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11篇)

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11篇)

时间:2022-11-18 08:10:06 来源:网友投稿

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11篇)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题目:收集本地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题目:收集本地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分析原因并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11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11篇)

篇一: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题目:收集本地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题目:收集本地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首先,国家提出向质教育转变是顺应时代,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确决定。对全面提高我国民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作为党和国家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采取的重大决策提上各级党和政府的议程。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党和国家的三令五申,决定了向素质教育转轨成为必然趋势。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其地位决定了必须由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转变来。然而在一些地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层出不穷,归纳为以下几类。偷梁换柱型。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挑选其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贯彻实施,对自己不利的部分则抛之脑后、置之不理;又或者曲解上头文件刚领性文件,断章取义。比如用素质教育的名义简单更换传统教育措施的行为;再比如将素质教育理解为简单的技术教育、简单的生活教育和简单的社会适应教育。这些均是各自从自身利益出发,将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提高等等,都属各取所需的情况做了表面文章,而未被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即政策并未真正落到实处,成了空架子。典型的表现为“领导搞素质教育,老师搞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些情况实质上是按照运动的方式推广素质教育,没有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形式主义、行政主义、官僚主义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体现。政策浮夸型。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盲目扩大政策外延,使政策的调控对象、

  范围超越政策原定的要求。比如将改善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说成是实施素质教育,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什么建宿舍,操场等一些立杆见效的实物上,还有一些更加夸张,学校领导天天跑饭馆说拉赞助去了,到后来直接是挺着个堪比女人十月怀胎般大小的肚子回来。这种被人们称为“素质教育是个筐、什麽都往里面装”的现象导致素质教育外延无限扩大,实质上淡化了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无动于衷型。一些地区学校假借说本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难道大,面对检查的时候直接推脱说无法实施,硬件条件不允许,把检查人员打发了,又或者一餐饭一条烟搞定。继续推行着“四班子

  搞素质教育,老师搞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出现这些现象有着它们的特定的原因。第一.社会的是根本原因。教育改革处于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中,必将受到其影响。面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GDP快速连续几年以两位数高数增长,而国民的思想却还停留在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地步,没有意识到要思想与经济同步推进,导致了物质与精神瘸腿瘪状。上层决策没有这意识,下层群众更没有领导的带动,第二,当事者利益驱动。这里的当事着不单单是当权者,更很广泛地涉及到普通家长们。在教育局,学校,领导的任期是有限的,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政绩出来决定着他们的未来出路,所以做一些立竿见影的事最能体现他们的能力来,自己看得见,领导也看得见。所以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利益驱动性就不是很强,甚至敷衍了事,稳扎稳打应试教育。而对于普通的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到一个好的中学大学,而学业的晋升又是以分数为金杆定律,别无他路,只能无奈地放弃其他能力的培养,殊不知这样反而得不偿失,但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这样了。第三,素质教育自身的实施难度的原因。素质教育的含义上就要求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不仅是书本上的还多的是实际生活中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以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上。单单从一个数量上就要求学校需要注重更多的方面,更多的是除了分数容易创造出来以外,其他的项目不是一朝一夕能够体现出来的,自然得不到教育者的喜欢虽然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很困难,但是必须做好素质教育的路子,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繁荣经济。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

  一.磨合各方利益,共同发展素质教育。伴随市场经济诞生的各利益主体的教育要求,

  应该由国家进行理智而公正的调节。改进不合理的政绩评价体制,不能单单以升学率和高分率作为评价的标准和核心。特别是作为负责教育决策工作的领导和从事具体工作的教师,千万不能失去自我,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二.树立素质教育的权威。作为我国稳扎稳打推进的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一定要以素质培养为出路,。国家也曾经明文出台文件甚至法律肯定素质教育的地位。明确素质教育的定义,避免一些人的歪曲虚假素质教育的含义,糊弄群众。同时坚定走素质教育这条教育路子不动摇,既要坚持又要与时俱进,完善素质教育的内涵,但又不是简单的扩大范围和广度。三.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其实,现在一些落后的社会思潮干扰教育工作是因为社会对教育的极度关心与教育科学知识传播不广造成的,国家应该实施教育科学普及工程。让他们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完善教育传播者的知识体系,拥有完整的系统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传播。

  总之,不管是素质教育还是单一的小学的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出现的原因,出现了表明我们的体制中有弊端,还有需要去改进的地方。而改进的时候必须注意到紧扣素质教育的核心---全面发展,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体制才能在错误中得到完善.,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篇二: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在请学生表达时如果始终以欢迎的态度来迎接学生的自由表达教师将很容易听到学生真实的想法和交流当教师听到好句或有新意的句子时可由全班齐读一遍这样做肯定和鼓励了那位同学对其他学生也是莫大的鼓舞会有更多的学生希望说出好的句子这样做将使全班学生积累起许多好的句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失真现象的描述与反思

  作者:沈燕洪来源:《新校园·理论(上旬刊)》2012年第01期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有许多需要重复练习的单词和对话,在反复练习运用中积累成语言。但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只为操练而存在的课堂活动,偏离了语言教学的本质。笔者就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一些虚假现象作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评价语失真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是有优劣之分的,可教师并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good”成为了人人适用的公式化的评价语。这种现象在学生读新单词时特别明显。在检查学生的发音时,教师喜欢用开火车的形式,即竖排或横排为单位,学生依次读出这个单词。学生发音的同时教师也逐个地将“good”送给每个朗读者,似乎每个学生的发音都很好,其实这中间是有优劣之分的。也有的教师是将单一的“good”换成“good,great,excellent,wonderful”,但也是如出一辙。为了追求课堂的快节奏,教师往往等学生一念完就将“good,great,excellent,wonderful”等评价语不假思索地快速报出,甚至次序都没有变化。“good,great,excellent,wonderful”成为检查发音的公式化的评价语。

  评价要具备真实性,而真实的价值判断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及学生的真实表现来考查学生进步情况(Arnold,1999)。不真实评价的后果是:(1)评价语表面化,简单化。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对应的评价,缺乏真实性。(2)重复的统一的评价语不能起到引导或激励学生的作用,评价语缺乏明确的区别性。不同层次的学生无法根据教师的评价正确评估自己。

  如果我们放慢节奏,就能比较出学生发音的不同,或发现学生回答中的优秀表现,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因此,对于检测学生的发音,我们也可尝试总体评价。例如,在学生逐个发音后,由教师挑选出发音最好的学生,这个学生将作为全班的领读者领读单词。这种“学生教学生”的方式非常受学生欢迎。被选中的学生自然会产生被教师欣赏的成就感,从而更加喜爱这门课;而没有被选中的学生出于对被选中学生的效仿或羡慕将学得更加认真。

  二、对话操练失真

  为了在操练对话时鼓励学生大量地说和练,教师往往采用比赛的方式。教师的比赛规则设计已经走进了练习说话的误区,学生只是为了练习而说,并不是在为实际运用而说。这样做的后果是:(1)重词组轻句型,重心放在练词组,偏离了练对话的原始目标,没有达成课堂教学目标。(2)只追求表面热闹的课堂氛围,过分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对话操练的实效。(3)没有提供给学生一个真实对话的情境,学生不能将课堂所学活用到实际中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我们应当使对话操练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即对话“生活化”,提供学生一个真实表达自己的平台。这样,学生在课后仍然可以用课堂句型进行交流,最终达到“学以致用”。在请学生表达时,如果始终以欢迎的态度来迎接学生的自由表达,教师将很容易听到学生真实的想法和交流,当教师听到好句或有新意的句子时,可由全班齐读一遍,这样做肯定和鼓励了那位同学,对其他学生也是莫大的鼓舞,会有更多的学生希望说出好的句子,这样做将使全班学生积累起许多好的句子。

  三、师生交流失真

  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教师单方的意愿有时被强加于学生的身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被迫服从。学生的话语并非真实想法,出现了师生交流失真现象。

  当教师将着眼点放在“教”而非学生的“学”时,教师往往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走。师生交流失真现象出现了,后果是:(1)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长久下去教师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如果学生总是在教师追问下回答,会造成学习的焦虑或逆反心理。(3)师生互动困难,学生对自己的表达缺乏信心。

  如果语言学习过程反复将给学习者造成焦虑,并形成一种恒定心理,这会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Arnold,1999)。外语教学的最大困难在于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有限,对于小学生更是如此,学生普遍存在胆怯心理,此时,教师应设法给予学生鼓励和安全感(刘霞,2009)。师生交流应平等坦然,使学生愿意开口,不怕开口。教师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追问,以免造成学生不利的负面情绪。

  在另一个案例中,学生不知自己的hobby,可能是表达有困难,也可能是怕回答不好,于是被教师强加了一个并不是学生真实的hobby。其实此时可以让学生说中文,由教师帮助其翻译成英语。教师还可以反问其他学生“Idon’tknowwhathishobbyis?Whocantellme?Whatishishobby?”对于师生交流中,学生回答出乎教师意料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猜测,再予以帮助或以此作为课堂的转折点,引出下面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坚定真实交流的信念,处理课堂中师生交流的意外情况。

  课堂教学失真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将着眼点放在教材的“教”,而非学生的“学”和“用”。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失真现象,教师应认识到这些现象的危害,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突破原来的教学习惯,力求语言教学的真实性,以平等坦然的态度迎接学生真实的语言表达,营造生活化的真实英语交流氛围。

篇三: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关于临沂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临沂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4篇素质教育篇一: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目的、任务、意义和实施措施素质教育概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任务:三大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任务。意义:(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3)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实施措施:(1)改变教育观念(2)转变学生观(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篇二: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教育,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人的潜能的开发,与单纯的只看分数的应试教育相对应,与高考录取的精英教育相对应。不单看学生考试分数,还要看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

  目前,社会对教育评价的依据是高考考生人数的上线率,上线率高则说明教育质量高,反之则会对教育形成巨大的压力。教育主管部门也多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学校质量高低,学校也以分数论教师,教师在有意或无意的重点关注学生分数,对学生也是以分数论聪明,不管学生的其它方面是否突出,也不管“好学生”的其它方面是否有问题。

