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剽窃与反剽窃之争:万斯同\王鸿绪与《明史稿》纂修

剽窃与反剽窃之争:万斯同\王鸿绪与《明史稿》纂修

时间:2022-10-27 15:0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明史》成书于乾隆四年,是张廷玉等纂修者在王鸿绪于雍正年间上交的《明史稿》基础上进一步编纂而成,因此《明史》主要基础是《明史稿》。万斯同作为私家学者先后辅助徐元文和王鸿绪参与纂修《明史稿》,王鸿绪为七任总裁官之一参与编纂时间更久。围绕万斯同与王鸿绪两人对《明史稿》纂修的贡献以及王鸿绪是否剽窃万斯同著作的问题历来是众多《明史稿》研究者争论不休的话题。两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对《明史稿》的纂修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明史稿》 万斯同 王鸿绪

中图分类号:K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239-02

《明史》是在雍正元年王鸿绪《明史稿》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而成,是中国二十四正史的最后一部,也是历任官修史书中编纂用时最久的一部。从顺治二年到乾隆四年前后历时95年。如此长的时间内,七易总裁,这给《明史》的编纂修改带来了不同的影响。自《明史》成书以来,研究者对其评价也是褒贬不一,而其中对万斯同、王鸿绪对《明史稿》的纂修贡献以及两人之间是否存在剽窃之争争论尤甚。

一、《明史稿》的编纂和史学价值

《明史》以王鸿绪《明史稿》为基础于乾隆四年被正式命名。史书自顺治二年诏令开始纂修,至雍正十三年定稿,乾隆四年刊行,前后近百年之久。这一漫长的编修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顺治二年——康熙十七年)、纂修阶段(康熙十八年——康熙六十一年)、成书阶段(雍正元年——乾隆四年)。本文主要研究第二个时期即《明史稿》的纂修阶段。

对于《明史稿》成书之后的史学价值历来争论不休。清代著名学者赵翼曾指出:“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这样的评价得到了诸多研究者的赞同。但也有学者提出了异议,著名史学家陈守实指出《明史》存在的五处失误:1.清帝之禁钳太甚,致事多曲讳;2.因学派门户之偏见,致颠倒失实;3.搜访之漏略;4.明清关系多失真相;5.弘光迄永历之终,史实多缺。虽然其观点至今尚存争议,但陈先生以大量的考证为依据,故也不失为对《明史》作出的客观评价。

以众多学者综合评价而论,二十四史之《明史》所得到的评论应该是最好的一部,这也得到众多学者们的普遍认可。但在对于《明史》成书之底稿《明史稿》不同时期不同版本之间的关系,以及编纂者之一王鸿绪是否有篡改史实、剽窃、篡改另外一个实际编纂人万斯同成果的争论历来是明史研究的焦点。

我们可以看到,在《明史》成书的关键阶段,也就是纂修阶段,万斯同和王鸿绪先后都参与了编纂和修订工作。康熙十八年,万斯同以布衣身份参与纂修,直到康熙四十一年去世,从事纂修达20余年。王鸿绪先后两次任总裁官,自康熙十八年至雍正元年去世,从事纂修工作更长达40余年。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一部史书的编纂是集众人之力而成,是集体智慧的成果。万斯同和王鸿绪皆学富五车、博闻强识的学者,两人在《明史稿》纂修的不同阶段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者之间孰优孰劣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文章只从两人对《明史稿》修纂中的作用来考察《明史稿》的历史价值以及两人与《明史稿》纂修间的关系。

二、万斯同对《明史稿》的纂修贡献

万斯同,字季野,崇祯十一年出生于明末勋臣之家。康熙十八年,清王朝重开明史馆,万斯同应徐元文之邀,不受俸禄,不领官衔,以布衣身份参与修史。在《明史稿》编撰过程中,万斯同倾力而为,史馆凡“建纲领,制条例,斟酌去取,讥正得失,悉付万斯同典掌。”

1.制定凡例。万斯同主张纂修史学首先要注意史料的搜求和辨别,强调史官必须秉笔直书,明辨是非。这些都被徐元文、王鸿绪和后来的总裁官采纳,成为纂修《明史稿》的总要原则。

