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观后感 > 《红色圩场》电影观后感范文

《红色圩场》电影观后感范文

时间:2023-04-16 09:50:06 来源:网友投稿

  《红色圩场》电影观后感范文

  《红色圩场》讲述了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为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保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物资供应和部队给养,在遂川草林创建第一个红色圩场的艰辛实践和光辉历程。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红色圩场》电影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红色圩场》电影观后感范文1

  一直以来,看多了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但大部分都聚焦于争平等、争自由,虽然这是全民解放战争的重中之重,但有关经济层面的改革和斗争,鲜少有作品会触及。电影《红色圩场》从史实出发,却又视角独特的,带领观众来到井冈山斗争时期,切身体会由主席领导的一场"圩场"之战。

  圩场,泛指乡下的集市,也作"墟场",是比较南方地域化的称呼。红色圩场,顾名思义,是指由毛主席率领红军,为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保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物资供应和部队给养,所建立的一个自由而平等的圩场。《红色圩场》中的这首个红色圩场,位于江西吉安遂川县中部地区的草林镇,这里自古是商贸重镇,而在片中,主席不顾个人安危,同大家一起来到镇上,与商贩百姓们交流时也如是说:"革命军来草林是慕名而来,是来恢复圩场,跟大家一起做买卖的"。

  是时,由于封建阶级的剥削,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圩场已经不复当年的繁华。大地主大财阀只手遮天,老实本分的生意人处处被欺,可谓是天怒人怨、人人自危。而我们革命军的到来,也遭遇了各种误解、冷对,当然,这一方面出于敌军的诽谤与污蔑,另一方面,我们的部队,也有一些不够自律的地方。由此,恢复圩场,不仅仅是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同时也是对抗地主恶霸与国民党反动派,同时整顿我方纪律的要务,任重而道远。

  在整部《红色圩场》中,主席在不同场合都说过这么一句话:"那些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养活一家老小的中小商业者,我们连一个红枣都不能动",行军过程不拿百姓的一针一线,交易现场不贪商户一个红枣的便宜,也相当真切地体现了人民红军来自人民,人民红军为人民的爱民护民作风。故事虽然发生在1928年,距离我们的全国解放,还要很漫长的路要走,但是从这里,我们就能深深感觉,为什么,我党的队伍能不断壮大,能被百姓拥护,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从《红色圩场》中,便可见端倪。

  《红色圩场》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片段,便是有关一碗红烧肉的部分。众所周知,主席爱吃红烧肉,但当时物资匮乏,资源紧缺,我们的队伍,连吃糠咽菜都算是难得的美味,何来红烧肉可食?在进驻圩场之后,战士用打土豪劣绅,为百姓分钱分粮分肉剩下的下脚料,做了一小碗红烧肉,端给主席,却不料被怒斥,不能揩百姓的油,后来得知是下脚料制作,又用两个铜板买下,并让战士们当场分吃。这个场景,相当感人,又非常以小见大,让我们感受到伟人平凡质朴又高风亮节的风采。

  诚如影片所说,草林红色圩场的开辟,打破了自古以来土豪劣绅对圩场的控制和垄断,人民群众第一次成了圩场的主人。而草林附近的土特产顺畅外销,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困难,同时,根据地所需要的物品,也得到了解决。小小的一针一线,小小的一颗红枣,小小的一碗红烧肉,对于我们军队的未来和祖国的未来,意义重大。而这个红色圩场的建立,也如燎原的星星之火一般,为未来席卷全国的革命风暴,打下了坚实的市场秩序与经济基础。

  由此,电影《红色圩场》的拍摄与上映,意义同样重大,它带领我们从一个圩场的视角,来投射整个新中国的解放历程与建设历程,不得不说,这是一场翻天覆地的经济战,而红色圩场的成功建立,也为建国后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并且影响着我们的今天。历史证明,自由、平等、开放的市场秩序,才是经济繁荣的基石,这是放之古今、放置于世界任何地方而皆准的成功宝典。

  《红色圩场》电影观后感范文2

  关于红军,关于那段缔造了新中国的革命历史,或许很多人将视线都停留在了从艰苦的长征到正面战场的对抗。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壮大,则在正面的交锋背后,有更多耐人寻味和可歌可泣的故事与革命情怀!

