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主题教育 > 十四五国家教育规划关于本科教育13篇

十四五国家教育规划关于本科教育13篇

时间:2022-11-08 15:05:03 来源:网友投稿

十四五国家教育规划关于本科教育13篇十四五国家教育规划关于本科教育  “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会议精神,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教育现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四五国家教育规划关于本科教育13篇,供大家参考。

十四五国家教育规划关于本科教育13篇

篇一:十四五国家教育规划关于本科教育

  “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会议精神,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教育现代化2035》,巩固基础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增强教改发展活力,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国发改部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编制本实施方案。

  一、重要意义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我国教改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大幅度、跨越式提升,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公平有力促进,教改全面推开,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同时,区域、城乡之间教育发展还存在明显差距,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够,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高校办学特色仍不够鲜明,同质化发展倾向突出,创新活力尚未充分释放。我国教育大会明确,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迫切需求,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务实举措,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部署、全面建设现代化XX具有重大意

  义。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发展道路,坚持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

  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创,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完善现代化教育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发展,进一步聚焦关键、突出重点,基础教育补短板、职业教育树精品、高等教育创一流,发挥投资精准支撑和撬动作用,全面提升教育体系内在质量水平,全面提升人民教育获得感,全面提升教育服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三、基本原则(一)服务大局,落实重大战略。对标对表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服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重大战略,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教育现代化2035》等重大规划要求,提升大局意识,强化工作手段,进一步发挥XX投资推动落实XX决策部署的重要作用。(二)突出重点,聚焦关键领域。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板块,聚焦关键领域关键任务,推动带动性好、示范性强、受益面广、影响力大的项目建设,不撒胡椒面,把投资用在“刀刃上”。(三)投资引领,带动制度建设。进一步发挥好XX投资“四两拨千斤”作用,注重以投资换机制,促进有关领域、有关区域形成整体性制度设计和解决方案。激发社会力量积极性,带动地方投资和社会投资,市场成熟后及时退出。(四)一钱多用,统筹多方需求。XX投资既要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又要对接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等,并服务重大科技攻关、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做到一钱两用、多用,满足多方需求。

  四、建设任务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主要包括巩固基础教育脱贫成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三部分建设内容。(一)巩固基础教育脱贫成果。1.建设目标。支持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积极扩大基础教育学位供给,提高学前教育入学率和义务教育巩固率,保障群众受教育权利,加快缩小与其他地区教育差距,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建设任务。(1)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按照经各省级政府审定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要求,改善学校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宿舍、供暖取暖设施、无障碍设施、食堂(伙房)、厕所、锅炉房、浴室、卫生保健室、足球场等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场所、“互联网+教育”设施等教学和生活设施,以及急需必要的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每套建筑面积不超过35平方米),逐步实现未达标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场所达到规定标准。(2)公办幼儿园建设。支持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园、集体办园。主要加强幼儿园活动、生活场地等设施土建;支持利用闲置办公用房、商业用房、厂房仓库、闲置校舍、居民小区配套用房等场所装修改建幼儿园园舍;支持购置必备的玩教具、室内外活动器材和生活设施设备。3.实施范围。集中支持14个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片区县、片区外扶贫

  开发工作重点县,共832个县。4.项目遴选。(1)坚持以义务教育学校为重点,统筹学前教育建设。按照“建设一所,

  达标一所”的原则,在项目县(市、区)独立设置的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范围内遴选。幼儿园范围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办,或者国有企业、人民团体、高等学校等事业单位、街道和村集体等集体经济组织等利用财政经费或者国有资产、集体资产举办的幼儿园。

  (2)坚持城乡统筹、合理规划布局,既补齐农村地区短板,也要积极顺应趋势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消除“大班额”“大校额”,切实将投资用在“刀刃上”,坚决避免资源低效利用甚至闲置浪费。

  (3)按照经各省级政府审定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以及《幼儿园建设标准(建标175-2016)《》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2-2002)》等进行测算,教学、学生生活设施存在较大缺口,且难以通过调整房舍用途解决的学校,优先予以支持。

  (4)以下项目原则上不纳入支持范围:因打造“重点校”而形成的超大规模学校,已由其它渠道投资基本建成、对扩大培养能力作用有限的学校,已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的学校等。

  (5)各省(区、市)应建立基础教育项目储备库,并依法依规按程序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1.建设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

  动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结构,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实践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打造一批精品职业院校,带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篇二:十四五国家教育规划关于本科教育

  XXX高校(职业院校)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方案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也是我们学校大学完成综合改革任务、实现“三个九年,分三步走”战略部署的收官之年,还是迎接建党100周年和110周年校庆、迈向2030年学校中长期目标的启动之年。在这样特殊的时刻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对学校改革发展而言意义重大。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深刻认识“十四五”规划的背景和重要意义。制定实施中长期规划是中国道路成功的重要因素,学校历来重视制定战略性发展规划,正是凭借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我们各方面工作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十四五”期间是学校奋力迈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十四五”规划是迈入完成“三个九年,分三步走”战略、下一个“三十年”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希望大家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意义,提高站位、统一思想,着眼未来、储备长远,制定切实可行的“十四五”规划和清华发展愿景。二、发展基础(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1

  .

  “十三五”时期学校改革发展重大成就。五年来,我们学校胜利召开第十五次党代会,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并完成首轮建设任务,党建思政工作开创新局面、育人水平不断提高、学科建设站上新高度、科研创新能级明显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拓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十三五”建设任务高质量完成,综合实力和办学质量迈上新台阶。我们学校大学正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奋勇迈进,更加自信坚定地走向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中央。

  1.标志性成果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审计署和xx省人民政府签署“三部一省”合作共建xx审计学院协议。作为共建成果之一,审计署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建于浦口校区,开启了国民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探索。2012年,学校成功召开第三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了“建成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审计大学”奋斗目标。首批独立培养的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含10名利比里亚留学研究生)入学,开启了研究生教育的新时期。2013年,正式获批为硕士学位(学术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建校30周年,在全面总结30年办学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创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特色名校的目标自信,坚定了“特色、质量、国际化”的办学理念自信,强化了特色办学的道路自信,开启了转型升级的新时代。

  2

  .

  2014年,首批49名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10名留学研究生毕业。学校以一切成绩归零的勇气、一切面向未来的魄力,全面深化改革,按照大学架构对战略目标进行前瞻性顶层设计,对战略重点进行系统性谋篇布局,推进“三务”(教务、学务、总务)联动,成立四大书院,开启了第三次创业的新篇章。

  2015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学校成功更名xx审计大学,迈上更高层次发展平台,开启了大学建设的新纪元。

  2.主要业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237人,其中本科生14904人、硕士研究生339人、留学生95人(留学研究生5人)。现有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20个(学术学位硕士点1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个)。现有专任教师800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20人,具有博士学位373人,有海外学历或3个月以上海外访学经历的比例22.7%。新增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64人、xx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2个;遴选首批“润泽学者”17人;参加联合国审计、审计署挂职锻炼等审计实务教师86人。新兴交叉学科——“审计科学与技术”和“现代审计科学”分别入选xx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二期建设学科,应用经济学学科入选xx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重点序列学科,理论经济学学科入选“十三五”xx省重点(培育)学科,法学、公共管理、统计学等3个学科入选“十三五”xx省重点建设学科。本科专业从25个增至31

  3

  .

  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入选教育部“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xx省“十三五”重点专业(类)5个、xx高校品牌专业工程一期项目3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实践教育)示范中心9个。

  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6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科研经费3261万元,在《经济研究》、《中国科学》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39篇,在CSSCI/CSCD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79篇,出版学术专著128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项3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xx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各1项)。建成xx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xx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点)1个、xx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

  聘任美国、法国、印度、南非等16国审计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国际行业组织高管等担任学校荣誉教授。承办世界审计组织最高审计机关责任与作用工作组会议等10余期国际审计研讨班。开展ACCA、CGA、CISA、CFA、CMA、USCPA等6项国际通用执业资格教育。ACCA项目被授予“全球培养ACCA人才最多的大学”,被评为ACCA“白金级培训机构”。出国境学习交流学生1781人次,来校学习的海外及港澳台侨留学生678人。

  校舍建筑面积46.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4亿元,净增9.6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49亿,净增8491万元。图书馆藏书160万册。建成审计文化与教育博物馆、青年教师公寓、先锋润泽书局、

  4

  .

  体育馆。承建完成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全部化解基建债务。初步完成校园网络中心和校园共享数据中心平台建设。

  学校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15年中国大学新生质量排行榜”中名列第77位,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调查中心推出的2015中国大学录取分数排行榜中名列第48位。学生获得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全国电子商务“三创赛”特等奖、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国家级奖项近三十项,在青奥会、亚青会等志愿活动中表现优异,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等社团活动具有较高社会声誉。xx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与麦可思公司合作发布的“xx省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报告(2010—2013)显示,在xx31所非“211工程”高校中,学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平均月薪、毕业生母校推荐度等指标连续三年名列第一。

  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等10余项审计重要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先后与xx省、云南省、甘肃省等近20个地方审计厅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等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和技术开发,与金蝶软件集团联合开展协同创新研究。

  结合“关心南审、关注课堂、关爱学生”主题活动,学校先后成功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现了党建工作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形成了xx审计大学党建工作的特色。制定出台系列考核办法,绩效考核全面推开。按照上级要求,金审学院成功转制。回顾“十三五”,学校办学取得了根本性突破,

  5

  .

  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创造了南审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存在问题与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目标、审计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需求相比,对照“迈上新台阶、建设新xx”的需要和《审计署办公厅关于xx审计学院“十四五”发展战略初步构想建议的函》要求,学校还存在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特色、质量、国际化”办学理念的落实还有较大空间,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以审计为核心的学科体系还需完善,高水平学科少,学科方向需凝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基地、教学名师、课程等尚未实现突破。“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还需要进一步转化为育人实践。

  ——服务国家审计的能力不强,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研究领域,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研究的标志性重大科学研究成果不多,审计智库作用有待凸显。

  ——领军人物的培养与引进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缺少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大师和学术团队。教师总量偏少,团队建设成效不明显。

  ——充分利用“三部一省”共建平台,将共建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

  6

  .

  (二)“十四五”发展背景1.机遇与挑战学校发展处于战略机遇期,挑战虽艰、风险虽多,也孕育着巨大机遇。要直面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迫切需要,直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深刻调整,直面国内外高等教育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直面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定位需求,深刻把握时与势的变化、危与机的转化、竞与合的衍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要进一步发挥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特色优势和区位优势,努力开创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局面,开创以结构优化、提质增效、升级转型、空间扩容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开创以创新策源、融合发展、改革引领、开放合作为导向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新局面,进一步构筑起我们学校特有的战略优势。二、宏观理念(一)指导思想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编制“十四五”规划,首先要做好衔接。做好衔接意味着要把过去的发展与未来的愿景进行紧密衔接,要衔接“十三五”规划、衔接我们学校新百年的发展、衔接我们学校的历史传统。其次,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分析,要对发展现状、发展机遇、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做好分析。好的规划要振奋人心、激励斗志,要关注共性的方法论层面的问题。我们也要对以前规划存

  7

  .

  在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要处理好保守与好高骛远的问题,平衡好预期性指标与约束性指标的关系,协调好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的衔接。此外,要强化规划的落实,规划要与年度计划进行衔接,并优化规划的调整机制。

  (二)规划工作的组织结构学校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已基本完成,学校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科研水平显著提高。过去五年间,学校党委坚强领导,党政团结一致,综合改革有力推进,全校师生齐心协力,迸发出热情与活力。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学校的创新体系建设、学风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还需进一步提升,要把“十三五”规划总结中发现的问题与“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关联起来。第一:成立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任组长。负责领导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各分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统筹谋划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思路和举措,及时指导并协调解决规划编制重大问题。组长:XXX(党总支书记)、XXX(校长)

  8

  .

  。副组长:XXX(常务副校长)组员:其他校级领导干部、工会主席第二: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按照领导小组要求开展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协调;定期向领导小组报告工作进展情况,落实领导小组议定事项;各部门、各分院高度重视、科学安排,确保《规划》编制工作按时有效推进;立足地方、抢抓机遇,描绘好学校发展的远景蓝图;集思广益、凝聚共识,让《规划》成为一个凝聚共识、鼓舞人心、激励斗志的好纲领。(三)时间节点安排

  我们学校“五年规划”既要以五年为主,又要考虑更长时期远景发展。“十四五”时期,我们学校外部环境可能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和挑战更多,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更多期盼。规划不是要挂在墙上,而是要落到地上。作为指导今后五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规划料将结合中国近期和远期面临的内外环境,盯紧一些发展中的重点问题。

  (四)编制任务第一:“十四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就是:1、治理现代化迈开新步伐;

  9

  .

  2、“三全育人”完善新体系;3、科研创新跃升新能级;4、学科建设壮大新格局;5、人才强校取得新突破;6、服务国家履行新使命;7、对外开放拓展新局面;8、服务师生形成新气象;9、努力实现一流育人质量、一流学术成果、一流社会服务、一流师资队伍、一流基础设施,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中坚阵营,形成冲击世界顶尖大学、迈向全面一流的强劲势头。第二:二〇三五年的远景目标:1、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跻身世界顶尖大学奠定坚实基础。2、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全面完善,学校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全面完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4、持续推动“双一流”建设进入新阶段,文社理工医五大学科板块优势凸显,交叉门类学科率先发展,学科融合进一步彰显综合优势,多个学科和研究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5、集聚大批世界一流学者,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处于世界一流前列;

  10

  .

  6、建成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机构、智库和融合创新中心,不断产生对科技发展、产业革命、文化传承、人类文明进步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7、办学条件显著跃升,智慧校园、开放校园、低碳校园建设达到新高度,师生共同体和谐奋进,大学文化引领社会风尚;

  8、服务国家社会成效显著,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健康中国、数字中国有重大作为。

  9、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跻身世界顶尖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并将“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中坚阵营,形成冲击世界顶尖大学、迈向全面一流的强劲势头”列为“十四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四)规划体系量化指标

  11

  2025年底学校发展主要指标一览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数量

  在校普通本科生(人)

  14000—16000

  在校硕士生(人)

  1600

  在校留学生(人)

  600

  人

  才

  在校博士生(人)

  5-10

  培

  毕业生就业率(%)

  95

  养

  本科专业(个)

  33-35

  其中省级品牌专业(个)

  6-7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虚1-2

  12

  .

  拟仿真中心(个)

  国家级精品开放课(门)

  3-5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

  1-3

  国家级规划教材(本)

  2-3

  本科生读研、考取公务员率(%)25%—35%

  新增一级学科学术学位授权点

  6

  学

  (个)

  科

  新增专业学位授权点(个)

  5

  建

  xx省优势学科或重点学科(个)3-5设

  力争全国排名10%的一级学科数1

  13

  .

  (个)

  新增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重点2

  研究基地(个)

  国内外一类期刊发表论文增长

  50

  科

  率(%)

  学国家级科研项目增长率(%)50

  研

  科研经费增长率(%)

  200

  究

  获省级以上(人文)社科成果奖每届平均递增2项

  数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个)

  2

  14

  .

  专任教师(人)

  950

  其中:引进“润泽学者”(人)30

  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60

  师

  30(累计半年以上境外

  具有海外留学研修经历(%)

  资

  学习、进修)

  队

  5-10(入选国家级人才

  领军人才总数(人)

  伍

  工程)

  xx省“特聘教授”总数(人)3-5

  国家级教学名师(人)

  1-3

  国家级团队(个)

  1-2

  15

  .

  短期来访(含港澳台)(人次)800

  公派留学人员(人)

  150

  对参加国际(境外)会议(人)150

  外

  交

  5年境外科研合作经费总数(万100—300

  流

  元)

  出国留学、交流学生人数占学生5(海外学习、实习1个

  总人数(%)

  月以上)

  社

  中高端教育培训(人次)

  40000

  会

  校外:就业与实习基地(个)200

  服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个)

  20

  16

  .

  务

  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5万元以

  150

  上)(项)

  各级各类机构采纳研究报告(累150

  计份数)

  其中: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项)15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省级2-3

  智库(个)

  特

  入职政府审计机构毕业生(名)400

  色

  政府审计领域国家级人才工程

  2-3

  办

  总数(人)

  学

  政府审计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1

  17

  .

  室或工程中心(个)

  审计博士点(个)

  1

  政府审计品牌课程(门)

  20-30

  政府审计品牌教材(本)

  20-30

  政府审计品牌培训教师(名)50-80

  服务政府审计的国家级智库1

  (个)

  其

  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200,000

  他

  图书馆纸质图书总量(万册)200

  情

  图书馆电子图书总量(万册)400

  18

  .

  况

  固定资产总值(亿元)

  20

  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亿2

  元)

  19

  三、主要工作(一)推动国民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探索审计教育新模式工作思路:探索国民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发展、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办学模式。与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共同创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开展职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推进与审计干部教育学院课程、师资的共建共享。工作任务:

  ——与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加强沟通,建立由双方主要责任人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每个月召开一次)或不定期召开。

  ——与审计干部教育学院牵头完成“审计职业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发展对策研究”课题,探索职业教育与国民教育的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办学模式和具体措施。

  ——在审计署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审计科研所,中国审计学会等支持下,牵头组织研究审计人才必备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基本素质,以此作为审计国民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导向。有针对性强化学生政府审计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引导并输送更多学生进入政府审计机关工作。

  ——与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共建共享师资,建设一支60-80人规模的优秀培训团队。争取审计署将专业人才的评选范围覆盖到学校。聘请审计系统专业人才担任研究生实务导师,开设审计专业相关

  20

  .

  理论实务课程、讲座,指导论文写作,参加审计专业科研团队等多种形式,充实师资队伍。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教师与一线审计人员的双向挂职。

  ——与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共建共享课程,共同开发60-80门精品培训课程。开发慕课等在线课程。在学校已有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高级财务会计》、《内部审计学》等慕课基础上,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发一批《中外审计史》、《审计文化》、《审计哲学》、《审计心理学》等审计基础类、通识类精品慕课、微课等课程。组织审计系统业务骨干开设系列“审计人微课”。

  ——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与审计署干部培训中心、地方审计机关等,共建政府审计案例库,加大力度推广案例教学方法,提高审计实践课程的比例、类型和强度,打造审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平台。

  ——开展职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融入教风、学风、班风,融入审计人员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与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共同创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二)构建大审计学科群,着力建设一流审计学科工作思路:抓住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机遇,构建大审计学科群,突出审计学科的核心和特色地位,巩固和发挥经济学、管理学的主体地位和学科优势,加大法学、工学建设

  21

  .

