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五治融合”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优秀范文】

“五治融合”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优秀范文】

时间:2022-06-20 15:4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治融合”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五治融合”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优秀范文】

“五治融合”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样本

 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我们党立足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实际,着眼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既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抓手,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市域治理做得怎样,事关人民能否安居乐业、社会能否安定有序、国家能否长治久安。

 构筑重要屏障 市域作为连通国家与社会的治理中间层,对上承接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之职,对下肩负组织领导基层一线工作之责。它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中轴、枢纽,也是撬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支点。

 市域并非传统政府治理层级的简单对应,而是根据治理事务和需求进行相应设置的弹性层级。面对新发展要求,要实事求是地构建、完善市域社会治理的框架、规模与理念、模式。

 市域社会治理在国家治理全局中具有稳固底盘的基础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从“农村中国”走向“城市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 年的 17.92%提高到 2019 年的 60.6%。可以说,城市已成为国家治理的一个“基本盘”“主阵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先后召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将城市工作和城市治理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引领市域治理的前进方向。

 现代城市社会具有跨界、流动、快速、传导等显著特征,这对以行政区划为治理边界、以层级政府为治理主体、以职能部门为治理抓手、以居住地管理为治理核心的传统城市治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难题。以市域社会治理为抓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彰显了大格局、宽视野、广领域。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维度,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功能。现代民族国家普遍具有较大的规模,层级结构是一个关键构架。作为地理和人口上的双重“超大规模国家”,中国建构了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县(区)—乡镇—村居的“五级政府、六级治理”的层级结构。但实践中也存在“两头强、中间弱”的特征,即顶层设计和基层治理能力强大,统筹协调、贯彻执行的中间层级能量不够。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际上是做强国家治理体系的“中间层”,可以起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

 市域社会治理是平安中国建设的关键所在,在风险处置过程中具有联动整合、快速响应的特殊优势。城市社会具有高密集度、高风险性、强技术性等显著特征,城市风险体征和治理需求较以往发生巨大变化。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践表明,分割式、被动式、运动式传统治理模式在应对社会风险时力不从心;具备强大跨界整合、快速反应、精准施治能力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可以大显身手。

 与基层相比,市域社会治理范围更广泛、治理问题更复杂,但治理资源更丰富、治理体系更完备。市域有政策制定的自主空间,有联动整合的特殊优势,有解决问题的资源基础。同省域相比,能更快速感知基层一线和社会治理中的具体问题,具备快速识别、快速反应、快速处置的能力。

 丰富实践要素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是现代社会治理要素不断系统集成的过程。要坚持系统思维,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

 一是践行现代治理理念。

 治理现代化首要的是治理理念现代化。传统管理思维基于权力本位,形成以部门为中心的科层逻辑;现代治理理念突出责任本位,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系统思维。

 问题导向的治理理念,要求各层级、各部门、各治理要素超越科层逻辑,形成系统整合、多元协同的治理格局,致力于高效解决治理问题。

 市域社会治理具有开放、包容、多元的特点,强调以系统思维整合治理要素。针对市域社会治理事务的跨界性、关联性、复杂性特点,应推动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和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增强治理效能;针对市域社会治理结构多样性、利益诉求差异性、社会关系复杂性的特征,应树立包容协商理念,凝聚社会治理的最大共识。

 二是完善现代治理格局。

 传统治理体系的运转主要依靠分层负责、部门主抓来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则从统筹、整合、协同角度,突破传统治理的科层限制,构筑跨层级、跨部门治理的新型结构。

 市域的“市”并非指地级市、县级市这样的行政区划概念,而是指一定范围的城市块面,即只要涉及一定规模的跨区域城市治理块面,就可以构建市域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并形成新的治理构架。

 纵向上,通过进一步明确层级政府之间的权责关系,架设市级主导统筹协调、县级负责组织实施、乡镇(街道)主抓一线落实的市域社会治理链条,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统筹力。

 横向上,通过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体制,把分散的资源聚起来,增强市域社会治理聚合力。