  电影《红色圩场》正是以全新的视角,以还原历史的姿态,为观众们重新展现了那一段在国民党反动派经济封锁下,为保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物资给养,为湘赣及周边地区的老百姓的正常生活需求,开辟创建了第一个红色圩场(集市)的艰苦斗争过程。

  看得出,创作团队包括编剧和导演等的手法都很成熟。故事结构与叙事节奏严谨且舒缓得当。从一开画时的战斗场面,到临近结尾时的“红白交锋”,不仅做到前后情节的呼应,更起到了对剧情本身的烘托作用。因为即便是在以经济对抗为讲述主题,革命战争总归避免不了硝烟的激烈,甚至是革命者的牺牲……关于角色,从革命领袖毛泽东到弃文从军的小红军黄梓风,从茶馆老板娘到大地主方里锐,再到一个个小商户老板和反派人物,几乎每一个有台词的角色都能给人留下或多或少的印象。而主要角色间的人物关系,也从革命军筹划建立圩场的百般艰辛到地主反动派几番妄图破坏,以及从不明就理到了解革命军真实意图后的普通百姓和商户老板们的表现……也渐渐勾勒出了一幅幅或生动感人、或揪心难忍的脸谱画。复刻历史的质感,随处可见!

  遂川草林,大镇店小铺子林立,人口众多,本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但在大地主方家和反动派武装大勾结下,已然形成了对井冈山革命军的经济封锁之势。为了解决这一致命难题,毛泽东亲自前往草林,冒险考察了解真实情况,并与反动派势力和随时有可能打回来的国民党军队周旋,一步步排除困难、解决矛盾。不仅让普通百姓们终于了解和认知了革命军才是真正为人民的军队,更在草林这里建立起了真正平等、公正和繁荣的红色圩场。为革命为人民创下了属于自己的经济基础。

  电影还从真实视角,再现了遂川的红色历史。特别是片中的几处情节亮点和主要角色的处理和设置值得称赞,甚至感人至深!首先是那个本来是富家子弟的黄梓风,被毛泽东革命思想感召而来,却在一些与百姓交流的细节上犯错被关了禁闭。而当他与当毛泽东促膝长谈之后,终于理解了真正的革命者一切都是为了人民!随后黄梓风执行任务途中为救战友英勇牺牲,极大地烘托和升华了革命者忘我的情怀!还有,茶馆老板娘与裁缝铺老板这对儿CP的心路历程和思想转变,甚至到最后不顾一切为救毛泽东挡子弹的一幕,彻底将龙泉儿女的革命情怀推向高潮!至此,影片《红色圩场》的让人们了解历史的功用性与越来越强烈的感染力,也最终全盘而出,感动每一位不忘历史的观众!

  《红色圩场》电影观后感范文3

  电影《红色圩场》历经县城、草林、大汾、衙前、汤湖等地的辛苦拍摄,在遂川县顺利杀青。拍摄期间,笔者带着好奇和激动探访了剧组,实地体验了影片拍摄背后的新奇、神秘、辛苦。

  走进草林圩场,拍摄所在的街区两头被群众围得水泄不通。为了契合历史环境,街区两边建筑已还原成当时的模样,很有年代感。走在片场,仿佛穿越到战火纷飞的年代。

  现场正在拍摄一场茶馆里的戏,几十号人不停穿梭忙碌。虽然人多、设备多,但却忙而不乱,化妆、服装、灯光、道具、摄像各司其责。

  现场有一群特别幸运的人,也是演员打扮,要么认真揣摩角色,要么掏出手机,与亲人或者朋友拍照,他们是草林当地的群众演员。

  群演没有工资,还会耽误挣钱。但这丝毫没挡住草林老表的参演热情。据在场的镇村干部介绍,自打摄制组要招群演,草林老表热情高涨,纷纷踊跃报名,因名额太少,能成为群演特别幸运。来当群演无非是想宣传一下家乡,顺便也过一把戏瘾,幸运的话,还能与主角合上影。

