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医性美学概述(续二)

中医性美学概述(续二)

时间:2022-11-01 09:40:06 来源:网友投稿

3.2辨证施治、治法方药与中医性美学

3.2.1病因 辨证施治是整体观念的具体实践。中医的病因观是天人合一、内外合一的。有自然“六气”为过的“六淫”和人体正常情志为过的“七情”,另有不内外因及六气变戾的“瘟疫”。早在《内经》就明确阐述:“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3.2.2病机中医病机的特点亦是从天人合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来研究的,它在变化的“机”而不是固定的“理”,处处体现着辩证法的光芒和大圆之美。正如“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胜则浮,湿胜则濡泻。”“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附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发病:“岐伯日: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心身相应:“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虚实:“岐伯对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生死:人的生老病死亦是和谐平衡的丧失,是生命核心神失去,也是个体大圆一个循环的终结。为医应从此意、此美去尽心尽意。“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圆也,非但尸鬼,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此谓得守者生,失守着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3.2.3治法 中医的治法是审因求证辨证所立的具体治疗方法。它鲜明地宣示着以人为本,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个性化诊疗的古老又现代的科学先进的诊疗观和方法,是全方位体现医学美的集中和具体体现。在具象的治法之上,还有原则的治疗大法:即治病必求于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法制宜;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正者反治,反者正治;天人合一。具体如因地治宜:“歧伯对日: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五脏治法:“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帝曰:善。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日: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六淫治法:“岐伯日: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成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德化:“帝曰:善。其德化政令之动静损益皆何如?岐伯日:夫德化政令灾变,不能相加也。胜复盛衰,不能相多也。往来小大,不能相过也。用之升降,不能相无也。各从其动而复之耳。帝日:其病生何如?岐伯日:德化者气之祥,政令者气之章,变易者复之纪,灾眚者伤之始,气相胜者和,不相胜者病,重感于邪则甚也。帝日:善。所谓精光之论,大圣之业,宣明大道,通于无穷,究于无极也。余闻之,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

3.2.4方药中医的药材选自自然,取白天然。医食同源、药食同源;其方剂历代集精要而存,可为汗牛充栋。具体的理法方药鼻祖为医圣张仲景,他所著述的《伤寒杂病论》是为医法及方药的经典。细细玩味,妙理总是无穷无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继神农本草之志,续九州方圆之药,美仑美焕,是一部动植物与自然的药学百科全书。现谨掬呈仲景之“肾气丸”组方来体味享受其博大的理念,精深的医理,和谐的美感。方中以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牡丹皮以滋肾中之水,以附子、桂枝壮肾中之阳。其药物配伍具有两大特点:一是“阴中求阳”,二是“少火生气”。中医认为,肾为水火之脏,含肾阴。肾阳,阴阳互根。所以,凡肾虚之症,必有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但其临床表现有偏阳虚或阴虚的不同。金匮肾气丸是为肾阴阳两虚、肾阳虚偏重者而设。肾阳虚者得之,可收“阴中求阳之效”,肾阴阳两虚者得之,则有阴阳并补之功。肾气丸中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之阴,用附子、桂枝壮肾中之阳,用阴中求阳之法,以达到温补肾阳之目的,“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方中温补肾阳的附子、桂枝与滋补肝肾之阴的六味地黄丸用量之比为:附子、桂枝用量不足全方的1/8,从而体现了“少火生气”的中医理论,也说明本方意在徐生肾气,而不为速壮肾阳。充分体现了先贤阴阳互根互生的大圆之美。中药之功能和名称之美则俯拾可得,如女贞子、益母草、锁阳、仙灵脾、金银花、藏红花等。关于药物与性美学的联系,有一味药“蛇”是奥义无穷的。蛇在中(含印度)西文化的启始中都有特殊的位置,特别是与生命、性爱、医学关系密切。在原始时代,蛇是至高无上的一种象征。生殖崇拜是原始人类最普遍的一种信仰。性崇拜通常有三种:男根崇拜、女阴崇拜、性行为崇拜。原始人的性崇拜一般都有趣地与“蛇”这个有灵性的动物相连。如从汉字上我们就可以推出蛇的这种生殖的特性,蛇又写作“她”,古代的女神写作“袍”,它们共同的“也”字偏旁在《说文解字》中训释为“女阴”。女性的生殖现象在古代既神秘又可怕,并由此生出诸多禁忌及生殖崇拜。崇拜是内向至善至美的敬畏。《本草纲目·鳞部·诸蛇》中说:“蛇以龟鳖为雌,又与鲤蝉通气,入水交石斑鱼,人山与孔雀匹……”其可怕的性交能力最终成为生殖崇拜的最恰当的象征。李时珍释“蛇”:“蛇在神为玄武”,玄武是一种龟蛇同体,龟蛇都有长生不死之含义。一是阴阳同体,二是生死同源。而这,也正是原始生命观的核心所在。