  家长对学生在学校表现不闻不问,只看成绩单,如果成绩高有奖励,反过来,如果考不好,轻则批评教育,有甚者棍棒加身。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实行多年,特别是从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以来,素质教育已经提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2022年6月29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公布,首次将素质教育写进法律,成为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进过程中,各地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成绩巨大。但是正如教育部领导所指出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从区域来看,既有一些地区。例如南通、深圳、潍坊、铜陵、大连等地,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也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沉重;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的倾向明显,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即使智育也不是全面科学的智育,往往以扼杀学生兴趣和创造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为代价。这些问题愈演愈烈,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决心解决的时候了。1

  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解决这些难题,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的工作过程。其中如何充分发挥素质教育政策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也可以说,政策和策略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可见素质教育政策的极端重要性。

  素质教育政策既包括党和国家制定的总政策、总法规,也包括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应的区域性政策和法规,甚至包括一些有关的行政决定。素质教育政策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为了更好地运用素质教育政策解决实践中的难题,应该对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历史与现状有所了解,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予以研究,以便制定出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素质教育政策,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地发展。

  一、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历史与现状

  1.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回顾

  素质教育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但素质教育思想的产生却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和深刻的现实背景。素质教育的定义或概念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仍在争议中。其实,素质教育是一个发展着的、实践着的过程,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素质教育的概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狭义的素质概念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精神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性尤为重要。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亦称禀赋。”而广义的素质概念则是:“公民或者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下形成的。”2从广泛的、一般的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利用一切条件,提高人的素质,发展人的潜能,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因此,从上述广义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并不是当代突然产生的“新创造”,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素质教育思想火花屡屡闪现。早在2000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少和素质教育相关的教育思想。例如教育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富而后教”、“有教无类”;依据学生特点实行个性教育:“因材施教”、“听其言而观其行”;反对压制灌输,提倡启发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注重全面素质培养,为学生开设“六艺”课程等等。随后,孟子、荀况、韩愈、朱熹、王守任、顾炎武、龚自珍等历代文化名人或教育家都提出过很多与素质教育相当的思想和观念。只是由于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这些光辉的思想火花被压制,被歪曲。到了近代,素质教育思想又在我国形成了一个高潮。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提出“四万万之人,皆应受教育。”3

  又提出“量智施教”和对残疾儿童实施特殊教育等观点。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1917年担任北大校长,进行了教育改革,提出一系列教育思想。他认为文科和理科根本上是相通的。他说:“文科的哲学,必植基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从前心理学附属于哲学,而现在用实验法应列入理科;教育学与美学也渐用实验法,有同一趋势。地理学的人文方面应属于文科,而地质地文方面应属理科。历史学自有史以来,属文科,而地质学的冰期与宇宙生成论,则属理科。4实际上这就是当今的“通才教育”思想。蔡元培十分推崇个性化教育,采取各种宽容的措施,让学生自然地发展个性。他尤其重视美育对人的发展作用。他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创造了相对宽松、民主的环境,为北大的学生和老师自主、个性、创新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的教育改革是一次真正的素质教育实践。另一位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更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很多教育思想,并且亲自实践,对素质教育有极大的启发。例如,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另外,他还提出大众普及教育、创造教育、全面发展等思想。陶行知强调:“我们普及的教育,不是少爷教育,不是小姐教育,不是政客教育。”而是“平民教育”、“劳苦大众的教育”。5他认为要真正实现创造教育,应该使学生能做到“六大解放”:解放头脑,能思想;解放手,能干;解放眼睛,能看;解放嘴,能说;解放空间,能进入大自然、大社会;解放时间,不用功课表填,使学生有自由支配时间的可能。陶行知还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点。此外,近现代还有梁启超、鲁迅、梅贻琦、胡适等人提出很有价值的素质教育思想。

  由此可见,虽然素质教育的概念是近20年才出现的,但其思想是源远流长的。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素质教育思想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然而回顾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源流,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素质教育的概念,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有很多借鉴和启发。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的教育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讳言,由于教条主义和“极左”思想泛滥,过分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不能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包括我国历史上素质教育的思想资源,使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几经波折,陷入困境。改革开放以后,教育焕发了生机,形势越来越好。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全球化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的变革,我国教育领域种种弊端尤其是应试教育的问题,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和尖锐批评。

  在这种背景下,素质教育应运而生。虽然在素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但毕竟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成为不可逆转的前进方向。

  2.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现状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概念,一个完整提法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行的教育改革,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特别是“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概念。它的形成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20世纪80年代至1994年,素质教育思想和政策的初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巨大变化,急需具有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向基础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985年5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并决定在全国“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为普及小学和中学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逐步减弱“应试教育”的影响打下了基础。1988年,原国家教委制定了《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明确要求小学必须认真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育人,使儿童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并严禁为了“应试教育”而举行的一切活动。在80年代进行的教育改革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工作中,国家的各种政策都明确要求消除“应试教育”的效应,可以说,这其中已经包含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但最早在正式场合提出“素质教育”的是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1987年4月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各科教学大纲通告会上讲话中,他指出:“一个时期以来,不少地方把基础教育办成了单纯的升学教育,这就导致了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偏向。基础教育不能办成单纯的升学教育,而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的公民的素质教育”。而最早在公开报刊上对素质教育概念的内

  涵作出阐释的,是1998年《上海教育(中学版)》第十一期上的文章《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文章提出:初中学生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劳动技术、科学文化、心理健康等四方面素质。从而,素质教育做为一种教育思想观念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开始以多种方式进行着,教育理论界和一些中小学教育者写出了大量的讨论争辩和理论分析的文章。主要对素质、素质教育的概念辨析,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对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对素质教育的实行过程和评价标准等进行议论。当时,素质教育的实践和议论虽然十分激烈,但主要还是在民间进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仍未在正式文件中对素质教育进行引述和评论。做为省一级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江苏省率先在正式文件中明确提出推行素质教育。1990年12月在《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关于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意见(试行)》中指出:“当前,我省小学教育改革必须着力于把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到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公民基础教育的轨道上来。”“实施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国民素质教育的观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学校和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开展素质教育的研究和讨论,并扩展到家庭和社会,唤起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公众教育意识,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和良好的改革环境,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当时,做为分管基础教育的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深入起了较大的作用。

  199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虽然文件中没有直接用“素质教育”一词,但明确提出中小学教育要转轨改革,要摒弃“应试教育”。并肯定了素质教育主要内涵的“两全”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这表明,素质教育由中小学和基层产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开始进入作为国家层面的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

  1994年6月,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岚清副总理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国家领导

  人首次在正式会议明确提到素质教育概念。紧接着,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意见》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的正式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概念。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的明确的指导思想。

  (2)1994年——1999年,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和素质教育逐步成为国家教育政策

  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当时的国家教委政策法规司在编写的《﹙教育法﹚条文说明》中,首次对“素质教育”、“素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四个方面;“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方面的一系列基本的品质、素养的总和”。

  在此期间,全国各地掀起了素质教育实践的热潮,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产生不少好经验,各地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支持鼓励素质教育的政策。1996年2月的《人民教育》以5万多字的长篇报导介绍了湖南省汨罗市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经验。这是首次在国家级教育刊物上介绍素质教育的典型,表明国家教育领导层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心。与此同时,国家教委在湖南省汨罗市召开了全国素质教育现场会,总结、介绍、推广各地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经验。随后,国家教委在全国批准建立10个素质教育试验区,各省市也先后建立了不少省级素质教育试验区。从而,我国的素质教育,由过去分散的、半自发性和地方政府指导下的实践,向由全国教育主管部门政策指导下的区域性教育改革方向迈进。

  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22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是首次用法规政策文件的方式肯定了素质教育的政策方向。

  1997年9月,国家教委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交流会,认真总结了各地区推进素质教育的经验,同时对全国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作了部署。会后不久,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从此,素质教育由区

  域性实验阶段进入了全国性推进实施的阶段。《若干意见》,明确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解释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并就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薄弱学校建设、课程、督导评估、考试评价、德育、校长教师队伍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这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第一个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系统化意见。1998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于1999年1月正式批准实施。《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使素质教育从典型示范为主转向整体推进与制度创新为主,并且要通过课程改革、评价制度改革、督导制度的完善,以及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个《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成为国家的教育政策,成为制定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还第一次确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主要目标。第一次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即“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此外,还要加快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的改革,实行小学毕业生面试就近升初中的改革,等等。《决定》郑重宣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过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定上来,认真贯彻落实”。

  (3)1999年——2022年,素质教育政策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级为主的体制。”这是为了更好地整体推进素质教育而进行的重大教育管理制度的变革。《决定》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也进一步明确,使之更丰富:“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情趣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001年6月教育部决定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指出:“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2003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以及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中小学都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到明年(2022年),全国所有的中小学校全部进入新课程。这是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最有力最积极的举措之一。

  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颁布。《决定》表明国家素质教育政策更加关注农村,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其中突出了两个转变,一是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向农村教育工作是重中之重转变;;二是由“两基”目标向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两全”目标转变。

  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22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再次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提出具体要求,如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等等。

  2022年5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这是在新形势条件下素质教育的又一有力措施。《意见》提出“今后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022年11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中国全民教育国家》,宣布:争取到2022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免费教科书和住宿生活补助,力争到2022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22年在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这对于在全国,特别是农村地区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从1999年至2022年,素质教育政策不断改进和完善,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取得巨大成绩,但是前进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在此期间,素质教育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问题。2022年6月原教育部部长何东昌给中央领导人写信,反映当前基础教育的严重问题。何东昌在信中认为,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或者应试教育的倾向,使基础教育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重智而轻德体美,不重视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党的教育方针在中小学大多受到扭曲甚至是严重的扭曲。解决这一涉及面很大的问题,只靠教育部门的努力很难奏效,建议党中央加以关注。要使各级党政领导都能对问题的严重性有充分的比较统一的认识,并采取一致的措施,这是对党执行能力的考验。6围绕何东昌提出的问题,教育部与中宣部、国家人事部,中国社科院、共青团中央等部门一起,进行了素质教育情况的大调研,同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上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问题开展了大讨论。这次大讨论大调研,高层领导之重视,参加部门和人数之多,社会影响之大,在20多年素质教育发展历史上是空前的。

