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或推动的有哪些20篇

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或推动的有哪些20篇

时间:2022-11-04 12:40:04 来源:网友投稿

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或推动的有哪些20篇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或推动的有哪些  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贡献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一场残酷的武装侵略东北的战争。3000万的东北同胞陷入了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或推动的有哪些20篇,供大家参考。

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或推动的有哪些20篇

篇一: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或推动的有哪些

  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贡献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一场残酷的武装侵略东北的战争。3000万的东北同胞陷入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无数英烈血染山河。在强压之下,东北人民奋起反抗,不畏艰险,勇赴国难,与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长达14年的悲壮斗争,书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感人篇章。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东北抗联同日本侵略军进行殊死对抗的理念指导。它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学说,产生了彪炳史册的东北抗联精神;在实践上对东北、对全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注入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一、对理论精神的贡献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形成了彪炳史册的抗联精神。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以马列主义的“大联合”理论为根本,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和丰富。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当中的“大联合大团结”理论与东北抗日战争实践相结合的具体成果。1931年9月18日,日本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本关东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的侵略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强烈的抗日怒潮。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拯救中华民族的重任,接连发出号召,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在号召中,党明确提出,“要加紧领导和发展群众的反帝运动”“要尽量同下层小资产阶级,如象一部分革命学生、小商人,以至城市贫民成立反帝的公开组织,而取得其领导”。1933年1月26日,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的《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中指出,在东北抗战中,我们总策略方针

  是“尽可能的造成全民族的(计算到特殊的环境)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虽然是不可靠的动摇的力量,共同的与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明确地提出党在东北地区建立反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共产党注重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战略思想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特别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名义公开发表了《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2月,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完整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策略方针。从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原则出发,根据这一时期主客观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东北抗日战场的变化,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完整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统一战线的观点。

  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东北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党领导东北抗联和东北人民同残暴的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14年之久的殊死搏斗,在顽强的英勇奋战中形成了载入历史的伟大东北抗联精神。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后人仔细挖掘、传承和弘扬。彭真曾说“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中,有三段历史最为惨烈,一个是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一个是长征之后的三年游击战争,一个就是东北抗联14年的苦斗。”在孤悬关外,与党中央失去一切联系的情况下,信念坚定的抗联战士们咬紧牙关,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指挥棒,坚持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根本战略理念,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危难情况下,凭着坚强意志和统一战线策略创造了以少战多,牵制日军不能入关的奇迹。时间荏苒如梭,岁月变幻如流,了不起的东北抗联精神始终闪耀着英勇奋战的精神光芒。

  二、对东北抗战的贡献

  抗日统一战线团结起东北各族人民共同抗日,组建东北抗日联军,推动东北抗日战争深入发展。面对日本的野蛮侵略,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第一时间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逐渐形成了最初的抗日联合战线。随着局势的发展,东北抗联根据当时抗日斗争的形势变化,联合民间各种武装抗日力量,一步步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东北抗联的组建过程显示出了东北抗日战争从人民自发起来抗日,到建立成建制军队,统一战线是最重要的策略。1932年,党领导建立起十五六只抗日游击队,成为东北抗联的前身,其中有以工人农民为基础建立的,如巴彦、磐石、延吉、汤原、珠河、宁安、饶河等游击队。也有在义勇军基础上建立的。如绥宁反日同盟军、东北救国游击军等。1933年1月2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央名义给东北发来指示信,转变“左”的政策,开始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要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形势发生新的变化。各地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主动团结义勇军、山林队,游击队迅速发展壮大,抗日力量不断增强,建立人民革命军,树立起了全民族武装抗日的旗帜。随着八一宣言和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的发表,东北抗日武装陆续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在抗日统一战线政策下,共编成11个军。其中1至7军是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8至11军是在统一战线政策下,服从、接受党领导的武装。

  正是有了东北抗日民族同一战线,才使东北各自为战的对抗日本侵略者的力量团结在一起,也正是有了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动员了更多的百姓参与到抗战中来。正是有了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指挥,东北抗联才迅速发展壮大。抗日战争发展到1936年以后,东北抗日联军人数不断增加,最多的时候,达到了3万多人,抗日游击区达到70余县。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动员了东北军民起来抗日,投身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事业当中。它极大地促进了东北地区全体人民的觉醒和团结,有力地推动了东北抗日战争的深入发展。

  三、对全国抗战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统一战线延缓日军全面侵华进程,配合了全国抗日战争;阻滞日军北犯苏联的意图,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一)全国抗战开始之前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其野心昭昭,他们企图以东北为切入口,吞并整个中国,进而统治全世界。中国共产党以统一战线联合各种抗日武装,首先在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牵制和消灭了大批日军有生力量。“根据伪奉天省警察署统计:仅在辽宁及附近区域,1934年6月,我抗日军队对敌作战达到709次,7份月759次,8月份1516次,12月份1706次。根据伪满铁路总局统计:1934年3月至10月,哈尔滨铁路遭到127次袭击,整条铁路平均每月受到100多次袭击。1934年3月至10月,哈尔滨铁路遭到127次袭击,整条铁路平均每月受到100多次袭击。黑龙江省抗日战争研究会的统计数字是:东北抗日联军对日战斗次数达到10万次以上。”关于这场战争,日本陆军省公布的日本方面在战争中死伤的具体数据是,“从1931年九一八至1935年末,日本关东军伤亡数字为:战殁者4200人,伤病17.13万人。算上日本关东军参谋部公布的数据,1936年到1937年9月,日军伤亡人数为2662,在入侵东北部的六年中,关东军共有178200人死亡或受伤。在入侵中国东北的六年中,关东军共有17.82万人死亡或受伤。”发动九一八战争后,日军在东北投入兵力持续增加,“1931年底增加至3个师团,1932年达到了6个师团,1933年至1936年维持在5个师团,1937年为7个师团,1939年为9个师团,1940年为12个师团。1941年‘关特演’时兵力达到76万。”从1937到1938年,仅仅这一年,关东军兵力从16万猛增到37万,但是新增加的兵力一兵一卒也没有入关南下,全都留在了东北。究其原因,如日本史料中所说:东北匪患猖獗,非全力不可灭之。

  

篇二: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或推动的有哪些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式

  1.“何梅协定”:背景:1935年,日本为侵占华北而蓄意制造了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国民政府派何应钦同日军华北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郎谈判,签订了《何梅协定》。内容:中央军队撤出河北省境,取缔一切抗日活动。影响:华北门户被打开。

  2.日本策划“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实质: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影响:使华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日趋殖民地化,民族危机加深了。

  二、瓦窑堡会议:背景: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内容: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推动了全国各阶层爱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三、一二·九运动:原因:华北事变,日本进一步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共产党号召领导。过程:一二·九运动中,北平学生喊出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宣传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意义:打击了国民党的卖国政策,揭露了日本企图吞灭中国的阴谋,宣传了中共“停止内

  战,一致对外”的抗日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促进了青年知识分子同工农运动的结合,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四、西安事变:背景原因:1935年华北事变,日本扩大侵略中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是。在日本加紧侵华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和解停战,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蒋坚持“剿共”计划,张、杨多次劝谏,却遭无理训斥。发生:1936年12月12日,张、杨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各方反应及和平解决:国民党内亲日派头子何应钦企图置蒋于死地,挑起内战,以夺取统治权;亲英美派宋美龄、宋子文等为营救蒋介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积极奔走;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主张,经多方面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意义:显示了中国各阶层包括国民党内许多人士要求实现团结抗日的强烈愿望;表明了中共团结抗日的诚意;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篇三: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或推动的有哪些

  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根本变化从而阶级关系和社会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标志着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开辟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扫清了道路创造了前提

  中国1919-1949年的统一战线1.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统一战线。由广大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统一战线。2.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工、农、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工、农、知识分子和非劳动者的联盟。3.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第二次合作)。包括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英美派。4.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包括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广大华侨、各界民主人士及其他爱国分子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地方实力派。

  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

  孙中山

  旧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三民主义”。它是民生主义的纲领之一。主张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消除地主从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办法是私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国家按价征税,以后涨高的地价归公,同时保留由国家照呈报地价收买的权利,以防地主少报地价。缺点: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意义:既使中国富强,又避免产生贫富悬殊的现象,避免社会危机。新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1924年,孙中山改组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希望实现“耕者有其田”,并提出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这与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从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中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订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意义:首次肯定广大农民以革命手段获取土地的权利、缺点: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并不符合中国国情。《兴国土地法》:1929年4月,毛泽东在江西兴国制订。修正:对井冈山土地法有原则性的修正,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毛泽东与邓子恢)

  中共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

  双减双交: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意义:减租减息照顾到了地主和富农的利益,有利于争取地主中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而交租交息,则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

  中共解放战争时期(中共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五四指示:1946年5月四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7月到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土地会议上制定通过,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缺点:“征收富农多余财产”的规定有侵犯部分中农和工商业者的现象。此次会议之后解放区农村掀起了土改的热潮。意义: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中共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时期(中共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时期(1949年-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修正:由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目的: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与解放区土改的区别:1.范围更广(以往是在根据地或解放区进行,这次是在全国包括少数民族地区推行);2.目的有了新变化(以往是为了赢得革命的胜利,这次是为解放农村的生产力和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3.对富农实行了新的政策(以往是打击或限制,这次采取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4.影响更深远(这次土改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意义:1.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3.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4.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5.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6.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

  中共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共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年-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农村社会主义改造:1.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3.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3.分为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互助组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自愿组成,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仍归农民个人所有,但在生产方面组织起来、互帮互助,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第二个阶段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牲畜和大农具也付给一定的报酬,具有办社会主义的性质。第三阶段是高级社。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意义:将农民组织起来,使农业由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变味合作经济,逐步摆脱贫困,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三大改造的意义):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根本变化,从而阶级关系和社会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标志着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开辟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扫清了道路,创造了前提。

  中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现在)中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现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意义: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生,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附表:附表:▲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到土地革命前期(参看下一栏“土地革命时期”)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作用有利于开展农民运动,反对军阀统治。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有了保障。大大提高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保证了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原因为了反对军阀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时期)

  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将农民组织起来,使农业由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变味合作经济,逐步摆脱贫困,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

  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抗日战争时期

  为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日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1947年起中共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解放区1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

  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由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逐步改造

  为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

  

  

篇四: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或推动的有哪些

  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这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24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一大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之成为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它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上一致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1.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这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一大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之成为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它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上一致,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国民党被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成为国共合作的组织形式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推动下,中国人民掀起了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在大革命的紧要关头,以陈独秀为代表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共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大资产阶级公开叛变,而民族资产阶级也附和了大资产阶级的反动,以致国民革命失败。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统一战线中只剩下了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虽然退出了革命的营垒,但没有掌握国家政权,他们仍受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压迫和限制。中国共产党主要依靠国民党一大旧址

  农民,高举革命的旗帜,推动革命走上复兴之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发生明显变化。但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者无视这些变化,继续实行“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的错误政策。结果丧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利时机,革命事业再次受到重大损失。遵义会议后,特别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的讲话中,毛泽东论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强调在警惕右倾投降主义的同时,要着重克服“左”倾关门主义的倾向,同时认为在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民族资产阶级左翼抗日,右翼中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英美派有参加抗日的可能,从而圆满地解决了党的政治战线与策略问题。3.抗日战争时期。卢沟桥事变后,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社发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其特点是: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阶级矛盾的复杂性,它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第二,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质上是两个政权和两种军队带有阶级对抗性的合作。第三,国共两党没有共同政治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共同点只有抗日。第四,处于有利而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4.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正确方针,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一步壮大。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五一”口号发出召开新政协,准备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热烈响应,他们的代表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中共领导下的新政协的筹备工作。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的制定和通过,表明统一战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证明,统一战线的确是战胜敌人的一个主要法宝。

  82宪法(1982年)宪法第十条:...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政协一届四次会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形式在改革中不断调整,社会阶层也发生了变化。经济生活的变化使新的社会阶层开始出现。面临这种新的情况,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所以后来在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这一新的理论观点,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序言中关于统一战线的表述修改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篇五: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或推动的有哪些

  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改革政治机构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实行抗日的外交政策财政经济政策教育政策和民族团结政策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

