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教学反思3篇

2023年度《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教学反思3篇

时间:2023-01-09 20:05:04 来源:网友投稿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减法的计算基础上,系统学习它们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认识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是新学期第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教学反思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教学反思3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减法的计算基础上,系统学习它们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认识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是新学期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但是如何让孩子进入状态,把以前的内容进行整理并系统化地掌握是我课前必备的。在课堂上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先用课件出示2组题目让学生口算,看谁用的时间最少。如:第一组58+214=、272-58=、272-214=,因为是比赛性的题目,一下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劲头。关于发现规律的同学两组题很快做完了,他们就迫不及待的想说自己为什么做得快的原因。这时老师让全班同学都停止,开始探讨问题。

  2、探讨方法,得出规律。

  (1)让做得快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做的,他们很快说出了每道题每个数之间的关系,如:第一道题的得数分别是二、三题的被减数,其余两个数也分别出现在第一道题目当中,也就是通过一个加法算式可以写出两个减法算式的规律,从得到的减法算式中找出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并总结。

  (2)这时让没有完成的用刚才同学们讲的方法完成剩余的题目,他们也觉得轻松多了。

  3、在学生弄清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就兴趣盎然,并根据加法各部分的名称,结合解决问题理解加法的意义;在教学减法的意义时,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我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知识的获得特别是学习方法的领会需要教师的指导,在小组自学交流下,学生会积极地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自主探索新知,最后通过对三组题目的`反思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尤其通过对比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在练习题的设计中,设计了一些内容尽量与生活贴近的问题,充分让学生说加减法算式的意义,以巩固加减法的意义及其关系。

  不足之处:

  个别学生对于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名称混淆,导致出现关系式错误,这时帮助学生用线段图沟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效果较好。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3篇(扩展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3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对分数的意义、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认识理解,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整理和复习,回顾学习过程和方法,体会将知识条理化的作用,逐步养成整理和反思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算理、算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整体回顾

  1、知识梳理。

  教师:关于分数,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写一写吗?

  (1)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老师补充并同时在黑板上整理,形成下图。

  【设计意图】总复习是对一个学期所学知识的全面整理和巩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已学的知识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整理习惯。

  2、概念回顾。

  (1)复习分数的意义。

  教师: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教师:单位“1”与分数单位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学生:把一块月饼*均分给5个同学,每位同学分到这块月饼的。这块月饼就是单位“1”,就是分数单位。

  教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2)复习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师: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学生1: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学生2: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学生3:假分数可以转化为整数或带分数。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什么相似?

  学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商不变性质相似。

  教师:如果的分子加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学生:分母应该加16,因为分子加6之后扩大到原来的3倍,分母也要相应地扩大到原来的3倍,所以应该加16。

  (4)复习约分和通分。

  教师:什么叫约分?什么叫通分?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1: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约分可以把一个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学生2: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通分便于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也便于异分母分数相加减。

  教师:什么是最简分数?

  学生: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5)复习分数和小数的相互转化。

  教师:分数如何化成小数?小数如何化成分数?

  学生:分数化小数,可以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按要求取近似数;小数化分数,一位小数就是十分之几,二位小数就是百分之几……

  教师:怎样的最简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

  学生: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只含有质因数2和5,可以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乘若干个2或5,使分母变成整十或整百、整千等,一定可以化成有限小数。

  (6)复习分数的加减法。

  教师: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要注意什么?

