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改革开放时期的党的历史13篇

改革开放时期的党的历史13篇

时间:2022-11-16 10:05:04 来源:网友投稿

改革开放时期的党的历史13篇改革开放时期的党的历史  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革开放时期的党的历史13篇,供大家参考。

改革开放时期的党的历史13篇

篇一:改革开放时期的党的历史

  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就是说,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之间,既有历史递进性,更有内在统一性;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为实现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正因为这样,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决不是要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回顾改革开放32年来的伟大历程,我们党领导的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之所以目的与效果是如此统一,之所以当一些国家的“改革”导致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丢失,而中国32年来的改革开放,却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正是依据新的伟大革命同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相统一的原则来进行的。

  改革开放这一打开我国新时期新局面的历史性决策,是由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的。作出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和关键抉择,既是要摆脱我们党和国家当时所处的严重困境,实现从困境中重新奋起,又要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勇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觉醒,没有这样的觉醒,新时期就根本无法开创,新局面也根本无从打开。

  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是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吹响的。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所致的开幕词,首次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这个口号,既是总结我们党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又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既是开创新时期的逻辑起点,也是整个新时期的历史起点。这个口号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对于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自己的理论、路线、纲领、目标这种历史要求,作出了最鲜明的概括,标志着这种政治和理论的自觉开始达到新的历史高度。

  作为开创新时期的强大思想武器的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和确立的。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就是说,新时期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没有新时期,就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无所谓新时期。如果说,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开辟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中国历史新纪元;那么,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则开辟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所以,新时期的鲜明特点理所当然地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这揭示了改革开放同促进发展的内在联系。改革开放是加快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32年来,在改革开放推动下,在我们党制定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指引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锲而不舍的艰苦奋斗,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穷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必须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随着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大大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要树立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观念,进一步完善改革决策的机制、规则和程序,推进改革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涉及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充分进行论证、反复进行协商;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改革,要认真组织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改革,要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要建立改革决策失误的纠错改正机制,降低改革成本、提高改革效率。

  必须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我国的改革已经从个别突破发展到整体推进的新阶段,改革的关联性、综合性、配套性显著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全局眼光和战略思维,在充分发挥各方面推进改革积极性的同时,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既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又努力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改革有机衔接、协调推进,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发展。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切实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进一步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篇二:改革开放时期的党的历史

  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回望改革开放40年成就

  1921年的七月,一群当时怀揣救国理想的志士仁人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商量着当时看来似乎不会产生多大影响的事——建立中国共产党。转眼间,这个组织带领全中国人民在追逐中国梦的路上即将走过97载的光辉历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只有仅仅50几个党员,就凭这全国50几个党员,12个全国代表,就想建立一个新中国?这在当时,听上去真的很难。有三位参加了“一大”的代表,因为这条道路太难走了,背信弃义,叛党投敌;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在这条道路上,先后牺牲了六位至亲;而难以计数的共产党员,为了这个目标,前仆后继、献上一切,乃至生命。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给人民指出了中国的出路在于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并进而转入社会主义,成为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四个阶段,其间经受了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两次严重挫折的痛苦考验。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和各个方面、各种形式斗争的密切配合,终于在一九四九年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1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道路。最终,艰难险阻没能挡得住共产党人前进的步伐,一个崭新的中国冉冉升起,屹立东方,令世界侧目,而弓着腰,托举起这一切的,正是我们伟大的党!

  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他97岁的生日。回首97年的风雨历程,可以这样说,过去的97年是我们党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97年,是风雨兼程、成就辉煌的97年。97年风雨兼程,97年岁月如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

  经过一代代前辈们的艰辛努力,饱经战乱屈辱与落后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中国就像一条巨龙,正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

  1/3

  1978年,改革开放,中华大地随之春色岸然。改革开放的实施加速了中国的发展,中国开始了与国际接轨,并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令世界震惊,令世界称赞。从香港、澳门的回归到中国加入WTO到台湾双飞,从亚运到奥运,充分展现了我国作为一个大国所应有的责任与参与国际的热诚。从当年的草房瓦片到如今的高楼林立;从曾经的门庭若轻到现在的街市车水马龙,高速公路的四通八达,高速铁路的全线贯通实施,从以前物品的匮乏短缺到如今的商店商品琳琅满目……祖国在党的领导下,正以其坚定、铿镪的步伐走向繁荣,走向世界。97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他只是沧2

  海一粟,然而就是这97年,创造了中国前所未有的辉煌,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部伟大的崛起发展史。

  随着祖国事业的蒸蒸日上,各种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信息、电子、服务等产业正以快速的步伐向前发展,并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如今,经济建设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又如何不让人感慨万千,惊叹赞赏。中华大地在党的领导下,正以其势如破竹之势向前腾飞,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指日可待;中华腾飞、祖国繁荣也将势不可挡!

