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一品武官补子象征意义20篇

一品武官补子象征意义20篇

时间:2022-11-09 17:15:01 来源:网友投稿

一品武官补子象征意义20篇一品武官补子象征意义  四结论服饰是文化的载体之一补子作为服饰中的一部分是社会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共同产物随着时代的变迁补子虽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所包含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品武官补子象征意义20篇,供大家参考。

一品武官补子象征意义20篇

篇一:一品武官补子象征意义

  四结论服饰是文化的载体之一补子作为服饰中的一部分是社会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共同产物随着时代的变迁补子虽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元素至今都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丰富的设计资源

  补子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的应用-服装设计论文-设计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清代补子作为封建等级社会区别官阶大小的符号,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丰富的艺术内涵,是中华服饰史中的瑰宝。它以精美的纹样、考究的做工、美好的寓意和极高的审美价值而受到设计师的关注。希望通过对补子的基本构成和补子在现代服装中的创新应用的初步研究对今后的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补子;服装设计;纹样;清代官服

  一、补子的基本概述

  (一)补子的概念

  史料上对“补子”这个名称的由来没有做明确的记载,清代以前曾有不同的名词指代补子,例如胸背、花样。“补”有把破损的衣服修补完整的意思。“补子”一词的由来可能是由于当时官服花样缝制方式的变化得来的。清代官用的补服褂上前后缀有两片补子,其中前襟打开,前片补子是一分为二的,后片补子是完整的。补子在制作手法上以刺绣、缂丝等工艺制作完成。

  (二)补子的历史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服制与有着密切的关联。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武则天时期是补子的起源时期,《旧唐书》中提到监门卫将军等使用对狮,左右卫使用麒麟,尚书使用对雁来装饰服装。明史中记载洪武二十六年,规定官员服饰图案,使用补子来区分官员等级。补子以动物为标志,文官绣禽,武官绣兽。清代延用了明代的

  补服制,加入了满族服饰的特色。崇德初元是清代补服开始的时期,顺治九年,定诸王及以下文武官民服饰,补服制度确立。乾隆二十四年《皇朝礼器图式》完成,标志着补服制度的成熟,各项条例均已完善,除晚清增加了皇子、皇曾孙、皇元孙的补服规定外,后期没有其他变动。

  二、补子的基本构成

  (一)纹样

  补服在服装的胸前及背后使用补子,补子有方、圆两种。清代律例,皇室成员使用圆补,品官使用方补(除了清代晚期的一些特例的圆形补之外)。补子由主题纹样和非主题纹样组成,主题纹样为动物纹样,非主题纹样为内容、边饰和背景。

  1.主题纹样

  根据《皇朝礼器图式》中所示,不同职属不同品级的官员所对应的纹饰都有规定。文官一品至九品分别使用鹤、锦鸡、孔雀、雁、白鹇、鹭鸶、鸂鵣、鹌鹑、练鹊。武官则是麒麟、狮、豹、虎、熊、彪、犀、海马。延续了明代以来文官补子饰以禽,象征“文明”,文明一词在古文中有着“文采”的意思。武官补子饰以兽,象征威猛勇敢。补子所绣图案均对应官员的职属,同时从动物在大自然中的强弱方面反映官员的尊卑,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形象思维的逻辑性。

  2.非主题纹样

  (1)内容纹样

  ①吉祥纹样明清时期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说法,补子图案中吉祥纹样使用的频率较高,且种类繁多。最主要的是八宝,八宝中使用最多的是道教八宝,佛教八宝。道教八宝又称暗八仙,是指道教八仙手中所持之物,象征八仙暗暗降临人间带来吉祥喜庆。佛教八宝又称八吉祥,每种宝物都带有佛家吉祥的寓意,象征吉祥圆满。其他还有福禄寿喜、寿桃、灵芝、水仙等寓意吉祥的纹样。②植物纹样补子中使用的植物种类十分之多,每种植物都带有象征性意义。牡丹,有花中之王,荣华富贵之意;梅兰竹菊四君子,象征品行高洁;荷花,也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誉;其他还有合欢、佛手、桃子等。③太阳,海水江崖,云纹样太阳一般在左右上角,一来象征、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表示对的尊崇。有学者认为上朝时,文官在左武官在右,所以大多数补子中的太阳纹样按照朝堂上的站位来决定的。二来象征“指日高升”。海水江崖和云纹,象征着皇权的范围,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含义在其中。

  (2)边饰纹样和背景纹样

  补子的边饰一般是由几种元素构成,一般有回字纹、万字纹、卷草纹、福寿纹等。它们以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方式排列呈现。清代的补子底色一般选用深色,多以青色、黑色、绀色等,除去这些纯色的背景外,一部分补子使用万子纹、卷草纹以及云纹这样的纹样以四方或者随机排列作为底。

  (二)颜色

  中国传统色彩为青、赤、黄、白、黑五色,起源于五行说,中国传统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在五行之中,它是组成世界的基础部分。清代以青色为贵,《皇朝礼器图式》中规定官服为石青色。补子的纹样色彩中常用传统五色,尊崇礼制。一般选用深色系的底色,如青色、深红色等,同时在配色上喜爱一些高饱和,高对比的颜色组合成画面。

  (三)工艺

  无论是明代还是清代,补子的工艺无外乎刺绣、缂丝、织锦等几种手法。根据国力的强盛,使用的丝线材质略有不同。清代早、中期会在补子中使用金银,后期多以丝织。康熙年间,由于丝线贮量仍旧不够丰富,这段时期黄金和孔雀羽在皇家得到大量的应用。清代是刺绣集大成时期,绣法丰富多样,形象传神动人,尤其是供皇家官员的用品,其精良程度可见一斑。多以平金绣、盘金绣、彩绣为主,此外还有打籽绣等多种方式。

  三、补子元素在现代服装中运用的案例分析——以NeTiger为例

  (一)补子元素的应用

  补子的图案作为一个单独的纹样,具有饱满的构图形式,标志性的视觉效果。对于华人设计师而言,对补子图案的运用不单是简单的

  元素再设计,更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使命。补子中有诸多元素深受设计师的喜爱,例如一品文官补子中的仙鹤元素。在2016年“清旗袍”高级定制发布会中,部分服装设计对补子中的元素进行现代化的再设计。其中一款男士上衣中,使用了仙鹤元素,重新组合排列在服装正面上,四只仙鹤做展翅飞翔状,在袖口部分有各色的小仙鹤,与服装正面的图案产生呼应。设计简洁明了,大气端庄。

  (二)补子工艺的运用

  传统补子使用的工艺一般有刺绣,缂丝等,其中刺绣工艺被广泛运用。作为中华服饰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NeTiger每年的高定系列都会采用中国传统手工艺来打造。该品牌的五大特征中有两点:以“锦”为材,以“绣”为工,其中“锦”就是云锦。在2016年“清旗袍”高定发布会中,品牌携手南京云锦研究所、缂丝大师王玉祥以及诸多刺绣大师来共同打造这次的发布会,该系列集结了镶、滚、嵌、荡、绣、贴、盘、钉八大工艺。

  (三)补子色彩的运用

  不同的朝代所崇尚的颜色也有所不同,时至今日,每年也会有不同的流行色出现。清代服饰色彩较为艳丽,对比色运用较多,且色彩的饱和度很高。现代的流行服饰中已经不太适合使用这样的色彩模式,现代设计师在运用传统色彩的同时对配色进行合理的调整,以达到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配色大致可以分为同类色,对比色以及经典配色,其中以同类色与经典配色使用最为广泛。同类色色系相同,明度略有不同,视觉上给人一种和谐统一的感受。2016高定中的这一套礼服,选取了补服中的石青色,礼服的裙身以不同深浅的曲线块面组合而成,温柔、优雅而又不失灵动,给人一种安静素雅的视觉感受。对比色往往视觉冲击力很强,使用合理的对比色会让观众很自然的聚焦视线,给人一种明朗、饱满的视觉感受。2017高定中有一套礼服,以传统的中国红为底,上面辅以绿色的绣花,红绿对比大俗大雅,协调的对比色面积给人眼前一亮的感受。经典配色永远给人醒目而时尚的感觉。2011高级定制中杜鹃这一身黑白搭配的礼服,以最简单的方式提取了江水海牙的元素,在裙摆处以羌绣的技法展现出来。在黑色的衬托下白色的花纹显得格外明显,黑白的搭配简约时尚、大方端庄。

  四、结论

  服饰,是文化的载体之一,补子作为服饰中的一部分,是社会历史文化和经济的共同产物,随着时代的变迁,补子虽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元素,至今都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丰富的设计资源。于设计而言,对于传统图案的运用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而是赋予作品时代感的同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的流行时尚结合,做到兼收并蓄。于文化传承而言,设计是对文化的一种传达,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的背后一定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立足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补子文化的研究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和传承中国优秀文化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王渊.补服形制研究[D].东华大学,2011.[2]李晓玲.清代文官补子纹样的演变[J].艺术设计研究,2015.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篇二:一品武官补子象征意义

  主纹上方还有日纹太阳象征永恒光明生机和希望从清朝武三品豹方补中可以看出清朝补子对吉祥纹样的表现达到了一个高峰首先体现为吉祥纹饰的多象征吉祥的蝙蝠中国结莲花等比比皆是可谓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浅析补子图案的象征意义]国徽图案的象征意义

  :

  翻开ZG服饰史,可以看到明清官员在官服的前胸后背上织了一块或圆或方的织物。乍眼望去,好像织物上的图案都是一样的,认真观看,却发觉不仅文武官员绣织的图案不同,官位不同织物上的图案也不一样。官员胸前后背的织物,即是“补子〞。

  一补子的进展概况

  补子亦称“补〞,是一块用金线或彩线绣织成禽兽纹样,并兼有其它纹样的艺术图画。文献记载,以禽兽定官员品级,由明朝开创。《大学衍义补遗》记载了“明朝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应服花样,文官用飞鸟,像其文采也,武官用走兽,像其猛鸷也。〞明朝制定的以禽兽图案区分等级的补子制度,为清代所沿用。

  清朝补子由明补进展而来,但两者在形制及纹样上有所区分。明朝武官一、二品皆用狮子补,清朝武官一品用麒麟补,二品才用狮子,明朝武官六品、七品皆用彪,清朝武官六品补子为彪,七品为犀牛。由此可见,清朝补子的分类更加明确。明清补子在构图及色彩上也有所区分,以《六品文官鹭鸶补》为例,明代补子一般不用边饰,但清代补子多采纳花边;明朝文官四品以下的补子,多绣

  1

  有一对飞禽,清代的禽兽均绣单只;再者就是明代的补子多以素色为底,金线绣花,清代的补子则是以XX、深红等深色为底,五彩织绣。

  二补子图案表达的象征意义

  清朝补子进展了前代的纹样及内容,在图案的象征意义上也更丰富,更深刻。以下通过对补子图案的解读来探讨其表达的象征意义。

  1补子图案象征的XX祥寓意补子的主纹,具有深刻的XX祥寓意,或代表长寿,或代表富XX,或代表忠诚。清朝补子图案是一副“XX祥纹样〞的集合,众多XX祥纹样,挤满整个画面,可谓琳琅满目。如《清朝武三品豹方补》,主纹是处于图案正中的豹,豹象征威猛,图案中还有其它纹样,如象征绵绵不断之意的XX纹;寓意江山永固的海水江涯;寓意性格和气概的曲水;象征好运的法螺,象征生命不息的法轮,象征连绵不断的盘长,象征高洁的莲花等。这幅补子的边框还有很多蝙蝠和寿字纹,蝙蝠的“蝠〞与“福〞同音,象征好运,蝙蝠和寿在一起,代表福寿双全。主纹上方还有日纹,太阳象征永久、光明、生机和盼望。从《清朝武三品豹方补》中,可以看出清朝补子对XX祥纹样的表现到达了一个高峰,首先表达为XX祥纹饰的“多〞,象征XX

  1

  祥的蝙蝠、ZG结、莲花等比比皆是,可谓是“图必有意,意必XX祥’。其次表达在做工的“精〞,随着清朝经济的繁华,工艺美术呈现了新的局面,刺绣技术手法更加的多样化,丝织品做工也更加的细致化。补子图案的装饰纹样,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喜庆XX祥,福寿平安的永久追求。

  2补子图案折射的等级制度关系清朝统治者通过各项措施加强封建王权,在礼仪方面更是要求各项制度细致化、规范化。而服饰做为礼仪的一种,即是要求在服饰中能够表达严格的等级划分。为此清朝制定了各种冠服制度以区分等级,补子就是其中的一种。清朝补子在明朝方补的基础上,增加了圆补,圆补用于皇亲国戚与女性,方补适用于文武官员,并以不同的图案表达官员的等级差异。文官一品补为仙鹤,古代把鹤尊为“一品鸟〞,其地位仅次于凤,凤是皇后的象征,仙鹤则官居一品;武官一品补子为麒麟,因为在百兽中,其地位仅次于龙,它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补子图案中的祥禽瑞兽,都是等级的象征。清朝补子中,主纹样的头都朝着太阳或火珠纹,而且主纹都处在画面的中心位置,如《清二品文官锦鸡补子》,锦鸡居于图案的正中位置,头向着上方的日纹。在我国古代,太阳有着它特定的政治含义。《左传》XX:“天子当阳,诸侯用命。〞封建皇朝为了维护统治,宣扬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或称天上的太阳,所谓“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把皇帝比方太阳,旨

  1

  在象征皇帝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清朝补子主纹的眼睛朝向日纹意喻诚服天子,以下服上表达了君臣等级。

  三总结

  1补子的出现决非偶然,它是几千年来服饰进展的结果,并且集众多功能于一身,补子初创明朝,盛行于整个清朝。它的盛行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统治者的提倡密不行分,这是一种政治需求。

  2从补子图案来看,装饰繁缛,对XX祥纹样的表现到达了一个高峰,基本上是“图必有意,意必XX祥〞。表达了补子除了政治上的功能外,也融入了ZG几千年的世俗观念。

  3补子的出现,使清朝官服制度更加完善,通过图案的不同使文武官员等级区分更为明确,大小尊卑一目了然。这是一种便捷而有用的服饰装饰,但这样的装饰已不是纯粹的装饰,而带上了更多的政治色彩,表达了“明XX贱,辩尊卑〞的政治功能,是封建社会统治GJ的工具。

  1

篇三:一品武官补子象征意义

  清代官员的着装

  皇帝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种类。皇帝的龙袍以明黄、金黄或杏黄等亮黄色为主色,上绣九条龙,但以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实际上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龙袍下摆则绣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为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亲王

  清代亲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龙袍,而贝勒是蟒袍。关于蟒、龙的区别,历来没有明确的答案。一般根据《野获编》“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即皇帝)所御(龙)袍相肖,但减一爪”及《大清会典》中“凡五爪龙缎立龙缎团补服......官民不得穿用。若颁赐五爪龙缎立龙缎,应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结论。亲王的朝服的颜色只能用土黄或者暗黄,不能是明黄,而龙必须是盘龙或者降龙,不能是升龙或者正龙。亲王朝服的下摆也绣有“海水江涯”。亲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郡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贝勒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贝子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镇国公、辅国公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公爵、侯爵、伯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九蟒