  学生:要先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能简算的要简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概念的回顾与复习,可以加强知识间的联系。通过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相关内容。例如,约分与通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保持分数的大小不变;它们的区别在于,约分只对一个分数进行,而通分至少要对两个分数进行。再比如,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既可以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也可以解决分数化小数的问题(分数化小数既可以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可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应用拓展,发展技能

  1、分数的意义与性质练习。

  (1)分数单位是的最简真分数有();分子是3的假分数有(),其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2)把一条6米长的绳子*均分成8段,每段长()米,每段是全长的()。

  (3)()÷()=0.6=()÷35。

  (4)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数,估计一下哪个更接近2。

  (5)先填空,再把各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6)下面哪些数是最简分数,哪些数不是最简分数,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设计意图】第(1)小题至第(6)小题是关于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综合练习,其中第(4)小题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并通过估计培养学生的数感;第(5)小题既能帮助学生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还涉及分数的大小比较,其中与的大小比较需要学生选择合适的策略,是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考查。

  2、分数的加减法练习。

  【设计意图】同时出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运算,旨在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适当增加简便运算的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技巧。

  3、拓展练习。

  (1)为帮助四川地震灾区的小朋友,小红捐献了自己压岁钱的,小刚捐献了自己压岁钱的,小刚捐的钱一定比小红多吗?请说明理由。

  (2)在等式=+的括号里填入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

  【设计意图】

  第(1)小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单位“1”的掌握情况,为六年级学习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做铺垫。

  第(2)小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情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括号里填相同的数,那么=+;如果括号里填不同的数,则有多种选择,=+=+=+=+。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需写出所有答案,只要能有意识地先将分子、分母乘以相同的数,再分成两部分,最后化简为最简分数即可。

  (三)课堂小结,回顾反思

  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在练习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出现什么错误?

  2、回忆今天复习的方法,对今后的复习有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对于复习课,教师要关注两点:一是查漏补缺,发现问题是改进教学的起点,也是帮助学生进步的方向;二是关注反思,培养学生整理与复习的方法。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P2~3:例1 “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互逆关系。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笔算

  3、导入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4)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 加数+加数=和

  1956-1142=814 和-另一个加数=加数

  1956-814=1142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页的例1、例2,第7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八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1250克,第二小队采集了986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

  让学生先解答,再说一说整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笔算。

  4.67+2.5=6.03+8.47=8.41-0.75=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说一说自已是怎样算的,并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1)通过旧知识引出新课.

  教师再出示一次复习的第l题,把已知条件和问题稍作改动,变成例1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意义。

  教师:例1与复习中的第1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例1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从复习的第1题可以看出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例1可以看出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因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中草药的千克数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3)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师板书横式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写竖式,并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2)整数加法应该怎样算?

  然后让学生计算,算完后接着讨论:

  (3)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

  2.让学生做第7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是否把小数点对齐了,最后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对齐。

  4.学习例2。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小数减法的意义。

  教师: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1比有什么变化?例2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启发学生说出例2是已知两个小队采集中药材的总数和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

  可以看出小数减法也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所以它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让学生联系小数加法小数点对齐的算理,说一说小数减法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然后教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并列出竖式,提问:个位上是几减几?接着让学生看小数减法竖式,提问: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利用小数的性质使学生理解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作0来计算,以后在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接着让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小数点是否对齐,被减数千分位的处理是否正确,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

  5.比较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

  让学生讨论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这和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的关系是一样的。

  6、小结。

  教师:通过学习上面的知识,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都要从最低位算起。然后教师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完整地说一说。并让学生看书上的法则,齐读一遍。

  7、做第78页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并验算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

  1.做第1题,教师先说明题意,要根据加法算式来写减法算式的得数,不用再列式计算。学生做完之后,可以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减得的差的?使学生加深对小数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关系的认识。

  2.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可以要求学生验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订正时,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重点说一说。

  板书设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例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

  4.075千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千克?

  3.735+4.075=7.81(千克)

  答:一共采集了7.81千克。

  例2:少先队采集中草药,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7.81千克。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多少千克?

  7.81-3.735=4.075(千克)

  答: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千克。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3篇(扩展2)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3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1

  学习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一课时,课本第二页至第四页内容及相关习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与问题中,经历概括总结加、减法意义的过程,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引导组织学生自主观察、比较概括,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体会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过程中,培养抽、概况、比较的能力。

  学习重点:加、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与关系的认知理解。

  学习难点:加、减法意义理解,体会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学习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人盼了一百年的铁路,是一条行走在世界屋脊上的天路—青藏铁路。号称*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他创造了许多世界之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二、探究新知

  1.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1)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仔细观察地图,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实际问题?