  而今,在党的97岁生日到来之际献上我们的一片热忱与祝福:

  愿党永葆生机,永葆党的先进性,愿祖国欣欣向荣,繁荣昌盛,愿人民生活富足,幸福安康。

  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接受党的思想指导;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位授业恩师,教授我们为党的建设添砖加瓦的能力;感谢先烈、志士仁人,我们今天不用再靠流血牺牲去拼打出幸福的生活。在这特殊的日子,我们更应该感恩中国共产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的中国,也就没有我们平安出生,健康成长的社会;也就没有我们站在岗位上,创造个人和社会价值的机会;更不会有我们追寻理想,实现价值,圆中国梦的机会。对于我们这些长在新中国的幸福人民,只有掌握技能,学习知识,才是实现我们个人理想的最优秀手段。假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我们的国家,就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实现“中国梦”正是我们党的当代使命,为了这个使命添过

  2/3

  砖,加过瓦,还有什3么比这个更能体现爱党,感恩党呢?在此,我只想说,为了党、为了国家、为了父母亲人、为了先辈和自己,努力奋斗,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吧!因为每一个微小的梦想凝聚起来,就是我们党和国家最坚实的力量!

  我们知道我们的党出生在一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九十年的征程是一部奋斗史。然而我们的党以坚韧的品质顶住了国内外的各种压力乃至压迫,撑起了共和国的一片天空。难忘文革那些岁月,中国遭受十年浩劫,是党举起党旗拨乱反正,填平路上沟壑,砍断绊脚藤葛。难忘汶川大地震,百姓遭受巨大痛苦,是党举起党旗抗震救灾,抚平灾区人民受伤的心灵,重新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

  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改革开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回首40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神七一飞冲天,奥运成功举办,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辉煌成就,令中国人民倍感自豪,人们发自内心地赞叹,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我坚信,中国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党和国家如此,其实我们生活中更应如此,我们面对困难不应该是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所以说,生活中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面对困难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怕困难,迎难而上。4(林芝电信第一党支部匡波

  2018年6月27日)5

  3/3

篇三:改革开放时期的党的历史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及伟大意义

  四十年前的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因为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从此也走进了全面复兴之路。

  谈到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来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这是讲国内的背景。而从外部环境来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这是从国外、国际的背景来讲的。正是在那样的历史大背景下,邓小平同志抓准时机,在1978年拨乱反正,实施全面改革开放,带领全国人民富裕了起来!

  经过改革开放40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经济上加大了对外的引进学习,加大对外的投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文化上,加大本国文化自信,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政治上,加强反腐倡廉,从党的作风建设抓

  起,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并于2008年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向体育强国迈进;军事事业也随着各方面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个台阶。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向世界更多国家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国际社会上,展现了大国崛起的姿态……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而以上这些无疑是因改革开放而带来的伟大成就!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我们创造和总结了十分生动而又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必须坚持让这些理论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这样才能不走弯路,顺利发展。总之,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四十年来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摸索,不断积累经验,一次次的改进发展,才换来了今天的成果。而面对未来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大胆推进改革开放。让我们在未来能越走越宽广,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

  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继续前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从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篇四:改革开放时期的党的历史

  因此只要劳动者是自己的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资本积累和资本生产方式就是不可能的为此所必需的雇佣工人阶级还没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是私有资本力量的大大增加但是私有资本力量的壮大扩张会对国家的意识形态政权机构乃至执政党的自我定位产生什么样的长远影响值得更进一步的关注

  概述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内容摘要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革命斗争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改革开放,不仅使我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回首这30多年,历史走出了一条清晰的轨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我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改革、发展

  一、包产到户的实行和私有资本的产生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革命,始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危机局面。一方面,十年内乱导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也处在十分混乱的状态。另一方面,从粉碎“四人帮”到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两年间,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是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两个凡是”大行其道,成为拨乱反正的最大障碍。要摆脱困境,就必须彻底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上来;必须通过改革开放,解除对社会生产力的体制性束缚,结束闭关锁国状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包产到户的实行和私有资本的产生1978年安徽凤阳县农民冒死按下手印,实行包产到户。不甘于受奴役的农民开始自发地挣脱人民公社的桎梏,相对于落后僵化的人民公社,即使是小农经济也足以冲破这一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樊笼。1979年,全国农村只有1%的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上升到14%,1981年为45%,1982年为80%,1983年则达到98%。到了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赢得了全面的胜利,人民公社在全国范围内寿终正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束了人民公社的人身依附关系,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成为独立的生产者,靠耕种自己的小块田地为生。这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使农村生产力得到很大的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大幅度增产: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为30477万吨,1984年达到40731万吨,棉花总产量1978年为216.7万吨,到1984年猛增到1625.8万吨,油料总产量1978年为521.8万吨,1984年增加到1191万吨。

  农民在短短的几年里,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使他们对土地充满了希望。他们原本指望依靠土地发家致富,可是农民现在贫困的原因正是他们的小块土地,只经过十几年就产生这种不可避免的结果。

  小农经济本身是不稳定的,随时都在分化,包产到户造成的小农的理想王国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短暂的历史现象。随之而来的就是剧烈的商品竞争,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日益加快,小农的生产条件不断恶化,农民开始分化,生产开始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大多数人则落入无产者的队伍。。

  从土地平均分配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农民直接在他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全部产品,并以实物形式向国家交纳剩余产品。这样,独立进行生产的农民就有可能以自己的劳动获得满足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以外的某些剩余,这就使得各个农民的经济状况出现很大的差别。