  力度,发挥理学、文学的基础性功能,大力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加强学科开放竞争合作,增强学科可持续发展能力。

  工作任务:——到“十四五”末,1个一级学科排名达到国内前10%。经

  过5-10年的努力,力争使“审计学”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1个学科入选ESI全球前1%的学科排名。

  ——争取审计署支持,牵头组织论证审计学为一级学科,并争取列入国家“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一级学科。

  ——争取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申请审计学、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创设审计博士专业学位。新增侧重于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公共管理、法学、政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9个。

  ——按照“审计引领、多科交融、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审计学科的核心和引领作用,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和支持其他学科在各自领域实现突破,并主动全面融入大审计学科群,构建以“国家审计”为核心,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等交叉融合、集成共生、竞相发展的审计学科群。

  ——加强政府审计学院建设,作为最优先发展的学院,以研究生培养为主体,强调政府审计研究和服务。围绕国家审计需要,配置政治学、法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

  22

  .

  境科学等一系列学科,进一步整合国家审计的研究力量,解决国家审计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带动相关学科发展。

  ——适应审计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加强工学学科建设,扶持软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发展,形成计算机审计、工程审计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提升省级重点实验室“公共工程审计”、“审计信息工程”建设水平,为审计学科建构和打造学科高峰提供多学科支撑和高水平技术平台。

  ——参加教育部开展的一级学科评估。以优良成绩完成省级优势学科“现代审计科学”、“应用经济学”等项目建设任务。

  ——完善一级学科建设责任机制。多单位建设的一级学科,需明确主建单位和参建单位。针对学院学科划分过细的弊端,深入探索推进跨学院学科交叉融合建设的体制机制。

  (三)培养与引进领军人才和团队,大幅提升人才层次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学问至上、培育名师”工作方针,以领军人才、中青年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统筹处理好五对关系(目前急需与长远发展、为我所有与为我所用、骨干人才培养与整体队伍素质提高、师德建设与业务能力培养、激励机制建设与约束机制建设),实现三个转变(人才引进从注重“量”的扩大转向注重“质”的提升、队伍建设从注重业务研修转向注重全面发展、人才使用从注重为我所有转向为我所有和为我所用相结合),实行教师分类管理,激发队伍创新力,增强队伍凝聚力,促进队伍全面、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23

  .

  工作任务:——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贯彻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

  制实施办法》,加强师德教育,加强学术规范的管理,重视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和师德素质,进一步落实“三关”教育活动,落实书院导师制。实施“思政教师提升计划”,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师资队伍、专职辅导员队伍、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国家审计高端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在审计署支持下,引进与审计相关、入选国家人才工程(国家“千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百千万工程”、教育部“长江学者”等)教师5名左右,培养与审计相关、入选国家青年人才工程(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等)教师5名左右。

  ——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创新型人才计划”。着力打造审计学高峰学科人才队伍,重点打造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法学等一批高原学科人才队伍。逐步建立助教制度,有效减少教师,特别是学术领军人才的日常事务。

  ——实施“审计智库人才计划”。以优势学科“现代审计科学”为依托,以“政府审计学院”为载体,打造一支国家审计研究和决策咨询人才队伍。

  ——稳步实施“511人才工程”。培养造就50名左右科研攻关骨干教师(润泽学者)、100名左右教学(含审计干部培训、实验

  24

  .

  实践实训、全英文授课)骨干教师、100名左右管理(含教辅、辅导员、总务)骨干人员。

  ——实施“青年教师全面发展计划”。鼓励教师定方向、进学科、进团队、进平台、进社会。通过系统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海外访学、挂职锻炼等多种项目和方式,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后备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

  ——实施“优秀团队建设计划”。每个学科、专业建立三类团队:按照学科方向建立科技创新团队,按照本科专业建立专业团队,按照课程群建立教学团队。试行PI(PrincipalInvestigator,带头人负责)制,强化团队负责人职责,出台有利于团队建设的支持政策,改进团队激励和考核机制。分类建设学科团队,经、管、法、工等主体学科形成以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为领军人物的人才高地;文、理等学科形成以省级人才工程人选为带头人的人才梯队;政治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着力引进与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人才。遴选和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并以名师引领,推进各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做好冲击新一轮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准备工作。加大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和系主任培养,切实发挥系、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的基础性作用。

  ——实施“多轨制引进与聘用计划”,使师生比保持科学、合理的比例。通过“特聘轨”,重点引进和聘用境内外知名学者全职或半职(非入编)来校工作;通过“境外轨”方式,重点引进和聘用海外高水平学者全职(非入编)来校工作;通过“常聘轨”方式,重点引进和聘用境内外高水平博士、特殊专业技能人员全职(非入编)来

  25

  .

  校工作;通过“产业轨”方式,聘请实务界业务骨干来校讲学、指导研究生、合作研究;通过“事业编”方式,保证学校的基本师资队伍。

  ——统筹各支队伍建设。适时推动职员轮岗制度,加强研究型管理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既懂教育规律、又掌握现代管理技能的精干、高效、专业的管理队伍;进一步加强教辅队伍和总务队伍的建设,重点解决关键技术岗位的人员紧缺矛盾,积极探索适用不同类型教辅人员、后勤人员的灵活多样的聘用管理模式。

  (四)确保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成绩优异,持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工作思路:以创办一流本科教育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导向,逐步完善学院书院协同、教务学务总务联动的育人机制,健全学院教育方案与书院教育方案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系统提升人才培养举措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以促进学生“学”为目标,全面提高教师“教”、“辅”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工作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2017年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进一步强化

  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把握德育的规律性,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进一步发挥书院的教育功能,弘扬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优秀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26

  .

  ——建设“经济与金融研究院”等机构,构建高层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扩大ACCA、USCPA、CMA、CFA、中澳班、IAEP等国际教育的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制订实施审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引领,将关联专业纳入到3个品牌专业的建设体系中,并在校内按照省品牌专业的建设标准培育一批品牌专业建设点。按照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办好PPE(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专业或以经济学专业为载体建设PPE专业方向。推进校企合作,引进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应用型专业。

  ——增加课程资源总量,打造“润泽大讲堂”,加强书院通识教育体系建设。探索建设学术性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体系、实验实践性课程体系、在线课程体系。冲击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强化实践育人体系。构建和完善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等多方面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按照国家级标准建设实验示范中心和实习基地。

  ——建设同类高校具有引领性的书院。推进制订和实施“深化书院制改革方案”,进一步完善学院与书院的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

  27

  .

  导师聘任、考核与约束机制,培养一支教学科研水平高、热爱学生、甘于奉献的专兼职导师队伍;进一步促进辅导员能力提升,建设一支爱岗、敬业、具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建立与完善书院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探索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书院学生管理水平及效率;探索书院特色通识教育项目建设,促进书院通识教育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探索建立个性化校友服务体系,培育具有特色的校友文化,多方面、多渠道争取校友支持,助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强化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职能,实现教师在职培训的常态化、体系化,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改革教学测评办法,实行校院两级考核模式。优化现有的教师测评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毕业生流向追踪和雇主调查分析制度,形成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品质的良性反馈机制。

  ——推动和完善完全学分制、主辅修制、小学期制等教学制度。最大限度地用好用活转专业政策;合理降低本专业学分占总毕业学分的比重,推动学生跨领域学习,及综合素质培养;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规范;建设动态的毕业实习考评与管控系统;启动毕业论文(设计)的改革工作;继续推进考试改革;进行学分绩点改革试点工作;试点毕业会考制度;合理提高学生淘汰率。

  ——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为核心,完善研究生培

  28

  .

  养质量保障体系。争取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实现本硕连读,并在政府审计学院试点。

  (五)建设国家审计理论研究基地,创建国家审计智库工作思路:加强对国家战略布局、公共政策、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审计自身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力争推出一批有用、管用、好用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在国家审计理论研究上实现新突破,不断丰富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形成审计研究的“南审学派”,打造审计智库。工作任务:

  ——建成国家审计理论研究基地。组织开展审计理念和审计性质、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审计体制、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职业化、政策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审计、审计大数据技术分析、县域审计、村居审计、审计整改、审计思想、审计史和审计文化等问题的研究,构建审计研究体系,全面达到并保持领先水平。

  ——创建国家审计智库。争取审计署的支持,加快“审计大数据”实验室(工程中心)建设,力争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对接审计理论与实务需求,与审计署主要业务司局合作,争取建成“现代审计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公共工程审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审计信息国家级工程中心。创建审计科技研发、集成和服务一体化的中国审计科技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

  29

  .

  ——成立“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世界审计研究院”、“审计与预防腐败研究中心”、“县域审计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研究发布审计治理指数,包括区域政府审计治理指数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治理指数。

  ——与审计署科研所合作,在学校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分站)、流动站,开展探索性、开拓性、创新性的审计理论和实践研究。

  ——紧密结合国际学术前沿和行业、区域重大需求,进一步扩大学校既有研究领域的优势。

  ——全面提高国家级课题、横向课题的立项数、经费数,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率。积极通过科技部渠道,申报重大课题。

  ——修订科研考核奖励政策,侧重对审计科研进行引导,加大集体项目在部门考核中的权重,重点奖励国际一流期刊学术论文和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的研究成果。促进科研成果服务人才培养。

  ——《审计与经济研究》改为月刊,定位于审计与会计类专业刊,巩固在C刊中的地位,成为社科院核心期刊。《xx审计大学学报》定位于财经类专业刊,争取列入北大核心期刊。《中国审计评论》的影响因子和社会影响力有大幅度提高。《审计与经济研究》、《中国审计评论》设“国家审计”或“政府审计”专栏。《xx审计大学学报》开设“审计”专栏。

  ——全面推进与全国各地方审计厅局的战略合作协议落实,与地方审计机关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干部培训、案例开发、技术支持等方面深化合作。

  30

  .

  (六)力争通过国际商科认证,显著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工作思路:落实《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自觉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在固化现有国际化办学成果基础上,推进相关专业的国际标准认证,引进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一流学科和专业,设立“一带一路国际学院”,进一步提升国际研究参与度,加快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构建国际政府审计的学术、教育和文化交流中心,成为中国审计的国际窗口。工作任务:

  ——积极开展国际商科教育的“三大认证”(美国国际商学院促进会,AACSB;英国工商管理硕士协会,AMBA;欧洲管理教育发展基金会质量提升体系认证,EQUIS)工作,引入国际评价标准,参照国际通行范式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发展和创新。

  ——与世界名校合作,筹建“一带一路”多国多专业多学历层次的非独立学院。“十四五”末,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人。

  ——依托审计署平台,继续承办国(境)外最高审计机关人员培训、国际审计学术研讨会议,进一步将审计署国际会议资源转化为我校的科研资源、教学资源。

  ——在审计署支持下,继续聘请国外审计长、审计专家担任学校荣誉教授,并以此为契机,与所在国的一流大学开展政府审计研究。

  ——鼓励学者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合作,提高其国际对话能力与竞争力。依托各类中外平台,聘请著名国外教授长期驻校工作。鼓励

  31

  .

  和支持教师在高水平的国际学术、行业组织任职,担任国际期刊编委,参加国际重要学术会议等,提高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

  ——着力面向海外引进领军人物和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不断提高教师中具有海外博士学位的比例,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增加外籍专业教师数量。

  ——建立中层管理干部国际化培训项目体系,通过海外项目培训和挂职锻炼等形式,从整体上拓宽管理队伍的国际视野,提升管理能力。

  ——加强学校英文网页的建设、全英文课程的系统开发(每个专业建设至少4门全英文精品课程)、相关硬件设施的建设等,扩大留学生比例。大力拓展境外交流途径,增加各类学生境外交流项目,鼓励学生赴境外交流、学习。

  四、实施保障(一)组织领导1.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建高校发展模式。建立并完善共建联席会议制度,牵头单位为审计署,秘书处设在xx审计大学,加大力度贯彻落实“三部一省”共建协议,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充分利用共建平台,大力推动各个共建单位通力合作,突破发展的瓶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建发展模式。2.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

  32

  .

  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加强党委集体领导,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续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切实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进一步健全反腐倡廉惩防体系。

  (二)内部治理1.完善治理结构。修定、落实《xx审计大学章程》;落实《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理顺学院(部)行政班子、党组织、教授委员会的相互关系及各自职责;完善学院(部)教授会制度,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中的作用;落实《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建立并完善两级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教工团体、学生团体、关工委等组织和机构的能动作用。2.提升治理水平。试行非升即走(转)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术休假制度;加强对学院绩效考核,真正体现学院(部)办学的实体地位。支持学院对院内教学科研岗教师进行有最低教学工作量、最低教学科研工作总量考核要求的综合考核;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适时调

  33

  .

  整院(部)或部门的组织结构;适应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职能部门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转换工作方式,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宏观指导。切实提高跨部门工作协调性;积极推进民主管理,健全校务、院务公开制度,做好信息公开工作,主动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进一步提升依法治校水平,探索建立学校总法律顾问制。

  (三)公共服务体系1.优化校区功能。建成大学科技园;根据校园配套发展的需要,与相邻浦口区求雨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呼应,整合小南山地块,建设博物馆、艺术馆和档案馆建筑群和学生创业商业街区;做好小北山的开发利用,建设高端科学研究机构;做好沁园1、2、3号楼区域的规划设计,建设国学堂;结合学校山水校园的特点建设符合学校环境的特色景观建筑;进一步建设书院配套的公共空间。2.基本建成智慧校园。以人为本、服务为魂,以各种数据、应用和服务为载体,将管理、教学、科研等业务进行有机“融合”,建立一个全面的“精细化管理、协同化支撑、个性化服务”的信息化平台。3.提高文献资源的学科保障能力。分步骤完成学科分馆建设,加快研究型员工队伍的建设进程,不断完善数字图书馆建设。加大中国审计情报中心的建设力度,建设以审计文献为主题的特色文献数据库。4.建设现代化总务系统。按照后勤服务现代化的方向,从“自办后勤”为主向“管后勤”为主转变,推进质量总务、节约总务、科技总务、文化总务工程。充分发挥总务学院功能,加强对后勤人员的技

  34

  .

  能培训,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学校国有资产统一归口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公共用房使用效益评估机制。

  5.创建xx省平安校园示范高校。着力构建数字化平安校园,推进“数字化平安校园”工程建设,切实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健全校园治安防控体系,重视消防管理和校园交通管理,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通过xx省平安校园示范高校的验收。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着力从源头上预防信访问题的发生。

  6.保障教师福祉。通过共建中小学和幼儿园等方式,为教职工子女教育提供便利;完善教师定期体检制度,提高学校医疗防治水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能力;提倡全民健身活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深化校内津贴分配制度改革,保证学校事业发展的同时,逐步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和工作生活幸福指数。

  (四)文化建设1.加强审计文化研究与传播。与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审计博物馆共建审计文化与教育博物馆(研究院)、“数字审计博物馆”,扩大规模,丰富馆藏,增加服务,提高知名度,建成审计署审计文化研究基地;建立中国审计史研究团队,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史、红色审计史、中国古代与近现代审计史,讲好中国审计故事,宣传中国审计人物,传播中国审计文化;继续做好“审计长奖学金”评选工作,建成审计英才励学品牌。在审计署和审计长支持下,适时设立“审计长留学金”;继续做好《审视·问道》节目,建成审计高端访谈名片。

  35

  .

  2.弘扬南审文化。在制度设计、干部选任、绩效分配、宣传表彰等各个方面凸显“温暖、力量、卓越”的南审文化精髓;淡化行政文化,强化学术文化。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全方位融入“忠诚、责任、激情,崇高、奉献、担当”创业精神;进一步规范“xx审计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及其应用,加强学校无形资产的管理,提升学校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编制并不断完善《xx审计大学教师发展指南》、《xx审计大学学生发展指南》,总结、巩固、弘扬学校的办学经验。加强对教师,特别是新引进学者和青年学者对南审文化认同感的培养;进一步整合开发和广泛利用档案、校史等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弘扬南审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3.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以提升学校影响力为重点,进一步创新对外宣传工作,积极构建大外宣格局。做好对内凝聚人心工作,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责任感和对事业发展目标的认同感。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关注学生成长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营造多层次的校园网络文化,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继续组织好高雅艺术进校园等高水平演出活动,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培养学生运动习惯,弘扬体育文化。

  (五)财务保障1.增强筹资能力。依托“三部一省”共建南审的体制优势,积极争取中央与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拓展专业学位教育、高端培训,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与教育服务的同时,为学校增加教育事

  36

  .

  业回报。规范利用学校资产,通过市场运作等方式,开拓收入来源。大力推进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形成重要的收入增长点。进一步发挥教育发展基金会功能,以校友会为纽带争取广大校友对学校的捐赠,并在校友的支持下利用好社会资源。

  2.增强财务运营能力。探索建立校院(部)两级承担学校运行增长费用的机制,发挥院(部)在理财方面的积极作用;强化资金管理,加强校内各部门的联动,尤其是创新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模式,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大力推进财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我校财务管理与控制制度体系,推进依法治校;根据国家颁布的新预算法,及时修订我校的预算管理办法,同时全面执行科研经费和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提升财务信息化水平,全面融入智慧校园。

  (六)规划实施和评估1.建立实施机制。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学校规划部门负责《规划纲要》的实施和协调,各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在实际工作中落细、落小、落实《规划纲要》中的相关任务。要把《规划纲要》与专项规划、年度计划紧密结合起来,远近结合,形成合力,使《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切实得到贯彻落实。学校各院(部)要从实际出发,贯彻好《规划纲要》的精神,抓紧制定和完善本单位的“十四五”规划,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全面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2.完善监测和评估制度。《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指标要纳入学校各单位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规划纲要》实施一段时间后,

  37

  .

