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校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19篇)

高校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19篇)

时间:2022-11-20 18:20:04 来源:网友投稿

高校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19篇)高校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法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始,国家大力推行依法治国建设,提出一百多项改革任务,而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19篇),供大家参考。

高校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19篇)

篇一:高校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法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始,国家大力推行依法治国建设,提出一百多项改革任务,而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前途,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突破口是法治教育,高校作为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推进高校的法治教育刻不容缓。而目前的高校对于法治教育普遍存在不够重视、形式化、片面化等问题,基于此,本文详细的分析了目前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初步探讨了推进高校法治教育的有效对策。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问题与对策

  引言

  近年来,高校不法案件频发,从高校领导到教师再到学生都有不法行为发生[1]。由于高校相对封闭,缺乏监管,原来被认为是“清水衙门”的高校现如今却成为了腐败犯罪新的高发区,如安徽中医药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校长王键利用职务影响插手学校工程建设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武汉大学后连续几任基建处长都相继落马;教师作为一项崇高的职业而师风师德败坏的现象屡见新闻,如上海海事大学教师姜某某在发表的文章中抄袭他人成果,扬州大学教师华某某以辅导毕业设计为由,约学生单独外出对学生进行性骚扰;大学生之间本是纯洁的同窗之情却也有令人不寒而栗犯罪案件发生,如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案,云南大学马加爵案。由此可见,高校的法治教育亟待加强且迫在眉睫[2],有利于高校领导班子时刻警觉红线从而打造廉政高校,有利于教师自我约束潜心教学立德树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形成法治信仰,增强高校法治教育可以从根本上减少高校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实现“依法治国”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3]。

  1.高校法治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高校的法治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中持续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略的问题,研究探讨高校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有利于高校开展法治教育工作。

  1.1法治教育意识淡薄

  虽然国家多次提出推进高校法治教育建设,高校也执行了多年的法治教育进校园,将法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4],但是高校各个群体都不够重视、法治教育意识淡薄,师资力量还有课时安排上都难以将完成法制教育,大部分的高校只是把法治教育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没有意识到法律知识的匮乏带来的严重后果。高校领导没有将法治教育提高到党风廉政建设相同的高度,加之高校缺乏相应的行政监管,在基建领域、招生考试等工作上频发问题、扎堆腐败;教师没有将法治教育作为师风师德建设和个人教学能力的一部分,部分教师存在与学生发生不正当男女关系、侵占科研经费等问题;大部分的大学生只是将法治教育作为一般的课程看待,没有充分意识到法律知识的缺乏带来的严重后果,如有部分学生没有法律警觉意识,大学生犯罪时有发生,运用不法黑客技术非法入侵网络,非法盗取、传播网络信息,还有部分学生面对不法行为侵害时不知道利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这既不利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也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5]。

  1.2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不合理

  高校法治教育的主要课程一般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该教材内容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组成,法律知识和法治教育应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同步更新,而思修教材中法律基础内容也比较过时,自出版以来教材没有变化,内容固化,难以与时代的变化同步。法律基础只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左右,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都由思政老师讲授。且该教材过于理论,与大学生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合同法,专利保护法涉及较少,实用价值不大。这些都不利于系统地开展学生的法治教育。大部分高校对于法治教育的课程开设课时十分有限,教学内容也被大幅压缩,没有足够的课程时间引导培养学生的法治教育兴趣,学生的法律兴趣不高导致学生法律意识不足,很多学生甚至觉得道德的约束力高于法律,以至于学生面对不法事件时第一时间想到的道德因素而不是法律因素。同时,高校的考核方式也不够科学,考核的普遍方法为考试制,将法治教育的考核知识局限于书本,未能养成大学生良好的法治意识和社会主义法制观,更不能使大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1.3法治教育教师队伍有待提升

  在一般的非法学高校,法治教育课程属于公共课,没有单独的法治教育师资

  队伍,一般是思政教师兼授法治教育课程,极少高校有专业专职的法治教育教师。没有专业的法治教育教师来进行法治教学,教学一般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思政教师一般没有经过系统全面的法律知识学习,法治教育知识体系不完备,无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没有自身参与过的案例,学生中常见的法律问题他们也无法用相关法条解决,课程教学时一般相对枯燥无味,这样必然导致在教学活动中出现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无法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校外法庭旁听等活动。大学生在只有实际参加这样的法律实践活动,才会有切实的体验,才会形成良好有法律意识。

  2.推进高校法治教育的对策

  推进高校法治教育有助于高等教育均衡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针对目前高校在法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以下途径来加强高校的法治教育。

  2.1建立法治教育监管机制

  从高校领导层到每一个教师再到每一个学生应充分认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的各个个体全员参与,将“讲法治”提高到“跟党走”相同的高度,才能更好更全面的推行法治教育活动。同时应建立法治教育监管机制,对于高校行政领导应积极引入教育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管,将封闭的高校管理敞开来,做到透明廉洁;对于高校教师应积极接受上级领导和学生的监管,在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中加入法律的紧箍咒,对教师职业始终怀有使命感和责任高;对于学生的法治教育监管,法治教育教师、辅导员等都应积极参与进来,将学生的法治教育也作为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一项进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的法治教育逐步推广直至全面覆盖。

  2.2优化法治教育课程

  大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的提高仅靠思修一门课程的学习基本是不可能实现,还可以根据学生自身需求,因材施教,开设专业相关法律课程,使学到的法律知识能符合自身需求,同时开设多种法律选修课程,将法律选修课提升到必修课的高度,这样可以有效地加强大学生的法律基础素养,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同时,改进法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多加入实际法律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的互动交流,积极打造高效课堂实用课堂,促进学生学习参与法

篇二:高校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意义首先,针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有利于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的践行;其次,针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建设;再次,针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最后,针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有利于促进德育教育的发展。2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2.1目标定位不清是法治教育存在的体制性问题法治教育存在的体制性问题是法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清,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注重课堂法律知识传授,忽视学生法律素质提升。同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将法律知识的学习看作被动的思政教育,缺乏对法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上法治教学的考核以书面考试为主,无法有效的识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法治理念、行为模式和应用能力等技能的提升。因此,法治教育应该由过去单纯的灌输式知识教育,转变到更加强调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2.2教育形式单一是法治教育存在的实践性问题法治教育存在的实践性问题是法治教育形式的单一,高校的法治教育拘泥于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教学。教师枯燥地讲,学生单调地记,即使引入一些相关的案例教学,也存在案例陈旧、讲解乏味等通病,法治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变成学生死记硬背地应付考试。同时,法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实际遇到的法律问题脱节严重,导致学生缺乏心理体验而无法产生课堂共鸣。2.3重道德轻法律是法治教育存在的观念性问题法治教育存在的观念性问题是现有教育重道德轻法律,从小学开始就开设“思想与品德”课程,却缺乏法治课程的教育。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存在重道德品质教育轻法律法治教育的现象,教师更多关注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较为忽视法律素质与其之间的联系和衔接,这就导致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律法治教育的协同作用不能有效发挥。由于法治素质的欠缺,使得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短板,对其求学、就业都存在很大的不利影响。2.4教师素质不高是法治教育存在的组织性问题法治教育存在的组织性问题是现有教师队伍的法治教育资质及能力欠缺,法治教育是一门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这对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教育方式都有很高的要求,而现有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一般由一位老师执教,这就很难保证其专业性和针对性。

  3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意见建议3.1建立灵活的工作运行机制在现有的法治教育的基础上,要建立灵活的工作运行机制。从过去的以书面考试为主向能力考核转变。同时,在法治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建立政府主管部门与社会团体的协调机制,统筹各项社会资源营造良好的高校法治教育环境;另一方面,要增加高校与家长的法治沟通机制,把家庭法治教育纳入高校的法治教育体系中来。3.2进行有效的教育课程改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法治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应该改良现有的教材,增加教材中符合现有社会实际的案例部分的比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掌握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其维权意识和能力。于此同时,教师应当结合社会热点事件,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拓展教材内容进行实践教学。3.3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法治意识的习得和养成。因此,加快高校的依法治校进程将促进高校法治教育的开展。同时,在高校内要增加法治文化建设,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同时开展各项法治类竞赛活动,及时将学生学到的法治理论得以运用和实践。3.4加强源头的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落地需要加强源头的师资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前提。教师自身的法治素质及教学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法治教学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法治素质,才能在教法、守法、用法、护法过程中以身作则,因此有效的教师队伍建设及业务能力提高迫在眉睫。

篇三:高校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凌娜来源:《今日湖北·中旬刊》2015年第06期

  摘要高校法治教育是培养法治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开展高校的法治教育工作,提高法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高校法治教育所必须予以认真探索的课题。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分析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问题对策

  在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背景下,实现法治化己成为全社会达成的普遍共识,开展法治教育是所有法治先进国家的通行做法。早在党的十五大上就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将此治国方略明确为我国宪法原则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明确提出“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以及“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表明了法治教育仍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重要内容,必须得到加强与深化。高校是培养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基地,在高校大学生中间开展法治教育,意义十分重大。大学生法律素质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两个文明建设,以及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

  高校法治教育是对高校中非法学专业学生进行的法治理念和法治素质的培养。我国高校法治教育是从1986年国家教育部做出在高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决定后开始的。客观地说,过去29年,伴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我国的大学生法治教育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就目前大量关于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中发现大学生所具有的法律知识、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法律素质、法制观念等,并不能与其自身法治公民相对称,并不能满足我国法治国家建设要求。最为明显的是近年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马加爵案、卓科案、付成励案、药家鑫案、林森浩案等大学校园中的违法犯罪案例的频繁出现,涉及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智能犯罪、破坏犯罪等多种犯罪行为。当前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并且犯罪性质也日益严重。究其原因,当前的高校法治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也非常复杂,所以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高校的法治教育工作,提高法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高校法治教育所必须予以认真探索的课题。因此对高校法治教育的研究应紧跟时代步伐,紧密联系实际,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目前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主体现代法律意识不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安微农业大学盛黎明作的一项关于大学生对基础法律知识、法律作用以及对热点法律现象认知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上存在缺乏法律信仰、对法律缺乏畏惧感、缺乏扎实的法律知识以及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等诸多问题。王蓓同样作的关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相当的贫乏。近年来逐年升高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数据同样告诉我们,大学生对法律知识不清,或明知违法却存在侥幸心理,还有是缺乏社会责任感,认为只要自己不违法,不犯罪,法律就与自己就没有关系。大学生作为高校受教育主体,其自身的法律意识直接影响高校法治教育效果。

  (2)法治教育内容设置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在法治社会建设进程中,从个体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到事业的发展与成功,均离不开一定的法律知识或法律技能。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法治教育从内容上来讲,仅仅停留在基本法律知识的宣讲和解读上,侧重于“技”的层面,而忽略了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权利义务意识的培养和现代法治精神的塑造。而且,高校中现有的教学资源配置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缺乏科学性。现实中一个极为普遍现象是,高校针对绝大多数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法治教育课在授课内容并没有结合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有选择性地对相应的法律知识进行讲解,而是以合班的形式进行,缺乏科学性。

  (3)教学方法上陈旧落后,实践性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高校的法治教育一直从属于道德教育,因此在教育方法上存在着照搬德育教育的老一套的传统做法,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这种倾向导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侧重于运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把法律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忽视学生接受和领会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造成学生学习知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无法感知法律知识和自身生活的密切关联,实践性严重不足。

  (4)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手段简单化,大学生参与度不高

  目前,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师多为思想政治教师,其自身的法律知识和教学方法便存在着一定的欠缺,专业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严重不足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手段简单化,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参与度不高,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高校法治教育的对策

  (1)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法律专业的学生因为受到专业的法学教育往往具有良好的法治意识,而其他占高校学生主体的非法学专业的学生由于接受法律教育时间较少,以至于法律意识相对缺乏,从而导致大学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生违法犯罪现象大量存在。因此,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在认同法律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形成对法律权威的认知和认识,如若缺乏对法律的信任,法律就不能内化为意识,外化为行为。

  (2)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切实调整法治教育的培养理念

  高校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衡量标准和一个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在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上要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改变陈旧的、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文明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各方面教育结合起来,切实调整法治教育实施全方位互动教育的培养理念,真正的实现使大学生的素质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提高,构建完善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

篇四:高校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依法治校存在的问题及实现途径

  李丽娜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从严治校,认真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依法治校是高校办学模式转变与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也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法治基础和必由之路。本文从依法治校的内涵与特征入手,通过分析高校依法治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探索发挥党组织保障作用,实现依法治校的有效途径。%"Nationalmediumandlong-termeducationalreformanddevelopmentplan"Pointsoutclearly:"Schoolsshouldestablishandimprovecompliancewiththelaw,reflectingtheirowncharacteristicsoftheschoolregulationsandsystem.Managingtheschoolbylaw;governingstrictly;conscientiouslyfulfillingthedutiesofeducationandmanagement."Managingauniversitybylawistheurgentneedandinevitablechoiceofmodeandmanagementsystemreform,alsointheconstructionofaharmoniouscampusandtheroutemustbetakenthebasisofruleoflaw.Fromconnotationandcharacteristicofmanagingauniversitybylaw,throughtheanalysisofproblems,thisarticleexploresthegivingplaytothepartyorganizationtoensureactionaccordingtothelaw,andtoachievetheeffectiveway.