  现在,这些富裕农民获得去直接剥削别人劳动的手段的可能性也已经存在,从而少数富裕农民积累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资本家的可能性也就逐渐发展起来。

  二、私有资本的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和国内市场的形成在改革后时代,除了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同时还有一种新类型的居民点在增长,这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中间类型的居民点,即小城镇。以浙江为例: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浙江全省仅有建制镇167个,城镇居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仅为12.9%。到1997年,浙江全省共有各级市镇1018个其中,县级市25个,建制镇增加到983个,包括城关镇、建制镇和农村集镇在内的城镇总数已达2139个。到2000年浙江省“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276.51万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400.4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8.67%和51.33%。与10年前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7.5个百分点。”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农民只有几亩能借以糊口的土地,所以他不得不在农闲时出去做“小工”。那时雇佣劳动是一种例外,一种副业,一种救急办法。生产资料一旦转变为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并集中于资本家手中,情形就改变了,农民的土地和农产品变得愈来愈没有价值;他们除了受雇于资本家就没有别的出路。集中于资本家手中的生产资料和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工人彻底分裂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民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是商品经济,农民中的社会经济关系结构表明,这里存在着商品生产所固有的一切矛盾,生产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大多数人落入无产阶级的队伍。旧的农民不仅在分化,而且在彻底瓦解和消亡,被完全新型居民所取代。农民分化的根本原因就是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农民的分化建立了资本的国内市场。三.两种私有制的对立以及私有资本发展的长远影响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私有资本的原始积累已经完成。在这里,资本生产已经直接征服整个国民生产,或者在这种生产还不很发达的地方,它也至少间接地控制着那些与它并存的、落后的小生产和家庭劳动。我们知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直接生产者的财产,不是资本。它们只有在同时还充当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手段的条件下,才成为资本。因此,只要劳动者是自己的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资本积累和资本生产方式就是不可能的,为此所必需的雇佣工人阶级还没有。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是私有资本力量的大大增加,但是,私有资本力量的壮大、扩张,会对国家的意识形态、政权机构乃至执政党的自我定位产生什么样的长远影响,值得更进一步的关注。资本来到人间,滴滴带血。这血有残酷压榨劳工

  之血,也有作奸犯科、招摇撞骗、侵吞公产的肮脏之血。资本天然有着极强的扩张性,拼命寻找一切可以获利的空间与可能。“远华案”就是“资本驱使一切”的活样本。据说一些没怎么见过世面的官员第一次到“远华”用来待客的“红楼”时,大叹“真正感觉到什么是资本主义”。

  当前我们面对的现实是:由于私营经济在迅猛发展,私营企业主的队伍在迅速增大,其社会地位在升高,社会影响也在随之扩展、深化和增强。而且,其影响所及是全方位的,无论是社会经济生活,还是文化生活、政治生活、法律生活以及意识形态诸领域,都可看到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回顾30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们可以得出三条基本经验。首先,要始终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意味着社会利益格局的大调整、大变动。只有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才不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得到更加公平的分配。其次,要始终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直接动因,稳定则改革与发展的必需前提。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人民群众的可承受度,以改革促进发展和稳定,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实现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最后,要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没有人民的主动参与与积极创造,我们的改革开放就不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目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大业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国内外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利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只有坚持这些基本经验,把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的积极参与贯彻到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中去,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现阶段中国私营企业主研究》戴建中着,载《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5期2、《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176~177页3、《中国改革30年—10位经济学家的思考》上海人民版4、《日志中国——回望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主法制版

篇五:改革开放时期的党的历史

  WOIRD格式

  中国改革开放简要回顾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1、国内背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2、国际背景: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这就把改革的目的说得很透彻、很深刻。(二)改革开放的性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决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

  专业资料整理

  WOIRD格式

  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三)改革开放的目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四)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三大特征”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

  专业资料整理

  WOIRD格式

  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五)改革开放的发展阶段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的起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创新和思想准备阶段,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企业承包制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三个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转变到扩大开放,从固守陈规转变到大胆改革。实施这三个具有全局意义的

  专业资料整理

  WOIRD格式

  战略转变,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发展和思想解放为鲜明特色的历史新时期。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较前一时期有显著进展,故称之为全面的改革探索阶段。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的挫折(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这一时期,从实践上看,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为更健康地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从理论上说,是总结十年改革经验,以便确立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使中国的改革事业更健康、更稳妥、更顺利地向前推进的时期。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的新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至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时期,可以概括为:一篇谈话(就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一部著作(就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三次代表大会(就是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召开)、一个重要决定(就是《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一个战略规划(就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和两大理论成果(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和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

  专业资料整理

  WOIRD格式

  系列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中的探索,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层次,即进入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也就是攻坚阶段。

  第五阶段:改革开放继续推进(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至今)。这一时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六)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即“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

  专业资料整理

  WOIRD格式

  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七)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30年来,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一位跃至世界第四位,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国人民得出了一个不可动摇的结论,这就是: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抉择。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专业资料整理