 治理方式上,要充分发挥政治引领、基础自治、法治保障、德治先导、科技支撑的作用,增强市域社会治理驱动力。

 三是提升现代治理能力。

 在现实治理结构中,不同治理层级和治理主体所关联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资源是有差别的,市域恰恰是治理体系较为完备、各类治理要素和治理资源较为丰富的治理层级,具有较为强大的整合、协调、动员能力。要通过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打造市域范围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动员各方力量的治理格局。

 市域具备一定的法律和政策制定能力,可以针对特定治理议题,布局和构建适应性强、科学规范的制度规则体系,进而降低行动协调的博弈成本。

 市域还拥有较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大数据资源、专业化人才队伍等抓手,具备智能化、精细化治理的基础。要通过推进智慧城市、“城市大脑”和大数据中心建设,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融入治理全过程、全领域,形成集约高效、精细精准的现代治理能力。

 破解治理难题

 下一步,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创新,构建有力指挥协调系统、高效快速响应系统、便捷公共服务系统、强大基础支撑系统,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效能,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筑牢根基。

 第一,健全纠纷解决方式,实现矛盾不外溢,打造现代城市版“枫桥经验”。

 针对社会矛盾生成、演变特点,发挥体制优势,推动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努力使市域成为社会矛盾的“终点站”。

 要健全多渠道、宽平台的诉求表达机制,让群众情绪、社会呼声和矛盾诉求得到有序表达;完善排查化解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干部、网格员等人缘地缘优势,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努力把问题化解在萌芽阶段。

 要健全纠纷解决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体系,发挥仲裁、行政复议、诉讼等多元纠纷化解机制的功能;提升基层职能部门和领导干部破解纠纷的能力,严格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坚持领导干部主动下基层,最大限度将矛盾进行本地溶解;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有效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第二,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坚持安全不含糊,织密筑牢经济社会发展平安网络。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有序社会、平安中国是百姓的基本诉求和重要福祉。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应对治安问题复杂多变这一最现实挑战,提升公共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水平。

 针对人民群众最盼、最急、最忧的突出问题,健全经常性专项打击整治;增强区域协同,搭建跨区域合成联动平台。同时,加强智慧城市和数字安全网建设,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安全感知和风险处置能力,增强社会治安防控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织密筑牢安全网络。

 要加强对新技术、新业态的跟踪研究,提高对新型风险的识别、预警、防控能力;针对环境污染、网络诈骗、新型金融犯罪等城市社会易发、高发、频发且极易引发群体性、规模性事件的风险隐患,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提高风险评估、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能力。

 第三,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确保服务不缺位,补齐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短板。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均等化、可及性、精准性等方面的需求日益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政府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公共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特别是,各地政府改革基层治理体制,形成“资源下沉、重心下移”新格局,不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通过政务服务 App、市民服务热线、微信公众号等方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公共服务的可及性、针对性有效改善;精准把脉服务难点、办事堵点,做实做细公共管理服务,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诞生了诸如“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窗受理”“一门服务”“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制度和实践。

 对上海来说,下一步要继续应百姓之需、行简政之道、开便利之门,推动政府流程和治理模式系统性重塑,生动呈现治理改革推动效能提升、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样本。

“五治融合”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1 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作为全省第一期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我市通过补短板、固底板、优长板、树样板,努力探索具有岛城特色、时代特征、市域特点的社会治理模式。

 一、补短板,构建上下贯通的指挥体系

 市级层面负责统筹协调,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平安建设协调机制,有效整合资源力量,形成责任共负、任务共担、机制共建、平安共创的工作体系。区市层面负责组织实施,围绕市域社会治理的目标任务,提高协同高效的组织实施能力,压实各方责任、聚焦解决问题、推动任务落实。镇街层面负责强基固本,制定政法委员职责规范,完善镇街综治中心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全面打通市域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村居层面负责有序运转,全面理清村居职责边界,加快基层网格融合步伐,推动网格员队伍规范化管理,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底座”。