  (4)2022年,素质教育写进《义务教育法》,表明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法定性和长远性

  二、对素质教育政策的反思和建议

  1、对素质教育政策的反思

  (1)素质教育政策对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首先,素质教育政策强化了素质教育理念,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变革。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代,是我国社会经济大变革的时代,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当时我国盛行的应试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在多年的素质教育实践中,素质教育政策发挥了巨大而积极的作用,使素质教育的观念大普及并逐渐深入人心,使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最核心的观念之一。素质教育理念,本质上是开放的、民主的、创新的,它的主要内涵,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四有”新人等等都是与世界教育改革思潮相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变革。素质教育政策强化了素质教育理念,引来了人们学习、借鉴学习最新的世界教育思想的热潮。终身教育思想,学习型学校(社会)、全民教育、合作教育、环境教育、教师专业化、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等教育思想和理念被大量引进、学习和运用,并且结合中国实际,创造了许多素质教育成功范例,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等等。可以说,正是素质教育思想的普及,带来了教育思想的大变革、大发展,而党和政府的一系列素质教育政策起了关键的、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素质教育政策促进和深化了教育体制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必然要引起教育体制的变革。教育体制改革既是素质教育实践的结果,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需的保障条件之一。例如素质教育的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要“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还有《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快了基础教育办学多元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为此,2002年12月,教育部下达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强调了改革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的必要性、重要性,推动了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另外,素质教育政策也鼓励中小学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总之,素质教育政策大大促进和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确保了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发展。

  (2)素质教育政策的不足之处与简要分析

  第一,素质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性、系统性有些不足。素质教育的产生具有相当的自发因素,相应的素质教育政策也是随着实践中不断产生的要求,在学术圈内引起议论,逐渐被政府重视,并

  在社会上初步形成共识,然后党和政府制定政策予以支持引导。这样的过程,好处是有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但由于素质教育政策产生时期,正是我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巨变时期,形势错综复杂,变化迅速,各种阶层的利益博弈激烈尖锐。教育政策的制定难度加大。纵观20年来素质教育,大方向是对的,效果是好的。但其制定过程缺乏深入研究,缺乏专家指导,缺乏权威的理论支撑。素质教育政策(包括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的)缺少一定的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主要原因是时代、社会变化巨大和迅速,而相应的教育政策研究滞后,其次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机制有些缺陷。

  第二,素质教育政策内容有些模糊、泛化与单薄。虽然素质教育政策的内容是具体的,但是它与素质教育的概念密切相关。多年来,对素质教育的概念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素质教育作为学术问题,是可以也是应该探讨与争论的。然而作为素质教育政策是要推进与执行的。素质教育的概念,无论作为规定性定义或是描述性定义来理解都是历史的、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可是作为一定的时期,它又是相对确定的。素质教育应该依托相对确定的素质教育定义或界定,制定出明确可执行的内容。由于种种原因,素质教育政策的内容有些模糊,使基层学校执行上有不少困难,也许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素质教育概念定义没有作政策性取舍和确定。

  素质教育政策起初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病而言的,随之扩大到德智体美等教育的一切方面。素质教育政策的对象起初是中小学生,后来慢慢扩大到幼儿园、大学生、研究生等等,几乎一切教育对象。应该说,这种扩大或者泛化是有必要的,然而作为素质教育政策的配套问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教育对象量广面大,各个年龄阶段各有特点,各种类型的学校也各有不同情况。素质教育政策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受到挑战。有人戏称泛化的素质教育是个筐,有了问题往里装。如果素质教育政策太泛化,往往执行和检查监督就很困难。另一方面,素质教育政策的内容又有些单薄。素质教育的推进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如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用人机制、阶层利益等等。这些决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事。教育政策的内容不能仅限于教育本身,应该各方面政策都配套,形成合力。

  第三,素质教育政策的执行的力度和效率有待提高。素质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政策的执行到位。实事求是地说,素质教育的推进现在遇到很大困难,正如教育部领导所说,现在“素质教育是个老

  问题、大问题、难问题。”其中难点之一就是执行力不够。虽然,从国家层面上看,素质教育政策本身有些不足,有些不配套,但一个地区的政府和教育行政领导在推进教育政策上还是有作为的,例如南通市、深圳市、潍坊市、铜陵市、大连市等等地区的素质教育还是成效明显的。因此,领导的重视和力行是重要因素之一。还有素质教育政策的推进策略也应考虑。不少地区把素质教育和过去的教育政策完全对立起来,采取先破后立的方式,结果难度加大,推进困难。教育政策的执行,看起来是推行一个文本规定,本质则是深层社会文化的转变。然而社会文化有相当传承性,转变也是渐进的。因此,素质教育政策的推进策略最好是先立后破,破中有立、立中有破,扬弃渐进,增量快改,减少阻力和成本,使素质教育政策的执行更有力有效。最后要加大监督和奖惩力度。任何一个素质教育政策,如果没有切实可行、有力到位的监督和奖惩,都是难以奏效的。这一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2、对素质教育政策的建议(1)进一步更新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和良好氛围素质教育经过20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一系列文件都强调了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2022年6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公布了。新法把素质教育写进法律,纳入了国家重要的法律体系。对此,不仅教育界同志,而且是全社会成员,包括各级领导、各类社会组织和人员都应该进一步更新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并且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2)政府牵头,科学决策,尽快出台地方的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法规和配套政策各地应该依据中央和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认真调研本地实施素质教育的状况,认真清理过去与素质教育相关的政策,组织有关教育专家充分研究论证,尽可能规范教育政策制定的方法和程序,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法规和配套政策。例如,制定符合素质教育的高考、中考政策。特别是高考改革既要稳妥又要积极,否则这个制约素质教育的瓶颈不打破,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和发展。全国不少省市都在制定高考改革方案,江苏

  最近推出了配合2022年新高考方案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政策,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用力保障。

  改革对学校工作的评价政策,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真正改变“抓经济看GDP,抓教育看升学率”的教育政绩观和教育工作评价机制。有教育专家指出,在今天,素质教育要成功实施,必须把重心下降到以学校为单位的综合、整体改革。10学校自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得到政策支持才行。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评价体系就是重要内容。此外还应配套建立相应的学校人事权、财务权等政策。

  完善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检查督导制度。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教育督导法,增强督导的权威性。教育督导室不宜设在教育行政部门,而应直属政府管理,应逐步建立学区或学校督导员制度,使对素质教育的督导检查落实到位。

  大力加强素质教育专家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教育专家包括教育政策理论专家和校长等管理专家。实践证明,素质教育要健康快速发展,就须有高素质的教育政策理论专家参与,培养这类人才是当务之急。一个好校长往往就是一个好学校,这种说法虽然有待进一步提升,但在中国现实条件下,校长等管理专家的作用是巨大的,他们往往能影响一个学校的素质教育政策的落实和发展。一切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落实,主要在课堂在教师。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素质教育教师队伍,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一是教师培训和激励政策制定要务实,不要搞花架子;二是加快师范院校和相关大学的改革,使教师培养真正走向素质教育的道路。

  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能和中小学素质教育接轨,另一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后,高质量的高校多了,也能缓冲中小学的升学压力。

  改革用人制度,包括劳动人事政策和分配就业政策。在全社会逐步真正形成“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以人的能力、素质、绩效为主要标准的人才观。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政策才能得到全社会真正的支持。

  (3)倡导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

  终身教育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理念之一。终身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政府应加快出台终身教育政策,大力加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这就是直接和间接地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终身教育搞好了,学习型社会建成了,一定会大大支撑和推进素质教育政策的落实和发展。从某种角度说,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成功实现,最终必须依靠全社会的终身教育的推行,依靠良好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篇四: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

  第一章小学教育政策概论第一节为什么要有教育政策

  一政策与政策主体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部分。或者说,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公共事业,教育政策属于一种公共政策的范畴。教育政策是国家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由政府及其机构和官员制定并组织实施的,旨在调节教育领域及其与外部的公共利益和关系,解决教育事业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和矛盾的政策过程。二教育政策的本质与特点本质:1.教育政策是政策主体对教育领域活动所制定的政治措施文本。2.教育政策是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教育相关的利益进行一种分配和协调。3.教育政策是政策主体进行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价的动态实践过程。特点:1.教育政策活动影响的广泛性。2.教育政策活动对象的主体性。3.教育政策利益关系的复杂性。三教育政策的功能:(一)导向功能(二)控制功能(三)协调功能第二节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一教育政策的价值关系(一)教育政策的价值主体:1决策主体2实施主体3利益主体(二)教育政策的价值客体:教育资源,教育机会等(三)教育政策的价值关系二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一)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及其影响因素(二)小学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1民主取向2平等取向3人本取向4优先取向第三节教育政策的合法性一合法性来源:(一)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路线、原则(二)教育法律法规(三)上位的教育政策(四)小学教育自身的法律性质和地位二合法化途径:1立法机关根据一定的立法权和立法程序,有关教育政策法律化,成为教育法律。2党和国家行政机关教育政策的合法化。

  第二章小学教育政策过程第一节教育政策如何制定

  一小学教育政策问题的认定(一)教育问题和教育政策问题:特指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已经引起人们关注、不利于人的培养和发展、不利于社会发展和稳定,并需要动员全社会共同解决的教育中的不协调现象。(二)教育政策问题的构成:1牵动社会公共利益,需要通过制定一定的教育政策进行协调和解决。2反映出不同人群或利益群体的价值观或利益的冲突。3这些问题都是明确的、外显的。4这些问题既有必要也有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基础。(三)教育政策问题的认定:及时、准确、有效二教育政策制定的模式(一)构成模式:1团体模式2精英模式3制度模式4系统模式(二)目标模式:1理性模式2渐进模式3综合审视模式三教育政策的程序(一)教育政策问题分析与政策目标确立(二)教育论证方案设计与论证:1教育政策方案要适度的多样与创新2对政策结果要有一定的预测和估计3设计出政策方案实施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措施4教育政策方案要进行全面的可行性论证(三)教育政策方案选择与公布:1最优策略2次优策略第二节有效的实施教育政策一教学政策实施的基本程序(一)明确教育政策实施主体与对象(二)教育政策的宣传与理解(三)教育政策实施的组织与计划(四)教育政策