篇六:改革开放时期的党的历史

  概述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概述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内容摘要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革命斗争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精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改革开放,不仅使我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回首这30多年,历史走出了一条清晰的轨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我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改革、发展一、包产到户的实行和私有资本的产生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革命,始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危机局面。一方面,十年内乱导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也处在十分混乱的状态。另一方面,从粉碎“四人帮”到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两年间,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是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两个凡是”大行其道,成为拨乱反正的最大障碍。要摆脱困境,就必须彻底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上来;必须通过改革开放,解除对社会生产力的体制性束缚,结束闭关锁国状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包产到户的实行和私有资本的产生1978年安徽凤阳县农民冒死按下手印,实行包产到户。不甘于受奴役的农民开始自发地挣脱人民公社的桎梏,相对于落后僵化的人民公社,即使是小农经济也足以冲破这一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樊笼。1979年,全国农村只有1%的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上升到14%,1981年为45%,1982年为80%,1983年则达到98%。到了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赢得了全面的胜利,人民公社在全国范围内寿终正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束了人民公社的人身依附关系,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成为独立的生

  1/2

  产者,靠耕种自己的小块田地为生。这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使农村生产力得到很大的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大幅度增产: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为30477万吨,1984年达到40731万吨,棉花总产量1978年为216.7万吨,到1984年猛增到1625.8万吨,油料总产量1978年为521.8万吨,1984年增加到1191万吨。

  农民在短短的几年里,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使他们对土地充满了希望。他们原本指望依靠土地发家致富,可是农民现在贫困的原因正是他们的小块土地,只经过十几年就产生这种不可避免的结果。

  小农经济本身是不稳定的,随时都在分化,包产到户造成的小农的理想王国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短暂的历史现象。随之而来的就是剧烈的商品竞争,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日益加快,小农的生产条件不断恶化,农民开始分化,生产开始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大多数人则落入无产者的队伍。。

  2/2

篇七:改革开放时期的党的历史

  改革开放历史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面是处在一个混乱状态;整个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也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邓小平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篇八:改革开放时期的党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我国国情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和完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大政方针政策举措不断探索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

  (一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起了推动的作用。通过解放思想,逐步打破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改革开放就能够深入发展,取得成功。

  正是在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我国国情,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和完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大政方针、政策举措,不断探索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七大对此有明确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相伴随,党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果和实

  践成果,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页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30年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经济持续发展成就最大、国力增长最为显著、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欣欣向荣,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在经济增长方面,破天荒地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1979年-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在基数大大提高的情况下,比1953年-1978年年均增速6.1%要高出3.7个百分点,年均增速提高了60%。2008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为10.4%。据国外有的学者计算,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有11个国家和地区在长达25年的时间内,年均经济增速达到7%以上。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29年实现了年均增速9.8%。看来,中国经济增速达到9%左右,还要延续一段时间。所以,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在中外经济发展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成为同期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中国奇迹”。

  2003年至2007年保持年均增长10.6%的增长速度,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长4.9%高出5.7个百分点。国家外汇储备,2002年是2864.07亿美元;2006年增加到1066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改革以来,我国经济不仅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实现了平稳增长。这里所说的经济平稳增长,主要就是指经济周期实现了由建国以来多次发生的超强波周期(波谷年与波峰年经济增速落差在20个百分点以上、强波周期(落差在10个百分点以上、中波周期(落差在5个百分点以上到轻波周期(落差在5个百分点以下的转变。

  现在,中国GDP是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几倍,2005年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4大经济体,2005年底中国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相应的人均收入2006年超过2000美元,达到201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标志着我国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正是整个经济的发展,国家财力的增强,让我们办成了许多大事,如: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三北防护林等,结束了600年历史的农业税,党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让广大亿万农民兄弟感到党的温暖和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第一,居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这是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来源。1978年-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378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4140元;二者分别增长了6.4和6.2倍。2008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28元,增长10.3%。但需说明:这些收入并不是居民的全部收入。它只是包括了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并没有包括各单位对居民的补贴和居民的其他合法收入,更没有包括数量相当大的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所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被低估了。还要提到: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实际上也提高了居民收入。1989年我国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800元,2006年调高为1600元,2008年再调高为2000元。

  第二,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1978年,全体居民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91元增长到184元;其中,农村居民由65元增长到138元,城镇居民由154元增长到405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这期间三者年均增速分别为2.3%、1.8%和3.0%。但2006年居民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84元迅速增长到6111元,其中农村居民由138元增长到2848元,城镇居民由405元增长到10359元。这期间,三者年均增速分别为7.5%、5.9%和6.3%;三者比前一个时期分别高出2.26倍、2.28倍和1.1倍。还要着重提到:1978年-200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2.5亿下降到1479万人。

  第三,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的提高,是居民物质生活提高的重要指标。1978年-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3.1%,城镇居民家庭由57.5%下降到36.3%;二者分别下降了24.6个百分点和21.2个百分点。

  第四,住宅水平有所提高。1978年-2006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6.7平方米增长到27.0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由8.1平方米增长到30.7平方米;二者分别增长到了3.0倍和2.8倍。