 二、固底板,创新风险防范的治本之策

 主动创稳,汇聚社情民意“晴雨表”,摸准摸清群众关注点,扎实搞好大调研、大摸排、大访谈、大化解四大行动,加大矛盾纠纷隐患的排查力度,及时消除苗头隐患。源头维稳,拧紧社会稳定“安全阀”,抓准抓牢防范基本点,推动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和舆情风险双评估,实现稳评工作规范化、评估领域多元化、评估参与社会化。调解促稳,打造纠纷调处“终点站”,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

  2 经验”,深入开展“最多访一次”、信访“三无”镇(街)和“无讼村庄(社区)”创建活动,确保老百姓对矛盾纠纷调处的态度、过程、结果“三满意”。

 三、优长板,提升公共安全的防控能力

 打造网格样板,按照“依地划格、依格定责、权责一致、赏罚分明”的原则,把不同部门划分的12类网格融合起来,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创建“智防”特色,推动雪亮工程建设提档升级,运用人脸识别、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事前预测预警预防能力,构建起全域覆盖、智能感知、动态预警的防控体系。勇当“心防”标杆,启动“心智谷”建设,健全市、区(市)、街(镇)、社区(村)四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促进疫情后的心理重建,激发社会正能量,消解社会负能量。趟出“共防”新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组织体系,探索建立市场化纠纷解决机制;完善对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关怀帮扶和管理救助体系,落实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强制医疗、以奖代补、救治救助等政策,落实“3个100”制度,确保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安全监管到边到底。

 四、树样板,打造全国一流的工作亮点

 强力推进“一区市一特色,一部门一亮点”创建,支持具备优势、条件成熟的行业和领域,先行先试,率行突破。建设好一个中心,高标准建设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按照“综治中心+综治信息系统+N”的模式,打造集治安防控、矛盾化解、平安创建、维护稳定、网格管理于一体的市级社会治理指挥平台。开展好一项活动,深入开

  3 展“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民声倾听主题活动,广泛听民意、解民忧、纾民怨,倡导本地的事就在本地解决,做到“门要全开、单要全收、事要全解”。推进好一场攻势,紧扣“城市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的目标,持续推进平安建设攻势。

“五治融合”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1 学习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体会文章- -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探索

 2020 年 5 月 29 日,中央政法委下发《关于江苏省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区名单的通报》,南通市获批第一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作为新时代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探索既是防范化解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重大风险应对的准备,也是开创平安中国建设新局面的重大决策行动,事关人民安居乐业、事关社会安定有序、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围绕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南通按照中央、省委精神要求与工作部署,凝心聚力,勇于作为,走出一条探索新路。

 一、树立科学理念,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引领力

 树立科学理念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与方向的体现,没有科学理念,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没有科学的步骤与方向,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没有

  2 保障。南通深刻把握市域社会治理特点规律,树立科学的治理理念,着力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引领力。

 坚持党委的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市域社会治理领域中绝不能虚化、弱化党的领导。南通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委的核心地位,并发挥好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有效整合各种力量和资源,搭建多方参与的平台,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使市域社会治理规范有序进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做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力,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引导群众。南通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通过细化和完善各项与人民群众紧密相关的社会治安、矛盾纠纷、公共安全、社区服务、社会风险等举措,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增强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发挥其自身独特的治理基础和资源优势,有效破除现

  3 有体制机制下的制度壁垒、机制障碍等难题。南通统筹城乡社会治理各项任务,优化整合市域层面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市场资源等资源配置,增强社会治理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实现治理要素的深度融合,形成“民呼我应”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共同体,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二、聚力“五治”融合,推动市域社会治理上新台阶

 “五治”融合是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取得实效并长期坚持的关键和保障。在推进试点工作中,南通紧紧围绕共建共治共享方向,聚力做好“五治”融合文章,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向精准、精细、精致方向不断迈进。

 强化政治引领。把政治引领贯穿于市域社会治理全过程,并不断将其转化为制度优势。以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党政机构改革为契机,建立社会治理领域大部门、大网格、大平台、大执法组织基础,完善党建引领机制、加强政治教育覆盖、夯实基层组织基础,保持社会治理正确方向,推动治理的协同联动。