  要围绕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措施,组织开展实施评估,全面分析检查实施效果及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当校内外形势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其他重要原因使学校实际运行严重偏离规划提出的目标时,学校要及时提出调整方案,并通过民主程序审议批准实施。

  3.加强宣传。学校要面向广大师生员工,广泛宣传《规划纲要》,在全校上下形成关心和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氛围;要统一全校上下的思想认识,协调校内各方面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共同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整体合力。

  (七)、切实提高学校“十四五”规划的编制水平。“十四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和科学性。战略性指要认真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深入理解《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规划的新要求,将学校“十四五”规划放在国家大局、战略全局中考虑,坚定国家对高等教育一如既往高度关注和支持的信心。全局性指以系统性思维主动融入国家高等教育规划体系并构建学校完整的“两级两类”规划体系,分级分责、但不分散管理。前瞻性指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学习传承学校以往规划“跳起摸高”的经验,确定的目标任务要能够“跳起来、摘得着”。科学性指在充分调研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设定更宏观长远的定位和更科学合理的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任务指标体系,既体现指标的严肃性权威性、有约束力和考核要求,又具备实施可行性。群策群力,多方参与;党政同责,密切配合;周密部署,压实责任;规划引领,推动工作。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汇众智、

  38

  .

  聚众力,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用更加科学、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规划编制工作,助力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全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创新第一动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推动“双一流”建设提质增速,构筑发展新优势;把人才作为兴校强校之本,打造引智育才新高地;担当国家使命、推进高水平开放,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化医教研协同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院;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建设一流校园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保障体系;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

  39

  

  

篇三:十四五国家教育规划关于本科教育

  2022年某大学“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跨越的关键期,更是学校实现

  2.《__教育现代化____》;3.《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5.《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6.《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7.《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8.《国家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9.《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10.《国家安全生产十四五规划》;11.《双一流建设大学动态监测指标体系》;12.《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动态监测指标体系》;13.《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14.《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15.《___教育现代化____》;16.《中共___省委办公厅___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实施意见》17.《___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尤其是服务国家应急事业发展需求,积极贡献西科智慧和西科力量,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要坚持特色发展,在立足学校地矿安全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围绕重大需求,努力开拓新的办学方向和新的发展增长点,切实提高人才、科技和服务支撑能力。

  2.目标导向,一流引领。要对标国家双一流和___省四个一流建设要求,围绕双一流建设大学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动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目标明确、支撑充分、保障有力的战略支撑体系;要牢固树立一流意识,严格落实一流标准,以建设一流学科为引领,着力推进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努力培养一流人才,确保双一流建设扎实推进。

  3.立足实际,内涵发展。要准确把握学校独立办学六十年多年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基础和潜力,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短板和瓶颈;要利用好省部共建平台,科学预测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立足学校的办学实际和资源禀赋,加快转变思想观念,通过稳规模、调结构、转动力、激活力,努力提升学校办学效益,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4.注重衔接,协同推进。要加强十四五教育事业规划与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三新战略、12345学科战略布局、双一流建设方案和推进方案等学校现有顶层设计的衔接,确保目标一致、举措互促,共同推动学校发展;要加强十四五教育事业规划、专项规划、学院(部)规划和职能部门保障措施的衔接,形成上下贯通、层层分解、层层支撑的规划体系。

  二、主要任务及分工(一)规划体系1.总体规划

  

  ___科技大学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专项规划(1)___科技大学十四五学科建设规划;(2)___科技大学十四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3)___科技大学十四五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4)___科技大学十四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5)___科技大学十四五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发展规划;(6)___科技大学十四五对外交流与合作发展规划;(7)___科技大学十四五校园建设规划;(8)___科技大学十四五大学文化建设规划;(9)___科技大学十四五信息化建设规划。3.二级单位规划(1)学院(部)十四五发展规划;(2)职能部门落实十四五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二)任务分工___科技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任务分工简表规划名称负责校领导负责部门配合部门和单位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李树刚发展规划处_党(校)办各相关部门、各学院(部)专项规划十四五学科建设规划李树刚学科办_研究生院

  

  教务处科技处、实管处、发展规划处、人事处、人才办、财务处、资后处、图书馆、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各学院(部)等

  十四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王贵荣教务处_实管处学工部校团委、研究生院、科技处、学科办、发展规划处、人事处、财务处、资后处、图书馆、教学质量监督评估中心、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信息网络中心、各学院(部)等十四五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李树刚研究生院_学科办学工部教务处、科技处、学科办、实管处、发展规划处、人事处、财务处、资后处、图书馆、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信息网络中心、各学院(部)等十四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蒋林人事处_人才办教师工作部组织部、学工部、统战部、教务处、研究生院、科技处、学科办、实管处、财务处、资后处、教学质量监督评估中心、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各学院(部)等十四五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规划来兴平科技处_资产管理公司继续教育学院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科办、实管处、人事处、人才办、财务处、资后处、对外联络与合作处、图书馆、期刊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筹)、___研究院、各学院(部)等___科技大学十四五对外交流与合作发展规划陈春林对外联络与合作处_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党(校)办、教务处、研究生院、科技处、学科办、发展规划处、人事处、人才办、财务处、资后处、资产管理公司、各学院(部)等

  十四五校园建设规划张威虎基建处_资后处宣传部、学工部、校工会、教务处、研究生院、实管处、发展规划处、财务处、保卫处、秦汉校园管委会、资产管理公司、信息网络中心、征地办、各学院(部)等十四五大学文化建设规划胡巍宣传部_党(校)办、学工部、教师工作部、校工会、校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院、科技处、学科办、资后处、财务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各学院(部)等十四五信息化建设规划张威虎信息网络中心_

  

  

  

篇四:十四五国家教育规划关于本科教育

  “十四五”时期教育研究重点及要点

  一、教育“十三五”规划总结评估研究要点:全面总结和评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分析“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经验,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十四五”时期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未来展望。二、“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环境及目标任务研究研究要点:1.系统分析“十四五”时期国际格局变动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2.“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3.将教育现代化2035远景目标分解落实到“十四五”时期,结合学龄人口发展变化趋势,测算各级各类教育普及发展目标,开展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研究。4.研究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对策措施和实施路径,提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5.总结各地推动规划落实的经验模式,研究教育“十四五”规划落实机制。

  —1—

  三、“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高等教育的公平、质量、结构、布局研究

  研究要点:1.探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内涵及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2.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高等教育在规模、布局、质量、结构(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等方面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3.统筹区域和产业发展需要,提出“十四五”时期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丰富高等教育形态的思路举措。

  四、“十四五”时期教育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研究要点:1.总结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的经验、不足,研究提出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2.研究提出健全高校科研体制、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就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科技创新体系提出政策建议。3.分析“十四五”时期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使用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研究提出新形势下培养留住本国优秀人才、吸引汇聚世界拔尖创新人才的政策措施。五、“十四五”时期终身教育体系研究研究要点:1.系统总结我国在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方面取得的经验、存在的短板。2.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完善终身学

  —2—

  习服务平台、构建开放通畅的人才成长通道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教育扶贫战略研究研究要点:1.系统总结教育脱贫攻坚的先进经验,研判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任务。2.研究提出教育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重点举措。

  七、“十四五”时期应对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完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研究要点:1.分析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深化教育改革评价、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不同群体教育新需求新期盼的政策建议。2.研究提出有利于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结合“十四五”时期社会发展和育人工作的阶段性特点,提出推进协同育人的有效政策建议。

  八、5G时代教育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研究研究要点:1.分析智能时代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升级和服务创新给教育教学形态、教育服务业态等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2.基于智能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研究提出新技术条件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新教育教学形态、变革学校组织形态、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管理、优化教育治理及促进教育评价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政策建议。九、“十四五”时期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3—

  研究要点:1.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分析当前区域教育发展的现状。2.研究提出优化区域教育政策支持体系,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新机制,提高教育对区域发展的支撑和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十、“十四五”时期健全立德树人机制研究研究要点:1.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研究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各领域各环节的有效机制。2.梳理总结若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案例,总结提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方法,提出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和途径。3.聚焦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结合各级各类教育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研究提出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法治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十一、“十四五”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进入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新阶段后的公平、质量研究

  研究要点:1.分析我国基础教育完成2020年交账任务后,在“十四五”期间基础教育公平的新内涵,及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2.探讨“十四五”时期贯彻落实“五育并举”、推进综合育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实现路径。3.完善基础教育政策保障体系,就完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断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营造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制度环境、推进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政策建议。

  —4—

  十二、“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发展模式研究研究要点:1.分析现阶段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系统总结国内外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经验,深入研究学校、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的角色定位,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完善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形成学校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共治体系的政策建议和实施路径。2.分析我国技术技能人才供需总体状况,就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并重的“双轨制”框架结构,健全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并行的中国特色“双通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提出政策建议。3.梳理产教融合典型案例,总结校企合作若干先进模式,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建议,以及“十四五”时期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实施路径和推进策略。十三、“十四五”时期教师队伍建设重点任务研究研究要点:1.对当前教师队伍建设支持政策实效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总结经验成效,分析问题症结。2.研判“十四五”时期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围绕国家战略和人民期盼,就集聚优秀人才到教育战线从教任教的机制制度建设,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幼儿园教师、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高中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双师型教师、高校教师等各级各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举措,重点对教师培养培训、资格准入、招聘录用、考核评价、编制待遇、轮岗交流等方面研究

  

篇五:十四五国家教育规划关于本科教育

  四规划体系量化指标112025年底学校发展主要指标一览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在校普通本科生人在校硕士生人在校留学生人在校博士生人毕业生就业率本科专业个其中省级品牌专业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虚指标数量140001600016006005109533356712拟仿真中心个国家级精品开放课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国家级规划教材本351323本科生读研考取公务员率2535新增一级学科学术学位授权点xx省优势学科或重点学科个35力争全国排名10的一级学科数研究基地个国内外一类期刊发表论文增长科研经费增长率获省级以上人文社科成果奖每届平均递增220050国家级科研项目增长率5014专任教师人950其中

  XXX高校(职业院校)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方案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也是我们学校大学完成综合改革任务、实现“三个九年,分三步走”战略部署的收官之年,还是迎接建党100周年和110周年校庆、迈向2030年学校中长期目标的启动之年。在这样特殊的时刻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对学校改革发展而言意义重大。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深刻认识“十四五”规划的背景和重要意义。制定实施中长期规划是中国道路成功的重要因素,学校历来重视制定战略性发展规划,正是凭借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我们各方面工作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十四五”期间是学校奋力迈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十四五”规划是迈入完成“三个九年,分三步走”战略、下一个“三十年”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希望大家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意义,提高站位、统一思想,着眼未来、储备长远,制定切实可行的“十四五”规划和清华发展愿景。二、发展基础(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1

  .

  “十三五”时期学校改革发展重大成就。五年来,我们学校胜利召开第十五次党代会,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并完成首轮建设任务,党建思政工作开创新局面、育人水平不断提高、学科建设站上新高度、科研创新能级明显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拓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十三五”建设任务高质量完成,综合实力和办学质量迈上新台阶。我们学校大学正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奋勇迈进,更加自信坚定地走向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中央。

  1.标志性成果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审计署和xx省人民政府签署“三部一省”合作共建xx审计学院协议。作为共建成果之一,审计署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建于浦口校区,开启了国民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探索。2012年,学校成功召开第三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了“建成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审计大学”奋斗目标。首批独立培养的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含10名利比里亚留学研究生)入学,开启了研究生教育的新时期。2013年,正式获批为硕士学位(学术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建校30周年,在全面总结30年办学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创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特色名校的目标自信,坚定了“特色、质量、国际化”的办学理念自信,强化了特色办学的道路自信,开启了转型升级的新时代。

  2

  .

  2014年,首批49名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10名留学研究生毕业。学校以一切成绩归零的勇气、一切面向未来的魄力,全面深化改革,按照大学架构对战略目标进行前瞻性顶层设计,对战略重点进行系统性谋篇布局,推进“三务”(教务、学务、总务)联动,成立四大书院,开启了第三次创业的新篇章。

  2015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学校成功更名xx审计大学,迈上更高层次发展平台,开启了大学建设的新纪元。

  2.主要业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237人,其中本科生14904人、硕士研究生339人、留学生95人(留学研究生5人)。现有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20个(学术学位硕士点1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个)。现有专任教师800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20人,具有博士学位373人,有海外学历或3个月以上海外访学经历的比例22.7%。新增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64人、xx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2个;遴选首批“润泽学者”17人;参加联合国审计、审计署挂职锻炼等审计实务教师86人。新兴交叉学科——“审计科学与技术”和“现代审计科学”分别入选xx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二期建设学科,应用经济学学科入选xx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重点序列学科,理论经济学学科入选“十三五”xx省重点(培育)学科,法学、公共管理、统计学等3个学科入选“十三五”xx省重点建设学科。本科专业从25个增至31

  3

  .

  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入选教育部“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xx省“十三五”重点专业(类)5个、xx高校品牌专业工程一期项目3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实践教育)示范中心9个。

  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6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科研经费3261万元,在《经济研究》、《中国科学》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39篇,在CSSCI/CSCD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79篇,出版学术专著128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项3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xx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各1项)。建成xx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xx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点)1个、xx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

  聘任美国、法国、印度、南非等16国审计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国际行业组织高管等担任学校荣誉教授。承办世界审计组织最高审计机关责任与作用工作组会议等10余期国际审计研讨班。开展ACCA、CGA、CISA、CFA、CMA、USCPA等6项国际通用执业资格教育。ACCA项目被授予“全球培养ACCA人才最多的大学”,被评为ACCA“白金级培训机构”。出国境学习交流学生1781人次,来校学习的海外及港澳台侨留学生678人。

  校舍建筑面积46.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4亿元,净增9.6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49亿,净增8491万元。图书馆藏书160万册。建成审计文化与教育博物馆、青年教师公寓、先锋润泽书局、

  4

  .

  体育馆。承建完成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全部化解基建债务。初步完成校园网络中心和校园共享数据中心平台建设。

  学校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15年中国大学新生质量排行榜”中名列第77位,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调查中心推出的2015中国大学录取分数排行榜中名列第48位。学生获得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全国电子商务“三创赛”特等奖、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国家级奖项近三十项,在青奥会、亚青会等志愿活动中表现优异,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等社团活动具有较高社会声誉。xx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与麦可思公司合作发布的“xx省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报告(2010—2013)显示,在xx31所非“211工程”高校中,学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平均月薪、毕业生母校推荐度等指标连续三年名列第一。

  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等10余项审计重要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先后与xx省、云南省、甘肃省等近20个地方审计厅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等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和技术开发,与金蝶软件集团联合开展协同创新研究。

  结合“关心南审、关注课堂、关爱学生”主题活动,学校先后成功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现了党建工作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形成了xx审计大学党建工作的特色。制定出台系列考核办法,绩效考核全面推开。按照上级要求,金审学院成功转制。回顾“十三五”,学校办学取得了根本性突破,

  5

  .

  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创造了南审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存在问题与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目标、审计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需求相比,对照“迈上新台阶、建设新xx”的需要和《审计署办公厅关于xx审计学院“十四五”发展战略初步构想建议的函》要求,学校还存在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特色、质量、国际化”办学理念的落实还有较大空间,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以审计为核心的学科体系还需完善,高水平学科少,学科方向需凝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基地、教学名师、课程等尚未实现突破。“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还需要进一步转化为育人实践。

  ——服务国家审计的能力不强,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研究领域,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研究的标志性重大科学研究成果不多,审计智库作用有待凸显。

  ——领军人物的培养与引进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缺少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大师和学术团队。教师总量偏少,团队建设成效不明显。

  ——充分利用“三部一省”共建平台,将共建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

  6

  .

  (二)“十四五”发展背景1.机遇与挑战学校发展处于战略机遇期,挑战虽艰、风险虽多,也孕育着巨大机遇。要直面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迫切需要,直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深刻调整,直面国内外高等教育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直面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定位需求,深刻把握时与势的变化、危与机的转化、竞与合的衍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要进一步发挥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特色优势和区位优势,努力开创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局面,开创以结构优化、提质增效、升级转型、空间扩容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开创以创新策源、融合发展、改革引领、开放合作为导向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新局面,进一步构筑起我们学校特有的战略优势。二、宏观理念(一)指导思想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编制“十四五”规划,首先要做好衔接。做好衔接意味着要把过去的发展与未来的愿景进行紧密衔接,要衔接“十三五”规划、衔接我们学校新百年的发展、衔接我们学校的历史传统。其次,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分析,要对发展现状、发展机遇、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做好分析。好的规划要振奋人心、激励斗志,要关注共性的方法论层面的问题。我们也要对以前规划存

  7

  .

  在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要处理好保守与好高骛远的问题,平衡好预期性指标与约束性指标的关系,协调好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的衔接。此外,要强化规划的落实,规划要与年度计划进行衔接,并优化规划的调整机制。

  (二)规划工作的组织结构学校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已基本完成,学校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科研水平显著提高。过去五年间,学校党委坚强领导,党政团结一致,综合改革有力推进,全校师生齐心协力,迸发出热情与活力。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学校的创新体系建设、学风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还需进一步提升,要把“十三五”规划总结中发现的问题与“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关联起来。第一:成立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任组长。负责领导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各分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统筹谋划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思路和举措,及时指导并协调解决规划编制重大问题。组长:XXX(党总支书记)、XXX(校长)

  8

  .

  。副组长:XXX(常务副校长)组员:其他校级领导干部、工会主席第二: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按照领导小组要求开展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协调;定期向领导小组报告工作进展情况,落实领导小组议定事项;各部门、各分院高度重视、科学安排,确保《规划》编制工作按时有效推进;立足地方、抢抓机遇,描绘好学校发展的远景蓝图;集思广益、凝聚共识,让《规划》成为一个凝聚共识、鼓舞人心、激励斗志的好纲领。(三)时间节点安排

  我们学校“五年规划”既要以五年为主,又要考虑更长时期远景发展。“十四五”时期,我们学校外部环境可能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和挑战更多,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更多期盼。规划不是要挂在墙上,而是要落到地上。作为指导今后五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规划料将结合中国近期和远期面临的内外环境,盯紧一些发展中的重点问题。

  (四)编制任务第一:“十四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就是:1、治理现代化迈开新步伐;

  9

  .