  执行、督查与调整(五)教育政策的总结、巩固与提高二教育政策实施的理论模式(一)调试模式(二)互动模式(三)赛局模式(四)循环模式三小学教育政策失真与对策(一)失真现象:1政策偏离2政策表面化3政策扩大化4政策缺损5政策替换(二)克服对策:1增强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权威性2加强对政策实施主体的培训和实施过程的规范3建立和完善教育政策督查制度和机制4进行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反思与调整第三节教育政策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一评价内涵:(一)政策评价与教育政策评价:1教育政策评价是在事实判断基础上进行的价值判断2----对象和阈限的特定性3---总是遵循一定的价值准则(二)教育政策评价与教育政策分析:1其评价既包括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2其评价包括预测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3教育政策评价与政策分析所使用的方法有所区别4其评价标准语教育政策分析有所不同二评价类型与价值准则:预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

  第三章小学教育政策体系第一节体系形成

  一产生和初步发展:1902年建立单轨制为基础的现代学制;1911年提出4年小学为义务教育;1912-1913年壬子葵丑学制;1922年壬戌学制二新中国小学教育政策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一)重建与初步发展时期(1949-1966)(二)十年动乱时期(三)拨乱反正时期(1977-1984)(四)数量和规模化发展时期(1985-2000):1基础教育地方负责与均衡发展之间的矛盾与调节2扩大义务教育机会与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间的矛盾与调节3培养选拔人才与提高民族素质之间的矛盾与调节4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与促进人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调节(五)质量与均衡化发展时期(2000----):1基于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目标,进一步提高小学教育的普及水平2促进小学教育的均衡化,并与整个教育体系和谐发展第二节如何理解一教育政策的层次结构:(一)教育纲领性政策:1教育性质2教育方针3受教育权4教育地位5教育基本制度6教育基本内容和公民素质要求(二)教育基本政策:1教育质量政策2教育体制政策3教育经费政策4教师政策(三)教育具体政策二教育政策的类型结构:(一)鼓励性教育政策(二)规范性教育政策(三)限制性教育政策三教育政策的形式结构:党的政策文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批准的教育政策性文件,党的领导机关和国家政府机关联合发布的有关教育的政策性文件,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和下发的教育政策四小学教育政策在教育政策体系中的定位(一)小学教育政策体系的政策依据与基础:1教育纲领性政策和基本政策2与小学教育关联的上位教育政策(二)小学教育政策的自身体系第三节小学教育的基本政策一小学教育质量政策(一)小学教育任务和目标:是小学教育质量政策的核心和出发点,它是上位教育政策的统一精神要求与小学教育自身特点和规律的集中体现。(二)小学德育政策:德育地位,德育方向和指导思想,德育的培养目标,德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德育的实施途径,德育的基本原则,小学生品德评定,德育管理与队伍建设,德育的物质保证和社会支持(三)小学课程政策:1新课程实行“积极进取、稳妥推进、先立后破、先试验后推广”的课程改革方针2新课程

  确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主体和管理体制,课程决策和课程开发走向决策分享和民主化3新课程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分段形成适应儿童少年发展特点的课程4新课程突出了教师、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发展权利(四)小学教学政策(五)小学教育评价与升学政策二小学教育体制政策:小学教育行政体制政策,小学教育办学体制,小学管理体制政策三小学教育经费政策四小学教师政策:小学教师培养与培训政策,小学教师任用与管理政策,小学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政策

  第四章小学教育法规概论第一节小学教育法规

  一教育法律,法规与法制:(一)教育法律:国家立法机关依据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或认可的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二)教育法规:国家立法机关及依法授权的政府机关制定的,调整和规定教育活动、教育关系的发、法令、条例、规则等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三)教育法制:1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和制度的总和2有关教育立法、守法、执法和法律等运行机制3可理解为“法治”。依法治教:完善教育法制,按照教育法规所确立的行为准则对教育活动和教育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二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教育道德(一)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共性:指导思想,体现党和人民共同的利益,都是上层建筑区别:主体,制定程序,表现形式,基本原则和实施方式,稳定性和调整范围(二)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联系:本质一致,属于上层建筑,都对教育关系其调节作用,区别:表现形式不同,调整的范围不同,实现的方式不同三教育法规的本质与特点:1教育法规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国家意志性。2教育法规在一定程序上反映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具有全社会性四教育法规的作用与功能:(一)保证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二)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三)保障人民的教育权利和义务(四)为教育改革提供实践保障(五)规范组织和个体的教育行为:1指引作用2教育作用3评价作用4强制作用第二节小学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一法律关系的概念(一)法律关系的含义:只有当某一种社会关系受到法律规范调节时,当事人之间才构成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特征:1法律关系必须以现行法律的存在为前提2法律关系式确认和调整以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特殊社会关系3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4法律关系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二)小学教育法律关系:1学校与政府2学校与教师3学校与学生二小学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一)主体:教育关系中享有教育权利和承担教育义务的个人或组织(二)客体:教育关系主体享有的教育权利和承担的教育义务共同指向的事物或对象(三)内容:小学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教育权利和承担的教育义务(四)小学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三小学教育法律关系类型(一)内部法律关系和外部法律关系(二)教育管理法律关系和教育活动法律关系(三)调整型教育法律关系和保护性加油法律关系(四)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和平权性教育法律关系第三节承担法律责任一小学教育法律责任的概念P125

  第五章小学教育法制建设

  第一节教育立法

  一国内外小学立法进程(一)国外小学立法进程:初始阶段普及阶段完善阶段(二)我国小学立法进程:清末小学教育立法: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学校系统:民国时期小学教育立法:1912年《普通教育暂行方法》变革清末体制6年学制;建国后小学教育立法:1开端2跌入低谷3发展阶段:1982年《宪法》1986年《义务教育法》二教育立法体制:一元、两级、多层三教育立法程序:(一)准备阶段(二)形成阶段:1教育法规议案的提出2教育法规草案的提出3教育法规草案的通过4教育法规的公布(三)完备阶段第二节法规如何实施一教育法规的效力:教育法规的生效范围(一)时间上的效力:生效1颁布之日起2法律文件规定生效日期终止1新法取代原有法律2明确法律规定的特定生效期3立法机关发布专门的决定,明确宣布废止某些教育法规(二)空间上的效力:1地域2行业(三)对人的效力:中国人:1所有人普遍效力2部分人;外国人:1在中国领域内2中国领域外对我国国家和公民违法侵权二教育执法(一)教育执法的概念:是国家各级教育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授权的单位,以国家的名义对教育活动进行全面管理,通常带有强制性、主动性和单方性。(二)原则:1合法原则2公正原则3公开原则4权责统一原则5不停止执行原则(三)形式: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许可,行政确认三教育司法(一)教育司法的概念:(二)原则:1法治原则2平等公正原则3独立司法原则4公开原则5司法责任原则(三)教育司法的形式:1教育行政诉讼2教育民事诉讼3教育刑事诉讼四教育守法与违法(一)教育守法: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在教育活动中依照教育法的规定行驶权力,履行义务。(二)教育违法:不依法办事,不正确行使权力,不履行法定的义务,不遵守教育法律法规所明令禁止的规定的行为。五教育法律救济(一)概念:在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并造成时,通过裁决纠纷,纠正、制止或者矫正侵权行为,使受害者的权益得以恢复,利益得以补救的法律制度。(二)特征:以纠纷存在为前提;以损害为前提;以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为根本目的;(三)教育法律救济的主要途径:1诉讼救济2行政救济第三节小学教育法律监督一国家权力机关的教育法律监督:立法监督;教育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二国家行政机关的教育法制监督三国家司法机关的教育法制监督四社会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民主党派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团体的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公民的监督第六章第七章略

  第七章依法治教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国家权利和义务

  一小学教育的法律地位和性质(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

  (二)小学教育的法律性质:强制性‘免费性;国家性二小学教育的学制:六三三九年一贯三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1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2继承优秀文化成果的原则3教育公共性原则4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5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6扶持特殊地区和人群教育的原则7鼓励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8通用语言文字的原则9奖励突出贡献的原则五小学教育的社会责任与参与(一)小学教育的社会责任(二)社会对教育的参与和支持第二节小学教育行政的管理教育行政机关的权力:1教育行政立法权2教育行政决定权3教育行政命令权4教育行政处罚权5教育行政强制权6教育行政监督权教育行政行为:1通知2批准3许可4注册5免除教育行政执法原则:1合法性原则2公开性原则3公正性原则4职权与职责统一性原则教育行政执法的分类:1依职权的执法和依申请的执法2羁束裁量的执法和自由裁量的执法3内部的教育行政执法和外部的教育行政执法4要式的教育行政执法和非要式的教育行政执法5管理性执法、监督性执法和制裁性执法第三节教育行政机关的法律责任侵权和赔偿责任:(一)侵权行为:1对学校2对教师3对学生(二)赔偿责任:P199

  第八章依法治校

  学校举办的条件:1组织机构和章程2合格的教师3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4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学校举办的程序:审核、批准、备案学校法人:学校校长学校的基本权利: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权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权3招生权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权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权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权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权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活动非法干涉的权利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学校的基本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第二节如何实行依法治校小学行政机构设置:1教导处2总务处3教研组4年级组学校管理人员的职责P213-217小学的制度建设:(一)制定规章制度的要求:1有明确的目的2从实际出发3有相对的稳定性4完整、简约5群众参与(二)规章制度的贯彻:1广泛宣传教育2坚持反复训练3严格地检查督促4领导和教师以身作则学校的法律责任:1关于校舍与设施的法律责任2关于违法向学生收费的法律责任3关于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责任4关于学校保护的法律责任

  第九章依法执教第一节小学教师

  小学教师的法律地位:(一)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1直接承担教育教学工作职责是成为具备法律意义上的教师最基本的必要条件2教师是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从教资格,并符合特定的要求(二)教师的法律地位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等规定集中体现出来的。第二节如何获得教师资格教师分类:幼师,小学教育,初中教师,高中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实习教师,大学教师