  4

 强化法治保障。围绕市域社会治理急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需求,结合实际制定务实管用、便于操作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努力建设高水平平安南通、高品质法治南通。加强科学立法、狠抓依法行政、坚持公正司法、深化全民普法,促进社会治理规范有序。

 强化德治教化。充分挖掘市域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优良革命传统,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陶冶道德情操,狠抓德治教育、健全德治体系、加强德治约束、激发德治能量,提升社会治理文明指数。

 强化自治基础。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明确基层自治边界,依法确定村(社区)工作事项,丰富自治形式、建强自治组织、提升村级自治,凝聚社会治理群众智慧。着力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打造“有事好商量”品牌,开展群众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等协商活动,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治理过程让群众参与、治理成效让群众评判、治理成果让群众共享。

  5

 强化智治支撑。采用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技术,综合运用大数据、5G、人工智能、融合通信等技术,打通了全市的治理单位,汇集了全市市域治理资源,形成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全覆盖体系,打造“一体化”智慧指挥体系、“一站式”智慧服务体系、“一张网”智慧管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升级。

 三、致力一体化平台,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高效运作

 南通市委市政府深刻把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特殊战略定位,致力打造集成研判信息、整合资源、创新方式的一体化平台——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高效运作。

 融合七大功能,主打智慧治理。汇聚共享功能,通过归集全市域数据打造市域治理 1 张总图和党建、社会治理、文明城市、高质量发展、政务服务等 16 张专题图,动态展现市域治理工作全貌;智能搜索功能,聚合业务专题关键信息,形成智能搜索引擎,以鲜活的数据、图文并茂的方式提供辅助技术支撑;集约服务功能,借助12345

  6 和南通百通 APP 的集成服务优势,构筑群众与政府快速对接通道,打造“群众吹哨、部门报到”治理新格局;分析研判功能,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经济社会全覆盖分析研判体系,辅助领导科学决策;监测预警功能,搭建人工智能预警分析模型,实现常态监测预警和突发风险防控,推动市域治理从被动“堵风险”向主动“查漏洞”转变;联动指挥功能,建立集平时协调联动、战时应急指挥于一体的市县乡三级联动指挥体系,实现高效联动、平战结合;行政问效功能,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形成覆盖市县乡三级行政执法和公众服务全流程监督评价体系,有力提升行政效能。

 健全三级体系,推进常态治理。11 个县(市)区、96 个乡镇(街道)均建立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形成“1+11+96”的立体化指挥体系;整合优化部门职能,市、县两级整合优化“12345”、网格化以及数字城管等相关部门单位的职能和机构,设立县、乡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建立指挥中心运行机制,建立部门进驻、指挥长负责、人员管理、考核问效等系列运行制度,实现指挥中心制度化管理。

 严格规范运行,完善制度治理。建设“部门进驻、

  7 联席会议、分级指挥、应急响应、跟踪问效”等闭环工作流程,落实指挥长负责、考核问效等制度;采用覆盖全市范围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模式,优化整合基层行政审批、执法管理、公共服务、市域治理等力量,为全市市域治理现代化奠定体系基础。

 四、全力组织保障,确保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首创必成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将会带来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需要各地各部门合力去推进。为此南通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地各部门必须强势推进、奋勇争先,全力确保试点首创必成。

 高层次强化组织推动。市县镇三级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压实推进责任,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与贯彻落实国家安全、平安、法治、信访等责任制紧密结合,科学构建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加大人财物保障力度,组织各方面力量扎实推进,实施“责任五进”工程。

  8

  高水平健全考评机制。坚持以考促建,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情况纳入全市考核体系,对各类责任主体完成社会治理目标任务的进度、质量、效果进行考察评估,明确结果性指标,考核结果与年终奖励、评先评优挂钩,以严格考核倒逼工作落实。

 高定位推进争先创优。激发“敢争第一、勇创唯一”的壮志,勇闯“无人区”、推动“新突破”,推动南通社会治理成为群众信得过,充分体现科学性、规律性的过硬品牌。

“五治融合”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xx 市:创新“双线融合”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xx 省 xx 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全面总结新冠肺炎疫情大考经验,创新党委领导“双线融合”的社会治理机制,深化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逐步建立完善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现代治理体系,有力确保政治安全、社会安定、市民安宁。