  一位拿着自拍杆与群演争相合影的女士专门从县城赶来,她说平时喜欢拍点好玩、有趣的小视频与朋友分享,这次《红色圩场》的拍摄,让她有机会实地了解电影拍摄全过程。她说:“每部电影其实背后好多人在付出,我手机拍了好多,回到家就发到朋友圈,肯定会有很多点赞的!”

  《红色圩场》电影观后感范文4

  作为一部献礼电影,这部《红色圩场》倒是独辟蹊径,描述的是在遂川草林创建第一个红色圩场的故事,这样的角度倒是少见,同样是反映光辉历程的故事,该片并不是突出大人物的一举一动,而是通过生活化的笔触,利用娴熟的电影语言,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和呈现,从而造就真实的“地气”质感。

  我们都知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但很少知道当年在哪个艰苦岁月里,为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从而在曹林建立圩场保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物资供应和部队给养的故事。

  说白了,部队打仗需要粮草和后勤,一人一张嘴,战士们都需要吃饭,说得简单但实施起来非常难,也是很多观众平时容易忽略和错过的地方,所以这部《红色圩场》除了反映史实,也带有很强的科普味道,就是向观众描述这个鲜为人知的历史。

  正因如此,该片围绕在该基调下的三大特质,循序渐进,逐步探究电影的主题,让这部献礼电影,顿时生动起来。

  首先,就是对鲜为人知环境的塑造。

  草林圩场位于遂川县城西北23公里处。历史上有五条街,170多问店铺,常有广东、湖南、福建等外埠商人来此经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整个圩场却为豪绅地主、资本家所把持垄断,他们利用权势,左右市场,剥削农民,欺压中小商人。而且工农革命军来到的时候,他们也阻止中小商人开店,这样的环境塑造为随后的故事做好了铺垫。

  其次,就是对新事物循序渐进的表达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环境险恶,战斗频繁,生活艰苦,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初期,在缺少物质的情况下,毛委员决定开辟圩场,但无论对于当地老百姓还是革命军,这都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因为时代的原因,老百姓把革命军当成了国军一样的队伍,对无产阶级产生误解,而初来乍到的革命军有时候也矫枉过正,与当地商人也存在着分歧。

  电影并没有回避这些事实,而是寻找突破口,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毛委员在茶馆那场戏,对当地军民的解释就赢得了满堂彩,而小战士也会因为不得章法的操作,而被关禁闭。电影通过对军民多方角色和事件的细致描写,只有将双方真实的遭遇摆在面前,才能更加深刻的反映主题,那就是在激烈“碰撞”中擦出了真理的火花。

  最后,是生动的角色描写。

  作为一部描写史实的电影,电影除了涉及到相关历史角色。也生动的塑造了如黄梓峰这样令人可敬的小战士形象。

  上文说过被关禁闭的小战士,就是黄梓峰。他是富家子弟出身,但对于无产阶级有着坚定的信仰,最终让他及时纠正了自己错误,最后的结局也让人泪目。电影的侧面描述,以及大量生活化的特征,让故事主题格外深刻,尤其是对于主席的人物塑造上,从严明军纪的领导人,到平易近人的长辈。

  从开场对街市的走访,到中段用声东击西的计策成功瓦解反动派势力反扑,乃至结尾因为一碗红烧肉,对老百姓和战友的关怀,对小战士思念等情感渲染,这些极具生活化的桥段,平凡而又真实,拉近影片与观众的距离。