  第六章中国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学简况】一、章标题: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二、授课对象:2009级大二学生三、学时安排:4学时四、教学目的:1、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提高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识,继承和发扬抗日军民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2、了解中国军民打败日本侵略军的历史,认识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不仅是必须打败的,而且也是能够打败的;3、认识中华民族大团结对于打败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意义,懂得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4、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懂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五、重点难点:1、揭露日本灭亡中国的罪恶图谋和野蛮暴行,说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重点)2、说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意义,实事求是地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3、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重点、难点)4、中国人民赢得反对侵略胜利的原因和历史经验。(重点)六、课后作业: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27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

  验是什么?5、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什么?【教学过程】一、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后,分四课时进行,第一节、第二节两课时,第三节、

  第四节两课时。基本上每节一课时,根据讲课的情况还可考虑补充两节课时看抗战电影和讨论。在教学内容上,重点讲述第一节、第三节,第一节主要通过设计两个问题来进行讲授:一是日本帝国主义如何侵略中国?二是日本帝国主义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三节通过历史史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消除部分学生中可能存在的过高评价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或者过低评价国民党的作用的倾向。第三节通过共产党在军事战略、政治策略、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成就,分析共产党如何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第四节通过讨论中国在抗战中的地位无足轻重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最后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二、教学内容设计: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一)九一八事变和东北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蓄谋已久。明治维新,使日本走128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第一,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侵华政策的结果。第二,九〃一八事变是日本统治集团为摆脱经济危机、转移国内视线而采取的行动。第三,西方列强陷入世界性经济危机无力东顾,中国内战连绵,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造成了可乘之机。9月18日,日本关东平炸毁沈阳北部柳条湖附近南满路一段路轨,

  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守备队,随即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发起进攻,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事变前,蒋介石电令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事变后,蒋介石一再电令东北军?绝对不抵抗?。在日军的突然袭击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命令下,东北军不战而溃。1933年2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全东北100多万余平方公里土地和3000万同胞蒙受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和践踏。

  事变发生时,蒋介石正在江西?剿共?前线,闻讯回到南京。9月22日,他在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党员大会上称:?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国民党政府和蒋介石决定采取不抵抗方针,把希望寄托于国联主持下?公理之判断?。

  (二)华北事变,民族危机加深1933年,随着《塘沽协定》的签署,日本的侵华重点开始向华北转移,其侵华政策由?九一八?以来的武力解决向非武力的?华北分治?转变。1935年通过《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日本侵略者已实际控制了冀察两省。此后,又进一步加紧策动河北、山东、山两、129察哈尔、绥远的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三)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华北事变后,日本加紧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部署。1936年8月,法西斯军人控制的广田弘毅内阁制定了?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先打中国?的侵略计划。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当夜,驻丰台日军—个中队在卢沟桥以北举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由于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日军在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以后,被迫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

  方针下,日本调整侵华政策,实施?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策略,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占领区加紧扶植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一)日本的残暴殖民统治1、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就开始了在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残酷统治(在台湾的殖民统治)血腥大屠杀(旅顺大屠杀和南京大屠杀)疯狂掠夺殖民同化2、1931年日军占领中国东北后,开始了对东北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1932年,在日军扶持下拼凑的伪?满洲国?(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为?执政?,两年后改称?皇帝?),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130势力和中国封建复辟残余势力相结合而催生的一个怪胎。伪?满洲国?在?日满共同防卫?的借口下,确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一切权益。中国东北三省成了日本的殖民地。3、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军策动、拼凑了一些地方性傀儡政权。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前后,日本加紧诱降活动。1938年12月,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投降日本。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关内占领区,日本军国主义者允许?中华民国?国号的存在,但是,这些地区实质上仍然是日本的独占殖民地。(二)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日本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和在中国部分地区的殖民统治,犯下了空前严重的罪行,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极为深重的灾难。首先,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其次,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再次,强制推行奴化教育。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臶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与当时国民党当局采取的不抵抗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臶。在九一八事变后,9月20日,中共中央即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的目的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中共中央发布一系列文告,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的自卫战争。党的各级组织要求每一个党员必须发挥自己全部的积极性,英勇地走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战场,成为参加民族解放战争的先锋和模范。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中国共产党不仅积极参加和推动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而且131直接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中共中央以及东北党组织先后选派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等到东北,加强中共满洲省委及各级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力量。满洲省委派出大批党员、干部到抗日义勇军中工作。1933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先后在东北各地崛起。1934年,各抗日游击队先后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以后,又陆续改建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联同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二、九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日救国示威游行。几千名大中学生,冲破北平当局军警的层层封锁和拦阻,聚集到新华门前,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向国民政府行政院驻北平办事长官何应钦请愿。由于国民党当局无理拒绝了学生们的爱国民主要求,他们义愤填膺,立即举行游行示威。当游行示威的学生队来来到王府井大街南口时,遭到北平当局军警的镇压。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同手持大刀、水龙、皮

  鞭、木棍的军警进行了英勇的搏斗,有百余人受伤,30多人被捕。一二、九运动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极大地促进了

  中国人民的觉醒,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形成1、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酝酿⑴发表《八一宣言》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进

  一步激化之际,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自己的政策路线,加速132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进程。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以中华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及中

  共中央的名义发出《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各党各派、各界同胞、各军队真诚觉悟,首先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力量,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这一宣言,获得人民的广泛拥护。

  ⑵召开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批评了那种认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与中国工人、农民联合抗日,从而拒绝同他们结成统一战线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会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分析了?九一八事变?特别是?华北事变?以来国内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论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⑶实现西北?三位一体?的联合1936年1月25日,红军将领发表《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之东北军全体将士书》,重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提出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的建议。1936年5月,红军和西北军达成了互不侵犯,停止内战、联合抗日、互派代表、建立交通电讯联系等协议。在1936年上半年,红军和东北军、第十七路军之间,实际上已停止敌

  对行动。在华北事变后,蒋介石和国民党中央对日本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据此,中共根据共产国际指示,通过多种渠道向国民党方面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并公开放弃反蒋口号,倡导国共两党重新合作。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这

  133是党根据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引起国内阶级关系变化的实际状况而作出的一个重大政策变化。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⑴?西安事变?的发生但是,蒋介石仍准备对陕北根据地发动新的?会剿?。1936年10月,两广事变结束不久,蒋介石于12月4日到达西安后,逼迫张学良、杨虎城率部开赴陕北前线?剿共?。在这种情况下,张、杨决定发动?兵谏?。12月12日凌晨,东北军一部以迅速行动包围临潼华清池,扣押了蒋介石。同时,第十七路军控制西安全城,囚禁了陪同蒋介石到西安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张、杨并向全国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通电。这便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⑵?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在事变前没有与闻此事。事变一发生,张学良立刻致电中共中央,希望听取中共的意见。应张、杨之邀,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参加谈判。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作了大量工作。宋子文、宋美龄在得知蒋介石安全,了解张、杨和中共无意加害蒋介石而希望和平解决事变的态度后,12月22日到达西安。12月23日,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与蒋介石的正式开始谈判。12月24日,双方达成了六项协议:(1)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2)释放上海爱国领袖和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3)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4)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5)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6)其他具体的救国办法。在蒋承

  诺绝不打内战和一定要抗日之后,西安各方同意释放蒋介石。134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自此以后,内战在事

  实上大体停止下来,国共两党关系开始改善。1937年2月,国民党为商讨对共产党和日本的政策,决定召开五

  届三中全会。2月10日,中共致电国民党,为实现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希望将以下五项定为国策:(1)停止一切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2)言论、集会、结社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3)召集各党、各派、各界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努力救国;(4)迅速完成对日抗战准备工作;(5)改善人民生活。

  同时提出四项保证:(1)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2)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只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3)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施普选的彻底民主制度;(4)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通电最后指出:我辈同为炎黄的子孙,同为中华民族儿女,国难当前,惟有抛弃一切成见,亲密合作,共同奔赴中华民族最后解放之伟大前程。2月12日,作为回应,蒋介石宣布开放言论、集中人才、释放政治犯。

  为了早日实现其在五届三中全会上接受的抗日联共政策,从1937年2月开始到7月全国抗战爆发前,中共中央先后派周恩来、叶剑英、林伯渠等,同国民党代表顾祝同、贺衷寒、张冲和蒋介石、宋子文等,在西安、杭州和庐山举行了3次谈判。谈判中,周恩来等以五项要求四项保证为基本原则,主要围绕国共合作、红军改编、陕甘宁边区地位等问题同国民党谈判。提出国民党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和独立性;红军整编为3个师,朱德继任总指挥;陕甘宁行政区保持完整,不容分割;国共合作应建立

  135一个共同纲领等要求。但国民党方面在谈判中多方刁难,拒绝中共提出的合理要求,企图通过和平方法限制、削弱共产党及其领导的

  人民革命力量,达到溶共之目的。尽管国共两党多次高层谈判未能达成实质性协议,但形势却在不可逆转地向着有利于实现全民族抗战的方向发展,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初步形成了。

  三、全国性抗战的开始(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和共产党倡议国共合作抗战的情况下,蒋介石7月17日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了准备抗战的决心,但还没有完全放弃对日媾和的企图。日军不断扩大侵略,把战火从华北烧到华东。8月13日,中国军队在上海奋起抗战。国民党当局在其统治受到致命威胁时,急欲调动红军开赴前线,因而在国共谈判中表现出较多的合作愿望。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9月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三个师: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第一二○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全军共4.5万多人。接着,在南方八省边界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下辖四个支队,全军共1.03万人。红军改编后迅速开赴抗日前线。国共两党军事上的合作,推动了全国抗战和国共合作的进一步发展。1937年9月,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称陕甘宁边区,辖23个县,人口约150万,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在中国共产党的多次催促下,国民党中央通讯社9月22日发表136《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各进步党派、抗日团体和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侨胞热烈欢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并以不同形式,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空前的大团结,对抗日

  战争的全面展开有重大意义。(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

  共合作宣言》和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同于第一次国共合作,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主要是:

  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它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中小地主、甚至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当权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这决定了统一战线内必然存在阶级斗争。

  第二,这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国共两党都试图依靠自己的政权和军队实现对抗日战争的领导,因此,统一战线内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极为尖锐。

  第三,没有双方共同遵守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采取遇事协商、临时解决问题的方式,统一战线是比较松散的、缺乏相互制约力。

  第四,处于一种既有利又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苏联、英、美都支持中国抗日,但都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

  这些特点,使中国共产党在制定和实施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时,面临着许多复杂的情况和艰难的任务。

  137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一)组织了一系列大战役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

  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1938年3月,李宗仁等部实施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歼灭日军l万余人。

  (二)涌现了许多爱国将士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在北平南苑的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先后阵亡。在淞沪会战中,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团长谢晋元率孤军据守四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仓库,被上海市民誉为?八百壮士?。(三)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全国抗战爆发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不愿放弃一党专政,惧怕民众广泛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而危急自己的统治,因而尽管掌握着国家政权,掌握着大量军队,却反对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不敢发动群众,主张单纯由政府和军队片面抗战。甚至企图通过对日作战削弱以至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国民党拒绝一切有利于抗战的根本改革,不给人民以抗日所必需的民主自由权利,不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防止人民力量在抗战中发展,反对抗日战争成为人民大众的抗战。1937年8月,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在蒋介石的主持下讨论了《国军作战指导计划》,确定以持久战作为指导之基本主旨的国防方针,138明确了持久消耗的原则。但是,这种单靠国民党军队对日进行阵地消耗战,而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起来抗战,其结果不仅消耗了敌人,也消耗了自己,与持久抗战的方针背道而驰。(四)退却失败的原因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客观原因,是由于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的优势;主观原因,则是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蒋介石集团在决

  心抗战的同时,却又害怕群众的广泛动员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因而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这就使得大多数作战未能给敌人以更大的消耗,并在短时间内丧失了大片国土。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转变为消极抗战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蒋介石还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二)几次较大的战役日军在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的同时,为了巩固占领区,继续对国民党军发动过若干次进攻性打击。国民党军队也进行过几139次较大的战役。国民政府大体上保住了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三)豫湘桂战役大溃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敌后战场开始局部反攻的有利条件下,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却日益下降。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军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作战。在这次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军队遭到大溃败。军队损失50多万兵力,丢失拥有146座大小城市、6000万人口的2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这激起了大后方人民对蒋介石集团的严重不满,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各个方面陷入深刻的危机。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一)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

