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主题教育 > 解析叶圣陶以生活为旨归的三个教育命题

解析叶圣陶以生活为旨归的三个教育命题

时间:2022-10-21 19:1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叶圣陶先生反对学校以文字教育为圭臬的错误做法,强调学校教育本身便应是一种融通生活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本位的教育,而不是“预备生活”。以生活为旨归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一种放飞生命活力的教育,它意味着文字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主旨,学校应该进行的是能对生活产生真实受用的教育,书本不是知识与经验的唯一来源,读教科书更不应成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叶圣陶;生活本位;教育命题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1-0043-04

在我国现代教育家中,叶圣陶先生常常被人们有意无意地特别定义为语文教育家,关于他的教育思想研究,人们亦更多地是专注于他的语文教育思想的挖掘,由此在诸多教育实践者甚至部分研究者的潜意识中,似乎叶圣陶的教育思想仅仅只是显现于语文教育领域,其实不然。毫无疑问,叶圣陶在语文教育领域有着许多真知灼见,影响着一代代语文教育工作者,然而,若将叶圣陶的教育思想窄化为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不仅可能会遮蔽叶圣陶教育思想中那些比语文教育更有价值、更为新颖的主张和见解,而且使人们对其语文教育思想的认识缺乏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为深刻的理解。

叶圣陶有鉴于当时我国学校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基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和体会,同时汲取了当时流行于民国初期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教育思潮的积极主张,将学校教育的本质视为以“生活”为核心的教育。不过,叶圣陶对“生活”教育的理解,并不完全同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而有着自己的某些独到见解。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叶圣陶关于生活教育的理念从未形成一种体系完整的理论,但却不影响他基于“生活”教育理念上提出的若干教育命题,而通过解析这些教育命题,则不难明晰他的“生活本位”的教育理念和他对理想教育的价值追求。

一、教育应“以生活为本位”

自1910年代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入中国后,新的教育知识观便开始在我国文化教育界传播开来。虽然立场迥异、观点不一,但确认书本文字价值的有限性,强调教育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则是其共识,如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陈鹤琴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主张,无一不是这种新知识观的中国式命题的具体表达。叶圣陶同样深受这种新知识观的影响,早在1919年8月发表的《敬告创办义务学校诸君》和同年底写就的《小学教育的改造》两文中,便批评一些从事小学教育事业的人将书本知识的授予和德行的修炼作为小学教育的全部任务。同时,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下将教师职务的条块分割、分科课程导致知识的支离,以及诸如用书制度与教室制度等,更使当下的小学教育远离儿童的生活和实际的事物,迷失于单纯的书本教育之中。到了1940年代,他依然信守这种以生活为依归的教育理念,明确提出教育“以生活为本位”的命题,并将其上升为自己的教育本质观。在他看来,“教育不以生活为本位而以知识为本位,是一大毛病”[1]。因为在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下,并不考究知识本身对于社会生活的有用性,并不关注书本知识对于实际生活的指导性,记诵成为了唯一重要的教学方法,分数则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追求的唯一目标。不仅如此,恰是由于学校教育与生活无涉,而最终导致教育成为装饰面目且为统治者独享的奢侈品。

主张教育“以生活为本位”,其实是强调学校教育与儿童生活在时空关联上的连续性、一致性和广阔性。叶圣陶说:“儿童在进学校之前,自有他们的生活,进了学校,自然是继续他们的生活。所以两者必须顺着一个方向,不过在质的方面有所不同,便是学校生活比以前的生活合理而有系统。”[2]这其实意味着学校与儿童生活本身便是沟通的,它是全部生活的一部分,二者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只是由于学校机构的特殊性而使其获得的生活经验更加合理和系统罢了,故不可将学校办成与社会生活隔绝的封闭式象牙塔。可见,学校教育既不是生活的起点,也不是生活的终点,它只是人生生活的一段驿站,而判别学校教育是否取得其应有效果的标准,则完全取决于学校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能否真正成为学生走出校门应付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