  在叙事角度和人设方面的不走寻常路,让《红色圩场》的故事主题格外深刻。因为电影始终在述说一个道理:历史发展是在不断探索中曲折前进的,还在于对于信仰和真理的坚定,这也让整个影片更加丰满,更加立体。在逆境中历经艰难曲折,才能开辟出革命成功之路的伟大历程,为以后做好经济工作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红色圩场》电影观后感范文5

  1949年解放江西时,毛泽东指示剿匪部队,务必活捉萧家璧来绳之以法。看过电影《红色圩场》你就会知道,这个红军死敌为何恶贯满盈、土匪组织靖卫团怎样罪行累累。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影片添加感动人心的元素,彰显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土地革命时期首开市场经济的先河。

  红军同与白军和土匪的交战,画面文字交代时间背景;巍巍井冈航拍镜头,《十送红军》曲调响起,音配画拉开故事帷幕。天寒地冷,战士野菜充饥、衣衫单薄。一连串镜头显示红军部队吃穿用上的物质匮乏。毛泽东看在眼里、疼在心头。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他指示陆勇汉率领连队进驻草林镇,来发动群众,与工商户做买卖,买到部队的军需给养,保障井冈山根据地物资供应。毛委员对陆连长的言谈,既有指派任务的激励,更有对红军打土豪时出现错误状况的忧心。

  土豪劣绅万里锐暗中作梗,店铺不敢开门营业;靖卫团余孽方显贵明火执仗抢夺盐巴,威吓阻止商户郭和生做买卖;不良药贩王一把危言耸听,茶馆聊天散布不实言论。这些好人受气坏人神气之事,在铺排中交代着草林镇情况复杂,暗示红军初来乍到,面临诸多棘手困难,若想恢复圩场交易谈何容易。显示毛泽东才能的时刻也随之开启。而在革命老区的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的衬托下,井冈山精神那坚定理想、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依靠群众的,随着剧情推进淋漓毕现。

  耐心倾听群众意见,严格执行部队纪律;争取中小商户支持,制定灵活的工商政策。毛泽东治军以谋、治商以道,两手抓两促进。医好郭和生胞姐病痛,相助茶馆老板娘找到丢失的女儿。不进裁缝店铺拿去大众一针一线。打土豪给贫苦者分发财物,一系列感染人心的情节,彰显着以诚待人、以德服众。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广大中小工商业者不再徘徊观望,纷纷重开铺面。开启与红军的明买明卖、公平交易,使得红色圩场日渐兴旺。片中有一组画面,显示着红色兴盛情景。但见四面八方的群众,挑担的、提篮的、背篓的,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整个集市商品丰富,物价稳定,交流活跃,流向畅通,盛况空前。

  红色圩场的创建与管理,是靠革命者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年轻战士黄梓风执行给部队买粮任务,途遭歹人王一把暗中设伏,保护战友壮烈牺牲。当连长陆汉勇含悲背着他遗体,一步一步沿着台阶行进的一幕,一种难以言表的悲壮传达至观者心头。不甘失败的方显贵企图暗杀毛委员,茶馆老板娘戴菊花与裁缝陈财生这对未婚情侣先后舍身挡子弹。当毛委员给率队站立坟前,用有关红火起来的述说,告慰三位牺牲者在天英灵的桥段,叫看客顿觉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影片虽属红色题材,却采用类型片叙事。演出阵容云集了一批实力演技派。以饰演中青年时代毛泽东而闻名的王霙,又一次诠释一代伟人的宏观视野与微观情感。过往以知性见称的马菱,刻画出茶馆女老板戴菊花的心直口爽。反派专业户杜旭东,形塑了劣绅万里锐的为富不仁。再饰军人的龙沐春,演绎眼镜连长陆汉勇的。而一段有关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管理乡村经济工作的革命往事,被拍的有情怀有温度,看起来入脑入心。

 

推荐访问: 观后感 红色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