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智造未来

智造未来

时间:2022-10-30 12:50:05 来源:网友投稿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正在孕育,信息化和工业化加快深度融合,引发了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这对传统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产生了革命性颠覆性的影响。面对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的新工业革命大潮,中国是否会丧失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2015年,工信部将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等专项行动,组织实施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等产业推进计划,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不难预见,以“人机一体”、“人工智能”、“智慧制造”为核心的新技术将推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本刊特别策划“智能制造”专题,以供分享和思考。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

智能制造和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传统制造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传感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众多先进技术结合的产物,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前兆。我国虽然已经进入机器人时代,并成为全球机器人增长最快的市场,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实现机器人产业全覆盖和深度渗透,市场趋于饱和。而我国才处于机器人产业起步阶段。2013年我国机器人市场销量3万5千台,今年可能突破5万台,未来我国机器人市场增速将在较大时间保持40%以上高速增长,这是一个十分及其的信号。在机器人市场增速背景下,我们迎来工业4.0,迎来智能化时代。

智能化显著特征是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和全方位的渗透。核心是互联网对传统经济的影响以及传统经济如何介入互联网发展。按机器人作为装备行业核心代表不仅仅具有替代人类繁重道路的能力,还具有思维、分析、决策能力,从简单机器人加工服务到赋予人思维决策能力,让机器人有了灵魂。这是一次新的飞跃,这就叫智能制造。机器人应用不仅仅局限在工业领域,在生活服务领域,在特殊环境下的需求市场也非常大,推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首先要从应用市场入手,帮助企业按照市场需求改进生产、制造工艺,物流运输流程和服务手段,通过建立自动化生产线和信息化手段来逐步提升科技水平。

互联网思维下制造业企业要变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大方向和大趋势就是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构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定要充分利用中国的比较优势、制度优势,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这个过程面临着一系列需要面对的困难和机遇。第一,以劳动力成本上升为主的制造业成本上升是不可逆转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第二,制造业的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资本和市场的力量很难解决。第三,制造业发展正面临着在新技术体系推动下的新的发展机遇,这个阶段将可以和蒸汽机、电动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的发展相媲美。

由于信息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结合,我们原来所习以为常的各种方式正在变化,而且必须变化,不变化就要落后,就要挨打。企业是提供产品的,产品如何增加智能元素,智能元素的产品提高它的附加价值,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在变革,而商业模式的变革使企业原来的竞争力发生重大的变化。在新的环境下,创新模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成为创新力量的主要来源。企业要思考如何通过互联网将自身创新的1变成10,变成100。

机器人智能装备发展前景光明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正在孕育,信息化和工业化加快深度融合,引发了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涌现出了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智能家居等新兴产业。对传统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产生了革命性颠覆性影响。我国也在大力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服务化转变,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展望未来,机器人人智能装备发展前景光明。不仅将极大改变未来产业形态,还将极大改变人们的生活。

中航工业拥有比较完善航空技术和产业体系,在广电、监测、控制、驱动、信息处理与新材料机器人智能技术上拥有比较多的优势。近年来我们将机器人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大力培育,并取得了诸多进展,我们研发的非喷(音同)机器人已经批量进入市场,广电机器人已经交付国家电网并投入使用。智能轮椅已经完成第三代产品研发,具备机械手取物、情感识别,主动追随、楼梯攀爬等功能,为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推动机器人应用于服务于和家庭等领域是我们关注和追求的重要目标。当机器人像家电、轿车一样进入千家万户,必将形成巨大消费市场。下一步我们将紧跟世界潮流和国家政策导向,加快航空科技成果向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化转化,努力开发出具有技术优势和更好性价比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同时我们将继续扩大对外合作力度,与合作伙伴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共同迎接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更加美好的明天。

“工业4.0”的中国机遇

现在探讨德国工业4.0有什么特点,美国的再工业化有什么特点,其实还是跟我国提出的“两化融合”战略是一致的,只是德国工业4.0战略构建要科学一些,有载体、有抓手,更好操作一些。而“两化融合”比较笼统,不容易找到切入点。

德国“工业4.0”战略与“两化融合”有着相通之处。我国已经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战略,并在政策上进行了中长期部署和规划。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明确了两化深度融合的意义和战略部署;而为了更为长远地看待和把握未来工业的发展趋势,我国从以往的“五年规划”转而将规划年限扩展至2025年,这就是我国正在制定的《中国工业 2025战略》。

德国工业4.0战略对于正在制定的《中国工业2025战略》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以3D打印、机器人等新兴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将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性调整中扮演重要角色,要尽早布局,抢抓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在下一轮经济发展中掌握主动权。

工业发展新思维

互联网大发展的时代,工业发展到底走向何方?工业发展将采取怎样的思维前行?我们要从互联网思维进入到工业发展的新思维,这才是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向互联网时代工业发展的新模式、新变革、新革命的进军。