  2、“三全育人”完善新体系;3、科研创新跃升新能级;4、学科建设壮大新格局;5、人才强校取得新突破;6、服务国家履行新使命;7、对外开放拓展新局面;8、服务师生形成新气象;9、努力实现一流育人质量、一流学术成果、一流社会服务、一流师资队伍、一流基础设施,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中坚阵营,形成冲击世界顶尖大学、迈向全面一流的强劲势头。第二:二〇三五年的远景目标:1、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跻身世界顶尖大学奠定坚实基础。2、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全面完善,学校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全面完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4、持续推动“双一流”建设进入新阶段,文社理工医五大学科板块优势凸显,交叉门类学科率先发展,学科融合进一步彰显综合优势,多个学科和研究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5、集聚大批世界一流学者,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处于世界一流前列;

  10

  .

  6、建成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机构、智库和融合创新中心,不断产生对科技发展、产业革命、文化传承、人类文明进步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7、办学条件显著跃升,智慧校园、开放校园、低碳校园建设达到新高度,师生共同体和谐奋进,大学文化引领社会风尚;

  8、服务国家社会成效显著,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健康中国、数字中国有重大作为。

  9、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跻身世界顶尖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并将“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中坚阵营,形成冲击世界顶尖大学、迈向全面一流的强劲势头”列为“十四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四)规划体系量化指标

  11

  2025年底学校发展主要指标一览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数量

  在校普通本科生(人)

  14000—16000

  在校硕士生(人)

  1600

  在校留学生(人)

  600

  人

  才

  在校博士生(人)

  5-10

  培

  毕业生就业率(%)

  95

  养

  本科专业(个)

  33-35

  其中省级品牌专业(个)

  6-7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虚1-2

  12

  .

  拟仿真中心(个)

  国家级精品开放课(门)

  3-5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

  1-3

  国家级规划教材(本)

  2-3

  本科生读研、考取公务员率(%)25%—35%

  新增一级学科学术学位授权点

  6

  学

  (个)

  科

  新增专业学位授权点(个)

  5

  建

  xx省优势学科或重点学科(个)3-5设

  力争全国排名10%的一级学科数1

  13

  .

  (个)

  新增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重点2

  研究基地(个)

  国内外一类期刊发表论文增长

  50

  科

  率(%)

  学国家级科研项目增长率(%)50

  研

  科研经费增长率(%)

  200

  究

  获省级以上(人文)社科成果奖每届平均递增2项

  数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个)

  2

  14

  .

  专任教师(人)

  950

  其中:引进“润泽学者”(人)30

  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60

  师

  30(累计半年以上境外

  具有海外留学研修经历(%)

  资

  学习、进修)

  队

  5-10(入选国家级人才

  领军人才总数(人)

  伍

  工程)

  xx省“特聘教授”总数(人)3-5

  国家级教学名师(人)

  1-3

  国家级团队(个)

  1-2

  15

  .

  短期来访(含港澳台)(人次)800

  公派留学人员(人)

  150

  对参加国际(境外)会议(人)150

  外

  交

  5年境外科研合作经费总数(万100—300

  流

  元)

  出国留学、交流学生人数占学生5(海外学习、实习1个

  总人数(%)

  月以上)

  社

  中高端教育培训(人次)

  40000

  会

  校外:就业与实习基地(个)200

  服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个)

  20

  16

  .

  务

  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5万元以

  150

  上)(项)

  各级各类机构采纳研究报告(累150

  计份数)

  其中: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项)15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省级2-3

  智库(个)

  特

  入职政府审计机构毕业生(名)400

  色

  政府审计领域国家级人才工程

  2-3

  办

  总数(人)

  学

  政府审计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1

  17

  .

  室或工程中心(个)

  审计博士点(个)

  1

  政府审计品牌课程(门)

  20-30

  政府审计品牌教材(本)

  20-30

  政府审计品牌培训教师(名)50-80

  服务政府审计的国家级智库1

  (个)

  其

  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200,000

  他

  图书馆纸质图书总量(万册)200

  情

  图书馆电子图书总量(万册)400

  18

  .

  况

  固定资产总值(亿元)

  20

  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亿2

  元)

  19

  三、主要工作(一)推动国民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探索审计教育新模式工作思路:探索国民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发展、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办学模式。与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共同创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开展职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推进与审计干部教育学院课程、师资的共建共享。工作任务:

  ——与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加强沟通,建立由双方主要责任人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每个月召开一次)或不定期召开。

  ——与审计干部教育学院牵头完成“审计职业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发展对策研究”课题,探索职业教育与国民教育的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办学模式和具体措施。

  ——在审计署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审计科研所,中国审计学会等支持下,牵头组织研究审计人才必备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基本素质,以此作为审计国民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导向。有针对性强化学生政府审计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引导并输送更多学生进入政府审计机关工作。

  ——与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共建共享师资,建设一支60-80人规模的优秀培训团队。争取审计署将专业人才的评选范围覆盖到学校。聘请审计系统专业人才担任研究生实务导师,开设审计专业相关

  20

  .

  理论实务课程、讲座,指导论文写作,参加审计专业科研团队等多种形式,充实师资队伍。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教师与一线审计人员的双向挂职。

  ——与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共建共享课程,共同开发60-80门精品培训课程。开发慕课等在线课程。在学校已有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高级财务会计》、《内部审计学》等慕课基础上,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发一批《中外审计史》、《审计文化》、《审计哲学》、《审计心理学》等审计基础类、通识类精品慕课、微课等课程。组织审计系统业务骨干开设系列“审计人微课”。

  ——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与审计署干部培训中心、地方审计机关等,共建政府审计案例库,加大力度推广案例教学方法,提高审计实践课程的比例、类型和强度,打造审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平台。

  ——开展职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融入教风、学风、班风,融入审计人员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与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共同创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二)构建大审计学科群,着力建设一流审计学科工作思路:抓住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机遇,构建大审计学科群,突出审计学科的核心和特色地位,巩固和发挥经济学、管理学的主体地位和学科优势,加大法学、工学建设

  21

  .

  力度,发挥理学、文学的基础性功能,大力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加强学科开放竞争合作,增强学科可持续发展能力。

  工作任务:——到“十四五”末,1个一级学科排名达到国内前10%。经

  过5-10年的努力,力争使“审计学”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1个学科入选ESI全球前1%的学科排名。

  ——争取审计署支持,牵头组织论证审计学为一级学科,并争取列入国家“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一级学科。

  ——争取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申请审计学、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创设审计博士专业学位。新增侧重于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公共管理、法学、政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9个。

  ——按照“审计引领、多科交融、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审计学科的核心和引领作用,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和支持其他学科在各自领域实现突破,并主动全面融入大审计学科群,构建以“国家审计”为核心,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等交叉融合、集成共生、竞相发展的审计学科群。

  ——加强政府审计学院建设,作为最优先发展的学院,以研究生培养为主体,强调政府审计研究和服务。围绕国家审计需要,配置政治学、法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

  22

  .

  境科学等一系列学科,进一步整合国家审计的研究力量,解决国家审计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带动相关学科发展。

  ——适应审计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加强工学学科建设,扶持软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发展,形成计算机审计、工程审计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提升省级重点实验室“公共工程审计”、“审计信息工程”建设水平,为审计学科建构和打造学科高峰提供多学科支撑和高水平技术平台。

  ——参加教育部开展的一级学科评估。以优良成绩完成省级优势学科“现代审计科学”、“应用经济学”等项目建设任务。

  ——完善一级学科建设责任机制。多单位建设的一级学科,需明确主建单位和参建单位。针对学院学科划分过细的弊端,深入探索推进跨学院学科交叉融合建设的体制机制。

  (三)培养与引进领军人才和团队,大幅提升人才层次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学问至上、培育名师”工作方针,以领军人才、中青年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统筹处理好五对关系(目前急需与长远发展、为我所有与为我所用、骨干人才培养与整体队伍素质提高、师德建设与业务能力培养、激励机制建设与约束机制建设),实现三个转变(人才引进从注重“量”的扩大转向注重“质”的提升、队伍建设从注重业务研修转向注重全面发展、人才使用从注重为我所有转向为我所有和为我所用相结合),实行教师分类管理,激发队伍创新力,增强队伍凝聚力,促进队伍全面、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23

  .

  工作任务:——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贯彻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

  制实施办法》,加强师德教育,加强学术规范的管理,重视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和师德素质,进一步落实“三关”教育活动,落实书院导师制。实施“思政教师提升计划”,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师资队伍、专职辅导员队伍、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国家审计高端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在审计署支持下,引进与审计相关、入选国家人才工程(国家“千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百千万工程”、教育部“长江学者”等)教师5名左右,培养与审计相关、入选国家青年人才工程(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等)教师5名左右。

  ——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创新型人才计划”。着力打造审计学高峰学科人才队伍,重点打造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法学等一批高原学科人才队伍。逐步建立助教制度,有效减少教师,特别是学术领军人才的日常事务。

  ——实施“审计智库人才计划”。以优势学科“现代审计科学”为依托,以“政府审计学院”为载体,打造一支国家审计研究和决策咨询人才队伍。

  ——稳步实施“511人才工程”。培养造就50名左右科研攻关骨干教师(润泽学者)、100名左右教学(含审计干部培训、实验

  24

  .

  实践实训、全英文授课)骨干教师、100名左右管理(含教辅、辅导员、总务)骨干人员。

  ——实施“青年教师全面发展计划”。鼓励教师定方向、进学科、进团队、进平台、进社会。通过系统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海外访学、挂职锻炼等多种项目和方式,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后备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

  ——实施“优秀团队建设计划”。每个学科、专业建立三类团队:按照学科方向建立科技创新团队,按照本科专业建立专业团队,按照课程群建立教学团队。试行PI(PrincipalInvestigator,带头人负责)制,强化团队负责人职责,出台有利于团队建设的支持政策,改进团队激励和考核机制。分类建设学科团队,经、管、法、工等主体学科形成以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为领军人物的人才高地;文、理等学科形成以省级人才工程人选为带头人的人才梯队;政治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着力引进与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人才。遴选和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并以名师引领,推进各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做好冲击新一轮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准备工作。加大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和系主任培养,切实发挥系、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的基础性作用。

  ——实施“多轨制引进与聘用计划”,使师生比保持科学、合理的比例。通过“特聘轨”,重点引进和聘用境内外知名学者全职或半职(非入编)来校工作;通过“境外轨”方式,重点引进和聘用海外高水平学者全职(非入编)来校工作;通过“常聘轨”方式,重点引进和聘用境内外高水平博士、特殊专业技能人员全职(非入编)来

  25

  .

  校工作;通过“产业轨”方式,聘请实务界业务骨干来校讲学、指导研究生、合作研究;通过“事业编”方式,保证学校的基本师资队伍。

  ——统筹各支队伍建设。适时推动职员轮岗制度,加强研究型管理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既懂教育规律、又掌握现代管理技能的精干、高效、专业的管理队伍;进一步加强教辅队伍和总务队伍的建设,重点解决关键技术岗位的人员紧缺矛盾,积极探索适用不同类型教辅人员、后勤人员的灵活多样的聘用管理模式。

  (四)确保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成绩优异,持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工作思路:以创办一流本科教育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导向,逐步完善学院书院协同、教务学务总务联动的育人机制,健全学院教育方案与书院教育方案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系统提升人才培养举措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以促进学生“学”为目标,全面提高教师“教”、“辅”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工作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2017年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进一步强化

  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把握德育的规律性,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进一步发挥书院的教育功能,弘扬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优秀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26

  .

  ——建设“经济与金融研究院”等机构,构建高层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扩大ACCA、USCPA、CMA、CFA、中澳班、IAEP等国际教育的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制订实施审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引领,将关联专业纳入到3个品牌专业的建设体系中,并在校内按照省品牌专业的建设标准培育一批品牌专业建设点。按照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办好PPE(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专业或以经济学专业为载体建设PPE专业方向。推进校企合作,引进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应用型专业。

  ——增加课程资源总量,打造“润泽大讲堂”,加强书院通识教育体系建设。探索建设学术性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体系、实验实践性课程体系、在线课程体系。冲击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强化实践育人体系。构建和完善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等多方面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按照国家级标准建设实验示范中心和实习基地。

  ——建设同类高校具有引领性的书院。推进制订和实施“深化书院制改革方案”,进一步完善学院与书院的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

  27

  .

  导师聘任、考核与约束机制,培养一支教学科研水平高、热爱学生、甘于奉献的专兼职导师队伍;进一步促进辅导员能力提升,建设一支爱岗、敬业、具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建立与完善书院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探索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书院学生管理水平及效率;探索书院特色通识教育项目建设,促进书院通识教育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探索建立个性化校友服务体系,培育具有特色的校友文化,多方面、多渠道争取校友支持,助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强化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职能,实现教师在职培训的常态化、体系化,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改革教学测评办法,实行校院两级考核模式。优化现有的教师测评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毕业生流向追踪和雇主调查分析制度,形成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品质的良性反馈机制。

  ——推动和完善完全学分制、主辅修制、小学期制等教学制度。最大限度地用好用活转专业政策;合理降低本专业学分占总毕业学分的比重,推动学生跨领域学习,及综合素质培养;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规范;建设动态的毕业实习考评与管控系统;启动毕业论文(设计)的改革工作;继续推进考试改革;进行学分绩点改革试点工作;试点毕业会考制度;合理提高学生淘汰率。

  ——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为核心,完善研究生培

  28

  .

  养质量保障体系。争取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实现本硕连读,并在政府审计学院试点。

  (五)建设国家审计理论研究基地,创建国家审计智库工作思路:加强对国家战略布局、公共政策、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审计自身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力争推出一批有用、管用、好用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在国家审计理论研究上实现新突破,不断丰富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形成审计研究的“南审学派”,打造审计智库。工作任务:

  ——建成国家审计理论研究基地。组织开展审计理念和审计性质、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审计体制、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职业化、政策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审计、审计大数据技术分析、县域审计、村居审计、审计整改、审计思想、审计史和审计文化等问题的研究,构建审计研究体系,全面达到并保持领先水平。

  ——创建国家审计智库。争取审计署的支持,加快“审计大数据”实验室(工程中心)建设,力争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对接审计理论与实务需求,与审计署主要业务司局合作,争取建成“现代审计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公共工程审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审计信息国家级工程中心。创建审计科技研发、集成和服务一体化的中国审计科技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

  29

  .

  ——成立“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世界审计研究院”、“审计与预防腐败研究中心”、“县域审计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研究发布审计治理指数,包括区域政府审计治理指数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治理指数。

  ——与审计署科研所合作,在学校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分站)、流动站,开展探索性、开拓性、创新性的审计理论和实践研究。

  ——紧密结合国际学术前沿和行业、区域重大需求,进一步扩大学校既有研究领域的优势。

  ——全面提高国家级课题、横向课题的立项数、经费数,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率。积极通过科技部渠道,申报重大课题。

  ——修订科研考核奖励政策,侧重对审计科研进行引导,加大集体项目在部门考核中的权重,重点奖励国际一流期刊学术论文和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的研究成果。促进科研成果服务人才培养。

  ——《审计与经济研究》改为月刊,定位于审计与会计类专业刊,巩固在C刊中的地位,成为社科院核心期刊。《xx审计大学学报》定位于财经类专业刊,争取列入北大核心期刊。《中国审计评论》的影响因子和社会影响力有大幅度提高。《审计与经济研究》、《中国审计评论》设“国家审计”或“政府审计”专栏。《xx审计大学学报》开设“审计”专栏。

  ——全面推进与全国各地方审计厅局的战略合作协议落实,与地方审计机关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干部培训、案例开发、技术支持等方面深化合作。

  30

  .

  (六)力争通过国际商科认证,显著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工作思路:落实《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自觉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在固化现有国际化办学成果基础上,推进相关专业的国际标准认证,引进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一流学科和专业,设立“一带一路国际学院”,进一步提升国际研究参与度,加快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构建国际政府审计的学术、教育和文化交流中心,成为中国审计的国际窗口。工作任务:

  ——积极开展国际商科教育的“三大认证”(美国国际商学院促进会,AACSB;英国工商管理硕士协会,AMBA;欧洲管理教育发展基金会质量提升体系认证,EQUIS)工作,引入国际评价标准,参照国际通行范式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发展和创新。

  ——与世界名校合作,筹建“一带一路”多国多专业多学历层次的非独立学院。“十四五”末,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人。

  ——依托审计署平台,继续承办国(境)外最高审计机关人员培训、国际审计学术研讨会议,进一步将审计署国际会议资源转化为我校的科研资源、教学资源。

  ——在审计署支持下,继续聘请国外审计长、审计专家担任学校荣誉教授,并以此为契机,与所在国的一流大学开展政府审计研究。

  ——鼓励学者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合作,提高其国际对话能力与竞争力。依托各类中外平台,聘请著名国外教授长期驻校工作。鼓励

  31

  .

  和支持教师在高水平的国际学术、行业组织任职,担任国际期刊编委,参加国际重要学术会议等,提高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

  ——着力面向海外引进领军人物和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不断提高教师中具有海外博士学位的比例,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增加外籍专业教师数量。

  ——建立中层管理干部国际化培训项目体系,通过海外项目培训和挂职锻炼等形式,从整体上拓宽管理队伍的国际视野,提升管理能力。

  ——加强学校英文网页的建设、全英文课程的系统开发(每个专业建设至少4门全英文精品课程)、相关硬件设施的建设等,扩大留学生比例。大力拓展境外交流途径,增加各类学生境外交流项目,鼓励学生赴境外交流、学习。

  四、实施保障(一)组织领导1.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建高校发展模式。建立并完善共建联席会议制度,牵头单位为审计署,秘书处设在xx审计大学,加大力度贯彻落实“三部一省”共建协议,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充分利用共建平台,大力推动各个共建单位通力合作,突破发展的瓶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建发展模式。2.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

  32

  .

  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加强党委集体领导,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续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切实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进一步健全反腐倡廉惩防体系。

  (二)内部治理1.完善治理结构。修定、落实《xx审计大学章程》;落实《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理顺学院(部)行政班子、党组织、教授委员会的相互关系及各自职责;完善学院(部)教授会制度,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中的作用;落实《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建立并完善两级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教工团体、学生团体、关工委等组织和机构的能动作用。2.提升治理水平。试行非升即走(转)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术休假制度;加强对学院绩效考核,真正体现学院(部)办学的实体地位。支持学院对院内教学科研岗教师进行有最低教学工作量、最低教学科研工作总量考核要求的综合考核;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适时调

  33

  .