2.拟定传目。万斯同详尽考察历朝《实录》,又参考野史、方志、文集、碑刻等材料,同时还多次邀请时任名家等帮助审阅列传目录。这成为日后《明史稿》的依据样本。

3.修改史稿。万斯同毕其一生进行的工作大体皆于此。众多史官所编撰和纂修的史稿,最后都要集中到总裁处,而万斯同先后在徐元文和王鸿绪等总裁管私邸进行修改工作,可见其工作之多,任务之重。万斯同对各篇史稿都仔细审核,反复修改,进行多次审核修改后最终汇总而成《明史稿》(也说《明史列传稿》)一书。众所周知,《明史稿》是《明史》的蓝本和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万斯同对于《明史稿》的修改和审核加入了新的元素和组成部分,这些无疑为《明史》的最终定稿增加了新鲜血液。

1.与时俱进改变以往正史体例。以往正史体例多一成不变,记录内容包含历朝典籍,内容庞杂,例如《元史·艺文志》记录了古今全部书籍。万斯同审核《明史稿》时,根据明代实际情况只著录明朝一代典籍。这极大地减少了记载的繁芜和反复,增加了可读性。

2.文章编排更加科学合理。如《明史稿》中加载“熊廷弼、王化贞,一主战,一主守,意见不同也,而事相涉,则化贞不另传,而并入熊廷弼传内;袁崇焕、王文龙,一经略,一岛帅,官职不同也,而事相涉,则文龙不另传,而并入崇焕传内。”这样的编排就使得全文各章节之间显得更加紧凑有序。

万斯同对于史事、人物的记载和评论也比较客观,例如《明史稿》中有不少对明太祖朱元璋滥杀功臣之事的不满之词,这些并没有为其著作减色反而却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当然,在肯定万斯同对《明史稿》的众多贡献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了解到,《明史稿》的修纂非一人或几人之力,同时万斯同在修纂过程中也渗透了封建制度下个人感情色彩的因素。

三、王鸿绪对《明史稿》的纂修贡献

《明史稿》的修纂历时近百年,但是长期以来,研究者对王鸿绪和其对《明史稿》的贡献一直存在各种争议。客观来讲,王鸿绪作为七位总裁官之一,他对《明史稿》的纂修、审核、修改及最终成书具有重要甚至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只从王鸿绪的生平和对《明史稿》的贡献来阐述一些观点。

王鸿绪,字季友,江南华亭人。康熙十八年,王鸿绪以翰林院侍讲身份被康熙皇帝任命为《明史》纂修官。康熙二十一年,又被任命为总裁官,与汤斌、张玉书等人共同审阅、修改史稿。后来宦海沉浮多年在康熙二十八年被弹劾免职。康熙三十三年,他再次被任命为总裁官,一直到雍正元年八月卒于京邸。其先后为《明史稿》的纂修鞠躬尽瘁40余年。

(一)王鸿绪对万斯同旧稿的笔削、补缀

王鸿绪对万斯同旧稿作了大量修改,这既是王鸿绪的成绩也是众多学者非议的地方。清代魏源指责其篡改《明史稿》:(1).列传部分有详略不当之处;(2).“《食货》、《兵政》诸志,随文抄录,全不贯串。或一事有前无后,或一事有后无前,其疏略更列传之比”;(3).在《王之寀传》后增窜夏允彝《幸存录》数百言;(4).对永乐之事有所隐讳。

王鸿绪在永乐之事上的确有偏颇之处,但是经证明,王鸿绪对万斯同旧稿的修改在很大程度上是利大于弊的。例如修改《英宗本纪》,“明英宗于土木之变被也先所执,明廷立代宗(景泰)为帝,1452年英宗归明,1457年复立为帝。”钱大昕称“斟酌最为完善”。万斯同在旧稿中将姚广孝和张玉、朱能等人各自立传,王鸿绪在修改过程中则将其合二为一。这同样也得到了赞赏,赵翼这样评论:“姚广孝非武官,而以其为永乐功臣之首,则与张玉、朱能等同卷……此皆排次之得当者也。”