  官员

  清代官员的朝服上有一块方形图案称为补子。补子又分为文、武两种。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鸿漱,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马。另外,御史与谏官均为獬豸。补子上除了有飞禽走兽外,还绣有海水和岩石的图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补服均是由南京、苏州、杭州即江南三织造订做进贡的,用料讲究,做工精良,尺寸、图案都有严格规定,官员不能私自改变身上与其品级相对应的官服。清代蟒袍莽袍有很多种,皇帝穿的龙袍只是莽袍中的一种,皇帝的龙袍为五爪金龙,一般将相、亲王或有功之臣的莽袍为四爪龙。在清代莽袍上的龙的数量有严格的限制,皇帝9条,其它8条以下。清代文官的补子只用单只立禽,武官用单兽,基本沿袭明制。一、文官的补子文官儒雅娴静,官服以禽鸟为补子图案纹样,以彰显其贤德。一品:仙鹤。仙鹤美丽超逸,高雅圣洁,而且长寿,可达六七十岁,在古代成为仙风道骨和长寿的象征。在吉祥鸟的系列中,其地位仅次于凤凰而居第二。凤成为皇后的象征,

  而仙鹤则官居一品。《相鹤经》云:“鹤,寿不可量。”《诗经•小雅》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官员补子一品采用仙鹤的图案,取其奏对天子之意。二品:锦鸡。锦鸡亦称“金鸡”、“玉鸡”、“碧鸡”,是吉祥的象征。锦鸡有一呼百应的王者风范。其羽毛色彩艳丽,传说还能驱鬼避邪,古人十分喜爱用来作为服装的装饰,如插在武将的衣背头冠上,绣在帝王的礼服上,也叫做“华虫”,表示威仪和显贵。三品:孔雀。孔雀不仅羽毛美丽,而且有品性。《增益经》称孔雀有“九德”,其文如下:“一颜貌端正,二声音清澈,三行步翔序,四知时而行,五饮食知节,六常念知足,七不分散,八品端正,九知反复。”在古人看来,孔雀是一种大德大贤、具有文明品质的“文禽”,是吉祥、文明、富贵的象征。四品:云雁。《说文》释义:“雁,雁鸟也。”雁行,飞雁的行列,并行或走在前头。雁字,雁飞行时所排成的行列。雁群飞行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形,故云。大雁还有一种吉祥的意义。大雁飞行的规律性引申为礼节的次序。如《仪礼•士昏礼》规定:“纳采纳吉,请期皆用雁。”《仪礼•士相见礼》规定:“下大夫相见以雁。”也指官吏的排班。所以,大雁用于官员补子的象征意义在于:飞行有序,春去秋来,佐天子四时之序。五品:白鹇。形体很像野雉,羽毛白色,有细黑纹,面颊赤红,脖子有青毛如丝,尾羽很长。白鹇鸟产于南方,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吉祥物。白鹇鸟展翅,象征抛弃尘秽,迎新纳福。白鹇鸟喝水象征生活像泉水甘美。此外,它还能赶走灾害,祈求丰收。总之是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白鹇还是一种忠诚的“义鸟”。传说宋朝少帝赵昺在崖山时,人送白鹇一只,他亲自喂养在舟中。少帝投海殉国后,白鹇在笼中悲鸣奋跃不止,终与鸟笼一同坠入海中。后人称白鹇为“义鸟”。所以,白鹇鸟的形象作为五品官员补子,取其行止闲雅,为官不急不躁,无为而治,并且吉祥忠诚。六品:鹭鸶。白鹭亦称白鸟,陆机《诗疏》云:“鹭,水鸟也,好而洁白,故谓之白鸟。”白鹭是吉祥之鸟。《魏书官氏志》:“以侍察者官”,取其延颈远望。另,因鹭飞有序,以喻百官班次。如《禽经》:“寮窠雍雍,鸿仪鹭序”。《元诗选》:“玉笋晓班联鹭序,紫檀春殿对龙颜”。七品:鸳鸯。古称“匹鸟”,据说鸳鸯成对,鸳鸣鸯和,左雄右雌,双双飞翔,夜晚雌雄羽翼掩合交颈而眠。若其偶失,从不再配。《诗经•小雅》载:“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寿宜之”,体现了古代“五伦”中夫妻美好的关系,是一种吉祥的瑞鸟。其作为官员的补子,是取其羽毛上耸,象征坚定忠心;眠宿如有敕令,喻其兢兢业业。八品:鹌鹑。在古代“鹌”和“鹑”本是两种鸟。据《本草纲目》记述:“鹌与鹑两物也,形状相似,但无斑者为鹌也。”后经语言演化,将二者合称为一物。鹌鹑之“安”是安全之“安”的谐音,因此又具有“事事平安”和“安居乐业”的象征意义。用鹌鹑表示官员的等级,除了上述意义外,据《山海经》云:“其鸟羽司帝之百服”,比喻百官是皇帝的服饰,意思是说百官代表皇帝的形象,体现皇帝的规矩和威仪。九品:练雀。亦称练鹊、绶带鸟。绶带是古代帝王、百官礼服的佩饰,是用彩色丝绦织成片状的长条。绶带的颜色和长度随官员品级的变化而不同。皇帝和诸王用四彩,长二丈一尺。宰相绿色,公侯、将军紫色。古代帝王、诸侯、士大夫均佩玉,系玉的丝称“组绶”。因此各种绶带成为权力和富贵的象征。而练雀的尾羽与之相似,故有绶带鸟名。绶带鸟也因而具有了上述的象征意义。另外,《韵会》云:“谓之性喜”,喻绶带鸟能报喜,而用作官员补子。御史:獬豸。在文官九品之外,御史这个官职也有补子,其形象是獬豸。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述异记》载:“獬豸者,一角羊也。性知人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宋史•舆服志》记述用獬豸角的形状做成帽子,给御史顶戴,称为“獬豸冠”。明清时獬豸作为御史官服补子图案,说明獬豸执法护法的象征意义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二、武官的补子武官勇武剽悍,威风凛凛,以猛兽为官服补子图案,以彰显其威仪。一品: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大戴礼》说:“毛虫三百六十,以麟为长。”是龙、凤、麟、龟四灵之一。麒麟出现是“圣王之嘉瑞”。《说文》的解释是:“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麟,牝麒也。”“麒麟设武备而不为害”。“有足者宜踢,有额者宜顶,有角者宜触,为麟不然,是仁也”。所以,以麒麟为一品武官的官阶形象,既象征皇帝仁厚祥瑞,又象征皇帝“武备而不为害”的王道人君形象。二品:狻猊。是像狮子的一种神兽,晋代郭璞直接解释为狮子。《尔雅•释兽》曰:“可伏虎犳”。据明代杨慎《升庵外集》第九卷记述:“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八曰金猊,形似狮,好烟火,故立于香炉。”可见,狻猊是龙子之一。既然“可伏虎犳”,当是取其勇猛之意。三品:豹。《说文》的解释:“豹,似虎圆文。”《山海经•南山经》记述:“南山兽多猛豹。”《诗经•郑风》言:“孔武有力”。武官补子排序,豹在狻猊之下,在虎之上,可见古代豹的神兽地位高于老虎而低于狻猊,亦是取其勇猛。四品:虎。《说文》曰:“山兽之君”,以喻威猛。《宋书•符瑞志》说:“白虎,王者不暴虐,则白虎仁,不害物。”所以,老虎为百兽之王,有王者的智慧,具有“仁、智、信”之范。因此人们视之为吉祥的神兽。能守诚信,驱邪气,纳祥瑞。古代天子的兵权象征即为“虎符”。天子和诸侯的大门上要画老虎,故称“虎门”。由于虎威武勇猛,所以古来颇受将帅崇拜。将军的营帐称“虎帐”。勇猛之士称“虎贲”、“虎夫”、“虎士”等。清代武科进士榜为“虎榜”。五品:熊。《说文》的解释:“熊兽似豕,山居各蛰。”熊虎丑,其子狗。《尔雅》的解释:“又罴如熊,黄白文。”可见,古代记述了两种熊:一是狗熊,一是人熊。据《国语•晋语》记载:“黄能入于寝门。”“黄能”即“黄熊”,比狗熊体形大而且勇猛。作为武官官阶的形象,正如《诗经•小雅》所说:“唯熊唯罴,男子之样”,取其阳刚之意。六品:彪。《扬子法言》曰:“彪静成文,动成德,以其弸中而彪外也。”宋代周密《癸辛杂识》记述:“谚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犷恶,能食虎子也。可见,彪与仁德智慧的虎不同,是一种凶悍残暴的动物。作为武官官阶形象,是取其对敌凶狠残暴之意。七品、八品:犀牛。《说文》的解释: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从牛,尾声。犀牛的皮可以做铠甲,但只有水犀牛的皮可以做,故《国语•越语》称“水犀之甲”。其书的注解说:“今徼外所送,有山犀、有水犀。水犀之皮有珠甲,山犀则无。”用犀牛做武官官阶的形象,是取其皮可制甲,角可制矛,兵器犀利之意。九品:海马。此处的海马,并不是大海中头部似马、单条尾巴向后上方卷曲、体长十几厘米的海洋动物,而是和陆地吃草的马模样相同、背上长出两只翅膀的神话中的海兽。既能在天空飞翔,也能在汹涌的波涛中穿行。海马的身世颇为神秘,没有介绍其详细情况和象征意义的资料,只是在解释补子时极为简单的寥寥数语:“水兽,似马,水陆双行,喻水陆皆可攻杀固守。”其文虽短,但意义明确。原来,古代对最下层的军官要求颇高,既能指挥步兵陆战,又可指挥海军水战。有这样骁勇善战的军官,军队的战斗力肯定极强,有了这样的军队,国家的江山就一定会稳固。皇帝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帝王龙袍十二章纹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的每一章纹饰都有取义,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征着帝王皇恩浩荡,普照四方;山代表着稳重性格,象征帝王治理四方水土;龙是一种神兽,变化多端,象征帝王善于审时度势地处理国家大事和对人民进行教诲;华虫,通常为一只雉鸡,象征王者要“文采昭著”;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种器物,通常是一对绣虎纹和博纹,象征帝王忠、孝的美德;藻则象征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洁;火象征帝王处理政务光明磊落,火焰向上也有率士群黎向归

  上命之意;粉米,就是白米,象征着皇帝给养人民,安邦治国,重视农桑;黼,为斧头形状,象征皇帝做事干练果敢;黻,为两个己字相背,代表着帝王能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美德。服补子是帝王龙袍十二章纹的延伸,由此而形成一个等级分明的系统。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除此之外,还有皇帝作为赐服专门赐给特定人物的赐补,有斗牛和飞鱼两种。清代文官的补子只用单只立禽,武官用单兽,基本沿袭明制

篇四:一品武官补子象征意义

  不要让人说你没文化,古代官员的补服你知多少在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中,最能反映丝绸产品与封建等级制度的密切关系的,则是文武百官的补服。补服是一种饰有品级徽识的官服,或称补袍,与其他官服有所不同。主要区别是:其服饰的前胸后背,各缀有一块形式、内容及意义相同的补子。因此,只要一望补子上的纹样,便可知其人的官阶品位,这有点类似于现今军官的军衔。补子的源头可以上溯至唐代,其源似与武则天以袍纹定品级有关。《太平御览》卷六九二引《唐书》:“武后出绯紫单罗铭襟背袍,以赐文武臣,其袍文各有恦。„„宰相饰以风池,尚书饰以对雁,左右卫将军饰麒麟,左右武卫饰以对虎。”蒙元时代,内蒙古正蓝旗羊群庙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纹的补子,同时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确实发现了不少具有方补形式的元代织物。但这些服饰没有作为补服出现,且这些方补多作花卉状,它们在当时并没有作为官阶的标志。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武。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除此之外,还有皇帝作为赐服专门赐给特定人物的赐补,有斗牛和飞鱼两种。从明代出土及传世的官补来看,其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早期的官补较大,制作精良,文官补子均用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则用单兽,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补子却只用单只立禽,各品级略有区别,通常是:一品鹤,二品、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八品鹌鹑,九品练雀;而武官还是用单兽,通常为: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明清官员所用补子都是以方补的形式出现的,与明补相比,清代的补子小而简单,前后成对,但前片一般是对开的,后片则整片织在一起,主要是为了便于穿着。前片官补正好位于清代官服的前胸,为便于解系纽扣,只能将前片对半分开。在明清两代,受过诰封的命妇(一般为官吏的母亲及妻子)也备有补服,通常穿着于庆典朝会上。她们所用的补子纹样以其丈夫或儿子的官品为准。女补的尺寸比男补要小。凡武职官员的妻、母,则不用兽纹补,也和文官家属一样,用禽纹补,意思是女子以闲雅为美,不必尚武。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明清时期,官补制度并没有被严格执行,以下僭上的事情时有发生,尤其是明代。明代的补子自明初到晚期曾多次更定,特别到了明中后期,违制现象屡有发生,且多为武官。因此,有许多明墓出土的官补与墓主的身份并不一致。清代乾隆年间,八旗都统金简官至武二品兼文二品户部侍郎。他认为二者同尊,于是独出心裁地在其补子上的狮子尾端加绣小锦鸡一只。清高宗闻之大怒说:“章服乃国家大典,岂容任意儿戏!”结果金简受到了申斥,并令其按制度改正。现今已成为文物收藏精品的补子,在国际文物拍卖会上非常受欢迎。国际市场上的补子分类十分齐全,有男补女补、方补圆补,文补武补。其中男补贵于女补,武补贵于文补。由于武官着装多僭越品级,所以,武补中较低者如八品犀牛及九品海马几乎难以寻觅,反而价格最为昂贵。中国丝绸网【www.oksilk.cn】整理

篇五:一品武官补子象征意义

  明清一品文官补子采用鹤的图像63万方数据三补子体现了丰富的审美形态与文化形态在这些以禽兽之类的动物作为文补和武补图案来体现爵位官职品级的等级序列中那些处于至尊等级的却是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本是子虚乌有的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出现的神兽瑞兽仁兽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补子”纹饰的审美特征

  作者:刘牧原来源:《艺海》2014年第04期

  [摘要]中国历代都十分重视冠服制度,中国古代的冠服制度最有代表性的是对官服上等级标志的规定。中国明清两个朝代在官服上缝制装饰有各种动物纹样的补子,用来区分官员的品级。补子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也是中国服饰图案中极具文化性的内容。补子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装饰纹样;象征寓意;文化内涵;吉祥文化

  中国明清两个朝代用于官服上表明品级的补子,是中国服饰图案中极具文化性的内容,也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补子不仅仅用来表明官员品级,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符号。补子,作为服饰图纹,在记载一个历史时期官级的同时,还为我们提供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夸张、联想、构图以及借物咏志的方法,它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审美形态和文化形态。

