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武汉市体育特级教师专业成长共性分析

武汉市体育特级教师专业成长共性分析

时间:2022-10-30 17:20: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以体育特级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武汉市六位在职中小学体育特级教师作为调研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对六位体育特级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共性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六位体育特级教师在青少年时期就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先天良好的身体素质及后续系统训练经历为其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打下坚实基础;从教后在教学工作中积攒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具有胜任感以及自豪感,从而坚定长期投身体育教育事业的信念。笔者鉴于六位体育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共性经验,对青年体育教师专业成长提出建议。

关键词:体育特级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因素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导力量。他们专业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和影响整个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未来发展的优劣。体育教师是教师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任。但部分体育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没有担负起责任,对体育教育事业发展追求不明确,在专业成长方面缺乏经验借鉴。“特级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代表。特级教师不仅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典范、教育的专家[1],也是教师专业化的典型代表。截止到2014年湖北省已经评审出九批特级教师,目前武汉市中小学在职的体育特级教师有六位。体育特级教师是体育教师的典范,分析其专业成长过程,总结其专业成长经验,以期为体育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经验借鉴。

一、武汉市体育特级教师专业成长途径共性分析

(一)持续学习体育专业知识,提高体育运动技能

1.提高学历水平参加专业培训

六位体育特级教师在体育教学一线工作,同时不断参加学习培训。一方面,六位老师注重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最为频繁的是顾静老师,她三次到高等院校进行职后进修,先后获得武汉大学学士学位、河北师大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书。其他五位老师也先后通过在职培训的方式,不断进修最终获得本科学历。另一方面,六位老师注重体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包括新兴体育运动项目、运动项目竞赛规则等。持续的进修学习使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育前沿接轨,是行之有效的专业成长途径。

2.提高运动技能水平

精湛的运动技能是决定体育教学能力高低的关键要素,是卓越体育教师的核心素养[2]。运动技能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能力以及对动作的理解能力,还对教师运动竞赛及运动训练,运动营养与技战术创新产生影响。从而整体上影响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高文桥老师1982年至1984年连续3次获得“武汉市马拉松比赛”冠军,并在1986年“武汉市职工运动会”上创造了1500米的全省长跑纪录,记录保持至今。高超的田径运动技能使其在运动竞赛与运动训练,运动营养与技战术创新等方面较其他体育教师更胜一筹。

(二)参与体育教学研究活动,拓宽教育视野

集体备课、观摩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活动、主题研讨会、专家讲座等教研活动有助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六位体育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之一。顾静老师表示:“有时我们也会组织各成员到武汉市各体育特色学校看课,看大课间的组织等等。现在我自己也成立了工作室,自己也在带领一些青年体育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多交流感悟多思考确实能让人进步的更快。”

(三)坚持记录课堂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能力

只有通过反思,才可使教师由单纯的教育工作者变为研究型教师[3]。没有经过反思而获得的教学经验是狭隘的,只能形成浅显的知识。如果不进行反思,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只能被称作重复性行为。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剖析找出不足,改正现存的错误行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四)武汉市中小学六位体育特级教师专业成长动力特质共性分析

1.动力特质概念解析

“特质”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著名人格特质论专家卡特尔创造性地提出心理元素周期表[4]。其中,动力特质是指促使人朝向目標行动的,与人的行为动机相联系的根源特质[5]。卡特尔将动力特质分为两类,即“能”与“外能”,进而又将“外能”分为“情操”和“态度”。卡特尔认为“能”是一种先天性的生理与心理倾向,“外能”是环境影响下的动力倾向。“情操”是指个体以固定的感受对待某种事物,“态度”指对某一事物具有强烈兴趣。

基于卡特尔特质理论,笔者认为体育特级教师专业成长动力特质意为促使六位体育特级教师持续专业成长的、与六位体育特级教师行为动机相联系的根源特质。根据专业成长过程可分为“能”动力与“外能”动力两方面。“能”动力包含体育特级教师天性好动,心理上热爱体育运动项目,生理上身体素质优异。“外能”动力包含认同体育教师职业,坚定长期投身体育教育事业。

2.热爱体育运动,身体素质优异

六位体育特级教师生性好动,在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只有热爱体育运动,热爱体育学科才会甘愿把自己的精力倾注进去。