  第五,现代交通通讯的广泛运用以及交通通讯支出在消费支出中比重的提高,是居民生

  活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比如,到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达到了152.88部;农村也达到了62.05部。到2007年,我国宽带用户数已达1.22亿户,居世界首位。与此相联系,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交通通讯支出在人均消费支出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1.20%提高到13.19%,农村由2.24%提高到11.95%。

  第六,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是人民文化生活提高的最重要标志之一。1978年-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由16.5万人增加到448万人;研究生毕业人数由9人增长到31万人;二者分别增长了26.1倍和34443.4倍。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构成中也明显地反映出来。1990年-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1.12%上升到13.83%,农村由8.36%提高到12.63%。

  第七,国内旅游的蓬勃发展。1994年-2006年,仅国内旅游就由524万人次增加到1394万人次,其中城镇居民由205万人次增加到576万人次,农村居民由319万人次增加到818万人次;三者分别增长了1.66倍、1.81倍和1.56倍。在这期间,人均旅游花费由195.3元增长到446.9元,其中,城镇居民由414.7元增长到766.4元,农村居民由54.9元增长到221.9元;三者分别增长了1.29倍、0.85倍和3.04倍。

  第八,闲暇时间大幅增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实行由改革前的每周单休日改为双休日。后来又实行“五一”节、国庆节和春节三个长假(每节放假三天。从2008年1月1日起,又调整和增加了假日。即取消了前一个长假,但增加了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每节一天假日。这样,我国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再加上职工带薪年休假,一年中平均休假时间就超过了一年的三分之一的时间。

  第九,人口预期寿命的增长,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的一个综合指标。1978年-2006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由68岁提高到72.4岁。

  (四经济大国地位总体确立

  第一,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452亿美元;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十位上升到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世界第四位,居美国、日本、德国之后。与此相联系,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增长。2003年-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3.8%,居世界第二位;估计2007年将达到16%,居世界第一位。

  第二,作为主要农产品的谷物、肉类和籽棉1978年分别居世界的第二、第三和第二位,1990年以后三者均居世界第一位。作为主要原材料的钢和水泥1978年分别居世界第五位和第四位,2000年以后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作为主要能源的煤、原油和发电量1978年分别居世界第三位、第八位和第七位。其中,煤在1990年以后一直居世界第一位,原油在1990年以后上升到第五位或第六位,发电量在2000年以后一直居世界的第二位。当前制造业规模已居世界的第四位。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第三,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1855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7000万人。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依据2007年9月科技部发布的“中国科技实例研究”项目成果,当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我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42万人,居世界第二位。此其一;其二,2006年,全社会科技支出经费总额4500亿元,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3003.1亿元,居世界第五位;研究开发投入强度达到1.42%。其三,目前专利申请受理总量突破400万件,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3年超过国外申请量,2006年达到53.4%,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四位。

  第四,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1738.0亿元,按当年美元价格计算,增长了105.3倍。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世界位次1978年为二十七位,2004年以后一直居世界第三位。另据2007年8月韩国贸易协会国际贸易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报告称,中国有958种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排名第一,是拥有占有率位居第一的商品种类最多的国家。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由1979年1980年的181.87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748亿美元,多年来均居世界前列。2007年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87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我国的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5282亿美元,按当年美元价格计算,增长了9149.9倍,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6月末,又增加到180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7%。

  第五,据国外有的单位测算,2006年我国消费额占世界消费额的5.4%,居世界第五位。但在这里也需说明:第一,上述中国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是从总体上说的。这就意味着:一方面中国在有些领域(比如第三产业的某些领域还没有成为经济大国;另一方面中国在某些领域已经不只是经济大国,还是经济强国。其突出表现,就是继人造卫星上天、航天飞船发射成功之后,2007年又实现了嫦娥一号探月工程,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它表明中国在这个领域已经处于强国地位。第二,如果对衡量经济大国地位

  的指标做更全面的比较,中国经济居世界的位次就没有那么高。比如,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中国在2005年列世界第四。如果按国民总收入(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计算,2005年中国经济总量是22867亿美元;当年美国、日

  本、德国、英国、法国的经济总量分别为145039亿美元、49418亿美元、36309亿美元、35796亿美元、27910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位不是第四,而是第六。又如,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14221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但综合考虑外资对外贸的贡献等因素,2005年中国实际外贸总额为8741亿美元。而当年德、日、法、英的外贸总额分别为17448亿美元、11119亿美元、9550亿美元、8781亿美元,都比中国多。但即使考虑上述各项因素,中国经济大国地位的总体确立,仍然是肯定无疑的。概括以上所述,宏观经济指标全线飘红,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和经济大国地位总体确立,是改革开放30年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当然,像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一样,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正如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所总结的,突出的表现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还要指出:2008年经济增速虽有下降,但仍处于偏热状态;特别是通胀还由去年低通胀的上限区间演变为中通胀下限区间,而且压力还在增大。

  (五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等事业蓬勃发展,出现了繁花似锦的局面

  改革开放30年,文艺战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繁花似锦,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作品、好歌曲、好影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了“64字创业精神”、伟大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中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平民教育。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

