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松江鲈鱼的生物学特征及养殖技术

松江鲈鱼的生物学特征及养殖技术

时间:2022-10-31 19:45:07 来源:网友投稿

1引言

松江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俗称四鳃鲈、老虎鱼、新娘鱼、媳妇鱼等,隶属于鮋形目

Scorpaeniformes,杜父鱼科Cottidae,松江鲈属Trachidermus。与黄河鲤、松花江鲑和兴凯湖鮊齐名,为中国四大淡水名鱼,并被列为四大淡水名鱼之首,享誉中外。历史上,在东亚广泛分布,在中国更是遍布东南沿海及其相邻的淡水水域,尤其以上海市松江县为多,故其名松江鲈。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工业有毒污水及农药、化肥等对江河口附近水域的污染严重,使此鱼难以进入淡水水域索饵、育肥和生长。另一方面,捕捞过度及筑拦河坝、海洋工程等,使得松江鲈鱼的洄游受阻,无法完成溯河洄游,导致其在中国的分布区急剧缩小,现有种群的数量亦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且年际间的波动亦很大。据资料显示,在中国只有鸭绿江流域、青龙河流域和富春江流域尚存一定数量的种群分布,其它地方只是零星捕到。基于此,松江鲈鱼的天然资源已进入了濒危状态(已在日本红皮书中被列为危急物种),现被列入中国名贵珍稀水生动物,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8)中,已将此鱼列为Ⅱ级保护对象。

2松江鲈鱼的生物学特征

2.1外部形态

松江鲈鱼头及体前部宽且平扁,向后渐细且侧扁。头大,头背面的棘和棱被皮肤所盖。口大,端位。上、下颌,犁骨和颚骨均有绒毛状细牙。眼上侧位,眼间距较狭,下凹。前鳃盖骨后缘有四棘,上棘最大,端部呈钩状,翘向后上方。鳃孔宽大,前鳃盖骨后缘游离突起似一鳃孔,每边各有一凹陷,与鳃孔形状相似,呈橙红色,同真正的鳃孔颜色一样,乍看起来,犹如每边各有两个鳃孔似的,故又称四鳃鲈。体裸露无鳞,有粒状和细刺状的皮质突起。两性外形略有区别,雄鱼头部宽大,吻圆钝,具尿殖乳突,体色较深;雌鱼头部狭长,吻稍尖,无尿殖乳突,体色较浅。成鱼体长120~170mm,体重50~100g。

2.2洄游分布

松江鲈鱼是一种在海水中繁殖孵化在淡水中生长育肥的降河洄游性小型鱼类,在水域中营底栖生活,白天潜伏水底,夜间活动,一般在与海相通的淡水河川区域生长肥育。4~11月份,生活在淡水中的幼鱼和成鱼,经常栖息在有微流水,水质清新,饵料生物丰富,水较深又有隐蔽物的场所。一般喜在石砾或贝壳成堆处筑巢,并守候猎食过往的饵料生物。到10~1l月份,性腺即将发育成熟的成鱼,开始从淡水水域游向通海的河口和浅海产卵场所,进行生殖洄游。亲鱼到达产卵场后,即寻找适合繁殖的沙滩或沙礁滩,在贝壳较多的潮间地带筑巢,并在其内进行交配、产卵和孵化仔鱼。4~6 月份,仔鱼在海水中生长发育成幼鱼后,即随着海水潮汛经河口溯河洄游至内陆淡水水域,在合适的育肥场所生长发育和肥育。

2.3繁殖习性

当松江鲈鱼的性腺发育基本成熟时,两侧鳃盖膜的边缘会呈现出明显的鲜艳颜色,看起来与真鳃很相似,犹如四片鳃叶外露,因此,自古就有人将其称之为“四鳃鱼”。其实这就是生物学上所说的“婚姻色”,松江鲈鱼只是有两鳃并不是四鳃。由于松江鲈体色斑纹如人为打扮一般,宽大的胸鳍再加上鳃盖边缘的婚姻色,就像女人围了一块花围巾。因此,长江口一带又称之为花姑鱼或花花娘子,辽宁、山东、河北一带称之为媳妇鱼或花鼓鱼。