  中国在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时代,文武百官所穿衣冠的图案与色彩都有严谨的形制,历代都有严格的冠服制度。中国古代冠服制度体现了服饰的政治意义,以确立自上而下有序的政治秩序,冠服制度最有代表性的是对官服上的等级标志的规定。这种标志一般是图案,表示官员品级的标志主要是绣在补子上的禽和兽。补子简称补,又称绣胸、歇胸、背胸、胸背,是明清官员、命妇补服上的纹样标识,用金线或彩丝绣织成禽兽图案,文官用禽,武官用兽,前胸及后背各缀一块,以区分文武职别及品级高低,以图像的形式鲜明地体现着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其制始于明代,清代承袭了明代的补服之制,亦将补子缀于官服,又在形式美上有诸多区别。《大清会典图》卷四十六:“亲王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郡王绣五爪行龙四团;贝勒绣四爪正蟒前后各一团;贝子、固伦额驸绣四爪正蟒方补。”[1]文官补子俱用方形,与明制相类:“文一品绣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鶒,八品绣黄鹂,九品未入流绣练鹊。都御史、给事中、御史、按察使各道,皆绣獬豸。武一品、镇国将军、郡主额驸、一等侍卫、男,绣狮;三品、奉国将军、郡主额驸、一等侍卫,绣豹;四品、奉恩将军、县君额驸、二等侍卫,绣虎;五品、乡君额驸、三等侍卫,绣熊;六品、蓝翎侍卫,绣彪;七品、八品同绣犀;九品绣海马。”[2]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是维护封建社会统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内容。这种等级制在补子图纹上则以不同的符号形象来体现,这些符号形象被人们赋予所熟悉而特有的象征意义,并与人文生活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补子,作为中国服饰图案中极具文化性的内容,我们可从其装饰纹样中窥探其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一、补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装饰纹样的象征寓意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中国古代帝王以龙自居,明代礼服制度中皇帝袍服上绣制大型团龙纹饰,龙袍成了帝王的化身,文武百官自然精选各种灵兽,作为辨识官位高下的象征。这种象征手法涉及到了中国服饰审美文化中的“象德”和“比德”审美现象,即文补图案采用禽的图像,是要运用那些禽的羽翼翎毛的“文采”来象征文官的文采才藻;而武补图案采用兽的图像,是运用那些兽的体态脾性的威武来比喻武官的威武勇猛。文补和武补体现的“象德”和“比德”的审美现象也是如此。文补和武补上的图像如鹤、锦鸡以及麒麟、狮虎等就是根据“象德”和“比德”审美现象及其形式美和内容美来确定它们所体现的官职品级。作为文补图案的禽,其羽翼翎毛越是斑斓美丽,其所体现的爵位、官职的品级便越高,反之就越低。锦鸡、孔雀这些珍禽自不必说,它们的羽翼翎毛非常斑斓美丽,其所体现的爵位官职的品级自然就高。而鸂鶒、鹌鹑等都是比较普通的禽类,羽毛色彩显然较之锦鸡、孔雀逊色,所以其体现的爵位官职的品级也较为低下。作为武补图案的兽,也是如此。狮、虎均为百兽之长,其所体现的爵位、官职的品级自然就高,其它依次类推。

  二、补子体现了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

  补子图案中的禽、兽所表现的“象德”、“比德”审美现象,体现了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羽族之长,地位仅次于凤,被称为一品鸟,是高官的象征。仙鹤、白鹇和鹭鸶等禽洁白如雪的羽毛喻补服穿着者的品行洁白无暇、洁身自好,它代表着高贵与不同凡响。明清一品文官补子采用鹤的图像,整个补子是一幅鹤立潮(谐“朝”)头岩石的图案,象征“当朝一品”。恪守礼制、尊卑有序、谦逊礼让也是象征寓意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鹭鸶和雁上。鹭鸶在飞行中大小排列有序,“鹭序”一词,用来比喻朝臣的班次。雁也是飞行有序,“雁行”多用以形容排列整齐而有秩序。所以就用鹭鸶,雁的习性来寓意百官上朝时的井然有序。这都是封建王朝官员所要遵守的礼仪乃至安分守己、不思僭越的道德规范。锦鸡、孔雀、白鹇和鹌鹑等大都具有善斗的习性,这体现了封建社会的臣子要有勇于直谏、不畏强暴的精神,在封建社会这被看作是忠臣的一个重要的、受人敬仰的道德风范。再如武补图案中的犀牛,其犀角极其锋利,故“犀兵”即喻锐利的兵器,也喻精锐之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犀牛和虎相似,与武将的勇猛及威仪有密切联系。

  三、补子体现了丰富的审美形态与文化形态

  在这些以禽、兽之类的动物作为文补和武补图案来体现爵位、官职品级的等级序列中,那些处于至尊等级的,却是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本是子虚乌有的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出现的“神兽”、“瑞兽”、“仁兽”等。在诸多神兽之中,处于至尊至贵地位的无疑是龙。这种传说中的神奇动物,身长,形如巨蟒,有鳞爪,能兴云降雨,为水族之长。《周易》记载:“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飞龙在田,利见大人。”[3]在春秋时期,便以龙作为天子的特指和代称了。另如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尾。古人认为它是仁兽、瑞兽,用它象征祥瑞。《说苑》载:“麒麟含信怀义,音中律吕,步中规矩,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4]麒麟象征着天下太平、政清民和。历代帝王都十分喜欢麒麟,视“麒麟”为国家佳瑞祯祥的象征,借此歌颂盛世,粉饰太平。总之,以麒麟这一神话中的瑞兽作为高级武官补子图案非常合适。风宪官(即执法官)的补子图案,独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用獬豸。汉杨孚《异物志》载:“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能辨曲直,见人相斗,则以角触邪恶无理者。古人视为祥物。”[5]这说明獬豸这种神兽是能够分辨善恶,秉公执法的。明代将獬豸的图像用于风宪官的补子,既能表明身份,同时也提醒着装者严于律已,带有一种鲜明的职业特征。

  至于现实中有的禽、兽如鹤、狮等,由于与神话传说或宗教有关系,也均用于体现爵位官职品级高贵者。如鹤与道教有密切联系,传说中的仙人多以鹤为坐骑,得道成仙骑鹤而去称作“鹤驭”。狮子与佛教的关系也不言而喻,佛教中的用“狮吼”来比喻菩萨说法时震慑一切歪道邪说的神威,佛的所坐之处也称为“狮子座”。所以鹤为一品文官的补子图案,狮子为明代一、二品武官及清代的辅国将军、男爵、二品武官的补子图案。

  综上所述,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明清补服的补子图案中的禽、兽图像,它的形式美蕴涵和内容美寓意越是丰富、深刻,越是超凡脱俗,它所体现的爵位官职品级就越高、越加尊贵。

  最后,补子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补子的主体纹样为禽或兽,背景纹饰在各种云纹、流云纹和水波纹等烘托下,另暗藏“八吉祥”、“八宝”以及“暗八仙”等纹样,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中国服饰艺术的特色就是装饰纹样要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因此具有文化符号性质的吉祥图案被广泛地应用到服饰的织物和饰品上,用谐音、象形、取义等手法把吉祥概念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补子作为明清官服的重要内容之一,服饰华丽异常,重装饰。尤其是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更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在服装上盛行绣吉祥图案,力求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现富贵与吉祥的内容,强调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补子中主体纹样的禽和兽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其象征寓意在前面已经叙述过了,“八吉祥”、“八宝”以及“暗八仙”等纹样是更具有祈福纳吉寓意的吉祥纹样。八吉祥是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双鱼、盘长等佛教宝物;八宝是宝珠(光明)、方胜(连绵)、磬(喜庆)、犀角(胜利)、金钱(富有)、棱镜(美好)、书体(智慧)、艾叶(避邪)等物品;暗八仙是李铁拐的“葫芦”、吕洞宾的“宝剑”、汉钟离的“扇子”、张国老的“鱼鼓”、韩湘子的“笛子”、曹国舅的“阳板”、“蓝采和”的“花篮”、何仙姑的“荷花”等八仙所持的宝物。这些从千年文化积淀中汇集而成的吉祥题材的图案,奠定了补子文化内涵的基础,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补子是带有明显文化符号意义的图案,从所选用的动物纹样、吉祥纹样到构图无一不渗透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补子的装饰纹样本身没有等级,是人将自己的等级观念加在装饰纹样上,并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文化内涵。补子显示了中国服饰装饰纹样的作用和特点,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独到之处。(责任编辑:晓芳)

  注释:

  [1][2]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55.

  [3][5]蔡子谔.中国服饰美学史.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734.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4]沈利华.祥物探幽第.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113.参考书目:[1]华梅.人类服饰文化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2]王继平.服饰文化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3]黄能馥,陈娟娟.中国古代服装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4]居阅时,瞿明安.中国象征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5]陈梧桐.中国文化通史-明代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篇六:一品武官补子象征意义

  [浅析补子图案的象征意义]国徽图案的象征意义

  :

  翻开ZG服饰史,可以看到明清官员在官服的前胸后背上织了一块或圆或方的织物。乍眼望去,好像织物上的图案都是一样的,认真观看,却发觉不仅文武官员绣织的图案不同,官位不同织物上的图案也不一样。官员胸前后背的织物,即是“补子〞。

  一补子的进展概况

  补子亦称“补〞,是一块用金线或彩线绣织成禽兽纹样,并兼有其它纹样的艺术图画。文献记载,以禽兽定官员品级,由明朝开创。《大学衍义补遗》记载了“明朝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应服花样,文官用飞鸟,像其文采也,武官用走兽,像其猛鸷也。〞明朝制定的以禽兽图案区分等级的补子制度,为清代所沿用。

  清朝补子由明补进展而来,但两者在形制及纹样上有所区分。明朝武官一、二品皆用狮子补,清朝武官一品用麒麟补,二品才用狮子,明朝武官六品、七品皆用彪,清朝武官六品补子为彪,七品为犀牛。由此可见,清朝补子的分类更加明确。明清补子在构图及色彩上也有所区分,以《六品文官鹭鸶补》为例,明代补子一般不用边饰,但清代补子多采纳花边;明朝文官四品以下的补子,多绣有一对飞禽,清代的禽兽均绣单只;再者就是明代的补子多以素色为底,金线绣花,清代的补子则是以XX、深红等深色为底,五彩织绣。

  二补子图案表达的象征意义

  清朝补子进展了前代的纹样及内容,在图案的象征意义上也更丰富,更深刻。以下通过对补子图案的解读来探讨其表达的象征意义。

  1补子图案象征的XX祥寓意

  补子的主纹,具有深刻的XX祥寓意,或代表长寿,或代表富XX,或代表忠诚。清朝补子图案是一副“XX祥纹样〞的集合,众多XX祥纹样,挤满整个画面,可谓琳琅满目。如《清朝武三品豹方补》,主纹是处于图案正中的豹,豹象征威猛,图案中还有其它纹样,如象征绵绵不断之意的XX纹;寓意江山永固的海水江涯;寓意性格和气概的曲水;象征好运的法螺,象征生命不息的法轮,象征连绵不断的盘长,象征高洁的莲花等。这幅补子的边框还有很多蝙蝠和寿字纹,蝙蝠的“蝠〞与“福〞同音,象征好运,蝙蝠和寿在一起,代表福寿双全。主纹上方还有日纹,太阳象征永久、光明、生机和盼望。

  从《清朝武三品豹方补》中,可以看出清朝补子对XX祥纹样的表现到达了一个高峰,首先表达为XX祥纹饰的“多〞,象征XX祥的蝙蝠、ZG结、莲花等比比皆是,可谓是“图必有意,意必XX祥’。其次表达在做工的“精〞,随着清朝经济的繁华,工艺美术呈现了新的局面,刺绣技术手法更加的多样化,丝织品做工也更加的细致化。补子图案的装饰纹样,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喜庆XX祥,福寿平安的永久追求。

  2补子图案折射的等级制度关系

  清朝统治者通过各项措施加强封建王权,在礼仪方面更是要求各项制度细致化、规范化。而服饰做为礼仪的一种,即是要求在服饰中能够表达严格的等级划分。为此清朝制定了各种冠服制度以区分等级,补子就是其中的一种。

  清朝补子在明朝方补的基础上,增加了圆补,圆补用于皇亲国戚与女性,方补适用于文武官员,并以不同的图案表达官员的等级差异。文官一品补为仙鹤,古代把鹤尊为“一品鸟〞,其地位仅次于凤,凤是皇后的象征,仙鹤则官居一品;武官一品补子为麒麟,因为在百兽中,其地位仅次于龙,它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补子图案中的祥禽瑞兽,都是等级的象征。

  清朝补子中,主纹样的头都朝着太阳或火珠纹,而且主纹都处在画面的中心位置,如《清二品文官锦鸡补子》,锦鸡居于图案的正中位置,头向着上方的日纹。在我国古代,太阳有着它特定的政治含义。《左传》XX:“天子当阳,诸侯用命。〞封建皇朝为了维护统治,宣扬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或称天上的太阳,所谓“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把皇帝比方太阳,旨在象征皇帝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清朝补子主纹的眼睛朝向日纹意喻诚服天子,以下服上表达了君臣等级。

  三总结

  1补子的出现决非偶然,它是几千年来服饰进展的结果,并且集众多功能于一身,补子初创明朝,盛行于整个清朝。它的盛行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统治者的提倡密不行分,这是一种政治需求。

  2从补子图案来看,装饰繁缛,对XX祥纹样的表现到达了一个高峰,基本上是“图必有意,意必XX祥〞。表达了补子除了政治上的功能外,也融入了ZG几千年的世俗观念。

  3补子的出现,使清朝官服制度更加完善,通过图案的不同使文武官员等级区分更为明确,大小尊卑一目了然。这是一种便捷而有用的服饰装饰,但这样的装饰已不是纯粹的装饰,而带上了更多的政治色彩,表达了“明XX贱,辩尊卑〞的政治功能,是封建社会统治GJ的工具。

篇七:一品武官补子象征意义

  清朝补服,也叫“补褂”,为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长,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清朝补子比明朝略小。方形补子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有圆形补子及方形补子。圆形补子为皇亲贵族所用,方形补子为文武官员所用。

  凡补服都为石青色。方形补子所绣的纹样不同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

篇八:一品武官补子象征意义

  浅析补子的文化内涵

  作者:赵锋涛来源:《速读·中旬》2020年第04期

  ◆摘要:中国历代都十分重视冠服制度,中国古代的冠服制度最有代表性的是对官服上的等级标志的规定。中国明清两个朝代在官服上缝制装饰有各种动物纹样的补子,用来区分官员的品级。补子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也是中国服饰图案中极具文化性的内容。补子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篇论文针对明清冠服制度中的补制及补子中的装饰纹样来探讨补子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文化内涵;冠服制度;象征寓意;装饰纹样