  【期刊名称】《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2(014)003

  【总页数】4页(P55-58)

  【关键词】依法治校;存在问题;有效途径

  【作者】李丽娜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沈阳1108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7

  依法治校是一种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办学理念,也是一种学校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依法治校过程中的新情况、新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加强依法治校,建立良好校园秩序已经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1高校依法治校的内涵与特征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在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学校、举办者、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这一表述从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理和学校内部事务管理两个方面对依法治校进行了阐释。高校依法治校是以法律作为高校管理的最高依据和最高权威。所谓“依”,是指依照和根据;所谓“法”,是指高校管理的依据,即与高校办学、管理相关的法

  律、法规和规章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所有规范性文件,包括高校内部管理制度;所谓“治”,是指高校办学与管理的具体行为;所谓“校”,是指高校,包括大学、专门学院及高等专科学校。高校依法治校的内涵可概括为:高校广大师生员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按照现代法治精神,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合法、民主、科学地管理学校事务,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治校的基本特征包括:一是依法治校实行“法治”而不是“人治”的管理方式;二是依法治校遵循依法办学的原则。高校要按照法律规定,遵循法定程序,依法处理学校事务和内外部关系;三是依法治校体现法治精神。高校管理者树立法律至上和权利本位的观念,高校管理权力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师生员工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和救济。坚持依法治校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依法保障师生合法权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高校依法治校中存在的问题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是新中国第一部教育法律。此后相继颁布了《教师法》、《教育法》等重要的教育法律法规,特别是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为高校依法治校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由于我国教育法制建设起步较晚,存在一定的缺位或滞后,与此相关,高校的依法治校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1)落实办学自主权与依法管理之间存在矛盾。《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我国长期存在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越位现象,对学科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制定、招生规模与比例等属于高校自主管理方面干涉过多。近年来,虽然一些教育行政审批项目得到精简,高校办学自主权也逐步得到落实,但在如何依法监督高校办学方面还有待改进。同时高校在自主管理时,存在不依法依规合理合法制定内部管理制度的情

  况,未能做到科学、合法管理学校事务。(2)民主建设与民主监督方面有待加强。《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但在实际中,落实情况却差强人意。目前高校中或多或少存在校务公开缺少透明度、重大事项未征求教职工意见、重大决策小范围讨论决定等现象,或仅将无关紧要的内容进行公开,对学校财务收支情况、学生收费依据等重要内容却秘而不宣。这些不民主的做法极易引起内部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发展。(3)管理人员法制意识不强。目前,有的高校管理人员法制意识不强,存在“轻法治、重人治”思想。有的领导干部在处理学校事务时过于随意,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处理方式,导致管理混乱;有的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按上级有关规定与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办事,利用权力破坏制度;有的人甚至违法乱纪,走上犯罪道路。这些都是高校依法治校中的薄弱环节,不仅与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相悖,而且不利于高校内部和谐稳定。(4)缺少有效权利救济途径。随着师生法制意识的增强与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师生与高校发生纠纷日益增多。许多纠纷是可以通过校内途径得到解决的,但由于缺少有效权利救济途径,导致矛盾扩大,难以解决,甚至只能通过诉讼途径解决,如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发毕业证学位证案,刘文燕诉北京大学拒发博士学位证书案等。此外,目前高校还未建立健全校内教师申诉制度,没有独立的教师申诉机构,也没有明确的受理与作出决定的期限,不利于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和促进高校依法治校。3实现高校依法治校的有效途径(1)坚持依法治校,建立和完善决策机制。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

  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高校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政治领导作用,不断增强贯彻执行这一体制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同时要坚持民主集中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研究决定重大事项,不断完善议事和决策机制。建立民主协商和民主参与机制,广泛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党员在各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凝聚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依法决策。(2)坚持依法治校,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高校党委要充分认识把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依法治校理念,发挥法律调节功能,构建和谐健康的内外部环境。就内部而言,依法治校可细化为部门工作职责。教学方面,要按照《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及教育部有关教学方面的计划和规定执行,引导和监督教师全面贯彻教学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管理方面,要贯彻执行《行政诉讼法》、《高等院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保护师生合法权益;服务方面,要贯彻执行《劳动法》、《食堂卫生法》等法律法规,保证师生身体健康,为教育教学提供保障。就外部而言,高校作为经济社会的组成部分,在与校外法律主体的交往中,要增强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在高校基础建设、联合办学、招生就业等方面,善于运用法律合同等手段,充分利用法律武器,维护高校及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3)坚持依法治校,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高校要建立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党的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形成强有力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这是实现依法治校的重要保证,也是法治建立控权机制的根本要求。要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放到党政中心工作来谋划,寓于各项改革和政策措施中来落实,抓住招生、基建、大宗物资采购、职称评定、人事管理等容易滋生腐败行为的重点岗位和重点环节,认真查找每项权力监督漏洞

  和制度缺陷,逐步建立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要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对高校各项工作的保障监督作用,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在各项工作中的贯彻落实。要全面推进校务公开,确定校务公开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定期组织教职工代表对校务公开情况进行评估,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纪检、监察、工会协调、监督,基层党组织各负其责,教职工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4)坚持依法治校,建立和完善教育机制。高校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师生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首先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为平台,加强领导班子的法制教育,发挥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的模范作用,坚持树立四种观念:一是树立制定学校重大改革措施与重要规章制度的观念;二是树立依法领导、按章办事的观念;三是树立公平待人、人人平等的观念;四是树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观念,进而提高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其次,以基层党支部民主生活会为依托,加强本部门党员干部及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各类管理人员要结合岗位工作需要,重点学习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熟悉运用各项规章制度,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观念。同时以各类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广大教师的法制教育,并将法制教育列为岗前培训、进修深造的重要课程,全面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和培养学生法制观念的意识和水平。(5)坚持依法治校,建立和完善救济机制。高校要建立内部师生申诉制度,它是非诉意义上的内部权利救济机制。高校教职工如果认为学校或其内部组织侵犯其合法权益,或对其做出的处理不服,可向教师申诉机构提出申诉,并请求进行审查处理。申诉内容包括职称评审、职务晋升、进修培训、考核奖惩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事项。高校要设立独立的教师申诉评议委员会,受理教师申诉并做出处理决定。还要建立调查制度、听证制度、说明理由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结果监督制度等配套制度,以提高申诉处理决定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同时高校还要建立健全学生申诉制度,化解矛盾,维护稳定。高校党委和基层党组

  织要高度重视师生申诉工作,密切关注申诉师生的思想状况,保障师生的正当权益。高校内部师生申诉制度的建立,既可以降低高校与师生的诉讼纠纷,也是维护高校形象、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依法治校不仅是保障校园安全稳定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高校法治化进程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保障作用,坚持依法办学,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民主监督,维护师生权益,不断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推进高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杨凤英.高校依法治理若干问题思考[J].山东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2]李牧.我国高校法律地位之检讨-兼评我国相关立法的缺陷[J].法学杂志,2006,(1).[3]邓海娟.依法治校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3).[4]梁天基,林玉琼.高校依法治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世纪论丛,2006,(1).[5]莫晓斌.浅谈高校依法治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8,(3).[6]陈俊豪.我国高等学校依法治校刍议[J].决策与信息(下旬),2009,(7).

篇五:高校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谭阳希来源:《科技视界》2015年第20期

  谭阳希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株洲412001)

  【摘要】主要从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及不足进行分析。针对常见的比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高校对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定位不够准确等问题。笔者指出,有必要通过对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改革,通过强化法律实践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并且要将院校法制教育与实践性、应用型教育相结合,促进法制教育技能化,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关键词】法制教育;大学生;法律意识;实践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法治建设作出重大部署。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力量,因此,加强法制教育,使大学法律意识增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行事,认真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维持法律的尊严。所以,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对实施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起着重要的作用。

  1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1高校法制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据了解,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尤其是非法律专业的法制教育类课程普遍集中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的教学上,课堂教育方式大多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方法简单、手段落后,该教材在编排上,法律部分仅仅占两个章节,而且在介绍法律知识的少量篇幅中,也多是介绍法律中的政治性,道德性的内容,对纯粹的法律知识体系介绍的并不多,许多法律仅仅是简单解释而已。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鉴于教材编排以及课时安排的有限性,且任课教师大多为非法律专业,很多教师对法律课程讲授得不够深刻,课堂单调、枯燥无味,学生往往学不到太多法律知识。

  1.2高校对于法律教育重视不够,大学生法制观念不够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目前以“90后”为主的一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随之出现了许多的变化。尽管主体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受社会、家庭、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中的偏差行为大量增加,违纪、违法、犯罪行为明显增多。比如2013年4月25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中毒身亡,而涉嫌投毒的犯罪嫌疑人恰恰是被害人舍友林森浩。另外2010年的药家鑫事件、2004年马加爵事件等等,这些案例都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性问题。这一方面体现出部分人法纪观念淡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等问题,另一方面也促使我们反思原有法制教育存在的教育观念滞后、内容僵化、方法简单、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等问题。大学生法制观念陈旧,虽然现在高校也进行一些普法教育,但广大大学生却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法律就跟自己没关系。与其花费时间接受法制教育,不如学专业知识实惠。因此,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法制教育活动也被束之高阁。这显然与构建“法律素质”的法制教育要求相距甚远。

  2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2.1课程的定位不准确,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在由原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当中明确指出:“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该定义使得大多数人认为,法制教育没有独立的定位,是从属于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把法制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在实际教学当中按照道德教育的模式来开展法制教育课,不仅难以较好的实现法制教育的目的,而且还将致使“法制教育”丧失其自身的特点。正是受这种不合理的传统认识因素的影响,在许多高等大专院校当中,法制教育很难拥有独立的法律教研室,有的是千篇一律的德育教研室,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很难得到切实有效的开展。[1]据调查,很多高校不太重视法制教育,尤其是非法律专业高职院校。这些院校重点将学生培养的重点放在了专业技能上,以及能否为学校获得专业类奖项这些荣誉和利益上,忽视了对大学生包括法律素养在内的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

  2.2法制教育课程教学手段单一,教师缺乏法律教育背景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法制教育本身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大多数高校法制教育的形式是基于法律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就是“灌输式”的教育,重点放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反而会使其厌烦这门课程。[2]并且由于授课教师教学水平有限,大多数为非法律专业,或者半路出家,不能通过案例结合实际,致使课堂氛围变得枯燥、沉闷,从而导致大多数大学生对法制教育课程没有兴趣。学生往往无法将法制教育课与道德教育课区分开来,感受不到法律对于大学生将来参与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3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

  3.1进行法制教育课程改革,将高校法制教育与实践性、应用型教育相结合,促进法制教育技能化。目前国内高校基本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来应付法制教育,这显然有悖于法制教育的真实目的,法制教育应当与实践性、应用型教育相结合。为此,在教育内容上,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可以“够用”为度,不追求理论知识体系的准确把握,但应着力使法律理论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3]高校要根据学生所在的学校类别、所学的专业及各校的侧重点需要,除进行宪法、刑法、民法等大法的一般性普及外,还应开设一些与各校专业(行业)相关、与各类学生需求接近的法律课程。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加强有关市场经济方面和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制教育。同时,还要加强刑事法律制度方面的法制教育,以预防和减少犯罪。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高校在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要把法制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发挥道德对人的思想和行动的教育引导功能。高校根据实际需求,可以着重培养大学生基本生活中的法律技能。比如商业交易中各类合同的起草、什么样的行为构成对他人或自身的侵权、民事诉讼有哪些条件和程序等。另外,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还可突出一两项技能的培养。比如汽车类专业,可以突出介绍我国关于机动车管理、交通运输安全、4S店买卖合同、售后服务类相关法律法规;计算机网络、软件专业,可以突出介绍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财会管理类专业,可以突出介绍财会类法律法规如公司法、劳动合同法、保险法、税法等。这些知识对于提高学生进入社会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都非常重要和实用。