 一、坚持完善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体制 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党委领导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市委高度重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建立由市委主要领导牵头抓总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平安建设、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做到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同奖惩,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

 强化党委社治委统筹协调功能。率先在城乡党委组织体系中组建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统筹基层党的建设和社会发展治理体系。全面聚焦巩固基层基础和满足民生需求,加强制度统筹、资源统筹、力量统筹、机制统筹,坚持和深化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实践,构筑社区发展治理强基础、优服务、惠民生的高线。

 强化党委政法委职能作用。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绝对领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及 xx 省委实施细则,创新完善多部门参与的平安建设工作协调机制、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和社会治理区域协作机制,推进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筑牢社会综合治理防风险、促法治、保平安的底线。

 创新党委领导“双线融合”的社会治理机制。探索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网格上,推动党组织有效嵌入各类基层社会组织和新兴领域。探索将党群服务中心与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综治中心统建;将网格员、社区综治队员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统管;将社治和综治两项职责由镇(街道)政法委员统抓;推动社会综合治理向社区层面拓展延伸、社区发展治理与社会综合治理衔接融合,共同提高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满意度。

 二、坚持完善政府负责的工作体制 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将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列入“十四五”规划,纳入公共财政保障。

 切实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主动承担和切实履行本行业、本领域防范风险、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主管责任。提高市、县、镇三级社会治理运行效率,推行扁平化管理,提高快速响应、精准落地能力。充分依托“大联动·微治理”

 信息平台,推动综治中心、网络理政中心、公安指挥中心、数字城管中心等并轨运行,构建自下而上发现解决问题隐患与自上而下受理办理群众诉求相结合的“双轴并行”工作体系,积极推动部门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共治联动。

 切实发挥条块协同联动作用。深化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剥离镇(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基本形成功能区主责产业发展、镇(街道)主责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市县执法部门统一执法的职责分工,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推动建立“镇街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机制。

 切实发挥基层自主统筹作用。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的原则,全面赋予镇(街道)在资金统筹和人员管理使用上更大的自主权。推动镇(街道)、社区层面工作力量优化整合,探索推行“一支队伍统管、一张网络统揽、一个平台统调、一套机制统筹”的基层治理工作机制。同步建立基层服务评估机制,完善服务指南、质量承诺、服务记录追溯、服务绩效评价等制度,推动基层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三、坚持完善多元主体的共治体制 依法厘清政府与社会边界,促进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民主化和协同化水平,实现多元社会主体良性互动,多种治理方式同频共振,构建充满生

 机活力的社会治理格局。

 健全民主协商机制。完善程序科学、环节完整的民主协商体制,明确协商内容、拓展协商形式、规范协商程序、运用协商成果,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在基层协商中的领导作用,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实现“两委员一代表工作室”全覆盖,就市域内涉及安全稳定的重大问题、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问题进行广泛协商,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健全社会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妇联、团委、工商联等各群团组织阵地作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有效承接社会治理具体事务,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承担社会责任。推进住宅小区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监督委员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广泛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做到社会治理为了人民、社会治理依靠人民、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拓宽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支持和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以共建共治共享“七大行动”为载体,调动全市xx 余万群防群治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治融合”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xx 区“三治融合”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xx 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总要求,积极顺应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趋势,科学谋划布局,强化机制建设,通过“自治”强活力、“法治”强保障、“德治”强引领“三治融合”,努力探索出了一条具有 xx 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子。

 一、“自治”强活力,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性 xx 区以“枫桥经验”为模本,充分发挥群众自治,通过制定居民守则,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升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推进矛盾化解方式升级,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组),事在村(组)中办”的工作格局,推进基层治理,展现 xx 新面貌。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自治条例》等法规条例,积极创新基层自治的实现形式和载体,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区 xx 个居民小组以遵章守纪、民风民俗、孝老爱亲、人居环境提升等为主要内容制定了村规民约,约束规范群众言行,不断提高自治意识和能力。

