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咸宁市主城区内涝成因及治理对策

2023年咸宁市主城区内涝成因及治理对策

时间:2022-11-12 14:45:04 来源:网友投稿

咸宁市主城区内涝成因及治理对策 咸宁市主城区内涝成因及治理对策摘要:城市内涝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在调查研究咸宁市主城区自然地理和自然排水、城市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区域流域、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咸宁市主城区内涝成因及治理对策 ,供大家参考。

咸宁市主城区内涝成因及治理对策

  咸宁市主城区内涝成因及治理对策

  摘

  要:城市内涝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在调查研究咸宁市主城区自然地理和自然排水、城市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区域流域、城市排涝设施、运维管理三个层面分析该地区产生内涝的原因,最终提出系统化工程和非工程内涝治理对策,以便有效解决咸宁市主城区内涝问题。

  关键字:咸宁市;内涝;对策

  1引言

  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导致雨水排放设施消纳能力不足,并由此产生地面积水的现象被称之为“城镇内涝”。河南省2021年7月20日特大暴雨带来的伤口还未愈合,湖北、湖南、江苏等多地城市内涝告急,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早在2021年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文件从指导各地内涝治理实施方案编制的角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内涝现状调查、问题解析、方案制定指导意见,并要求到2025年,“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内涝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因此在全面分析内涝成因的基础上,制定系统化内涝整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为例,在调查研究咸宁市咸安区内涝、自然地理和自然排水、城市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区域流域、城市、排涝设施、运维管理四个层面分析该地区产生内涝的原因,最终提出系统化工程和非工程化内涝治理对策。

  2咸宁市主城区基本概况

  咸宁市主城区(咸安区)为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长江中游右岸的淦河两岸,属山丘区向平原湖区的过渡区,年降雨量充沛,有记录以来,年均降雨量在1599.3mm,年最大降雨量为2461.4mm(1954年),年最小降雨量为961mm(1968年),日最大降雨量为201.5mm(2011年6月14日),但是降水季节分布差异大,春夏多雨,秋冬少雨,夏季(6月至8月)降水量最大占全年降水总[2][1]

  量的51.5%,其中6月中旬至7月中旬是梅雨期,雨量最多,强度最大,且短时降水较为集中。

  咸宁市地形地貌为典型的低山丘陵,地势南高北低,主城区依地势建设,位于山谷平地,主城区大部分区域高程在20—50m之间,大部分地区坡度小于5度。图1为咸宁市水系分布图,沿淦河、斧头湖、西凉湖周边地势较低,一般在20m以下,西南部地势较高,一般为200—500m。关埠河、横沟河、杨下河、大屋肖河、马桥河、龙潭河、北洪港等支流均发源于周边丘陵,沿自然山谷,从高到低汇入地势最低的淦河,并经斧头湖、金水河汇入长江,自然排水条件良好。

  图1咸宁市主城区水系分布图

  3咸宁市主城区内涝成因

  2020年8月份,咸宁市共排查出城区积水点75处,京广高铁咸宁北站是其中典型的内涝点之一,这不仅影响交通出行,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也严重影响了咸宁市的城市形象。每个内涝点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总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类:

  (1)区域流域层面

  1)堤防工程体系不完善,防洪能力偏低

  近年来,淦河两岸虽建设了诸多堤防工程,但标准和城市各项规划并不统一,同时未能充分和市政排水系统有效衔接。部分堤段设计防洪标准仅为10—20年一遇,加上近年来河道缩窄,水位抬高,防洪能力更显不足;部分堤段由于河道断面占用,水位抬高,不能达到设计的防洪标准。另外还存在部分堤段堤身单薄,堤身质量差、岸坡冲刷等问题。

  2)河道蓄洪空间被占用,抬高了洪水位

  随着咸宁市城市范围的扩大,城市化区域面积显著增大,地表的大面积硬化和洼地、水塘被填高占用后,增加了同等降雨情况下的洪峰流量,造成原有整治河道的行洪能力不足,如杨下桥河和浮山河支流上游区域。