叶圣陶认为,教育以生活为本位,并不是一句停留于理念的空洞口号,而应成为学校教育中诸门学科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国文科教学为例,有部分所谓的教育专家抱怨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证据之一是许多中学生写不出通顺的文言文。对此,叶圣陶深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国文科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养成阅读能力”和“养成写作能力”两项。而要养成写作能力,“第一宜着眼于生活和发表的一致;说明白点,就是发表的必须是自己的意思或情感,同时又正是这意思或情感”[3]。换言之,学习学科书本知识乃至整个教育只是手段或工具,融入于生活之中方是其目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叶圣陶基于民主教育的立场,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是否连通视为新与旧、专制与民主教育的分水岭。在他看来,传统教育只是为统治者培养驯良的政治帮手而已,故并不关注知识是否有用,并不关心受教育者的生活。后科举时代,这种传统精神并未得到肃清,故亦成为诸多学校滋生诸多弊端的源头。而充满新精神的民主教育,“以生活为本位,随时学习,随时受用。知识不是点缀品,追求知识是为充实生活,知识必须化为身体上的血肉,生活上的习惯,不仅挂在口头笔头装点门面”[4]。

二、学校教育应围绕“真实受用”的生活而展开

基于学校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应“以生活为本位”,则学校的课程教学亦应以是否为生活带来真实有用为取舍标准。不过,这儿“有用”的意涵,并不是指那些暂时的、眼前的有用,当然更不是指对获取文凭、获得职业地位的有用,它是指使受教育者一辈子的受用,“譬如教小学生学剪纸,要剪得恰好在一条线上,就必须让他自己实践方能做到,只顾空讲是做不到的”[5]。

叶圣陶认为,在真实受用的教育内容方面,首先应将“养成好习惯”列为重点。在他心目中,“养成好习惯”是教育的基本内涵。众所周知,叶圣陶既做过中小学教师,又担任过杂志编辑,他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广大青少年群体。而他在与这个群体的长期对话过程中,“教育”无疑是一个常用的词汇。然而对于“教育”内涵的解读,他并不青睐学理的探讨,而更多地是使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进行解释,他说:“原来‘教育’这个词儿,如果解释得繁复,几本书未必说得完;简单的解释,一句话就可以说尽,就是‘养成好习惯’。”[6]在叶圣陶的思想中,无论是好的行为还是有价值的知识,偶尔行之,那只是游戏、演戏而已,只有彻底消化并化为习惯,才能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而要养成好习惯,其前提是要求教育者转变教育观念,以教小学生读书识字为例,“教识字读书只是手段,养成他们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才是终极的目的”[7]。可见,叶圣陶将教育内涵定义为“养成好习惯”,并不仅仅只是针对当时中小学生存在的道德层面的问题有感而发,其表达的是对于新教育理念的倡导。在他的理想学校教育中,学生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一个分数、获得一张文凭,而更在于影响自己的整个人生。

其次,应传授给学生处理生活的一般知识,养成他处理问题的能力,而这也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健全公民的前提。不过,叶圣陶这儿所说的生活并不拘泥于洒扫应对进退等个体所必须具备的生活常识和能力,还包括生产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科学生活等一切人类的生活知识和能力。可见,他所谓处理生活的知识和能力的主张,其目的在于拓宽学习者的视野,培养其应用知识于生活的能力。在此问题上,他极为赞赏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实验,将其视为迈向教育最高境界的有益探索。

叶圣陶从“真实受用”的教育知识价值观出发,对现代学校教育中的课程制度持批评态度。他多次发表文章指出,现代学科课程并不是理想的课程类型,因为将教育内容划分为公民、卫生、国文、算学、历史、地理等学科课程,不仅导致这些科目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而且亦与实际生活的综合性相背离。不过,叶圣陶先生似乎并不是一位激进的教育改革者。在他看来,学校教育中流行的分科教学模式尽管并不尽如人意,改革学校教育当然势所必然,然而学校的改良并非一朝一夕,在目前无法根本颠覆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势之下,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更需要自己认定学习的目标,“为了受用一辈子,自己去努力追求;不要只听老师讲讲就算了事,只读熟了几本教科书就算了事”[8]。

三、“读教科书并不是进学校的最后目的”

文字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教育长期以来就存在的弊端,而且这种弊端并未随着新教育的兴起而被废弃,反而愈演愈烈,一如叶圣陶所揭露的:“我国一般人把学校教育看作为变相的科举,其中一部分人意识上并不清清楚楚这么想,骨子里却死死抱住那个旧传统,牢不可破。从前读书人准备应科举……他们认为现在受学校教育也无非如此。”[9]受教育等于读书,学习便是记诵,教科书被奉为圭臬,似乎成为先生、学生、家长们的共识。因而,在当时许多学校教育中,教学的进行只限于教科书的范围,“教科书上讲到的,得记诵,教科书上没有讲到的,就绝对不去触着它;所谓学习的工作又不出于理解教科书,抄写关于注解教科书的笔记,甚至劳作的科目也还是读教科书,抄笔记,而不必真个动手去劳作”[10]。为此,他大声呼吁:读教科书并不是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

