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民族建筑传统的缺失,根源在教育

民族建筑传统的缺失,根源在教育

时间:2022-10-31 08:50:05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ivN主任李永革先生合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维修机制需要调整》,专门谈这个问题,这篇文章已经发表在2010年2月5日、12日、26日的《中国文物报》上,还要在《故宫博物院院刊》和《古建园林技术》杂志上刊登,希望尽早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保护、维修好现有的文物古建筑,是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工作,只有把这些文物古建筑保护好、维修好,让它们以其原有面貌长久地保存下去,它们才能发挥“实物的史书”、“历史的年鉴”、“文化的载体”作用,去见证和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

创造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

由于建筑是从本土生长出来的,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结晶和载体,所以,建筑应当是多元化,而不能是一元化或全球一体化。但是,在近二三十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也演绎了一场“建筑一体化”、“文化一体化”的悲剧。这场悲剧的后果,是使我国各城市、各地区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逐步消失,带之而来的是几乎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千城一面的现象,使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逐步消失。

对于“建筑一体化”问题,各国建筑师已开始反思,一位意大利著名建筑师最近指出:无国界的建筑没有根,是失败的。

作为中国的建筑师,应当以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为己任,不能再盲目跟风,去搞那些无国界建筑。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创造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建筑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中国建筑师的重大历史责任。我们必须肩负起这一历史责任,必须使中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必须使中国特色建筑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让中华民族昂首挺胸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近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一位著名教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近二三十年,我们国家竟然没有出一位世界级的建筑师?我认为这不因为别的,就是因为我们丢掉了自己的民族传统!这二三十年,我们的建筑创作几乎没有一个像五六十年代那样的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而是照搬照抄外国建筑师的作品,这种跟在别人屁股后面的没出息的做法,怎么能出世界级的大师呢?所以,创造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才是我们的方向和出路。

尽快在大学开设中国传统建筑课程

中国民族建筑传统的缺失,根源在教育。

要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必须从教育入手,在大学开设系统的中国传统建筑课程,全面讲授中国的建筑文化和建筑传统。具体的说,就是在现有建筑学课程的基础上,加进中国建筑的相关内容。这些课程应当包括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学、建筑勘舆学、传统建筑哲学、古代宇宙观与中国建筑、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构造、古代建筑装饰与民俗文化,以及有关“中国营造学社”方面的内容等等,而绝不是仅仅讲一点建筑史。还可以把近现代具有民族风格的优秀建筑作品作为范例来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向中西结合、用现代的方式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的方向发展。通过开设中国传统建筑课程,学习前人的创造理念,培养新一代既懂现代建筑又懂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师,使中国建筑逐步走上全面发展的正确轨道。

近些年来,有些建筑大学加强了这方面的内容,但由于教材、师资,主要是体制方面的制约,做的还很有限,中国建筑学专业不讲中国建筑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需要提高认识,加快建筑教育改革的步伐。

加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

中国建筑经历数千年,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为世界各国建筑工作者和有识之士所仰慕。

但是,中国人对自己的建筑却研究不够。中国人开始研究本民族的建筑,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止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际,其间只有十几年时间,从营造学社成立至今也仅有80余年历史。而且中途断了很多年。改革开放以后,建筑史学的研究虽然有所恢复,但这些研究工作大多数是在少数大专院校和民间组织进行,国家有关部门未能给以足够重视和应有的组织领导。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至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全面的成果,也没有能够在学校和社会进行广泛宣传和普及,这就使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在建筑教育和建筑创作中处于一种十分薄弱的地位。

要使传统建筑文化得以继承弘扬,在中国建筑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必须抓紧传统建筑的研究工作,搞清中国传统建筑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确立起中国建筑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这是中国建筑的基础理论工作,切切不可忽视。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建筑沿着历史文脉不断向前发展。

鉴于我国的建筑史学研究自营造学社解体之后,一直处于分散状态的现实,我曾在2000年提出了“关于编制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大纲”的建议,它的主要内容是建议有关学术组织或权威大学的研究机构编制一个建筑史学研究大纲,并将这个大纲提供给各学术机构和研究人员,目的是在国家没有专门机构组织研究的情况下,用这个大纲来规划和组织我国的建筑史学研究工作(这个建议发表在《古建园林技术》杂志总68期上)。

抓好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普及工作

在经历了“建筑一体化”的反复之后,民族文化正在回归。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城市规划和建筑创作的风格问题越来越关心,他们不仅积极参与评选自己喜爱的建筑作品,还对建筑创作发表评论,风行一时的欧陆建筑受到抑制,中国民族形式日受欢迎。这是日渐强大起来的中国国民自尊和自信心回归的表现。

在这种形势下,向专业人员和广大群众(包括领导干部)普及有关中国传统建筑的知识十分重要,这种普及可以造成广大群众向往民族传统、崇尚民族文化的氛围,激发广大群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更有利于建筑创作向民族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传统建筑文化普及,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抓中、小学生的古建筑常识普及,在中、小学课本中适当增加有关中国传统建筑常识和建筑文化方面的内容,还可以把优秀的传统建筑园林景点建成青少年传统教育基地。使广大青少年从小就了解中国建筑知识。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媒体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中国传统建筑知识。动员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教授和对祖国传统建筑文化情有独钟的仁人志士撰写古建筑科普文章,用知识性、趣味性去吸引广大读者,培养人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兴趣。

3、鼓励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建筑作品,组织建筑设计竞赛和评议。通过鼓励创作、评选优秀作品,让更多的优秀民族建筑作品问世,推动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工作

普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关系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能否延续和发扬的问题,我们建筑工作者、文物保护工作者在这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国建筑界先哲梁思成先生早在50年前就提出过中国建筑要走“中而新”的道路。中而新,就是“民族风格,现代化内容”,这是一条完全正确的道路。今天,我们的国家已经从迷茫和探索中走出来,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走出来,已经把“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确定为党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把“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保持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传统风貌”作为城乡规划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为我们建设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

推荐访问: 缺失 根源 传统 民族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