  是在全国抗战刚刚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改革政治机构,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实行抗日的外交政策、财政经济政策、教育政策和民族团结政策,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这是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纲领所阐明的党在抗战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具体道路。

  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

  (二)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全国抗战开始后,由于战争局势的复杂,许多人对战争将如何发展认识不清,?亡国论?、?速胜论?等有相当大的影响。140澄清这些错误观点,指明抗日战争的基本走势,是指导抗日战争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因此,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毛泽东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只要坚持持久抗战、

  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论持久战》以马克思主义的非凡洞察力,清晰地描绘出抗日战

  争发展过程的完整蓝图,深刻阐述了党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是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同时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也产生了影响。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一)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为着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重要战略决策。洛川会议指出,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会议确定人民军队的战略任务是,到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141主的游击战,配合友军作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和扩大人民军队,打败日本侵略者。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既服从于民族解放战争的总体战略,又充分发挥人民军队的优势,在政治上保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1、主要的战役战斗八路军刚开赴抗日前线时,主要是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以少部兵力进行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武装的工作。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取得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精神和抗战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接着,又参加忻口会战,八路军第一二O师在雁门关以南伏击日军。第一二九师还以一营兵力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毁伤敌机20多架,削弱当前之敌的空中突击和运输力量,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作战。2、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八路军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先后开辟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山东和大青山等抗日根据地。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

  体的正规战争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新四军则挺进长江南北,开赴苏南、皖南、皖中地区,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1600多次,毙、伤、俘敌54000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发展到近20万人。

  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敌后战场的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142对稳定全国战局起了重大作用,是中国抗战转入战略相持阶段的重要条件。3、敌后军民抗战的民族英雄在敌后军民的艰苦抗战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先后在作战中以身殉国。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等的伟大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民族气节,鼓舞了全国军民,连敌人也为之震惊。(二)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1、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但是,游击战在敌后的广泛开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迫使敌人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保守其占领区,从而对停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2、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人民军队,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1939年至1940年,华北地区的日军出动千人以上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就有109次,使用的总兵力达50万人以上。削弱敌人、壮大自己,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为实行战略反攻准备条件,这个任务主要是由人民军队进行的游击战来完成的。

  3、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在1945年8月反攻阶段到来前夕,人民军队已经发展到了120万人、民兵220万人,抗日根据地达到了19块。敌后军民的大反攻,就

  143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在八年全国性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等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他们为坚持抗战、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永远辉耀史册的贡献。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一)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由于国共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实行不同的抗战指导路线,统一战线内部不可避免地存在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在统一战线中,是坚持全面抗战路线,还是实行片面抗战路线?这对抗战成败和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党中央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从抗战初期就提出必须反对阶级投降主义,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1、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2、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3、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这是把抗战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二)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1938年10月武汉和广州失守后,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军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调整侵华策略,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而将主要力量用于打击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占领区加紧扶植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这对中国的抗战局势产生了影响。

  144在日本的政治诱降和英、美等国的劝降下,国民党内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1938年12月,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亲日派公开投敌,并拼凑伪中央政权。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溶共?、?防共?和?限共?的方针。各地接连发生袭击、杀害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的反共磨擦事件。中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出现严重危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使国家政局空前复杂。党从抗战的全局出发,明确指出:整个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始终是第一位的,各阶级的利益必须服从全民族的利益。针对国内时局的逆转趋势,1939年7月,党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坚决揭露打击卖国汉奸汪精卫,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合作,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驾驭了整个局势的发展。党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党给予坚决回击。1941年初,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余人,在向北转移途中遭到国民党军8万余人围攻,除约2000余人突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或被捕,军长叶挺在同国民党军进行战场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遇害。事变发生后,蒋介石竟诬称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面对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又一次反共高潮,共产党采取军事上严守自卫、政治上坚决反击的方针。中共中央军委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毛泽东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阴谋,提出惩办祸首、释放叶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等十二条解决办法。周恩来在重145

  

  

篇六: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或推动的有哪些

  爱国统一战线被赋予新的历史内涵其范围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其任务是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旗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统一祖国而奋斗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五次统一战线

  中国的统一战线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壮大起来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决定了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和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的长期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有着不同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一、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7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出了《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初步提出了自己的统一战线的方针。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在保持中国共产党独立性的条件下,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的革命合作,在此基础上形成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有共产党员出席并参与领导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宣告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政治主张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政治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也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国民党“一大”还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两党合作的原则,并选举产生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从而使国民党由大体上是代表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政治联盟。改组以后的国民党本身就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革命联合战线的形成,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使北伐战争得以顺利进行。

  二、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由于1927年国民党右派集团的叛变,以及民族资产阶级暂时附和了反革命分子,使得革命营垒中原有的四个阶级只剩下了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它们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建立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政权组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真正认识到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并将关于农民问题的一系列正确观点,运用于土地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使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从此开始建立在牢固的工农联盟的基础上。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开始发生重大变化。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决议和毛泽东在会后所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同时中央也将抗日反蒋的方针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转变为“逼蒋抗日”的方针。1936下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国民党东北军、十七路军,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基础上率先形成了西北地区的统一战线,最终促成了西北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了由内战到和平,由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转变。七七事变以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9月,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的关于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为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民族一战线正式形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抗战胜利以后,全中国人民热切希望中国能以和平、民主和团结的方式建设国家,继续坚持两党合作,团结其他民主党派和一切爱国力量,为建设新中国而共同奋斗。但是蒋介石集团违背人民意愿,坚持独裁立场,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反革命内战。为了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级、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推翻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斗争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道路,所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形式。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新历史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虽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我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性质、任务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统一战线仍然是社会主义时期的一大法宝,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正式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它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十年“文革”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遭到破坏。

  五、爱国统一战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重新得到落实,明确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1982年,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提出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和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这更加密切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爱国统一战线被赋予新的历史内涵,其范围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其任务是: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旗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统一祖国而奋斗。

  

  

篇七: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或推动的有哪些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党的建设———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取得的首次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内和国际一切积极进步力量的支持,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战线,充分发挥了无产阶级先锋队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作用,在严酷的战争中磨砺成为一个思想上、政治上完全成熟,组织上坚实巩固的无产阶级政党。抚今追昔,值此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再次审视那段浴血荣光的历史,对于我们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不断弘扬抗战精神和提升民族凝聚力,在新的历史起点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党的各项建设面临新契机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突然袭击沈阳,侵占中国东北。蒋介石多次致电张学良要求国民党一方不予抵抗。到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1935年,日本侵略者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迫使国民政府签订《察哈尔协定》和《何梅协定》,攫取了华北的大部分主权。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与国民党的消极态度相比,共产党对日本入侵持坚决反对态度。193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号召全中国的民众团结组织起来,拥护和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反蒋的战争。11月28日,中共发布《抗日救国宣言》,重申工农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红军愿与任何抗日反蒋的政治派别、任何武装队伍、任何社会团体和个人订立抗日反蒋的作战协定,并且愿意同他们组织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实现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2月25日,瓦窑堡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正式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早在卢沟桥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同年,7月13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给蒋介石,向全国同胞提出了国共合作的三项基本纲领和中共的四项保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证,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纲领。迫于形势的发展和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国民党的态度亦发生变化。9月22日,由国民党主管的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开始继1924年之后的第二次合作。

  国内外环境的巨大改变,使党的建设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中国共产党紧紧把握住机遇,对各项具体政策做了及时改进,党的建设步伐也随之调整,促进了抗战事业和党的建设的大发展。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处境艰难,随时面临着亡国的危险,广大工农、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广大知识分子是抵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基本力量;当前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已经有了新变化,买办地主阶级阵营可能会发生分裂,因此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很有必要的。党的基本策略是“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此,必须反对“左”倾关门主义。1937年8月25日,洛川会议召开,会上分析了卢沟桥事变以后国内的抗战形势,认为卢沟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桥的抗战已经成为全国性抗战的起点,中国的政治形势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本阶段最中心的任务就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决定》正式确定了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决定》指出,为了实现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积极推动国民党的统治政策实行“全部的彻底的转变”;另一方面,则要求“共产党员及其所领导的民众与武装力量,应该最积极的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应该把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应该用极大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不放松一刻工夫一个机会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只要能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疑义的。”

  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对于抗日战争极其重要,这也是抗战全面爆发前后中共中央特别强调的问题。1936年1月2日,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新的形势下党的组织任务》的报告,并指出:“党的建设要解决几个组织原则问题,无产阶级要在各种群众斗争中取得领导权;随着民族战争的开展,党要迅速地发展;由于党在苏区和白区所处环境和面临的任务不同,所以各地只能在统一的政策下独立地进行斗争;虽然我们没有取得城市,但是有自

  

篇八: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或推动的有哪些

  “西安事变”的影响及意义

  1936年12月,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中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越来越高。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要求,继续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将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统领的西北军调到陕甘一带攻打红军。张、杨由于受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认识到“剿共”没有前途,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是,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其反共内战政策,拒绝接受张、杨多次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建议。12月初,蒋介石再次到西安督战,逼迫张、杨加紧“剿共”。张、杨出于爱国热情和对蒋介石倒行逆施的激愤,在“哭谏”无效后,毅然决定采取军事行动,于12日清晨在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囚禁了十几名国民党军政大员,并随即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救国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企图取蒋而代之,进一步扩大内战。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应张、杨的邀请,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调停。周恩来等向各方面耐心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同蒋介石进行谈判。12月24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25日,蒋介石被释放回南京。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它对推动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和团结抗日起了重大作用。西安事变是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民族战争的转折点。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被认为是挽救国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转折关键。

  

  

篇九: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或推动的有哪些

  中国近现代史各时期统一战线专题解析与练习

  中国近现代史各时期统一战线专题解析民主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之一,全国革命胜利后,统一战线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维护祖国统一中仍起着重要作用。高中中国近现代史共涉及四个重要的统一战线,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建国后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它的变动受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影响,也受到国共两党自身变化的影响,受到中国国内民主力量和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要理解领会这种变动,教学中不仅要理清各时期统一战线发展的线索,更要准确把握其各自的特点,从而对统一战线最基本、最本质的内容有所认识。现将各时期统一战线的特点,附表如下:建立背景组织名称(斗争对象、目标)中共党内合作(共国工推动国中共处于幼年,国民党右派"①"与合作方式形式阵营革命作用结果及原因相同点

  创立,为产党员以个人身份民党和实现最低加入国民党,同时广州国革命纲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民政府

  人阶级、民革命兴起叛变革命时,陈独秀为代表的中"②":农民阶和发展,北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1)中共一贯级、城市伐战争胜利导致统一战线破裂,国民革命失的政治主张,小资产进军。败。在中共的倡导和推动下建立。(2)目的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孤立、打击共同敌人。(3)任务之一为推翻帝国主义及其代理

  领;二七上、思想上和组织为其组①惨案教革训;国民国民党为工人阶命党的革命级、农民阶级、小统地位和孙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一中山伟大产阶级的革命联战转变;共盟)线产国际的帮助。反对帝国主义支持的北

  上的独立性,改组织形式。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洋军阀;新三民主义为其政治基础。中日党外合作(中无除联合一

  人。(4)以国共合作为基础。(5)极大推动革命事业中共政治上成熟,形成毛泽胜利发展,是东为首的正确领导,统一战线中中共领导民主

  民族矛盾共政治、组织上完固定组激化,抗全独立;有自己的织形式

  汉奸卖切抗日阶

  国贼以级、阶层,坚持正确的斗争方针、策略,维革命取得胜利

  日救亡运军队,军队统编、(没有建外的一反对日帝侵护、巩固统一战线,壮大人民力的基本经验之动高涨。独立领导;有抗日立抗日②反对根据地和陕甘宁边民主联抗日日本帝国区政府。)民族主义及汉统统奸卖国一战贼;抗日线救国为其政治基础。民主政权(根据"三三制"原则建立)等。抗战党外合作(中无反配合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前者为团结抗日,后者为建设有中国特色有抗日领导地位。(2)根据地利。盾。抗战胜利。统一战线中的府),但抗战取得胜对);中日矛盾始终是社会主要矛(1)中共坚持合政层。下,全民族国际形势(法西斯为世界人民反"④":阶级、战线旗帜阶回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摩擦);"②"与切抗日略,在统一量(坚持统战中的独立自主坚决一。