  整院(部)或部门的组织结构;适应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职能部门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转换工作方式,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宏观指导。切实提高跨部门工作协调性;积极推进民主管理,健全校务、院务公开制度,做好信息公开工作,主动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进一步提升依法治校水平,探索建立学校总法律顾问制。

  (三)公共服务体系1.优化校区功能。建成大学科技园;根据校园配套发展的需要,与相邻浦口区求雨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呼应,整合小南山地块,建设博物馆、艺术馆和档案馆建筑群和学生创业商业街区;做好小北山的开发利用,建设高端科学研究机构;做好沁园1、2、3号楼区域的规划设计,建设国学堂;结合学校山水校园的特点建设符合学校环境的特色景观建筑;进一步建设书院配套的公共空间。2.基本建成智慧校园。以人为本、服务为魂,以各种数据、应用和服务为载体,将管理、教学、科研等业务进行有机“融合”,建立一个全面的“精细化管理、协同化支撑、个性化服务”的信息化平台。3.提高文献资源的学科保障能力。分步骤完成学科分馆建设,加快研究型员工队伍的建设进程,不断完善数字图书馆建设。加大中国审计情报中心的建设力度,建设以审计文献为主题的特色文献数据库。4.建设现代化总务系统。按照后勤服务现代化的方向,从“自办后勤”为主向“管后勤”为主转变,推进质量总务、节约总务、科技总务、文化总务工程。充分发挥总务学院功能,加强对后勤人员的技

  34

  .

  能培训,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学校国有资产统一归口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公共用房使用效益评估机制。

  5.创建xx省平安校园示范高校。着力构建数字化平安校园,推进“数字化平安校园”工程建设,切实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健全校园治安防控体系,重视消防管理和校园交通管理,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通过xx省平安校园示范高校的验收。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着力从源头上预防信访问题的发生。

  6.保障教师福祉。通过共建中小学和幼儿园等方式,为教职工子女教育提供便利;完善教师定期体检制度,提高学校医疗防治水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能力;提倡全民健身活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深化校内津贴分配制度改革,保证学校事业发展的同时,逐步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和工作生活幸福指数。

  (四)文化建设1.加强审计文化研究与传播。与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审计博物馆共建审计文化与教育博物馆(研究院)、“数字审计博物馆”,扩大规模,丰富馆藏,增加服务,提高知名度,建成审计署审计文化研究基地;建立中国审计史研究团队,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史、红色审计史、中国古代与近现代审计史,讲好中国审计故事,宣传中国审计人物,传播中国审计文化;继续做好“审计长奖学金”评选工作,建成审计英才励学品牌。在审计署和审计长支持下,适时设立“审计长留学金”;继续做好《审视·问道》节目,建成审计高端访谈名片。

  35

  .

  2.弘扬南审文化。在制度设计、干部选任、绩效分配、宣传表彰等各个方面凸显“温暖、力量、卓越”的南审文化精髓;淡化行政文化,强化学术文化。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全方位融入“忠诚、责任、激情,崇高、奉献、担当”创业精神;进一步规范“xx审计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及其应用,加强学校无形资产的管理,提升学校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编制并不断完善《xx审计大学教师发展指南》、《xx审计大学学生发展指南》,总结、巩固、弘扬学校的办学经验。加强对教师,特别是新引进学者和青年学者对南审文化认同感的培养;进一步整合开发和广泛利用档案、校史等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弘扬南审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3.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以提升学校影响力为重点,进一步创新对外宣传工作,积极构建大外宣格局。做好对内凝聚人心工作,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责任感和对事业发展目标的认同感。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关注学生成长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营造多层次的校园网络文化,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继续组织好高雅艺术进校园等高水平演出活动,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培养学生运动习惯,弘扬体育文化。

  (五)财务保障1.增强筹资能力。依托“三部一省”共建南审的体制优势,积极争取中央与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拓展专业学位教育、高端培训,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与教育服务的同时,为学校增加教育事

  36

  .

  业回报。规范利用学校资产,通过市场运作等方式,开拓收入来源。大力推进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形成重要的收入增长点。进一步发挥教育发展基金会功能,以校友会为纽带争取广大校友对学校的捐赠,并在校友的支持下利用好社会资源。

  2.增强财务运营能力。探索建立校院(部)两级承担学校运行增长费用的机制,发挥院(部)在理财方面的积极作用;强化资金管理,加强校内各部门的联动,尤其是创新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模式,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大力推进财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我校财务管理与控制制度体系,推进依法治校;根据国家颁布的新预算法,及时修订我校的预算管理办法,同时全面执行科研经费和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提升财务信息化水平,全面融入智慧校园。

  (六)规划实施和评估1.建立实施机制。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学校规划部门负责《规划纲要》的实施和协调,各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在实际工作中落细、落小、落实《规划纲要》中的相关任务。要把《规划纲要》与专项规划、年度计划紧密结合起来,远近结合,形成合力,使《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切实得到贯彻落实。学校各院(部)要从实际出发,贯彻好《规划纲要》的精神,抓紧制定和完善本单位的“十四五”规划,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全面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2.完善监测和评估制度。《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指标要纳入学校各单位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规划纲要》实施一段时间后,

  37

  .

  要围绕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措施,组织开展实施评估,全面分析检查实施效果及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当校内外形势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其他重要原因使学校实际运行严重偏离规划提出的目标时,学校要及时提出调整方案,并通过民主程序审议批准实施。

  3.加强宣传。学校要面向广大师生员工,广泛宣传《规划纲要》,在全校上下形成关心和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氛围;要统一全校上下的思想认识,协调校内各方面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共同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整体合力。

  (七)、切实提高学校“十四五”规划的编制水平。“十四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和科学性。战略性指要认真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深入理解《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规划的新要求,将学校“十四五”规划放在国家大局、战略全局中考虑,坚定国家对高等教育一如既往高度关注和支持的信心。全局性指以系统性思维主动融入国家高等教育规划体系并构建学校完整的“两级两类”规划体系,分级分责、但不分散管理。前瞻性指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学习传承学校以往规划“跳起摸高”的经验,确定的目标任务要能够“跳起来、摘得着”。科学性指在充分调研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设定更宏观长远的定位和更科学合理的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任务指标体系,既体现指标的严肃性权威性、有约束力和考核要求,又具备实施可行性。群策群力,多方参与;党政同责,密切配合;周密部署,压实责任;规划引领,推动工作。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汇众智、

  38

  .

  聚众力,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用更加科学、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规划编制工作,助力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全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创新第一动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推动“双一流”建设提质增速,构筑发展新优势;把人才作为兴校强校之本,打造引智育才新高地;担当国家使命、推进高水平开放,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化医教研协同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院;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建设一流校园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保障体系;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

  39

  

  

篇六:十四五国家教育规划关于本科教育

  加强县内外名师名校特色优势教学的交流教育联盟和教育集团内教学活劢教师培训等统一谋划统一管理通过学区内紧缺学科教师走教和同步课埻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免费为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事研实施智慧课埻科研提升行劢课埻变革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持续推进中小学校深化课埻变革行劢让改革成果真正转化为教不学的质量提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加强教学管理

  十四五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五年行动规划

  (2021-2025年)

  自《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行动规划(2015-2020年)》实施以来,我县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加快教育强县建设,全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为巩固我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成果,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思路,夯实工作任务,推动我县教育教学工作向纵深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制定本十四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向,以更宽的视野审视教育,以更广的角度谋划教育,以更高的目标定位教育。确立“创新机制补短板、绿色理念提质量、整体优化促均衡”的目标,引导学校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培名师、育英才。以“五大行动”提升管理能力,以机制创新增强发展动力,以教育科研激发办学活力,以集团联动凝聚改革合力,以评价激励挖掘潜力,着力破解我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提升教育竞争力,擦亮教育质量品牌,实现进位争先,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增强获得感、提升满意度,逐步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二、工作目标(一)总体目标:创新机制补短板、绿色理念提质量、整体优化促均衡。

  创新机制补短板:采取“五个一批”(托、建、提、促、改),消除大班额,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实施三个机制创新。合作机制创新,组建县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教育联盟。竞争机制创新,通过招生改革、名校品牌的入驻,引发鲶鱼效应,激发本土学校办学活力。尤其是要在高中学校形成长期竞争、相互追赶的局面,从而推动教育格局的重新洗牌。评价机制创新,重过程性评价,建立教师和学校的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记录教师的成长档案、学校的量化考评,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学生成长数据库,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旧观念,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全程跟踪,从进口看出口。同时,推行对学生进行日评价、周评价、月评价、学期评价、学段评价;重发展性评价,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方法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个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绿色理念提质量:体现全体性,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绝不片面追升学率,绝不允许因片面追求“三高一低”而忽略甚至排挤低分学生;体现全面性,提升综合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需要。以全方位培养具有良好基本素养和鲜明个性特长的优秀人才为育人目标;

  体现全程性,树立大德育观,关注学生终身发展,本着“上好当下一堂课、放眼学生一辈子”的育人思想,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本领,拓展多方面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整体优化促均衡:通过补短板、达标准、优管理、提质量等手段,逐步实现城乡学校的均衡、公民办教育的均衡、学校之间的均衡。(二)具体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一年提内涵,二年出成效,三年创品牌”的工作思路,经过五年(2021-2025年)努力,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协同推进,实现绿色质量大幅提升,再创教育新辉煌。强化全县教育系统领导干部树立教学为本的意识,推动全县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基本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发展目标。认真分析教学质量现状,研究提升教学质量策略,探索建立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使我县中小学办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教学质量有较大提升,普通高考、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成绩进入全市第一方阵。1.幼儿园阶段习惯养成。“习惯养的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习惯贯穿于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定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更需要高度重视幼儿时期的习惯养成。

  2.小学阶段内涵发展。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狠抓城乡教育均衡,着力培养“身心两健,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小学生。巩固我县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势头,为全县小学毕业生打牢基础,使其在初中阶段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

  3.初中阶段进位争先。到2025年,全市中考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化学七个学科平均分与全市持平。总分优分率从2020年的16%提高至20%,总分低分率控制在3%以内,为全市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学校输送基础扎实,习惯良好,持续学习能力强的优质生源。

  4.高中教育跨越提档。不断提升我县高考在全省的竞争实力。要举全县之力,高考各项指标在现有的基础上稳步提升,逐步缩小与兄弟市县的距离。从2021年起五年内实现全县高考总量提升、亮点突出、整体跨越,在2020年的基础上力争上本科人数逐年递增10%,上“双一流”大学人数逐年递增15%。到2025年高考,全县力争5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双一流”大学录取人数突破200人,在全省(县一级)位居中等以上水平。

  三、工作思路实施“12345”工程,即围绕一个目标,建立两份清单,树立三种意

  识,抓好四支队伍,落实五项举措,全力推进教育提质发展。明确一个目标——即“绿色质量大幅提升”。上下联动,左右互动,

  内外并举,静下心来抓管理,潜下心来抓质量,沉下心来抓落实。建立两份清单——建立“质量问责”清单,做到责任上肩,建立质

  量问责机制,对教育教学质量明显落后的校长、名师、教师严格按照考核

  办法实施严肃的质量问责;建立“考核考评”清单,修订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考核奖励机制,加大考核奖励力度,真正体现优劳优酬、多劳多酬。

  夯实三个基础——铸师魂、立师德、强师能,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夯实育人基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夯实师资基础;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夯实管理基础。

  抓好四支队伍——校长、教科研团队、班主任、青年教师四支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质量提升的关键,切实抓好校长、教科研团队、青年教师、班主任四支队伍建设。校长要有担当作为,形成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良好氛围;教育科研要做实做强,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更好为质量提升发挥智库作用;教师成长要养德修能,学校要为青年教师搭建更多锻炼和展示平台;班主任队伍建设要开拓创新,多举措激发班主任工作热情,多途径加强班主任专业化建设,打造学校核心发展力。

  实施五大行动——实施宏观机制改革提升行动、实施教育教研优化提升行动、实施学校品牌创建提升行动、实施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行动、实施质量监控评价提升行动。

  (一)改,实施综合配套改革提升行动1.采取“五个一批”,实施机制创新“五个一批”,即托管办学一批、补充新建一批、激活优化一批、

  提档整合一批、调整撤并一批。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化解超级大校和大班额现象,让所有孩子实现“有学上,上好学”。盘活存量,培植增量,增加总量,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重点通过不断引进优质民办教

  育资源,让优质名校建民校成为破解大班额助力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是托管办学一批,探索薄弱公办中小学由优质民办学校进行委托管理的模式;支持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相互购买管理服务、教学资源、科研成果。

  二是补充新建一批,新建三所小学,补齐城区教育资源短板;规划新建一所高中,一所初中。

  努力构建开放、多元、均衡、优质的教育体系,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教育需求,引进知名民办教育集团,拟在开发区和城东新区引进三所高品质的民办教育集团,形成公办学校(园)与民办学校(园)共同发展、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科学而有活力的教育生态。进一步优化教育规划布局,增加学位供给。在核定的办学规模和招生计划内,与县公办同类学校同期面向社会自主招生。同时,保障民办学校和师生合法权益,依法落实民办学校教职工在资格认定、职务评聘、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职工享受同等待遇。保障民办学校学生在资助、评奖评优、升学就业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学生享受同等权利。

  三是激活优化一批,通过补齐短板、扩容改造、创新管理、优化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其中,高中教育鼓励多元发展、优质发展与特色发展相结合,通过“普及”和“提升”两手抓,实现高中教育的提档升级。镇场区和城区薄弱初中,要加强帮扶和管理,使其焕发活力,提升办学水平。

  四是提档整合一批,加大我县现有民办学校的管理力度,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民办学校的准入门槛,建立民办学校末位淘汰机制,要求办学

  条件成熟的民办学校聘请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管理,促进民办学校的提档升级。

  五是调整撤并一批,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教育均衡、和谐发展。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国家规定的学校建设要求和标准,立足当前实际,适应未来需要,统筹规划,科学布点,撤并和改扩建一批规模小、办学效益低的学校,到2025年全县中小学数由现在的268所调整至198所。

  2.构建集团教学,推动区域均衡在四级片区教研网络的基础上提档升级,建立集团化教育联盟,实现教学教研的多元同步。在中小学教育划定五个“教育集团”,每个集团依托中心区域优质学校,按照牵头学校加联盟学校、中心校加分校、一校两区、集团化等办学模式,将全县城区中小学(幼儿园)构建为东部、南部、西部、北部、高中部五大教育集团,通过打通集团内中小学的办学壁垒,从而构建起一个均衡化、集团化、多极化的办学格局。实现“三调三共”,师资统筹调配,教学质量调谐,特色创建调借;教育管理共研,教育资源共享,教育难题共商。构建以强带弱,资源共享、师资互派、教学统一、携手互助、捆绑考核的发展模式。促进教育软件提升,办学水平升格,借智借力,探索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发展方向的新的育人模式。加快一体化进程,实现教育联盟之间深度融合,统筹做好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3.推进“互联网+”,共享空中课堂

  以用促建,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库,推进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加大信息化终端设备及软件投入,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进校园,使集团内学校协同发展,共同提升。

  以建促管,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智慧校园管理。依托“云”平台,推进“教育+互联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按照服务教师教学、服务学生学习、服务学校管理的要求,建立覆盖义务教育各年级各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加强县内外名师、名校特色优势教学的交流,教育联盟和教育集团内教学活动,教师培训等统一谋划,统一管理,通过学区内紧缺学科教师走教和同步课堂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免费为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二)研,实施智慧课堂科研提升行动课堂变革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持续推进

  中小学校深化课堂变革行动,让改革成果真正转化为教与学的质量提升力。

  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加强教学管理。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要切实加强课程实施日常监督;优化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命题与评价、校本教研等行为,学校要健全教学管理规程,统筹制定教学计划,优化教学环节;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认真制定教案。严禁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一年级设置过渡性活动课程,注

  重做好幼小衔接。推进我县中小学学习常规建设,完善区域、学校常规管理机制,建立乡村小规模学校、民办薄弱学校帮扶指导机制。

  (2)创新教学方式。树立“五育并举”的质量观,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开展聚焦课堂教学质量的主题研究,注重培育、遴选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案例。

  (3)聚焦课堂转型。以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指向,实施“学为中心”课堂提升行动,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助推课堂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让学生在欢乐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追求课堂学习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4)优化作业设计。加强研究,将《智慧课堂》打造成精品,实施作业设计、作业管理、融入作业的课堂改革、优秀作业资源建设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实现“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开发选择性、拓展性作业,减少学生重复机械低层次水平的操练。

  (5)活化教学常规。研制并落实我县中小学教学新常规管理实施办法,通过建立线上管理平台和大数据库,整体优化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有效教学。各教育联盟和教育集团、学校要结合工作实际,及时制定教学常规管理各个项目优化方案。各教育联盟对辖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进行

  量化考核,县教科院组织视导和量化考核。县教育局根据考核结果,对考核优秀的学校进行通报表扬,并作为教育教学质量奖励的基本条件。

  2.发挥教科智库作用一是理顺教研管理体制。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研工作,健全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县教科院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完善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制度,建立教研员乡村学校联系点制度。二是丰富教研活动内容。聚焦“课堂教学”,通过“同课异构”、名师示范课、专家讲座、教学论坛、优秀成果展评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让教师从丰富的活动中受益,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三是创新教研方式方法。开创灵活、高效、务实的教研平台,聚焦学校、学科课程与教学实施的关键问题,强化教科研活动策划与管理创新,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的聚合与引领作用,积极培育学校教研文化。县教科院要抓好“云教研”建设与提升项目,做好教学设计、课件、微课等学科教学资源库建设,汇聚优秀教学资源,实现地区、学校、师生的资源共享。创建线上线下互联互通教科研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对农村薄弱学校教学的辐射引领作用。建立课题研究和学术支持制度,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发现教学实践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四是发展教育区域联盟。凭借教育联盟和教育集团,积极开展订单式、预约式、问题导向式、区域联片、城乡结对帮扶教研,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扩大覆盖面,提高受益率。