3.2.5针灸针灸是自《黄帝内经》就系统阐述的中医学最为独特诊疗方法。它以中医基本理论,特别是脏腑经络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为指导,以最为典型的针刺的调节疗法用以保健养生、祛疾治病,可谓大圆之美医学的完美呈献。这种大美的具体表现在“九针论”:“岐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3.3医德术技、才艺志趣与中医性美学

3.3.1医德 医德是为医的第一品质,是由医者具体体现救死扶伤,呵护生命崇高美德和医学大美的第一表现,也是中医性美学的实施主体,医者在此领域施展真善美才华的基础。“医者仁术”,这是古今中外不变的共识,也是其真善美的核心所者,更是医者不变的身符。唐·孙思邈《大医精诚》,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大医精诚》一文出自其所著之《备急千金药方》第一卷,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究其思想和医技脉络,可谓医、道、释、儒大一统文化的人性、医性真善美的展示。

3.3.2术技术技即具体的科学技术。为医之道,除了有高尚的品德外,还必须有科学的思想、方法、技术,必须熟练掌握并不断学习补充更新医学和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履行治病救人的天职,正如《大医精诚》所述之“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以宏扬医学之壮美、精美、慈美和义美、仁美。“医道同源”,古代医家,特别隋唐及之后的医家与道教有紧密的联系。他们在追求“活人济世”的同时,亦受太极之圆和“长生不老”之天意,以自然界之不变、不灭之“金石”做为材料,最早运用化学方法“炼丹”。不管其最后作用何为,这种为“技”之思、之行、之探索令人敬佩,更何况这种思、行、究都是在阴阳五行太极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如京房《易传》有言:“乾坤者阴阳之根本,坎离者阴阳之性命。”炼丹术中则再一次强调坎离象征一切事物的两端,象征魂与魄、性与命,象征铅与汞,青与白、雄与雌……阴阳相饮食,交感道自然,这便是炼金(丹)术哲学的核心。“水火匡郭图”用龙虎相吸、雌雄交媾象征金丹形成的根本在于阴阳配合之理。同样为“道”即道教,除金丹之外还有房中术和符篆派,它们共同演绎着方、行、礼。房中术汗牛充栋,各种学说技法不一而论,可参见有关章节和世传典籍。这里只略对符篆派做简单讨论。符篆派属民间道教,以符水咒语治病,祈福骧灾为活动。一是取类比象,信息沟通。篆通常由三种字形相合而成:一是云气缭绕之笔画,象征天意、至高无上之意志和神明;二是河图洛书之符号,象征秩序、结合与数术,象征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与融合;三是汉印章之篆字,象征人的力量与世间一切具象。另外加上咒语,如“洞府诸仙急急降”等等,一个符便画成,一笔一画均有讲究,并非鬼画符,其中人的意志无所不在。符一:文曲星符。上面三个黑点表示天,像云朵相联。连线白圈如河图洛书,示星宿,相传文曲星有“六”,圆圈即为六个。其下图纹表示从天而降,并有冠之状,表示头脑聪明,最后曲线纹,示“文曲”。符二:相思符。上边弓字表人体,口形:示意嘴想说话,中间表示一男一女想接吻,“千山”表示相隔遥远,“八文”即有背礼仪,“八”为“别”,为“背”;“文”指文明礼仪。远隔千山万水之男女,还想在一起说话,亲热,好像着了魔、闹了鬼一样,所以最下是个鬼字。符三:春心符。日为白昼,月为夜,三日三月,示日日夜夜,尸为人仰之形,元为头为首、为根本,神指神气、精指爱欲,精指精力。此符像心神着魔,日夜煎熬,春心荡漾。《抱朴子》认为“符出于老君,皆天文也。老君能通于神明,符皆神明所授。”二是符中有“道”与“法”。道教以书符念咒为作法之手段,称为“符法”、“道法”,强调内炼金丹,外用符法。三是符篆与中医学。一方面他们在人的精神上一味地造势,人以压力或放松,让你的注意力在病灶上集中或转移,古代医字写作“璧”,医源于巫,大概不会错。将“道教”和“道家”分置于不同章节,主要是因为“道家”思想属形而上的哲学文化范畴,“道教”术技属形而下的科学技术范畴。医学从古到今都是过去和现时科学理论、方法、技术的集大成。无论何种医学都有义务为此而贡献,更有义务为此而充实和发展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实现大美。