 ——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子,充分发挥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技术人员等“面子大、资格老、身份高”的优势,全区共组建“农村夕阳红调解队”xx 支。

 目前,全区 xx 个村(居、社区)按要求成立了综治工作站,设置综治室、调解室、警务室和中心法庭;各村(居)民小组设立综治工作责任区 xx 个、综治小组 xx 个;积极推进“‘xx 十户联防”机制建设,合理搭建信息平台群组,按照派出所长与治安承包员、教导员与林管员、村(社)主任与村(组)长及治安承包员、村(组)长与全体村(居)民四大类型群组,共编入手机号码 xx 个。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一个编入联防机制的号码拨打 xx,其余 x 个号码都能及时收到相应信息,使其第一时间得到呼应和救助。

 坚持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将主城区划分为 xx个片区 xx 个网格,依靠“街道党工委—社区大党委—片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自管委员会或业主委员会—楼栋长或党员中心户”六级网格工作体系推动工作,开展“基层党建+社会治理+智慧党建平台”实践。由区委组织部牵头,制定区职能部门、乡(镇、街道)在村(社区)治理方面的权责清单,依法确定村(社区)工作事项,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全区 74 个村(社区)落实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实现 100%。

 同时,由区委组织部和区住建局牵头,在所有住宅小区

 成立业主委员会(自管委员会)和物业监督委员会,并成立党组织,打造一批红色物业管理示范点,推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自管委员会)联动形成社区治理合力,不断增强城市小区自治力。

 二、“法治”强保障,为社会治理提供法律根本遵行 为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由区委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公安分局、司法局联合下发《通告》,大力整治“子女住新房,老人住危房”、人为分户把老人赡养问题推给政府等行为,采取有效措施,整治乡风文明,推进市域治理促进乡村振兴。

 该区坚持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出台了《xx 区平安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无毒县”巩固工作实施方案》等法规制度,全面落实“一把手”负总责制度,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平安建设工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做到目标具体、责任明确、奖惩分明。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列入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领导干部综治维稳政绩专项考核档案,与晋职晋级和奖惩直接挂钩,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政法系统副科级以上领导包村抓的良好工作格局。

 同时,加强组织配套力量建设,配齐配强乡镇(街道)政法副书记、综治办主任和综治专职干部。把全区 x 个街道

 办事处、x 个镇、x 个乡科学划分为 xx 个一级网格、xx 个二级网格、xx 个三级网格,明确网格责任人和工作职责,使得网格化信息化服务管理更加精细、高效。从 20xx 年起,按每年 xx 万元标准预算接入公安网视频监控系统运行维护经费及 xx 万元平安 xx 创建工作经费,按全区人均 x 元共 xx万元预算综治工作经费,人均 x 元共 xx 万元预算法治工作经费,并投入 xx 余万元,强化处警系统、涉密信息网络公共平台等项目建设。每年预算 x 万元作为信访维稳工作经费,按照每年 xx 万元的标准将巡特警协勤经费纳入预算;区、乡、村经费及村(社)专职人员补助按照相关规定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足额划拨到位,为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德治”强引领,努力提升群众文明素养促和谐 近年来,xx 区充分发挥德治先导作用,以德治为引领,广泛开展“xx 历史文化讲坛”“道德大讲堂”“我们的节日”“乡贤书院”“乡村夜话”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规范引导传统文化习俗、家风家训,赋予其新时代的德治内涵,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市域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发挥身边榜样、乡贤能人的示范作用,用身边人身边事传递社会正能量;发挥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进一步挖掘

 xx 文化底蕴,提供优质公共文化,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断提升 xx 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五治融合”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1 红色引领 联动融合着力提升市域社会 治理现代化水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后,我们立足“中国之治”“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战略部署,按照中央和湖北省委政法委工作要求,从市域社会治理“怎么治、治什么、靠什么”三个方面开展系统攻坚,进一步完善党建引领、全域共建、四级贯通、多元共治、科技支撑的工作格局。