松江鲈鱼为一龄性成熟,在淡水中成长的亲鱼,每年11 月开始向河口洄游,进入浅海产卵。产卵盛期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此时水温4~5℃,满潮时盐度30~32‰;卵产于牡砺壳堆的洞穴顶部。雌鱼产卵后即离开洞穴向沿岸近处开始索饵,雄鱼有护卵的习性留在洞中,护卵结束后亦离开产卵场索饵。雌、雄亲鱼的徊游有明显时间差异。在临近河口处捕到的亲鱼中发现,降河洄游开始阶段,雄鱼的数量较多,雌鱼的数量较少;以后雌鱼的数量逐渐增多,雄鱼的数量则逐渐减少。

松江鲈鱼雌鱼的怀卵量为5100~12800粒,卵具有很强的粘性,结成团块,呈橘红、橘黄色或淡黄色,卵径为1.48~1.58mm和1.98~2.2lmm,内含许多油球,直径为0.05~0.18mm。繁殖时的水温为4~5℃,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逐渐上升至14℃左右。受精卵在水温4~14℃和2.3℃~11.3℃,约26天和30天孵出。刚孵出的仔鱼体长为5.3~6.3mm 和6.9~7.3mm,具一个油球,偶可垂直运动,但更多时间静卧水底。后者观察到刚孵出的仔鱼是在水表面稍下游泳,后转到中层,到了幼体期才转到水底的。孵化后5天,体长达8.2~8.4mm,卵黄囊开始消失;到14天,体长达9.0~9.6mm,卵黄囊消失。幼鱼生长迅速,2个月平均长度增加3.2倍。

2.4食性

松江鲈鱼属凶猛性肉食鱼类。其食物主要有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挠足类、水生昆虫、底栖动物、虾类和鱼类等。生活在海水中的仔鱼,刚孵出时以卵黄囊中的营养物质为生,至卵黄吸收完毕后,主要摄食海产浮游动物和甲壳类(丰年虫)。

洄游至淡水中生活的幼鱼,其食性随个体大小而异。体长40mm以下的幼鱼,以摄食淡水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为主。体长达到40~70mm时,主要摄食虾类。成鱼以虾、鱼为主要食物,在松江鲈的食料生物中绝大多数均无经济价值。

全长近20mm的松江鲈鱼主要食挠足类,其后由主食水生昆虫转变成主食鱼类。对自然种群的分析表明,40mm以下的幼鱼,胃中多为枝角类的残骸;40mm以上,则开始以虾为主要食物;一般体长在40~70mm时,多以虾为主要食物,食鱼者不多;70mm以上,食鱼者增加,但占总数的百分比仍少于食虾者。实验室研究表明,投喂混合饵料的松江鲈的体长和体重比饲喂活饵料的要小,并且在一定时间内死亡率极高。

2.5生长

松江鲈鱼的幼鱼生长迅速,从仔鱼到成鱼只需1年时间。其生长规律为前期长身,中期长骨,后期长肉。5~6月份仔鱼在海洋中发育成幼鱼后就开始洄游到淡水中成长、育肥,至11月份一般均可达到成鱼规格。此时,雌、雄鱼的性腺均已发育成熟。一般在6月份所采到的松江鲈体长最小,在31mm以下;以后逐渐增加,到12月份,体长可达140mm以上,以后增长缓慢。

饵料、盐度、光照和温度对松江鲈幼鱼的生长有明显的影响。松江鲈鱼在自然环境中对温度和盐度的适应能力较强,成鱼在0℃的水温中也能生存,繁殖适温为4~14℃。80年代,文登市就开始了松江鲈成鱼的网箱养殖和越冬试验。试验表明松江鲈耐低温的能力很强,最低水温在-0.9℃时仍能正常生存,越冬期间经历的最高水温是9.2℃,越冬的成活率为82.7%。松江鲈既能在盐度高达30‰的海水中生活和繁殖,又能在低盐度水和淡水中生长发育和育肥,在后期生长中需要低盐度而又含有微量碘的水域条件。

幼鱼摄食活饵料、在自然光照下、纯淡水中和较低温度下生长较快,而摄食混合饵料、黑暗环境下、咸淡水中和较高温度下的生长则较缓慢。

3松江鲈鱼养殖技术

3.1养殖池条件

养殖池溏采用水泥池或硬质底土池,在池底或池壁铺放一些竹筒,或用砖、瓦等堆成洞穴状以适应松江鲈鱼白天栖息在阴暗处、夜间出来觅食活动的特性。池溏的形状以长方形为好,东西走向,长宽之比为2:1,池溏坡度可以大一点,池底要平整,稍有坡斜度,利于排干池水。池溏面积不宜太大,一般以5~10亩为宜,水深不超过1m。水源水质要好,鱼池要紧靠水源,水源一定要是活水,不能是死水,循环水最好。