篇六:高校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最后还普遍存在着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应该说高校规章制度的监督具有同法律监督一样的效力主要包括制度监督的制定和执行但在依法治校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不少高校仅仅是在制度的制定环节方面强调要进行监督而在制度的执行环节上就不够重视这样就存在着监督机制更多是一种装饰和摆设是一种高校领导用来写总结报告的必要素材而不能发挥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中加之存在着监督的责任主体和职责不够明确具体以及监督程序不清晰高校纪委实际上很难发挥其内部监督的作用所以在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监督不力或者是在普遍监督的名义下而本质上的无人监督正是由于高校管理权限处于难以内部和外部有效监督的状况因此在高校中所出现的决策不科学不民主搞一言堂甚至滋生腐败也就不难理解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新形势下高校法治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

  作者:刘滟滟车彤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18期

  摘要2012年11月,教育部以教政法〔2012〕9号印发《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作为法治社会在高校的具体体现就是要积极稳妥推进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工作,本文拟从分析当前高校法治建设面临的困难入手,提出做好高校法治建设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高校法治依法治校

  作者简介:刘滟滟、车彤,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中图分类号:C9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6-215-02

  2012年11月,教育部以教政法〔2012〕9号印发《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高校法治建设是推进法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才济济的高校,做好法治建设,往往能够在全社会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但高校法治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正视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找出症结所在,并制定做好法治建设的规划和路径。

  一、当前我国高校法治建设的现状

  正确分析我国高校法治建设的现状,才能对于高校法治建设取得的成绩进行全面总结,同时,对于面临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便做好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提升我国高校整体法治建设水平。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近年来我国高校法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围绕制定大学章程,全面推进我国高校法治建设

  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要求,设立学校必须要有《章程》作为基本条件,但对于大学章程的制定和建设,尽管有上述相关法律的规定,实际上,大学章程建设工作进展较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为缓慢,主要原因就是不少高校认为大学章程对于自身是可有可无,反正学校属于公办的,没有章程照样也能够运转下去,2006年,教育部倡导高校要将章程制定“作为学校加强现代制度建设,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抓手”,一些高校的“章程”才开始陆续公布。不过,当时全国可供参考和借鉴的章程文本和制定经验并不多,各高校也是在进行探索之中。直到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我国高校的大学章程制定工作才开始提速。围绕大学章程国家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法规对高校章程制定的原则、内容、程序、监督等环节进行了全面规范。由此,制订符合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的大学章程,根据章程依法治校成为各高校现阶段的重要工作和紧迫任务。

  制定大学章程不仅是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要求,履行法定义务,更是推动我国高校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即:落实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总体要求,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现依法自主办学。作为高校校内宪法,大学章程对于学校内部的各种关系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明确界定,为学校独立办学提供法律保障,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规范内部运行的程序,确保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权利和义务,可以预见,通过制定大学章程,明确各方利益关系,必将促进政府、社会和高校以及高校内部各个部门及师生员工更加自觉遵守大学章程,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

  (二)根据现行教育法制体系框架,推动我国高校依法治校实现新常态

  我国现行教育法制体系主要包括教育基本法律、实施办法以及教育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基本上形成了在宪法统领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制体系框架。

  在加强教育法制体系建设的背景下,还需要推动我国高校依法治校工作,促进高校法治建设实现新常态。

  一是要做到高校依法治校工作制度化。开展依法治校绝非一阵风式的运动,必须要持之以恒,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怎么样才能做到依法治校长期推进,就需要将依法治校工作加以用制度来规范。根据教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的要求,高校要加强章程建设,健全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的制度体系,要健全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健全高校法治建设,要进一步健全党委会、校(院)务会等重要决策性会议的议事决策程序,并以此确保依法治校工作制度化;二是要做到高校民主决策与监督常态化,高校民主决策与监督的重要体现就是要有广泛的参与性,程序的合法性以及信息的公开性,为此,就要做到凡是涉及教职工利益的一定要有教职工代表的参与,凡是涉及学生利益的一定要有学生代表的参与,为此要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会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力度,确保师生员工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三是要做到高校治理结构法治化,作为国家兴办的现代化大学,我国高校承担着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和提供智力支持的重任,同时,我国高校还面临着国外高校不断争夺生源的竞争的挑战,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办人民满意的大学的目标,如何才能做得到呢?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要推进高校治理结构建设,明确高校中行政领导与党委的职责,各相关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的职责以及与这些职责相配套的有关履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职程序上的规范,从而最终形成从学生到教师,从员工到领导都能依法依规办事,避免出现决策不民主、规划不科学、效果不理想的局面。

  (三)高校法治建设的作用得以日益显现和发挥

  高校法治建设要求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发挥师生员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和救济作用,为此,就需要通过加强高校法治建设,规范保护师生员工合法权利的程序渠道,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使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高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得到不断提高,尤其在落实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方面通过近年来的发展有了一定提高。

  二、当前我国高校法治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我国高校法治建设由于起步较晚,基础不牢,因此,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在当前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一方面,我国高校法治建设中的规章制度还不健全,正如前面所述,迄今为止,我国高校的大学章程建设还在“路上”,也就是说,尽管早在1999年1月1日起实施的《高等教育法》第二十七条以就明确规定设立高校,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章程》,但迄今为止,尚没有达到所有高校的大学章程通过教育部核准,大学章程相当于一所高校所必须遵循的宪法,如果作为高校基本法的章程建设本身就不完善,势必影响到学校所制定的其他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我国教育法律制度的权利和责任不够明确,教育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是高校进行教学管理的直接依据,除了大学章程以外,还需要以教育法律制度来有效地管理学校,平衡学校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权益,保护师生的合法权益,但我国目前的教育法律法规仍然存在着权责不明、职权不清的现象,这就在客观上影响了教育领域的行政管理,不利于高校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教学管理,不利于高校在制定相关管理规定过程中能够确保公平正义的实现;最后,还普遍存在着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应该说,高校规章制度的监督具有同法律监督一样的效力,主要包括制度监督的制定和执行,但在依法治校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不少高校仅仅是在制度的制定环节方面强调要进行监督,而在制度的执行环节上就不够重视,这样就存在着监督机制更多是一种装饰和摆设,是一种高校领导用来写总结报告的必要素材,而不能发挥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中,加之,存在着监督的责任主体和职责不够明确具体以及监督程序不清晰,高校纪委实际上很难发挥其内部监督的作用,所以,在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监督不力或者是在普遍监督的名义下而本质上的无人监督,正是由于高校管理权限处于难以内部和外部有效监督的状况,因此,在高校中所出现的决策不科学、不民主,搞“一言堂”甚至滋生腐败也就不难理解。

  可以说,近年来,由于高校法治建设滞后和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党风廉政建设措施不能很好落实,导致高校腐败案件频发多发。针对高校廉政和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教育部出台有关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制度文件就达10余项。例如,针对“两个责任”落实,出台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着眼于顶层设计,出台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意见》,同时,教育部还加大对直属高校的巡视和信访问题的查处力度。

  三、推进我国高校法治建设的具体措施

  高校作为社会文明传承和研究的重要部门,担负着成为依法治国的“助推器”和“领头羊”的作用,肩负着将依法治国落实到依法治校的重要作用,承载着法治建设的神圣使命,加快推进高校法治建设,必须落实以下措施:

  一是以大学章程建设为抓手和突破口,建立健全高校各项规章制度。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核准与实施工作的通知》精神,全国高校均应在2016年前完成核准工作,可以说,章程建设在当前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已经成为必须在2015年年底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高等教育法》赋予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法律地位,章程建设成为我国高校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章程建设来厘清、完善和健全现有的高校各项规章制度,将高校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及、后勤保障及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工作都纳入法治轨道之中。

  二是进一步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在高校营造浓厚的依法治校氛围。高校法治建设的基础是否牢靠,师生员工是否能够真正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和化解矛盾靠法,并不是制定了高校章程和其他规章制度就大功告成,而是需要提高高校师生员工的法治思维能力建设,为此,就要将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来完成,通过对加强对学生的法治课堂教育和对教职工的法治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法治意识和能力。

  三是健全和完善高校法律顾问制度,切实加强高校法治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健全和完善法律顾问制度不仅对于政府做好依法行政有着重要意义,对于高校而言,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依法治校的制度体系。高校健全和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对于加强法制建设,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与水平,切实维护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将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而言,高校健全和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就是要根据学校实际需要,采用合约方式选聘政治素质好、专业素养高、履职能力强、诚信品质优的律师或其他法律服务工作人员担任法律顾问;充分发挥法律顾问的作用,建立完善法律顾问工作机制,主动搭建工作平台,畅通法律顾问履职渠道,为法律顾问发挥作用提供便利、创造条件。积极探索法律顾问常态化、规范化运作制度及重大决策、事项、重要文件和文书材料审查论证制度,规范法律顾问列席会议、处置纠纷、代理诉讼仲裁、处理法律事务的程序和方式,加强学校法制机构和有关部门与法律顾问的工作交流与合作。要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在法律咨询、培训和法律知识普及等方面的作用,提高行政干部和师生依法治校的意识和水平;同时,要将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纳入考核内容,加强对法律顾问的考评,并要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并要有专项资金作保证,将聘请法律顾问的经费支出纳入年度经费预算,保证法律顾问工作的正常需要。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新的形势下,高校法治建设既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和希望,在高校落实依法治校的根本对策就是要做好高校的治理工作,通过章程建设,规范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法治文化建设,规范高校师生员工的行为理念;通过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强化高校法治能力水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篇七:高校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法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高校法治教育实践过程中主要存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不够匹配、教学模式实践性不足以及教学手段运用简单化等三个方面的问题。为增强高校法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应当积极拓展法学类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激活校园系统的多维功能,重点在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上不断进行完善与创新。

  关键词:法治教育;高校;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实践环节

  近年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马加爵案、付成励案、药家鑫案等,对大学生行为习惯与法治素养的担忧较之于其给社会造成的实际损失更值得反思。目前,大学生不能较好践行法治素质要求的现象与高校法治教育实践效果不够理想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成功地实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教育,既是加速法制化进程不可或缺的精英层、中坚、骨干力量打造的需要,同时也成就了一支通过多种途径、运用不同形式对国民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重要力量[1]。关注高校法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应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法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法治教育是指通过相关法学类课程的开设,对大学生进行规范化与系统化法治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以不断提高大学生法治素质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活动。高校法治教育主要依赖于相关法学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以及延展性法律实践活动,也包括校园系统的多维度功能拓展。高校法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不够匹配、教学模式实践性不足以及教学手段运用简单化等三个方面。

  1.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置不相匹配,缺乏科学性

  高校法治教育在具体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可谓贫乏,主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和相关专业零散的法学类课程,而其他工程类专业基本没有开设法学类课程。高校法治教育的实践效果能否发生实质性改观需要依托相关法学类课程的开设,现有的教学资源配置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缺乏科学性论证。现实中一个极为普遍现象是,全国各高校进行法治教育的课程教材基本与法学专业学生使用的一样。此外,由于从事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师主要是法学专业背景的学生,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采用法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将自身的学习经验具体化为教学内容选择。法治教育需要科学规划并应当积极探寻适合普通大学生法学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编写大学生熟悉且与专业相关的教材。

  2.教学模式过于依赖理论宣讲,实践性严重不足

  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模式选择较为简单固定,主要是相关法学类课程的理论

  讲授,实践性环节重视不够。从教育方法上看,当前大学法治教育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灌输性教学模式。在这个教育模式中,老师主要采取法律规范式教学,教导学生如何遵纪守法,师生并没有处在相同的法律主体的位置,两者的互动较少[2]。青年大学生群体随着时代的变化,其认知结构和水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网络时代对他们的影响,社会上司法热点案件经由相关专家和媒体多维度的解读使得他们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的机会大大增加,教学模式对实践环节的忽视自然不易达致教学目标的实现。现实中有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是,在高校的一般性法律知识竞赛中,大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普遍较好,但是,在相关具体案件的实践性趋向把握上则普遍较差。对有关高校从2008—2012年的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的成绩统计中发现,每年的平均成绩是87.87,5年的平均成绩为85.76;另外,对相关热点案件司法处理判断选择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76.52%的大学生判断案件法律适用趋向出现错误。造成这种鲜明对比的现象,其主要是高校法治教育模式的实践性严重不足导致的结果。

