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遵义市第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全文完整)

2023年度遵义市第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全文完整)

时间:2022-11-14 08:40:03 来源:网友投稿

遵义市第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遵义市第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市政府经研室根据《遵义市委常委会2013年工作要点》、《2013年遵义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我们对全市第三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遵义市第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供大家参考。

遵义市第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遵义市第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市政府经研室

  根据《遵义市委常委会2013年工作要点》、《2013年遵义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我们对全市第三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形成调研报告,以供参考。

  一、现实意义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加快发展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品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点的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实现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减轻对环境的损害,是我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结构调整必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空间,推动第一产业逐步走向市场,需要大量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为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将加大对金融、证券、研发、中介咨询、市场营销、网络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使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保健、金融服务、文化旅游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将促进服务性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还是抢抓招商引资机遇、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市的投资环境。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尤其是产业导向中服务贸易领

  —1—

  域对外商投资的逐步开放,外资进入第三产业的速度还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面临环境、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压力,客观上也存在产业转移的趋势和动能。反过来,良好的投资环境需要有一流的第三产业来保障,高档的住宅、文化娱乐场所,完备的体育运动场地、大型超市,配套齐全的金融、中介服务业等社会服务,是发展第三产业所必需的,是良好投资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时期,进一步弄清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着力解决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加快提升我市第三产业水平,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未来我市的发展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论是为第二产业的服务配套,以致形成优良的投资环境,还是增加地方税收、财政收入和扩大就业,其成效都是非常明显的。第三产业主要交纳营业税,属于地方税收,而地方税收的绝大部分形成地方财政收入,因此,对我市增加财政收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建设,具有最直接的推动作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是我市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目标任务。但我们面临加快发展的任务相当繁重,与发达地区相比,三产总量小、速度慢、占比低,成为我市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亟需提升的短板。就是与省内的贵阳市相比,2012年,我市经济总量相差357亿元,其中,一、二产业总量大体持平(仅相差3亿元),最大的差距在三产,达354亿元。因此,研究制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2—

  的政策措施,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于我市全力追赶、力争超越,努力实现“两个率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现状

  撤地设市以来,我市第三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总体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内部结构不断改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加大。

  (一)发展态势趋好,总量不断增加。近十年来,我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年均以14.7%的速度快速增长,比全市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13.5%高出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03年的36.9%提高到2012年的41.4%,上升了4.5个百分点。(详见表一)

  近10年我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表一)

  第三产全市生产增速第三产业

  增速业所占总值(亿元)

  (%)

  (亿元)

  (%)

  比重(%)

  297.4811.4109.7313.836.9349.0312.7124.5310.635.7388.5914.3147.0813.537.8466.8112.2190.61640.8568.114.1237.8918.541.9700.4911.6297.8316.642.5777.6412.7343.4114.844.2908.7614.7388.8513.542.81121.1617.0476.8816.642.51343.9315.9556.4614.441.4年份

  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从表一可见,1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第三产业总量稳步增加,占GDP的比重逐年提

  —3—

  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平稳增长,我市三次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加快向“三二一”(当然也不是简单追求低水平的“三二一”结构)结构逐步优化。

  (二)税收总额明显增加,贡献作用持续上升。2012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税收147.63亿元,比2008年增加106.23亿元、增长256.59%,其中:2012年地税实现税收83.76亿元,比2008年增加65.73亿元,增长364.56%;2012年地税收入占全市第三产业税收的比重达56.74%,比2008年提高了13.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税收总额明显增加,有力地支撑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逐年提高。第三产业成为吸收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发挥扩大就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与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深化,使第一、二产业转移出大批富余劳动力,加上人口自然增长导致新生劳动力不断增加,第三产业吸收了大量的从业人员,为顺利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作出了重大贡献。2012年底,我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74.26万人,比2008年增加12.04万人,年均增长3.6%,第三产从业人员占全社会的比重也由2008年的18.5%提高到22.9%,提高了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已成为提供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四)行业结构逐步优化。近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不断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得到了不断