  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2008年8月8日,奥运大幕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成为奥运的主人!我们举办了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获得51枚金牌,100枚奖牌,居金牌榜首位!9月6日-17日,北京残奥会成功举办,残奥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89枚金牌、70枚银牌、52枚铜牌的优异成绩,蝉联金牌榜和奖牌榜双第1。(六国防建设不断向现代化迈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人民解放军乘国家改革浪潮之势,进入了改革时代。30年来,改革一直没有中断,使中国军队从摩托化走向了“机械化和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阶段,方方面面可见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发达国家都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30年来,我国国防信息化建设也稳步前行。1978年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同年,全军启动作战指

  挥自动化工程。我军信息化建设发端于70年代末的指挥自动化建设,我国第一套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系统,为我军乃至我国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983年,军委根据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战略转变的指示,在我军陆军部队中选择一些摩托化军改建机械化集团军。经过反复论证,1984年4月1日,我军诞生了机械化集团军,标志着中国陆军走向了现代化的军兵种合成。

  1985年军委扩大会议决定,实行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上的战略性转变,我军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200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为目标,坚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党的十六大为我军提出了:“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30年来,我军加速推进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发展。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军事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军队改革从初期主要围绕装备发展、运用和采办体制展开,到中期改革重心转向军事理论、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创新,再到后期军队组织体制的全面转型占据主导地位。30年的实践表明,我国国防信息化建设在军事通信、网络安全、卫星导航、指挥控制、模拟训练、卫星测控、军事物流、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了惊人的变化,通过与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合作,部分技术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我国国防信息化建设正顺势而上,改革的步伐仍将大踏步前进。

  (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成就卓著

  在邓小平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到下,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顺利回归;现两岸关系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台湾有言:“台湾乃中国之台湾,民族乃中国之民族,土地乃中国之土地。”海峡两岸同文同脉同根,“两岸是一家人”不是政治判断,而是血脉使然。

  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两岸同胞共同努力,彼此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台商在大陆投资的领域不断拓展、产业逐步优化,两岸贸易额迭创新高。2006年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2007年金额更超过1200亿美元;大陆自1991年以来一直是台湾外贸顺差的最大来源地,2007年台湾的外贸顺差超过700亿美元;大陆自2002年以来一直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

  2005年,受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于3月份率团进行了广州、南京与北京的“缅怀之旅”。4月,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进行了南京、北京、西安与上海等地的“和平之旅”。5月,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进行了西安、南京、上海、长沙、湘潭与北京等地的“搭桥之旅”。7月,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台湾光复60周年,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率团进行了广州、南京、大连与北京四地的“民族之旅”。9月,根据胡宋会谈公报的精神,首届两岸民间菁英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为落实胡连会的共识,国民党台中市党部访问团抵达厦门,与中共厦门市委开展交流,两党基层交流正式启动。连、宋、郁回祖国大陆访问在台湾民众及国际社会中引起极大的轰动,打破了台湾政坛长期存在的“红色恐惧”,为两岸政党交流打开了大门,为未来可能进行的两岸政党谈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台湾民间与祖国大陆的交往日益增多。一方面台商赴祖国大陆投资越来越多,2004年以来台湾对祖国大陆投资占整体对外投资的比重超过50%,祖国大陆己占据台湾地

  区对外投资的首位。截止2008年3月,台湾进入大陆的企业多达7万多家,投资金额460亿美元,如果加上通过第三方进入大陆的投资超过700亿美元。可见两岸经贸联系越来越密切,势不可挡。另一方面,两岸在体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人员、学术交流不断深人发展。2007年,姚明访台,受到台湾民众英雄般地欢迎。台湾居民来大陆每年达数百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探亲、交流也日益增多。据2008年2月10日中央台海峡两岸栏目报道,台胞到大陆累计达4700万人次(台湾2300万人口,大陆去台160万人次(不对等,所以岛内呼吁开放,台胞来大陆就学就业的也增多。

  2008年台湾地方领导人换届,陈水扁下台,马英九当选上任。5月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来大陆访问,6月海基会、海协会会谈,使两岸关系进入新时期。

  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纪念邓小平“南巡讲话”20周年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发生的,所以,为了对小平南巡讲话的历史地位和重大作用有个清晰地理解和认识,很有必要把小平南巡讲话放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应有阶段上去把握。如果这样,小平同志南巡讲话重大意义就不是20年,而是200年,2000年。

  中国的改革开放,到现在为止,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第一阶段是从1978到1992年,即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邓小平的“南巡”;第二阶段是从邓小平的“南巡”到2001年“入世”;第三阶段是2001年“入世”到“奥运”在中国举办的成功;第四阶段是从“奥运”到现在。

  与改革开放的四个阶段相对应,大体呈现出四大突出亮点。这四个亮点分别是:拨乱反正;扭转乾坤;加入世贸;中国奥运。邓小平的“南巡”既是第一阶段的终点,也是第二阶段的始点。它起到承前启后和继往开来的作用

  在第一阶段上,改革开放的历史性任务是“拨乱反正”。“拨乱反正”也就成为这个阶段上的主要“亮点”。所谓“拨乱”就是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之乱,拨“以阶级斗争为纲”之乱,拨作为统治经济的“计划经济”之乱,拨“公有制一统天下”之乱,拨“十年文革”之乱;所谓“反正”就是返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轨道上来,返回到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开放路线上来,返回到建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

  具有重大的历史性和方向性的“拨乱反正”,其意义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场伟大的革命。毫不夸张地的说。在这个特定时期的“拨乱反正”,它挽救了一个民族,挽救了一个国家,挽救了一个社会,挽救了一个党。如果不是“拨乱反正”,而让“无产阶级专

  政下继续革命”再继续下去,让“以阶级斗争为纲”再继续下去,让“文革”再继续下去,真有亡党亡国的危险!