  西宁到*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请尝试列式。

  814+1142=1956

  (2)概括加法的意义。

  思考: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回忆:在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2.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1)出示例1第二小题和第三小题题,进行解答

  试着解决这两道题,看看谁的速度快?

  (2)对比概括减法的意义。

  这三个问题有什么联系?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请你再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联系?

  想一想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减法呢?(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3)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回忆:减法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4)加、减法的逆运算。

  请再次观察这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这三道题的计算和减法的意义可以看出,减法运算是加法运算,相反的运算,相反的运算在数学中叫做逆运算,所以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想一想加数加数与和之间有什么关系?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加数+加数=和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三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一第1题。并且说一说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算法的道理?

  3.完成课本练习一第2题。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本的第2页和第3页的`内容,请您仔细阅读课文内容,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五、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一第3、4、5题。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3篇(扩展3)

——四年级数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3篇

四年级数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导入

  一、复习铺垫

  加减5分钟口算。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或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或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3篇(扩展4)

——《加减法的认识》教学反思3篇

《加减法的认识》教学反思1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加法含义。

  本节课的开始,我利用了书中的信息图创设了“美丽的花果山”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你想到了,让学生自己提问,老师删选学生的问题,保留“一共有几只小猴子?”利用学具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解决这个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感知“合起来”就“加起来”的意思,对加法有了感性认识。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是新课标中特别强调的。加法的"初步认识对现在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很简单,我也不担心他们掌握不了这一内容,所以在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我作为一个倾听者,将他们零散的知道串连起来,用规范的语言深化他们对加法的认知,使他们加深了对加法的意义的理解,又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为今后学习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加减法的认识》教学反思2

  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1.对于大括号的作用的很好体现。在引入大括号时我用课件演示出大括号,让大家体会大括号表示把两个或几个物体合起来,让学生用手势来演示,再让学生来说说你觉得大括号有什么作用,突出大括号的作用,体会大括号的意义。

  2.在对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对比中,我逐个出示,练习,再让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不同,再通过他们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加,什么情况下用减,教师这时做一个总结,这样教学效果较好。

  3.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一组生活中表示数量是8和9的数据,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亲身感受到了8、9的基数和序数含义,同时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已经掌握了数数的"一般方法。因此,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找出数量是8、9的物体,并说明数量是8的物体用数字8来表示,数量是9的物体用数字9来表示,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数字8、9的形成过程,而切培养了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大小,已经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在比较7、8、9的大小时,我没有讲怎样进行比较,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直接用“、”表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加减法的认识》教学反思3

  加减法对现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也许已经不是初步的认识,因为大多数学生都上过学前班或幼园大班,特别是有的幼儿园为了讨家长的欢心都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他们已经把计算训练得很快了。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其中有些是机械化的,学生不太理解到底什么是加法,什么又是减法。如有些学生会说多了就用加,少了就用减。

  作为一个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的。良好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愿学,爱学,乐学。这节课是教学减法的初步认识,既是学生学习减法运算的开始,也是减法应用题的启蒙课。而兴趣是学生的最好老师,故一开始我就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且切合他们的年龄与生活实际的情境中学习。

  课一开始我便出示情境图,用带着激情,且富有童趣的语言讲述:通过画面与言语的结合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了减法的意义,也不会给学生一种旧知识重新学习的枯燥感,且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生活化,不仅仅要求教师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数学,还要让学生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过。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具有终身发展能力的人,才是适应新社会的新人类。在教学中我是比较注重这方面的,在这节课中就有体现。当学生对减法的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之后,我便接着问像这种5-2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过吗?这样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让学生在说中进一步领悟减法的意义。我觉得这样的课堂轻松,学生无学习的负担,只有学习的乐趣。