  —4—

  调整和优化。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仍然是我市第三产业的支柱行业,同时房地产业、金融业及其他服务业也不断发展壮大。2012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9.3%和28.7%,分别比2008年提高1.6和1.4个百分点,居第三产业各行业前列;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的比重分别为7.3%、4.9%,分别比2008年降低0.1、1.4个百分点。(详见表二)

  2008—2012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内部结构变动情况(表二)

  2008年

  指

  标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交通运输业、仓

  储和邮电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其他服务业

  总量(万元)

  29783315282158143882216632179471872161008902比重比

  2008年

  比重总量(万比重增减百

  (%)

  元)

  (%)

  分点

  2012年

  10017.727.37.47.36.333.95564583101.6107254919.3159482728.71.44056177.3-0.14114672752907.40.14.9-1.4180483332.4-1.5(五)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消费水平明显提高。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48元,比2008年增长57.7%,年均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61元,比2008年增长83.7%,年均增长16.1%。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消费档次不断提升,消费能力明显增强,有力地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增长。尤其是近年来,居民休闲娱乐不断

  —5—

  升温,家电、通讯产品持续旺销,汽车消费仍在走俏,服务性消费支出明显增长,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六)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后劲逐步增强。撤地设市以来,全市第三产业投资在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商品房开发等方面的拉动下,实现了高速增长。2012年,全市房地产投资规模为128.87亿元,比2008年增长205.1%,年均增长32.2%。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既成为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又为全市第三产业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我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相比,与发达地区的发展相比,无论总量还是结构,都还有较大差距,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各县(市、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制约了全市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一)总量不足,比重偏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从绝对量看,201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56.5亿元,在全省9个市州中总量居第2位,全市人口总量居全省第2位、与GDP总量居全省第1位的贵阳市相比,第三产业总量少354.2亿元,发展差距尤其明显。从增加值比重看,201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4%,居全省第7位,这与遵义的经济地位和城市影响力完全不相称。比全省最高的贵阳市低了12.2个百分点,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国际通行的英格尔斯现代化标准45%以上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还有一

  —6—

  定的提升空间,特别是近5年来,第三产业增长较慢,占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42%左右;近3年,第三产业增速连续低于GDP增速。(详见表三)

  2012年9个市州地区生产总值与第三产业增加值比较表(表三)

  地区生

  第三产产总值业增加地区

  (亿位增速位值(亿元)

  次

  (%)

  次

  元)

  贵阳

  1700.3115.93六盘水

  位增速位比重位次

  (%)

  次

  (%)

  次

  114.1953.61417.3433.09214.4841.47916.5546.14316.0735.58819.5143.55716.1647.43617.6247.62517.4342.96910.7243.8556.5162.4311.9193.2218.9227.6229.0738.7416.02遵义

  1343.9215.93安顺

  352.6915.46毕节

  878.0315.38铜仁

  443.9815.38黔西南

  黔东南

  462.3715.46477.8616.51黔南

  533.3515.55(二)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比较大。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横向比较看,各县(市、区)的差异较大,发展极不平衡。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的只有红花岗区,超过50亿元的有汇川区、遵义县、仁怀市,三产增加值总量在25亿元以下的县(市)高达10个,最小的道真县只有13亿元。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导致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全市绝大部分的第三产业企业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和县(市)所在城镇,致使第三产业在城乡发展中也必然存在较大差距。表现突出的是红花岗区、汇川区、仁怀市、遵义

  —7—

  县,四县(市、区)2012年的第三产增加值占了全市的大半壁河山;其他10个县、市第三产增加值的总和只占全市的三分之一。(详见表四)

  2008年—2011年各县、市(区)第三产业变化情况(表四)

  2008年

  2012年

  所占比占全市重增减

  总量

  占全市合总量

  合

  计

  红花岗

  汇川区

  遵义县

  桐梓县

  绥阳县

  正安县

  道真县

  务川县

  凤冈县

  湄潭县

  余庆县

  习水县

  赤水市

  仁怀市

  (万元)25995207999453128443625001487379033775740602986677477170944099107013650884542198646计比重