  现在,仍有很多人不厌其烦、振振有词地鼓吹改革开放不是“拨乱反正”,而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在一次讨论会上,我反问持“自我完善论”者:难道“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是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完善吗?发展市场经济是对“计划经济”的完善吗?发展民营经济是对一统天下的“公有经济”的完善吗?建立和谐社会是对“十年文革”的完善吗?如果这些“完善”的观点能够成立,那岂不是“白天”也是对“黑夜”的完善?

  前两年,有些人不停地喊话,要对改革开放进行“反思”,我以为,在这些人中,有一部分是以“反思”为幌子,实质是对改革开放“反攻倒算”。

  在改革开放的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悬崖勒马,纠正已经偏离了的改革航向,挽救深陷危机之中的改革开放。当时小平同志非同小可的“南巡”,是在国内外极其复杂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当时的国内,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15年,虽然成绩卓著,但也不是一帆风顺,到80年代末,改革出现了“危机”。危机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从表象上看,的确出现了有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和有些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如工业承包制导致的“短期行为”、“个人负盈公家负亏”,双轨制下的“官倒”,国有资产流失,等等,使改革开放的公正性受到多方质疑。

  二是,更重要的,来自当时一些仍掌握实权的左倾势力自上而下的反扑。他们以“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名,提出“鸟笼经济”,干扰并企图改变改革开放的大方向。在此期间,每推出任何一项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新政策,必遭左倾势力的强烈反对,迫使改革者不得不对改革政策进行许多理论包装。所谓“打左灯,向右拐”指的就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本来有好多有效的改革措施,不能光明正大地去做,只好偷偷摸摸地干事情。例如,私有制不叫私有制,叫非公有制;资本家不叫资本家,叫社会主义建设者;发展私有经济不叫发展私有经济,叫发展综合国力等,由此人为地增大了改革成本,降低了改革力度,延缓了改革进程。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期间,国际局势发生一系列对我们有严重影响的变化。1989年6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在选举中惨败,失去政权;同年10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发生分裂,自动放弃政权。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相隔仅20天,即1992年1月17日,苏共解散。当年的社会主义阵营像多米诺骨牌效应那样迅速倒下,这种剧变的国际形势,不可避免地引起人们(包括我们深思:这是为什么?本来就对改革开放心怀不满或很不满的人借题发挥,大肆对改革开放横加责难,焦点集中在市场和计划问题上,姓资姓社问题上。他们肯定地认为,搞改革开放就是搞“洋务运动”,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就是复辟资本主义。更重要的,在“特区”问题上大做文章,说“特区”是外国人的“租界”,搞“特区”是“卖国行为”,影射改革者是李鸿章,是汉奸,等等。

  形势迫使当时中国面临非常严峻的两难选择:是倒退到计划经济年代的老路上去,还是坚定不移地把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推进下去?此时的改革开放停滞不前,奄奄一息!正是在这关键时刻,小平同志肩负着改革的成败和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命运的使命,毅然踏上深化改革的艰难征程。小平的“南巡讲话”,直接起到了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作用,从而纠正了以市场经济为改革取向的大方向,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使改革在新的形势下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在这一阶段上,还大面积地对国有经济进行股份制改造,促进股份制经济、混合经济的发展,发展金融和货币市场,进一步加快了我国工业化进程。

  在改革开放的第三阶段,中国加入“世贸”,中国的改革开放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转折。“入世和出世”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亮点。“出世”是我们大踏步走向世界。入世后,开放式的改革跃居主导地位,国门大开,中国经济大踏步地走向世界,融入全球一体化潮流。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的一切文明、文化,都在全球化进程中对我们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

  用,促进了中国的进步,加快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另一方面,中国表现出来的强大“竞争力”,经济总量、外贸与资本项目下的“双顺差”、科学技术、城市化都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世界各地的资本潮水般地涌进中国,中国生产的商品也潮水般地涌向全球,中国一时间成为“世界工厂”。由于中国与世界双向交往频

  繁而扩大,在“世界影响中国,中国影响世界”的互动中,重心逐步向中国方面倾斜,中国的声望、形象、地位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迅速提高。在改革开放的第四阶段,“奥运”在中国召开,不仅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大的亮点,也深深吸引了世界的眼球,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30年的改革开放,已蓄积了我们有足够的力量来承办这样一次国际性的盛会;同时,在世人面前,还展示了我们由改革开放绽放出来的新中国的崭新形象,并表明中国不仅是数千年古老的文明古国,而且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能量的、能承担国际义务的、对世界负责任的现代化的泱泱大国。事实证明,我们做到了这一点。“奥运”成功的举办,有力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发展,也大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进程。在“奥运”以后的岁月里,中国的影响力进一步甚至成几何级数上升,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表现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眼下,虽然我们正在遭遇来自国内外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有的还很严重,但我相信,这都是前进中的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路线正确,坚持不懈,我们一定会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中去克服它和战胜它。宋养琰