  中国明清两个朝代用于官服上表明品级的补子,是中国服饰图案中极具文化性的内容,也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补子不仅仅是用来表明官员品级,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符号,昭示着一种理念。补子,作为服饰图纹,在记载一个历史时期官级的同时,还为我们提供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夸张、联想、构图以及借物咏志的方法,它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审美形态和文化形态。

  一、补子体现了严谨的礼教制度

  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是维护封建社会统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内容。自周公、孔子以来所倡导的“礼乐”文化传统中的“礼”,就是以别贵贱、分等差作为它的核心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最初的“礼”,规范的是男女、夫妇、长幼等人的自然的伦常秩序,而进入阶级、国家的阶段以后,“礼”便具备规范君臣、尊卑、上下的政治伦常和社会伦常的意义了。“礼”在服饰中的表现就是冠服制度,它实际上就是区别尊卑上下等级的服饰制度。在明清时期的补服制度中就是以不同的动物纹样来显示官阶的大小、伦序的等级,通过冠服制度维系君臣的间的伦理关系,达到“礼”的要求。

  二、补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装饰纹样的象征寓意

  自宋元以来,随着理学的发展,在装饰艺术领域反映意识形态的倾向性越来越强化,伦理观念、道德观念、宗教观念都与服饰中的装饰纹样的形象结合起来,表现某种特殊的象征寓意。采用禽、兽来作为补子的纹样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利用动物的外形、特征来象征百官,并区分高低等级。中国古代帝王以龙自居,明代礼服制度中皇帝袍服上绣制大型团龙纹饰,龙袍成了帝王的化身,文武百官自然精选各种灵兽,作为辨识官位高下的象征。这种象征手法涉及到了中国服饰审美文化中的“象德”和“比德”审美现象,即文补图案采用禽的图像,是要运用那些禽的羽翼翎毛的“文采”来象征文官的文采才藻。而武补图案采用兽的图像,是运用那些兽的体态脾性的威武来比喻武官的威武勇猛。

  补子图案中的禽、兽所表现的“象德”“比德”审美现象,即表现了极为丰富的审美形态,又表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如仙鹤、白鹇和鹭鸶等禽的羽翼翎毛,虽不如锦鸡、孔雀那样光彩斑斓,却有洁白如雪或素质白章的羽毛。其寓意就更明显了:或喻补服穿着者的品行洁白无暇、洁身自好;或喻认识问题或执行公务时黑白分明。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羽族之长,地位仅次于凤,被称为一品鸟,是高官的象征。鹤因其风度翩翩、器宇不凡且洁身自好,被古人用于比喻具有高尚品德、自尊自爱的贤达之士。明清一品文官补子采用鹤的图像,整个补子是一幅鹤立潮(谐“朝”)头岩石的图案,象征“當朝一品”。恪守礼制、尊卑有序、谦逊礼让也是象征寓意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鹭鸶和雁上。鹭鸶在飞行中大小排列有序,“鹭序”一词,用来比喻朝臣的班次。雁也是飞行有序,“雁行”多用以形容排列整齐而有秩序。所以就用鹭鸶,雁的习性来寓意百官上朝时的井然有序。这都是封建王朝官员所要遵守的礼仪乃至安分守己、不思僭越的道德规范。锦鸡、孔雀、白鹇和鹌鹑等大都具有善斗的习性,这体现了封建社会的臣子要有勇于直谏、不畏强暴的精神,在封建社会这被看作是忠臣的一个重要的、受人敬仰的道德风范。补子中禽、兽的某一特征经过引申也具有多重审美和文化寓意。

  三、补子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

  补子的主体纹样为禽或兽,背景纹饰在各种云纹、流云纹和水波纹等烘托下,另暗藏“八吉祥”“八宝”及“暗八仙”等纹样,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吉祥,自古就是中国人追求不懈的人生主要目标,中国服饰艺术的特色就是装饰纹样要求与内容吉利的统一,几乎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具有文化符号性质的吉祥图案被广泛地应用到服饰的织物和饰品上,用谐音、象形、取义等手法把吉祥概念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重装饰。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于专制、崇尚繁丽华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因此,明朝在服装上盛行绣吉祥图案。明代服饰的纹样在题材上与前代相比,更加深了文化内涵并强调表现力,力求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现富贵与吉祥的内容。补子中主体纹样的禽和兽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这些从千年文化积淀中汇集而成的吉祥题材的图案,奠定了补子文化内涵的基础,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补子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从方形的补子格局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人的世界宇宙观。补子中的禽或兽居中,且作昂首向日状。禽大都单脚站立于水纹或云纹上,以显示其灵动;兽则立于枯木、岩石、山坡上,以显示其雄伟。补子上方的太阳,代表天;中间主题纹样的禽或兽,代表人;站在云纹或山石上代表人所处的地方;下方散布的水纹代表海洋。通过这些纹样的设计和组合,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补子是带有明显文化符号意义的图案,从所选用的动物纹样、吉祥纹样到构图无一不渗透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补子的装饰纹样本身没有等级,是人将自己的等级观念加在装饰纹样上,

  并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文化内涵。补子显示了中国服饰装饰纹样的作用和特点,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独到之处。

  参考文献[1]华梅.类服饰文化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105-111.[2]王继平.服饰文化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103-111.

篇九:一品武官补子象征意义

  明清官服的补子

  官吏服饰是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文化的表征之一,在其承载的文化符号中,可以看到人与动物的亲密和谐关系。这些自然现象和自然物质被图案化,刺绣在官员所穿用的服装上,并且作为一种国家的服饰礼仪制度。这和西方的服饰礼仪截然不同,是中国民族性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古代官服补子是帝王龙袍十二章纹的延伸,由此而形成一个等级分明的系统。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除此之外,还有皇帝作为赐服专门赐给特定人物的赐补,有斗牛和飞鱼两种。

  清代文官的补子只用单只立禽,武官用单兽,基本沿袭明制。一、文官的补子文官儒雅娴静,官服以禽鸟为补子图案纹样,以彰显其贤德。一品:仙鹤。仙鹤美丽超逸,高雅圣洁,而且长寿,可达六七十岁,在古代成为仙风道骨和长寿的象征。在吉祥鸟的系列中,其地位仅次于凤凰而居第二。凤成为皇后的象征,而仙鹤则官居一品。《相鹤经》云:“鹤,寿不可量。”《诗经·小雅》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官员补子一品采用仙鹤的图案,取其奏对天子之意。二品:锦鸡。锦鸡亦称“金鸡”、“玉鸡”、“碧鸡”,是吉祥的象征。锦鸡有一呼百应的王者风范。其羽毛色彩艳丽,传说还能驱鬼避邪,古人十分喜爱用来作为服装的装饰,如插在武将的衣背头冠上,绣在帝王的礼服上,也叫做“华虫”,表示威仪和显贵。三品:孔雀。孔雀不仅羽毛美丽,而且有品性。《增益经》称孔雀有“九德”,其文如下:“一颜貌端正,二声音清澈,三行步翔序,四知时而行,五饮食知节,六常念知足,七不分散,八品端正,九知反复。”在古人看来,孔雀是一种大德大贤、具有文明品质的“文禽”,是吉祥、文明、富贵的象征。

  四品:云雁。《说文》释义:“雁,雁鸟也。”雁行,飞雁的行列,并行或走在前头。雁字,雁飞行时所排成的行列。雁群飞行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形,故云。大雁还有一种吉祥的意义。大雁飞行的规律性引申为礼节的次序。如《仪礼·士昏礼》规定:“纳采纳吉,请期皆用雁。”《仪礼·士相见礼》规定:“下大夫相见以雁。”也指官吏的排班。所以,大雁用于官员补子的象征意义在于:飞行有序,春去秋来,佐天子四时之序。

  五品:白鹇。形体很像野雉,羽毛白色,有细黑纹,面颊赤红,脖子有青毛如丝,尾羽很长。白鹇鸟产于南方,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吉祥物。白鹇鸟展翅,象征抛弃尘秽,迎新纳福。白鹇鸟喝水象征生活像泉水甘美。此外,它还能赶走灾害,祈求丰收。总之是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白鹇还是一种忠诚的“义鸟”。传说宋朝少帝赵昺在崖山时,人送白鹇一只,他亲自喂养在舟中。少帝投海殉国后,白鹇在笼中悲鸣奋跃不止,终与鸟笼一同坠入海中。后人称白鹇为“义鸟”。所以,白鹇鸟的形象作为五品官员补子,取其行止闲雅,为官不急不躁,无为而治,并且吉祥忠诚。

  六品:鹭鸶。白鹭亦称白鸟,陆机《诗疏》云:“鹭,水鸟也,好而洁白,故谓之白鸟。”白鹭是吉祥之鸟。《魏书官氏志》:“以侍察者官”,取其延颈远望。另,因鹭飞有序,以喻百官班次。如《禽经》:“寮窠雍雍,鸿仪鹭序”。《元诗选》:“玉笋晓班联鹭序,紫檀春殿对龙颜”。

  七品:鸳鸯。古称“匹鸟”,据说鸳鸯成对,鸳鸣鸯和,左雄右雌,双双飞翔,夜晚雌雄羽翼掩合交颈而眠。若其偶失,从不再配。《诗经·小雅》载:“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寿宜之”,体现了古代“五伦”中夫妻美好的关系,是一种吉祥的瑞鸟。其作为官员的补子,是取其羽毛上耸,象征坚定忠心;眠宿如有敕令,喻其兢兢业业。

  八品:鹌鹑。在古代“鹌”和“鹑”本是两种鸟。据《本草纲目》记述:“鹌与鹑两物也,形状相似,但无斑者为鹌也。”后经语言演化,将二者合称为一物。鹌鹑之“安”是安全之“安”的谐音,因此

  又具有“事事平安”和“安居乐业”的象征意义。用鹌鹑表示官员的等级,除了上述意义外,据《山海经》云:“其鸟羽司帝之百服”,比喻百官是皇帝的服饰,意思是说百官代表皇帝的形象,体现皇帝的规矩和威仪。

  九品:练雀。亦称练鹊、绶带鸟。绶带是古代帝王、百官礼服的佩饰,是用彩色丝绦织成片状的长条。绶带的颜色和长度随官员品级的变化而不同。皇帝和诸王用四彩,长二丈一尺。宰相绿色,公侯、将军紫色。古代帝王、诸侯、士大夫均佩玉,系玉的丝称“组绶”。因此各种绶带成为权力和富贵的象征。而练雀的尾羽与之相似,故有绶带鸟名。绶带鸟也因而具有了上述的象征意义。另外,《韵会》云:“谓之性喜”,喻绶带鸟能报喜,而用作官员补子。

  御史:獬豸。在文官九品之外,御史这个官职也有补子,其形象是獬豸。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述异记》载:“獬豸者,一角羊也。性知人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宋史·舆服志》记述用獬豸角的形状做成帽子,给御史顶戴,称为“獬豸冠”。明清时獬豸作为御史官服补子图案,说明獬豸执法护法的象征意义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二、武官的补子武官勇武剽悍,威风凛凛,以猛兽为官服补子图案,以彰显其威仪。一品: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大戴礼》说:“毛虫三百六十,以麟为长。”是龙、凤、麟、龟四灵之一。麒麟出现是“圣王之嘉瑞”。《说文》的解释是:“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麟,牝麒也。”“麒麟设武备而不为害”。“有足者宜踢,有额者宜顶,有角者宜触,为麟不然,是仁也”。所以,以麒麟为一品武官的官阶形象,既象征皇帝仁厚祥瑞,又象征皇帝“武备而不为害”的王道人君形象。二品:狻猊。是像狮子的一种神兽,晋代郭璞直接解释为狮子。《尔雅·释兽》曰:“可伏虎犳”。据明代杨慎《升庵外集》第九卷记述:“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八曰金猊,形似狮,好烟

  火,故立于香炉。”可见,狻猊是龙子之一。既然“可伏虎犳”,当是取其勇猛之意。

  三品:豹。《说文》的解释:“豹,似虎圆文。”《山海经·南山经》记述:“南山兽多猛豹。”《诗经·郑风》言:“孔武有力”。武官补子排序,豹在狻猊之下,在虎之上,可见古代豹的神兽地位高于老虎而低于狻猊,亦是取其勇猛。

  四品:虎。《说文》曰:“山兽之君”,以喻威猛。《宋书·符瑞志》说:“白虎,王者不暴虐,则白虎仁,不害物。”所以,老虎为百兽之王,有王者的智慧,具有“仁、智、信”之范。因此人们视之为吉祥的神兽。能守诚信,驱邪气,纳祥瑞。古代天子的兵权象征即为“虎符”。天子和诸侯的大门上要画老虎,故称“虎门”。由于虎威武勇猛,所以古来颇受将帅崇拜。将军的营帐称“虎帐”。勇猛之士称“虎贲”、“虎夫”、“虎士”等。清代武科进士榜为“虎榜”。

  五品:熊。《说文》的解释:“熊兽似豕,山居各蛰。”熊虎丑,其子狗。《尔雅》的解释:“又罴如熊,黄白文。”可见,古代记述了两种熊:一是狗熊,一是人熊。据《国语·晋语》记载:“黄能入于寝门。”“黄能”即“黄熊”,比狗熊体形大而且勇猛。作为武官官阶的形象,正如《诗经·小雅》所说:“唯熊唯羆,男子之样”,取其阳刚之意。

  六品:彪。《扬子法言》曰:“彪静成文,动成德,以其弸中而彪外也。”宋代周密《癸辛杂识》记述:“谚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犷恶,能食虎子也。可见,彪与仁德智慧的虎不同,是一种凶悍残暴的动物。作为武官官阶形象,是取其对敌凶狠残暴之意。

  七品、八品:犀牛。《说文》的解释: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从牛,尾声。犀牛的皮可以做铠甲,但只有水犀牛的皮可以做,故《国语·越语》称“水犀之甲”。其书的注解说:“今徼外所送,有山犀、有水犀。水犀之皮有珠甲,山犀则无。”用犀牛做武官官阶的形象,是取其皮可制甲,角可制矛,兵器犀利之意。

  九品:海马。此处的海马,并不是大海中头部似马、单条尾巴向后上方卷曲、体长十几厘米的海洋动物,而是和陆地吃草的马模样相

  同、背上长出两只翅膀的神话中的海兽。既能在天空飞翔,也能在汹涌的波涛中穿行。海马的身世颇为神秘,没有介绍其详细情况和象征意义的资料,只是在解释补子时极为简单的寥寥数语:“水兽,似马,水陆双行,喻水陆皆可攻杀固守。”其文虽短,但意义明确。原来,古代对最下层的军官要求颇高,既能指挥步兵陆战,又可指挥海军水战。有这样骁勇善战的军官,军队的战斗力肯定极强,有了这样的军队,国家的江山就一定会稳固。皇帝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帝王龙袍十二章纹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的每一章纹饰都有取义,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征着帝王皇恩浩荡,普照四方;山代表着稳重性格,象征帝王治理四方水土;龙是一种神兽,变化多端,象征帝王善于审时度势地处理国家大事和对人民进行教诲;华虫,通常为一只雉鸡,象征王者要“文采昭著”;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种器物,通常是一对绣虎纹和博纹,象征帝王忠、孝的美德;藻则象征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洁;火象征帝王处理政务光明磊落,火焰向上也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粉米,就是白米,象征着皇帝给养人民,安邦治国,重视农桑;黼,为斧头形状,象征皇帝做事干练果敢;黻,为两个己字相背,代表着帝王能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美德。