  10030.812.013.95.73.52.92.32.63.03.63.55.33.37.6(万元)57719691460820738674666671314318201863166125129952141933150904212054172311300702188306927336合计

  比重

  10025.312.811.65.43.52.92.32.52.63.73.05.23.316.1(%)

  0-5.50.8-2.4-0.30.00.0-0.1-0.1-0.40.0-0.50.00.08.4(三)三产内部结构不合理,层次较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较快,资金、知识、技术等密集型行业发展过慢。目前,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行业依然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主体,2012年占了三产的55.3%,比2008年增加2.9个百分点,充分说明我市三产中传统行业占比仍在增加,新兴现代服务业企业成长困难,未能发

  —8—

  展壮大。科研信息服务、综合技术服务、电子商务、中介咨询、法律服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此类企业渺渺无几,体量小、产值低、贡献弱,目前这类企业进入统计库的为数不多,仅仅归并在“其他服务业”中。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带动的三产仍占主导地位,2012年包括信息传输、教育、卫生、文化、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9个行业在内的其他服务业比重,虽然比2008年降低了1.5个百分点,但仍然高达32.4%。金融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但我市金融业发展依然缓慢,2012年所占比重和2008年相比,只能基本持平,仍维持在7.4%的较低水平上。(详见表二)

  (四)城市化水平不高,配套功能不强,三产发展总体偏慢。近年来,我市城镇化建设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县城及乡镇的城镇规模扩张明显,但城镇水平和质量较低,“空城化”现象较为突出,城镇定位不清晰,功能布局不合理,产业发展规划严重滞后,中心城区同质化竞争加剧,市场建设不配套,三产发展必然难以为济。以14个县(市、区)2008年、2012年三产的占比(详见表四)情况看,与2008年对比,2012年三产的占比大部分县(市、区)下降,这与我们加快城镇化建设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良好初衷与目标要求严重不相符。其中,我们的城市核心区域红花岗区降幅最大,下降了5.5个百分点,与其所处区位和经济发展情况极不相称;只有仁怀市和汇川区三产占比有所上升,仁怀市得益于近年来白酒产业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三产占比增加了8.4个百分点;汇川区主要是因市级行政办公区的迁入,拉动了机关公共消费、商务、房地产等行业发展,但三产占比仅增加0.8个百分点;

  —9—

  其他县、市三产占比均处于停滞不前或负增长状态。鉴此,必然导致全市三产发展滞后。

  四、成因分析

  三次产业的发展遵循一定的社会生产活动规律,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也必然有其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一)客观层面

  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较差。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1343.93亿元,总量在全省9个市州中排第2位;财政总收入288.33亿元,总量排全省第2位,增速排第3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只有113亿元。由于经济基础总体较差,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城市建设相对滞后,新兴流通业态发展缓慢,集约化程度较低,缺乏一批有影响力、大规模的三产龙头企业,对新城区及周边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如我市虽为地级城市,但中心城区至今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在全国可能为数不多,或者唯一无二,这与遵义的形象地位极端不相称。大型专业市场建设也严重滞后,至今没有详细规划,也看不到加快建设的迹象。城市居民生活小区生活配套建设相对滞后,如仁和苑小区已建成并入住10多余年,但周边至今没有像样的农贸市场、学校、幼儿园等,第三产业发展必然受到严重的制约和影响。

  二是投资相对不足。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投资与其增加值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撤地设市以来,我市集中有限财力,始终把工业项目建设为投资的重点,大力发展规模工业,二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201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06.2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5.1%,在2008年至2012年的5年间,二产增加值所占比重由2008年的40.7%上升到2012—10—