  小学教师的基本权利:(一)教育教学权(二)科研权及学术交流权(三)指导评价权(四)按时获取报酬权(五)参与学校参与权(六)培训进修权小学教师的基本义务:(一)遵纪守法的义务(二)教育教学的义务(三)思想教育的义务(四)尊重、爱护学生的义务(五)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义务(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小学教师聘任的主要形式:招聘,续聘,解聘,辞聘教师考核的内容:1政治思想2业务水平3工作态度4工作实绩教师考核的原则:1公正性原则2准确性原则3客观性原则教师奖励制度:1学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家的教师奖励2社会对教师的奖励小学教师的法律责任:(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1主观上是“故意”2客观上要有“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后果(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申诉程序:1申诉提出2申诉受理3申诉处理

  第十章教育管理与权益保护第一节小学生的法律地位

  学生的法律概念:学生是公民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学习及其他教育机构取得学籍,并在其中接受教育的人。法律地位:(一)作为公民的学生:1我国法律对受教育权的规定2公民受教育权的内容(二)教育法律关系中的小学生:1学校与小学生之间的管理关系2学校与小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3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的受保护地位

  第二节小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一)权利:1参加各种课程学习,使用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2依据有关规定获得奖学贷学金或助学金的权利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和在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5对学校或教师侵犯其知识产权提起诉讼的权利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二)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义务3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义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管理制度规定的义务二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原则:1适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原则2公平原则3全面保护原则保护方式:学校保护,家庭保护,社会保护学籍管理:1注册2升级与留级3转学、休学、复学4借读5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6毕业、结业、肄业7学业成绩管理8档案管理小学生教育活动管理:1编班、分组和排座位,建立班级秩序2组建班委会,选拔培养班干部3建立班级规章制度4举行班会5评选优秀学生和各种先进6做好个别学生的管理工作7组织活动管理受教育者的申诉程序:1申诉允许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提出2对学生申诉的受理应认真对待,不可采取应付的态度,更不能阻碍、压制甚至剥夺学生的申诉权利3对学生申诉的处理要合法、公正、合理、权责统一

篇五: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浅议中小学教师轮岗政策的失真现象

  徐银银

  【期刊名称】《新校园(理论版)》

  【年(卷),期】2015(000)006

  【摘要】教师轮岗制是我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新举措,现阶段,该政策在缩小教育差距上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由于政策本身及外部诸多原因,在实施中小学教师轮岗政策过程中存在着政策失真的问题.本文基于教师轮岗政策失真问题提出了解决途径,希望有利于该政策的完善与最终目标的实现.

  【总页数】1页(P143)

  【作者】徐银银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小学教师轮岗交流问题探究与机制创新[J],李宗明2.我国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与聘任合同的冲突与协调[J],胡林龙;周辉3.统一全省中小学教师工资促进教师交流轮岗——基于对我国部分地区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实施情况的调查[J],施飞4.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内生动力形成探析[J],江楠;江宏;5.场域视角下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再探[J],吴支奎;张冬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六: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小学品德教学失真现象解决策略

  张洋

  【期刊名称】《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年(卷),期】2015(000)007【摘要】现阶段小学品德教学中普遍存在效果失真现象,这与课程自身的不合理设计、学校不重视、家庭与社会德育的欠缺等有关,也需要从这三个角度入手去解决小学品德教学失真问题。【总页数】1页(P129-129)【作者】张洋【作者单位】大庆市铁人小学【正文语种】中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七: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教育政策与法规英文名称:课程编码:课程类别:选修课总学时:总学分: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专业:教育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管理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教材,本课程以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范畴为知识基础,建立起以小学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为主线的理论体系。试图寻找小学教育政策和法规的自身体系和其质的规定性。它立足于研究型、反思型小学教师专业实践发展的需要,兼及小学教育管理者;在教育政策学和教育法学的基础上凸显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的特定内涵;以党的十六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目标和改革思路为时代背景,以新时期小学教育的现实问题为焦点,以典型案例为其切入点,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与互相转化;遵循认知规律,原理、资料、案例、问题反思有机结合,增强了体例的科学性和文字的可读性。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矚慫润厲钐

  瘗睞枥庑赖賃。

  该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和总任务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比较全面和系统地掌握有关小学教育政策和法规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律制度,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法律观提供知识和材料;培养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小学教育政策法规意识,促进小学教育政策法规实践;引导小学教育政策法规的反思,不断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合法化水平;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自觉性和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推动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

  净祸。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一学期完成,教学时数合计为学时,其中讲授时数为学时,余学时供见习、课堂讨论及自由伸缩之用。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在每章内容提要之前,对本章的教学目的要求作简要的说明,以帮助师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抓住重点,突出关键,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

  1/5

  本课程采取理论讲授与讨论等课内教学方式,辅以自学训练、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力求通过教师深入透彻的讲解,使学生获得关于教育政策法规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刻理解,并结合当今教育领域的矛盾与现实问题,使学生形成哲学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打开思路、拓展视野,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注重抽象的理论与丰富的教育实际问题的结合。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课堂讨论:本课程初步制定了定期进行学术沙龙的计划,通过对一些热点和敏感点问题的讨论,旨在拓展学生在本学术领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培养其问题意识,为学术研究作基础。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课外实践训练:本课程构建了“自学指导、课外训练、实践实验技能训练”三大课外自主学习体系,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供了平台,形成了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相结合的体系。通过课外实践训练,使学生关注当今教育改革潮流和现实教育问题,使学生能以理论的视角看待现实问题,又能以现实的视角分析理论问题。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卺。四、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教学大纲为指针,对教育政策法规相关理论做出正确的阐释和分析。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镀。、在教学中既要保证所述观点、所引资料的科学性,又要注意其高度的思想性,做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我国小学教育现状出发,密切联系我国小学教育政策法规发展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槠。、采取多种教学形式综合运用,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集多方式、多主体、多环节实施评价。、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议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使用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買。、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借助教育学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开展教学,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影响作用。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鋇。、实践(实验)技能训练的目的要求实践技能训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心环节,也是一个印证原理,评价、检验其有效性的关键。学会运用教育政策和法规来解释和解决小学教育实践和自身专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形成依法治校与依法执教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智慧。铙誅卧泻噦圣骋贶頂廡。铙誅卧泻噦圣骋贶頂廡缝。在实践技能训练过程中,要树立教育政策法规意识,保持对各种教育政策法规实践的“反思”和“批判”,达到一种理性的自觉,从而确保教育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要追问和求证各种教育活动和

  2/5

  现象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以求得教育实践的改革和创新。擁締凤袜备訊顎轮烂蔷。擁締凤袜备訊顎轮烂蔷報。、实践(实验)技能训练的内容方法

  ()在业余时间开展小型的教育调查,了解当地小学教育政策在体现民主、平等、人本、有限

  的价值取向方面取得的成就或存在的问题。贓熱俣阃歲匱阊邺镓騷。贓熱俣阃歲匱阊邺镓騷鯛。()搜集本地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调查当地小学教育体制政策、质量政策、经费政策、教师政策的制定、执行情况,写出调

  查报告。

  ()试举一例发生在你周边的学生伤害事故,并依据相关法律予以分析。

  ()调查一所小学,系统了解教育行政部门是如何对学校进行管理的。了解该校的依法治校的

  情况,并进行分析。坛摶乡囂忏蒌鍥铃氈淚。坛摶乡囂忏蒌鍥铃氈淚跻。

  ()调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小学校长和教师以及学生家庭,了解他们依法保护小学生权益的

  典型事例,并写出调查报告。蜡變黲癟報伥铉锚鈰赘。蜡變黲癟報伥铉锚鈰赘籜。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的成绩评定包括两个部分,平时成绩占,期末考试成绩占。平时成绩

  通过课堂讨论、教学实践和作业来评定。期末考试成绩通过开卷考试来评定。買鲷鴯譖昙膚遙闫撷凄。買

  鲷鴯譖昙膚遙闫撷凄届。

  五、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讲授习题讨论课外小计

  作业题量

  备注

  第一章

  小学教育政策概论

  √

  √

  第二章

  小学教育政策过程

  √

  √

  第三章

  小学教育政策体系

  √

  第四章

  小学教育法规概论

  √

  √

  第五章

  小学教育法制建设

  √

  第六章

  小学教育法规体系

  √

  第七章

  国家:依法治国

  √

  第八章

  学校:依法治校

  √

  第九章

  小学教师:依法执教

  √

  √

  第十章小学生:教育管理与权益保护√合计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个大的模块(共个学时):

  模块一:小学教育政策。包括小学教育政策概论、过程、体系。

  3/5

  模块二:小学教育法规。包括小学教育法规概论、法制建设、法规体系;国家、学校、教师、小学生各自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綾镝鯛駕櫬鹕踪韦辚糴。綾镝鯛駕櫬鹕踪韦辚糴飙。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一)使用教材阮成武。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年版。(二)教学参考书、陈振明。政策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版。、袁振国。教育政策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年版。、孙锦涛。教育政策学。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年版。、吴志宏。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张济正。教育行政学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贯彻十六大精神努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驅踬髏彦浃绥譎饴憂锦。驅踬髏彦浃绥譎饴憂锦諑。、国家教育发展中心。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猫虿驢绘燈鮒诛髅貺庑。猫虿驢绘燈鮒诛髅貺庑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面向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锹籁饗迳琐筆

  襖鸥娅薔。锹籁饗迳琐筆襖鸥娅薔嗚。

  、彭万林。民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版。、劳凯声。教育法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年版。、劳凯声。教育法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年版。、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構氽頑黉碩饨荠龈话骛。

  構氽頑黉碩饨荠龈话骛門。

  、孙灿成。学校管理学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现行教育政策与法规选编(中小学教师读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輒峄陽檉簖疖網儂號泶。輒峄陽檉簖疖網儂號泶蛴。、李晓雁。我国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实现保障机制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年版。、周德雷。小学管理法制基础。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王长纯等。初等教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年版。