篇十:一品武官补子象征意义

  文武官服补子

  商周时代官服补子,十二章纹依次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所用章纹均有取义,日、月,星辰,取其照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一种雉鸟),取其纹丽;宗彝(一种祭祖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蜼),取其忠孝;藻(水草),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白米),取其滋养;黼(斧形),取其决;黻(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皇帝在最隆重的场合穿十二章纹。在周朝,当诸侯卿大夫与皇帝一起参加祭祀时,服装上的章纹从公爵起视帝服降一等用之,皇帝衣裳用十二章,公爵衣裳用九章,侯、伯只能用七章、五章,以下递减,这便是当时祭服制度的基本内容。补子,又称"背胸"、"胸背"。一般用彩线绣制,亦称"绣补",也有织造的。明代补子的尺寸大者达40厘米(清代补子一般在30厘米左右)。中国传统的十二章纹作为衮服、朝服的纹饰。这是儒家的规制,历代皇帝的冕服,从舜帝时代就用这十二章纹为饰了,以后历代都奉承古法,经数千年而不变(十二章纹即日、月、星、山、龙、华虫、宗彝、藻、水、粉米、黼、黻。这十二章纹的意义是:日、月、星象征光照大地,山兴云雨,龙能灵变,华虫象征华栅多彩,宗彝表示不忘祖先,藻表不文采,火象征兴旺,粉米能够养人,黼象征权力,黻表示君臣离合及善恶相背)。这十二纹章是皇帝最高权力的象征,除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穿用。官服补子,又称"背胸"、"胸背"。其十二章纹一般都用彩线绣制,亦称"绣补",也有织造的。明代补子的尺寸大者达40厘米(清代补子一般在30厘米左右)。

  明代文武官服补子,洪武二十六年(1393)以后,朝延官吏,不论文武,不论级别,都必须按规定在袍服的胸前和背后缀一方补子,文官用禽,武官用兽,以示差别,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装束。明代发明的补子,清代沿用,但形制上有些区别。明代补子织在大襟袍上,所以补子前后都是整块。清代补子是缝在对襟褂上的,因此补子前片都在中间剖开,成两个半块。明代补子以素色为多,底子大多为红色,上用金线盘成各种图案;五彩绣补较少见。清代补子大多用彩色,底子颜色很深,有绀色、黑色和深红等。明代补子四周,一般不用边饰。清代补子都装饰有花边。明代有些文官(如四、五、七、八、九品)的补子,常织绣一对禽鸟。而清代的补子都绣织单只禽鸟。清代命妇礼服也缀有补子,所绣纹饰,视其夫或子的品级而定。武官之母、妻则不用兽纹,只用鸟纹,且尺寸略小,长宽约24厘米左右。明代文官服补子:文官一品用仙鹤,二品用锦鸡,三品用孔雀,四品用云雁,五品用白鹇(一种产于我国南部的观赏鸟),六品用鹭鸶,七品用鸂鶒(xichi)(古时指像鸳鸯似的一种水鸟),八品用黄鹏,九品用鹌鹑。明代武官服补子:武官一品、二品用狮子,三品用虎,四品用豹,五品用熊,六品、七品用彪,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马。杂职用练鹊。法官(风宪官)用獬豸(古丁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辨别曲直,用角争斗)。定职官常服用补子为:公候、驸马、伯,用麒麟、白泽。

篇十一:一品武官补子象征意义

P>  清朝武官官服补子知识

  方形补子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有圆形补子及方形补子。圆形补子为皇亲贵族所用,方形补子为文武官员所用。凡补服都为石青色。方形补子所绣的纹样不同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

  清代武官一律用兽类来划分上下不同:

  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这倒真应了旧时文武百官无非都是皇帝羽翼爪牙之说了。除此之外,冠饰、束带、佩带物等等,在在都以不同形制作等级之分。如清朝冠顶上东珠的多少有无,宝石的颜色大小,从皇子亲王到七品芝麻官,都按身份的尊卑贵贱有严格的规定。八品以下,珠也没有,宝石也没有,只是个光顶子。

  清朝补服,也叫“补褂”,为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长,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清朝补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种官服,穿着的场所和时间也较多。凡补服都为石青色。方形补子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补子又分为文、武两种。

  清代官服补子大体与明朝官服补子类似。不过清朝文官补服上的禽鸟与明朝最大区别是清朝文官补子上的禽鸟只有一只,而明朝文官补子上的禽鸟则是两只,明朝和清朝武官补子则都只有一个走兽。

  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鸳鸯,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蓝雀。

  朝珠是清代朝服上佩戴的珠串,形状如同和尚胸前挂的念珠。朝臣,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儿女和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大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员穿着朝服时,才得挂用。它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之一,平民百姓在任何时候都不许佩挂。

  朝珠通常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是从佛教的“念珠”衍化而来。每串朝珠的珠数都严格规定为108颗,据称佛教将

  108作为佛的象征。朝珠每隔27颗珠子夹入一颗“佛头”加以间隔,使其在色泽上与朝珠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佛头”共有4颗,色泽和大小一致,直径比朝珠大一倍左右,将108颗朝珠四分,也称之为“分珠”,据说是寓意四季。朝珠顶部的那颗佛头上,连缀一塔形“佛头塔”,其穿孔的方式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两头各从对穿的孔的一头穿进,然后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为一。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有一块宝石大坠子,大坠上端还垂有一块宝石,称之为“背云”。

  葫芦状佛头塔的两侧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银丝珐琅裹着宝石的小坠角,称为“纪念”。

  清代皇后穿朝服时,要身挂三盘朝珠,中挂东珠朝珠,两侧为珊瑚朝珠;穿吉服时则挂一盘,珠宝杂饰随意。而皇贵妃、贵妃、妃等人身穿朝服时,中间佩戴一盘蜜蜡或琥珀朝珠,左右斜挎肩挂两盘红珊瑚朝珠;嫔以下乃至贝勒夫人、辅国公夫人、乡君等人,身穿朝服中间佩戴一盘珊瑚朝珠,另两盘为蜜蜡或琥珀朝珠;民公夫人、五品命妇身穿朝服时所挂的三盘朝珠,则在青金石、绿松石、蜜蜡、琥珀、珊瑚中随心选用,无严格定制。

  清代的朝珠多用东珠珍珠、翡翠、玛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蜡、水晶、沉香、青金石、玉、绿松石、宝石、碧玺、伽楠香、桃核、芙蓉石等世间珍物琢制,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由项上垂挂于胸前。朝珠的材质珍稀高贵,一般都以光素的形态出现,着意表现它的材质,以显其气质非凡。清代朝珠的绦用丝线编织,颜色等级分明:明黄色绦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全绿和金黄色绦是王爷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县、郡官为石青色。

  朝珠的大小质量也表示了官位的高低。官员觐见皇帝时必须伏地跪拜,只要朝珠碰地,即可代替额头触地。朝珠的直径越大,珠串就越长,佩挂者俯首叩头的幅度就可减小,这可以说是皇上对不同官职的不同恩赐。

  妇女悬挂的朝珠,与男子所佩者略有不同。其区别主要看朝珠上的“纪念”,两串在左者为男,两串在右者为女,两者不能颠倒。此外,还有一些规定:如命妇穿着吉服参加祈谷、先蚕等古礼,只需佩挂一盘朝珠;若遇重大朝会,如祭祀先帝、接受册封等时,则要佩挂三盘朝珠,同时还必须穿着朝服。三盘朝珠的具体佩挂是正面一盘佩于颈间,另外两盘由肩至肋交叉于胸前。至于男子,在任何场合都只悬挂一盘朝珠。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十二:一品武官补子象征意义

P>  清朝补服,也叫“补褂”,为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长,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清朝补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种官服,穿着的场所和时间也较多。凡补服都为石青色。方形补子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有圆形补子及方形补子。圆形补子为皇亲贵族所用,方形补子为文武官员所用。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

  图为文官补服

  文一品补子

  图为文一品官补子(仙鹤)

  文二品补子

  图为文二品官补子(锦鸡)

  文三品补子

  图为文三品官补子(孔雀)

  文四品补子

  图为文四品官补子(云雁)

  文五品补子

  图为文五品官补子(白鹇)

  文六品补子

  图为文六品官补子(鹭鸶)

  文七品补子

  图为文七品官补子

  文八品补子

  图为文八品官补子(鹌鹑)

  文九品补子

  图为文九品官补子(练雀)

篇十三:一品武官补子象征意义

P>  清代服饰--------补子

  明、清两代,官员在朝服的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行的图案,叫补子,它是用来区分官爵大小(官品区分)的。

  一、补子的起源:相传补子起源于武则天时代(武则天的官吏制度)。一天武则天上朝时赐给官员们绣了花的官袍。因为十分好看,又是御赐之物,所以其他官员纷纷效仿。补子就从这里而来。补子的源头可以上溯至蒙元时代。内蒙古正蓝旗羊群庙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纹的补子,同时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确实发现了不少具有方补形式的元代织物。但这些服饰没有作为补服出现,且这些方补多作花卉状,它们在当时并没有作为官阶的标志。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武。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

  除此之外,还有皇帝作为赐服专门赐给特定人物的赐补,有斗牛和飞鱼两种。从明代出土及传世的官补来看,其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早期的官补较大,制作精良,文官补子均用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则用单兽,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补子却只用单只立禽,各品级略有区别,通常是:一品鹤,二品、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而武官还是用单兽,通常为: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清早期,只有武官为补服制,而补子可随意缀织于朝衣、短褂、皮褂、马褂之上。到了顺治九年后,对补服的制作有了改变,几乎全盘承袭了明朝的定制,只有个别纹样有所删改。各级官员补服为石青色,款式也一致,为圆领、对襟、平袖过肘、身长过膝,区别仅在于补子形状和纹样的不同。清代的补子直接袭于明朝,但也有所发展和变化,二者的主要区别,首先在于型制上。明代补子施于袍,清代补子用于褂。明服为团领衫,前胸补子是完整的一块,清服是对襟褂,前胸的补子被一分为二。明代的补子既有单独缀织到补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织绣在补服上的,清代则为单独织绣成后再缝缀到补褂上的。明代的补子大约40厘米见方,清

  代的补子稍小,约30厘米见方;再有就是明代的补子多以红色等素色为底,金线绣花,清代的补子则是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五彩织绣,色彩艳丽。明代补子四周多为光边,清代补子四周加工精细,多采用花边,并具有装饰效果。明代文官四品以下的补子,多绣有一对飞禽,清代的禽兽均绣单只。明代的补子只饰于前胸后背,清代宗室的圆补有的不仅饰胸,还有的饰于两肩之上。

  在明清两代,受过诰封的命妇(一般为官吏的母亲及妻子)也备有补服,通常穿着于庆典朝会上。她们所用的补子纹样以其丈夫或儿子的官品为准。女补的尺寸比男补要小。凡武职官员的妻、母,则不用兽纹补,也和文官家属一样,用禽纹补,意思是女子以闲雅为美,不必尚武。

  补子的分类:补子分圆补和方补两种。圆补用于贝子以上皇亲者,上为五爪金龙纹,分别饰于左右肩上及前胸和后背。方补均用于文官和武将等官员。文官:

  文官一至九品的图案依次为: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xian2),六品鹭鸶(lu4si1),七品,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文官的补子图案均为飞禽。武官武官一至六品的图案依次为: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武官七、八品的图案为:犀牛。武官九品的图案为:海马(样子和马一样,但站在海上)武官的补子图案均为走兽。文官:

  1、一品仙鹤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

  珊瑚顶;岁奉180两;

  职位:太師、太傅、太保、光祿大夫、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殿閣大學士等均穿戴一品仙鶴補服。2、二品锦鸡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岁奉155两;

  职位:太子少師、少傅、少保、資政大夫、各省總督、巡撫、布政使、翰林院掌院學士、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等均穿戴二品錦雞補服。3、三品孔雀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130两;

  职位:通議大夫、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鹽運使、大理寺卿、順天府尹、奉天府尹、武備院卿、上駟院卿、按察使,均穿戴三品文官補服。4、四品云雁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105两;

  职位:中憲大夫、通政使司腹、大理寺少卿、鴻擴寺卿、順天府府丞、陵寢掌官防官、各府知府、翰林院侍學士、尚茶正、尚膳正,布政使司參政、各省巡守道、都察院儉都御史等均穿戴鴛鴦補服5、五品白鹇(xian2)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80两;

  职位:通政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六科給事中、各道監察御史、內閣侍讀、各部員外郎、鹽運使司阜、各州知州等均穿戴五品白鷴補服。6、六品鹭鸶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60两;

  职位:各部院主事、院判、都事、寺丞、內務府副管領、武備院庫掌、太醫院院判、各王府管領、京府通判、京懸知懸、兵馬司指揮等均穿戴六品鷺鷥補服。7、七品鸂鶒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45两;

  职位:各州州判、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舍人、翰林院編修、通政使司知事、皇史、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內務府司庫、各部院七品筆帖式、各懸知懸等均穿戴七品補服。8、八品鹌鹑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40两;

  职位:太醫院御醫、內務府司匠、各懸懸丞、各州儒學學政、鴻擴寺主薄等均穿戴鵪鶉補服。9、九品练雀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35两;

  职位:各部院九品筆帖式、各府知事、各懸主薄、刑部司獄等均穿戴九品藍雀補服。武官:

  1、一品麒麟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

  珊瑚顶;岁奉81两,加支528两;

  职位:建威將軍、領侍衛內大臣、鑾儀衛掌衛事大臣、八旗都統、各省駐防將軍、提督等均穿戴一品麒麟補服。2、二品狮子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正二品岁奉155两,加支444两;从二品岁奉53两,加支324两;

  职位:武顯將軍、左右翼前鋒統領、八旗擴軍統領、九門提督、八旗副都統、各省駐防副都統、總兵、散秩大臣等均穿戴二品獅子補服。3、三品豹子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39两,加支204两;

  职位:一等侍衛、圓明園營總、擴軍參領、驍騎參領、陵寢總管、圍場總管、參將、一等擴衛、駐防協領、游擊等均穿戴三品豹補服。4、四品老虎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27两,加支114两;

  职位:二等侍衛、佐領、南苑總管、宮殿總管太監、都司、指揮金事等均穿戴四品虎補服。5、五品熊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18两,加支72两;