  年的45.1%,上升了4.4个百分点。相反,我市在三产方面的投入虽然不断增长,但无论总量还是占比都偏低,特别是对三产企业的扶持上,一方面缺乏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工作力度也不够。2011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3.62亿元,总量在9个市州中排第3位,增速排第8位。而城市规模和经济基础较差的毕节,其投资总量高于我市17.25亿元,我市增速比毕节市低36.5个百分点,排名比毕节市落后了5位。在2008年至2012年的5年间,我市三产增加值所占比重由2008年的42.5%下降到2012年的41.4%,下降了1.1个百分点(当然其间也存在升降起伏,并不稳定)。

  三是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城乡居民收入相对较低,居民消费能力不强。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61元,在中低收入水平条件下,难以实现较高水平和档次的消费,未能有效拉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和完善,目前的住房、教育、医疗消费支出比重相对较大,使得居民普遍对生、老、病、死心存后顾之忧,造成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影响了居民消费预期,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是工业化、城镇化率低,各行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是决定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2012年,我市工业化率为45.11%,仍处于40—60%半工业化国家发展阶段(国际标准)的下限位臵。在全市工业行业中,重工业比重为25%,产业链不长,生产配套服务业不发达,如航天高新技术园区企业普遍存在原材料和产品销售两头在

  —11—

  外,但就没有相应的仓储物流企业为其提供生产配套服务,对三产的发展严重缺乏拉动。我市2012年城镇化率为38.9%,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5个百分点,较低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制约着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作用发挥。在第三产业的14个行业中,除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外,其他行业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部分行业与政府的投入和财力支撑联系密切,受到的制约和影响较大;有的行业受当地方科技水平的影响发展缓慢等;从市场化的角度看,我们仍处于“买方”,大量商品要从外面购买,能够外销的商品不多,对外贸易几乎忽略不计。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和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主观层面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还缺乏正确的认识,一般都认为第三产业是不创造社会价值的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产业,是可有可无或者可大可小的部门。相对来说,我们对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意识不强、重视不够,至今没有专门出台过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由于第三产业行业多、分布广,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政府缺少有效的管理和调节,对三产发展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特别是中心城区的三产发展规划亟需加快落实。相关部门在加强引导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有些垂直垄断行业管理相对规范,对于推进三产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有些行业呈无序盲然发展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12—

  二是三产人才严重缺乏。相对于三次产业的人才结构而言,第三产业的人才极其紧缺,特别是新兴现代服务业人才。从人才的来源看,自恢复全国高考制度后,各高等院校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农业技术、工业管理等方面的一、二产业人才,而第三产业属后发展的“朝阳产业”,专门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才也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当一、二产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为满足社会进一步分工细化的需要,相关院校才不断增加专业和课程,逐步培养专门从事第三产业工作的人才。从人才的管理看,对专门从事一、二产业的人才管理比较到位,继续教育、职称评聘等工作规范且起步较早;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才管理,除教育、卫生行业较规范外,其他行业的专门人才管理还没有形成制度化。从引进人才工作看,长期注重引进从事一、二产业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引进第三产业人才。我市特色优质产品较多,未能加快形成出口市场;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现代服务业,对三产贡献和拉动作用十分重大,但远未形成气候;金融业在现代服务业中具有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但发展非常缓慢。充分说明我市特别紧缺外贸、商务、金融等方面的人才,然而引进这方面的人才却又严重滞后,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发展缺乏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是管理与服务支撑相对不足。缺乏统筹第三产业发展及政策落实的综合管理机构和配套完善的工作机制,缺乏跨越式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完善的政策扶持引导,使得第三产业发展处于分散化、小规模和单打独斗、零散分割的局面,导致市场结构层次较低。全市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和个体户大多经营单一,缺乏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的经营,缺少竞争力较强的服务

  —13—

  类企业。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生活服务业等方面,存在设施滞后,规模不大,档次不高,链条不长,运营机制不灵活,营销方式陈旧,服务环境差,经营领域狭窄,安于小打小闹、有利即欢等问题。在物流业方面,市内的一些物流服务只能承担简单运输,缺少装卸、仓储、存货管理及分拨、分销、包装、流通加工等增值服务。在交通业方面,由于体制和管理问题,全市200多家运输企业,自己有车的单位不多,大多数都是私人车辆挂靠在企业,其经营状况企业并不了解,还有不少车辆在外地上户,致使全市货运汽车拥有量近年来不断下滑,影响了本市运能的扩张;交通运输工具呈现出先进与落后并存,车况较差与违规车辆居多,严重影响了运输效率的提高。