  4/5

  、张乐天。教育法规导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褚宏启。学校法律问题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年版。、李晓雁。教育法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年版。、黄才华。依法治教概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张乐天。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郭文舒。教育政策法规。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年版。、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褚宏启主编。教育法制基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杨颖秀。教育政策法规专题。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李连宁,孙葆森。教育法制概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谢志东。教育法规讲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七、本大纲尚需说明的问题,如没有可省略课外辅导方式方法一、通过课外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基本问题,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尧侧閆繭絳闕绚勵蜆贅。尧侧閆繭絳闕绚勵蜆贅瀝。二、通过学生课外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案例等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批判反思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识饒鎂錕缢灩筧嚌俨淒。识饒鎂錕缢灩筧嚌俨淒侬。三、通过小型的教育调查,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完成研究报告。执笔教师:李俊义教研室主任:李俊义教学系(部)主任:

  5/5

篇八: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失真现象的描述与反思

  摘要:本文描述了三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失真现象,分析和反思了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教学失真现象;评价语失真;对话操练失真;师生交流失真

  一、问题的提出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有许多需要重复练习的单词和对话,在反复练习和运用中积累起语言。但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只为操练而存在的课堂活动,偏离了语言教学的本质。笔者就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一些虚假现象作了分析,并提出对策。二、课堂教学失真现象的描述及反思1.评价语失真[现象一]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是有优劣之分的,可教师并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good”成为了人人适用的公式化的评价语。这种现象在学生读新单词时特别明显。学生发音的同时老师也逐个地将“good”送给每个朗读者。似乎每个学生的发音都很好。其实这中间是有优劣之分的。也有的教师是将单一的“good”换成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good,great,excellent,wonderful”,为了追求课堂的快节奏,教师往往等学生一念完就将这一串评价语不假思索地快速报出,笔者仔细观察,发现教师对每排学生的发音都是如此评价,次序都未变化。

  [反思]评价要真实,而真实的价值判断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及学、生的真实表现来考查学生进步情况(Arnold,1999)。不真实评价的后果是:评价语缺乏明确的区别性。不同层次的学生无法根据教师的评价正确评估自己。如果我们放慢节奏,就能比较出学生发音的不同,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例如,教师选出发音最好的学生,作为全班同学的领读者。这个学生会因为被欣赏而更加喜爱这门课;而没有选中的学生出于效仿或羡慕将学得更加认真。我们还应该对学生不同的回答给以不同的评价。教师本身丰富的自然语言也是一种资源,更有利于学生习得语言(刘霞,2009)。在师生交流时,可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评价。如“Ilikeyourvoice”,“comeon,boy!”,“That’sagoodidea”,“youaresoclever”,“youlooksobeautifulinthisdress”等个性化的评价语能成为课堂的小调味剂,为课堂增色。真实交流的美好将加深学生对这门课的喜爱。2.对话操练失真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现象二]为了在操练对话时鼓励学生大量地说和练,教师往往采用比赛的方式。如:在教学whatcanyoudo?的对话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展开竞赛,与前面的答案重复则不记分,比比谁说得多?T:whatcanyoudo?S1:Icanswim.Whatcanyoudo,S2?S2:Icanplaybasketball.Whatcanyoudo,S3?S3:Icanplayfootball.Whatcanyoudo,S4?S4:Icanplayfoot…oh,No,Icanplaychess.Andwhatcanyoudo,S5?当说完所有play的词组后,后几位学生的回答已经是S8:Icansleep.Whatcanyoudo,S10?S10:(这个男生等了好一会儿才回答)Icanfly.(全班哄堂大笑)[反思]在这一比赛规则下,后面的学生已是黔驴技穷,只好以“sleep,fly”来代替自己本来可以炫耀的本领,结果引来大笑。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教师的设计走进了练习说假话的误区,学生仅仅为了操练而操练,并不是为实际运用而说。这样做的后果是:(1)重词组轻句型,重心放在练词组,偏离了练对话的原始目标。没有达成课堂教学目标。(2)只追求表面热闹的课堂氛围,过分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对话操练的实效。

  对话操练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即对话“生活化”,达到”学以致用”。在请学生表达时,如果始终以欢迎的态度来迎接学生的自由表达,教师将很容易听到学生真实的想法和交流,当教师听到好句时,可让全班齐读,这样做肯定和鼓励了那位同学,对其他学生也是莫大的鼓舞。

  3.师生交流失真[现象三]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教师单方的意愿有时被强加于学生的身上,教师主导,学生被迫服从。T:Doyouunderstand?Ss:…T:Yesorno?Ss:Yes.再如:T:What’syourhobby?S1:Idon’tknow.T:Doyoulikeswimming?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在老师的追问下,该生回答:…er,yes.T:Sonexttime,youcansay“Ilikeswimming”.[反思]当教师将着眼点放在“教”而非学生的“学”时,教师往往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走。师生交流失真现象出现了,后果是(1)学生总是被动接受,长久下去教师将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如果学生总是在教师追问下回答,会造成学习的焦虑或逆反心理。如果语言学习过程反复将给学习者造成焦虑,并形成一种恒定心理,这会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Arnold,1999).外语教学的最大困难在于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有限,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师应设法给予学生鼓励和安全感(刘霞,2009)。案例中学生不知自己的hobby,可能是表达有困难,教师可以问其他学生“Whocantellme?Whatishishobby?”总之,教师应抱定真实交流的信念,处理师生交流中的意外情况。三、结束语小学英语作为启蒙教育,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失真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将着眼点放在教材的“教”,而非学生的“学”和“用”。如果坚定“语用”的目标,我们便能以平等坦然的态度迎接学生真实的语言表达,营造生活化的真实英语交

篇九: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本文拟从政策分析的角度试图对现行中小学校长负责制重新进行审阅并提出完善与改造校长负责制的一些政策建一校长负责制政策的失真从政策分析视野看现行校长负责制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出现了政策执行及其结果与政策既定目标政策内容不相符合的社会现象即政策失真现象这种失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校长负责制政策残缺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政策分析

  [摘要]现行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是在对多种学校领导体系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总结和反复的对比研究后所得出的一种必然选择。从政策分析视角看,校长负责制在政策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存在政策失真现象,必须从教育政策的角度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现行校长负责制。

  [关键词]校长负责制;政策失真;政策建议

  现行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试点,并在90年代逐步推广,最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加以明确规定。它是基于数十年来学校领导体制变革的经验教训基础之上的一种必然选择。实践表明,它也是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同时又是需要不断完善的一种学校领导体制。可以说,它是基于现实国情做出的一种政策选择。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在大多数情况下,政策不过是人们在比较、鉴别、协调、平衡的基础上进行价值选择的结果”,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及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校长负责制在实施过程中付出了较高的代价,以至于有学者尖锐指出:“现行校长负责制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我国中小学深化改革和追求卓越的阻碍,对现行校长负责制的重构和再造不可避免”。本文拟从政策分析的角度试图对现行中小学校长负责制重新进行审视,并提出完善与改造校长负责制的一些政策建议。

  -1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一、校长负责制政策的失真

  从政策分析视野看,现行校长负责制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出现了政策执行及其结果与政策既定目标、政策内容不相符合的社会现象,即“政策失真”现象,这种失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校长负责制政策残缺。所谓“政策残缺”是指,一个完整的政策在执行时,只挑选其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贯彻执行,对自己不利的部分则抛之脑后,置之不理,使政策的内容残缺下全。比如,在执行校长负责制时,仅仅强调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对学校全面负责,拥有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财经权,却忘记了贯彻落实“支部保证监督,教工民主管理”等。这是由于部分校长从自身利益出发,片面执行政策,导致校长权力无限扩大,出现家长作风,蔑视教师的民主权利等不良现象。

  校长负责制政策表面化。所谓“政策表面化”是指,政策在执行中,只是被宣传一通,做表面文章,而未被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政策并未真正落到实处,成了空架子。譬如,民主监督是校长负责制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虽然我们当前一再强调要重视党支部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但由于法律法规并没有规定监督的范围、内容、程序与方式,没有任何的实施细则,致使党支部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形同虚设,始终不能到位。

  校长负责制政策扩大化。所谓“政策扩大化”是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盲目扩大政策的外延,使政策的调

  -2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控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原定政策要求。比如校长负责制在执行过程中只是片面扩大校长的权力,把校长与教师关系看作私营老板与雇工的关系,导致校长随便解聘教师,任意处罚教师,按照自己的意志制订学校的规章制度,使校长高高凌驾于教师之上,学校管理缺少民主气氛。

  校长负责制政策为何失真?笔笔者认为,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它本身所具有的缺陷。校长负责制政策本身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缺少配套的规范制度或法律制度。比如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的待遇怎么规定?校长怎样产生校长的任职期限怎么定?校长与党支部、教代会、校务委员会是什么关系?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无规可循,无法可依。结果导致在实施过程中,随各地经济环境的不同而不同,随领导者素质的变化而变化,缺少规范性、统一性,严重偏离政策既定的目标。二是政策目标笼统,表述不具体。巴德克曾指出:在执行过程中,政策目标会遭到某种程度的改变,是因为政策内涵出现意义不清的情境,需要重新界定,或是因为政策在形成之时共识的基础不够坚定,需要在执行之时加以调整。因此,为避免或减少这种缺陷引起的失真,政策制订者在制订政策时,应更加具体明确地界定政策目标、标准。例如《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到的“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其中的“条件”指什么?“人数不多”,大中小学有无区别?大体上是多少?“有威信”是什么含义?等等表述不够具体准确,结果导致由于各个学校的不同理解,而各自

  -3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为政,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统一规范,致使政策在执行过程可能与政策目标完全背道而驰。

  另一方面是由于校长负责制政策执行者自身的素质差异。有的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和校长缺少创新精神和决断的魄力;缺少民主作风,独裁专横,不能接纳别人的意见;缺少全局的观念,不能立足全局,着眼整体,缺少高度的原则性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也会导致校长负责制政策失真现象的出现。例如实践中,校长的学校管理权往往受到上级教育行政机关和地方政府的干涉和限制,却又无可奈何。由于对校长的日常工作限制过多,致使相当一部分校长不思进取,不愿改革,一切听从上级部门安排,只对上负责,而不对学校师生员工负责。此外,有的教师缺乏法制意识,不敢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任凭校长在学校中滥用权力,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校长负责制政策的实施偏离既定的路线,无法达到既定的目标。