3。3.3才艺志趣 中医学和历代中医士才,都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和艺术才华。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杂病论》到《千金方》、《诸病源候论》、《温病条辨》,无不显示着思想的雄略、文笔的流畅、文采的飞扬、文情的细腻、文路的娟丽、文意的精深。中医著作特别是经典和知名医家的文笔精丽华美是不言而喻的,其中的共同美体现在一是气略宏大,如“医道虽繁,一言以蔽之,日阴阳而已。”;二是书文精炼,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三是概念对偶,如“正胜邪退”、“罐邪盛正衰”;四是取象比类,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五是论述精当,如“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诗赋歌诀也是中医美的一种体现。大量的药、方都以歌赋的优美上口的方式存在和学习记忆。就连最基本的诊断方法也汇编成赋,如“十问歌”。另外许多医家还将日常于民的医药及养生知识用诗赋来表达。现掬孙思邈之《养生铭》共享:“怒胜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侵。忽被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神嗔。亥寝呜云鼓,寅兴漱玉津。妖邪难犯已,转气自传身。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安神宜惊乐,惜气保和纯。寿天休论命,修行在各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另外琴、棋、书、画亦为医家,特别是历代中医学家所推崇、所习好、所精艺,也为现代医者树立了创造美和欣赏美的榜样。

4 中医性美学的发展趋势

如果说中医学属于一级学科,中医性学为二级学科,那从中医性美学则是一个综合的三级学科。它不仅要解决中医性学中所要涉及的美学问题,更要涉及各科与性直接和间接的相关问题。“食色,性也。”传统的生命观与现代的生命内涵(获取能量,新陈代谢“食”;繁衍后代,种族延续“色”)是如此的相一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思想和方法从某种层面揭示了人的原始和现始的原驱力——“性”,而这种“性”的最高表现形式和审判形式是美。而在马斯洛的五层次需要(生理需要一安全需要一爱和归属的需要一尊重的需要一自我实现的需要)之上,在自我实现中还有两种更为高级的需要,这就是认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就此可以明确昭示性、性爱,美、审美在中医性学及至整个中医学、医学中的存在和作用。可以说只要涉及人,就一定关乎性、关乎美。当医学经过几千年之后的更高级回归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最为广泛的综合学科的时候,当医学是社会、心理、生物甚至环境四位一体的时候,当个性化、人性化医疗成为趋向的时候,当医疗的重心前移为预防和保健的时候,性与美的存在和需要将是必然的。不过性美学一定不会是独立的,她将也应该是浸润在医学的各个学科之中相辅相成的发展。

推荐访问: 美学 概述 中医 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