  3.教学手段简单化倾向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参与度不高

  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手段运用较为随意,主要是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较少参与教学活动,其简单化倾向突出。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法治教育开设的课程都以大班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由于接受教育的群体人数过多,广大学生参与难度可想而知,同时,教师需要完成教学任务的硬性指标,往往采取“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原始的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对有关高校法学类课程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运用进行实证调查发现,71.85%的教师没有运用多媒体,运用多媒体的教师中有86.13%的电子教案中没有视频和案例分析。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在现实中除去课堂教学外,对校园系统的多维功能重视不够,基本上只是每年一次的普法教育活动,以及学生社团中法律协会等相关社团的集体活动。虽然特定时间大学生的群体参与度较高,学校投入也是很大,但是实际效果普遍较差。其中缘由主要是以大学生接受教育为主,学生主体参与体验不够,且活动本身的形式化色彩远远大于其应达到的法治素养提高的目标。调查发现,普通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听过一次法律讲座和参与一次法律实践的情况相当普遍。

  二、高校法治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涵拓展

  高校法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应重视大学生法治素质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积极拓展法学类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激活大学校园系统的多维功能,在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上不断进行完善与创新,以期达致法治国家建设的智识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完善与法治素质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育内容

  大学生法治素质培养是一个需要依托具体法学课程进行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不断完善现有的教学内容是切实可行的做法。各高校在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是由于各高校自身教学资源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有无法学专业的区别上。各高校应结合自身教学资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法学类课程,尤其是与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知识背景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具体教学内容要体现出

  鲜明的实践性取向,避免过去简单法学知识讲授的做法。法治素质的培养既要重视大学生熟悉的一般性法律实践,也要关注智识型人才培养的法治思维与行为习惯在法治实践中的作用。因而,教学内容的完善既要区别于普法意义上的一般性法律知识宣讲与传授,又要区别于法律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层次要求,教学课程的内容可以结合大学生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选择性安排,低年级开设“法律常识与法律思维”、“青年与法”、“科学与法”等必修课程,高年级开设“劳动法与合同法”、“婚姻与家庭法”、“知识产权法”、“诉讼程序法律实务”等拓展性选修课程。2.创新大学生易于参与体验和实践的教育模式

篇八:高校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党的十五大会议上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当今社会,实现法治化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共识,法治教育仍是社会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开展高校法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但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依然存在,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撞人杀人事件、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林浩森投毒案相继发生。

  一、目前高校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不强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法制建设更加合理化,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也得以不断增强。然而,整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依然不强,法制观念较为淡薄,近年来不断出现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我国高校虽然都开设了法律相关的课程,但是大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相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公共基础课,更加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在这种思想导向下,高校学生很难具备很强的现代法律意识。在遇到需要用法律来解决的不公正待遇时,有的学生第一反应并不是运用法律武器,而是采取报复式的武力手段,这种错误做法甚至导致自身触犯法律。此外,有些大学生对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存在偏差,十分强调权利,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损害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但是对义务的履行却选择性忽略。

  (二)法治教育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高校教师法律素质直接影响法治教育的教学质量,而我国高校法治教育的师资力量还有待加强。一方面,教师内部结构有待优化。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不断上升,法治教育的师资力量难以满足教学要求,于是众多学校对法治教育都是大班授课,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高校法治教育专业性较强,一些教师自身研究深度不够,照本宣科,理论脱离实际,使得大学生难以养成正确的法治意识。甚至还有少数教师脱离我国国情宣扬西方法律体系,引起大学生思想混乱,导致大学生难以树立正确的法律信仰。

  1/3

  (三)法治教育课程内容有待充实

  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还有待充实与加强。

  一方面,在高校法治教育过程中,课程内容大多是侧重于“技”的培训,多重视对现有法律法规的宣读与讲解,忽略了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而由于法律意识不强,导致“技”的培训结果也不尽理想。另一方面,不同专业的学生的法治课程教材基本一样,并没有针对不同专业或不同水平的学生有选择性进行教学与讲解。导致现有法治教育课程内容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与兴趣,难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四)法治教育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法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性较强,需要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现阶段,我国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大多将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放在同一门课程里面,对法治教育的教学方式也往往采用传统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大多数高校采用重理论轻实践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以最快的程度接触到法律知识,然而也使得学生主要以考试为导向,并没有真正培养学生以法律的眼光看待社会,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一旦大学生遇到实际问题,第一反应可能就不是采取法律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就是法治教育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的弊端。

  二、改进高校法治教育的对策

  (一)高校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

  近年来不断出现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高校应着重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在高等院校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背景不一样,法律意识也不一样。例如,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法律意识较强,而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对法律教育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从而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大量存在。

  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尤其是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引导高校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与法律观点,提高大学生整体法律素质。

  (二)高校应加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法律素养

  2/3

  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法治教育的基本保障。首先,高校应不断优化教师内部结构。例如,引入法学专业的教师专门讲授法律基础的部分课程,既可以平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比,又可以利用这些教师专业的法律知识使得大学生加深对法律的认识。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具有丰富阅历的法律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定期开展讲座,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法律实务与法律案例,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法律信仰,还对高校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有积极作用。此外,高校还应通过对现有法治教育教师进行培养,不断提升法治教育教师的法律素养。

  (三)高校应完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充实法治教育教学内容

  现阶段,我国高校对非法学专业学生开展的法治教育主要是基于基础公开课,所采用的教材往往是教育部统一编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校在对这门课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组织教师统一整理和编订辅助教学资料,如解读最新的法律法规条款、社会影响恶劣的高校犯罪案例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照本宣科,而是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重点讲授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以及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法律意识的内容,使得法治教育课堂效果达到最大化。此外,高校教师往往在进行法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学生需要遵守的义务,而相对轻视教育学生拥有的权利,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可能出现逆反心理与抵触情绪,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教师在法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做到权利教育与义务教育并重。

  (四)高校要改进教学方法,将法治教育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目前,高校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高效率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作为高校法治教育教师,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结合授课知识采用合适的科学教学方法,将模拟案件、角色扮演、辩论等多?N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启发学生自主接受法治知识。在传统课堂教学之余,高校法治教育教学还可以拓展教学时空,利用网络和电视媒体进行电视课堂教学,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此外,高校法治教育应将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教学,打破课上与课下的界限,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开拓法治教育的“第二课堂”,从而使得大学生更为生动的体会法律制度,提高自身法律修养。

  3/3

篇九:高校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1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11高校法制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据了解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尤其是非法律专业的法制教育类课程普遍集中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的教学上课堂教育方式大多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方法简单手段落后该教材在编排上法律部分仅仅占两个章节而且在介绍法律知识的少量篇幅中也多是介绍法律中的政治性道德性的内容对纯粹的法律知识体系介绍的并不多许多法律仅仅是简单解释而已

  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谭阳希来源:《科技视界》2015年第20期

  谭阳希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株洲412001)

  【摘要】主要从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及不足进行分析。针对常见的比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高校对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定位不够准确等问题。笔者指出,有必要通过对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改革,通过强化法律实践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并且要将院校法制教育与实践性、应用型教育相结合,促进法制教育技能化,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关键词】法制教育;大学生;法律意识;实践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法治建设作出重大部署。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力量,因此,加强法制教育,使大学法律意识增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行事,认真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维持法律的尊严。所以,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对实施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起着重要的作用。

  1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1高校法制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据了解,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尤其是非法律专业的法制教育类课程普遍集中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的教学上,课堂教育方式大多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方法简单、手段落后,该教材在编排上,法律部分仅仅占两个章节,而且在介绍法律知识的少量篇幅中,也多是介绍法律中的政治性,道德性的内容,对纯粹的法律知识体系介绍的并不多,许多法律仅仅是简单解释而已。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鉴于教材编排以及课时安排的有限性,且任课教师大多为非法律专业,很多教师对法律课程讲授得不够深刻,课堂单调、枯燥无味,学生往往学不到太多法律知识。

  1.2高校对于法律教育重视不够,大学生法制观念不够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目前以“90后”为主的一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随之出现了许多的变化。尽管主体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受社会、家庭、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中的偏差行为大量增加,违纪、违法、犯罪行为明显增多。比如2013年4月25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中毒身亡,而涉嫌投毒的犯罪嫌疑人恰恰是被害人舍友林森浩。另外2010年的药家鑫事件、2004年马加爵事件等等,这些案例都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性问题。这一方面体现出部分人法纪观念淡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等问题,另一方面也促使我们反思原有法制教育存在的教育观念滞后、内容僵化、方法简单、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等问题。大学生法制观念陈旧,虽然现在高校也进行一些普法教育,但广大大学生却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法律就跟自己没关系。与其花费时间接受法制教育,不如学专业知识实惠。因此,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法制教育活动也被束之高阁。这显然与构建“法律素质”的法制教育要求相距甚远。

  2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2.1课程的定位不准确,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在由原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当中明确指出:“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该定义使得大多数人认为,法制教育没有独立的定位,是从属于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把法制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在实际教学当中按照道德教育的模式来开展法制教育课,不仅难以较好的实现法制教育的目的,而且还将致使“法制教育”丧失其自身的特点。正是受这种不合理的传统认识因素的影响,在许多高等大专院校当中,法制教育很难拥有独立的法律教研室,有的是千篇一律的德育教研室,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很难得到切实有效的开展。[1]据调查,很多高校不太重视法制教育,尤其是非法律专业高职院校。这些院校重点将学生培养的重点放在了专业技能上,以及能否为学校获得专业类奖项这些荣誉和利益上,忽视了对大学生包括法律素养在内的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

  2.2法制教育课程教学手段单一,教师缺乏法律教育背景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法制教育本身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大多数高校法制教育的形式是基于法律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就是“灌输式”的教育,重点放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反而会使其厌烦这门课程。[2]并且由于授课教师教学水平有限,大多数为非法律专业,或者半路出家,不能通过案例结合实际,致使课堂氛围变得枯燥、沉闷,从而导致大多数大学生对法制教育课程没有兴趣。学生往往无法将法制教育课与道德教育课区分开来,感受不到法律对于大学生将来参与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3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

  3.1进行法制教育课程改革,将高校法制教育与实践性、应用型教育相结合,促进法制教育技能化。目前国内高校基本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来应付法制教育,这显然有悖于法制教育的真实目的,法制教育应当与实践性、应用型教育相结合。为此,在教育内容上,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可以“够用”为度,不追求理论知识体系的准确把握,但应着力使法律理论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3]高校要根据学生所在的学校类别、所学的专业及各校的侧重点需要,除进行宪法、刑法、民法等大法的一般性普及外,还应开设一些与各校专业(行业)相关、与各类学生需求接近的法律课程。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加强有关市场经济方面和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制教育。同时,还要加强刑事法律制度方面的法制教育,以预防和减少犯罪。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高校在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要把法制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发挥道德对人的思想和行动的教育引导功能。高校根据实际需求,可以着重培养大学生基本生活中的法律技能。比如商业交易中各类合同的起草、什么样的行为构成对他人或自身的侵权、民事诉讼有哪些条件和程序等。另外,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还可突出一两项技能的培养。比如汽车类专业,可以突出介绍我国关于机动车管理、交通运输安全、4S店买卖合同、售后服务类相关法律法规;计算机网络、软件专业,可以突出介绍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财会管理类专业,可以突出介绍财会类法律法规如公司法、劳动合同法、保险法、税法等。这些知识对于提高学生进入社会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都非常重要和实用。

  3.2通过强化法律实践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高校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法律实践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高校可以通过邀请法学教授或专家、长期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来给在校大学生进行法律讲座提高大学生对法律实务应用的兴趣。高校还可以利用无课时间或者节假日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庭审现场,参观监狱、劳教所等。如本校有从事兼职律师工作的老师,还可以该教师牵头,开设选修课和“法制乐园”法制讲座和法律咨询

  活动,帮助大学生开展法律爱好者协会等社团活动,充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及将来自我安全防范和应对法律纠纷的能力。

  综上,只有对法制教育课程进修进一步改革与创新,并结合大学生将来面对的社会的需求,使大学生能够知法、懂法、守法,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从而在将来的职业道路和生活中能够保护和规范自身,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范立楠.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09.

  [2]郑天炜,刘宁.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12(上).

  [3]胡俊文.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缺失与提升途径研究[J].社科纵横,2008,5.