  这样的一节课上下来,我自我感觉上认为学生的作业正确率应该是高的,但从作业反馈情况看每班都还有4、5个学生没能很好理解。经过反复思考之后,我觉得,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的起始课时,就应该渗透数量关系,让学生理解的更深。情境也好,生活实例也好,是在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铺垫而理解的,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应该在学生举的例子中接着问每个数在你的这个例子中指什么,我想这一环节的增加定会极大地降低这方面的错误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3篇(扩展5)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3篇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1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一、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二、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2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2~4页。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 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3. 逐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明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知识,将相关知识点链接出来,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引导作用。

  二、新知探究

  1.出示P2页例题,提问:“从西宁到*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学生仔细思考,并小组讨论解答,说出自己的思路。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课件显示主要的分析思路,以及详细的解题过程。

  提示:人教新改版后,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列为重点,请教师在讲解时参照课件里面的详细过程。

  3.P3页两道例题及详细解答过程,重点阐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将减法中各部分名称着重强调,以及和加法中各部分的关系。

  提示:在减法中,已知两数的和叫做

  被减数,已知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所求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4.总结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详见课件。

  5.P3“做一做”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批改。

  三、巩固应用

  通过习题的演练,让学生将知识点进一步熟练应用。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3

  教学内容:

  练习一P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及作图能力。

  重点难点: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应用;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说出下列算式各部分名称

  25+16=41 321-100=221

  2、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在下列算式的( )中填上适当的数。

  105+56=161

  400-175=225

  161-( )=56

  225+( )=400

  ( )-56=105

  ( )-225=175

  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指名回答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引出课题。

  二、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页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3、完成教材第4页第3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组内交流。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并说明理由。

  总结后,让学生在同桌内互相出题,玩猜数游戏。

  4、完成教材第4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填表。

  反馈时重点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

  5、师:我们学过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小结后说明: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验算的方法。

  三、检测评价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347+275= 914-508=

  2、四年级有学生142人,其中65人参加了书法社团,其余人都参加了美术社团,参加美术社团的有多少人?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一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加法 减法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3篇(扩展6)

——6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3篇

6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

  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很多老师都喜欢创设一定的声音、图片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课有时我觉得是十分必要的,有时却觉得会冲淡数学味,总之要因课而异。

  比如在“6和7的加减法”一课中,我看到了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在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图两式”时,把课本中小朋友摆小棒的图,变成学生喜欢的卡通小动物(小鸡和小青蛙)。由小动物在草地上荡秋千的画面,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把1只小鸡和5只小青蛙放到每个组的草地秋千上,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通过两位同学不同角度的观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看图列式的。

  这个设计画面生动活泼,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我觉得这样的主题图和教材上的小棒图相比,出现“一图两式”的效果更加明显。因为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列式时往往是左边的个数加上右边的个数并求出总数,如果利用上面的图的话教师可能需要一定的引导才能得出“一图两式”。但是利用小棒图却有很多优势:

  1、让学生摆的话前后两个学生在不同的方向观察,就会很自然的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突破一图两式这一重点。同样在教学减法时利用小棒图让两个小朋友从不同方向观察列式,也会很自然得出减法的“一图两式”。

  2、学生再次的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6和7的组成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体会观察的方向不同,引起加数交换位置,但总数是不变的。

  4、省去十分烦琐的课件制作。

  因此,我想我们在备课时因仔细分析教材,然后再精心设计适合本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要一味的去追求生动活泼的情境创设,这样可能会冲淡数学味,失去数学最本质的东西。我们应该仔细琢磨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素材,合理利用教材资源。

