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简论元代“书会才人”

简论元代“书会才人”

时间:2022-10-29 17:25: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书会是元代的一种民间行会组织,成员多为地位卑微的下层文人,从事剧本、唱本的创作。“书会才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推动了元代文学的发展并使戏曲迅速走向繁荣。

【关键词】元代;书会;才人

北宋创设商业演出场所勾栏后,市民有了集中性的娱乐场所。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的娱乐需求不断增长,勾栏的行业竞争压力逐渐加大,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剧本来满足市民的需求。在这种供需压力的刺激下,民间出现了书会。书会产生的最早时间已难以考证,这种民间组织多见于人口集中的大城市,聚集了大量沉郁下僚的文士从事说唱、话本、戏曲的创作,在元代,陆续出现了玉京书会、元贞书会、古杭书会、武林书会、九山书会等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书会,为俗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杂剧成为了有元一代富于特色的文学样式,取得了极高的文学成就。

一、“书会才人”的由来

书会是民间组织,成员中虽有官员,但绝大部分是以写作剧本、唱本谋生的民间下层文人。“书会才人”一词最早见于元代钟嗣成所著《录鬼簿》,但是对于“书会才人”的身份,《录鬼簿》并未作出明确界定,只留下作者名单及剧目。《录鬼簿》将记载的杂剧作者分为三期:第一期(1234—1276)“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所录作者57人,皆北方人,第二期(1277—1340)“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及已死才人不相知者”,第三期(1341—1367)“方今才人相知者,及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徐朔方曾经对“书会才人”进行过专门的探讨,他认为,《录鬼簿》的作者将元代的剧作家分为“名公”和“才人”是有重大意义的,《录鬼簿》在列举“前辈名公乐章传于世者”后,讲到“右前辈公卿大夫居要路者,皆高才重名,亦于乐府用心。盖文章政事,一代典型,乃平昔之所学,而舞曲辞章,由于和顺积中,英华自然发外者也。”这就说明《录鬼簿》中所列的四十四位“名公”,其身份为文人士大夫。而与“名公”相比,“书会才人”的社会地位则低得多,他们一般出身卑微,没有官位,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文人。

王国维曾经对“书会才人”的产生进行过研究,认为元初科举制度的废除是出现大量“书会才人”的重要原因。蒙古统治者以弓马取天下,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轻视汉族文人,取消科举制度约八十年,文人难以入仕,生活困窘,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因而有大量文人迫于生计加入书会成为职业作者。

二、“书会才人”的特点

多数研究者把元杂剧创作分为前后两期,以大德年间(1279—1307)为界。前期是高度繁盛的时期,作家作品的数量相当可观。当时活动的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玉京书会的关汉卿、白朴,元贞书会的马致远等,大批“书会才人”的涌现,使戏曲发展日趋成熟。后期活动的中心南移,主要作家有秦简夫、郑光祖、乔吉等。“书会才人”作为元杂剧的主要创作群体,既具有传统文人的特点,又具有群体自身的独特性。一方面,他们是接受过汉文化传统教育的读书人,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熟悉音律辞藻,擅长诗词创作,在掌握了戏曲的体例特征后,更容易创作出受到人们欢迎又具有较高文学艺术价值的杂剧,另一方面,“书会才人”社会地位地下,长期混迹于勾栏,阅历丰富,较之“名公”更加了解社会各阶层的情况,他们熟悉各种民间故事和传说,对社会现状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了解广大人民的生活诉求和愿景,为书会的剧本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另外,书会还有一些文人亲自参加杂剧的编排演出,如玉京书会中的关汉卿,在创作之余,“至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者”。

三、“书会才人”对元代文学的影响

“书会才人”群体的出现,大大推动了杂剧的发展。首先,在剧本内容上,“书会才人”更加关注社会现实。蒙古入主中原后,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受到冲击,社会思想意识更为自由活跃,为杂剧艺术的生长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生活在民族歧视和入仕无望困境中的文人,或主动,或迫于生计地进行杂剧创作,通过杂剧中的嬉笑怒骂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不平和抗争精神。因此,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显得朝气蓬勃,作品大多反映百姓生活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对官场、吏治有着很强的批判力。其次,在审美取向上,“书会才人”更加注重迎合百姓的娱乐需求,表现为剧本题材的多样化和语言的通俗化。一方面,剧本题材较为广泛,常见的有历史剧、公案剧、家庭婚恋伦理剧、神仙道化剧等,并对传统剧目和民间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进行加工改造,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丰富内容,另一方面,为迎合市民的审美,使戏曲得以广泛传播,在继承和发展传统诗词语言特点的基础上,也采用通俗易懂的口语,甚至用市井俚語入辞,使戏曲琅琅上口,有着鲜活的生活气息。

参考文献

[1]李修生.元杂剧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2]吴戈.“书会才人”考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2).

[3]徐朔方.论书会才人——关于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编著写定者的身份[J].浙江学刊,1999(04).

[4]李爽.书会才人对元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探析[J].济宁学院学报,2010(02).

作者简介:张敏(1983.11—),女,汉族,四川泸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研究;陈瑞玲(1989.01—),女,汉族,山东菏泽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教学理论研究。

推荐访问: 元代 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