  [责任编辑:曹明明]

篇十:高校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关于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研究

  摘要: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作为国家繁荣富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勇担历史责任和使命。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应通过完善学校章程和制度,坚持程序正义,建立健全校园民主监督机制,营造法治环境氛围等措施实现。

  关键词:法治文化建设;高校;依法治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

  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作为国家繁荣富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高校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勇担历史责任和使命。

  一、高校法治文化的概述高校的法治文化[1],主要是指高校主体(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高校管理者、高校师生员工)对于高校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是高校各主体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的培育。

  1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高校所承载的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不仅是适应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是深化自身依法治校的需要,而且由此培育的法治理念、信仰、价值,关系到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关系到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乃至中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和文化安全。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高校法治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我国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校纪校规尚不完善,并与国家法律法规的衔接不够随着依法治国的推动和国家授予高校享有一定的教育自主权,高校为了更好地自治,就必须要制定校纪校规,以便更好地管理学生,从而达到依法治校的效果并促进校园的和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校纪校规常与国家法律法规发生冲突,不仅部分高校校纪校规与法律有冲突,而且在处罚学生时程序违法,也导致高校屡屡发生学生起诉学校导致学校败诉的情况(二)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和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差,部分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就业过程中,不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能听之任之,不进行对自己权益的维护,而只是安慰自己受伤的心灵,近几年,尽管高校通过《法律基础》课程设置对大学生进行普法,由于课时较少和教学方式单一,其效果并不怎么明显,因此,高校应进一步改革法治文化建设让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近几年,频频被媒体曝光的高校各类案件,关于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却有增无减,大学生犯

  2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罪也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迫在眉睫。(三)高校法治文化氛围的缺失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一直采用儒家思想进行治理国

  家,即是“贤人政治”,其实就是“人治”,这一思想长期影响着人们,在这一过程中也有过法律,但其没有任何威信,于是出现了权大于法的现象,从而导致人们对法律失去了信心而相信权力的威力,因此我国缺乏让法治文化成长的土壤。在当代现实生活中,“官本位”、“人治”和“权大于法”等思想仍然有市场,于是滋生了司法腐败问题从而导致“关系案”“人情案”的出现,有人碰到了纠纷不是去找律师而是去找领导和法官,即使找律师也要看其是否有关系,这一现象的发生意味着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当前的法治现状也严重影响着高校法治文化氛围。

  三、加强我国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措施构想(一)完善符合法律规定的学校章程和制度学校在不断完善自身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制度制定的合法性与合宪性,强调树立以学生、教师权利为本位的立法思想。注重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系统构建规章制度体系[2]。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严谨、实用有效的规章制度体系更是保证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高校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完善校园内各种规章制度,作为学校改革发展、实现依法治校的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党群系统工作与管理制度、行政工作与管理制度、教学科研

  3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管理制度、学生工作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各高校应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系统审查和清理,对违反法律、法规和章程的制度和规定,及时进行修改或者废止,逐步建立起完备科学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

  (二)坚持程序正义高校要加强依法治校,必须建立严格的程序制度,让程序正义贯穿依法治校的全过程。具体实施中要以建立听证制度来保证程序正义。可以在对教师或学生依法作出处罚或不利评判时给予当事人申请公开听证的权利;在学校作出涉及教师或学生的切身利益的行政管理行为时,如果当事人认为明显不公平或不合理的,当事人同样可以提请公开听证;学校的重大决策、制度的出台也應当建立听证制度,重视学校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认真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充分尊重高校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及建议权。学校重大制度的制定必须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三)建立健全校园民主监督机制“法治”的一项重要内涵就是限制公权力,对于高校公权力的限制无非是对于学校行政管理权力的限制。而民主监督的有效实施,能够防止管理者的违法、违纪行为,最大程度地保护广大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是推进依法治校的有力保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化学校监督机构的作用,充分发挥纪检部门、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能;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监督热情;建立学校行政向教代会报告工作的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的监督作用;实行校务公开,方便有效监督。

  4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四)营造法治环境,形成精神引导,促进品格养成校园环境是无声的教师,优良的校风对于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园橱窗、墙报以及校园网络等平台进行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宣传。同时,还应当充分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以及新法出台等机会组织学生发放宣传材料、举办图片展、进行现场法律咨询等活动以营造浓厚的法制宣传氛围。在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众多活动中可以打造一些“品牌”活动。通过“品牌”活动的常态化建设,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学校可加强法律援助中心的影响力,让师生更直接的想到进行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当碰到有关法律问题时可到该中心进行咨询,这能让师生感受到通过法律解决问题的益处,从而让法治深入人心,引导其他精神上坚持法治,并坚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达到师生形成良好法律思维和习惯的目的。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目前一个重要课题,高校能通过教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个基本职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平台,高校必须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以达到依法治校的目的,从而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参考文献:[1]吴艳:高校法治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探析.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篇十一:高校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P>  这导致老师习惯于利用单纯灌输的形式向学生教授法律知识而学生的理解程度究竟如何反而教师并不看重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案例教学较为匮乏整体的课堂表现也不够灵活多变所谓的法治教育似乎沦落成对单纯的法律知识的解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不够充分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也无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3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邓韵秋来源:《新智慧·下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目前,实现法治化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其中开展法治教育是最重要的做法,特别是在高校中,法治教育是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分析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求高校法制教育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高校法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成为目前高校共同探索的话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在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等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根据问题研究解决的对策,为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进行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问题对策一、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现状自十四大以后,我国政府在推进法治化建设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力,如努力地完善法律制度、培育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在教育领域,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提出了依法治校和发展法治教育的理念。对于我国各高校的教育活动来说,法治教育是其中极为重要一环。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建设经济政治事业的主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国家的未来[1]。其法治意识的高低以及接受法治教育的程度能够对于我国法治事业的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大学生所接受到的法治教育是比较少的,不成系统。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法治教育工作,积极总结法治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做出努力。二、高校法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一)学校方面1.法治教育的定位不明确对于各校而言,其开展法治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只有意识增强了,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加以学习。分析各高校的法治教学活动可以看出,其普遍暴露出定位不准确的问题。虽说各高校强调法治教育就是增强学生的法治理念、传授相应的法治知识,但是在实际操作进程中教师更多的是传授法律知识,错误地以为只要有了法律知识,学生们自然就知道如何依法办事了。2.法治教育内容设置不合理法治教育是一项“必修课”,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能够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各高校教师总是错误地以为只要传授法律知识就完成了使命,不关注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问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该论文当中简称为《意见》)指出,高校在开展法治教育时应该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剖析各高校的教育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其教育模式已经显得有些落后,在教育进程中只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活动的开展[2]。如此填鸭式的教育是无法激发出学生学习法治教育的兴趣的,对于学生以后融入社会会产生不利影响。(二)教师方面教学模式落后,很少开展实践活动。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即一直沿袭德育教育的老思路来推进教学,大多数的法治课教师也只是单纯侧重课本知识,忽略实际应用和相关操作。这导致老师习惯于利用单纯灌输的形式向学生教授法律知识,而学生的理解程度究竟如何反而教师并不看重,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案例教学较为匮乏,整体的课堂表现也不够灵活多变,所谓的法治教育似乎沦落成对单纯的法律知识的解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不够充分,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也无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3]。一方面,这导致学生只会拿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来对付测试,另一方面根本无法将相关知识同现实生活搭建紧密联系,更谈不上在生活中能够灵活应用相关知识。另外,法治教育同大学生自身的专业学习联系不够密切,因此学生往往是兴味索然,这对大学生法治素质的提升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必然收效甚微。三、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对策(一)学校方面1.对法治教育进行准确的定位高校首先要注意自身定位,要将重点放在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这一问题上,要强化其法治观念,大学生要知法懂法,更要做到严格遵守法律要求。尤为关键的一点是,通过法治教育要让大学生明白,一旦遭遇各类侵权行为,一定要懂得拿起法律武器合理维权,必须要使其建立合法维权的观念。只有定位明确,才能确保高校法治教育达到理想效果,同时也为依法治校构建了充分保障。2.及时调整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高校上级主管机构包括学校自身应注意组建专业的人才队伍,对当前法治教育大纲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内容进行优化[4]。针对过去的教学内容要展开细致分析,如果相关内容确实能够起到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的作用,则应注意继续留存使用;反之,则需结合当前实际状况对其进行剔除或进行相应调整。法治教育的内容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分门别类来设计,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讲解他们所需掌握的法治知识,而不是把所有的法治知识简单的概括讲解。分专业、分学生层次的设置法治教育的内容,也更有利于把法治教育的内容联系到生活的实际,运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亲身实践和理解。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二)教师方面1.提高教师的素质若想提升大学生法治素质,高校应当要在增强师资力量等方面多下功夫。对高校来说,应不断拓宽渠道,采用多种形式不断提升法治教师的整体素养。要注意加强教师培训,紧扣依法治国这一宗旨,高校法治教师应紧随时代脚步,同时高校还应当为教师从物质、时间等方面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促进其法治素质及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2.改革法治教育的教学形式高校法治教育课程的传授目前仍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会利用课内讲授的方式向大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显然我们应当注意对这一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对教师来说,应受惠于网络,从中挖掘更新也更为丰富的素材,对各类焦点事件进行及时归纳,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在法治教育教学中,案例分析的作用是极为关键的,一方面,法治教育的课堂会因此变得更加生动,能够同现实生活搭建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用心,不断加深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法治教育并不是空中楼阁,透过普法教育视角来看,在课堂之外也应当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加强教育。例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节目以“点滴记录中国法治进程”为宗旨,其致力于公众的普法教育,同时在监督执法等方面也充分发挥了自身作用。该节目注重事件分析的同时加强了同社会大众的互动,同时将各类专业人士的点评融入其中,在节目中借助案例用通俗、平和的语言表现形式来进行法律普及和教育,拓展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形式。各高校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在学校内部设立自己的“今日说法”,告诉大学生们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知识或者他们将来会遇到的法律问题,让他们通过听故事的方式学习到各种的法治教育。参考文献:[1]杨健燕.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35~36.[2]蔡晶.浅析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机制[J].科技信息,2011(31):389.[3]陈东旭.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4]宋冰.如何加强现阶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J].学理论,2014(27):271~272.

篇十二:高校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P>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高校法治校园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

  摘要最近几年,高校暴力频发,这与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相偏颇,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对法治入校产生怀疑。尽管当前高校普遍推行法治教育,但取得的成效并不十分理想,这与当前的教育模式以及对法治信仰概念的界定模糊有密切关系。推进依法治校,改进高校法治教育模式,依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依法治校法治教育法治信仰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XX10718052),指导老师,高学强。作者简介:刘焱,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2013级法学专业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XX.07.388

  20XX年3月27日23时50分,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大一学生卢海清在成龙校区一宿舍学习室被室友杀害,医院认定,其系头颈离断伤致死。这起案件在社会上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因为这是又一件在高校里发生的暴力案件。为什么用“又”呢?近几年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率不断上升,清华大学中毒事件、马加爵案件、复旦投毒案加上刚刚发生的这起断头案,场所特殊,手段残忍,被告人身份都系学生,

  1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让社会公众不禁疑问:依法治校的成效在哪里?一、校园暴力频发的原因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约有10.5%的学生面临校园暴

  力的威胁。一些学者认为,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在高校法治教育不完善。就其法学专业教育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法学教育一直处于井喷似的规模扩张之中,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十多年间,强调“依法治国”,使得法学教育呈现一片繁荣之势,法科院系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急剧膨胀,即使一些部门运营的师范类院校也开办了法学专业,但学校无视教育资源的具备与否,盲目设立法学专业带来了法学教育的商业主义日益蔓延、名不副实的教学质量滑坡,法科学生专业能力欠缺,去素质化明显。去年10月28日,成都一法学女硕士吴某驾车在路上擦挂后,遭遇民警要求停车检查,吴某非但不停车,反而踩起油门就跑。当警方将其在下班车流中挡获时,她不但不配合,先是紧闭车窗,进而准备倒车逃跑。最终被民警采取措施迫使其熄火停车。接受调查时吴某却称身为法学硕士的自己不懂交通法。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法学教育的成功之处,法科学生的犯罪率是远远低于非专业学生的,这与法学教育史密不可分的。与之相对应的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治教育效果也是不尽如人意的,短期的课堂教授课堂授课仍是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主要途径。但是,长期以来以法律条文的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上课态度不严肃,课时较少,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往往只为考试而学习,这种方式更多的具有象征意义,很难走进学生,难以保证良好的教育

  2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效果。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已经普遍开展,高