  二、完善与改造校长负责制的政策建议

  (一)明确校长自主权明确校长自主权包括上级对校长自主权的下放和控制两个方面。一方面,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下放权力,给校长松绑。教育行政部门只通过规划、协调、监督、指导,服务等方式进行宏观管理。给校长下放的权力应包括机构设置权、人事管理权、经费权、教育教学管理权和校产管理权五个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对这些方面的

  -4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权力下放还须进一步到位、比如进—步下放教改权,使校长能按自己的思路、自己的教育思想进行真正特色化办学;再比如适当下放招生权,促进学校之间的竞争等。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已下放了的权力要有控制。放权不等于放任,要能放能收。党支部、教代会和决策委员会的制约只是系统内的制约,教育行政部门还要从系统外进行制约,一方面通过政策法规(尤其是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另一方面通过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监督和督导进行制约。不过,值得重视的

  是,在制度安排上,当前完善校长自主权的重点是放权,而不是强调学校的“法人制度”。因为,学校从“法人制度”那里得不到办学自主权,只有政府把手中的权力下故给学校,学校才会真正享有自主权。

  (二)明确校长的权力及其违法行使极力应承担的责任“任何一项政策说到底都是关于权利的分配或再分配,不管是在地区间、民族间或阶层间,政策实施的结果总是反映了不同人、不同集团、不同社会力量的利益”。现行的校长负责制下,校长拥有大量的自主权,权力比较集中,一些校长滋生了家长制作风,按个人好恶行事,形成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做法,滥用权力,为所欲为,甚至于腐败。因此强化监督和制约机制刻不容缓。从作为广义政策的法律来看,首先,在法律上明确地规定校长权力具体范围及其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程序。其次,明确违法行使权力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再次,建立有效的司法介入机制和完善的司

  -5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法救济途径。因为在司法救济方面,我国行政和民事诉讼都很难正常受理学校一般权力滥用问题的相关诉讼。虽然在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法律中规定了申诉制度、听证制度等,但受理机关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尚不足以保障公民和其他利益关系群体监督校长权力、参与学校管理。

  (三)设立决策委员会现行校长负责制下,校长拥有最终决策权,校长个人作为决策主体有很大局限性,难免决策有误,如果是重大决策的失捷将给学校带来重大损失。克服这些局限性除了发挥党支部、民主机构的制约作用外,在规模较大的学校,还应该专门设立一个决策委员会。其成员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包括校长、有关专家、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教职工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有条件地区还可以赋予决策委员会一定的权力,比如对校长的选聘、监督评价权,学校的预决算、重大事项审议权等等。设立决策委员会,一方面可以使校长权力置于社会力量的监督之下,更重要的是,各个社会主要利益群体参与中小学教育管理是维护中小学教育“公平正义”不可缺少的力量。(四)完善校长任用和培训制度现行的有关校长的任用、培训等制度主要是199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1992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意见》,1997年教育部颁布的《实行全国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的规定》和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我们认为,根据新的形势,完善校长任用和培训制度重点是加强中小学校长职业化建设。在政策制订

  -6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上,要明确中小学校长职业化的主旨是“提高校长的专业化程度,改善校长的知识结构,增进校长办学管理的领导能力。”目的在于“把校长职业化纳入校长负责制中予以建设有助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校长负责制”。

  (五)加强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内外部监督在内部监督与制约方面,应明确党支部保证监督职能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赋予党支部以明确的权力。这些权力包括,对学校行政工作的评议权和批评权,向上级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反映学校工作的汇报权,对校长及其他行政管理人员任免的建议权。将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的范围,事项、程序与方式等进一步细化,避免其监督的落空。在制度设计上,纵观我国几十年来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监督,我们重视的住往是系统内的监督,而对校长负责制外部监督相对忽视,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制度,这很可能会导致外部监督的失序,从而达不到应有的监督效果,有的甚至会损害学校的形象,不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诚如一位学者指出的那样:“在外部制度环境上,传媒的介入、司法救济途径的畅通、中介组织的广泛参与等等外部制度因素,都可能极大带动我国校长负责制的完善”。总之,从政策学视野看,任何一项政策在制订与实施过程中,都没有最好,而只能是更好。任何一项政策只有在多次与反复的博弈中才能逐渐臻完善与成熟。就这个意义而言,我们对现行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完善与改造,宜采取一种“渐进式”的策略。某些“激进

  -7

  百度文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式”的提法或建议,如学校领导体制的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形式,重构和再造“第二代校长负责制”等等,虽颇有新意,却可能疏于空泛。现行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弊端与政策疏漏,并没有超出人们的认识与控制能力范围,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于政策调整与技术改进,使校长负责制生机盎然,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发挥它应用的作用。

  -8

篇十: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教育政策及法规教学大纲

  《教育政策与法规》授课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教育政策与法规英文名称:EducationPolicyandRegulation课程编码:14112D课程种类:选修课总学时:32总学分:2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专业:教育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管理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教材,本课程以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方面的基本见解、原理和范围为知

  识基础,成立起以小学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为主线的理论系统。试图搜寻小学教育政策和法规的自己

  系统和其质的规定性。它立足于研究型、反思型小学教师专业实践发展的需要,兼及小学教育管理

  者;在教育政策学和教育法学的基础上突显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的特定内涵;以党的十六大所确立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目标和改革思路为时代背景,以新时期小学教育的现实问题为焦点,以

  典型事例为其切入点,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与互相转变;依照认知规律,原理、资

  料、事例、问题反思有机结合,增强了体例的科学性和文字的可读性。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矚慫润厲钐

  瘗睞枥庑赖賃。

  该课程设置的整体目标和总任务是:经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比较全面和系统地掌握相关小学教

  育政策和法规的基根源理、基本知识、基本见解和基本法律制度,为成立正确的教育观、法律观提

  供知识和资料;培养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小学教育政策法规意识,促进小学教育政策法规实践;引导

  小学教育政策法规的反思,不断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合法化水平;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自觉性和运

  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推动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

  净祸。

  三、课程授课基本要求

  依照授课计划规定,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一学期完成,授课时数合计为

  32学时,其中讲解时数

  为28学时,余4学时供见习、课堂谈论及自由伸缩之用。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

  在每章内容纲要从前,对本章的授课目标要求作简要的说明,以帮助师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抓

  住重点,突出重点,打破难点,提高授课质量。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

  1/5

  1/5

  教育政策及法规教学大纲

  本课程采用理论讲解与谈论等课内授课方式,辅以自学训练、事例授课等授课方式。

  1、课堂授课:力求经过教师深入透彻的讲解,使学生获取关于教育政策法规基本理论问题的

  深刻理解,并结合此刻教育领域的矛盾与现实问题,使学生形成哲学思辨和责备性思想能力。教师

  在讲解的过程中,打开思路、拓展视野,依照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重视抽象的理论与丰富的教育

  实责问题的结合。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

  2、课堂谈论:本课程初步拟定了如期进行学术沙龙的计划,经过对一些热点和敏感点问题的谈论,旨在拓展学生在本学术领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虑能力,培养其问题意识,为学术

  研究作基础。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

  3、课外实践训练:本课程成立了“自学指导、课外训练、实践实验技术训练”三大课外自主学习系统,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本质的能力供应了平台,形成了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相结合的系统。

  经过课外实践训练,使学生关注此刻教育改革潮流和现实教育问题,使学生能以理论的视角对待现

  实问题,又能以现实的视角解析理论问题。

  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卺。

  四、相关授课环节的要求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根源则,以授课大纲为指

  针,对教育政策法规相关理论做出正确的阐释和解析。

  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镀。

  2、在授课中既要保证所述见解、所引资料的科学性,又要注意其高度的思想性,做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一致,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縈。

  3、贯彻理论联系本质的原则,从我国小学教育现状出发,亲近联系我国小学教育政策法规发展

  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培养学生解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槠。

  4、采用多种授课形式综合运用,重申学生的积极参加。

  5、集多方式、多主体、多环节推行谈论。

  6、授课方法要依照不同样的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采用科学合理的授课方法,重申学生的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议在授课过程中突出使用事例教

  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授课法和研究式授课法。

  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買。

  7、授课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借助教育学网络课程和授课资源库睁开授课,发挥多媒体授课手段的影响作用。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鋇。

  8、实践(实验)技术训练的目的要求

  实践技术训练是理论联系本质的中心环节,也是一个印证原理,谈论、检验其有效性的重点。

  学会运用教育政策和法规来讲解和解决小学教育实践和自己专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形成依法

  治校与依法执教的思想见解和实践智慧。

  铙誅卧泻噦圣骋贶頂廡。铙誅卧泻噦圣骋贶頂廡缝。

  在实践技术训练过程中,要成立教育政策法规意识,保持对各种教育政策法规实践的

  “反思”和

  “责备”,达到一种理性的自觉,从而保证教育政策法规的有效推行;要追问和求证各种教育活动和

  2/5

  2/5

  教育政策及法规教学大纲

  现象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以求得教育实践的改革和创新。

  擁締凤袜备訊顎轮烂蔷。擁締凤袜备訊顎轮烂蔷報。

  9、实践(实验)技术训练的内容方法(1)在业余时间睁开小型的教育检查,认识当地小学教育政策在表现民主、同样、人本、有限的价值取向方面获取的成就或存在的问题。贓熱俣阃歲匱阊邺镓騷。贓熱俣阃歲匱阊邺镓騷鯛。(2)采集当地区小学推行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解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3)检查当地小学教育系统政策、质量政策、经费政策、教师政策的拟定、执行情况,写出检查报告。

  (4)试举一例发生在你周边的学生伤害事故,并依照相关法律予以解析。

  (5)检查一所小学,系统认识教育行政部门是如何对学校进行管理的。认识该校的依法治校的

  情况,并进行解析。坛摶乡囂忏蒌鍥铃氈淚。坛摶乡囂忏蒌鍥铃氈淚跻。(6)检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小学校长和教师以及学生家庭,认识他们依法保护小学生权益的

  典型事例,并写出检查报告。蜡變黲癟報伥铉锚鈰赘。蜡變黲癟報伥铉锚鈰赘籜。

  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的成绩评定包括两个部分,平时成绩占

  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平时成绩经过课堂谈论、授课实践和作业来评定。期末考试成绩经过开卷考试来评定。