  胜利后,共在统一战线中坚组织形③美扶蒋反持领导地位,主要式人45共,蒋独是政治领导。)民裁内战。民反对主美帝支持统下的国民一49党独裁政战权;争取线和平、民主。

  美蒋独解放区的斗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巩固、扩的社会主义和裁、内战争,推翻国大。的一切民党独裁统阶级、治,从根本阶层、组织上保证了人和人士民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统一祖国。

  恢复

  中共取得执政

  中

  拥

  团结各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民主统

  和发展国党的地位,不但是国人民民经济,政治领导而且是组政治协

  护中共阶级、各阶一战线继续发展(1949年,初步建领导的层力量完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同各民主

  巩固人民织领导,为中共领商会议。各阶级、新民主主义党派实行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政49政权,确导下多党合作的民立社会主主协商政治制度。义制度,民主、法制建设;82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统一。建设中国共产党领中社高举社阶层。向社会主义治制度;1956年,提出“长期共的过渡;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新阶段>,"同建设社会文革"时期,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遭主义。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重新得到落实。)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更加密切了中共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同年,党又提出爱国统一战线方针。

  有中国特导下的同各民主党国人民色的社会派实行多党合作的政治协④爱国统一战线主义,祖民主协商政治制国的统一度。中共执政,民和富强。主党派参政议政。

  会主义会主义旗帜劳动者,和爱国主义

  商会议。拥护社旗帜,调动会主义国内外一切的爱国积极因素,者,拥护团结一切可祖国统以团结的力一的爱量,为建设国者,有中国特色是最广泛的社会主义的统一和统一祖国战线。而奋斗

  说明:“①”中,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②”没有组织形式和共同纲领;“④”有完备的纲领、组织法及章程;民主党派在“②”中起重要作用,在“④”中成为参政党;统一战线内部关系:“②”是经过长期斗争建立起来的,抗战中经常摩擦、斗争,“④”拥护中共领导,目标一致条件下建立,内部团结、巩固。

  中国近现代史各时期统一战线专题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条件有①中国共产党需要团结各种力量作为革命同盟军②中国国民党在当时各政党中“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③共产国际提出了实行国共合作的建议④“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D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国共两党能够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根本原因是CA.中国共产党的努力C.共同的反帝反封建任务B.孙中山思想的伟大转变D.共产国际的推动作用

  3.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党内合作”方式,最早提出这种方式的是AA.共产国际B.中国共产党C.孙中山D.廖仲恺

  4.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准确表述是D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C.1923年的《中国国民党宣言》B.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D.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

  5.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因为它AA.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B.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平均地权的内容C.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原则相一致D.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指导下形成的6.新三民主义最能体现时代潮流的是DA.民主主义发生了变化C.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B.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D.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人民革命、世界革命相结合

  7.新三民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纲领的最根本区别在于DA.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问题C.对待工农革命的态度问题B.中国人民的民主权利问题D.民主革命胜利后的前途问题

  8.下列对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定的新三民主义性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BA.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C.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B.各阶级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D.中国人民自发的反帝斗争纲领

  9.五卅运动与五四运动的不同之处是CA.工人阶级起了主力军作用C.成立了反帝统一战线组织B.形成了“三罢”斗争的局面D.掀起了反帝爱国斗争的高潮

  10.“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发生后,国共合作得以继续维持的根本原因是B

  A.中共采取了妥协退让的政策C.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是两党的共同目标

  B.蒋介石的地位尚未巩固D.中共未建立独立领导的武装力量

  11.对瓦窑堡会议评述正确的是①目的是制定适应民族革命战争需要的政治路线②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③推动了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④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A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④

  1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始终存在的原因在于①日本始终坚持灭亡中国的方针②中共与妥协投降行径坚决斗争③蒋介石反共但又不敢彻底破裂④英美等反对统一战线破裂A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

  1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有①具有空前的广泛性②国共两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③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纲领④国共两党各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C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

  14.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因素不包括CA.抗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居主导地位C.中间派和爱国民主人士的积极调停B.中共从民族大义出发,主动表明诚意D.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15.抗战相持阶段,中共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有①提出“三坚持三反对”的口号②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③实行“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④开展大生产运动A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6.皖南事变反映出CA.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向反共C.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共决裂B.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政变故技D.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17.在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中,对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为重要的一项措施是BA.减租减息B.建立“三三制”政权C.精兵减政D.大生产运动

  18.下列关于第二条战线解释最为确切的一项是DA.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扩大C.相对军事战场而言B.各民主党派的反蒋活动D.国统区民主运动

  1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体现的特点有①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②“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③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④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C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其依据有①民主革命时期双方合作奋

  20.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斗的历史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③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④民族资产阶级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D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民主党派的阶级属性是DA.民族资产阶级B.小资产阶级C.无产阶级D.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

  22.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的根本原因是AA.党在指导思想上严重的“左”倾错误C.毛泽东对红卫兵运动的支持23.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DA.多党合作B.党外合作C.国共合作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D.国家的民主法制被践踏

  24.中国共产党的爱国统一战线政策形成于CA.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C.十一届三中全会后D.党的“十三大”

  25.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与建国初期相比,其特点是DA.增加了多党合作的内容C.建立了民主协商的制度二、材料解析题26.阅读下列材料: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群众的党应以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决议。请回答:从材料看,中国共产党决定采取怎样的组织形式与国民党合作?为什么?其结果如何?B.提高了民主党派的地位D.包含了更广泛的社会力量

  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抗日战争时期,存在着两个关系着中华民族命运的矛盾。一个是民族矛盾,关系着中国亡国不亡国的问题,一个是阶级矛盾,关系着能否将民族抗战坚持到底并在战后建设新中国的问题。这两个矛盾是紧密地互相联系的。如何处理国共之间的阶级矛盾?„„中共中央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坚持国共合作抗战到底,对

  蒋介石集团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即记取大革命时期“一切联合,否定斗争”的教训,又接受了十年内战时期“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的教训,是中共统一战线思想的重大发展。实行这个政策,使党在极端复杂的环境中,能够始终清醒地全面看问题,胜利地驾驭整个局势的发展。材料二皖南事变发生后,党内外一些人感到,形势又是1927年“四一二”政变的重演,认为国共合作快要破裂,内战可能扩大。的确,蒋介石国民党一手造成的皖南事变近似于“四一二”政变,但这时„„中共中央面对皖南事变后的严重形势,仍然以抗日大局为重,坚持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军事上严守自卫,在政治上坚决反击。以上材料引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中共为什么对蒋介石集团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2)根据材料,分析为什么“四一二”政变后的结局没有在皖南事变后重演?中共在皖南事变后采取的哪些措施具体体现了又联合又斗争?(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中共坚持又联合又斗争政策的作用。

  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共中央再次郑重向全国宣言: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并待命出动,担任前线之职责。——1937年《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材料二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所举诸项,均与国民党三中全会之宣言及决议相合,在存亡危机之际,不应该计较过去之一切,而当使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政府无不开诚接纳。——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关于国共二次合作谈话

  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否矛盾?说明理由。(2)材料一种第一条为“三民主义”奋斗与中共当时的目标有无矛盾?说明理由。(3)指出材料二国民党在第二次国共合作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态度。(4)对比材料一、二,简要评析国共两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的表现。

  三、问答题29.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是怎样实现的?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革命形势得到了怎样的发展?原因是什么?

  30.试述第二次国共合作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有什么不同?结果如何?

  31.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怎样的努力?结果如何?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DCADA6-10.DDBCB二、材料解析题26.形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组织形式与国民党合作。原因:因为共产党认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没有强大到能适应目前革命的需要。结果:一方面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和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另一方面,共产党没有明确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为后来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多少种下了祸根。27.①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损害了蒋介石集团利益,因此,为取得抗战胜利,必须坚持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蒋介石的阶级本质及在抗战中的动摇、妥协,决定了不能放弃斗争的手段。中共克服了以上革命教训,克服“左”、右倾向,以斗争求团结。②日本灭亡中国的政策没变,全国上下和盟国反对内战,中共已走向成熟。人民军队壮大并建立了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措施:坚决回击,重建新四军军部;并在政治舆论上对国民党施加压力。③打退了国民党的军事进攻,维护了抗日民族战线,中共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28.①不矛盾。放弃了推翻国民党政权和土地革命,是因为民族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实现民族独立是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②不矛盾。宣言指的是新三民主义,在反对帝国主义方面具有一致性。③国民党虽然同意国共合作,但仍坚持一党专政,把合作说成是政府接纳共产党。④中国共产党真正以民族利益为重,作出一系让步,使阶级利益服从于民族利益。而国民党政府抗战的基本原则是确保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维护一党专政,把集团私利置于民族利益之上。三、问答题29.(1)中国共产党“三大”确立了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在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和苏俄革命胜利后,欢迎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产国际派遣代表促进国共合作,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2)建立了黄埔军校,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北伐战争,使革命形势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工农运动紧密配合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3)有革命的统一战线,有共产党人、共青团员的模范作用,有北伐军的英勇战斗,有工农运动的配合。11-15.AACCA16-20.CBDCD21-25.DADCD

  30.不同之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即以党内合作方式实现的,共产党接受国民党的领导。第二次国共合作则以党外合作的方式实现,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在各自区域内相互配合,领导抗日战争。结果:①最终赢得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②抗日战争后,由于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31.努力:(1)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配合正面战场作战。(2)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坚决回击反共军事进攻,揭露顽固派的投降阴谋。(3)改革土地政策。提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有利于团结抗日力量。(4)提出建立抗日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结果:上述措施和斗争,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最终赢得胜利。

  

  

篇十: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或推动的有哪些

  专业学习

  高一历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知识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知识点】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西安事变对蒋介石是个极大的震动,使他感到对内反共打内战,对外对日妥协退让的政策不能继续下去了。为了讨论、制定对共产党、对日本的政策,国民党决定于1937年2月15日召开五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1937年2月10日致电即将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五项要求是:停止一切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迅速完成对日抗战之一切准备工作;改善人民生活。如果国民党能够实现上述五项要求,中国共产党愿意作出如下四项保证: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在特区政府区城内,实行普选的彻底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四项保证是中国共产党从抗日救亡的全局出发,在对红军和根据地保持绝对领导权的前提下,对国民党作出的有原则、有条件的让

  范文学习

  专业学习

  步,其目的在于取消国内两个政权的对立,以利于组成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致地反对日本帝目主义的侵略。

  中共的主张得到了国民党内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等人的赞同,他们向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与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指出近半年来,中国共产党多次致我党中央委员会书函通电,屡次提议国共合作,联合抗日,足证团结御侮已成国人一致之要求,呼吁“应乘此机会恢复总理三大政策,以救党国于危亡,以竟革命之功业。会上,国民党民主派同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进行了激烈斗争,最终通过了一个实际接受中国共产党提议的决议案。表示“整个的民族利益将超出一切个人一切团体利益之上”,承认“和平统一为全国共守之信条”,在对日政策上,“如果让步超出了限度,只有出于抗战之一途”。这表明国民党的政策已经由内战转向抗日,由反共转向联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形成。

  国共两党为联合抗日继续谈判国共合作的格局虽然基本确定,但怎样实现合作,尚有一系列具体问题亟待解决。从1937年2月至3月,以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组成的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代表顾祝同、贺衷寒、张冲在西安就一些具体事宜进行了谈判。3月8日,双方商定由周恩来把近一个月谈判大体趋于一致的意见写

  范文学习

  专业学习

  成条文,即:“三八协议”,主要内容是:红军现驻在地区改为陕甘宁行政区,执行中央统一法令与民选制度,其行政人员经民选推荐,请中央任命;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服从中央军事委员及蒋委员长之统一指挥,其编制人员给养及补充,按照国军同等待遇,其各级人员由自已推选,呈请军委任命,政训工作由中央派人联络;在红军改编的三个师以上设某路军总指挥部,其直属队为特务营、工兵营;等等。两天后,贺衷寒提出—个修改方案。限定红军改编为三个师后,每师只能1万人,政训人员和各级副职由南京政府派人参加,“陕甘宁行政区”改为“地方行政区”,直属所在省。将“改选推荐”改为:地方推荐”,删掉“民选制度”。这种以“谈判”、“改编”为名,行“收编”、“招安”之实的无理要求,为中共代表严词拒绝;3月13日周恩来向顾祝同提出:“西安无可再谈,要求见蒋解决。”