(二)增删万斯同旧稿,凝练主旨

王鸿绪将万斯同旧稿去粗取精,去冗求练的增删。他不仅把旧稿中记载的大量小事和重复的事情做了删减工作,而且将一些阿谀之词和繁琐冗长的叙事记载进行了修改。如在《石享传》中,“时尚书于谦主号令,新定战格,临阵有进无退,将不顾军先退者,掌令官立斩其首。军不顾将者,后队斩前队。由是诸将惕息,无敢不受约束。”王鸿绪批曰:“此见谦传。”于是删去了“时尚书于谦主号令,新定战格,诸将惕息”一句。此外,诸多修改以及批注也可见于《明史列传残稿》等有关草稿文章之中。

综上可以看出,王鸿绪不仅做了大量的修订工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万斯同旧稿中不合理之处。正因如此,王鸿绪卒后,清人在后续修《明史》时,有纂修官说:“王本列传,聚数十辈之精华,费数十年之心力,后来何能追躅万一。”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王鸿绪对万斯同旧稿的修改是得到认可的。

综上,万斯同和王鸿绪在不同时期和阶段对《明史稿》的纂修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甚至两人都为《明史稿》付出两了毕生心血。但是两人所担任编修任务的不同,使得他们的贡献也有所差异。万斯同从康熙十九年开始到徐元文家帮助裁撰史稿,康熙二十九年,徐元文南归后逝世,万斯同又到王鸿绪家继续参与修订工作。最终因长期劳累于康熙四十一年卒于王鸿绪京邸。

王鸿绪于康熙十八年被任命为《明史》纂修官,康熙二十一年被任命为总裁,二十五年王鸿绪因治母丧回籍。康熙三十三年,王鸿绪复被召任总裁一直到雍正元年卒于京邸,四十余年间从未间断《明史稿》的修纂及修订工作。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一年陈廷敬死后,基本上是王鸿绪凭一人之力担任《明史稿》全稿的修订工作,为最终《明史》的成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四、结语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明史列传残稿》、《明史列传》抑或最终成书的《明史》,整个基础都是在万斯同、张玉书、陈廷敬和王鸿绪等众多纂修者共同努力下完成的。而纂修过程也前后历任七位总裁官,五位监修以及诸多纂修官,其中万斯同和王鸿绪两人在整个编纂过程中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王鸿绪在万斯同死后根据其遗留残稿,并和其他两位总裁官一起继续从事纂修工作。康熙五一十年陈廷敬死后更是呕心沥血,最终在万稿基础上完成了《明史稿》的纂修工作。

在此,我们并无意讨论比较两者编修《明史稿》的贡献大小,只在于说明史书编纂之艰辛,希望当代之人以此做表率并勉励当前浮躁气息下史学践行者潜心钻研,以期有所收获。

注释: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一)·明史.

钱林.文献征存录(卷一).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一).

古微堂外集(卷四)·书明史稿(二).

十驾斋养新录(卷九).

赵翼.廿二史z札记(卷三十一).

侯仁之,王鸿绪.明史列传残稿.

明史·于谦传.

汪由敦.松泉文集(卷九)·答明史馆某论史事书.

黄爱平.王鸿绪与《明史》纂修.

参考文献:

[1]姜胜利.明史研究.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2]陈守实.《明史》抉微.国学论丛.1928.1(4).

[3]黄云眉.《明史》,编纂考略.金陵学报.1931(11).

[4]张须.万季野与《明史》.东方杂志.1936.33(14).

[5]孟森.万季野《明史稿》辩诬.史地杂志.1937.1(2).

[6]侯仁之.王鸿绪《明史列传残稿》.燕京学报.1939.6(25).

[7]黄爱平.万斯同与《明史》纂修.史学集刊.1984(3).

[8]黄爱平.王鸿绪与《明史》纂修:王鸿绪“窜改”、“襄窃”说质疑.史学史研究.1984(1).

推荐访问: 剽窃 纂修 明史 之争 王鸿绪