  3)河道内跨河建筑物阻水严重

  淦河城区段内建有大量的跨河桥梁、橡胶坝和电站等,据不完全统计,城区内现有跨淦河桥梁13座,橡胶坝3处。部分建筑物不能满足安全下泄洪水要求,对行洪造成严重阻水影响。

  (2)城市和设施层面

  1)地势低洼,河水顶托和倒灌

  部分路段或片区地势较低,降雨期间河道水位上涨,排水管道受河水顶托无法排水,河水或雨水倒灌,淹没低洼地段。

  2)排涝系统建设难以满足要求

  咸宁市城市排涝系统建设远不适应城市发展要求。截止2020年底,咸宁市主城区共有市政排水管网1030km,其中雨水管网464km,合流管网74km。经统计,咸宁市建成区内,分流制地块面积约51.53km,占比约57.9%;合流制地块面积约32.48km,占比36.5%,管网空白区(无市政污水管)和排水管网基础较薄弱区面积约5km,占比5.6%。部分区域无排水设施,或因城市建设中原有排水通道被破坏、阻塞,暴雨时雨水无法排出,造成积水。

  2222)下游管径较小、过流能力不足

  城市化进程中,不渗水地面面积增加,滞蓄空间减小,径流总量增大,部分区域特别是老城区设计暴雨重现期标准已不适应目前的排水需求,遭遇超标暴雨时,管道过流能力不足,管道内雍水,路面雨水无法及时通过管道排出,造成低洼地段积水。

  (4)维护管理层面

  宏观层面上咸宁市城市防洪排涝非制度管理方面还很薄弱,如气象、水文预报水平较低;防洪排涝信息采集系统、数据传输和存储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尚未建设完善。特别是南川、四门楼防洪水库均未建设洪水预报系统,难以预测水库入库洪水,增加水库防洪调度困难。城市排涝系统运行调度尚未实现科学化、制度化。微观层面上雨水管道淤积、破损严重,导致其排水能效降低,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养护管理不到位。

  4咸宁市主城区内涝治理对策

  为了实现咸宁市主城区内涝治理目标,即发生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地面不应有明显的积水;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城市运转正常,不得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提出如下几条对策:

  (1)规划先行,明确标准

  在充分调查现状本底情况的基础上,科学评估下垫面、城市竖向、雨水源头收集系统、雨水管网、雨水受纳体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可靠的雨水径流控制、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内涝控制、堤岸规划设计标准。

  (2)区域流域治理措施

  更新城市建设理念,在积极保护咸宁城区自然雨水调蓄水体的同时,适度开展城区雨洪调蓄生态湿地工程建设,增强汛期雨洪调蓄能力,改善水环境,实施淦河上游雨洪调蓄生态湿地工程、龙潭河口雨洪调蓄生态湿地工程、龙潭河上游

  雨洪调蓄生态湿地工程、柏墩河河口雨洪调蓄生态湿地工程、大洲湖雨洪调蓄湖泊湿地工程。同时加强堤防工程完善、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作

  (3)城市和实施方面完善措施

  咸宁市水系众多,城市地势起伏明显,但在城市雨水排水分区构建过程中,未充分利用好自然地势变化。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应尽量利用自然坡向和地势将雨水排放至受纳水体,建议针对城市现状和排水规划分区的基础上,新增若干个低排区,从顶层上提升城市排水效能。源头要结合海绵城市的理念实现雨水源头减量,源头资源化利用。加强雨水管网养护频率,同时还需加强智慧水务工程建设,通过智慧化手段,实现高效水管理。

  (4)应急管理措施

  进一步完善整个城市内涝治理应急工程管理水平,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提高突发情况下应急处置能力。在应急范围上,应能有效发动小区、居委会、小区以及居民,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内涝应急体系。在应急预案方面,预案应明确各方在内涝治理过程中的主体责任,并较强相关内涝应急方面知识宣传,提升全民内涝应急处置能力。

  5结论

  在分析咸宁市主城区自然排水的基础上,分析内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和区域流域治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等对策,以期为咸宁市内涝整治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辰,吕永鹏,陈嫣.《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解读[J].给水排水,2017,53(08):55-59.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13):9-13.

推荐访问: 关于提升城市内涝治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咸宁市主城区内涝成因及治理对策 咸宁市 成因 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