  同年3月下旬至4月初,周恩来与蒋介石在杭州继续进行谈判。周恩来重申了我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和立场,蒋介石基本上同意了中共代表提出的有关边区政府和红军改编的意见,并提议由周恩来起草一个两党合作的共同纲领。周恩来返回延安后,中央政治局召集扩大会议,。听取周恩来汇报杭州谈判的情况。6月,由周恩来携中共中央草拟的《关于御侮救亡复兴中国的民族统一纲领草案》赴庐山与蒋介石谈判。在庐山,蒋介石又推翻了在杭州的许诺,

  范文学习

  专业学习

  提出成立一个由他领导的“国民革命同盟会”,由国共派出同等数量人员组成,红军改编为三个师,共4.5万人,副职由国民党员担任,并要毛泽东、朱德离开部队,陕甘宁边区的正职官长也要由国民党政府指派等无理要求。中共对蒋介石企图通过谈判来达到收编红军、取消陕甘宁边区政府、溶化共产党的企图进行了揭露和斗争。同时,我党从大局出发,重新拟定了同国民党的谈判方案,在两党合作的组织形式以及边区政府的人事安排上作了重大让步。正当国共两党庐山谈判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七七事变,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爆发,国共两党加快了谈判的步伐。

  苏区代表会议的召开及其主要精神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巩固和平、争取民主、早日实现抗战,于1937年5月2日至14日在延安召开了由苏区、白区和红军代表参加的全国代表会议。毛泽东先后作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和《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两个报告。毛泽东这两个讲话,主要阐明了以下几个问题:1.我党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依据。日本帝国主义实行完全征服中国的政策,使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中的中日之间的矛盾变得特别突出特别尖锐,把若干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和中国的矛盾推入次要地位,从而扩大了日本帝国主义同其他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便在中国共产

  范文学习

  专业学习

  党和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的和平阵线相结合的任务。”“我们的统一战线应当以抗日为目的,不是同时反对一切帝国主义。”“中日矛盾变动了国内的的阶级关系,使资产阶级甚至军阀都遇到了存亡的问题,在他们及其政党内部逐渐地发生了改变政治态度的过程。这就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

  2.党在当前阶段的任务。当前阶段的任务是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三位一体。“为了建立真正的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国内和平固然不利,没有国内民主也不行。所以争取民主,是目前发展阶段中革命任务的中心一环。”“争取民主,“…必须立即开始实行下列两方面的民主改革。第一方面,将政治制度上国民党一党派一阶级的反动独裁政体,改变为各党派各阶级合作的民主政体。”“全国必须发起一个广大的民主运动,这运动的当前目标,应当放在国民大会和宪法的民主化的完成上。第二方面,是人民的言论、集会、结社自由。没有这种自由,就不能实现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革,就不能动员人民进入抗战,取得保卫祖国和收复失地的胜利。”“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革和人民的自由权利”,“是建立真正的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条件。”

  

篇十一: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或推动的有哪些

 1933月26日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的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中指出在东北抗战中我们总策略方针是尽可能的造成全民族的计算到特殊的环境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虽然是不可靠的动摇的力量共同的与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2明确地提出党在东北地区建立反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贡献

  作者:司海燕来源:《世纪桥》2019年第07期

  【摘要】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指导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侵略者英勇对抗的重要法宝。它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学说,产生了彪炳史册的东北抗联精神;在实践上推动了东北抗日战争深入发展,延缓日军全面侵华进程,配合了全国抗日战争,阻滞日军北犯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注入深厚的历史底蕴,为争取世界和平发展的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东北抗日战争;统一战线;历史贡献

  【中图分类号】D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7-0045-03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一场残酷的武装侵略东北的战争。3000万的东北同胞陷入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无数英烈血染山河。在强压之下,东北人民奋起反抗,不畏艰险,勇赴国难,与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长达14年的悲壮斗争,书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感人篇章。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东北抗联同日本侵略军进行殊死对抗的理念指导。它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学说,产生了彪炳史册的东北抗联精神;在实践上对东北、对全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注入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一、对理论精神的贡献

  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形成了彪炳史册的抗联精神。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以马列主义的“大联合”理论为根本,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和丰富。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当中的“大联合大团结”理论与东北抗日战争实践相结合的具体成果。1931年9月18日,日本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本关东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的侵略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强烈的抗日怒潮。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拯救中华民族的重任,接连发出号召,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在号召中,党明确提出,“要加紧领导和发展群众的反帝运动”“要尽量同下层小资产阶级,如象一部分革命学生、小商人,以至城市贫民成立反帝的公开组织,而取得其领导”[1]。1933年1月26日,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的《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中指出,在东北抗战中,我们总策略方针是“尽可能的造成全民族的(计算到特殊的环境)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虽然是不可靠的动摇的力量,共同的与

  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2],明确地提出党在东北地区建立反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共产党注重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战略思想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特别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名义公开发表了《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2月,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完整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策略方针。从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原则出发,根据这一时期主客观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东北抗日战场的变化,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完整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统一战线的观点。

  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东北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党领导东北抗联和东北人民同残暴的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14年之久的殊死搏斗,在顽强的英勇奋战中形成了载入历史的伟大东北抗联精神。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后人仔细挖掘、传承和弘扬。彭真曾说“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中,有三段历史最为惨烈,一个是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一个是长征之后的三年游击战争,一个就是东北抗联14年的苦斗。”[3]在孤悬关外,与党中央失去一切联系的情况下,信念坚定的抗联战士们咬紧牙关,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指挥棒,坚持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根本战略理念,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危难情况下,凭着坚强意志和统一战线策略创造了以少战多,牵制日军不能入关的奇迹。时间荏苒如梭,岁月变幻如流,了不起的东北抗联精神始终闪耀着英勇奋战的精神光芒。

  二、对东北抗战的贡献

  抗日统一战线团结起东北各族人民共同抗日,组建东北抗日联军,推动东北抗日战争深入发展。面对日本的野蛮侵略,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第一时间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逐渐形成了最初的抗日联合战线。随着局势的发展,东北抗联根据当时抗日斗争的形势变化,联合民间各种武装抗日力量,一步步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东北抗联的组建过程显示出了东北抗日战争从人民自发起来抗日,到建立成建制军队,统一战线是最重要的策略。1932年,党领导建立起十五六只抗日游击队,成为东北抗联的前身,其中有以工人农民为基础建立的,如巴彦、磐石、延吉、汤原、珠河、宁安、饶河等游击队。也有在义勇军基础上建立的。如绥宁反日同盟军、东北救国游击军等。1933年1月2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央名义给东北发来指示信,转变“左”的政策,开始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要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形势发生新的变化。各地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主动团结义勇军、山林队,游击队迅速发展壮大,抗日力量不断增强,建立人民革命军,树立起了全民族武装抗日的旗帜。随着八一宣言和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的发表,东北抗日武装陆续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在抗日统一战线政策下,共编成11个军。其中1至7军是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8至11军是在统一战线政策下,服从、接受党领导的武装。

  正是有了东北抗日民族同一战线,才使东北各自为战的对抗日本侵略者的力量团结在一起,也正是有了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动员了更多的百姓参与到抗战中来。正是有了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指挥,东北抗联才迅速发展壮大。抗日战争发展到1936年以后,东北抗日联军人数不断增加,最多的时候,达到了3万多人,抗日游击区达到70余县。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动员了东北军民起来抗日,投身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事业当中。它极大地促进了东北地区全体人民的觉醒和团结,有力地推动了东北抗日战争的深入发展。

  三、对全国抗战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统一战线延缓日军全面侵华进程,配合了全国抗日战争;阻滞日军北犯苏联的意图,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一)全国抗战开始之前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其野心昭昭,他们企图以东北为切入口,吞并整个中国,进而统治全世界。中国共产党以统一战线联合各种抗日武装,首先在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牵制和消灭了大批日军有生力量。“根据伪奉天省警察署统计:仅在辽宁及附近区域,1934年6月,我抗日军队对敌作战达到709次,7份月759次,8月份1516次,12月份1706次。根据伪满铁路总局统计:1934年3月至10月,哈尔滨铁路遭到127次袭击,整条铁路平均每月受到100多次袭击。1934年3月至10月,哈尔滨铁路遭到127次袭击,整条铁路平均每月受到100多次袭击。黑龙江省抗日战争研究会的统计数字是:东北抗日联军对日战斗次数达到10万次以上。”[4]

  关于这场战争,日本陆军省公布的日本方面在战争中死伤的具体数据是,“从1931年九一八至1935年末,日本关东军伤亡数字为:战殁者4200人,伤病17.13万人。算上日本关东军参谋部公布的数据,1936年到1937年9月,日军伤亡人数为2662,在入侵东北部的六年中,关东军共有178200人死亡或受伤。在入侵中国东北的六年中,关东军共有17.82万人死亡或受伤。”[5]发动九一八战争后,日军在东北投入兵力持续增加,“1931年底增加至3个师团,1932年达到了6个师团,1933年至1936年维持在5个师团,1937年为7个师团,1939年为9个师团,1940年为12个师团。1941年‘关特演’时兵力达到76万。”[6]从1937到1938年,仅仅这一年,关东军兵力从16万猛增到37万,但是新增加的兵力一兵一卒也没有入关南下,全都留在了东北。究其原因,如日本史料中所说:东北匪患猖獗,非全力不可灭之。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也慨叹,“要清除东北敌军,非用3年功夫、10万精兵不可”。[7]

  正是这种牵制作用打乱了日本全面侵华的部署,也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日军北进苏联。

  (二)全国抗战开始之后

  东北抗联在南满、吉东、北满等广阔区域进行的游击战争,压制了日军入关南下的节奏,给关内战场缓解了压力。从战术上为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参考。毛泽东同志对此说到:“我们党领导建立的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国第一个,可以作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参考。例如,党的独立性与统一战线参与的广泛性之间的关系。上统一战线与下统一战线的关系。以及统一战线采取何种形式等等。”[8]从战略层面上给华北、华东、华南三大抗日战场提供了配合。在全国抗战开始以后,东北抗联配合全局作战的意义十分明显。

  配合苏联方面,东北抗联教导旅多次派小分队回东北侦察情况,获得了大量真实准确详尽的情报,依据这些情报,苏联决定对日本提前开战。在开战前把教导旅提供的日军情况制作成手册,连以上军官人手一份,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战斗力一直不弱的关东军在苏联面前一击即溃,苏联的军事力量,固然是主要因素,教导旅的情报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战争结束之后,苏联远东军的總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给东北抗联教导旅写了一封感谢信,在信中肯定了东北抗联教导旅在苏联决定出兵东北之后,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个高度评价充分证明在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引下,东北抗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贡献的重要性。

  (三)抗战的最后关头

  东北抗联教导旅先机抢占东北,为党在东北创建根据地制造了有利前提。东北抗联教导旅利用与苏军作战的便利,迅速占领东北57座大中小城市,因为周保中一直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占领城市后,他马上在当地建立党组织、建立政府、迅速扩编自己的武装力量,达到了4万多人,还搜缴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为迎接关内干部和部队挺进东北做好了全面准备。1945年,抗联教导旅编为东北人民自卫军,东北人民自卫军的建立,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在东北地区拼凑的所谓“先遣军”“挺进军”等反动武装,强烈捍卫了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胜利的果实。至此,经历了14年浴血奋战的东北抗联正式结束其光荣的历史使命。2017年,教育部将基础教育教材中“八年抗战”,修改为“十四年抗战”,“十四年抗战”的概念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中得到全面落实。至此,东北抗联那6年独自战斗在历史上的贡献得到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1931年9月22日)[R].//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八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中共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论满洲的状况和我们党的任务(1933年1月26日)[R].//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十册)[M].中央文献出版,2011.