  五是强化成果推广机制。深化“研究+”优秀教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研究,创新成果推广活动机制,引领基于实证的校本教科研,强化校本教研从经验型向实证型教研发展。形成基于学情研判、教学方法、学科核心能力、项目化学习等研究成果。培育优质学科基地项目,努力打造优势与特色学科。

  (三)创,实施学校品牌创建提升行动创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彰显学校独有的文化基因,建设特色学

  校,构建学校精神,突出文化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推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塑品牌,促进内涵发展。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根据学校实际扎实开展“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特色示范校在质量提升上的引领作用,努力实现高品位、精内涵、强特色、优质量的教育发展目标。摒弃形式主义,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做文章,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落实“定一套方案、绘一条路线、树一个品牌、出一批成果”等在内的“四个一”行动,回答好“为谁育人”“怎么育人”“育什么人”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书香校园、特色校园创建,创校园环境之美,展校园文化之美,扬师生品行之美,建设美丽校园,真正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重内涵,提升办学水平。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不断完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质量评估制度和科学评价体系。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认真研究教育工作的内在规律,坚持从课堂教学、起始年级、薄弱学科抓起,促进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坚持向过程要质量,向细

  节要质量,着力构建特色鲜明、成效明显、适合校情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把教学成果、教育质量作为考核学校、教师的主要标准和依据,充分调动学校、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抓质量的积极性,促进全县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3.保底线,建设平安校园。各镇场区、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深化平安校园创建,加强源头管理,加大校园欺凌、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深入开展防疫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卫生健康等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全面加强人防、物防、技防等安全工作,扎实开展校园安全培训、应急演练、安全检查、隐患整改、管理升级工作,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提升校园安保水平确保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四)推,实施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行动1.推进队伍建设。提素质,打造名校名师。加大名师名校长培养力度,

  深化管理与评价制度改革,重视人才培养和储备,优化师资配置结构,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水平整体提高。坚持质量立校,着力打造10所管理先进、师资过硬、质量优异的名校(园),打响教育质量品牌,持续提振教育声望,增加教育强县内涵,满足广大城乡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望和需求。

  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分级分层分类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抓好教师的学历进修,深入实施“青蓝工程”、落实“传帮带”制度、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专家引领等途径,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培养100名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学能手等名师。

  加大教师专业品质提升,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作用,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夯实基础性培训项目,优化引领性培训项目,构建分层培训体系,培育“合格、骨干、卓越”型教师。实施教育联盟和教育集团分片、学校分类、教师分层送培活动;依托“互联网+”,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缓解工学矛盾。

  2.推举县域名师。推进教育人才培养项目,进一步优化“学科骨干—教坛新秀—市级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教育名家”教育人才梯队培养模式;启动市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培养工程;培养一定数量的教育家型校长和名师,在全县起到高端引领作用。

  3.推动评聘改革。加强育人队伍建设,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打造教育人事管理改革新格局。

  一是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统筹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健全县管教职工编制、交流轮岗、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分配、考核奖惩的新机制,打破领导、教师交流的管理体制障碍,通过教师集团内、公民办学校交流轮岗,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努力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格局。

  二是推进校长职级评价改革。坚持校长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原则,厘清责权清单,改革校长管理权限,实行校长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校长职级评价审核制度,创新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打通交流渠道,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用人机制。

  (五)评,实施质量监控评价提升行动推进综合评价改革,制定教育教学质量考评办法,建立“四评体系”

  (学生成长评价体系、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基于教学常规的教师专业考核标准和学校发展性质量评价体系),开展教学过程性评价,充分发挥诊断和改进功能,构建多元性教学评价体系。

  1.聚焦教学质量检测。为质量目标定位和质量终端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县教科院要加强小学非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抽样检测工作,坚持小学毕业年级的调研考试,全县七、八年级教学质量抽样检测,九年级四月调考,完善各个环节,做到合理调考,有效分析,科学指导。

  全县高中要建立高一、高二教学抽样检测和三年备考的机制,在黄石教科院的指导下,加强各年级高考备考工作。要特别做好高三年级的一轮、二轮、三轮复习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抓好高三年级调研考试,做到合理安排,有效组织、科学分析、及时改进,提升高考备考质量。

  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在名师评选、职称评定和教师进城考试资格审查过程中充分考量教师所任学科的教学质量,合理使用考试结果。

  2.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做好“123评价”,即一个指向——“核心素养”指向。指导教师把握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内涵,把握各学科学业质量水平对教学的指导意义,开展学生核心素养指向的命题改革研究,探索凸显核心素养、真实情境、认知能力、学科思维能力的测评技术。抓实两类考试——一是落实全县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和教材教法考试;二是将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教学质量检测考试常态化、制度化。三是

  终结性质量评价——构建五年全程学业质量增值评价标准、学校质量进步评价标准、目标达成度评价标准等终结性质量评价体系。

  3.大数据精准量化评价。加强学生与考试信息采集报送、学校考务工作准备与安排、试卷扫描与阅卷、数据统计与处理、质量分析与评价、学校综合考核与评价等的管理,做到精准采集数据、精准统计结果、精准诊断分析、精准评价结果、精准表彰优秀。

  四、六大保障(一)组织保障。县教育局成立以局长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

  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第二期五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科院。各县直学校和各镇场区成立相对应的领导小组。建立局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挂钩学校制度,每个班子成员挂一所普高、一所初中、两所小学,每个中层干部挂一所初中、一所小学,真心实意为学校质量提升办实事、办好事。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第二期五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二)纪律保障。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责任主要在学校,各校要就《县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第二期五年规划(2021-2025年)》制定本校规划,依据校情,提出年度目标,并排出时间表加以落实。各校制定的提升学校质量五年行动规划于2021年1月底前报县教科院。每学年结束,县教育局对各校教学质量情况汇总后,进行科学分析、科学

  评估,对工作不力、管理不规范、质量低下的校长进行问责,对连续三年排名后五位的小学校校长予以免职,对连续三年在排名后三位的初中学校校长予以免职,对连续三年综合排名后三名的中心校校长予以调离岗位。

  (三)机制保障。县教育局每年专题研究教育工作,研究部署教育改革发展事宜。通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会,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镇场区、教育联盟和有关部门要围绕目标任务,明确时序节点,落实工作责任,强化担当意识,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确保把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对排定的重点工作、重点工程,坚持项目化管理、节点化推进、责任化落实,推动各项工作做实做细。

  (四)经费保障。积极争取政府以及财政部门的支持,进一步增加经费投入,为学校初高中教师教学辅导、教学研究、校本教材开发、校长教师培训等提供经费保障。争取县政府成立县教育促进基金会,设立教学质量奖励专项资金,对普通高考、中考取得突出成绩的学校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学校教学质量特别突出的校长、教师,在提拔、评先评优上优先考虑,逐步建立与绩效挂钩的教育教学质量激励机制。激励全县教师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优质课、论文、基本功竞赛,全面提升我县教师教学教研水平,提升教育科研影响力。

  (五)环境保障。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全县教育系统提升教学质量的举措及成效,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教育工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同时教育局还要为各学校提供各种政策支撑,为全县教学质量的提高保驾护航。

  (六)人才保障。提高教师待遇,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保持农村教师的相对稳定,吸收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实施“教育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在外工作的籍教师返乡任教。选派部门年轻有为、业务能力强的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外出挂职锻炼或顶岗培训。

  

  

篇七:十四五国家教育规划关于本科教育

  “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会议精神,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教育现代化2035》,巩固基础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增强教改发展活力,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国发改部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编制本实施方案。

  一、重要意义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我国教改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大幅度、跨越式提升,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公平有力促进,教改全面推开,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同时,区域、城乡之间教育发展还存在明显差距,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够,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高校办学特色仍不够鲜明,同质化发展倾向突出,创新活力尚未充分释放。我国教育大会明确,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迫切需求,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务实举措,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部署、全面建设现代化XX具有重大意

  义。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发展道路,坚持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

  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创,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完善现代化教育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发展,进一步聚焦关键、突出重点,基础教育补短板、职业教育树精品、高等教育创一流,发挥投资精准支撑和撬动作用,全面提升教育体系内在质量水平,全面提升人民教育获得感,全面提升教育服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三、基本原则(一)服务大局,落实重大战略。对标对表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服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重大战略,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教育现代化2035》等重大规划要求,提升大局意识,强化工作手段,进一步发挥XX投资推动落实XX决策部署的重要作用。(二)突出重点,聚焦关键领域。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板块,聚焦关键领域关键任务,推动带动性好、示范性强、受益面广、影响力大的项目建设,不撒胡椒面,把投资用在“刀刃上”。(三)投资引领,带动制度建设。进一步发挥好XX投资“四两拨千斤”作用,注重以投资换机制,促进有关领域、有关区域形成整体性制度设计和解决方案。激发社会力量积极性,带动地方投资和社会投资,市场成熟后及时退出。(四)一钱多用,统筹多方需求。XX投资既要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又要对接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等,并服务重大科技攻关、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做到一钱两用、多用,满足多方需求。

  四、建设任务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主要包括巩固基础教育脱贫成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三部分建设内容。(一)巩固基础教育脱贫成果。1.建设目标。支持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积极扩大基础教育学位供给,提高学前教育入学率和义务教育巩固率,保障群众受教育权利,加快缩小与其他地区教育差距,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建设任务。(1)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按照经各省级政府审定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要求,改善学校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宿舍、供暖取暖设施、无障碍设施、食堂(伙房)、厕所、锅炉房、浴室、卫生保健室、足球场等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场所、“互联网+教育”设施等教学和生活设施,以及急需必要的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每套建筑面积不超过35平方米),逐步实现未达标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场所达到规定标准。(2)公办幼儿园建设。支持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园、集体办园。主要加强幼儿园活动、生活场地等设施土建;支持利用闲置办公用房、商业用房、厂房仓库、闲置校舍、居民小区配套用房等场所装修改建幼儿园园舍;支持购置必备的玩教具、室内外活动器材和生活设施设备。3.实施范围。集中支持14个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片区县、片区外扶贫

  开发工作重点县,共832个县。4.项目遴选。(1)坚持以义务教育学校为重点,统筹学前教育建设。按照“建设一所,

  达标一所”的原则,在项目县(市、区)独立设置的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范围内遴选。幼儿园范围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办,或者国有企业、人民团体、高等学校等事业单位、街道和村集体等集体经济组织等利用财政经费或者国有资产、集体资产举办的幼儿园。

  (2)坚持城乡统筹、合理规划布局,既补齐农村地区短板,也要积极顺应趋势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消除“大班额”“大校额”,切实将投资用在“刀刃上”,坚决避免资源低效利用甚至闲置浪费。

  (3)按照经各省级政府审定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以及《幼儿园建设标准(建标175-2016)《》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2-2002)》等进行测算,教学、学生生活设施存在较大缺口,且难以通过调整房舍用途解决的学校,优先予以支持。

  (4)以下项目原则上不纳入支持范围:因打造“重点校”而形成的超大规模学校,已由其它渠道投资基本建成、对扩大培养能力作用有限的学校,已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的学校等。

  (5)各省(区、市)应建立基础教育项目储备库,并依法依规按程序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1.建设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

  动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结构,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实践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打造一批精品职业院校,带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2.建设任务。集中支持一批优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具体包括,支持职业院校加强基本教学型技能实训设施建设,依托职业院校建设区域性、行业性、开放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突出模块化实训特色;保障职业院校教学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同步推进学校实习实验实训环境、平台和基地建设与转型发展。

  3.实施范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XX生产建设兵团。中等职业院校优先支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纳入支持范围的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名单需经省级政府同意,“十四五”期间原则上不再调整。“十四五”期间地方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分省限额另行研究确定。

  4.遴选标准。(1)学校办学定位、学科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需求、地方产业结构特

  点高度契合,有效服务地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区域产业转移和保障改善民生。重点储备纳入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家政、养老服务类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

  (2)优先考虑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的院校,优先考虑纳入“双高计划”的高等职业院校和专业,学校应具备良好的办学基础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应用型本科高校编制并发布学校转型改革方案,具备较强

  的服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应用研究和技术转移应用创新能力。学校整体办学实力位于本区域、领域和行业同类院校前列,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能够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职工培训。

  (3)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专业覆盖面超过80%,积极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实践;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基本覆盖主干专业,探索构建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治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制度。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达到相当比例;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达到一定比例,实训实习课时占专业总课时达到一定比例。

  (5)原则上不安排县级(隶属于建制县管理的)职业学校。(三)高等教育内涵发展。1.建设目标。加快“双一流”建设,大力加强急需领域学科专业建设,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加快破解“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服务疫情防控、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加快培养急需的医学和教师人才。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优化调整,有效提升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2.建设任务。

  (1)高校“双一流”建设。重点加强主干基础学科、优势特色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等学科基础设施和大型仪器设备建设,建设一流学科综合实验研究项目;在集成电路、储能技术等关键领域,布局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2)在京高校疏解及XX高校建设。支持一批在京高校疏解转移到XX新区,支持一批XX高校建设。

  (3)中西部高校(含部省合建高校)建设。支持一批中西部地方本科高校加强优势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重点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教学实验平台、校企联合实验室、先进技术研究院和现代产业学院,统筹加强其他教学和生活设施建设。

  (4)优质医学和师范院校建设。支持一批本科医学院校(含综合类院校中的医学院)教学科研设施建设,统筹支持XX及区域院校医学教育发展基地、医药基础研究创新基地等建设,重点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支持一批本科师范院校(含综合类院校中的师范学院)加强教学科研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

  2.实施范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纳入支持范围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原则上应为《三部门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17〕2号)名单中的高校,后续根据“双一流”整体工作进展适时调整。纳入支持范围的在京高校疏解转移XX项目,按照有关规定执行;高校建设,按照有关规定执行。纳入支持范围的地方中西部高校(应将教育部部省合建高校全部纳入)、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名单需经省级政府同意,“十四五”期间原则上不再调整,“十四五”期间地方高校分省限额另行研究确定。

  3.遴选标准。(1)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重大需求、面向人民

  生命健康,聚焦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和科技创新,加快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的相关高校。

  (2)学科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需求、地方产业结构特点高度契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综合性大学,或学科优势特色突出,在专业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其他类型高校。学校债务在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内。

  (3)在具体项目谋划和安排上,按照关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有关文件精神,优先考虑、重点支持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量子科技、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物技术、医学攻关、数字经济(含区块链)、生物育种等相关学科专业教学和科研设施建设。

  (4)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符合条件的实施“揭榜挂帅”,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5)在京高校建设项目应符合关于有序疏解XX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精神,严格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疏解XX非首都功能控增量、疏存量相关政策意见要求,并与《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一2035年)》做好衔接。在京五环内的高校,原则上仅支持已安排预算内投资的续建项目或不增加建设规模的内涵建设项目。

  五、资金安排(一)资金来源。

  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所需建设投资由预算内投资、地方财政性资金和中高等学校自有资金等相关渠道共同筹措解决。

  国发改部门从2021年起统筹安排预算内投资支持相关内容建设。各地方对预算内投资支持的地方项目负主体责任。各地方要根据支持标准和地方建设资金落实情况,合理申报投资计划,地方建设资金不落实的不得申

  报。对切块打捆项目,各地方要按照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合理分解安排项目,避免项目分散加重地方筹资压力。各地申报投资计划必须符合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和政府投资能力,严格防范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各地上报的投资计划建议方案文件中需注明:“经认真审核,所报投资计划符合我省(区、市)财政承受能力和政府投资能力,不会造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鼓励有条件的项目学校利用自有资金,或在合理控制债务负担的前提下加大自身投入。积极拓宽投资渠道,深化产教融改,支持行业企业通过资金投入、横向课题、联合攻关、人员交流、师资互派、委托培养培训等多种方式参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项目建设运行。

  (二)预算内投资安排方式。发改部门支持高校的投资,原则上使用直接投资的资金安排方式。发

  改部门支持地方的投资,省级发改部门要根据《国发改部门关于规范预算内投资资金安排方式及项目管理的通知》,在安排到具体项目时进一步明确投资安排方式。对于安排非经营性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应采取直接投资方式。

  巩固基础教育脱贫成果项目原则上切块下达预算内投资计划,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项目原则上按项目下达预算内投资计划。

  (三)预算内投资支持标准。发改部门综合考虑XX和地方事权划分原则、区域发展支持政策等,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对地方项目,依据发改部门预算内投资相关管理办法执行,实行投资比例并投资限额管理;对高校项目,依据发改部门预算内投资相关管理办法执行,实行投资限额管理。1.投资比例管理要求

  预算内投资对地方项目原则上按照东、中、西部地区(含根据相关政策享受中、西部政策的地区)分别不超过总投资(不含土地费用、市政费用,仅为工程建设投资,下同)的30%、60%和80%的比例进行支持,藏自治区、疆四地州、四省涉藏州县最高在投资限额内全额支持。同时,基础教育项目,中部地区脱贫县按照不超过项目总投资80%的比例进行支持,疆维吾尔自治区、疆生产建设兵团最高在投资限额内全额支持。职业教育项目,位于东部地区XX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城市的职业教育项目按照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50%的比例进行支持。享受特殊区域发展政策地区按照具体政策要求执行。

  2.投资限额管理要求(1)巩固基础教育脱贫成果项目,预算内投资对每所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支持分别不超过1000万元、500万元。对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新建项目,可适当上浮预算内投资支持额度,支持额度最高不超过上述投资限额的200%。“十四五”期间,每县支持额度不超过4000万元。(2)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预算内投资对每所高等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支持不超过8000万元,每所中等职业院校支持不超过3000万元。(3)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项目,预算内投资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支持额度逐校测算确定。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预算内投资单列,原则上不计入高校支持额度。在京高校疏解及南疆高校建设,按照决策部署,以及委内关于疏解非首都功能预算内投资支持政策等规定执行。每所部省合建高校支持额度不超过1.5亿元,每所中西部高校(非部省合建)、优质医学和师范院校支持额度不超过1亿元。