6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2

  1、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图两式”。

  我们把课本中小朋友摆小棒的图,变成学生喜欢的卡通小动物(小鸡和小青蛙)。由小动物在草地上荡秋千的画面,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画面生动活泼,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1只小鸡和5只小青蛙放到每个组的草地秋千上,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通过两位同学不同角度的观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看图列式的。这一环节初步感受“一图两式”,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2、独立操作,形成概念,理解“一图两式”。

  我们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图两式”。而接下来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地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在秋千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摆几只小鸡和小青蛙,并看着自己的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这样便出现了两组6的加法算式,加上同位同学进行讲解怎样看图列式的,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合作能力。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感知中树立“一图两式”的概念。这样处理,既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间和充足的思考余地,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用数字意识。可能是让学生合作得多了,加上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有些孩子开始开小差,乱说,今后,还要加强这些学习习惯的培养。

  3、建立表象,由具体操作到看图列式。

  第三个环节,便是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直观图,自己独立列算式。使学生能够由具体的实物抽象到看直观图列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遵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4、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我把6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再教学减法进行巩固,这样,学生能够在很扎实的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减法。在最后的练习中,再出现加法和减法的综合练习,使学生能够整体、全面地理解巩固新知识。

  如:在综合练习中,出现了四道看图列式。由于难易程度不同,可以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幅图,进行列式计算。这样安排提供了充分的学习选择机会,而且练习题的设计有针对性,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水*。

  5、活动形式多样化,语言贴近学生生活。

  课堂上,我们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

  a.你还想让几只小青蛙和几只小鸡来玩秋千,自己摆一摆;

  b.你们草地上的小动物也累了,你想让哪种小动物先回去呢?

  c.综合练习让学生在这四幅图中任意选一幅图,喜欢哪一幅就做哪一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习灵活地选择,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孩子们的学习兴致较高,只是由于放得太开了,有的孩子说不到点上。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3篇(扩展7)

——《6和7的加减法》教学设计3篇

《6和7的加减法》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学习了1——5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根据6、7的组成掌握6和7的加减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一图两式的一般规律,并会列式计算。

  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引导学生体会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计算6、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一图两式的一般规律,并会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今天在这儿和老师一起学习,你们高兴吗?”

  “老师的心情也和你们一样,太好了!”

  “同学们请看,这是智慧爷爷送给我们的智慧星,你们喜欢吗?那么你想得到它吗?”教师出示剪纸的星给学生看。

  二、复习旧知:

  “接下来我们就要比一比谁最聪明了。”

  教师和同学们玩猜拳游戏。

  “你猜得真不错,你是得到智慧星的第一个小朋友。”把智慧星送给小朋友。

  “还有这些星星,给谁呢?

  “那看谁的表现最好,我就送给谁。”

  三、探究新知:

  “同学们,智慧爷爷现在要我们做一件事情,请每组的小朋友拿出6根小棒,把这6根小棒摆成两堆,一堆5根,一堆1根,大家摆好了吗?”(教师在黑板上摆)

  “看一看你面前的小棒,谁来说出一个加法算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1+5=6

  “你为什么列1+5=6呢?”

  学生:“我看到左边有1根小棒,右边有5根小棒,合起来是6根小棒,所以列1+5=6”(需教师引导学生说)

  “还有谁来说一下你的算式?”(如果和上个算式一样,可让学生再说一下他是怎样看的)。

  “还有小朋友说吗?”

  学生:“我列的算式是5+1=6”(教师板书5+1=6)

  “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列5+1=6吗?”

  学生:“我看到左边有5根小棒,右边有1根小棒,合起来是6根小棒,所以列5+1=6”

  “再看一看你面前的小棒和同学说的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我们相互说一说!”(给学生两分钟讨论的时间,展示讨论结果)

  (学生可说出的结果有:①发现我在这边看到的是1+5=6,他在那边看到的是5+1=6;②我发现这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③我发现相加的两个数相同,前后位置不同等等)

  在说的过程中,说的只要对,都要给予肯定,说的好的,要赞扬并发智慧星。

  “大家说的都很好,这说明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很仔细。”

  “现在我们看银幕。”

  展示第4张幻片(5+1=6)

  展示第5张幻片(1+5=6)

  展示第6张幻片(5+1=6,1+5=6)

  “现在我们做第二件事情,请每组的小朋友拿出7根计算棒,然后用你的左手拿1根,右手拿6根,举起手来。大家把这件事情做好了吗?”

