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论学堂乐歌在近现代声乐发展中的重大意义

论学堂乐歌在近现代声乐发展中的重大意义

时间:2022-10-30 15:5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众所周知,学堂乐歌是我国近现代化音乐运动的开端,对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学堂乐歌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启蒙,许多人对学堂乐歌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很少有人研究学堂乐歌对我国近现代声乐艺术的重大影响,实际上,学堂乐歌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不可抹灭的历史功绩和作用,我想就学堂乐歌对我国近现代声乐艺术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一些研究,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学堂乐歌 历史地位 历史功绩 重要意义及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111-02

一、历史的回顾

声乐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嗓音是人类天生所具有的乐器,其表现力奥妙无穷。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东方文明古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诞生了我国第一本诗歌集——《诗经》。之后,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根据我国南部民间歌词加工而创作出一部诗词集——《楚歌》。从这两部诗集中的歌词可以看出其演唱形式各具风格。并且,春秋战国时期的歌手已经具备较高的演唱水平。如:当时著名的歌唱家秦青、韩斌等都具有高超的歌唱技能。到了汉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出现了一个高峰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办音乐机构——乐府,并出现了有乐器伴奏的相和歌。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南部出现了清商乐。到了唐代,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出现了大型的歌舞形式——唐大曲,同时还设有专业性的戏曲演唱机构——犁园;宋元时期,戏曲艺术形式出现,经过明清的进一步发展,到了清代末期,形成了全国统一的京剧,使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达到了高峰,其形式也更加多样化。除了戏剧以外,还有说唱、民歌、小曲、艺术歌曲等形式。

可见,中国古代的声乐艺术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们并没有把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加以普及,发挥其教化民众的功能,而只是为少数人作为娱乐享受的方式。从中国古代教育看,在中国持续了二千多年的封建教育一直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有官学和私学之分,其课程设置包括儒经、文学、律学、史学、医学、算学、佛学、道学、书学、画学、武学以及阴阳学等。但令人遗憾的是,学校教育中唯独没有音乐教育的地位,中国古代的音乐传承方式实际上只有宫廷的专业训练和民间的自发传承两种方式,归根到底是对少数人的教育,而且并非育人之手段,而是作为一门技艺。声乐艺术作为一门音艺术形式只是为少数人所享受,而且从事声乐艺术的人(歌者)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隶属于权贵,没有独立的人格。

真正把声乐艺术得以普及,作为社会化的国民素质教育的手段,是从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开始的。学堂乐歌的兴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我国声乐艺术进入现代的一个伟大的开端,对声乐艺术的普及,社会地位和功能的转变以及走向专业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二、学堂乐歌对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地位及历史功绩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激发了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实行变革,发动了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等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在它们的影响下,产生了新式学堂,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积极努力下,当时的清政府以政令的形式准许学堂开设音乐课,并将乐歌课正式列为学校必修课,从此,揭开了中国音乐教育史上崭新的一页,许多爱国知识分子志愿到日本或欧洲学习音乐。如沈心工、李叔同、曾志众、萧友梅等。留学归来后,对学堂乐歌的开展和进一步完善做了大量的具有实效的工作。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堂乐歌的兴起,在当时的中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从一开始就体现了鲜明的社会性和审美性特征,它是我国音乐教育方向发生根本性转折的出发点,在我国音乐教育史上,学堂乐歌的兴起是由封建社会的“学艺”体系向现代社会的“育人”体系转轨的重要标志。

学堂乐歌的蓬勃发展与兴起对于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启了我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发展之先河,是我国声乐艺术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转折点,为我国近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此,我国的声乐艺术进入了崭新一页,从形式到内容,从社会地位到功能作用都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它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不可抹灭的历史功绩,其主要的功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学堂乐歌的兴起,声乐艺术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中国的古代,声乐艺术被少数人所拥有,而且只是作为娱乐,并非作为育人之手段,从事声乐艺术的人的社会地位极为低下,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地位,附属于权贵,只为少数人服务。然而新式学堂却把歌唱艺术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其功能作用也由娱乐转向审美功能,由“学艺”转向“育人”的手段。歌唱艺术也不再只是少数人的特权,打破了古代少数人的特权。因此,声乐艺术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声乐不再只是作为一种娱乐,而是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