  [3]金日成回忆录与世纪同行(7-8)[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马杰.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历程和历史贡献[J].世纪桥,2013-08-20.[5]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陈昌喜.日本王牌部队“关东军”是如何灭亡的[J].新闻信息报,2013-07-05.[7]转引自巴黎救国时报[J].1935,(13).[8]王敏娜.东北率先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N].辽宁日报,2016-07-11.[责任编辑:马雅兰]

  

  

篇十二: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或推动的有哪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华北事变、瓦窑堡会议与中国共产党确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等主要史实。通过华北事变及日本对华北地区侵略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整理和归纳日本对华北地区侵略的事实,明确由于日本得寸进尺加紧侵华步伐,使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运用矛盾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学习并掌握毛泽东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在问题的引导下,在分析、归纳中掌握一二•九运动的基本史实;通过设问、探究、答疑等活动,强化对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认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日本对华北地区侵略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实质──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通过一二•九运动的教学,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人生观的教育,激发学生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相联系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过程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团结抗日已成为当时全民族的呼声,中国共产党善于把握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及时制定出符合民族利益的正确决策,顾全大局,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民族利益的政党,也说明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西安事变。

  1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导入新课】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是如何扩大对华侵略的,然后指出随着日本侵略的扩大,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也出现了新的发展。一、华北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阴谋由来已久。日本为实现其侵华野心,制定了什么方针?采取了什么措施和行动?按照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的设想,“灭亡满蒙”只是日本“征服中国”的第一步。为了继续实现其侵略中国的野心,日本把侵略的下一个目标放在了华北。华北为什么成为日本侵华的下一个目标?材料一:全国煤产量不过2800万吨,而(华北)五省每年所有产量约在1300万吨左右;河北棉花和山东小麦的产量,均为当时全国之冠;全国国有铁路实有长度13017公里,……五省境内实有4631公里,占实有总长度的35%;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等地,为五省对内对外贸易的重要进出港口;在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中,五省关、盐、统三大税收合计,每年有13200万元。材料二: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在给关东军的秘密情报中说:“1931年九一八,发动满洲事变而占据之,一时帝国市场与原料,得稍缓和。……现在,满洲市场亦臻饱和,短期内亦难再行扩大,即不能与帝国生产率之增进相调和。”“帝国原料与市场问题的解决是不能不注意易于进攻的。……中国华北。”“华北,诚我帝国之最好新殖民地。”正由于华北在全国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且交通优越,日本为了满足其扩张的需要,自然把新的侵略目标放在华北。

  2

  为了达到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的目的,1935年,日本在华北先后蓄意制造了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思考为什么说《何梅协定》的签订,使华北危机日益严重?通过华北事变,日本轻而易举地控制了华北大部分地区。从关外到关内,中国人民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残酷蹂躏,而大大小小的汉奸卖国贼,却仗势欺人,狐假虎威。此时有人描述这种情景说:“爱国有罪,冤狱遍于国中;卖国有赏,汉奸弹冠相庆。”日本扩大对华北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陷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日本通过《何梅协定》,实际控制了河北省。日本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又积极策划所谓“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华北五省是指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面对日本对华北地区的分裂活动,国民政府不允许华北脱离中央政府的管辖而“自治”,但又慑于日本的武力威胁,于是采取了适应日本“华北政权特殊化”要求的方针,成立了一个名义上隶属于国民政府,实际上又有很大独立性的委员会。影响有两点:一是使华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日趋殖民地化,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二是日本在华北经济势力的扩张,损害了美英帝国主义在华北的经济利益,引起英美对日本的不满。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正是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历史背景,也是中共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客观条件。二、瓦窑堡会议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在政策上作出了重大调整。第一是发表“八一宣言”:无论各党派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

  3

  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和利害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应该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思考两个问题:(1)材料中的三个“无论”,表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有什么变化?(2)中国共产党向全中国人民发出什么号召?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八一宣言”的发表,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政策的态度有了明显变化。在大敌当前之时,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反映了全国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发展。第二是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到来之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从土地革命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党必须及时制定出适合新情况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1935年底,结束万里征战的中央红军刚刚在陕北站稳脚跟,中共中央即在瓦窑堡召开会议,制定了正确策略。三、一二•九运动历史背景:华北事变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华北存亡危在旦夕。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号召下,在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北平大学生成立了联合会,并于12月9日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一二•九运动爆发。一二•九运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2月9日这一天的示威游行。了解了一二•九运动发生的背景和经过之后,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一二•九运动发生在当时有什么意义和影响?它与五四运动有何根本区别?二

  

篇十三: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或推动的有哪些

 刘少奇建立华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贡

  献

  刘少奇建立华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贡献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举行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外的形势以及阶级关系的变化,纠正了党内存在的关门主义错误,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当时中国革命处在重要、复杂、紧急的转变关头,华北是全国抗日的前沿阵地,情况异常。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策动汉奸进行所谓“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企图吞华北,在中共领导下爆发了北平“一二·九”运动,将全国抗日运动推向新的高潮;另一方面,国民党政府继续推行妥协退让政策,残酷镇压人民抗日爱国运动,华北的抗日爱国组织大部分被破坏,而党内又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关门主义错误。在内外复杂矛盾交错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决定派刘少奇担任中央驻北方局代表兼北方局书记。1936年3月,刘少奇到达天津,开始了领导北方局贯彻执行党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并最终卓有成效地完成了任务。一、清理和纠正“左”倾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错误,改善和加强党对白区的工作白区党组织由于受“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遭到国民党的破

  坏极为严重,华北党组织仅在河北保存了一个省委以及某些城市与农村中的地方组织和寥寥无几的中下级干部。而党的正确路线和政策此时还没有传到华北,这些干部仍是采取“打倒一切,一切不合作,一切斗争到底”的做法。

  1936年春,刘少奇一到天津,就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对华北党的状况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形势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党在华北的工作方针:坚持党中央关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总方针,准备发动和组织群众,联合一切愿意抗日的党派和阶级,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贯彻党的这一方针,首先是要“准备自己”,也就是要全力肃清党内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错误,整顿和恢复党的各级组织,壮大党员队伍,使华北党内在思想上达到统一。为此,他撰写了大量文章,从理论上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其中《肃清立三路线的残余——关门主义冒险主义》一文最具代表性。在该文中,他列举了关门主义冒险主义的表现和危害,并分析了“左”倾错误产生的根源以及在党内长期存在的原因,指出:“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是目前党内的主要危险。现在必须要彻底揭发这些错误,必须给这种错误以致命的打击并把它彻底从党内肃清出去。”p33他认为,如果不彻底清除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影响,就不可能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革命就不能顺利进行。他的这篇文章发表后,在党员和进步分子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得到党内大多数同志的赞成和拥护。

  为了使华北地区的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地完全地了解党中央

  的新政策,了解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对党的革命事业和前途的影响和危害,1936年秋,中共北方局在刘少奇的领导下发出了《华北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指示信,要求党的各级组织要认真深入地学习研究党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严格按照统一战线的要求改进工作的不足,完全克服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中共北方局的这个指示,对扭转华北地区党的路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37年5月,刘少奇回到延安主持召开全国党的白区工作会议,在《关于白区党和群众工作》的报告中总结了白区工作的经验教训,阐释了白区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任务。这个报告对当时肃清华北地区存在的“左”倾错误思想,加强党中央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起到了重大作用,也使全国白区工作发生了根本改变。

  二、发动和组织华北群众成立救亡团体,推动全国抗日群众运动向前发展

  在北平的一些学生中,当时出现了反对读书,强迫罢课,不关心政治的情况。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偏向,中共中央北方局于1936年1月成立华北学联,纠正“长期罢课”的错误口号,提出“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的口号,强调学生会要“帮助与满足多数学生读书的要求。给先进的学生以更多的工作。不强求愿意读书的学生和先进学生一样来工作”p121。又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刘少奇任北方局书记后,号召群众组织起来,从实际出发,切实把华北各界人民组织到抗日救国运动中去。在北方

  局的领导下,成立了华北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学生组织了各种学术社团、宣传队、文艺队,积极开展抗日救国活动。与此同时,北方局先后创办了《火线》《华北烽火》《长城》《国防》等刊物。5月,日本帝国主义与国民党政府成立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秘密签订了“华北防共协定”。日本打着“防共”旗号,增兵天津,构筑炮台,图谋一举占领华北地区,这引起了华北军民的愤恨。刘少奇抓住时机,审时度势,组织群众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反对日本增兵、反对武装走私。他指出:现在日本增兵华北,平津地区受到直接的威胁,事关生死存亡,所以我们有把握动员各界群众起来反抗。

  在平津党组织的领导下,天津、北平的学生和群众分别在5月28日和6月13日成功地举行了大规模的反日游行示威,给日本帝国主义吞并华北的野心以有力的回击。这一爱国运动迅速发展到上海、南京、广州等城市,各地学生纷纷举行反对日本增兵华北的游行示威活动,掀起了继“一二·九”运动之后又一次全国性的抗日救国高潮,巩固和发展了“一二·九”运动的胜利果实,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为了使广大群众成为抗日救国的重要力量,北方局又派董毓华、黄敬等人到上海同各地代表、各界人士共同建立了中华学生救国联合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把“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喊出去。通过救国会、学生会等公开组织,吸引广大群众加入到抗日的队伍中来。

  三、争取和联合地方实力派,为华北抗战准备军事力量

  在瓦窑堡会议召开前,刘少奇在《抗日反蒋与广泛的统一战线》一文中就明确指出:现在我们运用广泛的统一战线,不只是下层的,而且也是上层的。上层统一战线主要是指与国民党军政界地方实力派建立统一战线关系。当时的地方实力派主要是指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和山西封建军阀阎锡山。

  

  

篇十四: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或推动的有哪些

 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一、高举民族解放的旗帜,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是建立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提和基础

  从年“九一八”事变特别是年华北事变以来,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这一情况,使国内各阶级、各党派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日本帝国主义疯狂推行灭亡中华民族的野蛮侵略方针情况下,保卫民族的生存与独立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向中国每一个阶级、每一个政党提出来的共同任务。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民族危亡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提出用民族自卫战争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号召,后来又提出全国人民总动员的完全的民族革命战争的主张,高高举起了民族解放的伟大旗帜。

  年月,中国共产党发布红军准备在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保证民众权利、武装民众等三个条件下愿与全国一切抗日武装力量共同抗日的宣言。年月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年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关键,为国共两党合作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月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日,蒋介石“庐山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达五年之久的坚持不懈努力,逐步推动国民党当权者转变对内“剿”共和对日妥协的错误政策,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起来。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民族解放的旗帜,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当时,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一致性,阶级斗争必须服从于民族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处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矛盾和斗争的根本原则。对于国民党的反共摩擦,中国共产党不是回避它,而是站在自卫的立场上,以不破裂合作为限度,通过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加以解决,最后达到坚持两党合作、共同抗日的目的。

  二、争取和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是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本保证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一个广泛的战线,参加统一战线的成份十分复杂。各个阶级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抗日要求,但每个阶级及其政党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如何抗日,怎样保证抗日的坚定性和彻底性,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各个阶级的政治主张是不一样的,并且发生了谁影响谁的问题,即争夺领导权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保证。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关于领导权问题,毛泽东指出“司令官”在中国主要是两个,或者是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共产党,或者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国民党。国民党统治集团在日本帝国主义决心灭亡中国,动摇其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国民党统治集团害怕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发展壮大,害怕抗日民族解放运动的广泛发动,力图控制抗日民族解放运动不超出它所需要和允许的范围,服从于它的阶级利益。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抗日民族解放运动的彻底胜利而坚持奋斗到底的。为了保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取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争取和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是巩固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抗战的根本保证。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实现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主要表现在政治领导上。中国共产党根据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并领导人民去实行、影响和推动国民党接受这些主张,发挥了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政治领导作用。

  争取和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是以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为前提的。在统一战线内部,由于国民党对共产党采取歧视、限制和削弱的方针,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就显得特别重要。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始终坚持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三、在有利于团结抗日的前提下,做到相互信任和相互让步是实行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内容

  毛泽东指出为了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对敌,国内的某些矛盾,必须给予适当的解决,其原则是应当有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增强和扩大,而不是使其削弱和缩小。应该停止那些不利于团结抗日的斗争,保存那些有利于团结抗日的斗争。这是两党在实行合作和坚持合作中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而要做到这一点,两党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到相互信任和相互让步。相互信任是实现相互让步的前提,相互让步是实现相互信任的条件。中国共产党主动表现对国民党的信任和让步。在西安事变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解决的方针,在不要蒋介石签具书面承诺的情况下同意释放他返回南京,这是对国民党的一个重大的让步。中国共产党在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中,进一步向国民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保障言论、集会、结社的自由。在完成对日抗战的准备工作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还向国民党保证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的武装暴动方针,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八路军,坚决

  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对此,国民党也相应作出了让步。“七七”事变爆发后,两党约定,将中共中央宣布国共合作成立的宣言和国民党蒋介石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公开发表,宣布国共两党合作的成立。这为中华民族救国抗日建立了必要的基础。