  “然后放低左手,你还有多少根小棒?谁来说出一个减法算式?”

  指名说,教师板书:7-1=6??

  “你为什么说7-1=6呢?”???????????????????

  学生:“我看到本来(总共)有7根小棒,如果去掉左边手的1根,就剩下右手的6根,所以7-1=6”

  “是不是?”

  学生说,教师板书:7-1=6

  “好,再来,我们把右手放低,还有多少根?谁想到算式?”

  学生:“我看到本来(总共)有7根,如果去掉右手的6根,就剩下左手的1根,所以7-6=1”

  教师板书“7-6=1”

  “好,我们来看影片。”

  展示第7,8,9张幻片。

  “再看看图和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这一个图可以写出两个加法算式。”

  “我发现都是用7减去的。”

  “我发现7减去一个大数得一个小数,减去一个小数得一个大数。”

  “我发现7可以分成1和6,也可以分成6和1。”

  (对学生说得好的及时鼓励,奖星星。)

  四、小结并引入一下练习: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完成了我们要做的两件事情,学到了我们以前不知道的一些知识,就是通过不同的观察方法,一幅图可以得到两个算式,但结果都是正确的,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内容:6、7的加减法”(可以重复展示课题)

  “同学们,金色的秋天来到了,树上的叶子飘下来,小海豚在海边看到一些落叶。它在计算有多少张呢?”

  展示第10张幻片。

  “谁来说一说图意思?”(指名说图意)

  “谁会列出两个加法算式?”

  4+2=6,2+4=6

  哦,一阵风吹来,把一些树叶吹走了......

  展示第11张幻片。怎样列式子?

  学生说算式(6-2=4,6-4=2)

  好,大家再来看看下面的图画,您能想出两道算式吗?

  展示第12张幻片。

  展示第13张幻片。

  奖星星。

  “小朋友们,请你们把书翻到45页,先看图,然后把书上的算式填完整。”

  问:“说愿意把你做得给大家看?”(可以把学生的书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及时给予表扬)

  通过展示,教师做小结。

  “刚才老师看到大家取得了这么大的收获,老师感到很骄傲,那么我问大家,是不是每幅图都可以写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或者说,每幅图都可以写出两个不同的减法算式呢?”

  展示第14张幻片。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说出你想的加法算式。”

  生:“3+3=6”

  问:“还有吗?”(学生可能还说3+3=6,或者说没有了。)

  再问:“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只能写一个加法算式?”

  生:“两边一样多,两部分一样多。”

  师:“你说得真好。”奖一颗智慧星。

  师:“好,现在谁来说一说减法算式?”

  板书:6-3=3

  问:“还有吗?”(可能还说6-3=3,或者说没有了。)

  再问:“谁来说一说,什么时候只能写一个减法算式呢?”

  生:“也是分的两部分同样多的时候。”(教师可做引导)

  小结:通过这幅图,我们知道并不是每幅图都可以列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这种情况就属于特殊的。

  师:“同学们,你们的表现真让人佩服,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哪些同学得到了智慧星,请得到星的同学上台来,我们为他们表示祝贺好吗?大家鼓掌。”

  “大家看上台的同学和他们得到的星星,你们也想得到智慧星吗?”

  “那么,我们翻开书本46页,学写算式,看谁写得好”

  (有空余时间,做练习,展示第15张幻片)

  小结:“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都很好,请一位同学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说得好,奖你一个星星。好,看中午作业。(投影)

推荐访问: 加减法 各部分 反思 《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教学反思3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