  六、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由XX和省级发改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共同负责实施,建立XX和省级层面工作协调机制,统筹负责工程实施和协调管理工作,研究制定管理办法,指导各项目单位推进工程实施。(二)规范项目管理,确保建设质量。各地、各部门按照《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发改社会规〔2021〕525号)等相关法规要求做好项目管理工作,严格把握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落实项目建设方案,成熟一个、启动实施一个。要建立项目储备库,及时将前期工作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重大建设项目库模块)和三年滚动投资计划,实行动态管理。未列入重大建设项目库和三年滚动投资计划的项目,未落实地方资金投入的项目,同一实施周期内此前获得过预算内投资的同一项目(不含按计划分年度下达投资计划的续建项目),不得申请安排预算内投资。项目单位被列入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黑名单的,发改部门不予受理其资金申请报告。要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建设法规,建设项目在校园规划、建设用地、师资队伍、运行保障等诸方面应均具备条件。如有选址搬迁等复杂情况和不定因素,在相关问题未解决之前不得列入年度方案。要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切实保障资金专款专用,杜绝挤占、挪用和截留现象的发生。对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的,要严肃处理。(三)加强监督检查,落实相关责任。国发改部门、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适时进行督导检查。健全项目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定期进行督导,及时纠正

  和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工程质量。项目单位主管部门要对建设项目进展、工程建设质量、设备采购招标、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等,进行经常性检查,将项目进度、投资完成情况、同步推进改革情况以及检查落实情况等定期进行总结,做到对项目的动态管理,并要加强建设效益分析,做好项目绩效评估。

  (四)完善奖惩机制,及时评估反馈

  强化投资计划执行严肃性,需跨年度安排预算内投资的项目,第二批次投资下达前尚未开工的,暂不继续安排。对因未能及时开工等原因造成调整投资计划的项目学校,三年内不再安排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预算内投资。对申请调整特别是跨专项调整投资计划的省份,下一年度在正常测算额度基础上根据情节轻重扣减预算内投资。对当年实施进度明显滞后,以及被有关方面发现资金项目管理不规范的省份或部门,在下一资金年度正常测算额度基础上酌情扣减直至暂停中央预算内投资。

  教育强国推进工程由国发改部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按本方案组织实施。做出重大决策部署以及领导同志要求国发改部门落实的教育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现有建设任务暂未覆盖的,纳入教育强国推进工程统筹实施。

  

  

篇八:十四五国家教育规划关于本科教育

  湖北中锋教育研究院

  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联合编制及专家论证工作方案

  方案名称: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

  联合编制及专家论证工作方案

  项目负责人:

  单

  位:

  湖北中锋教育研究院

  时

  间:

  2020年11月

  湖北中锋教育研究院

  为了顺利完成《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特设计以下工作方案:

  一、主要任务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湖北中锋教育研究院共同领衔的研究团队与教育局组成联合规划编制组,对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未来5年的发展需求进行全方位调研,通过调查,真实掌握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面准确把握本市未来5年的发展需求。根据教育发展现状及需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教育大会精神,编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其中涉及到教育投入、学校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产教融合和教育信息化等,加强未来五年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统筹教育资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教育法规和基本制度。树立大教育观,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吸引更多优质社会资源投向教育。立足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建立一流现代教育体系,提高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需求导向,同步规划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为本市未来5年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以教育现代化支撑本市现代化,促进本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战略目标。其中主要任务为:1.联合编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就《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本编制进行专家论证并形成规划送审稿。

  二、调研方案2020年11月,就《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设计以下调研方案:1.文本资料收集。我们根据《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

  1

  湖北中锋教育研究院

  制的需要,特收集以下资料:《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实施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教育局局长讲话(2018年、2019年、2020年)、教育局教育工作要点(2018年、2019年、2020年)、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初稿等等。

  2.面对面座谈。我们根据《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的需要,特准备和以下人员进行面对面座谈:和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人面对面座谈,就教育投入、学校布局、学校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产教融合和教育信息化等及未来5年发展需求进行面对面交流;和教育局班子成员面对面座谈,就教育投入、学校布局、学校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产教融合和教育信息化等及未来5年发展需求进行面对面交流;和教育局局长面对面座谈,就本市未来5年发展需求进行面对面交流;

  三、编制、论证进度1.项目期限:从2020年12月日起,2021年3月日止。2.计划进度及阶段目标:第一轮专家咨询:2020年12月,就教育现状调查征求专家的意见;资料收集和实地访谈:2020年12月日至12月日第二轮专家及教育局相关人员咨询:2020年12月日至12月日,就《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二稿征求专家及教育局相关人员的意见;第三轮专家论证并形成规划送审稿:2021年3月,就《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三稿进行专家论证并形成规划送审稿。

  四、经费预算

  2

  湖北中锋教育研究院

  序号

  科目

  金额

  1

  市内调研差旅费

  2

  专家咨询费

  3

  专家论证费

  4

  劳务费

  合计:

  五、项目组成员项目组成员名单(8人):

  姓名职称

  所在单位

  任务内容

  备注

  付卫东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规划总设计、总策划

  总负责人

  实地调查,结构性访谈报告的撰

  蔡灏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副负责人

  写和修改

  曾新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规划》的教师队伍建设部分撰写和修改

  成员

  张和森讲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规划》的职业教育发展部分撰写和修改

  成员

  冯卫国博士生

  教育学院

  《规划》的学校发展部分撰写和修改

  成员

  张伟平博士生

  教育技术学院

  《规划》的教育信息化部分撰写和修改

  成员

  张晶良讲师

  中锋教育研究院

  咨询专家名单(5人):

  《规划》编制协调

  成员

  姓名

  职称

  所在单位

  研究领域

  范先佐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经济

  王继新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育技术,教育政策

  3

  湖北中锋教育研究院

  陈佑清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课程和教学论

  蔡迎旗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学前教育

  付义朝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政策法规研究室

  教育政策

  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团队名单(15人):

  姓名

  类别

  所在单位

  研究领域

  冯卫国

  博士生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经济,教育政策

  武滨

  博士生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经济,教育政策

  张伟平

  博士生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教育信息技术

  朱万侠

  博士生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教育信息技术

  田俊

  博士生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教育信息技术

  虞媛

  2016级硕士生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教育信息化,教育政策

  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陈安妮

  2018级硕士生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教育信息化,教育政策

  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陈敏

  2018级硕士生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教育信息化,教育政策

  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李梦云2018级硕士生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经济与政策

  吴雪寒2018级硕士生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经济与政策

  李佳知2018年研究生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经济与政策

  谭杰文2019级硕士生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经济与政策

  周威2019级硕士生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经济与政策

  杨玺2019级硕士生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经济与政策

  罗舒馨2019级硕士生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经济与政策

  六、研究团队发展规划编制成果1.2014年咸安区教育发展规划(2014-2017)

  4

  湖北中锋教育研究院

  

篇九:十四五国家教育规划关于本科教育

  第十三篇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优化人口结构,拓展人口质量红利,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第四十三章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一节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完善办学标准,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条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素质能力,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巩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成果。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2%以上。规范校外培训。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0%以上。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第二节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突出职业技术(技工)教育类型特色,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优化结构与布局,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国家标

  准,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和专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深化职普融通,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

  第三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特色发展引导机制,增强高校学科设置针对性,推进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第四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健全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推进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改革。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专业,建立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深化中小学、

  幼儿园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统筹教师编制配置和跨区调整,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适当提高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

  第五节深化教育改革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养。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革完善经费使用管理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有序引导社会参与学校治理。深化考试招生综合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高水平大学开放教育资源,完善注册学习和弹性学习制度,畅通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转换渠道。

  第四十四章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务。第一节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

  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救治网络,建立健全统一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大型公共建筑预设平疫结合改造接口。筑牢口岸防疫防线。加强公共卫生学院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强化慢性病预防、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第二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为导向,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非公立医疗机构为补充,扩大医疗服务资源供给。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入推进治理结构、人事薪酬、编制管理和绩效考核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以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边境口岸城市、县级医院为重点,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积极发展医疗联合体。加强预防、治疗、护理、康复有机衔接。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使用改革,发展高端医疗设备。完善创新药物、疫苗、医疗器械等快速审评审批机制,加快临床急需和罕见病治疗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促进临床急需境外已上市新药和医疗器械尽快在境内上市。提升医护人员培养质量与规模,扩大儿科、全科等短缺医师规模,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提高到3.8人。实施医师区域注册,推动医师多机构执

  业。稳步扩大城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范围,提高签约服务质量。支持社会办医,鼓励有经验的执业医师开办诊所。

  第三节健全全民医保制度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完善医保缴费参保政策,实行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推动省级统筹。完善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落实异地就医结算。扎实推进医保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升经办服务水平。健全医保基金监管机制。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第四节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加强中西医结合,促进少数民族医药发展。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建设中医药科技支撑平台,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保护和产业发展。强化中药质量监管,促进中药质量提升。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第五节建设体育强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深化体教融合、体卫融合、体旅融合。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

  系,推进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学校场馆开放共享,提高健身步道等便民健身场所覆盖面,因地制宜发展体育公园,支持在不妨碍防洪安全前提下利用河滩地等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保障学校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时间,以青少年为重点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干预。坚持文化教育和专业训练并重,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升重点项目竞技水平,巩固传统项目优势,探索中国特色足球篮球排球发展路径,持续推进冰雪运动发展,发展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职业体育赛事。扩大体育消费,发展健身休闲、户外运动等体育产业。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及杭州亚运会等。

  第六节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强化病媒生物防制。深入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饮食风尚,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开展控烟限酒行动,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等陋习,推广分餐公筷、垃圾分类投放等生活习惯。

  第四十五章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第一节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推动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释放生育政策潜力。完善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等政策和产假制度,探索实施父母育儿假。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加强孕前孕产期健康服务,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改革完善人口统计和监测体系,密切监测生育形势。深化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健全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第二节健全婴幼儿发展政策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健全支持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早期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对家庭照护和社区服务的支持指导,增强家庭科学育儿能力。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园政策,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务,鼓励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提高保育保教质量和水平。第三节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延伸,整合利用存量资源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强化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的兜底保障,积极发展农村互助幸福院等互助性养

  老。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公建民营管理机制,支持培训疗养资源转型发展养老,加强对护理型民办养老机构的政策扶持,开展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加强老年健康服务,深入推进医养康养结合。加大养老护理型人才培养力度,扩大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供给,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55%,更好满足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逐步提升老年人福利水平,完善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和特殊困难失能留守老年人探访关爱制度。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强化老年人权益保障。综合考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因素,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发展银发经济,开发适老化技术和产品,培育智慧养老等新业态。

  

  

篇十:十四五国家教育规划关于本科教育

  有关教育“十四五”规划研究课题及研究要点

  关于教育“十四五”规划研究课题及研究要点一、教育“十三五”规划总结评估研究要点:全面总结和评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分析“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经验,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十四五”时期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未来展望。

  二、“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及目标任务研究研究要点:

  1.系统分析“十四五”时期国际格局变动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

  2.“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3.将教育现代化2035远景目标分解落实到“十四五”时期,结合学龄人口发展变化趋势,测算各级各类教育普及发展目标,开展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研究。4.研究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对策措施和实施路径,提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5.总结各地推动规划落实的经验模式,研究教育“十四五”规划落实机制。三、“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高等教育的公

  

  平、质量、结构、布局研究研究要点:1.探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内涵及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

  响。2.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高等教育在规模、布局、

  质量、结构(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等方面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3.统筹区域和产业发展需要,提出“十四五”时期优化高等教育资

  源布局、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丰富高等教育形态的思路举措。四、“十四五”时期教育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研究要点:1.总结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的经验、不足,研究

  提出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2.研究提出健全高校科研体制、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就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科技创新体系提出政策建议。

  3.分析“十四五”时期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使用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研究提出新形势下培养留住本国优秀人才、吸引汇聚世界拔尖创新人才的政策措施。

  五、“十四五”时期终身教育体系研究研究要点:1.系统总结我国在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方面取得的经验、存在的短板。2.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完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构建开放通畅的人才成长

  

  通道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教育扶贫战略研究研究要点:1.系统总结教育脱贫攻坚的先进经验,研判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后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任务。2.研究提出教育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重

  点举措。七、“十四五”时期应对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完善协同育人

  机制研究研究要点:1.分析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当前我国

  教育领域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深化教育改革评价、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不同群体教育新需求新期盼的政策建议。

  2.研究提出有利于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结合“十四五”时期社会发展和育人工作的阶段性特点,提出推进协同育人的有效政策建议。

  八、5G时代教育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研究研究要点:1.分析智能时代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升级和服务创新给教育教学形态、教育服务业态等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2.基于智能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研究提出新技术条件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新教育教学形态、变革学校组织形态、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管理、优化教育治理及促进教育评价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政策建议。九、“十四五”时期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研究要点:

  

  1.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分析当前区域教育发展的现状。2.研究提出优化区域教育政策支持体系,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新机制,提高教育对区域发展的支撑和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十、“十四五”时期健全立德树人机制研究研究要点:1.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研究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各领域各环节的有效机制。2.梳理总结若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案例,总结提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方法,提出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和途径。3.聚焦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结合各级各类教育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研究提出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法治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十一、“十四五”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进入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新阶段后的公平、质量研究研究要点:1.分析我国基础教育完成2020年交账任务后,在“十四五”期间基础教育公平的新内涵,及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2.探讨“十四五”时期贯彻落实“五育并举”、推进综合育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实现路径。3.完善基础教育政策保障体系,就完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断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营造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制度环境、推进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政策建议。

  

  十二、“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发展模式研究研究要点:

  1.分析现阶段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系统总结国内外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经验,深入研究学校、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的角色定位,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完善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形成学校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共治体系的政策建议和实施路径。

  2.分析我国技术技能人才供需总体状况,就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并重的“双轨制”框架结构,健全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并行的中国特色“双通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提出政策建议。

  3.梳理产教融合典型案例,总结校企合作若干先进模式,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建议,以及“十四五”时期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实施路径和推进策略。

  

篇十一:十四五国家教育规划关于本科教育

 高等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规划

  “十三五”期间,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普通高考录取率持续提升,在全国各省(区)中率先实现了向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跨越。"十四五"时期,我省围绕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打造高等教育强省目标,迫切需要进一步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为明确"十四五”时期全省高校基础能力建设重点,推动高校布局优化,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主要依据《省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教育现代化2035行

  动纲要》等编制,并与《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规划相衔接。高等学校基础能力是指支撑

  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改善、能级提升、产教融合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高校数字化建设。规划基期是2020年,规划期限是2021-2025年。本规划经批准将作为"十四五"时期省高等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的指导

  性、纲领性文件,是引导全省高校布局优化,推进项目建设,安排各类财政性资金的重要依据。一、现实基础(—)发展成效“十三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战

  略和高等教育强省战略,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HO所,其中本科高校60所(含独立学院18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1所),高职院校50所。全省在校生规模达到125.9万人,其中研究生在校生11万人,本科生在校生66.12万人,高职(高专)在校生48.75万人。2020年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2.4%,比2015年提高6.4个百分点。全省普通高考录取率达到94.95%,比2015年提高7.85个百分点。

  一是设施建设强基固本增后劲。全省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校舍、实验室、图书馆、文体

  中心等校园设施不断完善,各项配置不断优化。截至2020年底,全省高校校舍建筑总面积4453.3万平方米,比2015年增加918.6万平方米;图书12704.4万册,比2015年增加2398.8万册;仪器设备值323.1亿元,比2015年增加121.5亿元。全省高校的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覆盖率不断提高,

  校园骨干带宽不断提升。多媒体教室、智慧教室建设不断加强,校园数字平台和校园智慧应用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高教质量攀高争先展新貌。全省高等教育地区竞争力提升到全国第8位。全省共有3所高

  校进入国家“双一流”行列,其中大学列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大学列入一流学

  科建设高校;20个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入选学科数在全国排名第5;7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列全国第7位。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全省有A+学科13个,居全国第4位,A类学科44个,居全国第5位。农林大学、财经大学获批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师范学院获批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高校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32.3%,具有高级职称的占45.6%,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超过35%o

  三是高校办学创新融合提内涵。新增西湖大学,并与科学院大学等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中外合作的中法航空大学和大学建设有序推进。高教园区建设日趋完善。目前全省打造大都市区的高等教育重点区域,省级中心城市"一本多专"或"一本一专”的高等教育格局已经形成。独立学院转设有序推进,商学院、城市学院、理工学院实现转设。

  四是校地企同频共振助发展。全省共认定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61个,认定高校新型智库41个;立项建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含国地联合)32个。"五十百亿”工程不断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研转化不断强化升级。目前

  全省高校服务亿元以上产值企业的省级以上纵向科研平台达到378个。产教融合不断

  深化,“五个一批”建设持续推进,到2020年底,全省重点培育13个省级产教融合联盟,20个产教融合示范基地,63个产教融合工程项目和106家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

  (二)存在问题“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引领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创新不断演进升级。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头,对支撑区域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省高校基础能力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设施支撑有待加强。全省高校招生规模,特别是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而高校教学楼、科研用房、图书馆、实践实训场所、学生宿舍等配套设施还较为紧张。部分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实

  际生均校舍面积尚未达到基本办学要求。高职院校办学空间不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全省50所高职院校中只有31所院校占地总面积超过500亩。

  二是高校能级有待提高。我省高校综合竞争力仅列全国第8位,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数量列全国第10位,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列全国第12位。入选全国"双一流”的高校和学科数量、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A类学科数量等指标也与上海、江苏等发达省市有明显的差距。对于国家重大科研战略的承接度不足,全省仅有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和1个大科学装置。

  三是结构布局有待优化。全省Iio所高校中,大学仅有18所,占比仅为16.5%o高校数量还相对

  较少,与大都市区能级还不匹配。大多数高校在一流学科、研究生招生数、博士点和博士生招生数、"两院"院士、千人计划等关键性指标中占比还很低。对

  重点产业新区在人才和创新等方面的支撑还不足。在数字经济、生命科学和新材料等相关领域的专业设置与全省三大科创高地建设的匹配度还不够。

  四是数字建设有待深化。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革

  命正不断引领社会生产新创新、重塑教育形态,知识的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目前全省高校数字化建设还存在短板,校园智慧化水平还不高。需大力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优化信息高速网络、数字设备、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持续提高校园智慧化水平。

  二、总体要求(-)指导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建设教育现代化先行省示范区为目标,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提高高等教育的综合竞争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地方发展能力,全力打造现代化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为建设现代化先行省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二)基本原则

  一加强学科建设,强化人才支撑。以打造科创人才高地为目标,加快优质高校育弓I,强化高水

  平学科、科创平台和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学统筹,强化合理布局。基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配置区域高等教育资

