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挥春的由来

挥春的由来

时间:2022-10-30 09:5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挥春(粤语,即普通话说的春联),是中华民族家家户户在新年的时候用来贴在大门辞旧迎新的楹联,在增加节日喜庆气氛的同时,也是大家对新一年的寄望。

关键词:挥春;中华民族;文学

挥春(粤语,即普通话说的春联),是中华民族家家户户在新年的时候用来贴在大门辞旧迎新的楹联,在增加节日喜庆气氛的同时,也是大家对新一年的寄望。

挥春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相结合,形了成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艺术独创。它源于秦汉,形成于五代,盛行于明朝及满清时期,迄今已逾千年历史。

早期的挥春又叫“桃符”,源于秦汉以前,那时民间过年就会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雕刻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大门左右,意以驱魔逐邪,是为桃符。而且这种习俗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直到五代,人们才开始把挥春的内容题于桃木板上面。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经考究,此乃我国有记载最早出现的一副挥春。

据明代文人陈云瞻在《簪云楼杂话》中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挥春一副,用以为自己歌功颂德,并多次微服私访巡查。鉴于皇权的作用,文人墨客也渐渐将题写挥春视为雅事。及后,渐次将这种儒雅独有的风气传到民间,开启了挥春的新时代。

满清占领中原以后,满人崇尚汉文化,所以挥春在有清一代获得空前的繁荣,同时也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明朝及满清前期是世界的强国,所以中华民族的文化也备受外国青睐,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挥春还传到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挥春的习俗。

挥春的种类繁多,根据其不同的使用场合,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以及斗斤等。“门心”即今天很多人口中的“门神”,贴于门板上端的中心位置;“框对”是挥春的正文,贴于门框的左右两边;“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则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福”字是最常见的斗斤,而且世人习惯反过来张贴,也就是平时大家常说的“福”到。

不同的地方,挥春也存在着地方性的差别,例如广东阳江的挥春横批是两个字,框对为四个字;广东茂名则横批为两个字,框对为七个字……但无论属于哪一种都好,挥春均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形神兼备,给人以思想及艺术上的美感。

挥春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所以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但同时也不同于律诗,因为其只有上下联。一般而言,挥春更精炼于律诗。这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体现。挥春以其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写出了中华民族星河灿烂的文化,在那浩瀚的华夏历史长河里,作为其中的一页,挥春更是显得灿烂夺目。

参考文献

[1]白启寰. 刘铭传对联萃谈.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2005

[2]闫宝林. 至贵真情. 诗词月刊. 2008

[3]白启寰. 风华正茂别材高——陈自如和他的得奖联.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1995

[4]边郁忠. 田园新曲. 大型月刊(诗词版). 2007

[5]白启寰. 挥春之喜——追记安庆市的“春联活动日”.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1995

[6]白启寰. 杜牧试才断冤案.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1996

[7]郑伯农. 感事抒怀. 诗词月刊. 2008

[8]白启寰. 迎江寺的传说.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2008

[9]白启寰. 有关刘铭传的对联辑述.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2005

[10]白启寰. 迎江寺的传说.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2008

作者简介

卢广,男,广东高州人,当代知名书法家、学者。现为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学生处处长助理,中国书法艺术教育学会会员,广东省硬笔书法协会会员。

(作者单位: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

推荐访问: 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