  五、潜在优势

  遵义虽不沿边,也不靠海,但遵义这块红色热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对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有着独特的城市魅力和巨大的潜在优势。

  (一)人文优势厚重。遵义历史沿革已有2000多年,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遵义开化较早,文化绵长,底蕴厚重,地域较广,人口较多,教育文化相对发达,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巴蜀文化在这里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却又发扬光大、星光灿烂,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长征文化、白酒文化、浙大西迁文化、“三线”建设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遵义民风淳朴,具有勤劳勇敢的高尚品格和自立创新的人文精神。全市拥有高等院校2所,职业技术学院3所,科研所26家(其中民办科研机构2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企业技术中心32家(其中国家级2家)、工程技术中心6家、院士工作站6家。

  —14—

  另外,我市在法律、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相对全省而言,也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因此,我市人才资源优势相对明显,三产发展潜力较大。

  (二)政治优势突出。遵义是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转折之城,拥有革命老区、革命圣地这样厚重的政治品牌,因遵义会议而名扬天下,缘国酒茅台而享誉全球。政治作为一种最稀缺的资源,释放出来的经济红利绝非小可。遵义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十分突出,光辉灿烂的城市形象地位早已深入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是加快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品牌资源和唯一性极强的室贵财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对遵义发展寄予厚望,并从各个方面给予长期的热切关注和大力支持,这些政治优势是其它任何地方无法比拟和复制的,我们有条件利用好遵义这个政治品牌优势。

  (三)资源优势富集。遵义既是人口大市,也是水火互济的能源大市,是国家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的重要能源基地。能矿资源优势明显,现已探明的矿产有60多种,水能资源、煤炭储量、旅游资源等十分丰富,我们可有效加快资源开发步伐,提升开发水平,不断构建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产业体系,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向发展优势转变。工业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白酒、能源、原材料、化工、装备制造(机电)、烟草重点工业产业。农业基础较好,粮食、油菜、烤烟、茶叶、畜禽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占全省1/4至1/3,是贵州省着力打造的“名烟名酒名茶”基地。我市有一、二产业的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对于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服务业,前景看好,成效尉然。

  —15—

  我市旅游资源独特丰富,旅游品牌知名度很高,已基本形成红色旅游、酒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地域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七大旅游产品系列。

  (四)区位优势明显。遵义扼守黔渝交通要冲,位于直辖市重庆与省会城市贵阳之间,随着高速公路、快速铁路、航空航运、乌江水道等立体交通设施的建设和逐步完善,将大大缩短与发达地区及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遵义作为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既有交通便捷的节点高地优势,更有聚集人气要素、整合人脉资源的洼地效应。两大城市的大量人口流动和交通运输,必将使遵义成为凝聚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重要节点城市,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创造了重要条件。加之,我市具有气候、生态等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正好能够满足重庆市民避暑纳凉、休闲度假等宝贵的差异性生活需求,只要把握好发展机遇,抓住关键要素与重要环节,我们的优势和特色就能得到充分体现与发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我市具备成为黔渝合作的重要经济走廊、区域发展中心和重要增长极,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圈、南贵昆经济区,直接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打造黔中经济区的重要一核等的先决条件和区位优势。

  六、对策建议

  (一)必须高度重视。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事关我市经济发展战略大局,是实现“全力追赶、力争超越”的重要空间依托、潜力所在和产业平台。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对第三产业的新认识,真正把第三产业发展作为建设经济强市、实施可持续发展、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一定要像我们长