2.学堂乐歌促进了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的萌芽,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史的开端,并且对于歌唱的演唱姿势,发声方法都已经提出了初步的要求。随着学堂乐歌的进一步兴起与发展,大量的西方音乐被介绍到中国,同时促进了我国专业学校的发展,对我国专业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20世纪20年代,欧洲的美声唱法被早期的海外留学人员传入中国,如早期的周淑安、应尚能、周小燕等对美声唱法的传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学堂乐歌的兴起,美声唱法才传入中国,正是美声唱法的传入,中国的专业声乐教学才得以形成,从理论体系的形成到教学模式、体制建构等都来自美声的引入。

3.从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学堂乐歌歌曲在内容上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封建社会时期,大多的声乐艺术作品都是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反映的是落后的、腐朽的封建主义的思想,而学堂乐歌歌曲的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以及“救亡图存”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如《中国男儿》《军歌》等,另外还有宣传妇女解放的思想内容,如《勉女权》《女子体操》《缠足苦》也有宣传反对迷信,学习科学的,如《辟占验》《格致》等;还有宣传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来代替封建旧习俗的,如:《文明婚》《跳舞》等。这些进步的思想内容给我国近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思想内容,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4.从声乐艺术的体裁看,正是从学堂乐歌开始,中国的音乐家们开始尝试创作艺术歌曲,并对声乐演唱有了初步的要求,如李叔同创作的《西湖》《采莲》《忆儿时》等许多作品,文词清新雅致、意蕴深邃醇厚,意境悠远、绵长不绝,可以说是为近代中国艺术歌曲奠定了基石,也因此他的乐歌在当时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尤其受欢迎,得到广泛流传。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学堂乐歌也是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史的开端。

从学堂乐歌开始,音乐家开始创作儿童歌曲体裁,这也是学堂乐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尤其是沈心工,他毕生致力于儿童教育,根据儿童的心理,写下了中国早期第一批儿童歌曲,这是中国现代儿童音乐教育的萌芽。在20世纪初的许多儿童歌曲如《蒸燕》《放学歌》《夕会歌》《两只老虎》《苏武牧羊》等这些歌曲,直到现在还广为流传,适合孩子们的心理和实际,极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

更为重要的是,学堂乐歌的兴起,开创和确立了我国群众集体歌咏艺术形式之先河,对我国合唱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激发了当时人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学堂乐歌的兴起,还促进大量的军队歌曲的产生,开创了我国军队歌曲的先河,如《军歌》《革命军》《从工农兵联合起来》等这些歌曲以鼓励人们的士气为手段,以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为目的。

5.学堂乐歌的兴起激发了许多人学习音乐的热情,并开始产生中国第一代的职业音乐家,如:萧友梅、王光祈、黄自等,他们都曾留学欧美、学成回国后又都致力于专业的音乐教育,并且创作了大量的声乐作品,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专业学校不断产生,促使产生了我国早期的一批声乐艺术家。如:周淑安、应尚能、方于、周小燕等,他们对西洋唱法的引进,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形式的确立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为我国早期声乐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尾声

学堂乐歌的发展,标志着我国民主主义新文化在音乐领域已吐露出新的幼芽,它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予当时的青少年学生以深刻的影响,而且还使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即群众集体歌唱的形式,在我国得以确立和发展,为后来的军歌、工农革命歌曲及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开了先河。学堂乐歌不仅是中国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启蒙的标志,而且也是我国现代声乐艺术教育的开端,正是由于学堂乐歌的兴起,中国的声乐艺术才由封建社会的“学艺”体系向现代社会的“育人”体系转化。声乐艺术的社会地位才得以提高,声乐艺术家的社会地位才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正是学堂乐歌的兴起,才产生了我国早期的一批音乐家,创作出大量的优秀声乐作品;正是学堂乐歌的兴起,才诞生了我国第一批专业的声乐工作者;也正是由于学堂乐歌的兴起,西方音乐才大量传入中国,中西文化才得以交流,美声唱法才传入中国,中国的专业声乐艺术教育才得以形成。因此,学堂乐歌的兴起对于我国的声乐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抹灭的历史功绩。

参考文献:

[1]汪毓和 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乐出版社 2003年4月第2次修订版。

[2]韩勋国 主编《声乐艺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 第一版。

推荐访问: 乐歌 声乐 学堂 重大意义 近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