  源,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强需求对接,强化校地共兴。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强化服务国家和全省重大战略需求,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加强创新创新,强化高质高效。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创新,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充分运

  用新机制、新模式、新技术优化教育供给方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省,初步建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布局进

  一步优化,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大都市区建设有效匹配。高校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稳居全国前列。

  ——高校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高校校区建设持续推进,学生宿舍、科研用房、教学楼、图书馆、实践实训场所等教学配套设施紧张的问题基本解决。高校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水平不断加强,校园设施和校园管理的智慧化程度不断升提。

  ——高校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力争在大都市区新引进15所对标一流、符合产业需求的研究

  型大学或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办学。

  ——高校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25年,全省高等教育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6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7%。研究生培养规模进入全国前8位。12所以上高校在各自类型、领域进入全国前列。60个左右的学科进入全国前10%,部分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高校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加快构建有利于高校特色发展的经费筹措、质量评估、人事管理、监测评价等制度。全面完成独立学院转设。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

  表1"十四五"时期省高校基础能力建设主要指标

  序号类别

  名称

  1

  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万人)

  2

  办学规模

  研究生在校生数(万人)

  3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4

  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所)

  办学水平

  5

  引进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办学

  2020年实绩114.91162.4310

  2025年目标1261767415

  6

  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数量

  7

  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含专博)

  9

  入选“双高”的高职学校数量

  10

  入选“双高”的高水平专业群数量

  11

  本科高校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

  12

  办学条件

  生均纸质图书册数(册)

  13

  生均仪器设备值(万元)

  三、重点任务

  (-)聚焦软硬条件,助推高校内涵提升

  75

  90

  130

  180

  6

  8

  9

  12

  51

  60

  100.9

  105

  2.6

  3.5

  1.加快集聚科创人才。紧扣我省重大战略、支柱产业、关键领域需求,支持以重点高校、

  科研院所、知名企业为重点,广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科创人才和团队。大力实施顶尖人才"鲸鹏计

  划",争取"十四五”期间在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集聚Ie)O位左右具

  有全球影响力的顶尖人才。提高人才引进灵活性,实现人才的柔性共享。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

  制,落实法人单位和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创新用人主体评价制度,探索建立以人才薪酬、

  股权估值等贡献为影响因子的"薪酬制"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组织政府、高校、企业、科创园

  区等单位成立人力资源服务联盟,为打造全方位人才生态提供支撑。推进人才互认共享、社会保

  障互联互通等,促进地区科创人才资源的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探索在重点高教园区周边建设一

  批高校教师公租房,多渠道解决青年教师用房问题。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顺应全省高校内涵式发展要求和扩大招生规模的需要,加快补足教

  室、实验室、学生公寓等设施短板,力争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生均校舍面积、生均教学科研用

  房、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等主要办学指标达标。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探

  究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模式需求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需要,改造提升教室、实验室、

  报告厅等教学设施。推动图书馆、师生活动用房、会堂等文化设施建设,保障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专栏1高校领头人才培引计划省属高校选拔培育培养50个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200名创新领头人才、400名高层次拔尖人才、600

  名青年优秀人才。建立“举荐人”制度,借助国家级专家、行业领头企业负责人等“伯乐”以才引才。切实挖掘国际国内浙籍院士、知名教授、专家学者资源优势,推进“资”(财富)和“智”(人才)回归。

  (二)聚焦布局优化,引育优质高教资源

  3.加大高水平大学引育力度。结合全省各市、各新区和各大科创走廊的主导产业体系需求,针对性引进15所左右的高水平高校或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办学。引导增量高等教育资源向大都市区

  集聚。支持高校提升发展能级合理布局建设新校区。提高有多个校区的高校不同校区之间的资源集

  约利用水平。加快推进中法航空大学等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建设,新办中外合作学院2-3所。实施高水平大学分类培育工程。探索省市共建、部门共建等方式,支持每个市重点建设好>2所高校。

  立足于现有基础和发展环境,坚持因校施策,到“十四五"期末全面完成独立学院转设工作。

  4.持续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启动建设15所左右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和30个左右高水平专

  业(群)。推动职业教育与地方的主导产业体系和特色产业有机衔接与深度融合,建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鼓励入选国家“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在块状经济特色鲜明、产业集群有突出优势的县(区)合作设立特色学院或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加强高职院校名师名校长培养、教育领头人才和领头团队建设。

  5.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结构。对标全省三大科创高地、四大都市区、科创大走廊等建设,持续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超前部署和重点部署事关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关键

  领域和核心技术的学科专业。加大对于高校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力度。围绕我省重点产

  业转型升级和新动能培育,加快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农科建设。加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建立专业设置的预警和退出机制,引导高校调减或整合重复率高、就业率低、不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学科专业。积极争取扩大学位授权点,持续扩大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规模。着力提升来浙国际留学生的规模与培养质量。

  (三)聚焦创新引领,构筑高能科创平台

  6.加快构筑高能级科创平台。支持高校积极参与科创大走廊建设。依托重点高校、重点科研

  院所和重点科研团队着力培育一批大科学装置,建设一批大工程中心。建立完善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实验室、省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共同组成、特色优势明显的实验室体系。全力支持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推动"研究型大学联盟"建设,共创重大科研平台。

  7.加快推进科研中心建设。加强基础学科重点领域的前瞻布局,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数学

  中心、前沿物理中心和生命科学中心。鼓励开展交叉研究,带动学科建设发展,支持学科交叉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科教融合,坚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三位一体",支持行业特色高校面向地方需求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对于学科基础较好、办学特色明显、发展态势良好的综合性大学、部分本科院校,着重支持重点学科用房、专业重点实验室和实验楼等建设;对于一般应用型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重点支持实验、实训用房建设。

  (四)聚焦服务地方,打造产教融合基地

  8.持续深化和拓展产教融合。持续推进产教融合“五个一批"项目和"双创基地"项目的建设。

  加强高校与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龙企业合作,以职教集团、产业学院等为抓手,构建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组建一批省级产教融合联盟。推进技术研发与

  成果转化,合力打造"学校、园区、行业、企业"五方联动的产教融合大平台。全面实

  施社会服务深耕工程,在行业龙企业、骨干企业设立一批省级产教融合联盟示范基地。开展产教融合数字云平台,汇聚省各区域各行业人才供需、校企合作等供求信息,推进产业人才大数据和产教对接谱系图研制工作,引企入校、引产入教,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9.建设一批专业实训基地。依托区域行业骨干企业、院校,建设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实训

  基地。结合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发展,鼓励龙企业、院校联合其他相关单位,开展特色性、基础性、实用性技能实训。加强与行业龙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实训模式,建立实训标准体系。探索建立海外实训基地,推动建设高端国际公共实训平台。推进一批高校实训基地数字化改造提升。推进建设一批以数字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为主攻方向的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

  10.全面推进高校创业学院建设。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目标,将创新创业、实践纳入人才

  培养全过程。全面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训练平台建设,开展新一轮省级示范性创业学院建设。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服务,引导大学生重点围绕省的优势特色产业开展自主创业。

  (五)聚焦数字建设,搭建互联网+平台

  11.加快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校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持续推进智慧校

  园和高校"数字大脑"建设,加快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场所的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探索建设基于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技术的沉浸式学习环境,积极探索与推进基于移动终端、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智慧学习空间建设。支持建立教育部门与高校的统一数据共享平台,打通数据壁垒,

  实现高校整体智治。

  12.加强“互联网+”教学平台建设。加强数据共享、算力共享和工具共享,探索

  建设高校学术科研网络协同平台。提升之江汇教育广场等平台,整合高校课程开放等系统,构建全省统一的"互联网+教育"一站式服务平台。鼓励跨校共建优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创新创业类课程,认定一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加强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建立统一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管理平台。鼓励优秀教师建设"名师空间",打造一批省级在线教学名师空间。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实现课程共享和学分互认。推动构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13.提升“互联网+”教学管理水平。搭建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管理平台,有效支撑教学计划、

  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保证教学工作稳定、协调和高效。加强对学生的修课修学指导,建立教学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反馈机制,强化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监控与预警,强化教学过程、师生互动、作业评阅、成绩评定的监控与预警,为师生提供个性化、一站式的帮助与服务。加强网络安全监管,注重对师生个人信息的保护,建立严密保护、逐层开放、有序共享的良性机制。

  四、重点项目为全面提升我省高等学校基础能力,聚焦基础设施支撑办学条件改善、科研创新平台加快能级提升、产教融合工程服务地方发展、数字化创新推进互联网+平台建设,规划了办学条件改善、高校能级提升、产教融合发展、互联网+平台等四类重点建设项目。除互联网+平台类项目外,纳入本

  规划的其他三类项目投资额需超过2亿元。项目的建设资金以财政预算投入为主,建设期限原则上在规划期2021-2025年内。

  按照项目前期条件成熟程度和建设时序,将建设项目分为续建类和规划类两大类别。其中,续建类项目是指已立项或已开工建设的项目,规划类项目指“十四五”期间

  将要立项并开展建设的项目。共规划重点建设项目114个,总投资824.55亿元,总建筑面积1129.04万平方米。

  (-)办学条件改善类围绕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学校教学、行政、生活设施、辅助用房、附属设施以及基础设施

  相关的配套建设,满足高校基本办学条件,共计66个项目,总规划建设面积743.39万平方米,总投资498.42亿元。

  (二)高校能级提升类高校能级提升类项目主要是各类创新研究平台、研究生培养设施、科学实验室、技术中心、人

  文社会重点基地等,共计21个项目,总规划建设面积265.24万平方米,总投资241.64亿元。

  (三)产教融合发展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重点,产教融合发展类项目涵盖各类协,同创新中心、产学研基地、校内

  校外实训基地、校地校企合作项目等,共计21个项目,总规划建设面积120.41万平方米,总投资84.03亿元。

  (四)互联网+平台类

  围绕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建设,重点支持5G、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支持高校建设在线课程共享平台,全面提升高校信息化水平,共计6个项目,总投资4620万元。

  五、保障措施(-)加强领导

  各级委加强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委统一领导、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高等教育领导机制。完善政领导干部联系高校制度,专班协作,及时研究解

  决高校发展创新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高校要健全完善建工作机制,形成落实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加强分类指导,提升民办高校、中外合作高校建工作质量。

  (二)加强规划引领增强规划的引领性和实施刚性,未纳入附录项目表或年度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的项目原则上不予审批。对于跨设区市设立新校区要经由省政府审批。建立重点建设项目省市两级垂直协调机制和分领域协调机制,明确主体、主管单位责任,健全高效协同、综合集成、闭环管理的工作运行机制,着力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实施完成。做好项目与国土空间规划等各类规划的衔接、与财政预算的衔接,确保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实施规划的跟踪管理、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制度,使规划落到实处。

  (三)加强要素保障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构建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多元投入格局。在严格控制高校债务风险的前提下,支持高校通过挖潜盘活存量资源依法合规融资,确保建设需求。加大对于高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的土地保障力度,对于列入本规划的重点项目优先予以土地保障。完善高校基建部门和信息化建设部门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提高基建人才和信息化人才的专业化水平。

  (四)加强项目管理主管部门要督促各高校在完成项目前期审批后及时制订具体实施计划,确保及时开工并按进度建设,尽早发挥投资效益。加强项目建设质量控制管理,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检查和监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杜绝超标准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经费监管体系,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严禁截留、挪用,确保专款专用,降低廉政风险。

  (五)加强体制创新着力推动高校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优化高校组织框架、分类考核评估,深化高校科研体制和收入分配创新、高考创新和招生制度创新。以社会评价、市场选择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度量标准,建立高校新的办学评估机制。探索制订分类评价、分类考核、分类激励标准,优化财政投入和资源配置办法,鼓励高校凝练专业特色、找准办学定位。加强开放合作,推动构建一体化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机制。

  

  

篇十二:十四五国家教育规划关于本科教育

 研判十四五时期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围绕国家战略和人民期盼就集聚优秀人才到教育战线从教任教的机制制度建设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幼儿园教师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高中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双师型教师高校教师等各级各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举措重点对教师培养培训资格准入招聘录用考核评价编制待遇轮岗交流等方面研究政策举措

  附件1

  教育“十四五”规划研究课题及研究要点

  一、教育“十三五”规划总结评估研究要点:全面总结和评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分析“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经验,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十四五”时期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未来展望。二、“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及目标任务研究研究要点:1.系统分析“十四五”时期国际格局变动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2.“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3.将教育现代化2035远景目标分解落实到“十四五”时期,结合学龄人口发展变化趋势,测算各级各类教育普及发展目标,开展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研究。4.研究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对策措施和实施路径,提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5.总结各地推动规划落实的经验模式,研究教育“十四五”规划落实机制。

  1

  三、“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高等教育的公平、质量、结构、布局研究

  研究要点:1.探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内涵及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2.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高等教育在规模、布局、质量、结构(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等方面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3.统筹区域和产业发展需要,提出“十四五”时期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丰富高等教育形态的思路举措。

  四、“十四五”时期教育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研究要点:1.总结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的经验、不足,研究提出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2.研究提出健全高校科研体制、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就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科技创新体系提出政策建议。3.分析“十四五”时期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使用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研究提出新形势下培养留住本国优秀人才、吸引汇聚世界拔尖创新人才的政策措施。五、“十四五”时期终身教育体系研究研究要点:1.系统总结我国在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方面取得的经验、存在的短板。2.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

  2

  完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构建开放通畅的人才成长通道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教育扶贫战略研究研究要点:1.系统总结教育脱贫攻坚的先进经验,研判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任务。2.研究提出教育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重点举措。七、“十四五”时期应对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完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研究要点:1.分析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深化教育改革评价、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不同群体教育新需求新期盼的政策建议。2.研究提出有利于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结合“十四五”时期社会发展和育人工作的阶段性特点,提出推进协同育人的有效政策建议。八、5G时代教育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研究研究要点:1.分析智能时代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升级和服务创新给教育教学形态、教育服务业态等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2.基于智能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研究提出新技术条件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新教育教学形态、变革学校组织形态、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管理、优化教

  3

  育治理及促进教育评价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政策建议。九、“十四五”时期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研究要点:1.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分析当前区域教

  育发展的现状。2.研究提出优化区域教育政策支持体系,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新机制,提高教育对区域发展的支撑和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十、“十四五”时期健全立德树人机制研究研究要点:1.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研究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各领域各环节的有效机制。2.梳理总结若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案例,总结提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方法,提出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和途径。3.聚焦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结合各级各类教育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研究提出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法治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十一、“十四五”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进入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新阶段后的公平、质量研究研究要点:1.分析我国基础教育完成2020年交账任务后,在“十四五”期间基础教育公平的新内涵,及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2.探讨“十四五”时期贯彻落实“五育并举”、推进综合育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实现路径。3.完善基础教育政策保障体系,就完

  4

  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断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营造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制度环境、推进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政策建议。

  十二、“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发展模式研究

  研究要点:1.分析现阶段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系统总结国内外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经验,深入研究学校、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的角色定位,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完善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形成学校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共治体系的政策建议和实施路径。2.分析我国技术技能人才供需总体状况,就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并重的“双轨制”框架结构,健全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并行的中国特色“双通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提出政策建议。3.梳理产教融合典型案例,总结校企合作若干先进模式,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建议,以及“十四五”时期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实施路径和推进策略。

  十三、“十四五”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和重点任务研究

  研究要点:1.对当前教师队伍建设支持政策实效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总结经验成效,分析问题症结。2.研判“十四

  5

  五”时期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围绕国家战略和人民期盼,就集聚优秀人才到教育战线从教任教的机制制度建设,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幼儿园教师、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高中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双师型教师、高校教师等各级各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举措,重点对教师培养培训、资格准入、招聘录用、考核评价、编制待遇、轮岗交流等方面研究政策举措。

  十四、“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新使命新任务研究

  研究要点:1.系统分析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2.结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和人文交流合作的新使命新任务、需要储备的政策举措。3.研究提出打造国际留学中心、开发国际一流教育资源、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政策建议。4.研究提出我国深入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针对性策略和措施,包括可资借的国际机制平台、可在国际上推广的思想理念和先进经验、适于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等。

  十五、“十四五”时期优化教育投入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研究

  研究要点:1.开展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绩效研究,研究提出“十四五”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重点,就进一步提

  6

  升优化财政性教育经费结构,提升经费使用效益提出对策建议。2.开展社会教育投入国际比较研究,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教育投入现状,以及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扩大社会投入的政策建议。

  十六、“十四五”时期加快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研究要点:1.系统梳理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体系,总结近年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展、存在问题及深层原因。2.提出“十四五”时期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备制度、急需制度,探索研究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中政府、学校、教育机构的职责边界及社会参与教育治理的方式。3.从制度建设入手,提出“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完善教育法律制度体系、提升教育法治化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政府简政放权、激发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活力,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社会常态化参与教育治理的政策建议。

  十七、“十四五”时期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研究研究要点:1.“十三五”时期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基本经验、存在问题和短板弱项。2.系统分析“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格局变化情况下,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针对性提出语言文字事业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对策措施和实施路径。

  7

  

  

篇十三:十四五国家教育规划关于本科教育

 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提纲

  2021年

  一.发展环境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三、重点任务(一)完善素质教育体系,推动基教公平优质

  1.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协同推进五育并举2.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切实提升保教质量3.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持续完善教育布局4.普通高中特色多样,教学质量显著提升5.特殊教育普特结合,全面推进公平融合(二)推动多元主体协同,聚力职成民办教育1.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优质灵活2.民办教育健康规范,铸造民办教育品牌3.建设社区教育体系,拓宽全民学习渠道(三)重视教师德才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坚持多元多措并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2.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教师薪资待遇3.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四)信息化引领现代化,助推智慧教育建设1.优化布局基础设施,完善资源平台建设2.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推进智慧课堂建设(五)提升教育治理水平,深化教育综合改革1.强化学校法制意识,着力打造平安校园2.引导学校自主办学,教育治理多元开放3.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切实减轻学业负担四、保障措施(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保障规划落到实处(二)强化教育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三)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加强教育督导评估五、重点工程(一)基础设施改扩工程(二)实施增量提质工程(三)智慧教育推进工程

  

  

推荐访问: 十四五国家教育规划关于本科教育 教育 本科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