篇九:改革开放时期的党的历史

  TheReformandOpening-upandtheHistoricalFateoftheCPC

  作者:雷云作者机构: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杭州310025出版物刊名: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页码:56-64页年卷期:2017年第2期主题词:改革开放;党的领导和自我净化;在曲折中前行;决胜未来

  摘要: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它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若干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从特征和实质来概括,第一个阶段是开启历史的转折,第二个阶段是推动历史的进程,第三个阶段是深化历史的使命,第四个阶段是决胜历史的未来。从中可以看到,党的历史命运与改革开放的历史命运紧紧地联在一起,改革开放的历史命运也就是党的历史命运。回顾和梳理新时期的历史,我们有百倍的信心认为今后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改革开放、党的自身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事业一定会获得更大的胜利。

篇十:改革开放时期的党的历史

  四个历史时期:党的百年奋斗的辉煌历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救国历史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完成立国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战胜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

  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实现推动富国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规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任务,开启强国历史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篇十一:改革开放时期的党的历史

P>  改革开放的历史事件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下面是为你整理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事件,希望你喜欢!

  改革开放的背景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继往开来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淡化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3,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的经济经济上,至1978年为止,尽管中国的国民生产

  1

  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4]翻了一倍多,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人民依然贫苦,技术比较落后,并且经过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邓小平第三度上台,尝试对当时国内的经济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并试图将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移到市场经济上,邓小平的复出及其改革尝试得到了民众的热烈拥护。

  改革开放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曾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标志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虽然曾一度为中国早期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

  1、对国内经济的控制达到惊人的程度,政府企业职责不分,无视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的作用;一切以计划为纲,无法适应消费群体的需要,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2、生产商品的数量都在计划之中,购买商品还需要相应的商品票(如购买粮食就需要有相应的粮票),造成消费者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需要的商品。

  3、工农业生产与商品经营均为强制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个人不得持有私有财产,一切劳动成就都会被均分,这导致生产者没有兴趣扩大生产,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劳动积极性。只依靠“大锅饭”过生活,丧失了发展经济的动力。

  改革开放的意义为尽快加快经济发展,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

  2

  导集体开始逐一解决这些问题,并试图改变人民心目中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根深蒂固的形象,这场改革运动的目的是以维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改变生产中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并建立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体制。这场改革的经济方面在农村取得了率先突破,并随之迅速在全国各经济领域内推行改革。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党的17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使党和国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当我国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时,我们必须顺应经济体制深

  3

  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党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坚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举措。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3]

  改革开放的必经之路一、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等。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二、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三、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试验田;深圳特区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生机和活力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改革。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新思路。

  4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新思路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必经之路一、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等。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二、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三、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试验田;深圳特区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生机和活力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改革。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新思路。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新思路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5

  形成过程编辑改革开始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崛起的上海浦东新区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改革开放的政策形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和广东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1988年4月13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关于建立海南省经济特区的决议,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979年9

  6

  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新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80年代中期,中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88年增辟了海南经济特区,海南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

  7

  区。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又

  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中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一个新局面。

  8

篇十二:改革开放时期的党的历史

P>  作者:刘家贺

  作者机构:中共辽宁省直属机关工委党校,沈阳110032

  出版物刊名:学理论

  页码:191-192页

  年卷期:2015年第1期

  主题词:改革开放党的建设历史进程阶段划分

  摘要: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的历史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建设的全面恢复和开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阶段和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等四大阶段.

篇十三:改革开放时期的党的历史

P>  中国改革开放简要回顾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1、国内背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2、国际背景: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这就把改革的目的说得很透彻、很深刻。(二)改革开放的性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决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

  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三)改革开放的目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四)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三大特征”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

  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五)改革开放的发展阶段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的起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创新和思想准备阶段,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企业承包制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三个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转变到扩大开放,从固守陈规转变到大胆改革。实施这三个具有全局意义的

  战略转变,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发展和思想解放为鲜明特色的历史新时期。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较前一时期有显著进展,故称之为全面的改革探索阶段。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的挫折(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这一时期,从实践上看,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为更健康地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从理论上说,是总结十年改革经验,以便确立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使中国的改革事业更健康、更稳妥、更顺利地向前推进的时期。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的新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至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时期,可以概括为:一篇谈话(就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一部著作(就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三次代表大会(就是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召开)、一个重要决定(就是《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一个战略规划(就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和两大理论成果(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和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

  系列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中的探索,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层次,即进入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也就是攻坚阶段。

  第五阶段:改革开放继续推进(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至今)。这一时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六)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即“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七)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30年来,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一位跃至世界第四位,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国人民得出了一个不可动摇的结论,这就是: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抉择。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推荐访问: 改革开放时期的党的历史 改革开放 时期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