  校的法治教育是实现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笔者认为,高校的法治教育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最主要还是在于法治教育能否被学生有效地接收。这种接收按其程度大致分为两个层次:认识层次以及信仰层次。所谓认识层次相对比较浅显,即高校大学生在接受法治教育后,能够对法治建设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一层只是简单的明辨是非,了解可为与不可为的大致界限。对法治认识的不断深入则会自然而然地到达信仰层次,这一层次要求高校大学生在接受法治教育后不仅要认识到法治的涵义,而且要求他们对法形成内心的确信,把法作为事物衡量的标准,价值的标杆,行为的尺度,时时刻刻依法行事,也就是守法习惯。这里的“法”应作广义的理解,它不单单是指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法律的正式渊源,也包括了国家机关依法作出的决定、决议、命令、判决等。守法不仅要求行为主体必须按照法律规定必为某种行为,也应承担不作为的义务,包括在法律授权范围内或法律不禁止的范围内的所有活动。守法是法治社会实现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法治入校的最终目的,国家机关适用法律只能对极少数违法者的违法行为所做的事后惩罚和补救措施,而守法则是普遍性地推行法治建设。学生养成守法习惯将会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是提高全社会守法习性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现实存在的当前大学生法守法习惯缺失、法治信仰缺失,从而最终导致了校园暴力的频发。

  3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二、高校法治信仰之培养的瓶颈尽管当前高校的法治教育成效差强人意,但是我们不能否定高校法治教育在依法治校乃至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作用。法治的基本前提是人格独立,只有人格独立了才能培养正常的人格:自尊、自信、负责、讲信用。而高校法治教育就能很好的为自由与法治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起到推动法治建设,提高国民法律素养,起到抑制犯罪率的积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的刑事犯罪中,较低文化程度的人一直占着的很高的比例。根据《中国现阶段犯罪问题研究》课题组的一个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杀人、伤害、抢劫、强奸、盗窃和诈骗六种犯罪中,尽管不同犯罪中各个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有所差异,但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始终占据多数。这说明国民教育水平与犯罪率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法治教育瑕不掩瑜。如前所述,高校法治教育重在培养理论知识,很难落实到实践中,无法有效的促使高校大学生养成法治信仰,这除了受制于教育资源有限的阻力以外,还与“法治信仰”的概念界定的过大、过于模糊有密切的关系。高校法治教育的理论内容大而笼统,尤其对于一些没有任何法学积淀的学生,很难短时间内弄明白所云为何,何谈形成法治信仰?笔者认为,法治信仰是由“法治”与“信仰”两部分组成,法治前要添加一个动词“依照”,即依照法律治理,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而关键就在于此处的“法”的具体含义为何。就具体而言的依法治校、法治入校这里的法,笔者认为应当作一个限缩的解释,此处的法应当特指与人身权利以及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法,而对于公共利益

篇十三:高校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P>  浅论高校治理的法治困境与出路

  随着依法治国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依法治校已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应有之意。本文结合实际和高校治理的现状,从法治的角度提出高校依法治校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高校依法治校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关完善建议。

  标签:高校治理;法治;治理结构

  一、高校治理的时代背景

  (一)依法治国已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

  从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完整阐述依法治国的目标和任务,中国的法治建设一直在稳步向前推进,并坚持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作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从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之下,高校的治理和发展也应当有自身的战略目标和定位,以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待以及时代赋予的使命。因此,高校治理也应当按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治理水平,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实现高校治理的法治化。

  (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其实也是对国家和社会各领域改革的总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意。其核心在于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通过完善高校的治理结构,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制度,构建政府、高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保障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离不开法治建设的支撑,从外部关系而言,需要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充分保障现代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从内部关系而言,高校自身也需要推动大学章程以及相关组织管理规范的制度化建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权力的合理分工、师生权益的有效保障。法治所具有的规范性、稳定性、普遍性等特征,使其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也能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三)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

  随着全球现代化程度的加深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核心要素。面对这些新的机遇和挑战,现代大学建设的任务变得更加繁重。现代大学的功能主要是围绕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而展开,其中,人才培养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才的质量也是评

  价高校教育成果的客观标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都离不开“人才”这个最核心的要素。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加大,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一方面,形成了“人才红利”,对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对高层次人才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激发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就需要强有力的激励措施,法治本身所具有的约束和激励功能非常适合担此重任。一方面,能够通过合理的权义分配、奖励机制来保障高层次人才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必要的规范而导致盲目地逐利行为,达到相对的平衡。

  二、高校依法治校的内涵表达

  (一)完善的制度建设是高校依法治校的基础

  高校的制度建设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形式多样,可以说是高校调整内外部关系的各种规范体系的总和。从内涵而言,既包括各部门的职能分工、人事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行政管理等内容,又包括师生权益保障与救济、校园纠纷解决、社会服务等内容。从外延上来看,既包括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宏观法律法规规章等制度,又包括高校自身的微观管理制度。从形式上来看,既有通过国家有权机关制定生效的法律文件,又有大学自己的章程和内部形成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完善的制度体系是高校依法治校的基础和前提,不仅可以为资源的优化配置、各种权力行使的边界、责任的承担提供制度性的框架,还可以通过这个制度性的框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种必要的指引,从而避免出现由行为的失范而造成的无序状态。只有真正地做到高校各个治理领域的“有法可依”,才能保证高校稳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这在当前社会主体权利意识勃兴的背景之下,尤为重要。

  (二)师生权益的维护是高校依法治校的核心

  无论是法治建设还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都应当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进行。高校治理的主体多元,但最核心的就是学生和教师,对学生和教师权益的保障和维护必然成为高校依法治校的核心。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方面资源和力量的整合,其中最为直接的要素就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学术和人品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就会传递给学生。因此,高校的治理必须以尊重和保护师生权益为核心,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创造有利的人文环境。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治学的背景之下,衡量高校治理水平的标准,已不再局限于数字化指标的满足,更重要的应体现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幸福感。

  (三)科学的治理结构是高校依法治校的关键

  高校治理的效率和由此而产生的效能是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最直接相关的要素就是治理结构的科学化问题。高校采取什么样的治理结构其本质是对高校治理活动中实际参与的多元化主体的权力配置,不同的权力主体基于角色身

  份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利益诉求,而这些利益诉求又并不总是一致的,客观地说,冲突在所难免。这就需要以一种科学的方式合理界定不同主体行使权力或权利的边界、对各个主体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不当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以保障高校的正常运转。这其中涉及到复杂的关系处理,而任何关系的协调都不应是单向度的,如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与高校的关系,高校与社会的关系,高校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学校与学院之间的关系等,可以说是纵横交错。正因为如此,如何发挥各主体的积极性,在共同治理的思想指导下,形成分工明确且合理的科学治理结构必然成为高校依法治校的关键。(四)规范的程序管理是高校依法治校的保障

篇十四:高校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P>  论高校法制教育问题及对策

  一、目前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法制教育课程并未独立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处在不断发展变革的过程中,这对大学生这一重要的社会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但要具有高水平的文化素质,同时还应具有相应的法律素质和法律信仰。而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需要一个持久性、一贯性的过程,高校法制教育机制,更辅之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大环境来实现。高校法制教育并未从德育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其应然地位和实然地位相差甚远,使得其肩负的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重任并未完全实现。(二)教育方式保守严重影响实效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法制教育模式并未突破原有传统教育模式仍然保守,严重影响其教育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将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育,而排除在素质教育之外。长久以来,高校在法制教育的实践中,并未将法制教育提高到素质教育的层次,只是单一进行法律知识的填鸭式灌输,教师讲课往往是一系列知识点罗列之后,缺乏与社会现象进行联系分析,

  使学生对法制课程的印象是枯燥乏味,难以产生兴趣,更谈不上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法制课程教授效果的好坏也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积极性受阻。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反映出高校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法律素质的培养需要长期持久的法制环境的影响和法制教育的训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因此,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亟待改进,须将法制教育提升到素质教育的水平,使法制教育能够深入人心,大学生法律素质才能有所提高。其次,注重义务观念教育,弱化权利意识培养。高校法制教育的深层次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法治观念,能够自觉依法办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自由”、“公平”、“正义”是现代法治观念的三要素。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法制教育在实践中,忽视了对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而更多的是强调法律的惩戒功能和法律的义务性,这使得学生“并未意识到自己是法律的主人,而是被法律牵着鼻子走。”这种被动的教育模式极大的影响了高校法制教育对大学生法制观念培养这一目标的实现。再次,学校大环境与法制教育相悖。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其校园环境和人文精神对大学生的思维和生活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现阶段高校的法治环境却令人堪忧。例如,食堂饭菜价格虚高卫生质量差,学生投诉后也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学校法制环境差,打X斗X事件、盗窃现象时有发生等。书本上的正

  面法制教育与学校法治环境现状的严重不符,会使得大学生丧失对法的信心,不能树立法律信仰。这不仅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更有甚者可能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大学生自身不良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处于17-24岁之间,虽然多已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但仍处于心里和生理的发育期,尚未定型缺乏稳定性。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脱离父母的监护逐渐独立步入社会的一个过渡期。他们由于身心尚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如缺乏引导,易做出偏激的行为。新时期下,独生子女成为高校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80后90后这一批独生子女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独立性差,有一定优越感。其次,伴随高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大学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这要求大学生必须摆脱自我优越感,实现自身独立。再次,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使得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风潮的影响,更有大批青少年走入迷途。“官二代”“富二代”层出不穷,公开炫富,引起民愤。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期,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压力下,脱离了父母的监护,缺乏正确的引导,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例如焦虑、压抑、恐惧等。如果得不到较好解决,有可能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由此可见,高校法制教育对大学

  生心理引导的重要性。(四)家庭、社会环境对高校法制教育的负面影响家庭是青少年身心成长的摇篮,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

  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现实社会中许多家庭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方式却让人担忧。有的对孩子过分溺爱,有的则过分专断,还有的对孩子放任不管。孩子是一张白纸,孩子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因此,在家庭中,父母不但要管理好孩子的衣食住行,更重要的是从思想上进行关心,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除此之外,青少年应该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孩子在和睦的家庭中成长,从小就会乐观、自信、宽容、有责任感,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如果孩子从小就面对父母之间的争吵、冷漠甚至是离异,那么就会对孩子的性格的塑造产生一定影响。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建立但并不完善,存在一些问题。执法不公、司法腐败等不良司法现象时有发生,这也对高校法制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二、改善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现状的对策(一)提高重视,对法制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受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高校法制教育缺乏其应有的重视程度和科学合理的学科定位,法制教育仍然处于德育的从属地位。首先,法制教育和德育虽然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联系,但从课程内容来看有显著区别。法制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能够自觉运用法律解决社会问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违法行为作斗争。而

  德育包含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由此看来德育内容并不包含法制教育。其次,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来看,二者虽有重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界限也日益明确。市场经济伴随而来的是利益分化和价值冲突的加剧,利益表达和价值衡平并非仅靠道德可以调整,必须由法律进行制度化、规范化。因此,法制教育必须从德育中脱离出来,明确其独立地位,才能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二)探索高校法制教育新模式高校法制教育的深层次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法治观念,能够自觉依法办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非单纯的法律知识的灌输。长久以来,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高校法制教育并未受到其应有的效果。因此,今后高校在法制教育的实践中,应逐步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法制教育新模式。首先,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大学生心理特征,采取各种教学方式,例如典型案例分析、案情讨论等。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和学生的互动环节,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可以组织法律专业学生在校园内外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组织法律征文、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给优胜者予以予以物质奖励。其次,课堂之外,尽可能与社会相衔接,使大学社所学法律知识能够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相互印证,融会贯通。高校可以聘请具有专业知识的法律人士来校讲座。高校还可以鼓励大学生“走出去”,组织学生去当地法院旁听各种民事、X事案件的审理,鼓励大学生到

篇十五:高校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P>  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党的十五大会议上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当今社会,实现法治化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共识,法治教育仍是社会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开展高校法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但大学生##犯罪现象依然存在,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撞人杀人事件、复旦大学##医学院林浩森投毒案相继发生.

  一、目前高校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不强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法制建设更加合理化,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也得以不断增强.然而,整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依然不强,法制观念较为淡薄,近年来不断出现大学生##犯罪现象.我国高校虽然都开设了法律相关的课程,但是大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相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公共基础课,更加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在这种思想导向下,高校学生很难具备很强的现代法律意识.在遇到需要用法律来解决的不公正待遇时,有的学生第一反应并不是运用法律武器,而是采取报复式的武力手段,这种错误做法甚至导致自身触犯法律.此外,有些大学生对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存在偏差,十分强调权利,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损害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但是对义务的履行却

  1/5

  选择性忽略.〔二〕法治教育师资力量有待加强高校教师法律素质直接影响法治教育的教学质量,而我国高

  校法治教育的师资力量还有待加强.一方面,教师内部结构有待优化.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不断上升,法治教育的师资力量难以满足教学要求,于是众多学校对法治教育都是大班授课,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高校法治教育专业性较强,一些教师自身研究深度不够,照本宣科,理论脱离实际,使得大学生难以养成正确的法治意识.甚至还有少数教师脱离我国国情宣扬西方法律体系,引起大学生思想混乱,导致大学生难以树立正确的法律信仰.