  買鲷鴯譖昙膚遙

  闫撷凄。買鲷鴯譖昙膚遙闫撷凄届。

  五、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授课环节学时分配

  作业

  备注

  讲解习题谈论课外小计题量

  第一章

  小学教育政策概论

  √

  √

  第二章

  小学教育政策过程

  √

  √

  第三章

  小学教育政策系统

  √

  第四章

  小学教育法规概论

  √

  √

  第五章

  小学教育法制建设

  √

  第六章

  小学教育法规系统

  √

  第七章

  国家:依法治国

  √

  第八章

  学校:依法治校

  √

  第九章

  小学教师:依法执教

  √

  √

  第十章小学生:教育管理与权益保护

  √

  合计

  本课程的授课内容分为2个大的模块(共32个学时):模块一:小学教育政策。包括小学教育政策概论、过程、系统。

  4

  1

  3

  1

  3

  1

  4

  1

  3

  1

  3

  1

  3

  1

  3

  1

  3

  1

  3

  1

  32

  10

  3/5

  3/5

  教育政策及法规教学大纲

  模块二:小学教育法规。包括小学教育法规概论、法制建设、法规系统;国家、学校、教师、小学生各自相应的权益和义务。綾镝鯛駕櫬鹕踪韦辚糴。綾镝鯛駕櫬鹕踪韦辚糴飙。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授课参照书(一)使用教材

  阮成武。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北京:高等教育初版社,(二)授课参照书

  20XX年版。

  1、陈振明。政策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初版社,

  1998年版。

  2、袁振国。教育政策学。南京:江苏教育初版社,

  20XX年版。

  3、孙锦涛。教育政策学。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初版社,

  1993年版。

  4、吴志宏。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初版社,

  20XX年版。

  5、刘中兴。教育政策的价值解析。北京:教育科学初版社,

  20XX年版。

  6、张济正。教育行政学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初版社,

  1991年版。

  7、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谈论。北京:教育科学初版社,

  20XX年版。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贯彻十六大精神努力首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场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驅踬髏彦浃绥譎饴憂锦。驅踬髏彦浃绥譎饴憂锦諑。

  9、国家教育发展中心。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解析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初版社,

  20XX,20XX,20XX年版。猫虿驢绘燈鮒诛髅貺庑。猫虿驢绘燈鮒诛髅貺庑献。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面向年版。

  21世纪教育中兴行动计划。北京:教育科学初版社,1999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XX——20XX教育中兴行动计划。北京:教育科学初版社,1999年版。锹籁饗迳琐筆襖鸥娅薔。锹籁饗迳琐筆襖鸥娅薔嗚。

  12、彭万林。民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初版社,

  1999年版。

  13、劳凯声。教育法论。南京:江苏教育初版社,

  1993年版。

  14、劳凯声。教育法学。沈阳:辽宁大学初版社,

  20XX年版。

  15、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谈论。

  第1,2,3辑.北京:教育科学初版社,20XX,20XX,20XX

  年版。構氽頑黉碩饨荠龈话骛。構氽頑黉碩饨荠龈话骛門。

  16、孙灿成。学校管理学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初版社,

  20XX年版。

  17、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现行教育政策与法规选编(中小学教师读本)

  科学初版社,20XX年版。輒峄陽檉簖疖網儂號泶。輒峄陽檉簖疖網儂號泶蛴。

  。北京:教育

  18、李晓雁。我国教师的权益与义务及其实现保障体系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初版社,年版。

  20XX

  4/5

  4/5

  教育政策及法规教学大纲

  19、周德雷。小学管理法制基础。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初版社,

  1997年版。

  20、王长纯等。初等教育。长春:吉林教育初版社,

  20XX年版。

  21、张乐天。教育法规导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初版社,

  20XX年版。

  22、褚宏启。学校法律问题解析。北京:法律初版社,

  1998年版。

  23、李晓雁。教育法学。北京:高等教育初版社,

  20XX年版。

  24、黄才华。依法治教概论。北京:教育科学初版社,

  20XX年版。

  25、张乐天。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初版社,

  20XX年版。

  26、郭文舒。教育政策法规。沈阳:辽宁民族初版社,

  20XX年版。

  27、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褚宏启主编。教育法制基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初版社,年版。

  20XX

  28、杨颖秀。教育政策法规专题。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初版社,

  20XX年版。

  29、李连宁,孙葆森。教育法制概论。北京:教育科学初版社,

  1997年版。

  30、谢志东。教育法规讲读。北京:北京大学初版社,七、本大纲尚需说明的问题,如没有可省略

  1999年版。

  课外指导方式方法一、经过课外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谈论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基本问题,锻炼学生解析问题的能力、思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尧侧閆繭絳闕绚勵蜆贅。尧侧閆繭絳闕绚勵蜆贅瀝。

  二、经过学生课外阅读相关的文件资料,解析事例等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责备反思能力和创新思想能力。识饒鎂錕缢灩筧嚌俨淒。识饒鎂錕缢灩筧嚌俨淒侬。

  三、经过小型的教育检查,理论联系本质,解析实责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讲和策略,完成研究

  报告。

  执笔教师:李俊义

  教研室主任:李俊义

  授课系(部)主任:

  5/5

  5/5

篇十一: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P>  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教育政策与法规英文名称:EducationPolicyandRegulation课程编码:

  14112D课程类别:选修课总学时:32总学分:2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专业:教育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管理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教材,本课程以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方面的基本概念、原

  理和范畴为知识基础,建立起以小学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为主线的理论体系。试图寻找小学教育政策和法规的自身体系和其质的规定性。它立足于研究型、反思型小学教师专业实践发展的需要,兼及小学教育管理者;在教育政策学和教育法学的基础上凸显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的特定内涵;以党的十六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目标和改革思路为时代背景,以新时期小学教育的现实问题为焦点,以典型案例为其切入点,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与互相转化;遵循认知规律,原理、资料、案例、问题反思有机结合,增强了体例的科学性和文字的可读性。

  该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和总任务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比较全面和系统地掌握有关小学教育政策和法规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律制度,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法律观提供知识和材料;培养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小学教育政策法规意识,促进小学教育政策法规实践;引导小学教育政策法规的反思,不断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合法化水平;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自觉性和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推动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一学期完成,教学时数合计为32学时,其中讲授时数为28学时,余4学时供见习、课堂讨论及自由伸缩之用。

  在每章内容提要之前,对本章的教学目的要求作简要的说明,以帮助师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抓住重点,突出关键,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本课程采取理论讲授与讨论等课内教学方式,辅以自学训练、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

  1、课堂教学:力求通过教师深入透彻的讲解,使学生获得关于教育政策法规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刻理解,并结合当今教育领域的矛盾与现实问题,使学生形成哲学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打开思路、拓展视野,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注重抽象的理论与丰富的教育实际问题的结合。

  2、课堂讨论:本课程初步制定了定期进行学术沙龙的计划,通过对一些热点和敏感点问题的讨论,旨在拓展学生在本学术领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培养其问题意识,为学术研究作基础。

  3、课外实践训练:本课程构建了“自学指导、课外训练、实践实验技能训练”三大课外自主学习体系,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供了平台,形成了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相结合的体系。通过课外实践训练,使学生关注当今教育改革潮流和现实教育问题,使学生能以理论的视角看待现实问题,又能以现实的视角分析理论问题。

  四、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教学大纲为指针,对教育政策法

  1

  规相关理论做出正确的阐释和分析。

  2、在教学中既要保证所述观点、所引资料的科学性,又要注意其高度的思想性,做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教

  书与育人融为一体。

  3、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我国小学教育现状出发,密切联系我国小学教育政策法规发展的现实问题和理论

  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取多种教学形式综合运用,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

  5、集多方式、多主体、多环节实施评价。

  6、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议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使用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

  7、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借助教育学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开展教学,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

  影响作用。

  8、实践(实验)技能训练的目的要求实践技能训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心环节,也是一个印证原理,评价、检验

  其有效性的关键。学会运用教育政策和法规来解释和解决小学教育实践和自身专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形成依法

  治校与依法执教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智慧。

  在实践技能训练过程中,要树立教育政策法规意识,保持对各种教育政策法规实践的“反思”和“批判”,达到

  一种理性的自觉,从而确保教育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要追问和求证各种教育活动和现象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以求得教

  育实践的改革和创新。9、实践(实验)技能训练的内容方法

  (1)在业余时间开展小型的教育调查,了解当地小学教育政策在体现民主、平等、人本、有限

  的价值取向方面取得的成就或存在的问题。

  (2)搜集本地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3)调查当地小学教育体制政策、质量政策、经费政策、教师政策的制定、执行情况,写出调

  查报告。

  (4)试举一例发生在你周边的学生伤害事故,并依据相关法律予以分析。

  (5)调查一所小学,系统了解教育行政部门是如何对学校进行管理的。了解该校的依法治校的

  情况,并进行分析。

  (6)调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小学校长和教师以及学生家庭,了解他们依法保护小学生权益的

  典型事例,并写出调查报告

  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的成绩评定包括两个部分,平时成绩占

  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

  时成绩通过课堂讨论、教学实践和作业来评定。期末考试成绩通过开卷考试来评定。

  2

  五、学时分配

  早节

  主要内容

  第一章

  小学教育政策概论

  讲授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习题讨论课外

  小计

  作业题量

  备注

  V

  V

  4

  1

  第二章

  小学教育政策过程

  V

  V

  第三章

  小学教育政策体系

  V

  第四章

  小学教育法规概论

  V

  V

  第五章

  小学教育法制建设

  V

  3

  1

  3

  1

  4

  1

  3

  1

  第八章

  小学教育法规体系

  V

  第七章

  国家:依法治国

  V

  3

  1

  3

  1

  第八章

  学校:依法治校

  V

  第九章

  小学教师:依法执教

  V

  V

  第十章小学生:教育管理与权益保护

  V

  3

  1

  3

  1

  3

  1

  合计

  32

  10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2个大的模块(共32个学时):

推荐访问: 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失真 小学教育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