 一、高位谋划、全域推进,创新齐抓共建的组织体制 围绕市域社会治理“怎么治”,市委统筹谋划,在全域推进“三大工程”。

 一是着力推进“红色引擎工程”,做实“领”。发挥红色资源富集、时代楷模众多的优势,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夯实市域社会治理根基为目的,着力在街道、社区(村)厚植“红色头雁培育、红色阵地建设、红色物业打造”等八大红色基因,强化街道、社区(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让党的旗帜在城市基层高高飘扬。

 二是着力推进“民呼我应工程”,干实“事”。市委明确将解决好“城与人”的关系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的核心关键问题,强调城市治理“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市、区、街道、社区(村)四级建立起“民有所呼、我必有应”的工作体系。市区层面适应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态势,在党委部门增设“网上群众工

  2 作部”,全面受理和处理市民网上报事;在街道社区层面提升综治中心功能,整合行政执法力量,快速联动为市民网下办事。

 三是着力推进“绩效评估工程”,明实“责”。市委坚持每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具化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的任务清单、责任清单,以“四张成绩单”评价各区和市直部门全年工作。其中,市委政法委负责统领全面依法治国绩效考评工作。在这其中,区域社会治理的法治建设、平安建设和群众安全感均作为重要考核评估指标,占有较高分值。市委统筹谋划“三大工程”,初步构建起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在实践中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

 二、聚焦问题、综合施策,创新联动共治的工作格局 围绕市域社会治理“治什么”,我们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市域重大风险和居民最急最盼最怨问题,推动形成政府、社会、社区和居民联动共治的工作局面。

 一是政府重在防范重大风险。将国家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置于社会治理的首要位置,严守政治高地,确保本市域不发生危害政治安全的案事件。坚持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制度,每月市委书记、市长和市区街三级党政班子成员下沉社区(村),面对面接访群众,直接听取居民诉求,推动案结事了,将防范重大风险工作做在防微杜渐。

 二是社会重在维护公共安全。坚持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在全市域、全覆盖做准“一标三实”(标准地址、实有人

  3 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的基础上,科学划分社区网格,按“一格一员”原则配齐网格员。推行“万名警察进社区”“千名律师进社区”“辖区单位街道社区报到”等制度,将公共安全责任压实到社会各方面。

 三是街区重在化解内部矛盾。市域社会治理的重头戏在街道社区。我们下沉市区执法权限,在街道设置民政、社保、城管、水务、房管等10多个区级部门的工作席位,由街道组织协调、综合执法,迅速解决居民群众最急最盼最怨的问题。

 四是居民重在协商解决身边事。坚持市域社会治理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把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肯定的百步亭、青和居群众自治的成功经验推向全市,每个社区发动群众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成立“邻里守望”“江城管家”“天天敲门组”等志愿队伍,开展“温馨家园、共同守护”行动,营造平安建设、幸福生活的共建共治共享氛围。

 三、科技支撑、提质增效,创新集成共用的智慧平台 围绕市域社会治理“靠什么”,依托现代科技手段搭建信息互联、数据共享、高效运转的治理平台。

 一是数据互联一体化。以时空大数据平台为支撑,以社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整合政务网、市长专线、城市留言板、数字城管,实现全市50家市直部门和15个区数据互联互通,日均数据交换服务达15万条。

 二是系统应用实战化。搭建市、区、街道、社区(村)指挥系统,创新基于信息化的问题发现、流转交办、协调联动、研判预警、督办

  4 考核等运行机制,提高统一指挥效能,实现“全数据流转、全流程覆盖、全业务协同、全过程监督、全方位预警”。

 三是服务功能便民化。设置自下而上报事模块,全面收集群众诉求。对接政务一张网,覆盖市级1230项、区级726项、街道94项政务服务,其中153项高频民生服务实现掌上办理,35项实现由网格员代办,形成报事、办事、议事以及党务、政务、法律、生活、文体、志愿服务“三事六服务”体系。