  〔三〕法治教育课程内容有待充实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还有待充实与加强.一方面,在高校法治教育过程中,课程内容大多是侧重于"技"的培训,多重视对现有法律法规的宣读与讲解,忽略了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而由于法律意识不强,导致"技"的培训结果也不尽理想.另一方面,不同专业的学生的法治课程教材基本一样,并没有针对不同专业或不同水平的学生有选择性进行教学与讲解.导致现有法治教育课程内容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与兴趣,难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四〕法治教育教学方式有待改进法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性较强,需要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

  2/5

  教育.现阶段,我国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大多将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放在同一门课程里面,对法治教育的教学方式也往往采用传统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大多数高校采用重理论轻实践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以最快的程度接触到法律知识,然而也使得学生主要以考试为导向,并没有真正培养学生以法律的眼光看待社会,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一旦大学生遇到实际问题,第一反应可能就不是采取法律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就是法治教育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的弊端.

  二、改进高校法治教育的对策〔一〕高校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近年来不断出现大学生##犯罪现象,高校应着重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在高等院校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背景不一样,法律意识也不一样.例如,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法律意识较强,而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对法律教育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从而导致大学生##犯罪现象大量存在.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尤其是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引导高校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与法律观点,提高大学生整体法律素质.〔二〕高校应加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法律素养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法治教育的基本

  3/5

  保障.首先,高校应不断优化教师内部结构.例如,引入法学专业的教师专门讲授法律基础的部分课程,既可以平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比,又可以利用这些教师专业的法律知识使得大学生加深对法律的认识.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具有丰富阅历的法律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定期开展讲座,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法律实务与法律案例,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法律信仰,还对高校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有积极作用.此外,高校还应通过对现有法治教育教师进行培养,不断提升法治教育教师的法律素养.

  〔三〕高校应完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充实法治教育教学内容

  现阶段,我国高校对非法学专业学生开展的法治教育主要是基于基础公开课,所采用的教材往往是教育部统一编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校在对这门课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组织教师统一整理和编订辅助教学资料,如解读最新的法律法规条款、社会影响恶劣的高校犯罪案例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照本宣科,而是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重点讲授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以与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法律意识的内容,使得法治教育课堂效果达到最大化.此外,高校教师往往在进行法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学生需要遵守的义务,而相对轻视教育学生拥有的权利,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可能出现逆反心理与抵触情绪,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教师在法治教

  4/5

  育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做到权利教育与义务教育并重.〔四〕高校要改进教学方法,将法治教育课堂教学与实践教

  学有机结合目前,高校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有利

  于教师高效率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作为高校法治教育教师,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结合授课知识采用合适的科学教学方法,将模拟案件、角色扮演、辩论等多?N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启发学生自主接受法治知识.在传统课堂教学之余,高校法治教育教学还可以拓展教学时空,利用网络和电视媒体进行电视课堂教学,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与普与.此外,高校法治教育应将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教学,打破课上与课下的界限,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开拓法治教育的"第二课堂",从而使得大学生更为生动的体会法律制度,提高自身法律修养.

篇十六:高校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P>  总之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把教育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充分树立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以法治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并有效运用已有的法律法规的作用认真制定学校章程及各项配套的规章制度真正做到从理性的高度实施依法治校

  依法治校的认识、问题及对策

  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依法治教是当前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而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基础,学校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单位,直接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学校如何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率,完全取决于学校的管理理念和方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原有的教育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管理的需要,学校如何面对和适应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笔者认为首要的问题是应当建立法制化的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实行依法治校。因此,本文就如何开展依法治校工作做一些探讨。

  一、对依法治校具体内容的理解。何为依法治校?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同志在全国教育法制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开创21世纪教育振兴的新局面》中强调指出:“依法治校,就是要在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依法按照章程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新格局。”那么,政府与学校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是依法治校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它规定并制约着其他方方面面。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权力高度集中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必须改革,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过去是单纯的隶属关系,今后应转变为自主权与行政权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种在法律关系上平等、管理职能相异的、学校法人与机关法人之间相互协

  调、相互制约的关系。从法律上讲,依法治校体现一种法律关系,即依法治校必须由主

  体、内容和客体三大要素组成,依法治校的主体是指以各种方式参加这一法律关系,并在其中享受权利和义务的当事人,它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等。这些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是什么?有哪些?必须由法律来确认和规范,并以法律条文形式加以保障。这就是依法治校的内容。

  二、依法治校的重要意义。1、依法治校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随着各级教育的发展与办学自主权的扩大,教育管理越来越复杂,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都要依靠法律、依靠教育规章制度来理顺关系,规范行为,加强管理。可以说,依照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依法治校,是学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2、依法治校对我国教育事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学校教育是整体教育事业的核心部分。目前,我国终身教育概念才刚刚引入,继续教育尚不发达,国民教育主要靠学校教育来完成,如何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是我国社会发展走向新的历史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依法治校的实施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起重大的推动作用。3.依法治校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都是国民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程度又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影响国民的整体素质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

  力。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等国的发展,战后日本的倔起,都向世人昭示了这一点。战后的日本,在大力发展教育,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制定了完整的《学校教育法》,通过法治途径规范学校管理、发展学校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提高国民的科技和文化素质,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日本的综合国力。

  三、对依法治校工作的一些针对性策略。(一)当前依法治校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我国教育法制还不够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比较滞后,教育管理还普遍存在着法制观念比较淡薄的问题。在一些干部中,还存在着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的思想概念:一提法治,首先想到的是治民,立法首先是给老百姓立规矩,执法首先是管好老百姓,普法首先是教育老百姓,似乎与干部关系不大。除了以上认识上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还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学校规章制度不够健全。2、权大于法、有法不依的现象时有发生。3、学校管理中还存在依靠行政管理手段为主的现象。4、民主与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5、教职工的整体法律素质还不是很高。因此,在全面理解依法治校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十分必要。(二)对开展依法治校工作的一些想法。国家教育部在2003年工作要点中指出:今年要加大教育系统

  的“四五”普法教育,切实加强教育执法监督和依法治校工作,在有关高校开展试点,不断规范办学行为。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机制。因此,我对如何开展依法治校工作,提出如下一些思考:

  1、树立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在依法治校过程中,从学校管理内部来说,学校管理者能否树立明确的法治观念,认清依法治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是学校实施法制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学校管理者应当把依法治校上升到依法治国的高度来充分认识,改变传统的管理手段与体制,树立起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

  2、加强学习宣传,增强法制观念。学法是基础,用法是关健,依法治理是目的。目前我国有关教育发展、学校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依法治校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学校管理者应把教育法制学习与宣传纳入重要工作职责范围。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广播、板报等宣传工具进行广泛的普法宣传;可以在学校教职工中经常开展法制讲座;可以开展各种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以及把法庭审判现场搬到学校等。让广大干部、师生增强法制观念,并学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推进法制宣传教育的广泛深入。

  3、健全管理体制。要把依法治校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健全法制化的管理体制。

  ⑴制定《学校章程》,统领学校管理。依法管理学校事务是依法办学的核心内容。学校管理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首先,有

  法可依是基础,因此实施依法治校,必须做好基础工作,要有属于学校内部的“立法”,即制定一部《学校章程》。《学校章程》是学校依法制定的全面规范学校办学宗旨、内部管理体制及教育教学、人事、财务活动等重要制度的自律性文件。《章程》的制定应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紧密结合本校的实际,适应本校未来发展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程序,得到学校广大教工的支持和认可,并在教代会上获得通过。

  ⑵完善与学校《章程》相配套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民主决策制度、各部门工作规范、教职工岗位责任制、教育教学工作评估制度、安全卫生保健制度、奖惩制度、校内纠纷调解制度和申诉制度,等等。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置于统一规范和要求之下。强化学校的科学管理,推进学校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运行机制的形成。

  4、推行岗位责任制。依法治校不单是领导的事情,需要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各职能部门及所属教职工要严格依照《学校章程》的规定履行各自的职能与岗位职责,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学校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5、强化依法行政。学校管理者在对学校进行领导和管理中,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改变思想作风和管理方式,要从过去主要依靠权力、运用行政手段的“家长式”管理,逐步转移到依靠法律、法规、规章和学校章程实行管理,严格行政执法程序,明确执法范围,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6、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对学校中层以上干部,特别是在权力比较集中的部门干部当中,要经常加强党风廉政教育、警示教育;也可以通过组织参观等活动来增强学法与教育的效果,例如:组织干部们到监狱去参观,通过以犯罪人活生生的犯罪事实进行现身说法,剖析犯罪根源,分析违法原因,会使干部们得到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廉政教育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7、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实行校务公开。学校管理者按照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与《学校章程》对学校实行自主管理,要重视加强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学校要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学校在管理中要做到: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例如:把学校招生、收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等涉及公众利益的内容向社会公开;把财务管理、工程建设、物资采购、干部人事等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内容向教职工公开。自觉接受师生和社会监督。同时,还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民主监督机制,来限制、约束、监督管理者的权力运用。

  8、正确处理法与规章的关系。依法治校,体现的是一种法治精神,强调的是依法办事,但不能简单地认为依法治校就排斥学校管理中的政策性规范及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我们要把法制与学校内部规章制度能动地相结合,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同时也不能完全排斥学校管理中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及其他手段。

  9、合理借鉴先进经验。为了使中国教育发展跟上世界潮流,必

  须要确立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我们应从理论上加强研究国外的先进做法,学习发达国家学校管理中依法治校的先进经验。

  这些年我国先后颁布了7部教育法律16部教育行政法规,为我国实施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提供了法律依据。自各级人大和政协的教育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开始执行以来,各级督导机构已经基本健全,我国的教育已逐步进入依法治教阶段。总之,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把教育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充分树立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以法治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并有效运用已有的法律、法规的作用,认真制定学校《章程》及各项配套的规章制度,真正做到从理性的高度实施依法治校。努力实现我国教育的振兴与科教兴国方略的全面实施。

篇十七:高校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P>  高校依法治校存在的问题及实现途径

  李丽娜

  【期刊名称】《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2(014)003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从严治校,认真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依法治校是高校办学模式转变与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也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法治基础和必由之路。本文从依法治校的内涵与特征入手,通过分析高校依法治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探索发挥党组织保障作用,实现依法治校的有效途径。

  【总页数】4页(P55-58)

  【作者】李丽娜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沈阳1108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7

  【相关文献】

  1.高校依法治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王晓红2.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建设的实现途径[J],刘晓丹3.高校依法治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田大治4.依法治校视域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张中华5.网络輿情视阈下的高校依法治校实现途径探析[J],季鹏;姜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十八:高校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P>  更新学校领导及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管理理念提高法律意识目前很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和领导者内部存在较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在学校进行改革和完善时要首先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和领导出发针对他们进行特定的法治教育以达到提高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和领导法律意识的目的

  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的内涵、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法治建设的完善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高校的法治建设也是如此。但随着高校的行政管理法治化建设的开展,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的内涵、对策及其解决对策进行了探讨。【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内涵;问题;对策依法治国是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随着法治建设在我国的深入发展,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也不断发展完善,后果之一是高校在行政管理自主化上拥有了越来越大的菜量范围。但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只从原则上给予高校的行政管理以指导,细则方面十分缺乏,致使一些高校没能建立起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学生的合法权利难以得到及时保护。因此加强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的内涵依法治教是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的基本内涵,要求按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组织开展教育活动,由依法设立的行政机关来担任教育行政的主题。此外,规定教育行政机关行政活动的权限,要求其行为符合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各类教育活动都不得违背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并明确教育行政机关的权责。高校行政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教育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界定教育法律的合理管理范围、实现高校教育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建设、提高高校教育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成效等十分重要。二、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存在的问题1.落后的教育行政管理理念法律应当成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最高准则,但现实情况中很多高校缺乏依法治教的意识、观念和手段,当学校出现纠纷时没有形成用法律解决的习惯,学校部分规定和国家现行法律存在矛盾现象。此外,在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尤其在做出处罚决定时,忽略正当程序的现象十分严重。例如,在做出开出学生学籍、勒令学生退学等决定时,并没有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尊重当事人对执行裁定的异议权,学生的权利没有得到尊重和维护。这种现象是对法治精神的严重违法,十分不利于高校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建设。2.不健全的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尽管我国针对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都只在原则、方向等宏观问题上做出规定,对高校和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细节则并未详述。这使得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缺乏明晰的法律依据,制定结果不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甚至出现规整制度与现行法律法规相矛盾、抵触的现象。由