  四、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下,两个战场战略上的相互配合,是实行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方面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但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成文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国共两党各自拥有自己领导的军队。在这一特殊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在敌后战场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为抗战的全面胜利作出了贡献。

  在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发展迅速,战果突出。年月,八路军首战平型关,取得胜利。这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后的第一个大胜仗,给正面战场以有力的配合与支援。接着,八路军在华北广大地区发展和扩大游击战争,钳制和消耗了敌人的大量军力,收复了大片的国土,发展了人民的抗日力量。正面战场的抗日爱国军队对日本侵略军的勇敢作战和有力打击,也为敌后战场的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扩大提供了条件。年、月间,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不但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凶焰,而且出现了有利于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发展的局势。国共两个战场战略上的相互配合,对于坚持抗日战争和争取最后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迫使日本侵略者由于兵力不足和战线漫长而停止战略进攻。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到来。

  相持阶段到来以后,国民党当局在日本的诱降和英美的退让下,畏惧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从年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起政策开始发生变化,对抗日的态度日趋消极,对人民抗日运动的限制日益加强。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制定了“溶共”、“防共”和“限共”的方针,尤其接连不断地制造反共摩擦乃至反共高潮,使人民抗日力量受损。中国共产党以抗日救国大业为重,坚持抗战、团结、进步三大方针,提出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坚持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中华民族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五、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完整的前提下,实行两种政治制度,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代表不同阶级利益政权的合作为基础的。一个是国民党掌握着全国政权;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局部政权。两个政权的合作,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突出的特点。这种合作的情况如何,决定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命运和抗日战争的胜败。

  由于国共两党承认两种政治制度的同时并存,中国共产党就能够独立自主地在解放区实行全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政治上,经过民主选举和按照严格的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的由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抗日党派及无党派的代表人物组成的几个革命阶级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的地方联合政府。陕甘宁、晋察冀、晋西北、山东、晋冀豫、冀鲁豫、皖东北、皖东、皖江、苏北、苏中、苏南、豫鄂边等根据地也先后建立了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在经济上,解放区民主政府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和互助合作政策,减轻农民的封建剥削和解决农民的经济困难,积极扶助农民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适当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在工商业方面,实行劳资两利政策,一方面改善工人生活,一方面保障私人工商业者有利可图。在税收方面,实行合理负担,废除苛捐杂税,减轻人民的负担,从而调动了解放区各抗日阶层的积极性。

  

  

篇十五: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或推动的有哪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作用70年前,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八年全国抗战,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帝国主义侵略、捍卫国家独立,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存亡的危难之际,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民族救亡的强烈历史使命,积极促进国共合作并推动国民党抗战,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审视那段历史,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标志党能够审时度势,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突然袭击沈阳,占领中国东北领土。蒋介石多次致电张学良,要求国民党一方不予抵抗。到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迫使国民政府签订《察哈尔协定》和《何梅协定》。1937年7月7日,以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为标志,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号召全中国民众团结组织起来,拥护和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反蒋战争。11月28日,中共发布《抗日救国宣言》,重申工农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红军愿与任何抗日反蒋的政治派别、任何武装队伍、任何社会团体和个人订立抗日反蒋的作战协定,并且愿意同他们组织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实现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2月25日,瓦窑堡会议召开,正式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早在卢沟桥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1](p100)同年,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人向全国同胞提出了国共合作的三项基本纲领和中共的四项保证,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纲领。迫于形势的发展,国民党的态度亦发生变化。9月22日,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开始继1924年之后的第二次合作。面临着国内外环境的巨大改变,党的建设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中国共产党对各项具体政策作了及时改进,党的建设步伐也随之调整,促进了抗战事业和党的建设的大发展。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指出,广大工农、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广大知识分子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基本力量;当前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已经有了新变化,买办地主阶级阵营可能会发生分裂,因此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很有必要的。1937年8月25日召开的洛川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决定》正式确定了党的全面抗战路线。而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对于抗日战争极其重要。1936年1月2日,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新的形势下党的组织任务》的报告,指出:党的建设要解决几个组织原则问题,无产阶级要在各种群众斗争中取得领导权;随着民族战争的开展,党要迅速地发展;由于党在苏区和白区所处环境和面临的任务不同,所以各地只能在统一的政策下独立地进行斗争;虽然我们没有取得城市,但是有自己的政权、武装,已有的武装已成为中国革命最主要的力量,党的干部随红军行动,党要依靠武装建立和发展党组织。[2](p84)报告重申反对关门主义的问题,要求改变对于党员成分的机械理解,克服对知识分子的狭隘观点,在战争考验中选择干部。二、在建立、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中,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迅速发展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热血爱国青年和革命积极分子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因此,为适应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以及坚持发展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党不断加强组织建设,扩大党员队伍。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央要求尽可能吸纳优秀分子入党。党组织大胆向着积极的工人、雇

  农、城市中与乡村中革命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坚决勇敢的下级官兵开门,把发展党员的注意力放在吸收抗战中新的积极分子与扩大党的无产阶级基础之上。[3](p177)党把组织建设延伸到战区和前线,即使是后方没有党组织的地区,也是有计划地发展。同时,党还要求严防汉奸、投机家混入党内,在日寇占领的中心城市与工业重镇区域及党在开展活动时需要隐匿的部位,控制发展党员的数量,确保党员队伍的思想可靠性与政治纯洁性。在入党方式和新党员的教育上,中央也作了原则性的指导。要对入党对象严格审查,避免拉人入伙式的入党;新成员入党,必须经过组织程序,经过党员介绍和支部政治审查。同时,为适应党员数量上的需要,新党员候补期按照革命出身加以重新规定。中央要求各级党部做到把发展党员作为经常的重要工作之一。而对于如何在国统区发展党员,也有具体的指导。1937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各游击区域在党的组织与工作方面要普遍建立党的秘密组织,改变党的领导方式与工作方式;有组织、有计划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重新教育党的干部和党员。总之,在抗战初期,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为党领导抗日战争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基础。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全党的党员人数大约是四万,而在中央作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决议后,我党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到1940年,党员人数已达到八十万。

  

  

篇十六: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或推动的有哪些

 12月6日北平15所大中学校发表宣言反对华北防共自治要求国民党政府讨伐殷汝耕动员全国对敌抵抗提出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吞并中国华北为核心的九项政治纲领呼吁停止内战共赴国难团结全国各界民众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而斗争

  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回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全民族的运动

  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二·九运动-背景

  日本于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继续向华北进发。同年11月7日第二中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1933年爆发长城抗战,热河被日军占领;11月,中国共产党协助建立第三中国:中华共和国。

  1935年6、7月间日本通过“秦土协定”控制察哈尔省,10月指使殷汝耕在河北省建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李守信与德王筹备蒙古军政府。国民政府遭压迫下准备设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1935年11月18日由胡适、蒋梦麟、梅贻琦等平津各大学校长教授,联名公开发表宣言:

  “近有人假借民意,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实行卖国阴谋。天津、北平国立学校全体教职员二千百余人,坚决反对。同时并深信华北全体民众均一致反对此种运动。中华民国为吾祖先数千年来披荆斩棘艰难创造之遗产,中华民族为四万万共同血统,共同历史,共同语言文化之同胞组成,绝对不容分裂。大义所在,责无旁贷。吾人当以全力向政府及地方当局请求立即制止这种运动。以保领土而维主权。并盼全国同胞一致奋起,共救危亡。”

  一二·九运动-准备

  1935年11月18日,北平各大中学校学生代表,在中共地下党的策动下,召开联席会议,秘密成立“北平大中学校抗日救国学生联合会”。选举北平市立女子第一中学18岁女学生郭明秋(共产党员)为执行主席,清华大学学生姚依林(共产党员)为秘书长,镜湖中学学生孙敬文为总交通,东北大学学生邹鲁风为总纠察使,燕京大学学生黄华为总交际。实际领导人为中共河北省委巡视员林枫、中共北平临委学联党团书记彭涛(辅仁大学学生)和黄敬(北京大学学生)。

  1935年12月3日,学联第三次代表会通过发起请愿游行活动,并否认任何假借民意之自治运动,反对任何脱离中央或类似之华北自治组织。

  12月6日北平15所大中学校发表宣言,反对华北“防共自治”,要求国民党政府讨伐殷汝耕,动员全国对敌抵抗,提出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吞并中国华北为核心的九项政治纲领,呼吁停止内战,共赴国难,团结全国各界民众,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而斗争。此时传来冀察政务委员会将于12月9日成立的消息,于是学联决定将请愿活动定于12月9日。

  一二·九运动-经过

  1935年12月9日,他们成立了指挥部,姚依林和郭明秋指挥,孙敬文当交通,黄敬在游行队伍中指挥,指挥部设于北亚咖啡馆,而彭涛则作为此次游行的幕后领导人。由于游行学生主要来自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他们计划从这两所大学出发,逐渐壮大队伍,但不料当局关闭了西直门那,于是游行学生未能按计划进城。后来东北大学学生前往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所在地中南海新华门门前,向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请愿。请愿代表向国民政府提出六项要求:

  1、反对华北自治及其类似组织;2、反对一切中日间的秘密交涉,立即公布应付目前危机的外交政策;3、保障人民言论、集会、出版自由;4、停止内战,立刻准备对外的自卫战争;5、不得任意逮捕人民;6、立即释放被捕学生。

  口号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全国武装起来保卫华北!”。“反对防共自治运动!”“反对卖国的对外政策!”“立即停止内战!”“立即向日本宣战!”“人民!武装你们自己!”“用武力保护华北!”“打倒卖国贼!”“打倒卖国贼殷汝耕!”“中华民族万岁!”“为祖国自由而奋斗!”“没收卖国贼的财产救济受灾人民!”“反对军队南调!”“反对苛捐杂税!”“反对抓捕中国人民的日本强盗!”

  

  

篇十七: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或推动的有哪些

 十四年抗战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专题

  一、产生原因

  外因: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和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决定着统一战线的发展。

  内因: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毅然捐弃前嫌,倡导和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二、建立过程

  1.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这三个条件是:一是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二是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三是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

  2.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再次明确表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实行对日作战,红军愿立刻与之携手,共同救国。宣言建议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党派、团体、名流学者、政治家和地方军政机关进行谈判,共同筹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并呼吁各党派和军队首先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3.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一方面积极促进一二九学生运动后全国人民中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8月25日,中共中央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信中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为了促进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又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迅速完成对日作战之一切准备工作;改善人民生活。同时提出四项保证:如果国民党将上述五项要求定为国策,共产党愿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5.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布通电号召全中国军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7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基本要求,重申中共为实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17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在庐山与蒋介石继续谈判。同一天,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谈话。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扬言3个月灭亡中国。由于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直接受到威胁,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8月中旬,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同蒋介石等就发表中共宣言和改编红军问题,在南京举行第五次谈判,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6.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又将在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开赴华中抗日前线。

  7.在共产党的催促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三、坚持原则

  总结这个时期的统一战线经验,主要是坚持了四个原则:

  1.求同存异;

  2.既统一又独立;

  3.又联合又斗争;

  4.坚持依靠自己力量和争取外援相结合

  四、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实行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建立了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进行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等十二万五千余次对敌作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成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流砥柱,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空前壮大,成为决定中国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确保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政治领导权﹔坚持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扩大抗日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内建立“三三制”政权﹐即在政权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及其它分子(代表中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

  针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执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从而克服了国民党当局制造的反共摩擦﹐发展和壮大了人民抗日力量﹐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篇十八: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或推动的有哪些

 三中国共产党坚定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权利和利益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迅速并成功地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在于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最主要的在于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了广大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以及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探索出为大多数人所拥护的政治主张并用自身实际行动切实维护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

  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因分析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功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当时所处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主观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正确的理论和思想方针的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出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始终坚定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因分析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2周年,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2周年。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期,始终注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功击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即是本文所要探究的问题所在。一.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客观因素