  职位:三等侍衛、步軍副尉、關口守御、守備、守御所千總等均穿戴五品慼羆禮服。6、六品彪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14两,加支35两;

  职位:藍翎侍衛、親軍校、驍騎校、門千總、營千總、衛千總、步軍校等均穿戴六品彪補服7、七品犀牛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12两;八品犀牛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

  顶;岁奉23两;

  职位:城門更、遊牧正尉、把總、武信騎尉、奮武校尉、委署親軍校等均穿戴七品犀牛補服。8、九品海马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职位:修武校尉、各營藍翎長、外委把總、額外外總等均穿戴九品海馬補服。

  注:1、东珠:"东珠"是宝中至宝,稀世奇珍。所谓"东珠",亦被称为"北珠、大珠、美珠",乃是从黑龙江流域的江河中出产的淡水珠蚌里取出的一种珍珠。其与一般珍珠相比因晶莹透彻、圆润巨大,而更显王者尊贵,自古以来便成为中国历代王朝所必需的进献贡品。公元1644年,清政权开始了对整个中国的统治,并进而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版图最为辽阔的大清帝国。产于"龙兴之地"的东珠,此时地位变得更为突出。因清人认为"岭南、北海产珠,皆不知东珠之色若淡金者贵",故清廷将东珠作为皇室、王公、勋贵的专用饰品,"以多少分等秩"。帝国威仪的需要,使得黑龙江流域的东珠采捕规模日渐庞大,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廷设立"布特哈乌拉总管","布特哈"为满语,渔猎、打牲之意;"乌拉"则意为"江河"。该衙门成为给宫廷采捕东珠、紫貂、鳇鱼、人参、蜂蜜、松子等物产的专职机构。其中,采珠是这一机构中最重要的工作,为此还专门设置了"珠轩",即采珠组织,按其所属,凡上三旗(两黄旗及正白旗)之珠轩,其贡赋上交宫廷,由内务府都虞司考核、赏罚;凡

  下五旗之珠轩,其贡赋交诸王、贝勒、贝子、诸府,由内务府代管。每当年初开江之后,即为采珠季节,由打牲总管、协领率各珠轩兵丁乘舟起航,按其预定线路,从南起松花江上游、长白山阴,北至三姓、瑷珲,东到宁古塔、珲春、牡丹江的广大范围内分头采捕珠蚌。据载,"每得一珠,实非易事",往往"易数河不得一蚌,聚蚌盈舟不得一珠。"狂采滥捕使得黑龙江流域的东珠资源迅速萎缩,至雍正朝以后,虽"偶有所获,颗粒甚小,多不堪用。"即便如此,官方的采珠规模仍不断扩大,至乾隆三十三年(1767年),布特哈乌拉已有65个珠轩,每珠轩设打牲兵丁30名。咸丰朝以后,随着清帝国的衰落,沙俄势力的侵入,以及东珠资源的枯竭,黑龙江流域具有千年历史的东珠采捕业,最终逐步走向了消亡。清代后妃戴耳环可区分身份等级,穿朝服时,皇后所戴耳环各镶三颗东珠,妃嫔带一对珍珠,平时可随意。

  清代东珠

  东珠,是产自我国东北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等流域的野生珍珠,质地圆润硕大,色泽晶莹透澈,得之不易,弥足珍贵。

  清廷对东珠的采捕有严格的规定。顺治七年,设置乌拉总管,隶属内务府管辖,停止宗室派人于乌拉之处采捕东珠。乌拉为古城名,是打牲乌拉的简称。康熙年间,再次加以限制,禁止宁古塔居住的乌拉人采捕东珠。乾隆年间,对隐匿与盗卖者又作了详细的处罚规定。为了防止东珠流入民间,还在山海关设置关卡,根据检查获取珠子重量的多少给予相关人员立功、奖赏。从此真正实现东珠“非奉旨不准许人取”的朝廷专属。

  东珠采捕到了康熙中期已达相当规模,当时所用大小船只几百艘,牲丁上千人,督察官员数十人,组成浩浩荡荡的采珠大军前往产珠的江河作业。东珠的采捕十分艰难,在乍暖还寒的四月跳入冰冷的江河中采捕珠蚌,刺骨的寒冷可想而知。尤其是上等东珠的得来更为不易,有时在盛满船只的成

  百上千的珠蚌中才能得到一颗上好的东珠。正如乾隆帝在御制诗《采珠行》中发出的感慨:“百难获一称奇珍”。

  东珠因硕大饱满、圆润晶莹,并且能散发出五彩光泽,用它制成的首饰光彩熠熠,尽显高贵奢华。因此,它受到清代宫廷的青睐而在皇帝和后妃的首饰及器物装饰中普遍使用。同时,由于东北是满族的发祥地,钟爱并珍视产自东北的特产东珠,也是清朝统治者籍此表达对祖先的尊崇和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秉承之意。

  皇后的冬朝冠此冠高30、口径23厘米。顶三层为金镶桦树皮凤顶,每层间以一等大珍珠1颗,三只金凤的头及翅膀各饰二等东珠3颗、三等东珠1颗。三只金凤各衔三等东珠1颗。冠的沿部饰金凤7只,分别饰二等东

  珠9颗。冠后部饰金翟1只,尾部垂珠穗五行,共嵌四等东珠302颗。此朝冠是清代皇后在冬季于大典等重要场合所戴的礼帽。

  金镶青金石金约:金约是清代后妃的头饰之一,戴于头顶,其上戴朝冠,可起到束发的作用。

  金镶珠宝朝冠顶:冠顶分为3层,间以一等大东珠2颗。底层及中层的4条累丝金龙,各间以一等大东珠4颗。此件冠顶完全符合《大

  清会典》之规制,是皇帝朝冠上的顶饰。

  金镶东珠耳环:长2.3厘米。一对。环形金托上各镶嵌3颗大小均匀的东珠,并依次排列呈扇形。在清代,后妃所戴耳环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皇后为左右各3颗东珠,此耳环为皇后穿朝服时所戴。

  东珠软镯两端为白金卡托,一端上刻连续扇面图案,并镶嵌东珠1颗。另一端为卡子形状,用于两端连接。此镯用4串东珠穿制而成,中间两行21列两珠相隔,上下两行21列一珠相隔。所用东珠圆润均匀,镯面平整,共用东珠250颗,是清代后妃所戴。

  东珠朝珠朝珠是清朝皇帝和官员着礼服(即朝服、衮服)、吉服(即龙袍)和常服时佩戴的一种装饰物,挂在颈项垂于胸前。东珠朝珠是所有材质的朝珠中等级最高者,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才能佩戴,即使贵为皇子、亲王,也不得使用。在故宫博物院现存的大量朝珠藏品中,东珠朝珠仅5件,极为珍贵。

篇十四:一品武官补子象征意义

P>  中国传媒大学2013-2014学年第2学期

  课程编码091036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论题目明朝补服图案文化学生姓名方志英学号201309213020班级汉语国际教育学生所属学院文学院任课教师马素娟教师所属学院文学院成绩

  明朝补服图案文化

  补服,又称“补子”,是从我国的明朝开始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时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补子是帝王龙袍十二章纹的延伸,由此而形成一个等级分明的系统。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除此之外,还有皇帝作为赐服专门赐给特定人物的赐补,有斗牛和飞鱼两种。明代的官补尺寸较大,制作精良,以素色为多,底子大多为红色,上面用金线盘成各种图案。其文官补子绣有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补子则绣单兽,或立或蹲。一、文官的补子文官儒雅娴静,官服以禽鸟为补子图案纹样,以彰显其贤德。一品:仙鹤。仙鹤美丽超逸,高雅圣洁,而且长寿,可达六七十岁,在古代成为仙风道骨和长寿的象征。在吉祥鸟的系列中,其地位仅次于凤凰而居第二。凤成为皇后的象征,而仙鹤则官居一品。官员补子一品采用仙鹤的图案,取其奏对天子之意。二品:锦鸡。锦鸡是吉祥的象征。锦鸡有一呼百应的王者风范。其羽毛色彩艳丽,传说还能驱鬼避邪,也叫做“华虫”,表示威仪和显贵。三品:孔雀。孔雀不仅羽毛美丽,而且有品性。在古人看来,孔雀是一种大德大贤、具有文明品质的“文禽”,是吉祥、文明、富贵的象征。四品:云雁。大雁飞行的规律性引申为礼节的次序。所以,大雁用于官员补子的象征意义在于:飞行有序,春去秋来,佐天子四时之序。五品:白鹇。形体很像野雉,羽毛白色,有细黑纹,面颊赤红,脖子有青毛如丝,尾羽很长。白鹇鸟产于南方,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吉祥物。白鹇鸟展翅,象征抛弃尘秽,迎新纳福。白鹇鸟喝水象征生活像泉水甘美。此外,它还能赶走灾害,祈求丰收。总之是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白鹇还是一种忠诚的“义鸟”。白鹇鸟的形象作为五品官员补子,取其行止闲雅,为官不急不躁,无为而治,并且吉祥忠诚。六品:鹭鸶。白鹭亦称白鸟,白鹭是吉祥之鸟。因为鹭鸶飞翔有序,用来比喻百官班次。七品:鸳鸯。古称“匹鸟”,据说鸳鸯成对,鸳鸣鸯和,左雄右雌,双双飞翔,夜晚雌雄羽翼掩合交颈而眠。若其偶失,从不再配。体现了古代“五伦”中夫妻美好的关系,是一种吉祥的瑞鸟。其作为官员的补子,是取其羽毛上耸,象征坚定忠心。八品:鹌鹑。在古代“鹌”和“鹑”本是两种鸟。后经语言演化,将二者合称为一物。鹌鹑之“安”是安全之“安”的谐音,因此又具有“事事平安”和“安居乐业”的象征意义。用鹌鹑表示官员的等级,也比喻百官是皇帝的服饰,意思是说百官代表皇帝的形象,体现皇帝的规矩和威仪。九品:练雀。亦称练鹊、绶带鸟。绶带是古代帝王、百官礼服的佩饰,各种绶带成为权力和富贵的象征。而练雀的尾羽与之相似,故有绶带鸟名。绶带鸟也因而具有了上述的象征意义。另外,《韵会》云:“谓之性喜”,喻绶带鸟能报喜,而用作官员补子。

  御史:獬豸。在文官九品之外,御史这个官职也有补子,其形象是獬豸。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明清时獬豸作为御史官服补子图案,说明獬豸执法护法的象征意义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二、武官的补子武官勇武剽悍,威风凛凛,以猛兽为官服补子图案,以彰显其威仪。一品: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麒麟出现是“圣王之嘉瑞”。以麒麟为一品武官的官阶形象,既象征皇帝仁厚祥瑞,又象征皇帝“武备而不为害”的王道人君形象。二品:狻猊。是像狮子的一种神兽,龙子之一。用作补子取其勇猛之意。三品:豹。武官补子排序,豹在狻猊之下,在虎之上,可见古代豹的神兽地位高于老虎而低于狻猊,亦是取其勇猛。四品:虎。老虎为百兽之王,有王者的智慧,具有“仁、智、信”之范。因此人们视之为吉祥的神兽。能守诚信,驱邪气,纳祥瑞。古代天子的兵权象征即为“虎符”。天子和诸侯的大门上要画老虎,故称“虎门”。由于虎威武勇猛,所以古来颇受将帅崇拜。五品:熊。作为武官官阶的形象,取其阳刚之意。六品:彪。与仁德智慧的虎不同,是一种凶悍残暴的动物。作为武官官阶形象,是取其对敌凶狠残暴之意。七品、八品:犀牛。用犀牛做武官官阶的形象,是取其皮可制甲,角可制矛,兵器犀利之意。九品:海马。此处的海马,并不是大海中头部似马、单条尾巴向后上方卷曲、体长十几厘米的海洋动物,而是和陆地吃草的马模样相同、背上长出两只翅膀的神话中的海兽。既能在天空飞翔,也能在汹涌的波涛中穿行。海马的身世颇为神秘,没有介绍其详细情况和象征意义的资料,只是在解释补子时极为简单的寥寥数语:“水兽,似马,水陆双行,喻水陆皆可攻杀固守。”其文虽短,但意义明确。原来,古代对最下层的军官要求颇高,既能指挥步兵陆战,又可指挥海军水战。有这样骁勇善战的军官,军队的战斗力肯定极强,有了这样的军队,国家的江山就一定会稳固。皇帝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篇十五:一品武官补子象征意义

P>  武无末入二官员的服饰品级顶戴蟒袍补服文武一品珊瑚九蟒五爪仙鹤麒麟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锦鸡狮子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九蟒五爪孔雀豹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雪雁虎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八蟒五爪白鹇虎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鹭鸶彪鸟犀牛八品起花金顶五蟒四爪鹌鹑犀牛九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蓝雀海马末入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黄鹂无三官员的称呼大学士中堂太子少保宫保吏部尚书天官冢宰礼部尚书大宗伯户部尚书大司徒大司农刑部尚书大司寇兵部尚书大司马工部尚书大司空左都御史总宪御史侍御都老爷郎中员外郎部郎郎官主事主政总督制军制台制宪督宪部堂河道总督河台河帅漕运总督漕台漕帅学政学台学院学宪盐运使盐司道员道台观察知府太守太尊黄堂五马同知二府分府司马提督军门提台总兵总镇镇台副将协镇协台正一品文官

  清代官服补子

  明、清两代,官员在朝服的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行的图案,叫补子,它是用来区分官爵大小(官品区分)的。

  其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早期的官补较大,制作精良,文官补子均用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则用单兽,或立或蹲。

  到了清代,文官的补子却只用单只立禽,而武官还是用单兽,各品级略有区别。

  补子的起源:相传补子起源于武则天时代(武则天的官吏制度)。一天武则天上朝时赐给官员们绣了花的官袍。因为十分好看,又是御赐之物,所以其他官员纷纷效仿。补子就从这里而来。补子的源头可以上溯至蒙元时代。内蒙古正蓝旗羊群庙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纹的补子,同时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确实发现了不少具有方补形式的元代织物。但这些服饰没有作为补服出现,且这些方补多作花卉状,它们在当时并没有作为官阶的标志。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武。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除此之外,还有皇帝作为赐服专门赐给特定人物的赐补,有斗牛和飞鱼两种。从明代出土及传世的官补来看,其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早期的官补较大,制作精良,文官补子均用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则用单兽,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补子却只用单只立禽,各品级略有区别,通常是:一品鹤,二品、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而武官还是用单兽,通常为:一

  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明清官员所用补子都是以方补的形式出现的,与明补相比,清代的补子小而简单,前后成对,但前片一般是对开的,后片则整片织在一起,主要是为了便于穿着。前片官补正好位于清代官服的前胸,为便于解系纽扣,只能将前片对半分开。在明清两代,受过诰封的命妇(一般为官吏的母亲及妻子)也备有补服,通常穿着于庆典朝会上。她们所用的补子纹样以其丈夫或儿子的官品为准。女补的尺寸比男补要小。凡武职官员的妻、母,则不用兽纹补,也和文官家属一样,用禽纹补,意思是女子以闲雅为美,不必尚武。清代官阶

