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国文物修复的重要意义及现状

中国文物修复的重要意义及现状

时间:2023-03-05 09:40:08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文物修复的重要意义及现状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科学文明的艺术文明。

        保存在地面上和地下的文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量极其丰富。有宫殿、寺庙、石窟、遗址等,馆藏文物方面有金属器物,陶器,瓷器、漆器、木器、石器、玉器、纺织品、纸质文物等。

        凡此种种,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和智慧和结晶,都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但是,这些年代久远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流逝,都经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害,如,金属文物锈蚀、陶器、瓷器破碎,石雕残崩,木器和竹器干裂、皱缩,出土的纺织品、纸张文物腐朽,所有这些历史文物都要进行抢救和修复才能长期地保存下去。

  文物修复技术以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文物的修复与复制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文物的类别不同,它的修复方法也不同,修复人员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结合科学的保护措施灵活运用。

  据资料记载文物的修复、仿古业史于春秋时期,在《吕氏春秋·审已篇》,《韩非子说林》均记载有赝鼎的故事,至唐代已出现临摹前人字画等伪作之事,到北宋时期已极为盛行,尤以仿造青铜器繁多,多以商、周真器作模式,器型、纹饰仿得相当逼真。

  元代以后,由于连年战争,仿制处于低潮,作工也比宋代低劣。但出现了民间专业仿古作坊,杭州的姜娘子、平江路(苏州)的王吉等民间作坊仿制古铜器颇有名气。

  明代仿制也不如宋代,民间作坊主要在江南,仿器多按宋代编者的《考古图》仿制,并仿制一些汉代规矩铜镜和唐代的海兽葡萄镜等器,制工粗糙。但明代宣德年间所铸的仿古炉,又称宣德炉,它的式样颇多,非常精美,独具一格,并且以嘉兴张鸣岐等人仿制的古代铜炉知名一时。到清代更是百花齐放,几乎所有古代文物都有仿制,同时出现了一大批专业仿古高手,如北京的范寿轩、赵允中、王尽臣、李玉彬、李坟堂、胡迁贞、潘承霖、王海等,济南的胡麻子、胡世昌,并逐渐形成了四大派别,古董商称其为:北京派、苏州派、潍坊派、西安派。

  北京派:由清宫造办处的”歪嘴于“(称为清宫艺人八怪之一),辛亥革命时期出宫在清宫附近从事古器修复为生,并收有七个弟子,如张文普、贡茂林、张书林、王德山、等他们在抗战时期各自教出的部分徒弟,解放以后并进入了博物馆,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的文物修复人员。

  苏州派: 苏州自明、清就已成了仿古作业的基地,清末民国年间、以周梅谷、刘俊卿、蒋圣宝、骆奇月、金润生等仿古的铜器名匠名扬海内外,为今“南派”代表,现在文物修复界以南京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馆等为“南派”之源。

  潍坊派:主在形成于清代的乾隆、嘉庆时期,清末民国颇具规模。

  西安派驻:西安是仿古作伪的地区,在具器物上伪刻铭纹便始于西安,主要仿造度量衡器,有苏亿年、苏兆年兄弟和嶷眼张等著名工匠。

  专业修复人员紧缺

  文物修复 大量残破文物深藏库房和极度稀缺的专业修复人员的“不对称”由来已久,近年随着媒体的报道更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中一个著名的“矛盾”。日前有政协委员提出,为解决国内文物修复人才匮乏的局面,应当尽快设立专门的文物修复技术学院,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为主要发起机构,联合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建立。

  传统文物修复 人才流失严重

  “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在我们国家的确比较缺。”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莫鹏表示。他是有着30多年经验的著名文物修复专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他就成为我国第一次由国家文物局委托培训的文物修复专业培训班的成员。

  莫鹏说,国家级培训的文物修复传统工艺技术培训班,主要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初组织得比较多,现在国内很多从事文物修复的专家都是那个时候培养出来,或者是那批人再带出来的。但是到了上世纪后十几年,由于经费等问题类似的培训活动就组织得比较少了,造成了传统修复工艺技术上的一个断层。

  另一方面,因为传统文物修复是一个耗时而回报很低的工种——修一件文物长则几年,短则数月,却看不到明显的经济回报,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也不占便宜。莫鹏说,当年和他一批进入故宫学习的那些人中,现在已经没几个还在从事这个行当。至于广东省博物馆,最多的时候曾经有8位专门从事传统文物修复的人员,如今“只剩下半个”——这说的是他自己,他的另外“一半”还要负责副馆长的许多职务工作

 

推荐访问: 重要意义 中国 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