  于相关规整制度不健全,高校的行政管理失范现象严重,尤其体现在学籍管理之中,近年来,在学生受到高校的学籍处分决定这一焦点领域中,出现了许多学生诉高校的案件。大部分高校利用学生手册的方式将行政管理制度呈现出来,对行政管理的主体、内容、程序等进行介绍。尽管学生手册里的种种规定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利益都有很大影响,但这些规则办法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且往往流于形式、大都是空泛条文,表述笼统、措辞严厉,对具体的实施细则则未作详述。这些规则办法注重规定学生的义务,不够重视学生的合法权利,不能实现高效率行政管理的需要,也容易损伤学生的利益。3.高校行政管理中,某些处分决定不适度、不合理在高校对学生进行处罚时,尤其是涉及到学生的人身权、受教育权等基本权利之时,应当坚持适度、合理的原则,在关涉实质性损害权利或剥夺权利时,尤其要遵循正当性原则和最低损害原则,把维护学生基本权利放在重要位置。尽管高校在行政管理事务上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但在具体的管理行为上,必须依据法律设置正当的程序促使自主管理权的合理行使。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应当拥有知情权、选择权、请求权、申诉权等,能够采取实际行动维护自己的基本权利。但在具体管理行为上,很多高校并不重视正当程序,形式化、走过场的现象比较严重。此外,针对高校行政管理行为的救济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来,针对学生的裁决做出后,很难实现依照行政程序的复议过程;此外,由于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存在隶属关系,在高校和学生的博弈中学生往往处于弱势,这也对保障学生的基本权利形成了一定的障碍。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十分紧要,只有尽早实现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学生的基本权利才能得到有效保障。4.不完善的权利监督机制高校行使行政管理权力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监督机制的不完善、运行不畅、甚至缺失。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针对高校行政管理权力的监督机制的建构举步维艰,其执行亦困难重重。已有的监督机制则存在不规范、不客观、效率低下、权威不足等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自主权日渐增强,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和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高校行政管理中的自主权利日益扩大。但相关的权利制约机制和权力监督机制并没有及时建立完善,纪检监督队伍也未能及时组建起来,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学生受到不公平公正的评价甚至处分等现象时有发生。高校的重要部门和重点问题缺乏监督,已有的监督工作专业性不强、力度不够,高校规章制度为能完全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精神、甚至和法律法规相抵触,决策的出台过程十分草率,对学生权利的损害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是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表现形式。三、构建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的对策1.更新学校领导及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管理理念,提高法律意识目前,很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和领导者内部存在较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在学校进行改革和完善时,要首先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和领导出发,针对他们进行特

  定的法治教育,以达到提高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和领导法律意识的目的。要促使他们做到树立法治意识、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基础制定计划或执行决策,将法律的威严凌驾于个人的权威之上,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通过这些方式,促使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实现法治化,以达到规范化治校、保障师生基本权利的目的,同时促进我国的法治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2.建立健全高校行政管理相关规章制度首先,建立健全学籍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和学生的人身权利、受教育权利等基本权利息息相关,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对这些基本权利进行保护,严格依照正当法律程序作出损害、剥夺这些权利的决定十分重要。在对学生做出处分、开除学籍、强制退学、不颁发学位证书、不颁发毕业证书等重大决定时,一要保证证据的充分性,做到事实清楚;二要依照法律规定,结合学校现实和学生实际,慎重决定,并及时告知当事人;三要及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规定启动救济制度,保障学生的救济权利。总之,在学籍管理上必须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建立健全听证制度。引入听证制度对高校行政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十分重要,能够促使良好的行政管理环境的营造。此外,听证制度对于学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意义重大。听证制度保证了高校行政管理行为的公开、公正,体现了法律的尊严和法治化的要求。最后,建立起完善的申诉制度。教育仲裁、行政复议和申诉制度是高校学生主要的救济渠道,其中最常用的一种就是申诉制度。和司法介入审查相比,申诉制度成本低、效率高、十分便捷,不仅是对司法资源的节约,而且有效地维护了学生的合法权利,促进了高校教育环境的稳定,加快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法治化进程。3.校纪校规的制定要合理、适度、规范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要格外重视科学和高效。校纪校规的作用不仅仅是方便行政管理和约束学生行为,而且包括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方便、维护学生的基本权利等。在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形式注意,做到以人为本。例如,在图书馆门口、教学楼宣传栏、寝室楼道、食堂门口等地张贴校纪校规,方便同学们学习和遵守。在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不断加深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提高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认同感,拉近学生和学校的距离,以增强学生的自律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校纪校规的遵守中来,最终达到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推进行政管理法治化进程的目的。4.建立完善高效的权力监督机制公平公正是高校行政管理行为的应有之义,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做到管理制度、管理行为和管理程序的公开,建立起完善的权力监督机制,广泛接受教职工与学生的监督。高校权利监督机制的特征包括合法、有效、独立、透明等,这不仅符合我国教育行政法律法规中针对权利制约的相关规定,而且体现出高校行政管理事务运行的健康程度。权力监督机制的完善首先要求保障监督渠道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完善层级负责制度来扩大监督渠道的广度,做到监督工作的有序运行、层层推进;此外,建立起专业性强、分工明确的纪检监督队伍,强调监督队伍的责任、激发监督队伍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真正发挥作用,

  投入到权力监督的过程中去,为高校行政管理的公平公正做出贡献。另一方面,监督渠道的深度应该不断强化,对权力的监督不能只流于表面,要全面、深入地监督一些广大师生关注的重点问题,同时加强对监督队伍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学识素养和专业水平,促使他们依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对高校的行政管理行为进行全面、深入、高效的监督。四、结束语高校为国家的现代化培养人才,其行政管理行为的法治化、民主化和科学化十分重要,和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息息相关。法律至上、权力制约的法治思想要求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要求大学生的合法权利得到维护,要求权力监督机构和权力救济机构设立完善。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行政管理并非高校行政法治化的唯一内容,创造以人文本、科学、民主的管理氛围也十分重要,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依法治校的有机结合。现代社会法治化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要按法治化的要求进行高校行政管理,这不仅体现了有法可依、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也体现了建设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参考文献:[1]陈阳.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权力监督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04):54-56.[2]黄全.论高校与学生行政关系的法治化[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201-203.[3]赵晓丹.高校行政管理现状解析及改革措施探求[J].世纪桥,2008,(03):122-125.[4]沈文.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现状及设想[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7):182-183.

篇十九:高校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P>  高校依法治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科技信窘基础理论研讨教学和科研对高等学校来说如同车之两轮,机之两翼,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教学和科研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当前这个师生创新群体正在各个领域中全方位地寻找差距,努力工作,凝炼学科方向,创造标志性的成果,并着力提高解决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升级做贡献.高等学校在科技创新中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从事科研的意识与自觉性.在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情况下,高等学校的教师作为连接历史和未来的知识传播者和创造者,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学与研究方法和技术,就成为更加迫切的要求.逐渐消除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无需搞科研的思想,在不断提高学校教学水平的同时,加强科研工作.但是,科研不应该刻意作为改进教学的一种手段而存在,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正当的目的和活动来进行.其次,要创设教学科研的氛围,积极引导教师掌握科研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手段.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为其从事教改,教研提供宽松的环境,不过多限制,干涉或要求教师介绍科研和教研信息,传播先进的教学理论,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和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定期不定期地聘请专家搞讲座和指导教师学习教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手段.当然,对于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要以制度化的形式给予精神上的表彰和物质上的奖励,同时把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与职务评聘,评优,晋升,获得科研资助联系起来,从而调动其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之核心.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学校要形成一种教师和学生都要更新观念,敢于突破传统,不畏权威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自己,学生只有在质疑,批判的基础上才会形成创造性思维,才会具有批判精神,才会超越前人,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高校依法治校存在酌问题及对策建议西安邮电学院王晓红[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10~2020年)指出,要按照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k_Ys推进依法治校工作.近年来,各高校也普遍开展了依法治校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容忽视的是,依法治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本文将对依法治校的内涵,依法治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作出阐释.[关键词]高校依法治校对策建议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依法治教已成为国家管理教育的基本方针,而依法治校作为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成为建设现代高校的选择.一,高校依法治校的内涵依法治校,就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精神,依法管理学校事务,使学校的各项丁作实现依法管理.对这项_丁作,必须站在共产党执政和法律规范的高度,站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高度,站在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二,高校依法治校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依法治校整体水平普遍不高,在依法治校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管理者以行政手段代替法律手段实施管理,依法管理水平不高长期以来,学校依据政策,文件,规定来实施内部管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行政式管理模式.高校的管理者也习惯于依靠行政手段,而不

  是有效的用法律手段进行管理活动.有的高校管理者官本位思想严重,对学校事务的管理不公开,不民主,教职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与监督的权利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和有效的保障.同时,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多采用"家长式"的管理模式,要求学生服从,而很少给学生行使权利的空间.有的领导处理事情完全凭主观臆断,或依对象亲疏远近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这样导致学校管理混乱,阻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阻碍了依法治校的进程.2,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法体制尚不完备,校内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具有办学自主权,但同时高校的自主权要依法接受监督.在实践中,很多高校的规章制度在制定时都缺乏法治观念,可操作性不强.在内容上不适当地扩大了校规的适用范同,不适当地增加了校规的调整手段,不适当地限制甚至剥夺了学生的正当权益.3,高校师生法制观念淡薄高校长期实行行政式的管理模式使得师生员工早已习惯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轻法治,重人治.对于自身的权利保护意识不强,不了解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在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也不知道该通过什么途径去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一些学生因不懂法而违法,触犯法律的现象也有发生.导致广大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地保护,影响了依法治校的进程.4,教育法制监督力度不够,教育司法制度薄弱当前,南于各种原因,对高校依法治校的教育法制监督力度不够.具体表现有:监督主体职责不清,分工不明,标准不够明确,权威性差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导致教育法制监督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在行使管理权时主观性较大,处理事情比较随意,阻碍了依法治校的实施.三,推进依法治校的对策建议1,正确树立党委领导与实施依法治校的关系学校党委要充分认识到依法治校是一个系统丁程,必须高度重

  视.校党委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法制建设,学法用法,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同时,依法治校必须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统筹规划,精心安排.为依法治校做好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学校管理有法可依法制建设为高校的深化发展和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高校学校应研究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切实可行的学校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基建招标制度等等.要严格规范高校校规的制定程序,提高校规的质量.可以提倡学生参与校规的制定,体现民主公开和以人文本.同时要摒弃不合法,不合理的校规校纪.在实践中,要不断完善和修正这些规章制度,使之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3,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由于我国推行依法治国时间不长,加之教育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高校的师生员工法律意识淡薄.Xl>l,平曾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人."学校的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依法治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法治观念,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师生员丁的法律素质.领导干部应带头学习法律知识,引导教师和学生通过政治学习和法律报告会,讲座等进行普法学习,通过学校的广播,报纸和网络普及法律知识,可定期召开座谈会,模拟法庭进行宣传和交流.同时要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主渠道推进大学生普法学习,在13常教学中开设法制教育课,在新生入学时,可组织学生学习《高等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法规校规教育.可围绕重要节庆日,如"12?4"全国法制宣传日,"3?l5"消费者权益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在学生中组织成立法律协会等社团,在校内外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活动,学校每年可组织一次法律知识竞赛.通过这一系列形式和活动形成全员育人,全员普法的局面,从而使广大师生员T学法,知法,守法,用法.4,健全组织机构在学校成立专门的普法组织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组织机构下设

  办公室,负责全校普法教育的H常工作.要求校内各个二级单位切实承担起具体组织实施普法教育和宣传的职责,发挥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法制宣传教育的职能作用.而法律服务机构能够承担学生维权的职能,让学生行使自己的权利有途径可依,使学生的权益得到制度上,法律上的保障.法律服务机构本身还可以作为学校各项制度的审核机构,为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提供法律依据,确保其合法性.四,结束语这些年我国先后颁布了若干部教育法律法规,为实施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提供了法律依据.各级督导机构正日渐健全,我国的教育已逐步进入依法治教阶段.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认真开展普法的规划,宣传,协调,督察和总结等工作,有效提高师生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营造学法,守法和依法办事的氛嗣,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参考文献[1]徐建和.依法治校:学校管理的必然要求.山西教育,2004,(01)[2]段茹宏.依法治校的实质与最高境界.教学与管理,20()6—01—01[3]许亚非.坚持依法治校促进高校发展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6,(02)[4]焦志伟谈当前高校依法治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法制与社会,2007,(04)

推荐访问: 高校法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法治 高校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