  一、官员的品级:

  清时官阶分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从之分,所谓“九品十八级”。不能列入九品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末入流”。列表如下:1、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2、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3、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4、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5、正三品——(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6、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7、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8、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9、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省知州;(武)守备10、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11、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12、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卫千总13、正七品——(文)翰林院修编,各部院七品笔贴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14、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15、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16、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17、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贴式,县主簿;(武)外委把总18、从九品——(文)翰林院待诏,刑都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19、末入流——(文)京、外县典吏,驿丞,河泊所所官;(武)无末入流

  二、官员的服饰

  品级——顶戴—————————蟒袍————补服(文/武)一品——珊瑚—————————九蟒五爪——仙鹤/麒麟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锦鸡/狮子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九蟒五爪——孔雀/豹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雪雁/虎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八蟒五爪——白鹇/虎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鹭鸶/彪七品——素金顶————————五蟒四爪——(溪鸟)鸟和(束力鸟)鸟/犀牛八品——起花金顶———————五蟒四爪——鹌鹑/犀牛九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蓝雀/海马末入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黄鹂/无

  三、官员的称呼

  大学士—————中堂太子少保————宫保吏部尚书————天官、冢宰礼部尚书————大宗伯户部尚书————大司徒、大司农刑部尚书————大司寇兵部尚书————大司马工部尚书————大司空左都御史————总宪左副都御史———副宪通政使—————银台御史——————侍御、都老爷

  郎中、员外郎——部郎、郎官主事——————主政总督——————制军、制台、制宪、督宪、部堂巡抚——————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抚宪、部院河道总督————河台、河帅漕运总督————漕台、漕帅学政——————学台、学院、学宪布政使—————藩台、藩司、方伯、东司按察使—————臬台、臬司、廉访、西司盐运使—————盐司道员——————道台、观察知府——————太守、太尊、黄堂、五马同知——————二府、分府、司马通判——————别驾、三府知州——————牧、刺史州同——————州驾、州司马州判——————别驾、州司马知县——————明府、令、大令、宰、邑尊、邑宰、邑令、令尹、大尹学官——————教官、校官、学老师县丞——————左堂、二尹、捕厅主簿——————三尹吏目——————捕厅、右堂典史——————捕厅、右堂、廉捕、少尉、少尹、少府巡检——————捕厅、巡政、分司提督——————军门、提台总兵——————总镇、镇台副将——————协镇、协台

  另:

  正一品——文官: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官:领侍卫内大臣从一品——文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武官:将军、都统、提督正二品——文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官: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文官: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官:副将正三品——文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官:参将从三品——文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官:游击正四品——文官: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各省道员武官:都司从四品——文官: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官:城门领正五品——文官: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

  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官:守备从五品——文官: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官:守御所千总正六品——文官: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官:门千总、营千总从六品——文官: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官:卫千总正七品——文官: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武官:把总从七品——文官: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文官: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官:外委千总从八品——文官:翰林院典簿、府训导、州训导、县训导武官:委署骁骑尉正九品——文官: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簿武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官:翰林院待诏、刑部寺狱、州吏目、巡检武官:额外外委未入流——文官:京县典史、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无

篇十六:一品武官补子象征意义

P>  如何从官服图案看出清朝官员级别这些图案都有什么区别呢

  本文导读:

  清朝官服图案的正式称呼叫“补子”,它的作用是区分官员级别,以及是文官还是武官。文官的补子图案为飞禽,武官的补子图案为走兽。由于清朝奉行的是以文制武原则,所以基本上同个级别的官员,“飞禽”补子的地位要高于“走兽”。比如同为封疆大吏的总督和提督,前者官阶为正二品(一般会加上从一品兵部尚书衔),后者官阶为从一品,但提督要完全受总督节制。

  除了飞禽走兽的补子外,清朝官服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补子图案,那就是龙和蟒。多数人印象中都以为只有皇帝的衣服才能绣着龙,其实除了皇帝本人外,还有一些人也能得到这样的特殊待遇。

  清朝官服上级别最高的是亲王补服,图案为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其次是郡王补服,图案为身前身后以及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排在第三的是贝勒补服,图案为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排在第四的是贝子补服,图案为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排在第五的是镇国公、辅国公,图案为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上述都是清朝宗室爵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皇亲国戚。

  除了宗室爵位外,清朝官员能得到的最高级别依次是公爵、侯爵、伯爵,这三者都属于超品(比一品官级别更高),补服图案为身前身后绣九蟒。排在其后的是子爵,补服图案为身前身后绣麒麟(同一品武官)。再后是男爵,补服图案为身前身后绣狮子(同二品武官)。

  除了少数宗室成员以及获得爵位的高官外,绝大部分清朝官员的补服不是“飞禽”就是“走兽”。一品文官补子图案为仙鹤,象征仙风道骨和长寿;二品文官补子图案为锦鸡,象征吉祥和一呼百应的风范;三品文官补子图案为孔雀,象征大德大贤、具有文明品质;四品文官补子图案为鸳鸯,象征坚定忠心;五品文官补子图案为白鹇,象征行止闲雅,为官不急不躁;六品文官补子图案为鹭鸶,象征好而洁白;七品文官补子图案为鸂鶒,象征要造福百姓;八品文官补子图案为鹌鹑,象征事事平安和安居乐业;九品文官补子图案为练鹊,象征报喜。

  此外,清朝司法体系官员虽然也都是文官,但他们的补服没有级别之分,补子图案都是獬豸(一种能辨是非曲直的古代神兽),象征公平公正。

  武官补服上的图案全部为猛兽,其中一品武官补子图案为麒麟,象征仁厚祥瑞、武备而不为害;二品武官补子图案为狮子,象征威猛雄壮;三品武官补子图案为豹,在古代神兽排

  名中,豹在狮子之下,在老虎之上,象征勇猛迅捷;四品武官补子图案为虎,象征威武;五品武官补子图案为熊,象征阳刚;六品武官补子图案为彪,象征对敌凶狠残暴;七、八品武官补子图案同为犀牛,象征顽强坚毅;九品武官补子图案为海马,这是一种海陆两栖的神兽,象征底层军官要能在任何环境中同敌人奋勇作战。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官服上的补子制作精良,且数量有规定,因此有较高的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

篇十七:一品武官补子象征意义

P>  补服样式分析

  班级姓名学号

  文武官服补子

  补服,又称“补子”,是从我国的明朝开始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时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在中国古代的服饰制度中,最能反映封建等级制度的,要数文武百官的官服了。各级的官员按照文武品级的不同,装饰在官服上的图案纹样也各不相同。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的花纹图案,我们看到了古代官吏等级制度的缩影。补服是一种饰有品级徽识的官服,或称“补袍”或“补挂”。它是从明清时期开始出现的。明清时期的官员所用的补子都是以方补的形式出现的,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明代的官补尺寸较大,制作精良,以素色为多,底子大多为红色,上面用金线盘成各种图案。其文官补子绣有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补子则绣单兽,或立或蹲。与明代的补子相比,清代的补子小而简单,前后成对,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补子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五彩织绣,色彩非常艳丽。明清时期的补子是随着官职而存在的,因而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制作,由此它有着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补子用飞禽代表文官,如一品文官用仙鹤补;用猛兽代表武官,如一品武官用麒麟补(清代)。明代文武官服补子,洪武二十六年(1393)以后,朝延官吏,不论文武,不论级别,都必须按规定在袍服的胸前和背后缀一方补子,文官用禽,武官用兽,以示差别,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装束。

  。

  明代发明的补子,清代沿用,但形制上有些区别。明代补子织在大襟袍上,所以补子前后都是整块。清代补子是缝在对襟褂上的,因此补子前片都在中间剖开,成两个半块。明代补子以素色为多,底子大多为红色,

  上用金线盘成各种图案;五彩绣补较少见。清代补子大多用彩色,底子颜色很深,有绀色、黑色和深红等。明代补子四周,一般不用边饰。清代补子都装饰有花边。明代有些文官(如四、五、七、八、九品)的补子,常织绣一对禽鸟。而清代的补子都绣织单只禽鸟。清代命妇礼服也缀有补子,所绣纹饰,视其夫或子的品级而定。武官之母、妻则不用兽纹,只用鸟纹,且尺寸略小,长宽约24厘米左右。明代文官服补子:文官一品用仙鹤,二品用锦鸡,三品用孔雀,四品用云雁,五品用白鹇(一种产于我国南部的观赏鸟),六品用鹭鸶,七品用鸂鶒(xichi)(古时指像鸳鸯似的一种水鸟),八品用黄鹏,九品用鹌鹑。明代武官服补子:武官一品、二品用狮子,三品用虎,四品用豹,五品用熊,六品、七品用彪,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马。杂职用练鹊。法官(风宪官)用獬豸(古丁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辨别曲直,用角争斗)。定职官常服用补子为:公候、驸马、伯,用麒麟、白泽。《清会典图》有详细的规定,兹抄录如下:皇子龙褂,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五肩前后各一,间以五采云。亲王补子,绣五爪金龙四团,两肩行龙,色用石青,凡补服,服色都如此。郡王,绣五爪行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贝勒,绣四爪正蟒二团,前后各一。贝子,绣四爪行蟒二团,前后各一。辅国公和硕额附、民公、侯、伯的补服,与贝子相同。

  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鵣,八品绣鹌鹑,九品绣练雀。未入流补服制同。都御史绣獬豸,副都御史、给事中、监察御史、按察史,各道补服,制同武官:一品绣麒麟,镇国将军、郡主额附子,补服制同。二品绣狮子,辅国将军、县主额附子,补服制同。三品绣豹,奉国将军、郡君额附一等侍卫,补服制同。四品绣虎,奉恩将军、县君额附二等侍卫,补服制同。五品绣熊,乡君、额附三等侍卫,补服制同。六品绣彪,蓝翎侍卫,补服制同。七、八品绣犀。九品绣海马。神乐暑有文、武生。武生袍,销金葵花,无补子,文生袍有补子。不过袍子样式与文武官补服有区别,主要是袖口。和乐生袍服,红缎为之,前后方澜,绣黄鹂,从耕农官,补服绣采云捧日。

篇十八:一品武官补子象征意义

P>  历代正史的舆服志对各阶层人士的服装车马膳食等日常生活元素无不一一记录而对服装的记载尤其详尽是研究中国服装史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资古人一般称衣服为衣裳穿在上面的叫衣穿在下面的叫裳

  衣冠禽兽解读封建等级制度文武百官官服图

  在中国古代的服饰制度中,最能反映封建等级制度的,要数文武百官的官服了。明、清两代,官员在朝服的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形的图案,叫补子,又称“背胸”、“胸背”。一般用彩线绣制,亦称“绣补”,也有织造的。文官用禽,武官用兽,以示差别,是区分文武官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的花纹图案,我们看到了古代官吏等级制度的缩影。

  相传补子起源于武则天时代(武则天的官吏制度)。一天武则天上朝时赐给官员们绣了花的官袍。因为十分好看,又是御赐之物,所以其他官员纷纷效仿。补子就从这里而来。补子的源头可以上溯至蒙元时代。内蒙古正蓝旗羊群庙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纹的补子,同时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确实发现了不少具有方补形式的元代织物。但这些服饰没有作为补服出现,且这些方补多作花卉状,它们在当时并没有

  作为官阶的标志。

  从明代出土及传世的官补来看,其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早期的官补较大,制作精良,文官补子均用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则用单兽,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补子却只用单只立禽,各品级略有区别,通常是:一品鹤,二品、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而武官还是用单兽,通常为: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鹊;风宪官:獬豸。除此之外,还有皇帝作为赐服专门赐给特定人物的赐补,有斗牛和飞鱼两种。

  明清官员所用补子都是以方补的形式出现的,明代发明的补子,清代沿用,但形制上有些区别。明代补子织在大襟袍上,所以补子前后都是整块。清代补子是缝在对襟褂上的,因此补子前片都在中间剖开,成两个半块。明代补子以素色

  为多,底子大多为红色,上用金线盘成各种图案;五彩绣补较少见。清代补子大多用彩色,底子颜色很深,有绀色、黑色和深红等。明代补子四周,一般不用边饰。清代补子都装饰有花边。明代有些文官(如四、五、七、八、九品)的补子,常织绣一对禽鸟。而清代的补子都绣织单只禽鸟。清代命妇礼服也缀有补子,所绣纹饰,视其夫或子的品级而定。武官之母、妻则不用兽纹,只用鸟纹,且尺寸略小,长宽约24厘米左右。

  官吏服饰是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文化的表征之一,在其承载的文化符号中,可以看到人与动物的亲密和谐关系。这些自然现象和自然物质被图案化,刺绣在官员所穿用的服装上,并且作为一种国家的服饰礼仪制度。这和西方的服饰礼仪截然不同,是中国民族性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中国古代服装(AncientChineseArticlesofClothing)

  是指中国古代的各种衣裳、冠帽、鞋袜等服装,在世界上自成一系,其结构与款式随着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而逐渐变化。通过对古代服装的研究,可以认识历代人物的风貌。在鉴定有关文物时,服装也是断代的重要尺度。

  龙袍饰十二章纹古代天子和最高级官员所穿的礼服,称为衮。在衮的上面,据说绣着蜷曲形的龙,表示尊贵。后来,从衮发展出了龙袍。衮衣上一般绣有日、月、星、山、龙、华虫、宗彝、藻纹、火、粉米、黼、黻十二种纹饰,称为“十二章纹”,据说从舜帝开始就用这十二章纹作为衮服的装饰了。在周朝,

  当诸侯卿大夫与天子一起参加祭祀时,服装上的章纹自公爵起视帝服降一等用之。天子衮服用十二章,公爵衣裳用九章,侯、伯只能用七章、五章,以下递减。

  十二章纹各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日、月、星纹代表三光照耀,象征皇恩浩荡、普照四方;山纹代表高大、稳重和四方土地,象征天子高高在上,治理四方水土;龙为神兽,变化多端,神龙见首不见尾,象征天子神秘莫测,善于审时度势处理国家大事;华虫即锦鸡,将华虫图案绣在天子的礼服上,象征尊贵和不可侵犯;宗彝为古代祭祀用的一种器物,象征帝王不忘祖先的忠孝美德;藻纹代表文采,象征帝王文质彬彬,锦口绣心;火代表光明,象征君子处理政务光明磊落;粉米就是白米,粉米纹象征统治者养育人民,安邦治国,重视农桑;黼为礼服上半黑半白的花纹,为斧头形状,象征判断力强,做事果敢;黻为礼服上青黑相间的花纹,为亚字形,代表背恶向善,象征帝王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品德。