卢琼老师从七岁开始练习竞技体操,在体操和田径两个项目上都很有天赋,虽然专业训练非常苦,但她总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童斌老师从小学开始就是田径体育特长生,初中时,父母让他参加美术兴趣培训班,当他坐在画室里绘画时,听到窗外操场上踢球的声音,他觉得坐在教室画画很闷,非常羡慕窗外绿茵场上的同学,于是最后转到足球兴趣班。高文桥老师直到参加工作还一直积极组织田径比赛,在武汉市举办的马拉松比赛中,连续三年获得第一。1986年在市职工运动会上获1500米第一名,并打破省纪录,所创纪录保持至今。杨汉梅老师、顾静老师、尹慧红老师都是因为热爱体育运动,最终选择体育教育事业。从六位体育特级教师对体育深挚的情感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体育的热爱是体育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

3.认同体育教师职业,坚定投身体育教育事业的信念

作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职业认同是中小学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6]。六位体育特级教师入职以来,经过专家引领展业成长方向,通过个人努力取得教学成果,从而积攒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具有胜任感。由于受到各方认可,对职业具有自豪感,对学校具有归属感[7]。高文桥老师认为从教38年来连续22年作为优秀教练员带领硚口区获得武汉市中学生田径比赛团体冠军,为硚口区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田径运动员是自己最大的成就。坚守在教学一线27年的童斌老师说“我从来没离开过学生,一直在路上,是我最满意的成就”。顾静老师说“当老师时我的课最受学生喜爱,当教研员时我是教师最信服的教研员,这是我个人价值的体现”。卢琼老师认为坚守在体育教学岗位,为提高学生体质奋斗终生是最有意义的事。杨汉梅老师培养的教师团队在全区及全市都赫赫有名,这是她最满意的成就。尹慧红老师成为校长后,把原本普通的三道街小学打造成全国信息技术特色学校,学校教学实力及生源状况显著改善,这是她最满意的成就。

从他们的经历来看,他们内心非常认可自己作为体育教师的这一身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学习实践,在学生培养及教师管理方面得到外界认可,幸福感油然而生,从而更加坚定从事体育事业的信念。

二、结语

(一)制定详细有效的专业成长规划,缩短成长周期

青年体育教师应为自己制定阶段性详细有效的专业成长规划。制定专业成长规划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专业成长愿景,包括内心追求的体育教育目标及想要成为何种类型的体育教师;其次要发掘自己的体育专业特长优势,包括专业运动技能优势及科研能力优势;再次要分析自己的体育专业成长兴趣,包括课程教学、课余活动及专业训练参赛;最后要剖析现实因素,包括所处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学校体育项目氛围等。根据以上四点树立阶段性目标,内容应详细具体,易于达成,否则容易倦怠甚至放弃。

(二)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注重经验总结,加强教育能力

青年体育教师应在教学工作中及时记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课程感悟。教学反思使得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日臻完善,从而促进专业成长。这是一个实践后反思,反思后再实践再反思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此外集体备课、观摩看课、参加专家讲座、读书分享等教研活动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都卓有成效。如果能寻求体育教育专家的帮助,加入名师工作室可谓一条终南捷径。

(三)注重运动技术、教学及科研全面发展,提高专业水准

青年体育教师应注重体育运动技术、体育教学能力、体育科研能力三方面共同发展。出色的运动技术能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运动技术,并对教师产生钦佩的心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与运动积极性。体育教师结合教学训练经验,投入体育科研发展,使得体育教师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专业成长的更全面。

(四)着力构建高效优质的体育课堂,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青年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终究需要落实到体育课堂上。由于体育科目的特殊性,使体育课程教材不同于语文、数学等课程教材从第一课连续上到最后一课的方式。目前体育课程教材存在知识构成碎片化,课程缺乏连续性等问题,同时各地学生体质情况与学校教学条件存在差异,这些问题皆为体育教师落实教材内容产生阻碍。基于此情况,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整体规划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师需要对学段、学年、学期、课时的课程有所规划。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特级教师评选规定[EB/OL].http:///srcsite/A02/s5911/moe_621/199301/t19930110_81916.html,1993-01-10.

[2]何劲鹏.卓越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实践探索[J].体育学刊,2017,31 (02):91-95.

[3]吴捷.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探索,2004,20 (10):117-119.

[4]蔡舒媛,胡瑜,黄唯佳.人格特质之论争[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 (03):3-7+60.

[5]翟群,曾芊.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及研究方法的述评[J].广州体育学院报,1992,12 (02):54-59+86.

[6]郭韶明.职业认同:教师成长的内動力[J].教师博览,2006,13 (12):8-9.

[7]杨玲.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阶段发展论[J].教师教育研究,2014,26 (02):56-64.

推荐访问: 武汉市 共性 成长 教师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