3.2鱼苗暂养

池溏经过药物消毒后,必须待药物毒性消失后,才可放入鱼苗。暂养鱼苗的池溏以300m2为好,一般可放养松江鲈鱼苗5000尾左右。在放入鱼苗之前,池中需施放基肥,如粪肥、绿肥等。待鱼池水质转肥后,可放入一定数量的淡水虾类,使其能繁殖幼虾,作为松江鲈鱼的饵料。在松江鲈鱼苗放入鱼池以后,要以培育鲢、鳙鱼种的方法进行饲养,使水中有丰富的浮游动物,但水质绝不能和培育鲢、鳙鱼种一样肥,掌握在水中虾类于凌晨时不因缺氧而浮头为准,一般水中溶解氧要保持在5mg/L以上。放养松江鲈鱼苗可以在4月底至5月底这段时间内进行,从沿海浅海处和江河近海的水闸处,捕捞鱼苗进行暂养,暂养到1个半月左右进行分塘饲养直至成鱼。

3.3成鱼饲养

成鱼鱼池大小一般以5亩左右为好,可分为单养和混养两种。5亩左右的单养鱼池可投放夏花鱼种1000尾左右,池溏中要适当放些肥料,经常投喂活虾、小型底栖性鱼类或活的蝇蛆。混养鱼池一般效果较差,不宜提倡,必须注意混养的鱼种,它们适宜与草鱼、鳊鱼混养,而不宜与鲢、鳙鱼种或亲鱼混养。

松江鲈鱼耐低温的能力很强,最低水温在-0.9℃时仍能正常生存,越冬期间经历的最高水温是9.2℃。越冬的成活率为82.7%。

3.4日常管理

松江鲈鱼的生存条件要求极高,生态环境的要求也与家鱼的饲养方法不一样,故日常饲养管理就显得特别重要。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每天早、中、晚必须巡视池塘,根据各种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每天黎明时检查有无浮头现象;松江鲈鱼的食料小虾、小鱼有无缺氧现象;病鱼、死鱼是否已及时捞掉。近黄昏时检查有无浮头的预兆,以保证夜间的安全,特别是在酷暑季节,天气突变、闷热无风、阴霾或降雨前后一定要加强巡塘,掌握鱼情,经常注入新鲜水,保持水质良好,做好防逃、防病等工作

3.5鱼病防治

3.5.1白皮病

症状:发病初期,尾柄处出现一些白色小点,并很快扩大,致使背鳍与臀鳍病变向体表至尾鳍基部发展,皆成白色,不久即死亡。

病原体:为白皮极毛杆菌,菌体为杆状,顶端有1~2根鞭毛。

发病情况:在鱼种和成鱼阶段均有发生,发病时间在6~12月。

预防方法:保持鱼池水质清爽,饲料丰富、新鲜。在捕捞操作时,尽量防止鱼体受伤,放养鱼种前,使用2×10-6~3×10-6浓度的硝酸亚汞洗浴1小时左右。若发现浸浴时鱼有缺氧症状,可进行充气增氧。

治疗方法:硝酸亚汞0.1×10-6~0.2×10-6浓度全池泼酒;“五倍子”2×10-6~4×10-6浓度全池泼酒。

3.5.2锚头鳋病

症状:在病鱼体表肉眼可看到锚头鳋。锚头鳋头部钻入的部位,其四周组织红肿发炎。特别对鱼种的危害比成鱼更为严重。一尾松江鲈鱼身上往往叮着有4~6个锚头鳋,病原体由锚头鳋寄生而引起。锚头鳋对鱼种的危害较大,此病终年可以发生,以6~10月为多。

预防方法:用生石灰带水清塘,可以杀灭水中的锚头鳋幼虫以及带有成虫的鱼和蝌蚪。放养鱼种时,用5×10-6~10×10-6浓度的高锰酸钾浸洗;放养以后,鱼池加注新水时,让水流过过滤器,可以避免锚头鳋幼虫随水流进入鱼池,以有效地防止此病发生。

治疗方法:在水温20℃以上时,用10×10-6~15×10-6的高锰酸钾浸洗,具体时间视鱼体的忍耐力而定。

推荐访问: 松江 鲈鱼 生物学 养殖技术 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