  —16—

  期抓一、二产业那样,高度重视第三产业发展,切实把第三产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从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支持第三产业发展,特别是新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真正形成领导重视、部门支持、企业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产“大合唱”。要大胆创新,敢于作为,进一步理顺第三产业的管理体制,可以优化整合旅游、商务、工商等部门有关三产方面的工作职能,设立像抓一、二产业发展那样的相应工作机构(比如成立第三产业发展办公室),确定目标任务,细化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人员和专项经费,切实解决有机构和人员开展工作的问题。同时,必须加大资金投入,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地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投入第三产业,形成较为完善的第三产业社会化投资体系。

  (二)抓好编制规划。根据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结合我市三产实际,抓好第三产业发展的编制规划。一是抓好三产发展总体规划。紧密结合我市三产发展实际,抓紧制定以新兴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三产发展规划,明确我市加快三产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阶段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推进我市三产快速健康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省内同类城市的差距。二是明确功能定位。我市三产重点集中在中心城区,要根据中心城区的建设规划与功能配套布局,明确三产发展的功能定位。中心城区老商业街区,要立足传统商业提升,运用现代科技、信息等技术,改造优化商贸环境,提升城市商业形象;城市拓展区、城郊结合区域,要立足做好与工业园区发展的生产型服务配套建设发展第三产业;

  —17—

  新区(开发区)建设要着力高标准、高水平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三是抓好市场布局。根据两城区产业发展情况,科学规划大型专业市场、大型超市建设,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市场总量及网点布局进行合理安排、有效调控,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促进第三产业有序发展。

  (三)加大政策扶持。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省制定的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支持服务业做大做强,重点扶持三产龙头企业和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工商行政部门要针对第三产业的特点和需要,简化登记程序,提高办事效率;金融、经贸、税务、财政部门要加强协调,真正运用金融、税收、财政等经济手段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为外地客商来我市办三产大开方便之门,只要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个体、民营都可以兴办三产。鼓励国有企业、社会团体、集体经济组织、私营企业和个人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形式投入第三产业。特别是对文化、教育、体育、医疗、法律等社会事业,要进一步搞活经营,除国家规定需要特许和专项审批的行业及产品外,任何单位、个人都可以根据市场需要,选择经营范围和方式。在税收政策上,对新兴三产、龙头企业、新上项目要给予适当优惠。特别是对第三产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且带动作用大的项目,还要通过贴息、补贴等方式,加大政府财政扶持。

  (四)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我市一、二产业在全省相对领先,但配套生产服务滞后,制约了一、二产业的加速发展。当前我们的产业优势在工业,然而受制要素最多的也是工业,一是装备制造(机电)“两头在外”突出;二是原材料、煤化

  —18—

  工等工业扩能技改的生产配套跟不上,制约了产业链的延长,工业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因此,必须结合我市一、二产业的发展情况,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围绕粮食、油菜、烟草、茶叶、辣椒、竹类、果蔬、畜禽等主要农业产业,突出以“四种工程”为重点,加快发展良种供应繁育、生物防治、配方施肥等农业生产型服务业。根据我市工业产业布局,结合道路交通、产业布局、工业园区建设等情况,加快发展仓储物流、技术咨询、产品研发、知识产权转化利用、投资经营、商贸合作等生产型服务业。

  (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紧密跟踪国际服务业新趋势、新潮流,立足我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优良、气候宜人等优势,创新思维,扩大开放,发挥优势,加强引导和促进我市服务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中心城区老商业街区要加快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总部经济等现代经营模式,调整和优化传统经营方式,推进改革和创新,全面提升商务服务和商贸流通业的竞争力。创新服务贸易促进机制,建立支持我市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平台,提供市场调研、法律咨询、信息、金融和管理等服务,促进法律、教育、医疗等,在省内具有相对优势的服务业“走出去”。重点扶持出口导向型服务企业加快发展,支持旅游、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积极稳妥地扩大服务业开放,鼓励外商投资服务业,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服务和经营方式,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促进商务服务和商贸流通业发展,扩大市场规模,加快建设物资园区和批发市场的步伐。

  —19—

推荐访问: 县上发展第三产业的调研报告 遵义市第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遵义市 产业发展 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