  (一)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外部环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深刻分析进行革命的外部大环境。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当时的国际动态不仅影响着中国的时局,也影响着自身政策和策略的制定。就外部环境而言,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对外军事扩张的重要一步就在于向外推行其对华政策,并试图将其“大陆政策”细化和发展。1929年由美国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受到了重创,引发了严重的国内危机。为了摆脱经济危机造成的困难局面,20世纪30年代,日本联合德、意组成法西斯集团,逐渐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中,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和转移国内矛盾,对亚洲侵略扩张,尤其加紧了实施其既定的侵华方针。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由此开始了一系列侵华战争。英美两国害怕日本配合德、意对他们实行攻击,便推行“绥靖怂恿”政策,企图以牺牲中国的主权为代价,导致国际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世界和平与民主受到破坏,迫使德、法等国共产党发起了反法西斯的运动。1933年初共产国际提出建立广泛的反帝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共产国际召开七大,明确提出了建立工人阶级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各民主阶级反法西斯人民战线,为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二)中国共产党力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部形势面对日本侵略者的不断进攻,我国国内形势显著改变。国内主要矛盾和社会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但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对长征中的工农红军进行“围剿”,对日本侵略者采取节节退让的措施。他于1935年2月向日本记者发表谈话指出:“中国人民不但无排日之行为与思想,且亦无排日之必要。”并试图依靠英法操纵下的国际联盟和美国出面制止日本侵略,但英、法、美的姑息纵容使得日本侵略者更加肆无忌惮。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加进了日军对华北的争夺。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并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何梅协议,迫使国民党中央军撤出平津和河北。面对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号召并迅速发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组织全国学生联合起来,掀起了“一二.九”运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迅猛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阶层人士认识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要求积极抗日,并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表示不满。1937年卢沟桥事件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共中央告全国同胞书,要求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共同抵抗日本的进攻,并积极联合更多的阶级、阶层投入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打击日本侵略者而努力。二.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观分析(一)中国共产党坚持正确的理论和思想方针的引导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面对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更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寻求理论支撑和思想引导。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及之后发表的多篇著作中都较为集中地论述了无产阶级的政策策略及理论问题。他们提出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问题,指出应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尽可能联合一切力量所组成的广泛的统

  一战线。针对革命发展不同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如何打赢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无产阶级必须注意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才能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同时制定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促使民主革命向着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发展。列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战胜强大的敌人,不仅需要自身尽最大的努力,同时必须利用资产阶级的利益对立,善于抓住机会获得大量的同盟者,才能在长时期的复杂政治斗争中解放全体人民,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认真总结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统一战线等方面的理论和政策,并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究总结出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中国共产党倡导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是曲折的。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初步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年底,瓦窑堡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决议》的报告,会后,毛泽东提出:“共产党和红军不但在现在充当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而且在将来的抗日政府和抗日军队中必然要成为坚强的台柱子。”[1]1937年5月所做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时期的任务》报告中系统论述了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新任务,把打击目标集中于日本帝国主义,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热情,有力的促进了抗日民主运动的迅速高涨。而如何将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纳入到抗日战争中,形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为了挽救民族危亡,1936年8月25日,中共中央给国民党发《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提出和国民党结成巩固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1936年底西安事变的爆发以及最终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1937年,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五项要求,得到了广大爱国人士和国民党抗日派的支持。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2]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发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为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际建立。(三)中国共产党坚定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权利和利益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迅速并成功地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在于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最主要的在于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了广大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以及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探索出为大多数人所拥护的政治主张,并用自身实际行动切实维护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早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就始终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的万里长征,更是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牢固的群众基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和响应,推动了全国抗日斗争的进程,并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共在洛川会议上倡导建立一切民众力量进行抗战的全面统一战线。中共中央号召:“全国工农士兵劳苦民众们起来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3]表达了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与日本帝国主义奋战到底的决心。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中间势力的支持,在处理与党外人士的关系时,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党的正确策略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4]除此之外,为了尊重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民主人士共同奋斗,在革命根据地建立并实行“三三制”政权,进行了必要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积极改善人民生活,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好的政治榜样。中共充分尊重中间势力的权益,调动了中间势力抗日的积极性,并吸收他们投入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队伍中。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建立起来的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坚定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凝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并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参考文献:[1]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7[2]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44[3]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G](上)北京:档

  案出版社,1984:1[4]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2

  作者简介:唐蕊(1987-)女,汉,重庆大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工作单位: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党校

  

  

篇十九: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或推动的有哪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影响

  姓名:唐羚格班组:2018级临床医学9班四组学号:20185010471摘要:正是因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抗日,这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群众基础关键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抗战全面爆发后,由于蒋介石采取消极应对的态度,导致我国东三省全面沦陷至日本人手中。在民族危机存亡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倡导成立的,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成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抗战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和根本保证。(一)第一次形成了全民族统一抗战的局面

  1937年中国共产党洛川会议指出抗日战争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此次会议确定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标志着中共抗日战争统一战线成立。

  明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目标洛川会议发出“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的号召”。除少数汉奸卖国贼外,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阶层爱国人士、海外侨胞和民间武装力量等都成为争取联合的重要力量。在政治上,争取无产阶级工农联合的力量,发展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资产阶级的力量,广泛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共产党组织,发展全国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儿童等民众运动,争取全国的知识分子参与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还要努力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及地方实力派,尊重他们的利益,把他们当作反帝国主义和孤立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活动的同盟者。孤立、削弱、限制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摧残进步势力的极端反动政策,对他们的反革命理论和行为予以反击。由于每种势力的利益需求不尽相同,加上随着抗战局势的不断变化的同时,他们对抗战的态度也会有所变化,党分别制定并采取不同的策略,积极争取其中对抗日、对人民有利的力量。在军事上,主张实现一切抗战军队的待遇平等,建立不同地区的军区,动员全民族抗战。在经济上,提出没收汉奸的财产,打击地主土豪将田地分给农民。(二)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1.加强自身建设抗战全面爆发时,中共党员数量只有4万多人,许多地方的党组织因为战争等原因被摧毁。党员数量的匮乏和党组织力量的薄弱,使共产党很难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挥领导作用。为此,中共中央决定大力发展党员和地方党组织。在经过三次发展党员的运动后党员人数大大增加,但是素质却参差不齐。为了肃清党内作风问题,党决定整治作风问题。于是从1941年开始延安整风,长达四年之久。通过整风,党内各种错误思想被进一步清除,党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马克思主义政治觉悟与思想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做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2.正确处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不同力量的各种矛盾和关系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共及时分析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关系,指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虽具有一致性,但民族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斗争要服从于民族斗争。由于其他实力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抗战的领导权主要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进行争夺。国民党认为抗战是政府和军队的抗战,没有把广大群众发动起来。而共产党发动群众一起抗战,更能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客观上看共产党更适合领导抗日战争统一战线。(三)推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中,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有了初步的政治和组织基础,直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

  凝聚各党派的力量,汇集各种不同的意见,有利于党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者王凤清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的形成》,作者张冰

  

  

篇二十: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或推动的有哪些

 学习永无止境

  高一历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知识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知识点】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西安事变对蒋介石是个极大的震动,使他感到对内反共打内战,对外对日妥协退让的政策不能继续下去了。为了讨论、制定对共产党、对日本的政策,国民党决定于1937年2月15日召开五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1937年2月10日致电即将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五项要求是:停止一切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迅速完成对日抗战之一切准备工作;改善人民生活。如果国民党能够实现上述五项要求,中国共产党愿意作出如下四项保证: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在特区政府区城内,实行普选的彻底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四项保证是中国共产党从抗日救亡的全局出发,在对红军和根据地保持绝对领导权的前提下,对国民党作出的有原则、有条件的让

  专业的学习

  学习永无止境

  步,其目的在于取消国内两个政权的对立,以利于组成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致地反对日本帝目主义的侵略。中共的主张得到了国民党内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等人的赞同,他们向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与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指出近半年来,中国共产党多次致我党中央委员会书函通电,屡次提议国共合作,联合抗日,足证团结御侮已成国人一致之要求,呼吁“应乘此机会恢复总理三大政策,以救党国于危亡,以竟革命之功业。会上,国民党民主派同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进行了激烈斗争,最终通过了一个实际接受中国共产党提议的决议案。表示“整个的民族利益将超出一切个人一切团体利益之上”,承认“和平统一为全国共守之信条”,在对日政策上,“如果让步超出了限度,只有出于抗战之一途”。这表明国民党的政策已经由内战转向抗日,由反共转向联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形成。国共两党为联合抗日继续谈判国共合作的格局虽然基本确定,但怎样实现合作,尚有一系列具体问题亟待解决。从1937年2月至3月,以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组成的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代表顾祝同、贺衷寒、张冲在西安就一些具体事宜进行了谈判。3月8日,双方商定由周恩来把近一个月谈判大体趋于一致的意见写

  专业的学习

  学习永无止境

  成条文,即:“三八协议”,主要内容是:红军现驻在地区改为陕甘宁行政区,执行中央统一法令与民选制度,其行政人员经民选推荐,请中央任命;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服从中央军事委员及蒋委员长之统一指挥,其编制人员给养及补充,按照国军同等待遇,其各级人员由自已推选,呈请军委任命,政训工作由中央派人联络;在红军改编的三个师以上设某路军总指挥部,其直属队为特务营、工兵营;等等。两天后,贺衷寒提出—个修改方案。限定红军改编为三个师后,每师只能1万人,政训人员和各级副职由南京政府派人参加,“陕甘宁行政区”改为“地方行政区”,直属所在省。将“改选推荐”改为:地方推荐”,删掉“民选制度”。这种以“谈判”、“改编”为名,行“收编”、“招安”之实的无理要求,为中共代表严词拒绝;3月13日周恩来向顾祝同提出:“西安无可再谈,要求见蒋解决。”同年3月下旬至4月初,周恩来与蒋介石在杭州继续进行谈判。周恩来重申了我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和立场,蒋介石基本上同意了中共代表提出的有关边区政府和红军改编的意见,并提议由周恩来起草一个两党合作的共同纲领。周恩来返回延安后,中央政治局召集扩大会议,。听取周恩来汇报杭州谈判的情况。6月,由周恩来携中共中央草拟的《关于御侮救亡复兴中国的民族统一纲领草案》赴庐山与蒋介石谈判。在庐山,蒋介石又推翻了在杭州的许诺,

  专业的学习

  学习永无止境

  提出成立一个由他领导的“国民革命同盟会”,由国共派出同等数量人员组成,红军改编为三个师,共4.5万人,副职由国民党员担任,并要毛泽东、朱德离开部队,陕甘宁边区的正职官长也要由国民党政府指派等无理要求。中共对蒋介石企图通过谈判来达到收编红军、取消陕甘宁边区政府、溶化共产党的企图进行了揭露和斗争。同时,我党从大局出发,重新拟定了同国民党的谈判方案,在两党合作的组织形式以及边区政府的人事安排上作了重大让步。正当国共两党庐山谈判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七七事变,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爆发,国共两党加快了谈判的步伐。苏区代表会议的召开及其主要精神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巩固和平、争取民主、早日实现抗战,于1937年5月2日至14日在延安召开了由苏区、白区和红军代表参加的全国代表会议。毛泽东先后作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和《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两个报告。毛泽东这两个讲话,主要阐明了以下几个问题:1.我党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依据。日本帝国主义实行完全征服中国的政策,使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中的中日之间的矛盾变得特别突出特别尖锐,把若干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和中国的矛盾推入次要地位,从而扩大了日本帝国主义同其他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便在中国共产

  专业的学习

  学习永无止境

  党和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的和平阵线相结合的任务。”“我们的统一战线应当以抗日为目的,不是同时反对一切帝国主义。”“中日矛盾变动了国内的的阶级关系,使资产阶级甚至军阀都遇到了存亡的问题,在他们及其政党内部逐渐地发生了改变政治态度的过程。这就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2.党在当前阶段的任务。当前阶段的任务是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三位一体。“为了建立真正的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国内和平固然不利,没有国内民主也不行。所以争取民主,是目前发展阶段中革命任务的中心一环。”“争取民主,“…必须立即开始实行下列两方面的民主改革。第一方面,将政治制度上国民党一党派一阶级的反动独裁政体,改变为各党派各阶级合作的民主政体。”“全国必须发起一个广大的民主运动,这运动的当前目标,应当放在国民大会和宪法的民主化的完成上。第二方面,是人民的言论、集会、结社自由。没有这种自由,就不能实现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革,就不能动员人民进入抗战,取得保卫祖国和收复失地的胜利。”“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革和人民的自由权利”,“是建立真正的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条件。”3.共产党的最高纲领与实行三民主义的关系。毛泽东指出:“现在民族危机极端严重,国民党已不能照旧不变地统

  

推荐访问: 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或推动的有哪些 战线 抗日 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