利用好校园文化,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是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选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就要关注学生成长成材,为学生提供机会,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活动;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并利用好青海地区在院史人物、大师大家、杰出校友等方面的资源,树立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要做法常态、润物无声,就是要潜移默化、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而不是畏首畏尾、三缄其口,更不能徒有形式、朝令夕改。

(二)以“文化育人”为根本目的,提升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表现了学校的精神价值取向,又表现学校的校容、校貌、校风。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育人功能,净化心灵、改善心志、陶冶情操,对师生的思想、道德、人格、情操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校园文化中不同形式的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校园文化好似春雨,它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带领着高校成员向着积极、健康、正确的方向迈进。身处于校园文化中的大学生们,会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良好文化和精神氛围的熏陶与感染,并通过长期的实践将这种精神与文化内化成为自身优秀的品质之一,使自己的行为更符合高校的准则,思想更具有内涵和高度”。

美国哈佛大学的魅力,从根本上说,是源于“哈佛精神”。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校园精神”的打造,就是要树立一种群体的共同价值观,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把广大学生、教师的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上。这种“校园精神”作为校园思想文化的集中表现,其构建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它对内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氛围,同时,它对外表现了学校的个性。一个学校如果没有自己固有的特色,自然也就不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必要。青海民族大学需秉持“进德修业、自强不息”的校训,进一步建设好校风教风学风,打造好“民大精神”。

(三)以民族文化为特色,打造文化品牌

在世居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少数民族的青海,“各民族所处的自然条件、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历史境遇、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心理状态都不一样,不同民族的人,不但在政治进步、思想觉悟、组织程度等方面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而且在活动方式、道德行为等方面都呈现出多维性的特点”[2],维护青海各民族的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必须尊重文化差异,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因此,青海地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搞“一刀切”。

少数民族地区蕴涵着丰富的宝藏,比如,各民族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甚至宗教信仰等等,这些民族文化宝藏,正是我们践行“文化自信”的根基,如果能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适当地渗透这些资源的教育作用,并进一步在校园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参与度,定能在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上起到作用,也能促进民族团结,保障校园和諧。

(四)以服务学生为核心,健全体制机制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克莱蒙特·马修老师是一位伟大的灵魂引导者,他把最无私的爱奉献给学生,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包括屡教不改的西蒙,用音乐的方法打开了孩子们封闭的心灵,在孩子们心里撒下了爱的种子。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以服务学生为核心,不仅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而且要将所有的手段和途径综合运用,做到润物无声,真正把全方位立德、全过程树人落到实处。

实际上,由校园文化产生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自然会对学生形成一种心理引导,客观上也形成一种“规范”和“约束”。不可否认,进步的、高格调的先进文化,有利于健康精神境界的培养,然而,外来文化中伴之而来的必定会有低级的、庸俗的腐朽文化,它对学生的影响和腐蚀是不容小觑的。因此,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除了运用软性的、柔和的手段内在调和,还必须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来构建校园文化。合理的规章制度,可以促使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活动。因此,除了积极主动地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思想阵地外,还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规范和约束校园的每一个成员,做到真正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着想。

因此,青海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改进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文化育人”为根本目的、以民族文化为特色、以服务学生为核心,努力为民族地区的团结进步稳定发展培育合格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培育接班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建设者,让他们成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强大中国力量的“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 武永亮.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青海.青海大学.2011.10-2013.6.

[2] 丁玉才、启东明.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原则与途径[J].理论研究,1998,(05):9-10.

*基金项目:此研究来自于2015年青海民族大学本科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15-BKJXQN-01。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

推荐访问: 青海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校园文化建设 视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