叶圣陶明确指出:“受教材”并不等于“受教育”,要使教材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使教材像食物一样,在学生的身体里消化,转化为血肉;学生就在‘受教材’的当时得到补益与受用,那才是‘受教育’”[11]。由此立场出发,当然应该反对学校教育中单纯的文字教育和死板的记诵教育。因为过于专注教科书的文字教育,将会使新教育丧失其应有的科学精神。他讥讽当时许多中小学各科目的教学,几乎只是进行一种国文科教学而已:“透过教科书看中国教育,小学的科目一切都是‘国语’,材料是常识的国语、算学的国语等等;中学则一切都是国文,除了英文:是化学的国文、物理的国文、历史的国文等。”[12]“自然、社会、生物、理化、算学,无非是变相的语文科;学生捧着这些书本,尽做着讲解记诵的工夫,讲解记诵以外,不再知道有把学习得来的东西融化在自己生活里的这一回事。”[13]在这种教学观下,即使设有新教育提倡的科学科目,亦充其量不过是对传统文字教育精神的承袭而已。简言之,叶圣陶认为,过于关注教科书的文字教育,将使教育与生活之间形成严重疏离;过于局限于教科书的文字教育,将严重遮蔽学生的生活视野;过于注重记诵教科书的文字知识,将使学生失去综合地运用这些知识去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

当然,叶圣陶并不是一个“愤青”,更何况还曾与夏丏尊先生一道为开明书局主持编写过国语教材,因而他对于教科书的固有价值并不否认。他认为,教科书是各种科目的纲领,对教育教学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他对于部分中小学一味奉教科书为圭臬的做法则极为不满。如,当因抗战时局动荡而一度使教科书运输发生困难,结果引起部分学校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开展教育时,他不以为然,认为学校大可不值得为此烦恼,甚至以为“学校里的大部分科目是离开了教科书也可以教的,而且本该离开了教科书教材可以收到完满的教育效果”[14]。因为如小学常识、算术科目,自然与生活实际上比教科书更加丰富,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而且更可以终身受用。在他看来,教科书只是各种科目的纲领,目的的指向应该是生活的本身。他说:“譬如演戏,教科书好像一张节目单,背得出节目单并不就是演了好戏。……因而死命地记诵教科书是无谓的,把记诵教科书当作受教育的终极目的尤其无谓。”[15]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叶圣陶先生以生活为学校教育旨归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否认书本知识和教科书的价值。他的三个教育命题所反对的乃是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学习与生活两分、重记诵轻受用,以及“受教材”代替“受教育”等弊端。在他的理想中,学校教育应充满生命的活力,枯坐听讲现象的存在,其实便是无视学生生命和生活的表现。在他看来,只有真正让学生消除学习与生活的界限,“学习就是生活,并非生活的准备”[16],才能使学生自由主动而非消极被动地参与教育过程,疲惫与厌倦才能一扫而光,学生的学习生活才能生动活泼。

参考文献:

[1][4]叶圣陶.新精神[C]//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01.401

[2]叶圣陶.小学教育的改造[C]//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1.

[3]叶圣陶.国文科之目的[C]//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3.

[5][8]叶圣陶.不应当受这样的教育[C][C]//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32.

[6]叶圣陶.改善生活方式[C]//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09.

[7]叶圣陶.如果我当教师[C]//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2.

[9]叶圣陶.升学与就业[C]//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52.

[10]叶圣陶.“学习”不只是“记诵”[C]//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28.

[11]叶圣陶.我们的宗旨与态度[C]//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03.

[12]叶圣陶.文字并不可靠 教本少用为妙[C]//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7.

[13][14]叶圣陶.教科书的缺乏[C]//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72.71.

[15][16]叶圣陶.受教育跟处理生活[C]//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94.129.

责任编辑:杨孝如

Analysis of Three Life-Oriented Education Propositions of Ye Shengtao

HU Jin-pi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Abstract: Mr. Ye Shengtao was against the idea that school education took literacy as its ultimate goal, while he emphasized that school educa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life, and life-oriented, not just ready for life. The idea of life-oriented education accentuates that education should activate life vitality, indicating that literacy education is not the main purpose of education; school should provide students with life education, and books are not the sole source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and consequently reading books should not ever be the ultimate goal of education.

Key words: Ye Shengtao; life orientation; education proposition

推荐访问: 命题 解析 叶圣陶 教育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