互联网带来了引领工业发展的新思维方式。工业也会用新一代工业智慧推动新的工业模式产生。企业可以按照一种新的思维逻辑、新的工业逻辑实现工业化。而不是在原来的工业思维的基础之上来考虑工业发展新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要立足与第四次工业革命变革的有利契机,创新工业管理的模式。实际上,局部的改革是管理创新、工业变革创新,要从市场模式,从市场运行价值来衡量。因此,要很好的借鉴互联网思维新模式,考虑工业发展与实现。

个性定制的转型,同时能够把生产服务的智能化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于工业当中,互联网时代带来了工业发展模式、工业思维模式、工业组织运行方式的巨大变革。

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智慧机器将会替代传统的自动化机器。德国工业4.0就是要把德国所有工业装备联起网络来的智能生产机器,满足全球的需求。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努力打造智慧生产体系,通过网络建设整个生产体系。同时要借鉴德国工业4.0的虚实结合,建设中国制造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打造智能制造体系,这将会使中国工业产生一个全新时代,大家也可以借助工业基础一步一步沿着既定的路线往下走。

长安汽车拥抱互联网创新

对制造企业而言,转型升级需要掌握核心的竞争力才能立足市场,而最核心的就是创新,提高消费者的体验与参与,让装备智能化、互联化,让组织、人力、管理、商业模式和业态环境等重塑。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需要有一些创新的思维。

长安汽车有志于成为一家世界一流的汽车企业,确实今年长安汽车在中国汽车业增长的速度比较快,特别是在中国自主品牌连续下降的过程当中,长安还能够保持40%以上的增长。在长安汽车的实践中,我们认为树立品牌是最重要的,品牌树立是一个长期坚持、表达美、实现品质的体验过程。而且,在长安的整个产业形成过程当中,这种数字化的工厂、数字化的管理、数字化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长安汽车最基本的要素。为了充分利用全球市场资源,长安在全球有若干个制造基地的布局,利用全球的研发和人力资源,我们在欧洲、在美国都有我们的研发中心。

在互联网时代,长安拥抱互联网,实现产品智能化,提供消费者卓越体验,搭建和完善了研发、营销、制造、采购、基础应用“4+1”数字化平台,优化组织、人力和管理,提升运营效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建设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生态圈,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

机器人863计划实施,最早是简单的机器人,搬运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在重复繁重的活动中,有一个优势:可在对人身体有危险和伤害且精度要求不高的制造业领域中发挥作用。

将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可能机器人在加工行业得到发展,尤其是战略性动力复杂系统加工中。机器人最早没有精度要求,现在喷漆到焊接要求比较高,机加工要精度了,绝对是几百个u了。我们国家是制造大国,制造在国民经济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量比较大,之前的技术对制造业的升级还是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机器人应用,以前比较多是搬运、喷漆、焊接、装配,航空业大的机翼铣削、磨抛用机器人,有一些技术类的不是短期能解决的,要在高度重视的情况下,把技术搞上去是紧迫的任务。

我们国家为什么制造业不强?最主要的体会是动力部件零件做不出来,航空发动机的叶轮叶片、航空浆做不出来,叶轮叶片也是人工磨抛,对工人身体伤害比较大,国家航空的制高点对这些零件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航空的磨抛都需要机器人。还有螺旋桨靠手工加工,看能不能靠机器人加工,这种螺旋桨的加工维修市场有庞大的,这也是一个国家的需求。能源的叶片基本上靠人工磨抛,占领的市场将非常庞大的。谁能占有市场,取决于有没有核心的技术,这个是最主要的。

以机器人技术推动智能化

哈工大国家重点实验室是2007年成立,以应用研究为基础,满足国家重大项目的开发,最终落脚在服务国民经济建设。

我们在国内开展空间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上表现尤为突出,目前是承担国家在下一代空间站上的空间机械臂研究任务。去年7月份中国快舟一号、嫦娥三号的发射,体现了哈工大在月球车移动机构成功方面的积累。尤其是在极端环境下,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在像大型的神舟3号激光动力装置、武汉核电核探测工作等。

机器人技术研发,是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动力,没有技术的支撑,没有创新性的产品,这个产业不能健康发展,通过最近这几年的发展,在机器人的结构创新性、机器人的控制以及一些传感技术的机器人发展方面有所突破,这些最新的技术都是对整个未来机器人产业发展促进的一个很大的动力。包括目前提到人机和谐作业,包括一体化关节,柔性关节,给予外部传感机器人作业方式等,是解决未来下一代先进机器人生产方式最主要的发展方向。

过去我们做一个工厂的焊接可能是简单的人工视角在线,大生产的到来,传统的工业方式不能满足需求,如生产管理中采用智能视觉扫描系统直接是三维的重构,这些方式发展,未来大的机器人产业才能进行真正的发展起来。

推荐访问: 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