“五治融合”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丹巴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 理论蕴含与实践路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确定了“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了“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行动目标。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之一。加快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可以说,它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顶层设计的落实落地,直接关系到市域社会的和谐稳定,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实现“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行动目标,意义重大而深远。

 作为社会治理领域的一种崭新提法,市域社会治理由空间范围、行动主体、治理手段、治理目标四个基本要素构成。从空间范围来看,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在设区的城市区域范围内的具体实施。由于设区的城市区域范围既包括城市行政区域的城市社区,又包括城市所辖区行政区域的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因此,市域社会治理是城市社会治理与农村社会治理的融合体。从行动主体来看,市域社会治理是市域范围内党委、政府、群团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治

 组织、公民等多元行动主体,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基础上开展的一种社会行动。从治理手段来看,市域社会治理是市域社会治理主体运用党建、法律、道德、心理、科技、民规民约等社会规制手段开展的一种社会行动。从治理目标来看,市域社会治理的直接目标是化解市域社会矛盾、解决市域社会问题;市域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市域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还应该看到,市域社会治理具有不同于传统城市治理的本质特征:鲜明的枢纽性。所谓枢纽性,是指市域社会治理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既是国家社会治理大政方针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又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指导者和推动者。由于市域层面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重大矛盾问题的资源能力,因此,市域社会治理是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的最直接、最有效力的治理层级,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心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域社会治理属于基层社会治理的范围。

 市域社会治理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空间范围、行动主体、治理手段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树立整体性思维,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夯实市域社会治理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群众基础和制度基础。

 一是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夯实市域社会治理的思想基础。思想是行动的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因此,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贯彻落实到市域社会治理的各项工作之中,把准市域社会治理的时代脉搏,倾听市域社会治理的时代呼声,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的时代路径,从而夯实市域社会治理的思想基础。

 二是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夯实市域社会治理的政治基础。政治是行动的航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因此,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市域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增强“四个意识”,坚

 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市域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实现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和党的声音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的全覆盖,从而夯实市域社会治理的政治基础。

 三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夯实市域社会治理的群众基础。群众是行动的力量源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决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因此,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彻到市域社会治理的全过程,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的奋斗目标,促进民生建设与平安建设的融合发展、携手并进,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和良好的社会秩序,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而夯实市域社会治理的群众基础。

 四是要始终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夯实市域社会治理的制度基础。制度是行动的准绳。《决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战略目标。因此,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要注重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注重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注重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注重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注重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只有这样,才能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从而夯实市域社会治理的制度基础。

 如何落地开展市域治理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取得巨大成就,人口等各类要素越来越向市域聚集,市域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市域层面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解决社会治理中重大矛盾问题的资源和能力。党的十九届四中

 全会强调“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有效的市域社会治理能够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以党建为引领。我们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城市人口结构多元、利益主体多样,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统筹兼顾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把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充分发挥我们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利于整合各方资源公平公正、务实高效处理社会事务。在基层治理中,充分发挥街道、乡镇党组织联系群众、组织群众的作用,将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做好市域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解决好广大人民最关切的公共安全、权益保障、公平正义等问题,切实增强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集中力量做好基础性、普惠性民生工作,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不断健全充满活力

 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治理过程让群众参与、治理成效让群众评判、治理成果让群众共享。

 以法治为依托。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市域社会治理中的顽症矛盾问题,才能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特别是面对疫情防控这类重大事件、突发任务时,更需要依法依规推动工作落实、规范社会行为,善于引导群众在治理实践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随着法治建设不断推进,我国法律体系日臻完善,为依法治理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当然,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比,与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要求相比,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不适应的地方,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完善。必须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完善法规制度、加强实施监督,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能力,用法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以科技为支撑。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提高了城市治理与运行效率、促进了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效运用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加深对市域层面社会运行的规律性认识,为市域社会治理提供新的工具。可积极推进市域信息基础设施联通、网络畅通、平台贯通、数据融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增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科学性、风险

 防控的精准性和公共服务的便捷性。依托信息技术优化治理工具,发掘和完善新的指标和评价体系,为城市治理和决策提供支持,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让科技更好服务人民美好生活。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