  古代中国是礼制社会、等级社会,无论衣、食、住、行都有相应的规定。历代正史的《舆服志》对各阶层人士的服装、车马、膳食等日常生活元素无不一一记录,而对服装的记载尤其详尽,是研究中国服装史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人一般称衣服为衣裳,穿在上面的叫衣,穿在下面的叫裳。但古代的裳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裤子,而是跟裙差

  不多的样子。衣和裳连在一起的叫深衣。据《礼记·王制》记载,深衣在传说中的有虞氏时代就产生了,是秦汉以前较为流行的服饰。

  上衣尚玄下裳尚黄衣和裳各有其含义,衣象征天,裳象征地,因为古人认为天玄地黄,故上衣的颜色尚玄,下裳的颜色尚黄。和其他许多古代生活用具一样,古代服装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日用品变成艺术品、吉祥物的过程,这一点在官服上表现得尤其明显。早期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缓制和用色制,是按佩饰的不同和服装的颜色来区分等级,以此作为品级官位的标志。如汉代相国、诸侯王佩金印绿绶,“三太”(太师、太傅、太保)和“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佩金印紫绶,“九卿”(太常、光禄勋、少府、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等佩银印青绶,御史中丞、太中大夫、州刺史、太史令、祭酒、黄门侍郎等佩铜印黑绶,低级官员佩铜印黄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官员的等级不同,

  其官服的颜色、形制、质地也不同,此时期的官服又称“品色衣”。到隋唐时期,“品色衣”逐步演变为官吏常服。唐朝时,三品以上文武官员穿紫色的官服,佩十三銙金玉带,执象笏;四品官穿深绯色官服,佩十一銙金带,执象笏;五品官穿浅绯色官服,佩十銙金带,执象笏;六品官穿深绿色官服,佩九銙银带,执竹木笏;七品官穿浅绿色官服,佩九銙银带,执竹木笏;八品官穿深青色官服,佩八銙石带,执竹木笏;九品官穿浅青色官服,佩八銙石带,执竹木笏。以后历代官服的用色虽有些变化,但基本上都以紫、绯、绿、青四色来定官位高低。另外,唐代还规定三品官以上佩金鱼袋,五品官以上佩银鱼袋。

  唐代官服还出现了吉祥图案。武则天延载元年(公元694

  年)规定,三品以上文武官员服绣袍,所饰纹饰各不相同。诸王饰盘龙、鹿纹;宰相饰凤池纹;尚书饰对雁纹;十六卫将军饰麒麟、虎、鹰、牛、鹘、狮子、獬豸等纹饰。很多学者认为,武则天时期用官服上的禽兽纹来区分官员等级的做法,是明清时期官服上的“补子”的来源。

  传说獬豸能明辨是非宋代官品服色,基本沿袭唐制。按宋制,官员凡服绯、服绿二十年者,如历任无过,经审核后可改授更高一级的官服。因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刑部尚书、刑部侍郎、大理卿、大理少卿等为执法之官,其官服也与众不同,均戴獬豸冠,佩青荷莲绶,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这种神兽能明辨是非。《述异记》记载:“獬豸者,一角羊也。性知人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獬豸冠,是按獬豸角的形状做成的帽子,古代法官常戴这种帽子,寓意执法公正。直到清代,御史及按察使的“补服”前后还绣有獬豸图案。

  明朝官服补子

  明清补服饰禽兽图明清时期的官服称为“补服”,又称“补子”、“补袍”或“补褂”,是一种饰有品级徽识的官服,在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有一块方形的图案。图案一般用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方法制作。明代补子织在大襟袍上,所以前后补子都是整块,清代

  补子是缝在对襟褂上的,因此补子前片都在中间剖开,成两个半块。另外,明代补子以素色居多,底子大多为红色,上用金线盘成各种图案。而清代补子大多用彩色,底子颜色很深,有绀色、黑色和深红色等。

  补服图案用飞禽代表文官,用猛兽代表武官。从传世的补服来看,明代文官补服图案均用双禽,而武官则用单兽,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补服图案只有单只禽鸟。

  吉祥鸟彰文臣贤德猛兽图显武官威仪明清两代补服上的鸟兽纹饰和等级大同小异,清代对补服图案的规定是:文官一品用仙鹤,二品用锦鸡,三品用孔雀,四品用云雁,五品用白鹇,六品用鹭鸶,七品用鸂鶒,八品用鹌鹑,九品用练雀。武官一品用麒麟,二品用狮子,三品用豹子,四品用老虎,五品用熊,六品用彪,七、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马。显然,文官补服用禽鸟为吉祥图案,是彰显其俊才贤德,武官补服用猛兽为吉祥图案,是彰显其威仪勇猛。文官一品用仙鹤补服,其含义主要源于《诗经·小雅》中的“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取其奏对天子之意。另外,仙鹤在吉祥鸟中地位仅次于凤凰,而凤凰是皇后的象征,故仙鹤有官居一品的寓意。二品图案的锦鸡亦称“金鸡”、“玉鸡”,有一呼百应的王者风范,其羽毛色彩绚丽,传说还能驱鬼辟邪,是吉祥的象征。三品图案的孔雀是一种大贤大德、具有

  文明品质的瑞禽,是吉祥、富贵的象征。四品图案的云雁飞行有序,是文明礼仪的象征。五品图案的白鹇行止娴雅,又称“义鸟”,是忠诚高雅的标志。六品图案中的鹭鸶亦称白鸟,羽毛洁白,飞行有序,寓意廉洁守法。七品图案的鸂鶒是一种水鸟,也叫“紫鸳鸯”,鸳鸯成双成对,鸳鸣鸯和,象征坚贞忠心。八品图案的鹌鹑寓意平安,是一种吉祥鸟。九品图案的练雀又称练鹊、绥带鸟,是权力和富贵的象征。

  武官一品补服图案的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瑞兽,有“仁兽”的美誉。以麒麟为一品武官的官阶形象,象征统领仁义之师。二品图案的狮子是万兽之王,是武力和权威的象征。三品图案的豹是“孔武有力”的猛兽,武官补服图案排序,豹在狮子之下,在虎之上,可见豹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十分崇高。四品图案的老虎古称“山兽之君”,古代勇猛之士被称为“虎贲”、“虎士”,《宋书·符瑞志》说:“白虎,王者不暴虐,则白虎仁,不害物。”因此虎不仅象征威猛,还象征“仁、智、信”。五品图案的熊体形大而且勇猛,它作为武官官阶的形象,是取其阳刚之意。六品图案的彪是一种凶悍残暴的猛兽,作为武官官阶形象,是取其对敌凶狠之意。七品、八品图案的犀牛角锐皮厚,角可制矛,皮可制甲,象征兵器犀利。九品图案的海马并不是我们平时常见的形体很小的海洋动物,而是传说中和马模样相同、背上长出两只翅膀的神兽。传说这种神兽能水陆双行。用海马作武官官阶形象,是取其在水陆

  皆可勇猛杀敌之意。

  官服解读何为“红得发紫”“大红大紫”和“红得发紫”都是比喻人生显赫如日中天,那么为什么不用别的颜色来形容,而非要用红色和紫色呢?这跟中国古代对颜色的定义以及官服制度密切相关。中国古代把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两种,正色是指青、赤、黄、白、黑5种纯正的颜色,间色是指绀(红青色)、红(浅红色)、缥(淡青色)、紫、流黄(褐黄色)5种正色混合而成的颜色。正色和间色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丝毫不得混用,比如孔子曾说“红紫不以为亵服”,不能用红色或者紫色的布做家居时的便服。作为间色的紫色本来是卑贱之色,《释名·释采帛》:“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但是,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偏偏喜欢紫色。

  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至于当时5匹生绢也买不到一匹紫色布。齐桓公看到这种现象十分担心,于是管仲劝他不要再穿紫衣,“三日,境内莫衣紫也”。然而,齐桓公始创的这个传统却流传了下来,南北朝时期创立了五等官服制度:朱、紫、绯(深红色)、绿、青。以唐代为例,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四品着深绯色,五品着浅绯色,六品着深绿色,七品着浅绿色,八品着深青色,九品着浅青色。

  武则天当政时期,有一个叫傅游艺的官员擅长拍马屁,一年之间自青而绿而朱而紫,时人号为“四时仕宦”。而白居易的著名诗句“江州司马青衫湿”,被贬官后的诗人只有穿“青衫”的资格。“朱”是正色,“红”是间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用“红”取代了“朱”,由“大红”而“大紫”,比喻官位升迁,“红得发紫”也是同样意思。

  官服分颜色从唐朝开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的字样;州的长官刺吏,亦不拘品级,都穿排袍。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废除,只在帽顶及补服上分别品级。清代官服原则上都是蓝色,只在庆典时可用绛色;外褂在平时都是红青色,素服时:改用黑色。

  隋统一全国,一方面推行汉族已经形成的的服饰制度,另一方面也难以摆脱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隋炀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将相各服其服。下令不准百姓服黄色衣裳,从此黄色也了皇帝专用的服色。唐代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由于当时丝织业的发达,审美观念的独特,所以当时官服质地款式更加讲究,幞头形制富于变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颇为流行,女服色彩艳丽。五代十国享祚日浅,服饰大体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变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渐趋繁缛,也曾经多次修改。但与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创新,色调趋于单一,有向质朴、洁净、自然方向倾斜的趋势。男子上身以圆领长袍为主,以季节不同而服凉衫、紫衫、毛衫、葛衫、鹤氅等。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其面料为罗、纱、锦、缕、毅、绢。尤其是裙子颇具风格,其质地多见罗纱,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褶裥裙也是当时裙子中有特点的一种,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贵族妇女着裙的褶裥更多。南宋时期,“服饰乱常”,也尚北服。

  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其服饰既袭汉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饰仿照先秦时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饰则仍是披发椎髻,夏戴笠,冬服帽。

  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蒙古族的衣冠,以头戴帽笠为主,男子多戴耳环。然至元大德年间以后。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认其便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饰、内臣服饰,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样制、等级、穿着礼仪真可谓繁缛。一般男子服饰,以袍衫为主,形制多样,儒生文士则以襕衫、直裰为常衣。妇女服饰主要有袍衫、袄、霞披、褙子、比甲、裙子等。

  清代官服以顶戴花翎显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官服中的礼冠名目繁多,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

篇十九:一品武官补子象征意义

P>  清朝武官官服补子知识

  清朝武官官服补子知识介绍方形补子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有圆形补子及方形补子。圆形补子

  为皇亲贵族所用,方形补子为文武所用。凡补服都为石青色。方形补子所绣的纹样不同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

  清代武官一律用兽类来划分上下不同: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这倒真应了旧时文武百官无非都是皇帝羽翼爪牙之说了。除此之外,冠饰、束带、佩带物等等,在在都以不同形制作等级之分。如清朝冠顶上东珠的多少有无,宝石的颜色大小,从皇子亲王到七品芝麻官,都按身份的尊卑贵贱有严格的规定。八品以下,珠也没有,宝石也没有,只是个光顶子。清代文官官服补子清朝补服,也叫“补褂”,为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长,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清朝补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种官服,穿着的场所和时间也较多。凡补服都为石青色。方形补子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补子又分为文、武两种。清代官服补子大体与明朝官服补子类似。不过清朝文官补服上的禽鸟与明朝最大区别是清朝文官补子上的禽鸟只有一只,而明朝文官补子上的禽鸟则是两只,明朝和清朝武官补子则都只有一个走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鸳鸯,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蓝雀。清朝服饰之清代朝珠朝珠是清代朝服上佩戴的珠串,形状如同和尚胸前挂的念珠。朝臣,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儿女和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大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穿着朝服时,才得挂用。它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之一,平民百姓在任何时候都不许佩挂。朝珠通常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是从佛教

  的“念珠”衍化而来。每串朝珠的珠数都严格规定为108颗,据称佛教将108作为佛的象征。朝珠每隔27颗珠子夹入一颗“佛头”加以间隔,使其在色泽上与朝珠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佛头”共有4颗,色泽和大小一致,直径比朝珠大一倍左右,将108颗朝珠四分,也称之为“分珠”,据说是寓意四季。朝珠顶部的那颗佛头上,连缀一塔形“佛头塔”,其穿孔的方式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两头各从对穿的孔的一头穿进,然后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为一。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有一块宝石大坠子,大坠上端还垂有一块宝石,称之为“背云”。葫芦状佛头塔的两侧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银丝珐琅裹着宝石的小坠角,称为“纪念”。

  清代皇后穿朝服时,要身挂三盘朝珠,中挂东珠朝珠,两侧为珊瑚朝珠;穿吉服时则挂一盘,珠宝杂饰随意。而皇贵妃、贵妃、妃等人身穿朝服时,中间佩戴一盘蜜蜡或琥珀朝珠,左右斜挎肩挂两盘红珊瑚朝珠;嫔以下乃至贝勒夫人、辅国公夫人、乡君等人,身穿朝服中间佩戴一盘珊瑚朝珠,另两盘为蜜蜡或琥珀朝珠;民公夫人、五品命妇身穿朝服时所挂的三盘朝珠,则在青金石、绿松石、蜜蜡、琥珀、珊瑚中随心选用,无严格定制。

  清代的朝珠多用东珠(珍珠)、翡翠、玛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蜡、水晶、沉香、青金石、玉、绿松石、宝石、碧玺、伽楠香、桃核、芙蓉石等世间珍物琢制,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由项上垂挂于胸前。朝珠的材质珍稀高贵,一般都以光素的形态出现,着意表现它的材质,以显其气质非凡。清代朝珠的绦用丝线编织,颜色等级分明:明黄色绦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全绿和金黄色绦是王爷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县、郡官为石青色。

  朝珠的大小质量也表示了官位的高低。觐见皇帝时必须伏地跪拜,只要朝珠碰地,即可代替额头触地。朝珠的直径越大,珠串就越长,佩挂者俯首叩头的幅度就可减小,这可以说是皇上对不同官职的不同恩赐。

  妇女悬挂的朝珠,与男子所佩者略有不同。其区别主要看朝珠上的“纪念”,两串在左者为男,两串在右者为女,两者不能颠倒。此外,还有一些规定:如命妇穿着吉服参加祈谷、先蚕等古礼,只需佩挂一盘朝珠;若遇重大朝

  会,如祭祀先帝、接受册封等时,则要佩挂三盘朝珠,同时还必须穿着朝服。三盘朝珠的具体佩挂是正面一盘佩于颈间,另外两盘由肩至肋交叉于胸前。至于男子,在任何场合都只悬挂一盘朝珠。

篇二十:一品武官补子象征意义

P>  清朝补服,也叫“补褂”,为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长,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清朝补子比明朝略小。方形补子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有圆形补子及方形补子。圆形补子为皇亲贵族所用,方形补子为文武官员所用。凡补服都为石青色。方形补子所绣的纹样不同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

  武一品官补子

  图为武一品官补子(麒麟纹样)

  武三品补子

  图为武三品补子(豹)

  武六品补子

  图为武六品补子(彪)

推荐访问: 一品武官补子象征意义 武官 一品 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